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森嶼嶼
-
2 # Starlight星光行者
論“對錯”,本無對錯,都是相對而言,現在不同時期,不同角度,理解看法就不一樣。
陸羽《茶經》作為與茶有關的經典,幫助眾人更好地理解了茶,我們應該尊重與感謝他留下的瑰寶。
從我對茶與水的研究而言,可以從這個專業的角度,
提供一點關於《茶經》之水不同的看法:
烹茶用水本屬平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蓄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
這裡的“山水”,是指“山泉水”。山泉水裡,又以乳泉——石鐘乳上滴下的水——為勝;泉出於石,慢流成池,亦佳。而洶湧翻騰的山泉,則不能用以烹茶,恐怕頸部生出頑疾來。
山谷裡的泉水也要仔細分辨,暑天至霜降這段時間裡,停滯不洩的積水孳生大量微生物,對人體有害。只有疏浚積水,待新泉涓涓,才能飲用。
至於江水,要取人跡罕至地帶的水;井水,卻要取人常汲用的方好。簡而言之,飛湍壅潦,皆非好水,水貴慢、貴潔、貴新。
所以,基於茶經將水源做排行:
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
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
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洩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蝦蟆口水,第四;
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
揚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
唐州柏巖縣淮水源第九;
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
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
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
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
吳松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圓泉水第十八;
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不同的觀點就是在這排行第二十的雪水!
雪水煎茶、雪水煮茶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很久,幾乎歷代都有,從史料記載上看,最早的雪水煎茶,應該發生在宋代,和大才子陶彀有關。
據記載,陶彀,字秀實,是宋代一位性情獨特的風流雅士。曾自稱頭骨當作珥貂冠。宋太祖建隆年間,他任翰林承旨學士,文才第一,獨步當世。
有趣的是,有一年,其子陶炳考試登第,因為他一生無拘無束,放浪形骸,沒有時間教導孩子,所以,皇帝不相信陶氏之子能登第,就吩咐中書複試其子,結果,其子是真才實學。可見,陶彀風流倜儻,敢想敢為,皇帝都知道,風流天下知。
據說,當年党太尉有一個家姬,甚美。陶氏很喜愛,竟將這個家姬搶來,收納為妾。男才女貌,兩人性情投合,如漆似膠。
有一天,突降大雪,風流多情的陶氏別出心裁,竟然取雪水烹茶,茶格外清香,感覺美妙無比。
陶彀品著仙茶,得意忘形地問妾:“黨家太尉,有此風味,欣賞這個嗎?”妾笑容可掬地說:“党太尉是個粗人,怎知這般樂趣風情?他就只會在銷金帳中淺斟低唱,飲羊羔酒。”
由陶彀引發的“掃雪烹茶”這一典故雖說有名,但用雪水烹茶卻非陶學士的發明獨創。
早在唐代,陸龜蒙的《煮茶》詩中就有“閒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的詩句。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喜茶,對於雪水茶情有獨鍾。他在《吟元郎中白鬚詩兼飲雪水茶因題壁上》一詩中,對於雪水茶有生動的描述:“冷吟霜毛句,閒嘗雪水茶。城中展眉處,只是有元家。”
只不過到了北宋時期,用雪水烹茶變得非常流行。譬如當時為皇帝監造貢茶的福建轉運使丁謂,就以為對當時流行的龍鳳團茶的喝法,是“痛惜藏書篋,堅留待雪天”。
而對茶事頗有研究的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一生浪漫,特別喜歡以雪水烹茶,尤其是烹貢茶,感覺味道不同凡響。他寫下了雪水茶詩,這就是最長的一首詩名《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夢人以雪水烹小團茶,使美人歌以飲。餘夢中為作迴文詩,覺而記其一句雲:亂點餘花唾碧衫。意用飛燕唾花故事也。乃續之,為二絕句》,詩曰:
酥顏玉盞捧纖纖,亂點餘花唾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巖。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研鬥晴窗。
而南宋時期擔任福建提舉常平茶事的陸游,在《建安雪》中也提到:“建溪官茶天下絕,香味欲全須小雪。”
唐宋以來的品泉者認為以雪水烹茗是高人雅事,宋代陸游生性情豪邁,一生感嘆沒能王師北伐,收復中原。他對於品茶很在行,也極細膩。他喜歡用雪水烹茶,還特地寫了一首《雪後煎茶》詩:“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一毫無復關心事,不枉人間住百年。”
雪水茶還被賦予了更多的心靈寄託,比如明末詩人杜佚心認為,只有喝雪水茶,才能平復亡國之恨。《民遺民詩》中收錄了他的《雪水茶》:
瓢勺生幽興,簷楹恍瀑泉。
倚窗方乞火,注甕想經年。
寒氣銷三夏,香光照九邊。
旗槍如欲戰,莫使亂松煙。
同是明末遺民,詩人胡虞逸在情緒上更進一步,認為要敲冰煮茶更好:“煮冰如煮石,潑茶如潑乳。生香湛素瓷,白鳳出吞吐。”
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分析道:“雪者,天地之積寒也”。他還引用《汜勝書》“雪為五穀之精”的說法,“是靈雪也。”又引用北宋詩人李虛已“試將梁苑雪,煎勳建溪春”的詩句,認為“是雪尤宜茶飲也。”
古人的解釋雖說詩意,卻也難懂,如果換成現代科學的說法,那就是雪水是自然界中的純軟水,用軟水泡茶,其湯色清明,香氣高雅,滋味鮮爽,用元代詩人陳基的詩形容,那就是“雪勝玉泉茶勝芝”,口感絕佳。
關於雪水烹茶到底什麼口味,清代大劇作家李漁性情儒雅,喜愛雪水茶。他在《煮雪》詩中詳細的描述了自己煮雪烹茶的感覺:
鵝毛小帚掠幹泉,撮入銀鐺夾凍煎。
天性自寒難得熱,本來無染莫教煎。
比初雖減三分白,過後應輸一味鮮。
更喜輕煙浮竹杪,鶴飛不避似相憐。
清代最風雅的皇帝自然是乾隆皇帝,他喜歡雪水烹茶,並用三清茶招待他寵信的大臣。夏雲虎在《清宮詞》中描述了乾隆皇帝三清茶的盛況:
松仁佛手與梅英,沃雪烹茶集近臣。
傳出柏梁詩句好,詩腸先為滌三清。
把雪水茶把玩到極致的,是《紅樓夢》裡的妙玉,她無疑是賈府中最懂茶的。在飲茶方面,她不但敢挪揄寶二爺是在“驢飲”,便是黛玉這樣冰雪聰明的人兒,也要遭到她的嘲笑。書中第41回描述妙玉請吃茶的那一段,便頗有意趣。
當自以為懂些茶道的黛玉詢問茶水是否是用“舊年蠲的雨水”,便被妙玉冷笑著回敬道:“你這麼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天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麼嘗不出來?隔年蠲的雨水那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
清高自許的妙玉以五年前蒐集梅花上的雪水泡茶款待眾人,脫凡不俗。所以,有這樣一幅對聯問世:“茶香高山雲霧質,水甜幽泉霜雪魂。”
妙玉的梅花雪水泡茶無疑是那個年代的奢侈品和風雅之最。現代人尋到能用的雪水就已夠奢侈,現代工業文明造就的大氣汙染和環境惡化,已經很難收集到潔淨的“天水”了。
雪水為什麼會有如此美妙的效果呢?原來,雪水的結構是很奇怪的。首先,雪水中的重水比普通水少1/4。這是因為重水和普通水的飽和水壓小,蒸發水蒸氣形成雲的可能性較小。重水對各種生物的生命活動有很強的抑制作用,是一種致命的水。實驗表明,作物種子不能在重水中發芽,在含有30%至50%的重水的水中,魚很快就會死亡。這是因為重水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氦原子(氫的一個同位素)組成的。除了質子類似氫之外,氦還有一箇中子,它對生命有著嚴重的生命。危害。雪中的重水較少,這自然有益於生活。
雨雪等自然之水比較純淨,雖然在降落的過程中會碰上塵埃和氮、氧、二氧化碳等物質,但含鹽量和硬度都很小,沖泡出來的茶湯色鮮亮,香味俱佳,飲後餘韻不絕。
而中國古代醫書《本草綱目》中,對雪水的評價是:“臘雪甘冷無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瘟疫。”在民間,第十二個月的雪被人們稱為“便宜藥”。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茶之水中的“雪水”,不至於排行第二十。那為什麼陸羽會將“雪水”排名在二十呢?
陸羽一生足跡遍佈巴山蜀水,荊楚大地,吳越山川,但卻未到過(嚴冬)銀裝世界的北國,未領略過那冰雪之風韻,當然也未嘗過北方以雪水煎茶之甘芳了。
這樣看來,陸羽的《煮茶記》中在對天下名泉佳水的次第排列中,將雪水排在二十品之末,可能有失公允。
所以,真要說“差錯”,這是我基於“茶之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
畢竟現代社會想要讓好茶不浪費,就離不開好水,我在傳統文化專注研究了“茶道”,在科技領域專注研究了“水”,目前具有多方面的理論與實證,在最近也和科研團隊透過八年努力,研究出獲得國家專利的制水產品——水芯,真正實現了“人茶合一”的境界。
最後附上一首詩,來領略我和團隊研究而成的人茶合一之境:
《茶之水芯戀》
茶字乃草木之中有一人,
寓意自然和諧的人茶合一,
歸於自然之道,
茶在山裡,
禪在茶裡,
人在禪裡。
中國水芯讓中國茶人,
領略“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
“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
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
-
3 # 拓拔悲弘
這個問題有太強的時代性。以現在茶產業結構,一定有太多的不合時宜的地方。但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陸羽《茶經》不僅引領了一個時代,最重要的是他為“茶道"定了一個基調,樹立了中華茶文化之根本理念,並且影響至世界的!
在起筆完成《茶經》的時候,陸羽當時年輕氣盛,難免心浮氣躁。作為一個已浪跡天涯多年的異鄉遊子,作為一個具有我行我素、狂放不羈氣質的人,長期身處梵音素食、清規戒律之中,總有許多壓抑和不自在之處。所以陸羽想離開妙喜寺,另尋一處屬於自己的獨居之所。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皎然上人,皎然上人就在臨近妙喜寺的苕溪之濱選了一處幽靜的所在,為陸羽建造了一所草廬“苕溪草堂”,既方便閉門寫作,又方便他們密切往來。苕溪,一名苕水。因秋季兩岸苕花漂浮水面,純白如雪,故得名“苕溪”。苕溪的源頭,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那裡山峰靈秀,花樹幽奇,溪水流泉,怪石嵯峨。從此,陸羽有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居所,開始了他的“閉門對書,不雜非類”的創作生涯。
草堂雖然極其簡陋,然處在這山清水秀之間,與天地融合,陸羽身在其中自在逍遙,當文思泉湧時,便閉門著書,不雜非類;有閒情逸趣之時,便邀請名僧高士,品茗吟詩,處士橫議;“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這便是屬於陸羽自己的世外桃源生活。
在苕溪結廬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秋,終於完成了有史以來第一部研究茶事的著作《茶經》三卷初稿,同時陸羽還撰寫和公佈了《陸文學自傳》。在這份《陸文學自傳》裡概括了他的“前半生”,還羅列了他自“安史之亂”起五年間書稿目錄:
“自祿山亂中原,為《四悲詩》,劉展窺江淮,作《天之未明賦》,皆見感激當時,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八卷、《南北人物誌》十卷、《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茶經》三卷、《占夢·上中下》三卷。”
這說明陸羽從開始籌備撰寫《茶經》,到在公元761年,不僅完成了《茶經》的初稿,還撰寫出其他系列作品。其涉獵內容之廣、學術造詣之深、撰寫效率之高,都說明了陸羽確實具有非同尋常的才華。
《茶經》透過眾多名僧高士的廣泛傳閱,得到了高僧雅士、政商兩界的一直推崇,終於在德宗建中元年(780)正式印刷出版。而陸羽正直、誠信的人品,對儒學、佛學、詩賦韻律學的精深造詣,特別是豐富的茶學實踐知識和高超的烹茶技藝,在高僧雅士、朝廷命官和社會各界都贏得了讚譽和尊重。因此朝廷曾先後兩次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但他陳辭不就,仍周遊各地,推廣茶藝,所到之處,茶事大盛。唐朝以前,飲茶的範圍和用途並不廣,茶雖盛於唐朝,而最初也是流行與僧侶高士、達官貴人之間。是陸羽《茶經》問世之後,竭力主張飲茶,於是飲茶普及到了民間,成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自此以後,茶成為日常消費商品,致使朝廷要徵收茶稅。又因文人墨客士大夫飲茶之風日盛,飲茶品茗遂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說,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長盛不衰和對世界產生的巨大影響,陸羽和《茶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縱觀陸羽的一生,他涉獵很廣,博學多能,為人正直誠信,堅持正義,鄙夷權貴,不重名利,酷愛自然。我們不妨從他著名的《六羨歌》的詩句中,再次體會一下他的優秀品質吧:
不羨黃金盞,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
4 # 茶友華仔
陸羽從小在寺廟中長大,受佛門喝茶影響,一生致力於對茶的研究,歷經十六年幾乎走遍各大產茶地,最後編寫出《茶經》一書,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一部專著,可這部茶葉百科全書卻沒有記載雲南的茶,這是為什麼呢?
作為一個古老的產茶大省,雲南的茶在唐代已經是非常有名了,當時雲南還不叫“雲南”而叫“南詔國”,是大唐扶持的蕃屬地。後來南詔國叛亂,與大唐刀兵相見。戰後,大唐失去了對南詔國的控制。
後來又發生了有名的“安史之亂”,當時陸羽27歲,正在各地考察收集茶葉資料,花了近20年才完成《茶經》著作。因為當時南詔國和大唐正在打仗,陸羽根本進不了南詔國,也看不到漫山茶園,更品嚐不到雲南茶的味道,所以也就沒有辦法寫進去。
在陸羽完成《茶經》的14年後,南詔和大唐才和好,那時陸羽已經66歲了,已經沒有精力再去雲南,因此這篇著作中也就少了雲南茶的記載。
-
5 # 茶人白子一
一、:陸羽的《茶經》記述的是唐代當時及以前的喝茶、製茶方式,因為當時喝茶和製茶方式跟現在大不相同,所以例如在品種選擇和茶品質評判好壞的結論上對現在我們六大茶類的茶不見得適用。
二、書中關於歷史和對茶和器的見解上,會有基於個人認知和喜愛的表達,但這是所有著書立傳的人都會有的,畢竟我們看到的除了知識還有作者的態度。
但是,陸羽《茶經》裡有許許多多關於茶的精華提煉是中國茶的靈魂和底層密碼:比如“一之源”裡,關於茶樹生態環境“野者上 園著次”;比如關於土壤“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等等等等是有超高的文化和專業高度的。
除此之外,《茶經》中對於當時飲茶、製茶的相關記述也是我們後人可以回看唐朝茶和文化的重要史料。
-
6 # 粵品粵德
陸羽茶經是陸羽自己對茶的瞭解,心得體會的彙總,古人不輕易用經來冠名著作,一使用就代表是真理,對陸羽茶經研究不多,讀了關於水和茶山的講解,在實際操作檢驗下,可以講全部是對的。
-
7 # 普濟
說陸羽《茶經》有問題的,本人一定有問題,而不是陸羽有問題,更不是《茶經》有問題。
第一點,沒有人比陸羽更懂茶陸羽寫茶經,可不是如今的一些寫作者那樣,閉門造車,想到哪寫到哪,再不行就天下文章一大抄,或者乾脆原封不動搬過來,照樣發表,還能得獎什麼的。
陸羽寫的茶經,說起來像是大部頭,三卷十章節,其實只有七千餘字,相當於一篇專業短文。
就這篇短短的文章,能夠成為舉世經典,至今無人超越。甚至被日本人發揚光大,誕生了茶道。以致後來的普洱茶炒作團伙,也貓三狗四學著,搞出花式喝法,一時間矇住多少人,照他那樣喝茶成了有錢人的象徵。
陸羽寫這7000字,用了26年的功夫。期間走過8個道73個州,就是如今的14個省156個縣、區。走遍了茶葉產地,遍訪茶人,蒐集和體驗無數的經驗。僅為煮茶的水,就嚐遍所有的江河。在那時的交通條件下,能做到這個程度,也是沒誰了。所以只能說,陸羽無人超越。
第二點,《茶經》是基本理論,不是茶葉教程說陸羽《茶經》有問題的另一個原因,是錯把原理當實務。這就好理解了,陸羽《茶經》裡沒有日本茶道,也沒有十大名茶,更沒有茶葉炒作。那麼,就不能用現在的茶葉實務去對陸羽說三道四,因為挨不著。
就像我們指責北京猿人,你們為什麼不像如今這樣蓋很多房子啊?把自己搞得居無定所多悽慘。要知道幾十萬年前,找個山洞待著就很好了,不會想著蓋房子。
這裡反映個對待經典的態度,也是今人應該具有的價值觀問題。這個態度就是:只可學習領會,不可指責批判。不是不可以批判,是你沒有那個水平。譬如日本,從來不說陸羽有問題,一味的尊重和領會,於是有了茶道。對中國其他傳統文化也是一樣,除了尊重和學習,還是尊重和學習,所以人家發展快。
第三點、古典理論與現實狀況的關係辛亥起,對傳統文化一概否認,後來派生出個批判性吸收,讓陸羽也跟著躺槍。加之如今有些商人故意造勢,老拿古人說事。
茶葉行業盯著的終極目標,就是陸羽和他的《茶經》。商人們好像不對老先生劃幾道,就顯不出自己能耐。於是,就不斷有人指責,我的茶葉這麼有名,你陸羽《茶經》怎麼這樣說的啊?
這做派其實古人也有。譬如唐朝很有名的“蒙山頂上茶”,陸羽沒收錄於《茶經》。按說在他寫書的期間,這茶多有名啊,中國唯一的皇家茶園,完全應該寫進去。可他就是沒有收錄,你咬我啊?搞得後人忿忿不平,明代黎陽王就寫詩發牢騷:
“聞到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說你陸羽做事不公,不把這最好的茶葉收錄。後來有人考證此事,原來不是他不寫,是當時國內戰亂,安史之亂讓他去不成茶園,又不能憑想象寫。
-
8 # 彭克榮
一,陸羽《茶經》沒有“茶文化”三個字。
二,既然無“茶文化”三個字,對錯無從談起。
三,請別拿文化來扯蛋,忽悠大家。
四,請作者先把《茶經》讀明白了再出來說話。
-
9 # 青衫茶談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茶的發現和利用,自從母系社會便已有之,茶為之飲的風俗也確確實實至少在戰國之前便已發乎於蜀地,非陸羽之功,但是唐代茶葉作為商品的繁榮和作為文化的興起卻是和陸羽的倡導分不開的。《茶經》問世,影響是非常大的,它觸及了茶和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影響力上至宮廷,下至鄉里,遠至夷狄。
“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茶經》中關於茶的歷史,製茶,飲茶等的方法不完全是他自創,而是總結前人,實地考究,多次品飲而來的。至於說裡面的文化有沒有錯,我答曰:“沒有錯”,“文化”一詞本就是非常廣泛的具有人文意味的概念,並不是那麼清晰。只要您認可從陸羽開始的飲茶文化是一個美麗的活動,給社會的經濟,繁榮等方方面面帶來正面影響,那麼它就是一個美麗的,正面的文化。,
回覆列表
陸羽《茶經》裡面的茶文化有沒有差錯?《茶經》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葉的著作,它是由唐代陸羽編寫的。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著作。它是劃時代的茶學書籍,也是精闢的農學著作,它促進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
關於本書它具有很大的文化價值,對於當時來說它肯定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把茶的產地,功效,採製,栽培飲用方式,飲茶工具,炒茶工藝等分門別類的敘述下來,對後世也有傳承的作用。
如果考慮它現在的實用性,肯定是不一定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我們不能忽視它的時空差問題,就我們現在的飲茶習慣和文化是和此書記載有偏差的。有些工藝的失傳或者傳播過程的不斷改進都是會發生的。我們應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它,從中吸取精華,不斷的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