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東來

    儒家和墨家實際上是同源的,一是他們信仰相同,史書記載,他們是“俱言堯舜”,只不過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仍然是一大流派的思想;二是歷史上也有較為模糊的師承關係記載,孔子老年的關門弟子叫子張,為儒門八派之首,他的主張基本與墨子類似,到底墨子最早到儒門是拜誰為師,則不甚了了,但荀子曾經評論子張為“賤儒”,說明子張的思想代表的是最底層的“儒”的心聲,在當時應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三是當時有“(頭腦反應快的文儒)勞心者治(道家國)人,(身體素質好的武儒)勞力者治於(道家國)人”的理念,一般存在重文抑武的傾向。

    但是他們之中率先異軍突起的是墨家,因為秦國當時屬於蠻夷之地,被中原王朝所仇視,而墨家一般流行為弱者出頭,當時就對秦國青睞有加,而且墨家武士也很多都擅長於手工業,講究標準化,秦國的祖先非子是養馬技術出眾,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秦國屬於“工人之國”,故此秦國與墨家本來就有不解之緣,很多電視劇都有秦孝公與墨家女俠纏綿愛情故事的橋段,就是為此。

    到了齊地墨家鉅子徐福的出現,秦始皇對墨家的寵信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尋訪“長生不老藥”的重任被交給了墨家,而“長生不老藥”屬於道家的神權管理範疇,是封建國家的統治基礎,但“爛泥扶不上牆”,墨家實力有限,而“長生不老藥”也根本就不可能有,所以他們選擇了欺騙,這樣就把自己的信用消耗殆盡了,故此後來的王朝一般都將墨家學說束之高閣,只留下秦始皇創造的“皇帝”(意為“大神當中的大神,宇宙的主宰”)一詞為後世所沿用。

    而秦始皇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基礎及權威,將貫徹上古儒教理念,敢於譏笑議論帝王的方士誅殺殆盡,並將記錄儒教管理智慧的類似於西方《聖經》性質的,傳承自黃帝的《道經》焚之一炬,當然附帶其他書籍也被“摟草打兔子”一併焚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

    這樣就導致了儒家進入了“潛伏”性質的蟄伏時期,他們的地位也是由“官”轉“吏”,由政務型人才淪為事務型人才,基本成為官員的幕僚,後世所稱的“師爺”。

    直到漢武帝時期,儒家的董仲舒“大鬧天宮”般提出了歷史上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切以“儒”為中心尋求國家發展。

    “文儒”的儒家重獲新生得到信任,他們“以民為本”,基本提出的是一種“民本主義”,由於對現實生活的對抗性不那麼強烈,且有“忠貞不二”的標籤,所以後來在封建社會取得了思想領域的統治權。

    “武儒”的墨家習氣經過大俠朱家的傳承,到漢武帝時期的大俠郭解時達到頂峰,最後舉族遭到誅殺,墨俠習氣也基本受到了國家的控制,墨家提倡的基本是“以民為主”,屬於“民主主義”,對現實社會的牴觸情緒相當大,加之齊地墨家鉅子徐福背叛秦始皇的寵信,有不忠誠的標籤,故此墨家作為思想流派就逐漸勢微,基本泯滅了。

    後來“武儒”如騎奴出身的衛青,私生子出身的霍去病,樂工出身的李廣利,基本都與墨家思想絕緣,司馬遷稱之為“佞臣”,就是能力出眾,但沒有原則,沒有治國理念之人的意思。

    “文儒”上臺後,對道家法派人物進行了清理,不允許他們再叫道家,稱之為“法家”,這樣自己可以口誅筆伐,而不用背上不“尊師重道”的名聲,畢竟道家本來就是儒家的思想啟蒙者和“至聖先師”,在秦始皇“焚書坑儒”過程中又相當於為“儒家”擋了刀,為“儒教”事業而“殉道”,雖然孔子被漢武帝時期冊封為“至聖先師,儒教教主”,但孔子傳承於老子,也是不爭的事實,可是這些,都不能阻擋儒家成為封建王朝的新貴,從奴隸身份起源徹底翻身成為國家的統治力量了。

  • 2 # 明貞

    儒家是有我的,親親為大仁義禮智信,故暗合了人的私性和生存繁殖壯大的本真需求,所以被統治階層所喜愛。而墨家是無我的講兼愛非攻無私情個欲,所以不符合人性的基本欲"私性″被淘汰就是必然。人類之根本無明即自我,是苦樂善惡興衰成敗之根源,儒家彰顯維護了這個,所以易被接受和體認,自漢武帝獨尊儒術爾後被歷朝歷代推崇就成為必然。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圓滿的就一我字。

    格物致知,那最早提出格物致知的中國為什麼在近現代自然科學方面一無建樹?就因為墨家的敗落,因為要格物需無我,以有我之心格物,只能愈來愈自私迷惑,這是華人不能在科學方面有所建樹的原因。而西方以解放自我和個性的方式為什麼反而能創生髮達的科學文明?因為西方文明的根基是無我的,看看近現代那幫哲科大咖們大多是神學院學生們,不是神賦予了他們能力,而是神使他們無我,所以他們才能真正格物致知。

    而我們呢?以有我之心格物頂多出個王陽明,出不了伽利略牛頓笛卡爾式的哲科學家,這是墨家敗落對中國的絕對影響。

  • 3 # 風流千古

    沒順應時代潮流發展下去,墨家儒家是為了迎合封建社會的需要發展起來的,封建社會消亡,新社會型別發展,墨家和儒家文化不再合時宜。

  • 4 # 愚翁良知

    學習傳統文化,不必採取學究訓古的方式,只要回到那個時代,就一目瞭然了。學習傳統文化只是為了得到啟發和借鑑。不必把聖人之言作為真理的化身。

    墨子的祖先也是官宦人家,到墨子時已是一屆草民。所以主張兼愛,非攻,節葬,完全符合墨子的身份。為了實現自己的主張,努力學習技藝,刻苦勞作,完全是一副窮家貴子的奮鬥形象。最後沒有辦法的辦法只能以戰止戰,組織自己的武裝,最終成了黑社會的老大。在當時的社會有哪個統治階級會歡迎他,失敗在所難免,只是給後人留下了精神的財富。

    孔子出生於士族家庭,一生求官發財,可惜生不逢時到處碰壁。萬般無奈之下,當個教書匠提倡庶民教育,創造了儒學,為統治階級創造了德治的理論體系,死後得到了統治階級的贊同和吹捧,成為千古聖人。

    天下是權勢者的天下,不是是非曲直的天下。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統治之下,墨子的失敗純屬必然。儒家的得勢也在情理之中。而且儒學是個變色龍,隨時而變,前後並不一致,孔子只不過是個背鍋俠而已。一切學說都是為人所用。欺騙和謊言,在現代文明社會,已經慢慢失去作用。這是科技發達和資訊發展的功勞。

    學習傳統文化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切莫走向歧途。

  • 5 # 亦有所思

    多少文章成妙論,奈何難測是人心。

    墨家,想讓富人保持窮人的生活狀態。

    儒家,想讓權貴遵循君子的道德情懷。

    且不說人有了錢之後為什麼不能穿名牌開名車住豪宅泡美女,單單讓每一個富豪都變成名符其實的慈善家,環保家就已經讓人吐血了。

    要求每個君主諸侯和三公六卿都學會寬容,學會推辭,學會奉獻,學會無私,恪守正義,崇尚良知,要知道這些人之所以能當上權貴,恰恰是因為將這些關鍵因素全部拋棄。

    必須倡導儒家思想,是因為只有人們不成功,才能捍衛我的成功。小人最喜歡就是除了他以外全世界所有人都特麼是道德君子,那感覺甭提多爽了!

    達爾文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什麼適者?適者就是強者。而強者的第一需求就是自己越來越強,別人越來越弱。

    所以,墨家思想一個被排除在外。因為剔除了強者的快感和存在感,更忽略了強者存在的價值。

    所以,每當亂世,儒家思想也被排除在外,力量才是一切,所以亂世需要的是張良,陳平,郭嘉,賈詡這種謀士,而不是蔡邕、陶淵明,杜甫這種酸儒到極點的君子。

    所以,一旦太平盛世,穩定才是一切,除了朕以外,大家都要作君子,不爭(只能我一個人爭),不搶(只能我一個人搶),不貪(只能我一個人貪),不弒(我可以殺你們,但你們不能殺我),忠孝仁義禮智信,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缺,全給天下人戴上儒家的鐐銬。

    規矩是我們定的,但我們可以不守規矩。你能奈我何?

    你能奈我何?

    在儒家思想裡,什麼是禮?歸根結底就兩個字

    尊卑!

    這兩個字,魯迅先生的解釋更痛苦一些——吃人!

    人人平等,在一個受儒家思想薰陶三千多年的國家裡,怎麼……可……能……?

  • 6 # 無語言樂

    時代性質的變遷,統治階級的需求,決定了儒家和墨家的存亡和興盛,諸子百家都誕生在奴隸社會晚期的春秋戰國時代,歷鎬京之亂,周平王東遷,周天子的權威近一步衰落,天下進入諸侯稱霸的亂世。

    社會形態在儒家看來,已經進入禮崩樂壞的時期,儒家極力宣揚規範道德秩序的建構,對統治階級提出仁政,王道的施政要求,同時主張恢復禮制,中庸之道。是為統治階層提供的施政規範,但在春秋戰國的亂世,諸侯國相互吞併,實力決定存續,因此儒家的王道,周禮提倡並不被諸侯國接受,直到漢武帝時期,在大一統的環境下,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得到武帝的認可,儒家思想做為維護封建統治者的指導思想才正式得到確認,並綿延兩千多年。直到清朝滅亡。

    而墨家作為和儒家在戰國時代同為顯學的學術流派,所提出的兼愛,非攻,尚賢,節約之所以在戰國時代紅極一時,是時代的滅國攻伐,戰禍迭起。墨家的組織形態更具有執行性,在先秦時代,試圖組建一支國際維和力量。參與到天下紛爭中。墨家的遊俠更兼具非政府力量對社會現狀的維護和反抗。秦一統天下後,以法家思想治天下,墨家已經式微,必定統一的政權內怎麼會允許這樣一個組織完整,執行者有自己信仰的團體存在,到了漢代,武帝選擇儒家思想,更中斷了墨家發展的途徑。

  • 7 # 守絀田園

    封建社會的統治階段基本上都吹捧儒文化,使之一支獨大。在沒有其它文化競爭與交流的基礎上,最後使儒文化演變成了“儒教”。

  • 8 # 顏小二述哲文

    儒家和墨家興衰的根源,大抵可以歸結為兩個學派維護的階級是否是當時社會環境的“主角”。

    從歷史演變來看,我們可以大略總結儒家墨家興衰軌跡,戰國時期,粗略看上去,墨家興盛,儒家沒落,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墨家便逐漸銷聲匿跡,儒家在漢武帝時期達到頂峰。

    1、春秋戰國時期:墨家興盛,儒家沒落

    春秋戰國時期,墨家的受歡迎情況,甚至讓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發出了“墨翟之言盈天下”的感嘆,可見墨家思想,在戰國時期那個戰亂的社會大環境,屬於深入人心的思想。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墨家思想中的許多觀點都喊出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心聲,大抵屬於維護底層勞動人民的學說。

    次要原因有許多,這裡說一下比較突出的一點。墨子之前,在孔子的帶領下,諸子百家開設私學,將知識帶給底層人民,私學平民化成為一種大趨勢。也就是說,儒家的“有教無類”思想讓一般人也能獲得“教育”,這一定程度上促使社會底層的手工業勞動者中出現許多能人志士。而這些能人志士中有許多人在墨子學說中找到歸屬感,墨家繼而被逐漸壯大。

    因此,我們可以對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沒落,墨家興盛”的原因做一個大致的整理: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貴族階級的統治不再那麼牢固,到了戰國時期,這種情況就比較明顯了。於是,維護尊卑有序的儒家,大抵就不受用,這也導致了孟子奔波的一生。而墨家就不一樣了。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由於貴族階級的統治像往昔那般牢固,再加上孔子開設最大規模的私學,讓一般人也能獲得受教育的能力,諸子百家緊隨其後,辦學收徒,於是,底層社會的人民也能學習知識,增長見識,並且人才輩出。而戰國時期又是一個求賢若渴的年代,有才的墨子脫穎而出,再加上他的學說喊出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心聲,以至於墨子在戰國備受追捧。

    2、秦始皇后,墨家漸漸銷聲匿跡,儒家在漢武帝時期成為主流學說

    戰國時期的大亂戰不可能一直持續,總會出現強者最後統一諸侯國,成為天下共主,秦始皇就是這位“強者”。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意味著要恢復尊卑有序的社會秩序,就墨家之“兼愛”思想來說,該思想旨在反對“尊卑有序”中的“等差之愛”,這顯然不利於秦始皇鞏固自己的權利,墨家思想隨著封建社會秩序漸漸深入,定然是會逐漸消失的,這是學說的“特色”,以及社會大環境決定的。

    儒家思想就不同了,一直以強調“社會秩序”為特色,儒家思想經過“董仲舒”的改造以後,更加適合實現封建統治,對君權的鞏固,以及社會秩序的穩定,都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由於儒家思想素來與維護“禮”為特色,而封建社會必須有一個“尊卑有序”的社會秩序,所以儒家思想會在漢武帝時期成為主流學說,也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3、儒墨興衰的原因,大抵就在於學說維護的階級是不是當時社會大環境下的“主角”

    從上述的議論,我們可以大致得出一個結論。儒家在戰國時期沒落,漢武帝時期成為主流學說,主要是因為儒家素來維護“禮”,這個“禮”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就是“尊卑秩序”。這個“尊卑秩序”確實可以維護社會穩定,但是也能鞏固君主的權利,對加強統治階級權利有幫助。

    而墨家思想在戰國時期興盛,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漸漸沒落,是因為戰國時期求賢若渴,貴族階級對社會的統治不那麼穩固,而一般人也能受教育,社會底層人民有了更多發聲的機會和更寬闊的舞臺,於是在戰國時期,墨家成為最受歡迎的學派。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社會底層人民發聲的墨家學說有礙於秦始皇鞏固自己的權利,隨著君主集權制的深入,墨家思想銷聲匿跡屬必然趨勢。

    因此,我們可以大致總結,儒墨興衰的原因,大抵就在於學說維護的階級是否是當時社會大環境的“主角”了。

  • 9 # 國內ERP專題

    首先我們說儒家

    儒家起源於孔子,而且孔子也沒有把自己命名為儒家,他的一生,都是在為了恢復周禮而奮鬥。

    周禮規定的等級制度本來是為了穩定社會,周禮也確實將社會穩定了數百年之久。到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時代,有些諸侯、卿大夫敢於僭越周禮,自行其是,越制享受,隨著周天子的影響力變成微乎其微時,出現禮崩樂壞也就是發展的必然結果,每個諸侯國之間者了是爾虞我詐進行各種陰謀、陽謀。每個諸侯不再按照級別要求去行事。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意思是:

    孔子說,季氏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廟庭中舞之。是可忍也。這種事,季氏猶可忍心為之。孰不可忍也。他還有何事不可忍心為之。忍字, 這種事都能做得出,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的。

    但是那個年代,哪一個諸侯還願意用周禮來約束自己呢?所以不會有人鳥他。

    後來到了戰國,以孟子為首的儒家學派,紛紛遊說諸侯以王道治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記載的就是孟子與魏惠王的對話。到了戰國時期更加沒國家願意推行儒家的思想,那是法家、兵家、縱橫家的天下。

    一直到了在漢武帝時代,由儒家弟子董仲舒推出天命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將皇權與天命聯絡在一起,儒家思想得到政治上的支援,開始興旺,從此影響中華文明上千年。直到至今。

    而墨家

    由墨子開創,百家爭鳴是從墨子批儒批孔開始的,這是春秋與戰國之間的事。但墨家學派其興起快,其消亡也快,並未能真正撼動儒家的根基。

    墨子高度肯定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墨子說:動物是不必男耕女織的,因為羽毛就是衣服,蹄爪就是鞋子,水草就是糧食。作為人,卻是“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不勞動則不得食。勞動,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首先,每個人都必須參加勞動,都要做出貢獻。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貢獻則因分工不同,叫“分事”,比如君王大臣搞政治,貴族當助理,農民種莊稼,婦人做紡織。這些都屬於勞動,也都有理由有資格、按照貢獻大小得到相應的報酬。這就是自食其力,按勞分配。

    其次,既然按勞分配,那麼,為了體現公平,社會也應該保證所有人都“各從事其所能”,讓每個人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就是各盡所能。

    第三,既然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那麼,社會的管理,就應該是有能力的人上,沒有能力的人下。即便地位卑賤如農民、工人、商販,只要有能力,也應該給以封爵,送地。相反,即便是貴族的骨肉之親,沒有能力也不能做官。

    總之,尊卑貴賤,都必須根據能力、表現和貢獻進行調整,做到“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與陳勝提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意思是一樣的。這就是機會均等。

    但是,墨家的思想在當時根本不可行,說提很好,執行起來,卻非常困難。

    穿粗布衣服,著草鞋木屐,整天干活不休息,弄得小腿上沒有粗毛,腿肚子上沒有細毛,非如此不能叫“禹道”,不能算“墨者”

    這與人們的生活目標是相違背的,人們的願望,是既要平等,也要過好日子。人人破衣爛衫,餐餐粗茶淡飯,天天勞動不止,還不準有娛樂活動,這樣的日子恐怕沒人想過。

    所以,等墨子死後,他的思想也無法由其弟子傳下去。就此over了。

  • 10 # 古倉號

    墨家思想產生背景及其主要思想

    墨學源於夏文化。“墨子與孔子異,其學出於夏禮。”《韓非子·顯學》篇說到,孔子墨子俱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莊子認為墨學源於夏禹,莊子盛年距墨子卒僅四五十年左右,應該說他比任何後人更加了解墨子,莊子所載更能真實地反映月墨子思想:墨子崇尚夏道,墨家效法大禹。墨學文化深受周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響。墨子早年在魯國受過系統的學習,魯國長期受周文化的濃厚影響與薰陶。透過系統的學習,墨子對周文化有較為深刻的瞭解。墨子對儒學達到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提出與儒學完全不同的主張。“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而不說,厚葬糜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道而用夏政。”墨家的思想主要有十個方面的內容,概括起來,主要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和明鬼思想。

    墨家思想衰微原因分析

    1

    墨家思想與時代發展潮流相背

    “兼愛”思想在墨子的十大理論中居於首位。它的理論內涵與儒家的理論內涵是格格不入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最終使得墨子的兼愛思想無人問津。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和明鬼的十大主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諸子之間的相互批評,我們可以看出,墨子的這十大主張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戰國末期,各個諸侯國相繼覆滅,取而代之的是大一統局面的出現。“非攻”已經過時,“尚賢”“尚同”“節用”等在其他各派中有所體現,已經被融合或被其他各派吸收。明顯的有儒家兼有或吸收其思想,孟子云:“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由此可見,百家爭鳴末期,各派汲取百家之長。在這種情況下,當朝統治者無須按照墨家的思想來治國治世。

    2

    墨家的思想理論思想理論的薄弱性

    任何社會的建立必然體現統治階級的思想理論,因此不論哪個王朝建立,它所要做的就是維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不斷向人民灌輸其思想。但是,墨子的思想還主要關注政治與倫理思想,到了墨家後期,墨家的主要思想轉移到了科學與邏輯方面。這樣的轉化結果,使墨家在科學和邏輯學方面達到了其他各家無法企及的高度,但同時也使墨家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3

    儒家思想與墨家思想的不可調和性

    墨子走出儒家,另立門戶的原因就是墨家對孔子學說的直接對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墨家思想的存活空間更小。儒、墨兩家關注的社會問題基本相同,但是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卻是截然相反。儒家希望在宗法制的基礎上逐漸恢復舊的倫理綱常,而墨家則主張徹底衝破血緣宗法制的道德束縛,重建社會倫理。因此,在贊成或反對宗法制的問題上兩家無法達成共識。孟子大罵墨家為衣冠禽獸,無父無君;墨子則指責儒家的“親親”是天下最大的不義。

    4

    形成極端組織

    與先秦其他門派不同,墨子為了推行其主張,成立了嚴密的組織。《莊子·天下》記載:“以鉅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墨子·公輸》記載:“……然臣之弟子禽滑離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圐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某種學說的存在或發展並不依賴於這樣的組織形式,但是以成立組織作為推行學說的手段,而該組織的運作又遊離於統治秩序之外,那麼,當統一國家建立以後,墨家的道路就只能越走越窄,它只能在戰國那樣的環境中生存。因此,由戰國轉入秦漢帝國,在時代轉變之際,墨家受創最為嚴重。這樣的組織必然不見容於統一之後的秦帝國。一旦賴以凝聚、發展的組織無法持續運作,墨學遂迅速衰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找一個你愛的人好還是找一個愛你的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