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8
回覆列表
  • 1 # 愛吟詩的太白

    諸葛亮淚斬馬謖的原因

    一.馬謖所鎮守的地盤是街亭,這塊地盤對劉備來說,可是命脈般的存在。街亭失守以後,蜀國節節敗退,就連諸葛亮也挽救不了局勢。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達到只打勝仗的程度,就是他諸葛亮也不行,甚至連戰勝率最高的關羽也達不到這個標準,所以他絕對不會單單因為沒有守住街亭,就要殺了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馬謖本人。無論是大將還是小兵,最基本的原則是要聽從軍令,但是此人很明顯不太聽話,而且綜合各方面的能力也不是很高,算是一個有膽無識的主。鎮守此地是馬謖本人提出來的,在他剛提出時就遭到眾人反對。堅守街亭必須要有一個才能非常出色的將領,他的能力,很明顯還不足以防守如此重要的地方。劉皇叔雖然惜材,卻也不是盲目重用,他早就看出了此人的真實能力,對他雖然也看重,但是卻覺得他達不到大將的標準。為了此事,劉備託孤前還和諸葛亮說過,並把自己所有的看法都告訴他。可是諸葛亮卻覺得此人很有才能,並覺得以他的能力可以讓他去鎮守。

    為了得到這個重任,馬謖還立下了所謂的軍令狀,有了此狀的存在,馬謖在,街亭在,街亭亡,馬謖亡。馬謖得到如此重任,是因為有諸葛亮做推手,所以在馬謖立下狀紙的同時,諸葛亮也擔下了責任。為了確保地盤不會丟失,諸葛亮還特地教了馬謖,在哪種情況應該如何面對。並且再三叮囑,鎮守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曹軍進入蜀國領地,這樣才能無憂。可是馬謖卻把他的話拋之腦後,他知道眾人都懷疑他的能力,覺得大家都在等著抓他的把柄,只要他立下了戰功,就一定可以讓大家對他另眼相看。他非常急著用戰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在曹操的兵馬到達街亭時,他首先做的並不是阻擋曹軍,而是任由進入城中。不但如此,馬謖甚至還想劫殺同僚。

    如果他的計謀成功,大家可能真的會覺得他很行。問題是他的計策失敗了,就連他鎮守的地盤也丟失了,對蜀國將會造成的損害不可預估。如此重要的地盤丟失,諸葛亮有重大責任。如果他看中的人肯聽他的話,他的立場也就沒有那麼艱難了。以其說諸葛亮斬殺馬謖是要給眾人交代,倒不如說,諸葛亮是因為馬謖不聽自己的話,而要揮淚斬殺,在諸葛亮殺了馬謖時,可能連他自己也不信會看走眼吧

  • 2 # 亞瑟真好玩

    馬謖,從未獨自帶過兵,諸葛亮手把手教他如何守街亭,明顯就是心存私心,想要讓馬謖立功,以便於日後提拔。畢竟營中並非沒有大將可用,偏偏讓一個沒有帶過兵的人守街亭,實在荒謬。當時軍中其他將領也心懷不滿和疑惑。馬謖的失敗,眾將心中的不滿就更加強烈。所以馬謖不得不殺,沒有商量,毫無餘地。

    街亭的戰略失守,諸葛亮安排用人失誤,造成的後果太嚴重了,這個鍋必須要有人來背穩定軍心,如果不殺馬謖,將士們對馬謖有怨氣,會不服氣,將會大大影響諸葛亮的權威,這樣以後隊伍就不好帶了,因此形勢逼著諸葛亮必須斬了馬謖以儆效尤,再來幾點眼淚,一是確實心疼,二是悔恨,三是讓大家看一看自己的無奈,以此來籠絡人心。

  • 3 # 吃魚也打貓

    這裡要區分歷史中的殺馬謖還是三國演義中的殺馬謖。由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殺馬謖影響大,下面就談談小說中反映出來的真實原因吧。

    在小說中,諸葛亮殺馬謖是由於馬謖失去了戰略要地街亭,導致諸葛亮軍事形態極度惡化,所以要軍法從事,殺掉他。

    但其實上面原因只是表面上的,真正原因是諸葛亮要借馬謖的人頭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可能大家覺得不可思議,下面詳細分析一下。

    首先是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需要樹立絕對權威。劉備死前託孤給諸葛亮,如果諸葛亮沒有絕對權威的話,難以完成託孤重任。因此形勢需要。在小說中,劉備死之前,諸葛亮雖然是丞相,大家也比較服氣丞相的謀略能力,但如果說丞相在蜀國有絕對權威就比較扯淡了,如果大家仔細看看小說,凡是比較重大的軍事活動,都是丞相出主意,劉備下命令,眾將去執行,是這樣一個局面,劉備才是絕對權威,沒有劉備的命令,諸葛亮恐怕連李嚴與魏延等人都指揮不了,後來發生的殺魏延與罷李嚴都證明了在劉備生前諸葛亮是沒有絕對權威的。因此諸葛亮必須在劉備死後樹立絕對權威,以完成託孤大業。

    其次,殺馬謖有助於迅速樹立諸葛亮的絕對權威。對於馬謖的軍事能力,劉備曾對諸葛亮說過不堪大任,以諸葛亮之才,怎能不識人呢?說諸葛亮不識才那是荒唐,小說中的諸葛亮最能知人善用,你從他死前安排王平殺魏延就能說明丞相能知人善用。所以諸葛亮比誰都知道馬謖的優缺點。那麼丞相明知馬謖會誤事,怎麼還安排馬謖去守街亭?街亭太重要了,開不得半點玩笑。這就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用馬謖守街亭,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馬謖是諸葛亮的好知已鐵哥們,諸葛亮要借鐵哥們的人頭樹立權威!鐵哥們的人頭都能砍,誰的人頭不能砍?!

    第三,諸葛亮明知街亭必失。大家可能會認為我在胡說八道,事實的確如此。不僅諸葛亮知道街亭必失,聰明點的將領都知道必失。小說中,面對街亭危機,是沒有大將敢報名的,為什麼不敢報名?守不住,司馬懿幾十萬大軍,戰將上百,區區彈丸之地的街亭無險可守,不是畏難,那是死路一條,死路倒罷了,丟失街亭的後果太嚴重了,所以大家都不敢報名守街亭。大家一定要明白小說中的街亭危機,是司馬懿大兵壓境下的緊急危機,諸葛亮是倉促應付。在這樣情況下,誰守街亭都一個樣,馬謖守不住,馬超也守不住!守街亭只能起到延緩追兵的作用,諸葛亮心知肚明。

    第四,諸葛亮的一系列動作都是鼓舞士氣的需要。對於馬謖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勇挑重擔,丞相心裡很熱乎,最初是想嚇退馬謖不讓他送死,但是馬謖不知死活也可能是出於哥們義氣想在危難時幫助自家兄弟堅決要去,並立軍令狀,丞相也很感動,親自出謀再三交待,並安排王平監督執行,才同意馬謖守街亭。丞相這樣做,是明知馬謖此去必敗,但是希望他能按自己的計謀行事,事後如馬謖兵敗回來,也不至於追他的責任。丞相明知街亭必失,卻不能明說,所以安排人及時打探,並做了撤退的準備。只所以丞相明知街亭必失卻不撒鴨子及早逃跑,僅是鼓舞士氣,保證大軍有序撤離,如果不守街亭直接撤,將導致兵敗如山。

    以上是從小說角度進行的分析,與歷史中真實的記載並不一致。答案是諸葛亮借鐵哥們人頭樹立絕對權威。雖然很殘酷,但這就是政治,從來沒有單純的軍事,在政治需要的時候,鐵哥們不是護身符,不但不是護身符,相反還是最佳的祭旗物,你是不是覺得很殘酷?!

    實際上,歷史中的斬馬謖與戲曲小說中的是有出入的,至少沒有小說中的司馬懿的事兒。我們看看歷史的記載:

    《三國志·曹叡傳》記載如下,

    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合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

    《三國志·張郃傳》記載如下,

    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

    以上的記載說明,是張郃破了街亭,也沒有小說中的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對唱哦。從歷史的記載看,對於諸葛亮最後是不是殺了馬謖,是有爭議的。《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即馬謖在獄中病死了,這說明很有可能是諸葛亮決定殺馬謖,但是還沒有行刑,馬謖非常聰明地患病死亡,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如果要殺馬謖還把他放監獄裡等著生病幹嘛,即使發現生病也應當病死前處死馬謖好給華人一個交待!但是判馬謖死刑卻又不立即執行,總不是死緩吧?這隻能說,諸葛亮宣判了馬謖的死刑,卻讓他在獄裡逍遙生活著,這樣既給華人以交待,又周全了與鐵哥們的情義。當然,這樣做的結果肯定讓諸葛亮受了些壓力,但同時也說明,歷史中的馬謖沒有被殺掉!

  • 4 # 小周愛寧寧

    說到揮淚斬馬謖,我來回答你一下。首先你要了解那段歷史才能從根本上明白這個答案。北伐的時候魏國最強,吳蜀稍弱,其實蜀國跟吳國和魏國都有仇!靠什麼來維持吳蜀聯盟!諸葛亮很聰明,他要用北伐來證明他跟吳國是朋友,魏國大多數兵力都在防禦蜀國。諸葛亮每次北伐都要提前準備好退路,其實他知道蜀國打敗不了魏國,實力相差太多,他的目的就是三足鼎立!而馬謖雖然是諸葛亮的學生,但是他是激進派,馬謖是真想拼盡全力打魏國,這樣就跟諸葛亮的目的相背而馳。加上馬謖丟失街亭,所以就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是真的器重馬謖,因為馬謖跟諸葛亮都是文化人)

  • 5 # 奇聞趣事歷史哥

    我們知道諸葛亮派馬謖去街亭駐守,馬謖因為缺乏帶兵經驗而堅持要把軍隊駐紮在山上,因為馬謖認為士兵置之死地而後生俯衝殺敵會勢如破竹,結果士兵膽怯後退,正所謂兵敗如山倒。

    其實諸葛亮原本的計劃是將隴右佔為己有,當做是攻取中原的一個陣地,但是值得可惜的是,自己排除萬難選擇鎮守街亭的統帥馬謖,竟然沒有聽從自己的命令私自布兵導致街亭失守,這個結果也是直接導致蜀漢大軍的背後暴露在了魏軍的鐵騎之下,諸葛亮這個時候也是知道這次恐怕沒有辦法再繼續下去,所以也是匆忙的率領軍隊退回漢中,躲避魏軍的鋒芒,所以這一次的北伐也是以失敗而告終,馬謖也是因為自己的失職而被諸葛亮給斬殺。

    但是,事實上有不少人認為這樣的懲罰是不是對馬謖太過於嚴重了呢?其實在古代對於戰敗的將軍還是有著很多種處置的方法,並不僅僅只有斬殺這一條路的,因此馬謖雖然是犯了錯誤,但是其實也是沒有必要非得達到斬殺這個地步吧,畢竟當時的蜀國已經沒有了比較厲害的武將了,相比較曹魏而言更是少的可憐,雖然馬謖的這次失敗造成的代價非常的大,可是這畢竟也是馬謖第一次一個人率領一支軍隊啊,不能因為一次的戰敗就斬殺一名大將,那麼哪裡有著那麼多的大將可以讓你來斬殺,況且這樣的做法是不是會讓那些武將寒心呢?眾所周知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都是在無數次的失敗中磨鍊出來的,一次的戰敗其實並不能夠說明馬謖這個人就很無能。而且我們都知道其實馬謖和諸葛亮在私下裡的關係還是非常不錯的,暫且不說諸葛亮在南中之戰的時候是因為採取了馬謖的計策才取得勝利的,諸葛亮其實和馬謖的哥哥馬良還是非常的投緣的,更是以兄弟相稱,而且我們都知道,馬謖對諸葛亮也是有著兄長敬意的,那麼明明就可以不殺馬謖的諸葛亮,最後為什麼還是執意殺掉馬謖呢?

    事實上,真正殺死馬謖的不是諸葛亮,而是蜀漢當時脆弱的政治結構,蜀漢主要的地盤是益州,但是劉備帶來的荊州人士又掌握著最高的權利,畢竟他們是外來的勢力,所以短時期之內還是沒有辦法取得益州原來勢力的認可,並且劉備得到益州這個地方的行為多少還是有一點不光彩的。除此以外,益州還是有著不少的本土豪強的,也就是劉璋父親來這個地方之前就有的勢力。雖然劉備也是接納了大多數原來的勢力,但是畢竟還是想要考慮原本勢力的心情。說實話劉璋父子的勢力以及益州本土勢力其實對於劉備他們也是不可能完全認同的。在夷陵之戰之前,劉備也是憑藉自己尚且還行的軍事實力在益州取得了一定的震懾。但是夷陵之戰,劉備也是慘敗,這也是讓他非常的難過,因此最後也是歸西了,這個其實就是給本來就是非常脆弱的蜀漢集團再一個致命的打擊啊。我相信如果在當時有著足夠的外力威脅的話,蜀漢應該就會瞬間的被滅亡了,這個時候的諸葛亮也是被委任為託孤重臣,名義上雖然可以代行君權,但是這時候另外的兩大勢力會怎麼看待諸葛亮呢?肯定是希望諸葛亮犯錯誤的,因為這樣的話他們就可以想辦法除掉諸葛亮了,因此馬謖這時候出事是給諸葛亮出了一個非常大的難題。

    如果諸葛亮在當時對於馬謖選擇處罰從輕的話,那必然會引起兩大勢力的反擊,這時候的蜀漢勢必會被瓦解,根本不需要曹魏以及孫吳的干預了,蜀漢的國內就會爆發內訌而滅國,那些一直與諸葛亮敵對的人們也是會趁著這個機會扳倒諸葛亮,重新組織蜀漢的政治結構,因此這個時候諸葛亮可以說得上是漩渦中心了,所以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已經是非常的不錯了,因此這也是他必須立刻斬殺馬謖的原因,只有這樣做才可以堵住大家的嘴,來起到維持蜀漢穩定的效果。

    所以總的來說,馬謖的死也算是值得的,畢竟這樣做暫時的穩定了當時蜀漢的局面,還有就是,他的死只能怪他犯錯誤犯的不是時候。

  • 6 # 寰宇新史野

    諸葛亮為什麼揮淚斬馬謖呢?總得來說殺馬謖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下面聽我一一分析

    馬謖跟諸葛亮是什麼關係呢?先要說說馬謖的哥哥馬良,馬良跟諸葛亮的關係非常好,是稱兄道弟的,後來馬良戰死了,就將自己的弟弟馬謖託付給了諸葛亮。馬謖這個人非常有才華,也有很強的軍事能力,諸葛亮非常欣賞馬謖,所以一直將馬謖當自己的親弟弟看待。

    既然諸葛亮這麼喜歡馬謖,那為什麼又要殺他呢?起因是因為馬謖丟了街亭,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的時候,原本是很有希望取得一些勝利成果的,結果正是因為馬謖在排兵佈陣上的失誤,且不聽副將王平的建議,一意孤行,最終導致整個北伐戰爭的失敗。

    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打一次敗仗就殺一個將軍,似乎不合情理,況且本來蜀國後期人才就十分稀缺,好不容易出了一個馬謖,還被殺掉了,所以我們不禁要問,諸葛亮真的捨得嗎?

    肯定是捨不得,單從諸葛亮“揮淚”這兩個字就能看出來了。那既然捨不得,為什麼一定要殺呢?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馬謖是諸葛亮的親信,在諸葛亮獨攬大權的時期,難免下面會有一些人等著看諸葛亮的笑話,現在好了,你的人出事了,你怎麼辦?諸葛亮做事一向以身作則,為人也剛正不阿,這個時候為了堵住下面的悠悠之口,只能自斷臂膀。

    第二,在戰爭的準備期,眾人討論誰做先鋒的時候,很多人都推薦魏延和吳懿,但諸葛亮一心的要擔保自己的小兄弟,最後在眾人的質疑聲中將馬謖推上了先鋒的位置。劉備生前其實給諸葛亮交代過,說馬謖這個人誇誇其談不可重用,但在這個關鍵用人的時刻,諸葛亮卻違背了先帝的遺旨,怎麼辦?任人唯親了吧?他不可能再包庇袒護了。

    第三,在蜀漢政權體系裡,有太多人不服諸葛亮,其中李嚴就是一個,李嚴是什麼人?是劉備託孤之副,本來李嚴就對諸葛亮這個正的不太服氣,時時叫板諸葛亮,早已是諸葛亮的眼中釘了,現在馬謖出了這個事,不是給諸葛亮出了一道難題嗎?所以,諸葛亮為了收拾李嚴,為了彰顯自己公平、公正、公開,為了執行自己依法治國的政治理念,只好將馬謖殺掉。

    所以說,殺馬謖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處理打敗仗的將軍有很多種方法,比如降級、軍棍、戴罪立功等等,不一定非要殺掉,但諸葛亮卻殺掉了馬謖,其中的原由相信大家也看明白了,也清楚了諸葛亮揮淚的原因,用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話來說,他是殺了一個不該殺的人,殺了一個自己欣賞的人,殺了一個能為國所用的人,想到這些,諸葛亮不禁悲由心來,潸然淚下。

  • 7 # 羅蕭弋

    諸葛亮殺馬謖是為了安撫軍心民心

    當時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攻打曹魏,於是深受諸葛亮器重的參軍馬謖,被派往駐守戰略要地街亭,當時的街亭相當於北伐的命根子,守住了街亭才能防止魏軍斷補給線。

    但馬謖這個人長於理論,短於實戰,劉備當年一眼就看破此人,難以堪重任,但是當時戰爭即將打響,也只能讓馬謖去鎮守街亭,而馬謖在街亭違背諸葛亮的部署,不聽從副將王平的勸告,主觀武斷,在遠離水源的山上安營紮寨。

    結果曹魏大軍蜂擁而至圍困孤山,蜀軍大敗,馬謖失魂落魄、灰頭土臉逃回大營,致使街亭失守,最終丟掉了街亭這個要地,讓蜀漢軍隊喪失了繼續進取陝西的最好時機,致使蜀軍大敗,作為將領,馬謖需要負主要責任。

    於是犯了軍法的馬謖肯定是要為了自己的驕傲自大付出代價的,但是馬謖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為了安撫朝野上下,諸葛亮上表劉禪免去自己的丞相職務,降級三等,並且用馬謖的人頭來換取民心。

  • 8 # 雨夜構想

    演義中描寫諸葛亮派馬謖去防守街亭要道,可馬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命令佈置軍隊,導致魏軍張郃來攻佔領了街亭,馬謖兵敗直接讓諸葛亮的這次北伐以失敗告終。事後諸葛亮按照當初馬謖立下的軍令狀所約定,兵敗則斬。這樣殺掉了馬謖。雖然很多人求情,但是軍令不可違,馬謖一定要死。諸葛亮不捨的殺馬謖,他們私人感情還是很好的。殺馬謖的時候諸葛亮淚流滿面,這就是著名的揮淚斬馬謖。

    其實歷史上馬謖被殺是有很多誤會的,糾其原因責任都在諸葛亮身上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大才,事實也確是如此,自從諸葛亮來到劉備陣營,劉備才有了正式的戰略方針。就是我們知道的著名的《隆中對》。劉備一直都是按照諸葛亮的戰略方針行事幾乎成功。可是《隆中對》的成功並不代表諸葛亮的成功,諸葛亮是一個政治天才,他制定大政方針是無人可及,但在軍事方面就不是行家了。劉備也看出來諸葛亮的特長,自從請到他來到陣營基本上沒有給他任命軍事方面的職務。都是讓他搞政治,直到劉備兵敗託孤給他的時候,也沒有把兵權完全交給他。而是交給了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彥。

    劉備死後蜀漢政權進入到了諸葛亮時代,這時的諸葛亮正式掌握了蜀漢政權,開始了南征北伐,說到南征其實就是一場小規模戰爭,根本沒有演義中描寫的那麼壯觀。一場衚衕戰爭,所謂衚衕戰爭就是一條路沒分叉,諸葛亮領兵一路攻擊輕鬆平定南方,根本不能看得出一個人領導戰役的才能。真正看出領導藝術的階段是他的歷次北伐。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只能算是二流水平,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就拿第一次北伐來說一下吧!

    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由於諸葛亮的領導失誤導致失敗。他最大的敗筆就是不會指揮軍事作戰,他派軍隊從不準備預備隊,這就是最大的失誤。趙雲奉命佯攻沒有預備隊,諸葛亮自己也不準備預備隊,馬謖守街亭同樣不準備預備隊。這直接導致馬謖失敗,從而被殺。

    第一次北伐在制定戰略時,諸葛亮成功的瞞過魏軍,幾路佯攻部隊做的非常好,可是他沒有料到魏軍的反應如此之快,同時各路兵馬在沒有預備隊的情況下,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其實馬謖到達街亭之後他的部署是正確的,我們來看一下街亭的地形。街亭就是一個山口中間的一塊平地,在平地中間有一座土山,山後邊有一條河。演義中說魏軍斷其水源的說法其實是不成立的,河在山後要斷水源,必須繞道山後。那樣很難不被馬謖發現,所以要截斷水源很難做到。

    這裡要說一下王平,王平也隨馬謖來到街亭,馬謖是現場指揮官。他給王平的任務就是要他守住山邊的一條要路,不管什麼代價也要守住。要知道王平帶領的是蜀漢的一支特種部隊,無當飛軍。這支部隊只有七百人,但這七百人確是名副其實的特種兵,要說以一當十也不為過,要守住這條路應該沒有問題的。說到特種兵蜀漢還有一隻特種兵是白耳兵,可惜在劉備夷陵之戰中執行斷後任務,為了讓劉備順利逃脫,白耳兵全軍覆沒,此戰之後蜀漢在沒有白耳精兵的建制。如今王平這支部隊是蜀漢僅剩的一隻特種兵了,交給王平領導也看出了諸葛亮對王平的信任。王平也是沒有辜負諸葛亮的信任,在歷次戰鬥中都是衝鋒在前。

    王平的任務就是守住要衝,並沒有接到馬謖要他進攻的命令。即使有了進攻的命令,以他的七百人也不會有多大建樹的。馬謖在山上只等魏軍來攻,形成了一夫當關的形式,只要是魏軍攻擊守住街亭一定沒問題。可是沒想到的是魏軍將領是張郃,張郃領兵到達街亭以後,沒有直接攻擊而是從另一條路繞過去截斷了水源。想象一下一萬多人每天要消耗多少水,斷水一天兩天還可以忍受,三天以後部隊開始騷亂。這時如果有一支預備隊,哪怕去騷擾一下張郃也可以是馬謖獲得一部分水源,不至於軍心渙散。可是諸葛亮沒有給馬謖安排,馬謖自己也沒有安排。王平在山上另一側路上根本就看不到水源被截斷,就算是看到了他也沒辦法,他的任務是防守,在沒有命令之前是不能擅離崗位的。形式發生了徹底改變,變成了張郃一夫當關,馬謖成了進攻方。原本是註定勝利的一場戰鬥,立馬變成了失敗的戰鬥。街亭失守,曹真各部發動反攻,諸葛亮各部紛紛撤退。這時的諸葛亮早已返回漢中,脫離了領導崗位,趙雲各部都已倉惶回撤。

    王平眼見各路部隊在自己身邊後撤,卻沒有命令他們的資格,要是可以命令的話,他一定組織軍隊奪回街亭的控制權。而那個有資格下命令的人這時候已經失蹤了。馬謖一看兵敗立刻逃跑,他不是逃回了漢中,而是失蹤了,不知去向。在大家都已經撤回去再漢中開會追究責任的時候他回來了。可是在這之前,大家都已經闡述了這次失敗的主要責任人就是馬謖,因為馬謖不在會場大家都以為他死了,既然人死了那就把責任推給他吧!沒想到他自己回來了,那就沒辦法了,既然回來了。責任都在你身上就只有殺了你了。

    諸葛亮殺馬謖的時候心裡一定在想,你跑了就跑了就別回來了唄!回來幹嘛啊!純粹是找死啊!這次失敗之後,諸葛亮自貶三級,趙雲和其他將領分別收到處分。唯獨王平升官了,王平在追責會議時沒說話,在撤退時自己部隊毫無損失。受到諸葛亮的大力嘉獎,並且成功的把王平拉到自己的心腹行列之中。

    這就是馬謖的真實死因,說到底他就是一個背鍋俠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川普說了那麼多不負責任的話,為什麼有的美國民眾還支援他?是幼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