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是最小國

    大約在五千年前中國結束了母系社會。

    在考古學上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到距今大約一萬年左右時,在考古學上屬於中石器時代或屬於新石器時代初期,母系氏族公社向前邁進了一步,到了距現在大約六七千年時,達到了繁榮時期。

    母系氏族以母系血緣維繫的,並且由母系關係傳遞,即由祖母傳給母親,由母親傳給女兒,由女兒傳給孫女,依此類推,永不間斷。在雲南永寧納西族還保留著有女兒不算斷根,但是隻生兒子則是斷根,必須過繼女孩為繼承人。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王位之先河,此所謂的家天下。因此我們很多人都認為父系社會取代母系社會是從夏朝時期才開始的,其實不然,真正的開始時間甚至比有史記載的還要早,所以說到了商朝的時候已經不是母系社會了。

    首先商朝是一個父系社會,雖然是父系社會大家可能會想到那是一個男權至上的朝代,其實不是這樣的,在商朝貴族婦女的權利與自由是十分龐大的。

    甚至說後世幾百年,幾千年都是無法企及的,我們經常說唐朝的女性是最為開放與自由的,因為我們從唐朝的壁畫上就能看得出來女人們可以騎馬,因為在古代女人是不允許騎馬的,而且女人們的穿著也十分開放並且不裹小腳。

    從近代來看,民國,一個婦女解放的時代,一個女權主義萌芽的時代。可是在幾千年前的商朝,婦女的地位與權力已經遠遠超越了後世的歷朝歷代。

    我們從殷商的殷墟墓葬中就能略窺一二,有很多的殷墟出土的都是女貴族的墓葬或是女將軍、女官的墓葬,並且在甲骨文上也有很多關於女性官員、將軍、貴族的記載。

    這個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在商朝時期女性是可以參政、議政的,也可以上戰場殺敵打仗。男女地位在某種程度上是處於平等的地位。所以在周武王伐紂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維婦人言是用。

    這句話可能是在暗指妲己禍國,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在指責商王朝這種任用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政策。其實側面來說周朝的典制禮法對於女性是打壓和蔑視的。

    商朝人還熱愛喝酒,商朝的酒文化可以說是轟轟烈烈,上至大王,貴族,下至百姓。無人不飲酒為樂。可以說是以酒代水了,古代的酒度數也是低。古時生產力科學發展有限,所以老百姓在喝完酒後非常的有興致充滿活力。

    商朝人熱愛卜筮(占卜),商朝人事事占卜非常迷信鬼神,上至國家大事出徵打仗下至播種秋收尋人尋物凡事皆占卜,就連老百姓都出門占卜一下看個吉凶。

    國家在謀策大事時都會用獸骨或是龜甲放在烈火上灼燒,龜甲上就會出現紋路,巫師就根據紋路來判斷這件事的吉凶禍福。所以周武王曾評價商人“殷人好鬼”他們在祭祀上以活人祭祀,絲毫不會感到罪惡感和愧疚感因為他們覺得這些人是奉祀神明的。

    所以說司母戊鼎不能證明商朝是母系社會。

  • 2 # 史海鉤沉者小王

    不能,拋開歷史文獻關於商朝君主記錄不說,三個方面說不通啊

    1、前面堯舜禹,到夏朝、周朝都是父系社會,商朝中間拐彎到母系了?

    2、鼎除了王權象徵,還可以煮肉吃、是炊食器;用來祭祀,後母戊鼎就是祭祀“戊”用的;陪葬用來顯示地位。

    3、除了後母戊鼎,還有司母辛鼎,婦好墓出土的,婦好和婦妌(戊)還有婦巧(學者推測)三人都是武丁的王后,要是母系社會,不得正好相反,這三人配幾個男後?

    可能有人說商朝甲骨文中出現了“諸父”(就是每個人的母親確定,而父親不確定)這個說法;但是也出現了“諸母”這個詞。

    另外,商朝還出土了四羊方尊、人面方鼎,那難道還有喜羊羊時代?

  • 3 # 蕭文昌

    鼎在中國是國家和王權象徵,我們理解的鼎都是代指天命或王權。

    鼎最初的作用是一種煮食物的器具,如成語“鐘鳴鼎食”,成語雖然說的是權勢,但字面意思鼎就是食用工具。 在古代,鼎不僅僅是用來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廟裡祭祀用的一種禮器。

    到了周代,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

    由於“鼎”的重要,又常用於比喻王權和帝業,如春秋時期,楚莊王“問鼎中原”,就是窺伺神器!

    所以鼎的含義是我們賦予他的,在商代,鼎並沒有達到周或周以後得專指王權。

    殷商是一個敬重鬼神的朝代,特別重視祭祀,凡遇大事,則必祭祀!所以就殷商時代的鼎更多的是用來祭祀的。

    根據殷墟出土的遺物中發現大量龜甲和獸骨,這些骨片大多都是用來占卜的,殷商王室對祖先更是要十分的尊重,時常祭祀供奉,祭祀的名目之多,次數之頻繁。

    祭祀的時日,用牲畜的種類之多數目之巨我們實在不敢想象,就連所用牲畜毛色、數量等都要一一占卜,詢問。

    如問題中提到的司母戊鼎,就是殷商時期著名的祖庚和祖甲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所鑄成的大鼎。

    武丁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祖庚和祖甲先後繼位,父子三人開創了商朝一百多年的盛世,這時候商朝的國力非常強大,經濟、文化、科技都有很大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重視祭祀和禮儀了。

    祖庚和祖甲的母親名叫婦井,她是一位農業科學家,擅長種植莊稼。婦井去世後,祖庚和祖甲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決定為媽媽鑄造一隻鼎。

    大鼎的內壁上刻了“司母戊”三個字,“戊”是婦井死後的封號,這幾個字的意思就是“祭祀母親戊”,大鼎也就叫“司母戊鼎”了。而婦井也因為這隻大鼎,在歷史上永遠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後來有很多的學者說“司”這個字通“後”,所以“司母戊鼎”又叫“後母戊鼎”。這其中“司”字更多的是盛大、隆重的意思。透過以上史實和司母戊鼎大的歷史故事,可以看出,這個鼎和母王時代是沒有關係的。

    中國的母系社會大概持續了長達35,000年。

    母系社會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約50,000年前)形成,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約15,000年前)結束。

    已經歷經夏之後的殷商,不可能還會有母王時代這一回事。 但在殷商時期確有很多女的王后特別厲害,掌握權力,這個掌握權力更多的是依附丈夫或者兒子。

    鼎是國家和王權的象徵,但司母戊鼎無法證明殷商處於母權時代,就像武則天登基做了皇帝一個道理,同樣無法證明大唐是母權社會。

    當然中國古代除了宋以後禮教森嚴,北宋之前,皇帝娶寡婦,乃至寡婦有了孩子都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中國古代宋以前女性地位不會很低。

  • 4 # 竹書木簡

    夏朝是父氏系社會現在基本沒有爭議,始於啟終於桀。從一些零散的記載來看,沒有女性當政的記錄。到了商朝更是確定無疑的父氏系社會。我們再來說“鼎”。鼎在古代既是炊具又是禮器,主要有這麼幾個作用:

    烹煮,調和五味。

    這是鼎的原始功能,古人最早發明鼎應該是做為烹飪工具來使用的,類似現在的鍋。三足兩耳,便於移動,下面生火加熱。在歷史上用鼎煮食物的記載還是比較多的,但更出名的是一種刑罰叫“鼎烹”,據說就是商紂王發明的。

    禮器,祭祀用具。

    祭祀或國家經歷重大事件時鑄鼎以記錄,並告慰神靈或祖先。所以中國古文字有甲骨文鐘鼎文之說。

    象徵意義,權力或身份的象徵。

    古代傳說天子十二鼎,諸侯九鼎,卿大夫五鼎,士一鼎。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現在命名為“後母戊鼎”,但不管司母也好,後母也罷,都應該是商王紀念母親,或為祭祀母親而鑄的鼎。據專家考證,“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廟號,鼎是文丁為祭祀母親所鑄;另一說為“司”意為“後”,表明墓主生前乃商王之“後”。

    由此,我們看出,司母戊鼎是商王為祭祀母親所鑄,與是不是“母王”沒有關係

  • 5 # 柔情似水—政委

    鼎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徵,具有極其崇高的意義。鼎盛行於商周時期,延續到漢代。在奴隸制鼎盛時代,被用作“別上下,明貴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載“鑄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司母戊鼎體現了其,鼎的文化價值.文物價值.歷史考古價值。

    司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十分複雜。根據鑄痕觀察,鼎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身共使用8塊陶範,每個鼎足各使用3塊陶範,器底及器內各使用4塊陶範。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而且,製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製陶範、合範灌注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說明中國商代高度發達青銅文化。 部分來源鼎文化

  • 6 # 肥肥大狗熊

    司母戊大方鼎是公元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吳玉瑤家的農田中發現的。鼎出土後,因太重太大,人們即使鋸斷了鼎的足也難以搬運,又擔心被日本人掠奪,便把鼎又埋了起來。直到抗戰勝利後,公元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司母戊鼎是迄今為止最大最重的青銅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寬78釐米,足高46釐米,壁厚6釐米。因鼎大得可以做馬槽,又俗稱“馬槽鼎”。

    司母戊鼎紋飾美觀,工藝精巧。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稜,扉稜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俗稱虎咬人頭紋。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

    中國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現了陶製的鼎,鼎的製作在商朝和西周時期達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製作,盛行一時。在當時,鼎“別上下,明貴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

    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後來發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即所謂的“藏禮於器”。青銅鼎作為重要的禮器成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緬懷先祖功績,而古代人相信靈魂不死,所以貴族死後又常常用鼎來隨葬。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青銅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氣勢宏大,紋飾美觀莊重。很顯然,這麼巨大的鼎,並非是出於實用的需要而製作的。那麼,當時的人們是在什麼觀念的支配下來製作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其腹內壁鑄造的銘文“司母戊”究竟是何意呢?對銘文的解釋也成為我們瞭解司母戊鼎用途的關鍵。

    令人奇怪的是,同為武丁王的王后,司母戊鼎的體積幾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則是它的6倍。不久,考古人員在當年司母戊鼎出土的下方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甲字型大墓。

    在殷墟王陵區中共有大墓11座,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規格僅次於商王。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將軍婦好,她的墓葬並沒有進入王陵區。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幾個妻子,為什麼僅僅只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規格呢?這成為歷史留給我們的另一個謎。

  • 7 # 山川志德信松

    我的答案:殷商是父系時代。司母戊鼎不能證明殷商是母王時代。

    分析:司母戊鼎,應該叫後母戊鼎。後的意思是偉大尊敬的意思。

    鼎是重要的青銅器,一般是炊具,也是祭祀的禮器,是青銅器中最能代表至高無上權力的器具,是國家和王權的象徵。鼎有三足圓型和四足方型兩類,又分帶蓋和無蓋的兩類,一般都帶耳。鼎作為祭祀天地的禮器,天圓地方,所以圓型鼎祭天,方型鼎祭地。在古代,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也是區分貴族身份的禮器。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戎,就是軍事、戰爭。鼎的作用相當於現在的鍋,是用來蒸煮食物和盛貯肉類的器具。

    自從夏朝開始,夏朝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王或者後。到了商代,司母戊大方鼎是在殷墟婦好墓出土的,肯定是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和司母辛鼎是一個時期的。是後代的商王祭祀自己母親用的鼎。司母戊鼎是國家的青銅器瑰寶!

    綜上所述,司母戊鼎不能證明殷商是母王時代,禹傳子,家天下。夏朝時就已經是父系時代了,殷商同樣是父系社會。

  • 8 # 跪射俑

    此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武丁之妻)婦好而鑄造。婦好曾多次率進出徵,靖服商朝周邊部落,有大功於商朝。據考證,婦好曾北征打敗入侵的雅利安人(白種人),否則中國可能像古印度一樣形成種族制度,華夏族淪為雅利安人的奴隸。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於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後母戊鼎是用陶範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後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 9 # 記錄歷史人生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吳玉瑤家的農田中發現的。這裡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約80米。大鼎出土後,因太重太大,移動困難,人們便想鋸斷大鼎,然後運出。但是,由於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強購,當時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1946年6月抗戰勝利後,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後,先存放在安陽縣政府,同年10月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解放後稱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在北京建館,又將方鼎運到北京展出。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是原鼎的複製品,真品早已作為珍貴的e68a847a6431333233656532歷史文物保護起來了。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它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寬78釐米,足高46釐米,壁厚6釐米。鼎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人們又叫它“馬槽鼎”。司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好吃的野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大鼎的腹內長壁上有三個銘文“司母戊”。關於這三個銘文如何解釋,目前學術界有三種說法:(1)一般的解釋認為這鼎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司”解釋為職司、官司、典司。(2)另一種解釋認為這是一個氏族的名稱。(3)第三種解釋把“司”釋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還有把“司”釋作王后的“後”字的。“母戊”是誰呢?最早的推測,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親,作器者則為文丁。卜辭記載文丁的配偶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卻不見記載,因此陳夢家同志認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據此,則大鼎力殷墟晚期的器物(陳夢家:《殷代銅器》見《考古學報》1954年第7冊第30頁)。另一種意見認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為祖庚、祖甲、或廩辛、康丁。這樣,該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遺物(《考古》1977年第1期)。司母戊鼎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有人曾用光譜定性分析它的合金成份,結果表明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銅器的成份基本相同。人們又對銅、錫、鉛三元素用化學分析的沉澱法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銅佔84.77%,錫佔11.64%,鉛佔2.79%,這一分析與《周禮·考工記》上說的“六分其金而錫居一”的記載基本是相符的。關於大鼎的鑄造方法,根據考古工作者的觀察分析,認為大鼎是採用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製陶範,再把陶範合到一起灌注銅液。從鑄造痕跡來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塊範鑄成的。司母戊鼎出色的鑄造技術,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

  • 10 # 淅淅的小雨857

    我覺得是不能夠證明殷商是母王時代。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在奴隸制社會之前的情況下,整個社會才是女系社會,等到夏朝建立後也就推翻了女系社會,隨之而來的則是父系社會。

    與此同時殷商司母戊大鼎則是商王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而鑄造的大鼎。為商周時期青銅器文化的代表,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

  • 11 # 樊老師講湘西曆史

    商後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即商王武丁之妻)鑄鼎。雖說鼎是權力的象徵,但不能說明是母王時代,商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集權制,內外服制 簡單的說:就是商王管理的那個地方叫做內服.是商王真正管轄的地區.外服按照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商王的殖民地。

    (2)世襲制,嫡長子繼承製。可以看出並不是母王時代,只能說明商朝統治者權力至上,是王權的象徵。商後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後母戊鼎在塑造泥模、翻利陶範、合範灌注等環節中,存在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問題。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 12 # 甲良生日記

    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鼎,是商王祖庚為祭祀母親(即著名的商王武丁之妻)鑄鼎 。

    後母戊鼎本事一件祭祀的器具,是兒子思念母親而築。後世最為著名的當屬乾隆皇帝為母親制金髮塔是一個道理,它反映的只是作為兒子對母親的思念或孝道而已,並不能說明殷商就是母王時代。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母系社會也只是出現在氏族社會的早期和中期,當時還屬於舊石器時代,人們剛從原始人步入新人階段,在這個時期,以母系為氏族而聯絡在一起的群居生活方式。

    隨著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從狩獵變為畜牧和農耕,男子成為生產力的主體,人類也就從母系氏族社會轉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商朝時代,人們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當時是絕對的男權社會,女性的地位遠遠沒有男性地位高,所以,不能單憑一個表達對母親思念的器具而妄下定論,無論它地位如何高。

  • 13 # 悟貴勤思

    實際上絕大部分鼎都不能被看做是國家和王權的象徵,能夠承擔這種特殊意義的鼎只有一個或者是一種---大禹當年徵集九州之銅所鑄的“九鼎”。除九鼎之外,其他所有的鼎要麼是實用器具,要麼是祭祀禮器,但絕沒有國權之象徵。

    後母戊鼎(此前被稱之為司母戊鼎),是商王祖甲為了祭祀自己的母親而鑄造的祭祀禮器,只是為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國王為了祭祀自己的母親,根本沒有必要鑄造一個象徵國家王權的禮器,這於情於理於法都是不通的。

    此外還需注意的是,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出現過所謂的母王時代。在進入奴隸社會之前,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記憶體在母系社會,但那不是什麼母王時代。並且,我們現在也不能明確,在母系社會中女性的地位究竟是怎麼樣的。畢竟女子在體格上仍然是處於弱勢的。夏商周時期早已是進入父系社會之後的奴隸社會,並且建立了正式的政權體系,女性的地位遠低於男性。並且在進入父系社會之後,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就再也沒有反超過男性,即便現代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依然沒有達到反超男性的程度。

    總體來說,在中國古代,九鼎可以被看做是國家和王權的象徵,但九鼎在周顯王時沉在了泗水之下,從此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下,再也未曾現世。由於年代久遠,史料缺失,所謂的九鼎原件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形態,至今未有定論。甚至於九鼎到底是就個鼎還是以九州來命名的一個鼎,現在也說不清楚。我們只知道“九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象徵意義。當然後世唐朝、宋朝也曾經鑄造過九鼎,但和大禹的九鼎就不能相提並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想問一下,特別能喝酒的人真的一點都不想吐,不難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