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產小妹兒小晶晶

    這個問題提的挺有水平,上廁所在古代軍隊裡是件大事。

    不過先說明一點,花木蘭是文學形象,不一定有真人,但古代軍隊有時確實會有女人,還出現過平陽公主這樣的女性將領。

    一、上廁所對打仗的重要性

    說起來你也許不信,在古代戰爭中,糞便是一種非常重要、需要集中管理的資源。

    軍隊管理糞便的作用大概有四:

    1、作為武器,主要是用在守城戰裡,加熱後往敵人身上一潑...也有塗在箭頭上,受傷的敵人非常容易因感染而死。

    (守城戰能用的花樣其實還挺多的)

    2、用來滅火,也是在守城戰裡,史書中也記載過把糞便澆在房頂上,防止攻城方火箭、火彈的例子。

    3、糧盡援絕的時候...還可以吃。公元前 15 世紀的埃及亡靈書中,特別提到“願死者在來生絕不食糞飲尿”,當時埃及圍城戰很多,鬼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

    (為了保命,守城者有時會吔屎)

    4、最最最重要的,防止疾病流行。糞便處理是軍隊衛生條件的重要一環,如果處理不好大量的排洩物,非常容易汙染水源、滋生蠅蟲,最後帶來疾病和瘟疫。

    所以,即使在古代,中國軍隊都有系統的“糞便管理方案”,還被寫進過兵書。

    二、古代軍隊怎麼上廁所

    對於守城、行軍來說,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守城有茅房,行軍的話路邊就可以了。戰場上更好辦,短兵廝殺時,人會下意識地控制住排洩,哦,嚇尿了的不算...

    最麻煩的是野外紮營。古代戰爭中,雙方一對峙就有可能幾個月、幾年,成千上萬計程車兵每天都要吃喝拉撒。

    (營盤既是防禦工事,也是生活區)

    為了衛生考慮,不能允許士兵在營地隨便解決,但也沒人會跑幾里路去解個手,萬一憋不住呢?所以,古人透過實踐總結了一套經驗:挖公共廁所。

    唐代的《李衛公兵法》,詳細介紹了唐代軍隊紮營的全過程,其中專門提到了“諸兵士每下營訖,先會兩隊共掘一廁”。就是說,唐軍紮營完就得馬上挖茅坑,每兩隊要挖一個公共廁所(就是一個大坑)。

    (《李衛公兵法》的作者是唐代名將李靖)

    書中還強調,廁所要離水源和貯藏糧食地足夠遠,離營房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人和牲口的生活垃圾要掩埋焚燒;重病患者和傳染病患者要隔離等等。

    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中,還制定了士兵和役夫的“如廁條例”:

    1、白天,役夫外出如廁必須登記;

    “凡白日登廁員役,由各營門將腰牌懸於門上,方準開門而出,畢即還應腰牌,取帶回營。”

    2、晚上,騎兵、車兵只能在營地內的廁坑中方便,不得外出如廁;

    “每馬軍一旗,每車兵二車,各開廁坑一個於本地方,遇夜即於廁中大小解。天明吹打時,遇起行,則埋之。遇久住,則打掃,候開門送出營外遠遠棄之。夜間不許容一人出營解手。”

    總之,在古代軍隊中,公共廁所雖然簡陋,但是規矩完善,“廁所管理”也被看成是保證衛生、方便管理、減少逃兵的重要環節。

    由此可見,古代人對戰爭的認識也是很細緻、很全面的,正規軍與烏合之眾的差別、合格將領與不合格將領的區別,在這一方面也有體現。

  • 2 # 郎風

    我有一個非常另類的觀點。

    多養些狗,讓狗去吃糞便,狗還能訓練好上戰場,戰死了還能吃。如果一旦彈盡糧絕了,依然可以宰殺用來充飢。

    最重要的是狗不用消耗糧食。

    難道這個辦法不可取嗎?可取的頂我。

  • 3 # 中華王爺

    兩軍野戰不用說吧,攻城一方不用說吧。對於守城的軍隊,那可是重要軍事物資。收集、發酵對水,水槍噴射,典型的生化武器。條件充許的情況下,會佐以火鹼、硝磺。在當時的戰爭中守城一方的必殺技。

  • 4 # 清史宴

    你的這個問題,太奇葩了。命隨時都可能丟掉,還會顧及尿尿?

    兩軍正在交戰之際,隨時都有可能被對方殺掉,你還有心思想想怎麼去尿尿?如果你到了戰場上的話,肯定第一次被幹掉,為啥呢?因為別人想著怎麼拼命,而你卻想著去哪裡找廁所。

    一名經過嚴格訓練計程車兵,無論是男兵還是女兵,在戰場上,別說尿尿了,就是拉屎,也要拉到褲子裡,或者等到仗打完了,你還沒死的話,可以再去找廁所,前提是,你要忍著內急去和敵人拼命,請問你忍的住嘛?

    花木蘭在戰場上,拼殺之際,如果內急的話,肯定是,直接在褲子裡解決了,那還有時間給她想那麼多啊。在戰場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還能顧及了其他的啊。

    上了戰場上計程車兵,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消滅敵人,其他的都是扯淡。

  • 5 # 笑看風雲在際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經常會發生戰爭,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一場戰爭問我都是十幾萬人或者幾十萬人的肉搏戰,即使是小規模的也至少幾千人。人要吃喝拉撒睡,這吃喝睡大家應該都知道怎麼解決,吃喝有糧草供應,睡有軍營。但是這拉撒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怎麼解決了。有些人覺得,拉撒還不容易嗎,隨地解決啊。其實這種解決方式是最笨的,中國的作戰歷史悠久,早就對人類的排洩物有了更為正確的處理方式。

    1、不可隨地大小便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每當有戰爭爆發的時候,往往都會有瘟疫的爆發,其實因為屍體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其實對人類排洩物的處理和處理屍體同樣重要,人類排洩物同樣也可以引發瘟疫。即使不引發瘟疫,也會臭氣沖天,各種蒼蠅、蟲子滿天飛,如果在此長期紮營,我想士兵連飯都吃不下去吧。

    2、搭建簡易的廁所

    在古代,軍隊找到合適的地方定居紮營時,他們會派出士兵尋找合適的地方,搭建一個簡易的廁所。這個廁所的位置有嚴格的要求,不能接近水源和糧倉,避免汙染食物和飲用水;也不能太遠,太遠會增加活動範圍,容易讓敵軍發現,而且某些被強制參軍的小夥也容易逃跑。

    3、掩埋排洩物

    對於一些有經驗計程車兵來說,能夠透過觀察排洩物的顏色、大小等情況來判斷這個軍隊的情況。這些可都是軍事機密,都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軍隊的情況被敵軍掌握,那可是要吃大虧的,所以在紮營結束之後,還要對糞便進行掩埋,避免被敵軍發現。而且這樣子還能夠保護環境,避免瘟疫或者其他傳染病的發生。

    對人類排洩物的處理是軍隊的頭等大事,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啊。

  • 6 # 歷史檔案館

    行伍之中,一切從簡。

    如廁是個大問題。人吃五穀雜糧,都是要拉屎的。你信不信?范冰冰、蘇菲瑪索、撕佳麗.約翰遜都是會拉屎的?

    如此看來,身材勻稱、滿臉油彩、酷酷的特種兵也是會拉屎的。

    行伍之中拉屎,從古到今都並沒有多大的改進:拉野屎為主,能搭個帳篷就算奢侈了。現代軍隊裡面,拉屎這個問題,其實跟曹操他們那個年代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頂多看起來高檔一點:

    這是個制式廁所帳篷。實際上在古代,為了避免“風吹屁屁冷”的問題,也會有類似的帳篷的,不過只有高階軍官才可以享用。

    就算在現代,解決“一號”、“二號”問題,也不是隨時都能有奢華的帳篷的,很多時候是用這個解決:

    不但會風吹屁屁冷,還有一個問題:暴露目標。所以通常都要用容器收納起來,再埋掉。也可以挖個坑,直接埋掉。這裡就要用到咱們陸軍神器:工兵鍬。聯想到工兵鍬還能用來煎蛋,你不得不為陸軍兄弟強悍的神經感到五體投地。

    風吹屁屁冷並不是最大的痛苦——有蚊子在,你的屁屁不會太怕冷的,萬一它咬歪了咬到蛋蛋,你會痛不欲生的,相信我。

    所以,拉野屎的時候,最好在旁邊點一堆樹葉,用煙燻。

    實際上,在軍隊裡,尤其是野戰的時候,吃喝拉撒睡都是問題。我們出野外的時候,都要念一遍口訣:吃喝拉撒睡,或者吃穿住用行,每一個問題都要考慮周全,否則跑到鳥不拉屎的地方就會傻眼的!

    女兵的出現不是讓麻煩翻番,而是直接乘方。

    吃飯是野炊;

    喝水靠緣分;

    拉撒剛才講了;

    睡覺靠人品。

    所以,儘管古往今來,絕大多數軍人實際上是我的敵人,但是我對這個群體的所有人,不管你是穿哪個制服,屬於哪個集團,為誰扛槍打仗,都是抱有一種同命相憐的感情的: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 7 # 小哥不吃草

    早在春秋時期,軍隊就很注重修建廁所了。在《墨子·備城門》中記載:墨子在設計守城戰術時就已經考慮到了士兵的排洩問題,所以規定城牆上要每隔五十步建一間廁所,春秋時期的廁所是兩層式建築,上層是廁所,下層是豬圈,上下層之間有樓梯相連,叫“溷廁”,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勤儉與環保精神。排洩物直接就當做豬的飼料,一點也沒浪費。人再用豬的排洩物當化肥來促進農耕,迴圈利用,形成了一個和諧的生態閉環。

    一、秦漢時期,軍隊注重衛生管控,廁所發揮了影響歷史的作用

    關於軍中廁所最多的記載當屬秦漢時期,在這一階段的很多歷史事件中,軍廁都發揮了足以左右歷史程序的作用。其中一個最廣為人知的故事就是發生於公元前206年的漢高祖劉邦“尿遁事件”,史稱鴻門宴。根據《史記》的記載,說項羽駐軍於鴻門,那麼鴻門宴必然是設在軍營之內的,飯吃到一半,劉邦藉口上廁所帶著樊噲跑路了,那麼劉邦是怎麼做到的呢?

    當時,項羽打算打了劉邦,一定不會留門讓劉邦逃跑,所以堂堂正正走大門門出去是不可能的,因為軍營大門不會沒有衛兵把守,而項羽其時對劉邦動了殺心,如果廁所距離營區過遠,項羽也不會放任劉邦離席。從《史記》的這段記載中,至少可以分析出以下幾點重要資訊:一、至少在那個時候,軍隊的廁所都建立在營區裡的;二、劉邦進了廁所之後就沒再出來;三、劉邦確實跑路成功了,至於他究竟從何通道離開的項羽軍營,或者說離開的廁所,這一點《史記》上語焉不詳。不過,我們可以從當時廁所的結構細節來推斷。

    當時的廁所是兩層式建築,一層的豬圈自然是要有圍牆的,由於廁所門外有便於上下的階梯,所以人只要到達二層廁門處,就很容易從旁邊豬圈的圍牆上走出去。除了翻牆,廁所的牆壁上還有一種叫做“竇洞”的洞穴可以利用,這個洞的作用就是方便糞夫站在圍牆外掏糞。所以基本可以確定,劉邦當時為了逃命不是翻了豬圈的牆,就是鑽了竇洞。這件事太掉面子了,所以太史公太沒有細說。

    劉邦鑽沒鑽竇洞這件事不好說,可幾百年後,老劉家另一位名人可是鑽竇洞被人給實錘了。著名的“的盧救主”事件的起因也正是此事。當時劉備與曹操火拼失敗,灰頭土臉的投奔了劉表,然而劉表頗為忌憚這位便宜表弟,於是也曾想借宴請之機除掉劉備,然而機智的劉備察覺到了危險的味道,於宴席上藉口上廁所,逃出了劉表大營。《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記載劉備為“潛遁出”,意思就是說劉備是從糞水裡游出去的。從這些歷史事件裡可知,圖廁一直到漢末三國時期,也依然是軍隊紮營後的標準建築。按《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每次出征,紮營時廁所都是要與灶臺同步建設的。可見直到這一時期,軍隊還是比較注重營區衛生管控的。

    二、唐宋時期人口激增,無地建“溷廁”,只挖坑

    然而到了唐宋時期,由於人口的激增,不論是軍中還是民間,在衛生管控上反倒不如三國之前講究了。先來看看野戰條件下,軍隊是怎麼建廁所的。大唐軍神李靖的《衛公兵法》有載:軍隊行軍之時,要紮營的時候,每兩隊計程車兵要一起建造一個廁所。李靖的部隊是50人為一隊,也就是說李靖所部每次安營紮寨,每100人就要建一個廁所,而且這個廁所相比於圖廁就簡單多了,修築方法只是一個“掘”字,就是挖一個大坑了事。那為什麼不修“溷廁”了呢?和這一時期的大背景有關。

    人口一多,人均用地就少了,所以此時平民家的廁所大多是在地上挖個坑,坑裡半埋一口大缸,缸口上搭兩塊板子,人就蹲在板子上如廁。或者連板子都沒有,只在缸前立一根橫木,橫木下有兩條腿支撐,形如單槓,如廁者就讓大腿前部坐在這根橫木上,如若腿麻後仰,就有掉入糞缸的危險。

    可還有一些人家是沒有條件用廁所的,根據《通典》、《宋會要》等古籍記載更多人家壓根也沒有廁所,只能用馬桶解決一切,然後每天增加一項固定家務——倒馬桶,靠山往山腳倒,靠水往水裡倒,官府對此也是很頭疼。很多大家都留下了讚美西湖的詩句,可古代的普通人可不管西湖是人間幾月天,他們只知道若是馬桶一天不往湖裡倒,家裡就要臭一天。尤其是當南宋定都臨安後,西湖周邊除了原住民,又多了大批的軍隊營房,西湖自然就成了駐紮在此的軍隊取水用水之地。

    《宋會要》及《臨安志》記載道,做飯、洗衣服、飲馬、涮馬桶通通都在西湖裡解決。宋朝的軍隊有點特殊,是允許士兵帶家屬從軍的,所以大概在軍營中除了普通坑廁之外,軍屬用馬桶的也不在少數。所以說至少在宋朝,靠水居住的人家往河湖中傾倒排洩物是一種常見的做法。以至於官府不得不釋出政令,嚴禁沿河軍民“將糞土瓦礫拋至已開河中,違者杖八十”。

    不論是秦漢時期的圖廁,還是唐宋時期的普通廁坑,抑或是馬桶通常都是設定在軍營內的,那麼有沒有設定在軍營之外的廁所呢?也是有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著作《紀效新書》中記載:白天出營門上廁所的人要持腰牌上報長官,長官准了才可以去,不準就得憋著,不過晚上或者與敵人對峙時就不能出營區了,各部均需自己在營區內找地方挖坑解決。

    結束語

    之所以古代軍隊的廁所寧可承受上萬人排洩物的惡臭,也要建設在營區內部,主要還是為了防止士兵叛逃或混入奸細。短期駐紮還好,長期駐紮的營地廁所其清理速度很難跟得上士兵的生產量,這就導致了在軍隊這個特殊而封閉的集體環境中,一旦疫疾流行,短時間內就能摧垮一支幾十萬大軍的戰鬥力。

    因為在古代,蚊蟲、腐屍、糞便和飲用水,恰是傳播病菌的主要途徑與載體,而這些東西對於行軍在外的土兵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古代的疫疾很多都是起於戰爭和軍隊,純屬人禍,軍隊走到哪,疫疾就帶到哪。而各朝代的防疫手段也無外乎就是派藥隔離和求神問佛。情況實在惡劣了,皇帝或許還會下個罪己詔,僅此而已,這一情況可以說陪跑了中國整個封建王朝歷史,一直到民國時期也未能解決。

  • 8 # 飛哥說史

    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沒有飛機坦克大炮,兩軍交戰,多用刀劍,弓箭,矛盾等兵器,也會依靠兵法戰術等制敵取勝,但更多時候,戰爭勝負還取決於兩軍作戰人數的多少。

    根據歷史記載,幾十萬軍隊的交戰不在少數,也許存在誇大的記載,但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秦趙的長平之戰,趙國士兵被斬殺45萬,秦國超過一半,即使除去誇大的成分,也是有幾十萬,不算少數。

    如此大規模的戰鬥,後勤保障上肯定是個很大的問題,更何況以當時是條件而言,單單解決上廁所這點已經足夠頭疼,十幾萬大軍啊!同時有幾萬個人同時上廁所的機率應該也不小。

    總不能隨地大小便吧?

    其實古人對如廁問題是相當重視的,因為處理不好會很危險!

    糞便不及時清理或處理不好,容易招來蚊蟲蒼蠅,繼而傳播細菌,甚至會引發瘟疫,這樣部隊還沒開始打仗肯定已經病亡,失去戰鬥力。

    再者,隨地大小便容易暴露部隊行蹤,在靠出奇兵制勝的古代戰場是大忌,所以在行軍打仗部隊駐紮之前第一個建造的就是茅房。

    另外,糞便還能當作武器使用,守城的軍隊在沒有武器的時候,會用糞便當作武器,在城樓之上迎頭澆下。或進攻方會將糞缸作為武器,將其放在投石器上當成石頭髮射出去。

    別以為如廁只是一件小事,若是處理不好就會變成大事的了。

    古代是這樣,在現代也如此,隨著經濟進步發展,除了在追求乾淨衛生,更實際體驗享受層面。

  • 9 # 東南史官

    這是一個味道的問題,而且很重......

    對於人來說,吃喝拉撒睡是人的天性,不可避免也無從改變。一個兩個的話這個問題並不會凸顯,在冷兵器為主的時代,正面的對剛基本是誰人多誰說了算,別提以少勝多,那畢竟是個位數的情況。那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大軍而言,這個問題就顯得尤其讓人頭疼。

    到達駐地第一件事架鍋,第二件事挖坑

    古人行軍打仗,到達駐地第一件事便是架帶著的大鍋,開始準備將士的飯菜。民以食為天,這一點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改變。第二件事便是開始挖坑,這個坑就是用來處理排洩物的。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軍隊到達駐地之後,第一件事便是架起一口大鍋,第二件事便是修建如廁。營房中都是男性而且血氣方剛,產生排洩物的味道十分濃郁,如果處理不當,那便是整個駐地的災難。因此行軍打仗修建的廁所也有一定的要求。

    第一、駐地修建的廁所一定的是逆風向,順風向修建廁所就是自取滅亡,想象一下,動則數萬人公用的廁所,在上風向,晚上休息風一刮,可以想象一下這個場面,怕是還沒上場打仗一晚便損失過半。

    第二、挖坑只是裝排洩物,需要一定的格擋。這種格擋指的不是像現在的衛生間一樣,單人隔間互不干擾。古代軍人修建廁所是挖一條長坑,然後使用木板將這條長坑團團圍住,這樣就可以避免氣味的四散,保護我方將士免受化學武器的攻擊。

    唐代的《李衛公兵法》也對行軍打仗中的如廁問題給出瞭解決方案。唐朝軍隊的營房駐紮過程中就需要開始修建公共廁所,每兩隊需要準備一個公廁,也就是一個大坑。這本書開始強調衛生健康問題,需要保證距離水源以及糧食有一定的距離,但是距離營房又不能過遠,防止糞便波及到糧食和水源,從而避免傳染病和瘟疫的產生和發展。

    在明朝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中,還制定了更加嚴格的廁所管理條例。例如為了不影響將士的口糧安全和胃口,需要對役夫白天上廁所採取登記制度,這部分人是不負責上場打仗的,但是他們需要負責整支軍隊的後勤保證,伙伕就是役夫的一部分。隨著封建社會的向前推進,對於廁所的管理也從氣味管理轉變為衛生管理,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難得的進步。

    糞便能在戰爭中發揮作用

    友情提示:相較於上文,此部分的味道會更加濃郁。

    糞便在作戰中可發揮自己的作用,那便是在噁心自己的同時,更加噁心對手。作為城池的防守方來說,糞便最好的使用手段就是潑在城牆外圍,尤其是經過長時間發酵的,形成的氣味輕則頭暈目眩,重則氨氣中毒而去。當然也有將糞便加熱往攀爬城牆的對方士兵身上潑,嚴重燙傷加上傷口感染,在缺少抗生素的古代必死無疑。也有將糞便塗抹在箭頭上的方式,射中不死也得脫一層皮。

    第二種更牛逼,彈盡糧絕的時候可以用來吃,用當下的網路用語就是食屎,額......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根據公元前十五世紀的埃及亡靈書中的記載,在書中有一段特別強調的話“願死者在來生絕不食糞飲尿”。顯然在這之前當地有人真的吃過......,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鬼?

    第三種便是用作防火,有記載將糞便塗抹在房頂上以及正面,可以有效阻止對方發射的火箭和火球,避免引起火災,是否是民間謠傳就不得而知了。

    這些都是當軍隊處於到達的駐地狀態或者處於戰鬥焦作狀態的方式方法。

    行軍過程中那就各自隨意了,怎麼開心怎麼來

    古人沒有交通工具,行軍時間最短也要數天,時間長的達到數個月。在行軍過程中,總不可能要役夫提前在前進的途中準備廁所,如果需要這個工作量估計得累死。因此在對行軍過程中的如廁行為並沒有作出過明確的規定。只要避開軍隊的行軍路線,個人怎麼開心怎麼來。零零散散的排洩物,頂多也就當做周遭作物生長的肥料而已。應該沒人敢在行軍路線的前方小解大解,否則後面的自己人都要把他弄死。

  • 10 # 歷史密探

    這是一個有點重口味的問題,我看到的時候正在吃午飯。但是,我還是要滿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先說秦漢時期,那時候天地廣袤,大家都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認為對於這種小事不難解決。

    但是,行軍打仗的時候沒問題,安營紮寨的時候問題就來了,幾萬人的營房,怎麼能沒有廁所呢?糞便會造成細菌滋生,對受傷計程車兵十分不利,所以,那時候大家開始挖坑當做茅房,離開的時候就掩埋,並沒有行成專門的管理條例。

    到了唐朝,這種事情就開始變得規範起來了,士兵有專門的如廁規定,規定駐紮時,每兩個營房挖一個坑當茅房,不能離得太近,也不能離得太遠。到了明朝,這種制度更加完善,規定夜間必須有許可才能如廁,有專門的人定期打掃廁所,所以,古代打仗的時候並不是隨便找個地就解決的,幾萬人如果都在戰場上隨地大小便,那就不用打仗了。

    此外,在戰場上,糞便還常常被用作武器,是一大神器,加熱後發射出去,由於裡面富含各種強大的細菌,可感染敵方受傷計程車兵,這種打法在史書上也有記載,但是熬製過程十分痛苦。

  • 11 # 史之策

    人類一次排便量大約為300到500克,我們取箇中間值450克。古代打仗都是靠人數優勢,一次出征都是上萬上十萬。假設一天只有一半人排便,一天糞便量就是2千到2萬斤之間。

    這麼大的糞便量,處理起來很麻煩。而且糞便還很容易滋生蚊蠅,傳播疾病。古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甚至出了很多書。比如說唐代《李衛公兵法》、戚繼光《練兵實紀》。

    上面寫道:在扎住營帳當時就要挖好糞坑,同時,無論是駐紮還是行軍,都不允許隨地大小便。駐紮當時必須去規定地方解決,行軍時不準下隊,休息時才可解決(就地掩埋)。

    古代收集這些糞便,不僅僅是為了避免疾病。他們通常還用來當做武器,特別是在投石器發明之後。會將糞便放在容器當中,透過投石器,投擲到城牆內。

    也會在箭尖上沾上糞便,之後射向敵人,為的是讓受傷計程車兵感染。特別是到了攻城戰的時候,有些時候還會將糞便加熱。之後從城牆往下傾倒,那酸爽不敢想象。

    Δ配圖

    變廢為寶,古人做得非常到位。縱觀古代戰爭歷史,古人對於如廁管的比較嚴。當做武器的還是比較少,主要是為了避免瘟疫的發生。

  • 12 # 臨江煮茶

    提這問題的人看樣子是個"慫包",還沒上戰場盡操心"跑肚拉稀“的事情。

    古代百萬大軍開拔,有需要上"廁所"者是找不到廁所的。古今文獻小說雜文裡也沒有類似記錄。

    瓦人以為:將手中兵器行李先遞交戰友,向前猛跑一陣,找個樹後山包裡迅速解決罷了。大軍所至,閒人都避之千里,不礙事~

    這也許是跑肚的由來吧。

  • 13 # 大獅

    很簡單:小便隨地,大便有坑。

    雖然古代人對於廁所的概念沒有現代人這麼講究,但是這種“五穀雜糧輪迴之所”也是必須要有的。

    古代行軍,如果在休息途中,會專門找一塊地,如樹林啊,山溝啊,隨意什麼地方都可以,又環保又能做天然肥料。

    如果攻入城中,那就更好辦了,所有地方皆可以為廁。這個不是筆者胡謅,在日本侵華老兵東史郎所著作的《東史郎日記》中,曾記載日軍官兵攻佔上海之後,隨處大便,不管是豪宅還是貧民屋,劈了桌椅傢俱烤火,在屋中隨便大小便,甚至將汙穢排洩在別人的米缸之中,很是齷齪。

    古代行軍在紮營的時候,一般會提前選擇離開水源較遠的地方挖上幾個大坑,然後上面放上兩排橫木,每個大坑可以一次供30-40個士兵同時使用,還會將燒過的柴灰倒在裡面,可以起到除臭作用。

    大軍開拔之後,這些糞便就會當地百姓處理,在那個沒有化肥尿素的年代,這些可是天然好肥料,就是小心別掉進去,這種大坑有時候深則幾米,掉進去容易丟命。掏乾淨後,直接用挖出的土掩埋即可,為的是防止有兒童跌入。

  • 14 # 淡看天上月

    古代在百萬大軍行軍之時,如何解決如廁問題,這個就得分情況來看。

    將心比心

    若是在行軍途中。突然有士兵想上廁所,我們將心比心一下,若是在野外沒有廁所你會怎麼辦?不還是找一個地方隨地解決。這也是古人的解決方式,畢竟是野外,又是行軍途中,難道還停下來挖一個廁所嗎?當然等級高一點的就可以有一個移動廁所,比如皇帝,在馬桶發明之後,馬桶是隨行一起的。

    安營紮寨

    若是安營紮寨了,沒有命令士兵當然就不能亂跑了,如果是沒有軍紀的軍隊就另當別論。有嚴明紀律的軍隊,安營紮寨之後,會在營區內挖N個簡易的茅廁出來,這時候上廁所的問題就解決了,也不用擔心士兵亂跑出去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比如細作、被俘虜等等情況倍增。

    至少在野外,普通士兵行徑途中遇到上廁所的問題,當然會選擇隨地解決。像是等級高一點的就會有一個移動馬桶。但是若是在營區,當然就還是會挖一個簡易的茅廁出來的。所以當年充軍的婦女就負責清理茅廁這種事情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 15 # 張睢陽齒

    第一、百萬大軍多是號稱,實際上以古代落後的交通運輸能力,沒有哪個國家能組織上百萬大軍同時作戰。史書有載的唯一一次百萬大軍作戰,是隋煬帝初征高麗。612年隋煬帝率領113萬大軍徵遼,運送糧食的民夫達到200萬人。看上去數字很多,實際上隋軍能越過遼河到達前線的也就30多萬人。隋軍就連這30萬人的後勤保障的無法做到,士兵走到一半就斷糧,隨即大敗。

    第二、古代軍隊非常重視士兵如廁問題,倒不是領導關懷下屬,主要是怕因糞便處理不當引發瘟疫。通常會在大軍駐紮營地附近、遠離水源處挖很多大坑,供士兵如廁;離開時隨即掩埋。

    第三、此外,糞便還是守城利器,號“金汁”。守城方把糞便煮沸,從城牆上傾瀉而下。攻城的敵軍被金汁燙傷後,因為糞便汙濁,傷口容易腐爛,不利於敵軍恢復。就算燙不死你,也得噁心死你。

  • 16 # 原諒帽世界地區總裁

    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我必須誇獎一下提問者,能操這份兒心,你天生就是當兵馬大元帥的料!

    俗話說,人有三急:尿急(小便) ,便急(大便),屁急;又說: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一個人的屎尿屁都憋不住,更何況是百萬大軍?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但兵馬吃了糧草就會排洩,大小便的問題如何解決?這是一個難以迴避的話題,又必須要認真對待,否則一定會受到大小便的懲罰!

    古代行軍打仗,動輒就是數十上百萬大軍,如果不好好解決大小便問題,是很危險的。

    大家都知道,古代有孫臏“減灶退敵”的故事,用不斷減少的爐灶數目,製造士兵減少的假象,讓敵人上當受騙。可見,古代會根據爐灶的數量來判斷敵人的兵力。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適用於大小便。

    古代大軍在不打仗時,首要的任務是安營紮寨,至少要幹這三件事:

    一是搭帳篷,是用來睡覺的,不睡覺就沒有精力。

    二是埋灶做飯,是用來做飯的,不吃飯就沒有體力。

    三是挖坑大小便,是用來拉屎尿尿的,不大小便就憋死了。

    如果一個人大小便,就地解決就行,但數十萬就不行了。

    當兵的大小便,肯定不會距離營帳太遠,數十萬人拉屎尿尿,一是汙染空氣,臭不可聞;二是汙染水源,導致瘟疫;三是也引來蒼蠅,傳播疾病……總之有百害而無一利。

    為了解決這個重大問題,古代軍隊都會派人專門挖坑,用於大軍排洩,不可以隨意大小便。等大軍開拔時,還要把糞坑全部掩埋,以免汙染環境,同時避免敵人根據糞坑判斷自己兵力。

    挖糞坑是有講究的,必須挖在大軍營寨的上風口,以免“大風起兮味兒飛揚”。

    如果是長期駐紮,臨時糞坑就不行了,必須搭建專門的野外廁所,可以遮風避雨,並且定期對糞便進行清理。不然,萬一遇到一場暴雨,糞坑泡湯,四處亂流,那場面不忍直視。

    解決拉屎尿尿問題最好的還是少數民族政權的軍隊,比如蒙古大軍。

    蒙古大軍以騎兵為主,行軍速度極快,來去如風,很少在一個地方長期駐紮,所以他們的大小便一般不用特別處理,反正呆兩天就扯呼了,扔到那裡愛誰管誰管。

    對守城計程車兵而言,糞便還有一個終極用途——不是種菜當肥料,而是當作武器。

    古代守城時是無所不用的,比如滾木、礌石、開水、桐油等等……富含各種細菌病毒的糞便也可以作為毒藥,塗抹在在箭矢上,一旦中傷就沒救。

    還有一種更恐怖的終級防禦,用開把糞便衝開,做成屎湯,從城牆上兜頭潑去!那味道……保管讓攻城士兵終身難忘,留下心理陰影。

  • 17 # 歷史說說歷史

    在古代行軍打仗中,如廁問題也被軍佇列為重中之重。

    1.在一般情況下,軍隊安營紮寨之後,就會分批次幹活。有的放哨,有的準備糧草,而有的就要

    建茅廁(通常情況是挖坑)。茅廁是要選在下風處,不能離營房太遠,也不能太接近於糧倉和水源地,未處理的糞便容易引起細菌滋生,導致瘟疫流行。

    2.如果是守城之軍,那麼糞便就會變成一種生化武器,它還有個別名“金汁”。士兵通常會收集糞便,當敵軍攻城時,便將糞便尿液煮沸,塗抹在箭頭上或直接往敵軍臉上潑(噁心至極),不僅可以燙傷敵人,且糞便骯髒,傷口感染多腐爛,難以醫治。

    3.如果是急行軍的話,一般不用處理茅坑,直接起營行軍,但容易暴露目標。

    4.百萬大軍大多是虛數,只是嚇唬敵人,壯聲勢軍威罷了。況且軍隊一般分為前軍、中軍、後軍、左軍、右軍,並不會扎推一起,導致如廁壓力等問題。

  • 18 # 金兔歷史

    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

    古代動輒百萬大軍,可實際上有個二三十萬人,對外就可以號稱百萬大軍,有時候實際的兵馬可能比這個數字還要少。

    不過即便是這麼些兵馬,軍人的如廁依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你要是一兩個人野外露宿還好,這麼多的兵馬,如廁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

    一般會修建戰地廁所。

    古代當軍隊來到某一個新的駐紮地後,首先要做的事情有這三件:第一,扎帳篷;第二,修建鍋灶;第三,修廁所。修幾萬人甚至是幾十萬人所用的廁所,可是極為講究的。

    修廁所最重要的是選址。

    一般會選擇遠離水源,遠離廚房,同時又不能離營地太遠,不然士兵難以及時歸隊。修的時候要選在河流的下游以及風向的下方,前者是為了避免汙染水源,後者則是為了避免因氣味洩露而暴露軍隊行軍的位置甚至是方向。

    修廁所還有幾大“要點”,比如一定要深,要隱蔽,還要簡便實用,以便可以快速掩埋處理。

    修建戰地廁所有幾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因為遠離廚房和水源,可以保證大軍的飲食和水源的安全問題;第二,可以避免因大軍隨地大小便而產生的氣味暴露出大軍的位置;第三,如廁後,會用泥土掩埋,可以避免蒼蠅過多,可以有效防止細菌、病菌的傳播,有助於減少瘟疫或者其他不必要的傷亡。

    在必要的時候,這些可以收集起來作為生化武器,在一些極為特殊的情況下,這些收集而成的“生化武器”可以用於守城,效果應是很不錯的。

  • 19 # 香茗史館

    解決士兵的入廁問題,其實是古代戰爭中極為重要的一件事情,一旦處理不好,便極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的瘟疫或細菌感染,因此絕大部分將領對此都會非常重視,而在兵法之中也不乏有關此事的描述。

    行軍過程中,沒有硬性規定

    古代由於交通條件較為落後,軍隊從出征到抵達前線,通常要歷經幾天乃至數月的長途行軍,而在軍隊大規模的行進過程中,對於如何解決上廁所問題,實際上是沒有硬性規定的。

    在行軍過程中,士兵如果想要上廁所,其實只要避開行進路線,找個沒人的地方方便就可以了。畢竟,在農業生產相對落後的古代,排洩物其實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肥料,再加上軍隊在不斷前進,因此不必擔心排洩物大量堆積從而導致瘟疫的產生。

    不過,這種隨意大小便的問題,並非對軍隊沒有影響,前面的軍隊或許沒有問題,但對於後面的軍隊來說,在道路兩側充滿排洩物的情況下,空氣質量可想而知。

    安營紮寨時,廁所也是重要建築

    而當軍隊到達目的地,需要安營紮寨駐紮時,廁所就成為了必須建造的重要建築了,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士兵隨地大小便影響軍營環境,另一方面則是源於古代交戰週期通常較長,排洩物大量堆積容易產生瘟疫或細菌感染。

    一般情況下,軍隊會在下風向、遠離水源和糧草的地方修建公廁,選擇下風向,自然是為了避免空氣質量下降;而遠離水源和糧草,則是為了防止排洩物汙染到水源和糧草。

    修建廁所固然避免了隨地大小便的情況,那麼排洩物又該如何處理呢?一般情況下,等到廁所的排洩物累積到一定程度,便會就地掩埋,然後換個地方繼續修建新的公廁,如此一來便避免了排洩物大量堆積後形成汙染源。

    攻城之戰中,排洩物也是有利武器

    如果是野外交戰,或者是攻城一方,那麼上述辦法自然可行,那麼守城一方呢?雖然城內有固定的廁所,但古時排洩物是需要透過人力運出城的,可一旦進入戰爭狀態,隨便出入城顯然就不太可能了。而守城一方通常採取的方式,便是將排洩物就地轉化為戰爭工具。

    由排洩物製造出的戰爭工具,有一個比較文明的名字,叫做“金汁”。守城一方會將排洩物收集起來,然後點火煮沸,等到攻城一方貼近城牆,便從城牆上澆灌而下,這種煮沸的排洩物不僅會形成嚴重的燙傷,而且由於排洩物中充斥著大量的細菌,將會迅速由傷口形成感染,在古代相對落後的醫療條件下,這幾乎是致命的。

    同時,攻城一方也可以有效利用排洩物,通常的方式是將排洩物和柴草等可燃物混合之後,再加入砒霜之類的有毒物質,點燃之後透過投石車扔向守軍,毒煙伴隨著惡臭,便組成了一種比較可怕的“生化武器”。

  • 20 # 平楠說史

    古代士兵,在戰爭期間是如何如廁的?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兩軍激戰時,士兵們會直接將排洩物拉在褲兜裡。非戰事時,士兵的排洩物又變成一種,非常重要的軍事物資。古代鮮少有幾百萬人規模的戰爭爆發,幾萬士兵或是是幾十萬士兵規模的戰爭,還是有不少的。古代軍隊出征,不僅有作戰計程車兵,還會有隨軍雜役{輜重營},隨軍雜役不但要修建茅廁,還要負責茅廁的清理工作:就地掩埋,凍成土塊後收集起來。這是因為排洩物不但可以用來滅火、還可以用來拒敵{製作守城時所使用的金湯汁,或是塗抹在箭頭上}。

    春秋時期的《墨子》一書寫道:安營紮寨後,隨軍雜役會在軍營外,每五十步,修建一座廁所{數量有限,其實就是挖個坑},以此來收集士兵排洩的汙穢物。對於軍營外廁所的修建,有兩點明確要求:一、不可離糧倉太近,二、不得靠近水源。隨軍雜役對士兵排洩物的清理,是用泥土進行填埋。填埋士兵排洩物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水源受到汙染,防止滋生蠅蟲,讓軍中流行起時疫。

    戚繼光所著的《練兵實紀》中也有類似的規定:白天如廁計程車兵,在離開營寨如廁時,需要將腰牌懸掛於營門上,隨後把守營門計程車兵才可以開啟營門,放行如廁計程車兵。士兵如廁完畢後,會從營門處領回腰牌,返回自己所在的營帳。而戚家軍的隨軍雜役會在大營外,為一旗馬軍,二車車兵{大概兩百人以內},修建一座廁坑,以供這些士兵白天如廁。到了晚上,士兵都會在營寨內,用木桶解決如廁問題。天明後大軍集結,隨軍雜役會集中收集營帳前的木桶,將木桶中計程車兵排洩物集中填埋。戚繼光如此要求,是為了防止出現逃兵。一旦有士兵借如廁的機會逃離大營,將領就可以根據營門處懸掛的腰牌,追捕逃兵。人夜晚不讓士兵出營如廁,是為了防止敵人偷襲。

    前面編者說過,士兵排洩的糞便會被當做軍事物資來收集。那糞便是怎樣被具體使用的呢?一、守城士兵會在熱油中加入糞便,以此來拒敵{這就是所謂的金湯汁}。有的軍隊會將士兵排洩的糞便塗抹在箭頭上,讓敵人中毒箭感染而死。

    古人將糞便,尿液,油脂混合煮沸的東西,稱為金湯汁。守城一方計程車兵會居高臨下,向敵人兜頭澆下金湯汁,以此來達到拒敵的目的。因為糞便、尿液中含有酸性成分,被金湯汁燙傷的攻城士兵,會因傷口長期無法癒合而身死。隨之攻城一方計程車兵就會對攻城一事,產生極度畏懼的心理。

    二、用來滅火:守城計程車兵會利用糞便與土的混合物,覆蓋敵人射出的火箭。三、古人會用糞便餵豬。這也是為何古人認為,豬肉不潔的原因。四、戰爭期間,士兵們會用混合糞便的凍土塊,生火取暖。

    題外話:古代將軍,為何將士兵排洩物混合油脂而成的東西稱作金湯汁呢?古代將軍如此稱呼守城用的金湯汁,卻是和道士有關。古代道士修行大多采用兩種方式,一、自然導引練氣,二、吞服丹藥。不管道士採用哪種方式修行,都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謹守本心,不為外物所動。隨之道士便把這種理想的修行境界稱為固若金湯。這個詞是不是很熟悉呢?沒錯,古代將軍們也用這一詞,形容自己鎮守城池的堅固程度。道家的金湯指的是丹液,而古代將軍所說的金湯汁,卻是指守城用的糞便、油脂的混合物了。

    比較有意思的還在後面,將軍們最初用金湯汁的目的,是為了守城、拒敵。後來一個行業卻用這種金湯汁進行破壞,這個行業就是盜墓者。道士因煉製丹藥而發現了水銀{汞},而皇帝卻發現水銀可以添堵陵墓磚石間的縫隙{還需要鐵條、糯米粉}。隨之帝王陵墓變得越來越堅固。

    但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盜墓者發現守城用的金湯汁竟然可以破壞陵墓處的水銀{酸性腐蝕,巨石不好破壞,水銀條接縫處可以用尿液進行腐蝕}。隨之道家所謂的金湯和戰爭中將軍們所說的金湯汁,開始在一座座陵墓外展開對決。不得不感嘆,古人還真是奇思妙想,他們很善於,利用生活中發現的一切細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誰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