-
1 # 桃子媽媽Vlog
-
2 # 愛做美食的黃姐
一頓臭罵實屬不妥家長們需要明白,指責和辱罵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無所適從。很多家長抱怨孩子怎麼總在同一問題上摔跤,其實那是因為寶寶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了什麼地方,也不知道該如何去避免。其實粑粑麻麻們應該用引導代替訓斥,實話實說告訴孩子為什麼會跌倒,是因為跑得太快,還是因為路面太滑?只有讓孩子明白了摔倒的真正原因,孩子才會長記性,才會不在同一個問題上犯錯誤。應該鼓勵讓孩子自己站起來孩子的勇氣往往來自於父母的鼓勵與認可,當孩子不小心摔倒時,這個時候家長們應該對孩子說:“你能行,相信你可以自己站起來,粑粑麻麻都覺得你是很優秀的”。如果孩子能經常聽到這樣的鼓勵,那麼寶寶在處理問題時也會顯得從容、自信。這樣做不僅讓孩子自己承擔了責任,同時還可以培養寶寶樂觀、勇敢、堅強的品格,讓孩子從戰勝困難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教會孩子克服困難的方法更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以身作則教會孩子該如何克服困難應該點贊。這種做法是在告訴孩子你的痛苦我能理解,但你必須跟著我學才能少吃苦。當然,如果孩子倔強的自己爬起來,粑粑麻麻們一定不要忘記給寶寶掌聲喲~總之,做父母的需要明白,孩子是主體,父母是客體,孩子遇到什麼事情時,先讓孩子自己解決,勇於承擔責任,勇於克服困難,這樣才能讓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
3 # 楂哥媽媽
孩子摔跤很正常,能抱怨誰呢。
能抱怨孩子嗎?不能。因為孩子小,確實是控制不好自己的平衡的。
抱怨帶孩子的那個人嗎?孩子剛走路的時候,是需要人一天到晚帶的,一個人一整天都帶孩子是很累的,偶爾不太注意讓孩子摔倒了也情有可原的,再說摔倒以後傷害造成了,抱怨也沒什麼用了。
正確的做法,把孩子抱起來,看孩子有沒有哪裡摔壞,如果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抱抱他,哄哄他,就過去了。
下次帶孩子的時候小心一點就行。
-
4 # 楠楠媽媽育兒經
首先,我肯定是不會去抱怨的,因為小寶寶自身的平衡能力本身就差,在走路時腳底容易走不穩,而且寶寶走路時容易急躁,不注意腳下的路,所以摔跤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那麼當我看到寶寶摔倒了,我會怎麼辦呢?首先,我會檢查寶寶是否有受傷的情況,如果沒有,那我會鼓勵他起來,併為他拍打身上的塵土,並告訴他,沒關係的,寶寶很棒,很勇敢,絕不會因為他貪玩不小心摔倒,或者弄髒了衣服去當眾責備他,因為寶寶也是有自尊心,你可以完了跟他說,以後走路的時候小心一點!!!
-
5 # 悠然家
您好,我是悠然靜生活,兩個孩子的全職寶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磕磕碰碰,我們家鄉有句老話講,寶寶是摔大的,茄子是吊大的。意思就是說沒有哪個寶寶不摔跤就長大。 現在很多父母只有一個寶寶,家裡人都太寵了。看到寶寶摔跤就怪這個怪那個,你埋怨我,我埋怨你的。找不到埋怨的還要怪地,怪地不平把寶寶弄摔,為了哄寶寶不哭,還要踹地上幾腳。其實這種方法根本不可取。 寶寶摔倒之後,媽媽趕緊把寶寶抱起來,看看寶寶身上有沒有磕住,有沒有被嚇到。這種行為會傳遞給寶寶一種 摔倒比較可怕 的錯誤認識,寶寶可能因為不敢邁步走路。 有的媽媽為了安慰寶寶,甚至埋怨路不平,這樣會讓寶寶養成一種做錯事情尋找理由為自己開脫,改承擔的責任不願意承擔,不敢承擔的習慣,成為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 媽媽看到寶寶摔倒之後,應該保持平和的態度,耐心等寶寶自己站起來就好。寶寶起來之後,媽媽拍拍寶寶身上的土,摸摸寶寶的頭,寶寶就能從中感受到父母的鼓勵和期許,就不會讓寶寶有走路摔倒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的錯誤認知了。 以前我家寶寶摔跤,我老公就會說,寶寶不哭了,我們打它,它讓寶寶摔跤了,我們打它,一邊抱著寶寶哄,還真的打地上幾巴掌,踹上幾腳,那時我感覺這是寶爸愛寶寶才會這樣。看到寶寶摔跤了,我也會學寶爸這樣做。後來寶寶一摔跤,他也會學我們踢地幾腳,那時沒有想那麼多,還感覺寶寶挺搞笑。殊不知根本不能這樣哄寶寶。這樣哄寶寶對寶寶性格不好。 不知道在哪裡看了一個這樣的一段話,寶寶摔跤大人怪這怪那,怪地不平,怪帶寶寶的人不用心,這會讓寶寶感覺自己沒有錯,自己所有的行為都是對的,都是別人的錯才造成自己摔跤的,這會讓寶寶長大了不敢面對失敗,不敢承擔責任,把過錯都往別人身上推。 自從看到那段話的時候,我就感覺那說的對,以後寶寶在摔跤,我就不會這樣說了,也不讓寶爸怪這怪那,我就給寶爸講了那樣不是愛寶寶,是會讓寶寶思想上長不大,我家寶爸還好,只要覺得我說的是對的,他是絕對的服從。我就給寶爸講,寶寶摔跤了反而要怪寶寶,誰讓你不好好看路的,那麼平的路你怎麼會摔跤了,是不是不聽話,亂跑亂跳了。說了過後,就抱抱寶寶,安慰安慰寶寶,不哭了,我們下次走路好好的走,就不會摔跤了。我們要做個勇敢堅強的寶寶喔。後來寶寶在不小心摔跤,他就會自己爬起來,沒事,不哭不鬧。還會給我說,媽媽我不小心摔跤了,我沒哭,我很勇敢是不是呀!我就會鼓勵他,寶寶你真是個堅強勇敢的男子漢。 所以為了寶寶以後能有個健康積極的心態,能夠長成有責任心,勇敢面對一切困難的人,希望不管是寶爸們還是寶媽們,看到寶寶摔跤就不要互相埋怨了,要鼓勵寶寶自己起來,做個堅強勇敢的寶寶。寶媽們平常是怎麼做的呢? 可以在下面評論欄分享!
-
6 # 快快寶貝的媽媽
寶寶學會走路以後,摔跤避免不了的。一:要是沒有磕著的,可以不用立馬去拉寶寶起,讓他自己學著爬起來,這樣能夠鍛鍊一下他。不要帶寶寶去地面不平的地方,二:寶寶不小心摔疼了,哭的很厲害,先去看下有沒有受傷,不要抱怨寶寶,安慰他,沒事的,下次注意就可以了總是對寶寶抱怨,兇他,對寶寶的成長是不利的,會讓孩子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不敢去嘗試。有的時候,家長的鼓勵和必要的誇讚是寶寶最需要的放開手,讓寶寶學會獨立
-
7 # 媚雨傳說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摔跤或者受到其他傷害,都不可能完全避免,但還是要儘量做好安全防護。
在這裡,我有如下建議:
第一,儘量在1歲以後才讓孩子學走路,1歲前孩子骨骼還不夠發育好,相對而言,1歲以後會更安全一些。當時,現在孩子有的走路比較早,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還是不要刻意或者害怕的心態早早學走路。順其自然吧,孩子有孩子的生長規律。
第二,孩子摔跤了,要看情況,如果傷害較少,那媽媽們記得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並給寶寶一個安全的擁抱,告訴我們的寶寶們,沒事,我們很好,不怕。這樣,孩子會很安心,摔跤了也會自己爬起來。
第三,孩子如果摔跤了,且情況很危險,那趕緊緊急處理,先看看孩子情況,有沒有外傷,孩子精神狀態如何,如情況較為嚴重,還是要看醫生或者塗外傷常備藥,如果輕微碰傷,那可以塗一點茶油,這個效果還不錯的。
最後,忠告各位爸爸媽媽們,在孩子摔跤或者遇到傷害的時候,作為父母一定要冷靜,不要抱怨,積極處理問題,停止責備和埋怨。此時此刻,大人的心態和情緒也會影響和傳遞給孩子們。加油,讓我們做個好榜樣。
-
8 # 穀穗彎彎
我的孩子小侯摔跤了,我都非常的自責,記得第一次是五個月的時候,我把他放在沙發上,我去給他做飯,不知怎麼他就掉到了地板上。嚇得我到處打電話詢問怎麼辦。後來大家說仔細觀察,沒什麼變化就不要緊。
一歲多的時候, 有一次又從床上掉下來了。三歲的時候還有一次從滑梯上掉下來。現在想想都害怕。每次都是小心翼翼的。還是會摔倒。
-
9 # 雙層芝士辣媽
看到這個問題的人能不能先設想一下,某天下著雨,你和朋友一起走在人來人往的路上,突然不小心腳下一滑整個人撲在地上,膝蓋手掌火辣辣的痛,滿臉滿身都是泥水,周遭的目光突然間都像你聚集過來。。。
這個時候,你希望你的朋友怎麼做呢?
希望他他對你抱怨:這麼大的人了走路都走不好,快起來,多丟人啊!
希望他勸你勇敢:沒什麼大不了的,趕緊爬起來。
希望他嘲笑你:看你摔得狗啃地一樣,我要拍個照片發盆友圈哈哈哈哈哈。。。
還是希望他溫柔而關切的問你:沒事吧,哪裡摔傷了麼?我扶你起來,快拿這個紙巾擦擦吧。
顯然,正常人都會選擇最後一種。
那麼,為什麼當事件的主人公換成孩子,我們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可以抱怨他弄髒了衣服,指責他走路不小心,忽略他摔痛了、又丟臉又害怕的感受,輕描淡寫的讓他趕緊勇敢的爬起來呢?
當你抱怨他弄髒衣服的時候,你是在心疼自己洗衣服的辛勞,把孩子當成添麻煩的生物。但你忘記了照顧自己的孩子給他提供應有的物質保障本就是做為父母的義務。
當你指責他走路不小心,你首先就把所有的錯都怪罪到他的身上,你和自己的孩子劃清立場,讓他獨自承擔問題的責任然後冷漠的怪罪,“我不是跟你說過了。。。”就是這種心理下常用的口頭禪。
當你讓他趕緊爬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小孩子要勇敢。你忽略掉了他痛的感受,丟臉害怕的心情,並且灌輸給他表達感情是不勇敢的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所以你究竟想給孩子培養出怎樣的品格呢?因為害怕麻煩而總是抱怨的品格?遇到問題首先逃避責任的品格?還是將所有的情感都埋在心裡不敢表達的品格?
父母應當提供給孩子的有:
物質生活的保障,讓他吃飽穿暖。
無條件的愛,給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
尊重,培養他完整的自尊體系。
寶寶摔倒,看起來很簡單的一件事情,然而處理的不恰當卻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如果擺在第一位的是愛,那麼首先應當給孩子一個擁抱,讓他在害怕的時候第一時間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找回安全感。
如果我們還想到了尊重,那麼應該重視他的感受:有沒有摔痛?是不是感覺很糟?並對他的遭遇表示同情。
做完這一切之後,才輪到教育的部分出場。我們可以嘗試引導孩子,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衣服髒了怎麼辦呢?媽媽可以用溼巾先擦一擦,然後我們回家再換衣服。摔倒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我們下次怎麼避免呢?應該走路的時候慢一點,好好看清楚腳下,對不對?孩子只有在感覺好的時候,才會認真聽取和思考你的建議。責罵,只會成為一種噪音。
不敢表達自己的情感,得不到他人尊重而沒有自信的孩子是無法成為一個勇敢的人的。勇敢的培養,不是讓孩子摔倒了一聲不吭的自己爬起來,而是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尊重,然後引導他想辦法避免,培養出他的自信、自尊和解決問題能力,才能擁有強大的內心直面今後人生的的種種問題而不會束手無策。
所以,當你的孩子下一次摔倒了,請先毫不猶豫的擁抱他吧!
-
10 # 米拉讀書育兒
隨著寶寶的年齡增大,摔跤啊,撞傷啊,都是在所難免的,不管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照顧,還是爸爸媽媽全身心關照,總是會有磕著碰著,所以,為什麼要抱怨呢?就像那句老話說的:“摔一摔,長得快”。所以,寶寶不小心摔跤了,沒必要抱怨,更無需抱怨,可以這麼做。
第一,鼓勵寶寶自己站起來。寶寶跑著跑著摔倒了,父母千萬不要跑過去,直接就把寶寶扶起來,但也要注意,先檢視寶寶的傷勢,如果很嚴重,那麼二話不說,抱起來先往醫院跑,如果寶寶只是簡單地摔倒,那就鼓勵寶寶自己爬起來,鍛鍊孩子頑強的意志。
第二,幫助寶寶分析跌倒的原因。寶寶跌倒了爬起來後,一定要表揚寶寶,然後幫助寶寶分析跌倒的原因,一定不要把原因歸結為什麼地不平啊,路有坑啊之類的,這樣只會讓寶寶把跌倒的原因歸結為別人,而不是自己。從寶寶自身出發,告訴寶寶,你剛才跌倒了,是因為跑太快了,你現在沒有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太快,容易被一點點小石頭絆倒。再比如你剛才跌倒是因為你走路的時候,眼睛沒有看路,只顧盯著旁邊的小花看了。
第三,對寶寶一系列的行為點贊。雖然之前表揚過寶寶,現在也告訴寶寶原因了,寶寶內心還是需要安慰的,那麼我們在最後要為寶寶的一系列行為點贊。告訴他雖然跌倒了,摔得很疼,但是能自己站起來,很棒,雖然寶寶摔倒是自己造成的,但寶寶一定會下次注意的,會做得更好。
-
11 # 清雅國風
第一,孩子摔跤以後,首先要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一般孩子摔跤都不會太重,他們大多都是自己賴在地上不起,等待家長的特殊關照。我們要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用話語激勵他,給他信心,如果孩子能順利的爬起來,哪怕只是一個很小的動作,都要給他極大的肯定。這會給孩子極大的信心,下次遇到此類情況完全可以自己應付。
第二,等到孩子順利爬起後,要和孩子耐心的分析摔跤的原因。比如有可能是因為腳上有水、地板上有水,很滑。或是跑得太快,沒有注意腳下有絆腳的東西。再或者走路的時候分心,在看別的人或想別的事,造成了摔跤。分析完原因後,給孩子做出合理的建議,囑咐他下次多加小心,避免此類狀況再發生。
第三,一般老年人都會有這種應對措施,比如孩子撞到桌椅板凳後,會說都是桌椅板凳的錯,我替你出氣,我替你打桌椅板凳。這樣做是不對的,會讓孩子養成遇到委屈,第一時間歸因怪罪別人的習慣。我的應對措施一般是,孩子你撞到了桌椅板凳,雖然你很疼,但是它也很疼,你要先給桌椅板凳道歉,給他吹一吹揉一揉。這樣首先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他也就沒有感覺那麼疼了;其次,孩子會養成遇到問題,客觀理性的看待,多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的好習慣。
其實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小問題,都蘊含著育兒的大智慧。讓我們做父母的共勉。
-
12 # 小米小豆和姐姐
寶寶不小心摔跤了,是抱怨呢,還是怎麼辦?
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深思和探討。因為寶寶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摔跤,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處理呢?方式不同,效果可能也不同。
我們家大寶已經兩歲多了,還是經常會摔跤,有時一天會摔幾次,有時摔得較輕,她一下就自己爬起來了,有時摔得很重,直接趴在地上哇哇大哭起來,我有時會馬上跑過去抱住她,關切地問她,寶貝,摔到哪裡了,痛不痛,她就指著被摔的地方告訴我,這裡痛,我看了下,沒發現有明顯外傷,但還是會對著她的痛處,吹吹氣,問她還痛不痛,她就說不痛了,媽媽抱抱。於是我就抱起她分散她的注意力,她就笑起來了。
有時候,她摔倒了,趴在地上哭,而此時我正在忙著手頭事脫不開,就對她說沒事,自己爬起來,來媽媽這裡,她停止了哭,呆呆地看著我一會,見我還是沒反應,就自己爬起來,轉身去別的地方玩了,看著她的小背影離去,我突然在想,這種做法是否傷害到她了???
-
13 # 皮皮媽育學園
我們來設想這樣一個場景:
你炒菜的時候,不小心多放了鹽,菜很鹹,甚至有些難以下嚥。這時,老公開始給你吵你,給你臉色看:“都多大的人了,連個鹽都放不好,好好的一頓飯也沒法吃了......”你心裡是什麼滋味呢?你原有的沒有做好飯菜的淡淡愧疚,是不是被委屈完全佔據了?是不是好像就連做飯這件事本身,都變的沒有那麼美好了?對於孩子是一樣的道理,他不小心摔跤了,他的第一反應該是疼或者害怕;再或者摔的輕,他沒啥感覺,正準備撐著地面站起來。
此時,家長的抱怨,會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在,家長對“不小心摔跤”這件事的態度、評價、以及指責上。他自己原本的感受反而會退後。
久而久之,要麼孩子會變的害怕犯錯,進而早早學會說謊,畢竟人性的利己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本能;要麼孩子會變的對出現失誤的恐懼,遠遠的超出所發生事件的本身,進而變的萎縮、不自信,不敢嘗試,不敢擔當。
這樣的結果是家長想要的嗎?
如果不是,請剋制住即將脫口而出的抱怨,改為平靜的安撫、陪伴——幫助覆盤——引導避免此類問題的繼續出現。
安撫和陪伴,是為了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增加孩子對家長的信賴感,以便儘早發現孩子摔跤的後果是否嚴重,進而對症解決。
幫助覆盤,是為了幫助孩子明白,意外到底是因何發生的;從而引導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潛移默化的學會如何正確的歸因,如何準確的評價事物。
引導避免此類問題的繼續出現,在這問題上,很多時候並不是家長說了,孩子馬上就會照做,孩子會經歷一個這樣的心路歷程:先了解了該怎麼做——並不馬上遵守——體驗對錯——有意識的執行。
這個心路歷程,也是日本心理學家矢吹省司在《圖畫書的深層心理學》中寫道的:孩子,是在“秩序-秩序的破壞-秩序的恢復(或者是新秩序的形成)”,這樣重複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當然,具體到孩子發生意外的風險不同,家長的行為準則就不同。
1、如果孩子是普通的意外摔跤。
家長的重點應該放在:根據需要,及時出現、安撫孩子身上;同時在孩子冷靜之後,溫和地引導孩子分析原因,得出對上即可。這裡的關鍵,是給孩子樹立規避意外的意識,同時家長的內心要允許孩子感受小意外,和小疼痛的機會存在。
2、如果意外發生的風險,有可能很大的話。
比如孩子站在高高的床邊玩玩具,那孩子從床上摔落到地面的可能性很大,後果也相對嚴重的多。這種危險是沒有必要讓孩子體驗的,一旦發生,家長的心疼度也會高很多。
這種高風險的意外,處理重點在於:提前預判,並嚴肅的向孩子說明後果,堅定的阻止孩子做出類似的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還是不小心發生意外,家長應該:首先,一邊安撫孩子的情緒,一邊檢查傷口,判斷是否需要去醫院;其次,在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引導孩子品味受傷的體驗,並表達出來;最後,向孩子鄭重的覆盤意外是怎麼發生的,孩子的感受多不好受,以後一定不能做出這樣的危險動作。
這樣做的效果我是親身體驗過的,我兒子2歲之後,總是想爬高上低,在床上蹦蹦跳跳。我發現這個現象之後,就嚴肅的阻止了孩子,明確告知孩子這些行為很危險,可能發生的嚴重後果是什麼。
說實話,孩子一開始確實會記的很清楚,但是時間久了,他會忘的。如果家長沒有在孩子遺忘之前,及時的重複囑咐,孩子很可能就去以身試法了。
我兒子就是這樣,某次他忘記了我的囑咐,爬到了書桌上,去夠書面上方書架裡的書,結果不小心從書桌上滾了下來。萬幸的是,書桌旁邊緊挨著的就是榻榻米,孩子除了頭上被磕青了一塊外,並沒有受其它傷。
但這次經歷嚴重嚇壞了寶寶,他哭了很久,等他情緒穩定之後,我幫他覆盤,問他以後還上桌子嗎?他毫不猶豫的回答我:“再也不上了。”我抓住機會,趕緊引申到了其它有可能導致危險的行為上,再次向孩子強調,在家裡都有哪些行為絕對不能做。
不得不說,效果真的很好,最起碼,到目前,孩子都記的很清楚,並且他自己特別明白不能這麼做的前因後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已經不僅僅只是家長幫孩子做出的判斷和建議;更大程度上,是孩子自己透過實際經歷、和家長道理的講述,映照出的自己的判斷和結論。
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家長幫忙處理引導好了,意外發生的結果,未必就是絕對的壞事。讓孩子學會感知危險,進而學會預判危險,規避危險,不正是生命成長的一大課題嗎?
-
14 # 大年寶
【寫在前面的話】你好,我是年寶媽,很高興為你解答。不知道題主的這個問題是指什麼,是老人帶孩子讓孩子摔跤了麼?還是自己獨自帶孩子摔跤?我來說說我家孩子目前身上有三個疤,都是老人帶孩子時候留下的,但是我一點怨言也沒有,孩子從小到大磕磕絆絆很正常。
孩子的第一個疤是在五六個月的時候,這傢伙從小就活力四射不知道累,那天姥姥來看他,抱著他在練習蹦,站在姥姥腿上越蹦越開心,姥姥也跟著笑,倆人都“忘乎所以”了,“咔”孩子的頭碰到姥姥的門牙上了,當時就出血了,後來傷口好了就留下一個小疤痕。
第二個疤痕是在孩子一歲半左右,天氣熱他就在家光腳,姥爺喝的易拉罐啤酒環,放在桌在上。孩子不知道怎麼就拿著玩,不一會被孩子“悽慘”的哭聲嚇到了,一看易拉環直接插腳後跟上了,地板上都是血,直接把我嚇傻。現在腳後跟還有一條淺淺的疤痕。第三個是在鼻子下面有個小疤,那天我下班回來,就看見孩子整個臉都是腫的,鼻青臉腫。原來是和姥姥在樓下玩,摔在馬路牙子上了。
【結語】孩子的成長路上磕磕絆絆的,這都是很正常的。孩子摔跤,甚至出血我都不會抱怨,最多也都是超級心疼,事後給孩子說明白。就像現在有時我騎車,孩子會說:媽媽小心騎車,要不危險!包括孩子自己騎滑板車,自己會和自己說:慢一點,危險。我想這就是“摔跤”交給孩子的。
回覆列表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1.首先我目測寶寶如果隨意跌倒不嚴重我不會管他,我會鼓勵他讓他自己爬起來,鍛鍊他,不會輕易地扶她,哄他,有的小孩跌倒了馬上就去哄他,牽他抱他,有的小孩子每一次摔倒了,都是要等著大人來扶她,不扶她她就不起來,而且還會一直哭鬧。2.還有一種就是目測你感覺嚴重的話,會馬上把他抱起來哄他,然後送他去醫院,然後再要求自己看我小心一點,以後再細心一點,不要出現類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