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朱言文史history
-
2 # 一咪一米三
首先要說明,無論李鴻章願不願意,這些條約都是要籤的。他改變不了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他作為外交部長,很難置身事外。
其主要原因在於:清廷不願意直接與外國列強直接打交道,其認為與列強直接談判是一種降格。正如乾隆末年馬嘎爾尼訪華遭受冷遇一樣,外國公使一直到同治親政才得到親自接見一樣,而其中很大原因在於外國公使不肯遵循中國的下跪禮節。
現在聽起來極其荒謬,但對當時這樣一個時期,在皇帝面前不肯下跪卻是極其不可饒恕而形同造反,清廷對列強公使不肯破例,從乾隆時期一直持續到1874年。為之,清廷一直拒絕外國公使駐京(為此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公使駐京後,又一直拒絕其覲見皇帝的請求(理由是皇帝尚未成年,其實仍是禮節問題)。
直到同治親政後,外國公使才得以覲見中國皇帝,行鞠躬禮。也正是因為這個因素,清廷一直不願意與列強打交道,而外交事務也多委託給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即當時的李鴻章去處理。這種做法,實際是一種緩衝和降格。當然,各種條約落款並不是李鴻章,而仍以大清帝國的名義做出。由於晚清衰弱,很多條約因為是戰敗簽訂,給人以喪權辱國的感覺,但也有一些通商條約,說它是不平等條約也不盡然。事實上,除了戰敗賠款割地的條約外,一些通商類的條約對近代中國應該說有利有弊,甚至利大於弊。這種情況,和租界是類似的,不宜用舊而老的過時觀點視之。
還有個原因也很重要,據說當時的列強點名只認李鴻章出來簽約,而李鴻章也確曾據理力爭,為清廷爭回了些許顏面。
-
3 # 朝文社
“籤不平等條約”這事,為啥總是李鴻章背鍋?最大原因卻是公認:這口黑鍋,只有他能背的動!
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先明確一個現實:清政府之所以總賣國,真不是主觀的,每次不是被人打趴了,就是被人打怕了,才不得不派人出來賣,所謂不平等條約,真正無奈在此。
但籤不平等條約這件事,不是買領包即住的房子,到了點頭哈腰籤個字就算完。放在清末這時,更需要使盡權謀手段,明明挨宰成定居,也要能爭一分是一分,套搶險救災的那句話:把損失降到最低點。
背這口鍋,也就不止需要極厚的臉皮與良好心態,更需要有國際視野與深沉心計,而李鴻章,卻是最合適的一個。
除了李鴻章?就真沒別人就行。以清政府當時看世界的水平和整體素質,哪怕優中選優的官員,出來背鍋的大多也兩類:不長心的王爺和滿腦子忠君愛國卻不接地氣的清流。
前者如奕山和奢英,也就是籤鴉片戰爭期間各類不平等條約的那倆位,基本都是出場牛氣,被外華人打幾下就嚇壞,對方說啥就是啥,看看沙俄吞掉的中國領土就知道,這類人賣國賣的多大方,尤其是奢英,鴉片戰爭結束後更是逮啥籤啥,絕不還價,英法聯軍為啥能輕易打進北京,就是他簽字惹的禍。
至於後者,更典型的葉名琛,就是那位“不戰不和不走”的兩廣總督,面對英法挑釁,既不能抵抗也拉不下臉來周旋,結果廣東遭戰禍葉名琛本人被俘,淪為階下囚還振振有詞:我要去英國,和你們英國女王講理!這就是清朝愛國清流的辦事水平!
▵葉名琛
可以想見,在清末國難深重的時代裡,如果經辦外交大權的總是這種人,那必須說:中國恐怕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都不可得,早變印度了。
而比起上面這兩類人來,李鴻章卻是絕不同,既懂得洋務,更有卓越手腕,哪怕在局面最為不力的情況下,也能盡力扛住,利益能爭一分是一分。
和前面幾位最高下立判的,比如《中俄伊犁條約》,先是崇厚去談,結果談的喪權辱國,大半個新疆都割了,李鴻章危急時刻出手,寫信請來戈登幫忙,其實就是變相拉英國入局,最後逼得俄國認了這壺酒錢,吐出到嘴的肉:中國北疆大地保住了。
而作為李鴻章人生最後兩大恥辱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李鴻章也一直拼盡全力,以他連橫合縱的智慧與敏銳洞察力,儘可能的保住中國的利益:《馬關條約》裡,生生把賠款壓下了一億,雖沒有保住臺灣,卻促成三國干涉還遼,保住了遼東半島。否則可以想象:一個1895年就吞併北韓臺灣東三省的日本,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以日本二十世紀許多學者的觀點:李鴻章在《馬關條約》的智慧,把日本侵華戰爭,硬是推後了四十二年。
《辛丑條約》更是如此,儘管這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一紙條約,可對比一下當時的情景:東南五省都互保了,北京都淪陷了,歐美日八國都畫地為牢了,就這慘到家的景象,中國竟沒淪為殖民地。身擔談判大任的李鴻章,正是以其靈活的斡旋,對八國的分化瓦解,最後促成了這當時能得到的最好結果。
而更需要說明的是:李鴻章在《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談判中的表現,中日兩國的教材裡都常說,中國總拿來說清政府喪權辱國,而日本南韓,則拿來做企業文化培訓的經典案例:一個老人如何在絕境局面下,儘可能爭取最大利益,李鴻章已經盡力了。
而除了這個原因外,另一個原因也必須說:賣國,李鴻章不“白賣”!
既然是背鍋,那麼必須要有利益回報,每一次背完鍋,換來的都是個人官位話語權的越發飆升,作為曾國藩的得意門生,洋務派的重量級人物,李鴻章這“東方俾斯麥”的稱號,就是賣國換來的權位回報。
而更得回報的,就是李鴻章的做事,正是在這回報下,李鴻章可以放手做事:北洋水師建立,北洋船政局建立,中國近代本土最早的工業和軍事生產線建立。這些卓越成就,正是李鴻章以背鍋為代價,承受著舉國謾罵默默做到的,雖然以他自嘲是“裱糊匠”,但對照中國近代史,意義重大。
當然對他的個人生活,意義也重大,李鴻章的政績,裡裡外外都是他心腹,救國也沒忘了發家。以他老部下劉銘傳的感慨說:李鴻章家門口賣油條的,都成了高官。說到這條也必須說:李鴻章的背鍋,很偉大,但也不要把他想的那樣高大。
最後一條也正在此:李鴻章的外交表現,智慧妙筆很多,但有些事,他也該罵。
李鴻章做事,基本是小智慧到極致,大戰略視野欠缺,儘管就外交綜合能力說,是清政府第一人,但好些關鍵時候,還是誤了國。
比如中法戰爭,誤判了法國的國情,明明戰場優勢,卻簽了停戰。導致“中國不敗而敗”,真給法國送大禮。後來的新疆事件,竟然荒唐要求放棄新疆,如果不是左宗棠堅持,新疆差點就脫離中國版圖。
後來的甲午國恥,李鴻章戰前看到了日本的威脅,卻錯估了日本的戰爭決心,誤判其不可能貿然開戰,更寄望於西方調停,日本借甲午戰爭的崛起,真有李鴻章的“功勞”。
答題人:《我們愛歷史》團隊張嶔
-
4 # 尿你命三千
李鴻章有報國之心,不平等的條約是他一個人說了就算麼?他想簽訂就能簽訂麼?這他媽的國恥問題,豈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的!不要說李鴻章長短了!
-
5 # 不冷君
首先簽條約並不是過去籤個字就完了,籤條約是一個談判的過程,是過去和洋人談判定下一條條條約款項,才能簽字。
其次,慈禧也不傻,她也不想籤不平等條約,所以需要派個人去談判,條約不得不籤,但損失要儘量往下降。
談判這麼大的事,自然要派個有能力有膽識的人去,於是就派了李鴻章。
真的,李鴻章在談判中發揮的作用很大,去國外談判有一次差點在大街上被人刺殺,這一驚魂讓條約中清朝少付了很多銀子。比當時的賣國王爺的談判好多了!
-
6 # 歷來現實
平等條約也是由李鴻章他老人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大家都羅列了不少,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大家知道是什麼條約,跟誰簽訂的嗎?
中國近代史上籤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 對方你肯定想不到是它!
1862年6月13日,上海黃浦江畔,一艘外國商船來訪,雖然同時掛著荷蘭和英國國旗,但其實船裡坐著的是日本來使,他們這次任務是來考察清國情況,兼著做點“倒煤”的買賣,船上的貨物主要是日本出產的煤炭,這次出訪拉開了近代中日官方與民間交往的大幕。
1870年,日本外務大臣柳原前光考慮到中日兩國之間沒有簽訂什麼條約,通商做買賣會產生很多不便,於是向清政府鄭重提出,兩方能否簽訂一個“修好條約”。當時的清政府一聽說簽約就哆嗦,在他們看來是個條約就是來催命的,根本考慮不到平等或不平等,對日本來使回覆:友好、信賴對於雙方當然是很重要的,但簽訂什麼條約,沒這個必要。
在曾國藩和李鴻章兩人的反覆勸說之下,清政府最終也想通了這個道理,簽訂一個真正平等友好的兩國條約,大概對清政府也沒有什麼壞處。於是兩方重啟協商,在1871年9月13日,雙方代表李鴻章和伊達宗城,於天津簽訂了以中方提出的文字為基礎的《清日修好條規》。
《清日修好條規》是近代中國歷史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基本平等的條約,從法理上廢除了兩國斷斷續續有一搭沒一搭的朝貢制度,條約中確立了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雙方確立了平等友好的國家地位。
伊達宗城
為什麼說它是基本平等?那是因為大清覺得從此與小小日本平起並坐,始終不很開心,畢竟條約是在主場天津商定簽署的,是由大清提供的最初文字。所以呢,大清聰明的在條約第六條裡埋了一個不太平等的雷,該條款條文如下:“嗣後兩國往來公文,中國用漢文,日本國用日本文,須副以譯漢文,或只用漢文,亦從其便。”這個就不太符合現代國際外交慣例了,正常情況應該是各用各的語言,再加註國際通用語言翻譯。
鑑於此時的日本外交也沒有什麼高精尖人才,伊達宗城就稀裡糊塗被大清吃了豆腐,回國之後,伊達宗城在國內受到猛烈批評,被迫辭職。
過了多半年,日本不甘心吃癟,再次派外交使節前來中國,謀求修約,當然是被李鴻章斷然予以拒絕。
李鴻章與日本特使副島私下暢聊,由於兩方分別都與西方各國簽訂有多項不平等條約,有共同語言。副島對西方列強破口大罵,發誓一定要帶頭廢掉與西方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李鴻章誇獎他的覺悟與決心,並表示支援:你行你先來,你幹我就幹。
在日後的甲午戰爭和後來的談判桌上,李鴻章受盡了日本人的擠兌,把最初簽訂友好條約時爭來的面子附上裡子一併退還給了日本人。而日本人卻說到做到了,經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後,日本國際地位大幅提高,1910年,日本成功的廢除了西方列強與其簽署的所有不平等條約。而當時的大清,不要說廢約了,就連自身也已難保,開啟了死亡倒計時。
-
7 # 小賢看體育
首先看看李鴻章都和外國簽訂了那些不平等條約
李鴻章一生簽訂了30 多個條約,由李鴻章作為清政府代表與列強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871 年8 月《中日修好條約》;1876 年9 月中英《煙臺條約》;1884 年5 月中法《會議簡明條款》;1885 年4 月中日《天津條約》,同年《中法新約》;1895 月中日《馬關條約》,同年11 月,中日《遼南條約》;1896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同年中日《遼南條約》;1896 年3 月,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同年6 月《中俄密約》;1898 年6 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條約》;1901 年9 月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等。
為什麼清朝那麼多不平等條約都是李鴻章作為代表簽訂的?
首先,要講一講清朝的外交制度。
清代早期和中期,處理涉外事務的部門是理藩院和禮部。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廷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理衙門下面主要負責外交的就是北洋大臣,北洋大臣一般是由直隸總督兼任,李鴻章長期擔任直隸總督,所以就長期兼任北洋大臣,這樣清廷諸多外事事務都是李鴻章經手,所以很多條約都是他簽訂的,也不足為奇了。
其次,喪權辱國的條約不能讓皇親貴族簽署,要找個漢人被黑鍋
總理衙門事務大臣,一般是皇親貴族重臣擔任,限於傳統觀念,親貴一般不親自處理涉外事務,參與外交談判。清廷不願意直接與外國列強直接打交道,其認為與列強直接談判是一種降格。對於清廷而言,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簽字者,自然不能是皇親貴族,皇親貴族不能承擔這個責任,李鴻章也就成為一個背鍋俠了!
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縱然是有些人這麼評價李鴻章,但是他還是逃不了華人對他”賣國賊“的稱呼!
-
8 # 心淚殘痕
在晚清時期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晚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大多都是由李鴻章簽訂的,李鴻章本人也因為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難道是大清朝沒人了嗎?
首先從晚清的時局來說,清廷是積貧積弱,實力與西方有著較大的差距,在戰場上更是節節敗退。所以籤不平等條約是因為我們打不贏人家,沒有什麼能力反抗,這才派出代表談判,簽訂不平等條約。
再者皇上是絕不可能代表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作為清國最高元首,皇上自然知道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厲害關係,所以肯定是找一個替罪羊的。李鴻章就是最合適的人選,李鴻章既懂西方禮節,又有外交手腕,在談判桌上能最大限度的止損,所以縱觀整個清朝也只有李鴻章能當此大任了。
李鴻章是晚清時期少有睜眼看世界的官員,面對洋人恐嚇這個老頭也能夠扛得住,極力挽回大清的損失。比如在中日馬關談判中,李鴻章用一槍換來了減免一億兩白銀的賠償。在和八國聯軍的談判桌上,李鴻章與八國代表斡旋,分化瓦解利益訴求不同的列強,最後促成了這當時能得到的最好結果。
外華人對於李鴻章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稱李鴻章為“東方脾斯麥”。儘管李鴻章本身也有很多問題,比如說在廉政方面有較大問題,在黨爭方面斗的也很兇。但是在晚清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來看,李鴻章已經做到了一個臣子該做的了
1901年《辛丑條約》簽字儀式上,洋務重臣李鴻章最後一次代表政府出場。慶王對李鴻章說:這個字由我來籤吧。
李鴻章微微擺了擺手說:天下最難寫的是自己的名字,慶王以後的路還長,你沒必要把自己搭進去。這賣國條約,還是讓我來籤吧...。
——簽完了這賣國條約,李鴻章老淚縱橫,大口吐血。
-
9 # 先森王王
這個投降也是有癮的,投降也是一種另類消費,比如現在的一些暴發戶,東西不貴不買,東西不貴,配不上自己的身份!投降也是有癮的,與消費一樣,不投降過不得,凡是對外交涉,不是想著怎麼贏,而是怎麼不得罪洋大人,怎麼出賣國家民族利益,自己能從中得點好處,或混個臉熟臉熱,當思維成為定式,不讓他投降心裡就過不得,就找各種理由搶著籤投降條約,從而變成帝國主義的乏走狗,見帝國主義就低一頭,明面上還說我為國家民族在帝國主義分子面前受氣云云……比如與法國打贏了也簽了賣國條約!再比如用國家錢的打造亞洲第一海軍,卻打不過小日本,陸軍能打贏卻用人不明,用了個葉士超跑路將軍,據說這個葉跑跑打太平軍、捻軍非常兇悍(不理解),做為軍事、外交的總理大臣,軍事打不贏,外交上投降……早死早了!
-
10 # 歷史研習社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以後,中國被迫捲入近代條約體系中。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臣,自1871年以後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以不平等條約為多,其中《煙臺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中俄密約》等最為人所詬病,正因此李鴻章在之後多年的歷史書寫中一直被視為賣國賊而存在。那麼為何晚清以來的諸多不平等條約都以李鴻章為代表進行簽訂呢? 19世紀60年代,由於組建湘軍、剿滅捻軍、辦理洋務等功績,李鴻章政治地位也隨之提高,對外交涉活動亦逐漸增多。1867年,李鴻章被任命為湖廣總督,隨後受理酉陽教案、遵義教案,展示了外交能力。1870年,李鴻章接替曾國藩作為直隸總督辦理天津教案,同時清廷將洋務海防事宜悉數交付直隸總督,自此,李鴻章正式作為晚清重臣代表清政府對外交涉。19世紀末期,清廷能臣漸少的局面也是李鴻章被推向外交前沿的重要原因。胡林翼於1861年病逝,曾國藩由於受理天津教案失敗後於1872年鬱鬱而終,而左宗棠向來主戰並且在1885年病逝,晚清名臣相繼去世,其他官員更將外務視為“畏途”,由此,李鴻章受命於危難之際,與列強不斷斡旋。李鴻章的外交能力在清廷首屈一指。在此之前,晚清的外交條約多由耆英、桂良、奕忻等滿清貴族代表簽訂,而他們的外交能力與李鴻章相去甚遠。李鴻章的眼界認知與外交能力極大地超越了同時期的晚清王公大臣。他雖為儒家進士出身,但他為人善於變通,在主持洋務運動中,接受了西方傳來的國家主權觀念和國際公法等近代理念;並且在薛福成、馬建忠等留學歸來的幕僚影響下,李鴻章比同時代計程車大夫更為了解國際公法,是當時清廷屈指可數的具備世界眼光的重臣。李鴻章為人靈活務實,他認識到傳統封貢體系和華夷秩序已經衰落,並接受了近代國家主權觀念和條約體系。因此,相比於之前簽訂合約的耆英、崇厚等人,李鴻章具備較為完善的外交理論和談判策略。伊藤博文對李鴻章深為推崇,認為他是“大清帝國中唯一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視軍事力量為國家實力根本,他認為中國的軍事裝備不足以對外開戰,因此在越南談判、甲午談判及庚子談判中,李鴻章力求媾和,併為此不得不讓出諸多國家利益。並且,在當時內憂外患的局勢下,清廷衰弱腐敗,而朝廷內部紛爭不斷,使得李鴻章的諸多變革主張深受牽絆。國力衰微,局勢如此,李鴻章縱有驚世之才亦難力挽狂瀾,因此,代簽諸多不平等條約亦是不得已而為之,更是一種“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無奈之舉。可以說,李鴻章以其親身實踐見證並促成了晚清中國從傳統的東亞封貢體系向近代條約體系的轉變,同時也因國家衰弱和自身侷限而成為了晚清不平等條約的替罪羊。
-
11 # 籃網資訊
皇上是絕不可能代表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作為清國最高元首,皇上自然知道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厲害關係,所以肯定是找一個替罪羊的。李鴻章就是最合適的人選,李鴻章既懂西方禮節,又有外交手腕,在談判桌上能最大限度的止損,所以縱觀整個清朝也只有李鴻章能當此大任了。
李鴻章是晚清時期少有睜眼看世界的官員,面對洋人恐嚇這個老頭也能夠扛得住,極力挽回大清的損失。比如在中日馬關談判中,李鴻章用一槍換來了減免一億兩白銀的賠償。在和八國聯軍的談判桌上,李鴻章與八國代表斡旋,分化瓦解利益訴求不同的列強,最後促成了這當時能得到的最好結果。
外華人對於李鴻章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稱李鴻章為“東方脾斯麥”。儘管李鴻章本身也有很多問題,比如說在廉政方面有較大問題,在黨爭方面斗的也很兇。雖然喪國辱權,但是在晚清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來看,李鴻章已經做到了一個臣子該做的了。
-
12 # 歷史知事
李鴻章能簽訂30多份不平等條約是有原因的
一,李鴻章善於和外華人打交道,淮軍和洋槍隊合作,尤其是天津教案後,李鴻章成了處理外事的專家。一方面經驗豐富,另一方面天生的痞子氣確實能收到實惠。
二,皇室八旗幹不了,也不想背黑鍋。李鴻章離開外務部一段時間,你知道發生了什麼嗎?外務部不能理解列強要求光緒親政的要求,直接導致了慈禧向全世界宣戰!這就是滿人堂官的能力。
三,外華人只認李鴻章。甲午戰爭後,李鴻章失去實力,只剩外交手段和背鍋特性了。而此時外華人只認識李鴻章。
李鴻章死後十年間,外交逐漸轉移到了袁世凱那裡,然後就沒有清廷了。
清政府本質來說就是洋行,而買辦就是最大權力所有者。
-
13 # 使用者127439531
主要原因是他是總理各國事物衙門的總理大臣,專門負責處理對外事務,也就是中國的法人代表。他簽字代表中國政府的意思。就像入學手續這樣重大的事情,籤的人一定是你的監護人並且主管你學習的你爸或你媽。至於其他小事就隨便找人簽了,什麼訂校服,搞活動,你爺爺奶奶,三姑六婆都可代勞。國家的事也一樣,不是什麼檔案都必須李鴻章籤,想定幾艘軍艦,買幾條槍,買什麼機器,李鴻章只需知道即可,手下人能替他代勞。李鴻章之所以籤條約出名也是因為他籤的都是最重要的那部分條約。然而這些檔案99%都是與戰敗賠款有關的內容,所以李鴻章很倒黴的佔了賠款條約的光。
-
14 # 風把距離吹多遠
籤不平等條約”這事,為啥總是李鴻章背鍋?最大原因卻是公認:這口黑鍋,只有他能背的動!
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先明確一個現實:清政府之所以總賣國,真不是主觀的,每次不是被人打趴了,就是被人打怕了,才不得不派人出來賣,所謂不平等條約,真正無奈在此。
但籤不平等條約這件事,不是買領包即住的房子,到了點頭哈腰籤個字就算完。放在清末這時,更需要使盡權謀手段,明明挨宰成定居,也要能爭一分是一分,套搶險救災的那句話:把損失降到最低點。
背這口鍋,也就不止需要極厚的臉皮與良好心態,更需要有國際視野與深沉心計,而李鴻章,卻是最合適的一個。“籤不平等條約”這事,為啥總是李鴻章背鍋?最大原因卻是公認:這口黑鍋,只有他能背的動!
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先明確一個現實:清政府之所以總賣國,真不是主觀的,每次不是被人打趴了,就是被人打怕了,才不得不派人出來賣,所謂不平等條約,真正無奈在此。
但籤不平等條約這件事,不是買領包即住的房子,到了點頭哈腰籤個字就算完。放在清末這時,更需要使盡權謀手段,明明挨宰成定居,也要能爭一分是一分,套搶險救災的那句話:把損失降到最低點。
背這口鍋,也就不止需要極厚的臉皮與良好心態,更需要有國際視野與深沉心計,而李鴻章,卻是最合適的一個。
除了李鴻章?就真沒別人就行。以清政府當時看世界的水平和整體素質,哪怕優中選優的官員,出來背鍋的大多也兩類:不長心的王爺和滿腦子忠君愛國卻不接地氣的清流。
-
15 # 曹州小寶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是人都有侷限性,無論是偉人還是聖人。李鴻章是晚清的能人,李鴻章投筆從戎,從淮軍一直坐上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可謂位極人臣。這個時候可以看晚清地方督撫十之八九是漢人。晚清的政治格局發生了變化。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奉旨出使日本,與日斡旋。這裡是奉旨,是奉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旨意去的。怎麼不讓開戰之前鬥志激昂的翁同龢去呀,因為慈禧知道什麼人能幹什麼事。
為什麼讓李鴻章去,因為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達28年之久,專辦清政府外交。另外這是個千古的罵名,滿清高層要找一個既有能力有能為滿清高層背黑鍋的人,所以就落在李大人的頭上。
-
16 # 嗤讀歷史
19世紀末期,清廷能臣漸少的局面也是李鴻章被推向外交前沿的重要原因。胡林翼於1861年病逝,曾國藩由於受理天津教案失敗後於1872年鬱鬱而終,而左宗棠向來主戰並且在1885年病逝,晚清名臣相繼去世,其他官員更將外務視為“畏途”,由此,李鴻章受命於危難之際,與列強不斷斡旋。
李鴻章的外交能力在清廷首屈一指。在此之前,晚清的外交條約多由耆英、桂良、奕忻等滿清貴族代表簽訂,而他們的外交能力與李鴻章相去甚遠。李鴻章的眼界認知與外交能力極大地超越了同時期的晚清王公大臣。他雖為儒家進士出身,但他為人善於變通,在主持洋務運動中,接受了西方傳來的國家主權觀念和國際公法等近代理念;並且在薛福成、馬建忠等留學歸來的幕僚影響下,李鴻章比同時代計程車大夫更為了解國際公法,是當時清廷屈指可數的具備世界眼光的重臣。
李鴻章為人靈活務實,他認識到傳統封貢體系和華夷秩序已經衰落,並接受了近代國家主權觀念和條約體系。因此,相比於之前簽訂合約的耆英、崇厚等人,李鴻章具備較為完善的外交理論和談判策略。伊藤博文對李鴻章深為推崇,認為他是“大清帝國中唯一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所以晚清很多不平等的條約,都是由李鴻章來簽定的。
-
17 # 王小坤k24
一是當時清政府主洋務懂洋務 適合外交的人要數李鴻章 二是李鴻章當時按古代來說是宰相的位置 按現代來說類似總理 去籤條約 政府需要一個能外交懂政治能拍板的人物 這些非李鴻章莫屬 所以李鴻章這個人物他有歷史的侷限性 也有歷史的不可逆性 時代將他推向歷史的潮流 他也改變不了什麼
-
18 # 品茗撩股
籤不平等條約這事,遠遠不是去籤個字就了事了那麼簡單。是需要談判、討價還價、隨機應變的。既需要是一位重臣,能代表朝廷的,又要見多識廣、有國際視野,對外交事務和各國列強有一定了解的人。這樣才能既能儘可能的爭取利益、不辱使命,又能知所進退、能屈能伸,保證談判成功。而李鴻章正是晚清極少的最合適的人選。
雙方談判,首先人家要看你是什麼層次的領導,如果職位很低,不能決策,說話算不得數,人家跟你談個什麼呢。而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從職位上看,是重量級的,完全有份量代表朝廷。
其次,李鴻章曾經出使歐洲考察,對西方列強有所瞭解,懂得洋務,熟悉外交事務。這是朝廷派他去談判的更重要的方面。
李鴻章懂得當時的國際形式和列強的複雜利益關係,有外交政治手腕,多次在談判上為中國爭取利益。雖然說起來最終都是簽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可是在弱國和戰敗之下,他又能怎麼辦呢?
比如《中俄伊犁條約》,先是崇厚去談,結果大半個新疆都快要被割了,李鴻章危急時刻出手,寫信請來英國首相戈登幫忙,以夷制夷,拉英國入局,最後逼得俄國不得不吐出到嘴的肥肉,中國北疆領土得以保全。
對於最讓華人痛罵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李鴻章也是拼盡最後的氣力,據理力爭,儘量減少中國的損失。《馬關條約》,把對日賠款減少了一億,臺灣雖然被迫割讓,卻保住了遼東半島。
《辛丑條約》也是如此,儘管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條約,可是當時:東南五省都互保了,北京也淪陷了,歐美日多國列強都在謀劃分裂中國了,中國最終也並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作為談判代表的李鴻章,以其靈活的斡旋,對八國的分化瓦解,最後促成了這在當時來看能得到的最好結果。
當然,李鴻章還是在其他一些事上判斷失誤,對國家造成了重大損失。比如中法戰爭,誤判了法國的國情和戰爭局勢,導致中國不敗而敗。甲午戰爭,對日本戰略誤判,消極避戰,錯誤的軍事指揮,導致了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總之,李鴻章是個極具爭議性的歷史人物,具體功過得失,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
19 # 嘟嘟讀讀
一生風雨裱糊將,是李鴻章對自己一生的總結評價;這麼多條約,哪個是因為李鴻章造成的呢?簽訂這些條約不簡單,要背上的不僅僅是歷史的罵名;而且簽訂前還要談判,不能讓對方開出過分的條件(殺價)。整個大清朝,只有李鴻章一個人有這個本事,有這個能力。
李鴻章裱糊將手藝太好,把虛弱的大清裱糊成一個帝國,洋人們都信以為真,李鴻章憑藉自己的外交手腕以夷制夷。維繫著晚清時代的中國沒有被列強瓜分。但是,怎奈豬隊友太多!
李鴻章一輩子簽訂了三十多個不平等條約,但是這三十多個條約哪一個是李鴻章造成的呢?我們來講兩個著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馬關條約》。
先說《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但是一開始德國一個國家就開出了7億兩的賠款要求。最後李鴻章談的是十一國賠款4.5億兩。
慈禧太后支援義和團,一聽說洋人要廢太后,腦子一熱對十一國宣戰。攻打十一國駐北京使館,眼看中國就要陷入戰火。此時,李鴻章是兩廣總督,對太后的發下來的詔書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與劉坤一、張之洞等形成東南五省互保。結果,義和團沒有打下來使館,八國聯軍來了。此時,慈禧帶著光緒跑到了西安,八國聯軍找不到政府了。就在北京住了下來,慈禧再陝西下詔書讓李鴻章北上談判。已經70歲的李鴻章踏上了北上的路,走到上海不走了。讓十一國公使來上海見他,美國來了,李鴻章把他叫進去談一會,用囚徒困境的談判策略使得十一國互相猜疑防備。
到北京開始談判了,德國元帥說:我們來談判一下戰敗的條約,作為戰敗國……李鴻章一擺手說:誰是戰敗國?德國元帥瓦德西都他媽愣了:你們是戰敗國呀?李鴻章問:我跟你們開戰了嗎?瓦德西說:沒有,但是你們太后宣戰了。李鴻章說:當時我是怎麼說的——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這是假命令),你可以查檔案。一查檔案還真是,李鴻章說:既然是加命令,那麼我們就沒有開戰,我們就不是戰敗國。瓦德西都他媽傻了:那我這算啥。李鴻章說:感謝你們幫我們清君側,救出了皇上皇太后。割地是不行的,因為我們不是戰敗國,這樣吧,我給你們一些出兵的費用。瓦德西一聽,還真是這麼個理,好吧。我德國要7億兩白銀。李鴻章說:這樣,我給你4.5億兩白銀,你們自己去分。最終賠款4.5億兩白銀。
換了其他人去籤,就一個詞:亡國。
《馬關條約》是甲午海戰,中國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後簽訂的,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
甲午中日戰爭,李鴻章是極力反對與日本作戰,主張讓英法俄等列強居中調停,因為此時北洋艦隊已經五年沒有更新過炮彈了,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雖然排水量7000噸,每一艘船花了175萬兩銀子,噸位遠遠超過了日本艦船的噸位,但是再航行速度上卻比不上日本的軍艦;武器上,北洋艦隊五分鐘開一炮,而日本的艦隊一分鐘可以開五炮;更為糟糕的是:北洋艦隊沒有炮彈了。所以李鴻章想讓北洋艦隊呆在港口裡,用岸上的大炮和日本作戰;而不是海戰。為何北洋艦隊的境遇這麼悽慘?答案是:翁同和為首的帝黨清流認為北洋艦隊年年要軍費,但又不打仗,沒啥用;最關鍵的是,他們認為北洋艦隊是李鴻章洋務運動搞出來的新奇玩意,不值得投入。於是乎,連續五年,北洋艦隊沒有獲得戶部(翁同和主管)一分錢軍費;慈禧太后過壽,修頤和園挪用海軍軍費2000萬兩銀子,後宮用度花了650萬輛銀子;而當時北洋艦隊需要的海軍軍費是每年60萬兩銀子。但是遭到了翁同和的駁斥,隨後光緒皇帝申斥了李鴻章,嚴令北洋艦隊開戰。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舉國震驚——人們不再給辦洋務的李鴻章設定障礙。甲午戰敗,最先嚇破膽的是翁同和為首的帝黨,其實這時候日本也已經力竭了。提出和談後,日本要求清政府派代表去日本——沒人敢去,這一群人都看著李鴻章。
戰敗後,英法列強立刻拋棄了與中國的合作想法——連小小的日本都能打敗你,你已經掉出了帝國的梯隊。戰敗後,失去了英法等國對日本的制約,那麼就要和談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點名要李鴻章去,他想羞辱一下偶像李鴻章,曾經李鴻章的北洋艦隊曾經直接開進日本港口,嚇得日本天皇都快尿了。見面後,伊藤博文嘲笑李鴻章改革不力,李鴻章說:改革內政,我非不欲做,但是我們國家太大,朝野上下人心不齊,不像貴國一樣上下一心。如果我們兩人易地而處,結果會如何?伊藤博文說: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乾的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再中國不一定乾的比你好。
談判很激烈,日本要求賠償4億兩白銀,還有割讓東三省,遼東半島,臺灣、琉球群島;李鴻章從中斡旋,把英法俄拖進來,最終東三省沒有割讓,遼東半島租界,開埠通商。最後李鴻章要求降低賠款,雙方談判十分膠著。此時,一個日本憤青認為不應該和談,應該繼續打;於是刺殺李鴻章,李鴻章臉上中了一槍,日本政府害怕的不得了,如果真打起來,日本還沒能力佔領中國。於是李鴻章利用這一點,把賠款從4億兩降到了2億兩,甚至還要求日本再降低些,作為他回國的路費;隨行的人員沒有不黯然落淚的。
後來,李鴻章簽訂了馬關條約,李鴻章最後氣的吐血,在病榻上,奄奄一息之際,俄羅斯公使還在逼迫李鴻章簽訂一個條約。李鴻章擺擺手,意思說:他這輩子結束了,剩下的事情不歸他管了。
-
20 # 壹貳叄4674
李鴻章等一批官僚,首先是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和親歷者,由此牽扯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國家輸了,但是他們的工廠他們的貿易他們的回扣不能也沒了,所以必須由他去談。再者,李鴻章完全可以不去籤啊,這是包括慈僖在內的無論哪一個,在當時環境中可以強迫李中堂的,李的勢力之大之廣遍佈中外,所以,只能由李來談是必然的結果,也是李心中暗暗竊喜的。當然,樣子還是要做的,寫幾首詩,說幾句感嘆之類的話啦,也算遮掩一下無恥面孔的小伎倆。很多人還在同情李鴻章,卻沒人想到在新疆這些大是大非的情況下,李鴻章決然鼓動最高決策層放棄大片國土時的陰暗與惡毒,這事都幹得出來,還有什麼是中堂大人不好意思乾的呢?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講一講清朝的外交制度。大清朝原先是沒有正兒八經的外交部門的,這是因為咱們以往是天朝觀念,並不承認存在對等的外交物件。康熙年間,與俄羅斯的戰爭、交涉,才帶有一定的對等外交意義。清代早期和中期,處理涉外事務的部門是理藩院和禮部。
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才適應時勢需要,設定專門處理外交通商事務的機構,咸豐十年十二月,清廷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又稱總署、譯署。總理衙門是中央級別的外事部門,因為處理口岸城市外交、通商事務,又需要專門機構,故而,總理衙門下面又設了三口通商大臣(駐紮天津,管理牛莊、天津、登州三地通商事務),還有南洋通商大臣(駐於上海,管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及潮州、瓊州、淡水等地的通商交涉事務)。同治九年,三口通商大臣改名為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管理直隸、山東、奉天三省外事、商務、海防事宜。南洋通商大臣,簡稱南洋大臣,一般由兩江總督兼任。
北洋大臣一般是直隸總督兼任,晚清李鴻章長期擔任直隸總督,所以就長期兼任北洋大臣,清廷諸多外事事務都是李氏經手,所以很多條約都是他簽訂的,也不足為奇了。總理衙門事務大臣,一般是親貴重臣擔任,囿於傳統觀念,親貴一般不親自處理涉外事務,遑論參與外交談判。對於清廷而言,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簽字者,自然不能是親貴,親貴不能承擔這個責任,李鴻章也就成為一個背鍋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