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朝的長老
-
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歷史上異姓稱王的朝代不多。因為這些異姓王可對皇權直接構成危脅。如三國時:曹氏父子由魏王而稱帝,司馬昭也是由晉王篡位建立了西晉。
但大多數異姓王都是開國時因軍功而封,如韓信,如彭越,如季布,但到頭來,沒有一個是有好下場的。
吳三桂更不例外,他本明末山海關總兵,歸了大順,後又降清,為大清滅明立下大功。被清廷封為平西郡王,和尚可喜、耿精忠合稱"三藩",長期駐守兩廣雲貴。
三藩中數吳三桂勢力大,擁有二三十萬精兵。人吃馬喂,清廷每年都要拿出國庫近半的銀兩供養他們,漸漸已被掏空。
吳三桂在西南可世代稱王一說並不存在。清廷早己看透他有一顆不安份的心。逼與不逼,遲早都會反。關鍵誰佔先機、先動手。
按莊太后的穩妥處理:熬死他!而年輕氣盛的康熙怎能等得及?於是提前動手,下旨撤藩。
吳三桂早已做好備戰準備,豈能束手就擒?於是打出反清大旗,公開反叛。
撤藩或許早了點,對清廷也是一步險棋。幾年的戰事,吳三桂一度佔領了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但他做為明朝的叛將,現又成為大清的反臣,缺少最基本的民意支援。最後兵敗自殺,也算咎由自取。
綜上所述,吳三桂在西南世代為王沒有可能。讓他撤藩北歸,遺散軍隊,做個田舍翁也是他不能接受的。
他選擇了造反,雖有逼的因素,但應是遲早的事。他幾十萬雄兵在握,一旦成功或可稱帝,這或許是他造反的最大動因。
-
3 # 斜眼觀世界
的確,在中國歷史上叛國投敵的人不在少數,可是像吳三桂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還真的不多。 吳三桂本是大明總兵,可他卻在明朝最需要的時候,投降了滿清。據說這裡面還有一些故事,但不管怎麼說,在當時投降異族,稱為漢奸不為過。 那麼既然吳三桂投降了滿清,幫著人家鞍前馬後,為滿清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還被封為平西王。為什麼三十多年過去了,又想起來造反?
滿清統一了中國後沒有了後顧之憂,最大的隱患恐怕就是三藩了。 吳三桂作為平西王,鎮守雲南,並可掌控當地軍隊、賦稅等,可以說當時的三藩權力甚大。 可是吳三桂已經年近七旬,垂垂老矣,而北京那邊還有人質在手,何必急於一時,這些老傢伙沒有幾年可活。 更何況吳三桂這樣盤踞西南,發展勢力,主要是為了自保,根本沒想過造反,否則這個時候肯定不是最佳時機。 然而年輕氣盛的康熙在剷除鰲拜後可謂野心勃勃,他絕對不會養虎為患,一心要撤藩。 武大郎喝藥,吃也是死,不吃也是死,乾脆反了。 所以吳三桂造反其實是無奈之下的不得不反。 反倒是反了,可採取的一系列政策,徹底讓他失去了希望。 既然你要反清復明,你好歹假模假樣的找個姓朱的當皇帝,結果他自己當了皇帝不說。還把國號改為大周,這就名不正言不順,搞得自己師出無名,弄得很被動。 很多人甚至認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讓中原被蠻夷統治,又親手殺了永曆帝,毀了大明覆興的希望,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所以根本不會幫他。 而且看似果斷造反,可吳三桂不僅沒有了年輕時的果斷,也沒有了當年的雄心壯志。他並沒有勢如破竹,跨過長江,揮軍北上,以致喪失了最佳良機,功虧一簣。
-
4 # 鄧壇拜將
吳三桂如果不造反,他可能會做一個無兵無權的閒散王爺,他的命運就會由別人掌控,這時他不願看到的。
吳三桂投降清廷之初,手中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並且還跟明朝的殘餘勢力保持著一定聯絡。清廷對他並不信任,所以吳三桂的主要工作都是剿滅李自成的起義軍。
李自成被剿滅後,清政府就把吳三桂調到了後方,讓他鎮守錦州城,吳三桂也是心知肚明,為了討好新主子,在之後的征戰中十分賣力。
1647年在鎮守漢中時,吳三桂對當地的農民起義軍大肆屠殺,甚至屠城。對於“故主”後裔,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
其後率軍入川,平定張獻忠餘部,又攻下雲南,師出緬甸,擒殺桂王,這一系列的征戰後,吳三桂獲封平西親王,開藩設府,坐鎮雲南,兼管貴州,軍政大權皆在他一手掌握,可謂風光無限。
吳三桂也想像明朝的沐英一樣,世代鎮守雲南。但是清政府怎麼可能同意呢?在吳三桂殺了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後,清政府就著手削藩了。
期初,清政府以雲貴兩省已經沒有軍事任務為由,將吳三桂平西大將軍印信收回,變相的收回他的兵權。同時收回他的人事任免權,表示所有任免必須選吏部甄選委派。
不久,清政府乘著吳三桂上書辭去雲貴兩省事務的機會,直接下令兩省的督撫直接聽命於中央,並剝奪了吳三桂的司法特權。
至此吳三桂安身立命所依賴的軍政二權,皆被收回。最終要的是,清政府把他親王所特有的司法特權也剝奪,這個就讓吳三桂驚出了冷汗,是不是說如果吳三桂只要犯點事,那就是跟平民無異,隨時可能一個罪名而身首異處。
隨著朝廷的削藩專使達到雲南,吳三桂知道自己已經無路可退,於是夥同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打著“興明討虜”的大旗,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總結:其實沒有清政府的削藩政策,只要吳三桂手中力量積蓄到一定程度,他還是會走上造反的道路。吳三桂本就不是甘心投降清朝,他跟清政府的是一種互相利用的關係,造反是遲早的事情。
-
5 # 歷史評說
吳三桂:其實我也想世代稱王,可是皇帝不允許啊!
吳三桂是中國歷史上極具爭議的人物,他本是明末崇禎皇帝最為倚重的大將,可惜後來向清朝投降,成為漢人的叛徒,飽受詬病。不僅如此,他還甘願成為清朝的馬前卒,率兵對明朝殘餘勢力趕盡殺絕,對南明永曆帝痛下殺手。他似乎忘記了自己是個漢人,也忘記了明朝待他不薄。
吳三桂可謂是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一路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成為大名鼎鼎的平西王。然而,對於這樣一個背叛自己主子的人,清朝顯然是不放心的。
其實,吳三桂之所以要反清,還是被康熙皇帝逼得。康熙削三藩,為的就是抑制吳三桂等三個藩王的勢力。吳三桂此時本身就對清朝有所不滿,再加上要削藩,吳三桂肯定不會坐以待斃。所以擺在吳三桂面前的只有反清這一條路。
他先是殺掉了雲南巡撫朱國治,然後在雲南自任兵馬大元帥,號令天下,提出“興明討虜”。清朝初期,當時還是有很多漢人想要復興明朝的,所以吳三桂的這一旗號得到了迅速響應。但是吳三桂心裡的真實想法當然不是復明,他只想要自己另起爐灶當皇帝。想想他心狠手辣殺掉南明永曆帝就知道了。
吳三桂的軍隊勢如破竹,接連攻下貴州、湖南等省份,全國各地反清勢力積極響應,幾乎佔據了大半個中國,吳三桂的軍隊也數次打敗清軍,大有顛覆清朝的實力。
然而隨著戰爭的深入,吳三桂集團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一是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各懷鬼胎,而是兵力財力捉襟見肘,已有難以支撐的跡象。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后,僅僅五個月就去世了,吳三桂集團不久後就被清軍一鍋端了。
-
6 # 黎家第一湯
吳三桂如果造反一直有反心,應該在經營雲南和貴州的時候,積蓄力量。清動手消藩,吳三桂就獨立,把雲南和貴州做為根據地,以國家政策撫育地方人民,修備堅強的防禦工式。從緬甸通外國,買來外國火器裝備。
做好這點,清如派兵來攻,可以把他們打回去。
下一步,舉大旗招賢納士,中國不缺象諸葛亮那種讀書的村夫,學富一身,也想找個能試自己學問的地方。吳三桂的才能並不大,但是用上了這些頂級謀事或軍事家,那就不一定,事在人為。只要清朝攻不進,下一步,吳三桂就進攻湖南或廣西。同樣,臺灣的鄭經在福建浙江沿海也有勢力,加上那幾個王,清朝的壓力也不小。
事實證明,吳三桂造反之初,一路也是這麼進攻,康熙差點亂了陣腳。但是等康熙緩過來後,有謀之士,讓康熙派兵將反王各個擊破。而這個時候,吳三桂是急於稱帝。等到清朝主力專對付他時,他只有敗的份,說明了吳三桂本人和手下里,真的沒有什麼大才能。
我們看,劉邦這個人,打仗沒有什麼軍事水平,跟項羽也不同一個檔次,但是他會用人,手下韓信,張良,蕭何,陳平,都是奇才,更有十幾個特別歷害的武將。
自己沒有謀,光有志氣不行,劉備聽說得孔明能得天下,三顧茅廬。
朱升勸朱元璋,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目的就是稱王,成出頭鳥,眾人打。高築城,是堅固根據地,防止別人攻。廣積糧,是軍備所需,朱元璋佔領的應天,當時周邊農田好多被元軍用做馬場,這也為朱元璋積養了好多戰馬。
吳三桂不懂歷史,沒有請好的謀士,沒有搞好根據地,又急急稱帝,他不敗才怪。
-
7 # 十分之七君
因為朝廷要削藩,為了打壓地方實際,鞏固中央集權,不可能讓他世代在雲南稱王,而吳三桂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不得不採取措施,被逼造反。
就算沒有削藩一事,也會有其他藉口,來削減這些藩王實力。這是清王朝必行之政治策略,不可能讓漢族勢力做大。
歷代都是如此,地方實力強對中央是一個大威脅,更何況作為外族。朝廷總會想方設法打壓,打壓的好“康乾盛世”,打壓不好“靖難之役”,“潘鎮割據”歷史規律而已,只不過再一次對映在清王朝和吳三桂身上。
-
8 # 東說西讀
如果吳三桂只做一個無權的閒王,他又怕自己面臨兔死狗烹的結局。所以他就想擁兵自重,獨立一方。但問題不在於吳三桂的王爵,而在於他手下幾十萬兵馬。因為這幾十萬兵馬,吳三桂所以有恃無恐,幾成尾大不掉,西南成為清廷之外的獨立王國,為禍一方。直接威脅到了清廷的大局。這是任何一個政府都無法容忍的。因此,清廷必然要撤藩,撤藩必然危機吳三桂等三藩的根本利益。吳三桂造反就不足為怪了。加之,經過長期戰亂,人心思安,吳三桂反覆無常,不得人心,所以,最終兵敗自決。
-
9 # 衡威159513
第一他不可能世襲平西王,清朝沒有那麼大方。即使是世襲罔替的沒有權利的平西王,也不能跟現在掌握西南幾省的人事權,財權的事實割據勢力相比。第二吳三桂是代表一個集團利益的總代表,整個利益集團也不允許他放棄權利。第三吳三桂當時有問鼎中原的實力,完全可以放手一搏,如果他當時不是有些保守,而是放手一搏,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起碼有五成把握!如果有五成把握,就能獲得潑天富貴,吳三桂的謀反就是歷史的必然了!
-
10 # 歷史飛凡觀
吳三桂造清朝的反,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
吳三桂原本是山海關守將首領,是關寧軍事集團的利益代表人物,隨後在大順軍與滿清之間選擇了出價更高的滿清政府,最後在一片石之戰中,辮子軍正式入關,從此開始了蛇吞象般的征服天下歷程。
因為當時滿清全族男女老少加起來也就二十萬人,所以凡事都以漢軍衝殺在前,而當時滿清的戰爭動員制度確實優於明朝的文官配給制度,所以漢軍打清兵不行,但是回過手來打自己人突然就厲害起來了,以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四人立功最大,被封為王爵,其中以平西王爺吳三桂的封地最大,而吳三桂對滿清的回報是親手處死南明末代天子永曆皇帝朱由榔。
可惜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也慢慢坐穩了江山,到了康熙時期,三藩、漕運和河務就是少年天子面前的三座大山,而首當其衝的就是要撤除三藩。
其實這也難怪,畢竟自古有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清朝已經順而治之了十八年,也到了鳥盡弓藏的時候了。
於是康熙先了下詔,命令平西王吳三桂等三藩人馬進京養老,可是因為滿清政府先前出爾反爾的事情幹得太多,比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降清後來就算賬被殺,吳三桂哪裡敢去北京城送死,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於是吳三桂乾脆扯旗造反。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殺滿清政府在雲南的最高官員雲南巡撫朱國治,正式宣告造反,吳三桂自任“天下興招討兵馬大元帥”,並且不知道從哪裡找來個人假扮明朝宗室後裔,隨後聯絡各地有心反清的漢人如臺灣鄭家等勢力,初期戰局順利,一直打到湖南長江沿線。
隨後吳三桂目光短淺的毛病就露了出來,被康熙抓住機會,在湖南阻擊吳三桂的大軍,並且分化拉攏其他勢力。
康熙十七年,見勢不妙的吳三桂為了激勵軍心,在衡州登基稱帝,立國號為周,並大封諸將,可惜收效甚微,最後在康熙二十年清軍攻破昆明,當時吳三桂早已死去,其孫吳世璠自殺。
成功平定三藩是康熙的武功之一,康熙的戰績可比十全老人的武功紮實多了,而三藩的徹底平定也標誌著清王朝的統治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
-
11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影視劇中的吳三桂)
吳三桂為什麼要造反,說白了就是形式所逼,不得已。是被康熙逼反的。
康熙皇帝一直想要撤藩,吳三桂的勢力太過龐大,嚴重危害了清帝國的統治,而吳三桂更是土皇帝,在西南他說了算,根本不聽康熙帝的,導致清廷和吳三桂矛盾越來越大。
按當時的年齡計算,吳三桂雖然馬上就要入土了,但是也在時刻的威脅著國家安全,而且吳三桂的兒子以及親信將來也會反清,只是靜待時機而已,而此時的康熙皇帝年輕氣盛,想要創造一番功業,覺得等他反,還不如主動出擊為妙,所以說白了就是把吳三桂逼反的,首先,西南各地都是吳三桂說了算,當時的賦稅和軍隊、糧食都歸吳三桂,而北京方面僅從這一點就必須要剷除吳三桂,所以吳三桂必反。
(影視劇中的吳三桂)
吳三桂曾經為了更大的利益出賣明朝,而獲得了清朝的巨大利益,隨著清廷平定天下,開始找後賬,康熙皇帝自然把目光放到了吳三桂身上,吳三桂為了保住現在僅有的利益而反清。如果吳三桂不反,自己就會成為階下囚,家裡自然也會被抄家,沒有好結果。所以,吳三桂認為,想要單車變摩托,賭一賭,可惜,天意不在吳三桂這。而且吳三桂這種人,吃裡扒外、毫無底線可言的人註定失敗。背叛明朝,後來卻又厚著臉皮說什麼:“反清復明”根本就是不忠不孝之徒。
(吳三桂反清 彩圖)
-
12 # 漩渦鳴人yy
我們想想吳三桂這一生有兩個重要時刻,一個呢,是李自成進北京盛,然後他選擇是投靠李自成還是投靠當時的滿清,結果他選擇了後者,第二回呢是康熙要削藩,他是考慮投降康熙呢,還是選擇造反割據一方他選擇了後者。
吳三桂本身就是一個投機分子,他之所以這麼做我們可以看到他純粹就是為了利益,只要哪個人開的價錢高她就選擇誰,誰開的價錢低他就放棄誰,如果哪個人敢動用他的利益,那他絕對立刻翻臉不認人。
這點比較著名的,那就是吳三桂投靠滿清了,無論你是誰,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動機,只要是個名人就可以看得出來,八旗子弟就那幾十萬人能幹什麼事情,雖然後來確實陰差陽錯,滿清弄滿了300年,可大家都明白,你再怎麼折騰你的人數就在那裡擺著,你不可能超過1億多當時的漢族,所以這樣的事情絕對會釘在歷史的恥辱架上,面授人所唾棄,這一點大家都明白,吳三桂心裡也明白,所以一開始的時候他是打算去投靠李自成的,結果李自成幹了什麼事情把它老家吵了不說,而且還不給他面子的,把他的小妾直接給搶了。
實際上,愛美人更愛江山,只是出現在那些一廂情願的細仔口中的說法,真正江山跟美人擺在面前,毫無疑問把美人給拋了,拿個江山,為啥,美人在手裡就是一個美人兒,江山在手裡,你什麼東西能拿不到呢?
陳圓圓的故事,民間傳說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實際上吳三桂看到的是自家的財富,白白被其他人所強,而不是自己的女人,如何受別人的羞辱。
所以說在吳三桂眼裡面,自己現在的權利,自己現在勢力自己手裡面所用的這些財富都是自己憑本事拿來的,你憑什麼過來搶,你過來搶?你和當初的李自成有什麼區別?
這種事情,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越想越氣,你想想吳三桂當時心裡面是怎樣一種反應,接到康熙那削三藩的命令之後,心裡面又是怎麼想的?
卸磨殺驢,過河拆橋也不至於這麼快呀!起碼等我死了以後找我的兒子找我的孫子動手,我都沒有任何意見,偏偏在我在的時候動手,你現在能把我三番給削了,等到我死了,我兒子你是不是要把他貶的一文不值,那我幹了這麼多事情,這麼臭不要臉的事情,我到底圖個啥?我還不如站起來當一回男人!
從各種意義上來講,吳三桂的這次謀反其實也是看清了當時滿清的現狀,還記得當時滿清的一個總結嘛,說三番佔用了全國多少多少資源,這是事實,但是從這一點上來講,當時的滿清還是挺倚仗這個三番的,畢竟對於滿清來講,它真正能夠完全信賴的軍隊就八旗那十幾萬的軍隊,其它的綠營兵啊,都是臨時組建起來組建完了還得再繼續撤銷掉,就這點兒人數就這點兒實力,吳三桂想要某法心裡就不能貓爪子撓一樣,這個時候康熙在錘他一錘子,那能不跳起來反抗嗎?
-
13 # 媚之夭夭
吳三桂身為平西王,可以在西南世代稱王,為何他偏偏要造反?
這個題目問得有點奇怪了!如果,康熙大帝不下令撤藩,仍然讓平西王吳三桂盤踞雲南,做他的逍遙王,打死吳三桂也不會造反!因為,在雲南吳三桂就是一個土皇帝!
一,康熙下令撤藩,當慣了逍遙王的吳三桂不肯就範!
在清兵進攻中原前,為了快速南下,皇太極就跟當時勢力頗大的吳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達成了江山落定後封其三人為藩王的協議!
於是,清兵長驅直入,很快統一了全國!吳三桂順利的當上了平西王,踞在雲南!
在雲南,吳三桂就是一個土皇帝!康熙派去的巡撫是個擺沒!朝中法令在那是空文!
每年,吳三桂還向朝中索要大額軍餉!可是朝廷向他調兵時,卻一萬個不同意!
擁兵自重!與朝中抗衡!康熙痛定思痛,決定撤藩!
做慣了逍遙王的吳三桂哪肯就範,立即殺死巡撫朱國治,打著“討清復明”的旗號反了!
一,削藩了就是人家刀下的魚肉,吳三桂也想最後一搏!吳三桂知道,一旦撤藩成功,自己就成為了康熙刀下的魚肉,任其宰割!
想想自己英武一生,如果到了這一步,跟死何異?
自忖自己有號召力,又有殷實的家底,吳三桂決定放手一搏!
於是,吳三桂率領他的兵馬高舉“討清復明”的大旗,出雲南,過貴州,進入湖南……
不得不說,吳三桂也是豁出去了,這一打,就是整整八年!
最後,吳三桂倉促之下在衡陽稱帝!不久,客死他鄉!
-
14 # 趣翰林
不是吳三桂自己想造反,是三藩和清廷蜜月期結束後的矛盾重重不可調和。一方面三藩不養兵就是失去牙齒的老虎,失去自保能力,一方面清廷為穩固政權必須撤藩,又資敵又防敵,財政上誰都玩不起。
康熙下令撤藩那一刻起,就意味著吳三桂無容身之地了,失去兵權後的吳三桂,是會死無葬身之地的。
首先,吳三桂是傳統意義上道德碎了一地的漢人,他在中原大地、西南邊陲對付漢人比滿清還要恐怖和殘忍,從民間到朝堂,明裡暗裡樹敵太多,只要被抓住機會,批判他的道德文章、彈劾他的奏章就能把他淹沒。一個人到了不被社會容納的地步,難有活路。
其次,任何封建朝代的統治者,沒有人敢鼓勵貳臣或者給貳臣很優渥的生活條件,貳臣只能是有利用價值的工具,利用完了必須回收,否則就是在鼓勵臣民做貳臣。三藩全是貳臣,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結局的。
沒有活路可以解甲歸田,就只有造反一條路可以走了。
-
15 # 文武全粥
他倆好像長得都不是那麼英俊瀟灑風流倜儻!
吳三桂深蘊國穩殺功臣的道理,換了是他坐上九五也會這麼做。所以,他在幫助清朝竊取明朝江山之前提出了這個藩地的要求。
何為藩地,往平白了說就是“土皇帝”。有自己的軍隊不受大清節制,附稅不上交,只是每年進貢銀。
為了儲存實力,清兵入關佔領北京。吳三桂的軍兵只與李自成有過交戰,根本未隨同渡過長江,有效的儲存下來與大清談判的籌碼。
吳三桂很有軍事眼光,在當時只是欠缺鄔思道這樣的幕僚引導。他一路攻到雲南邊陲,在那裡站穩腳跟。大清平定天下之後,見吳三桂手握重兵,又處在雲南邊陲,索性就將這塊地方劃歸吳三桂的藩地。
強調一下,吳三桂並無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此時的他挺知足。直到順治帝有了些許削藩的想頭之後也沒有反心。更老老實實將兒子送去京城與公主完婚。難道他不知道兒子此去是質子的角色嗎?是的,吳應熊及建寧公主都真實存在。並且吳應熊的未受打擊。只是這一切都發生在順治在世的時候。多爾袞為了牽制吳三桂出的主意。
從那以後連年增加貢銀便是吳三桂權衡的舉措。此時他依然沒有反意。
直到順治死,康熙上,鰲拜專權,吳三桂都沒有反意。這個時期,吳三桂想反太容易了。
直到,康熙整治了鰲拜,一心削藩之時,吳三桂這才如夢初醒,大舉反清復明的旗號造反。形式已經突變,晚了三村,局勢對吳三桂不利起來。
吳三桂的反清註定了失敗,雖然戰事初始,吳三桂節節勝利,一舉攻陷四省。但是缺乏戰略眼光的幕僚,使他停止了出兵挺進中原。兩個原因,一吳應熊在大清之手,二他老了。這個時候,他沒有放權,怎麼著也應該派出一隊得力人馬先攻殺一頓再說。
居然稱帝了,李自成的教訓,吳三桂也犯了。不久便病入膏盲,將皇位傳給孫子。
而大清在危險時局下反而理順了內部矛盾,一致針對吳三桂,三軍用命,扭轉了不利局面。雖然打贏,可也打了八年之久。可以想象吳三桂的實力有多大了吧!
結論,不是吳三桂想反,是康熙逼著他反滴。
回覆列表
吳三桂確實想好好做他的平西王,並且可以世代世襲罔替,如果可以一輩子這樣,吳三桂永遠不可能謀反的。但是康熙由於各種原因要裁撤三藩,作為最大的藩王吳三桂受影響是最大的,在思慮再三之後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開始了造反之路,所以吳三桂造反完全是被康熙削藩政策給逼反的,畢竟自古以來只要皇帝削藩,往往會引發藩王謀反!
康熙決定裁撤三番康熙即位之初一直受到了顧命大臣鰲拜的制約,為此康熙一直處在擔驚受怕之中。但是康熙也不是個甘願受欺負的主,後來康熙娶了索尼的孫女,並立為皇后,因此得到了索尼的支援。在索尼的支援下康熙和鰲拜斗智鬥勇,並且成功鬥敗了鰲拜,康熙開始了親政之路!
鬥敗鰲拜之後康熙是志得意滿,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皇帝。後來康熙發現各地的藩王每年不但不給朝廷納貢,而且需要朝廷撥給藩王巨大的銀兩,同時藩王們個個擁兵自重。在這種背景之下康熙決定裁撤三藩,但歷史證明康熙是自負了,一場削藩運動差點害的大清朝提前滅亡,康熙把藩王給小看了。
吳三桂的造反之路吳三桂本身是願意好好做他的平西王的,雖不是帝王,卻勝似帝王。他在雲南有自己的大臣,並且還不用擔心財政問題,由朝廷給自己撥款嘛。但是好景不長,康熙看到藩王的隱患後下令裁撤三藩,各個藩王陷入了驚慌之中。
如果接受撤蕃的話,吳三桂將會失去自己的權力,並且自己的部下也會被朝廷重新量才錄用,實權都會大大下降。更要命的是自己沒有實權之後將會是朝廷的威脅,自己能不能保全性命都是兩說的事。正是削藩政策危及到了吳三桂和手下的切身利益,於是他們轟轟烈烈的開始了造反之路!
吳三桂迫不及待稱帝,造反向失敗邁進吳三桂造反之初打的是反清復明的旗號,而大清建國不久,而且漢人百姓居多,所以吳三桂得到了各地百姓以及明朝舊臣的響應,得到了巨大的支援。吳三桂的軍隊在和大清旗兵的對抗中勢如破竹,很快佔領了大清南方的半壁江山,此時的大清朝已經是岌岌可危了。
但年老的吳三桂卻已經迫不及待的稱帝了,支援吳三桂的百姓以及明朝舊臣看到吳三桂造反並不是為了反清復明,而是單純為了權力而造反,所以支援吳三桂的越來越少,吳三桂的大軍慢慢的由主動變為被動;由優勢變為劣勢,直到逐漸的被大清一步步消滅殆盡。
所以吳三桂造反是被康熙的削藩政策逼反的,而吳三桂的造反失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稱帝導致的,政治的錯誤導致了支持者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