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邵傳東

    宋朝政治制度相對比較清明,雖然經濟發展的速度與總量空前強大,但在殯葬制度上,宋朝也沒有鋪張浪費,堅持節儉的原則,這點相比較漢朝相對差一些。

  • 2 # 鋒在起時

    宋朝明確制定了喪葬令,規定不可將金銀財寶放入棺木內,也不準用大塊石板來搭建墓室,頂多用點火磚,更有直接拿泥土堆上的。宋代的薄葬之風,盛行於士大夫階層。如翰林學士宋祁告誡其子:自己逝後三日斂,三月葬,不受陰陽流俗擺佈,棺材僅用雜木,不可放置任何金銀財物。更有南宋理學家李衡在遺訓中稱:棺木“以小為貴,僅能周身足以”,其餘連衣裳帽子都一概不用,只消一張草蓆墊背。包括一代名相王安石,其外祖母去世時,也以“薄葬命子

    宋代提倡厚養薄葬,在今天看來仍然是相當進步的觀念。士大夫們在高風亮節的同時,也為天下百姓做了很好的示範。今日發掘出的宋代古墓,隨葬品都很少,基本是一些生活用品。此次出土的青神宋代古墓也是如此。當然這樣做也有其現實意義。司馬光言:“慎勿以金玉珍玩入壙中,為亡者之累。”就是說別將金銀放入墓中,以免引來盜墓者毀壞墓穴。據悉,此次出土的七座青神宋墓,僅有一座被盜過,其餘六座皆完好無損。估計盜墓者挖開一看是宋代墓穴,也懶得再繼續下手了。

    在喪禮中的等級,即顯示了死者的社會等級。所謂“生享富貴,死極哀榮”,這是華人傳統的也是最高的生死追求。

    商周時代

    在殷商時代,重鬼神,肆行“隆喪厚葬”並大量使用人殉、人牲和車馬陪葬,系出於崇尚鬼神的世界觀,他們對鬼神的信仰已達到了非常狂熱的程度。

    隨後的周朝,開始以“禮”規範殯葬制度,然而荒年時無法執行厚禮,便減省改良稱為“殺禮”。“禮”是規範生者的行為,鬼神觀念在國家政治中已退居次要地位,所以不再提倡厚葬。

    春秋戰國

    春秋以後,周王室衰落,各諸侯國自行稱王,諸侯王都按照自己的喜好而大搞隆喪厚葬。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交戰頻繁,可是當時的隆喪厚葬似乎並未稍減,“陵墓”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開始大修陵墓,將隆喪厚葬推向登峰造極。

    兩漢時期

    西漢文帝開始推行“簡喪薄葬”,漢武帝時已建國70餘年,承文景之治休養生息的政策,天下大富,於是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爭相奢侈。以至漢武帝后期又開始流行隆喪厚葬。

    東漢光武帝吸取西漢帝陵被盜掘的教訓,一生都在提倡喪葬簡約。然而到了朝代中期,民生富裕,又興起隆喪厚葬的風氣。東漢時有進步觀念的思想家王充撰《論衡》,內談薄葬、四諱、譏日、譴時、卜筮等文,詳細敘述當時葬禮的忌諱,他也反對厚葬。然而東漢時代開始流行風水術,將喪禮結合風水,更加失去原始喪禮的純樸意義。

    魏晉南北朝三國時期由於名士們的厭世觀加上數百年的動亂,對隆喪厚葬自然不會有興趣,帝王及貴戚也都崇尚簡約的殯葬儀式。

    唐、宋、元、明、清

    唐以後宋、明、清各朝代制禮逐步嚴密,國家開始直接干預殯葬。《大唐開元禮》是中國古代禮制的集大成,不僅規定了各級官員的行為準則,而且全面地干預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殯葬禮儀。從此以後,殯葬禮儀便趨向制式化,各級官員必須嚴格地遵照國家規定的制度,按死者生前的官職,或死者子孫的官職辦殯葬,違者必究。“儒家精神”和“制式化”是唐以後殯葬的基本特徵,並對後世影響深遠。

    唐朝中後期,韓愈打著復興儒家傳統公開反佛,此後,佛教愈益受到中國士人階層的抵制而逐漸失勢。北宋初年,宋太祖詔令“禁喪葬之家不得用道、釋威儀及裝束異色人物前引”,這是國家公開禁止道教和佛教參與喪事。當時官員都能守簡喪薄葬的規定,但地方上的隆喪厚葬依舊相當嚴重。

    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詔:“古之喪禮,以哀慼為本,治喪之具,稱家有無。近代以來,富者奢僭犯分,力不足者稱貸財物,誇耀殯送;及有惑於風水,停柩經年,不行安葬。宜令中書省臣集議定製,頒行遵守,違者論罪。”可見當時加上風水觀念的厚葬儀式相當氾濫。

    清代大體繼承了明代的這些規定,不過民間的風水說以及隆喪厚葬也相當嚴重,妨礙正常的社會生活,不到50年間,政府曾連下兩詔出面予以糾正。

    ​新中國成立

    建國後,1956年4月27日,毛澤東等等151位黨和國家的高階幹部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簽名倡導身後實行,只留骨灰,不保留遺體、不建墳墓。它揭開了中國大規模的“以火葬為主要內容”的殯葬改革序幕,此後逐步在全國推行。

    從商周時代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不難看出每經歷一個階段,國家都會對殯葬制度進行改革簡化。所以,現代殯葬改革的實施是必然的。

  • 3 # 老奉扯歷史

    宋朝

    宋朝皇帝是比較的開明,宋朝的君主提倡薄葬,不殉葬,也不徵發大量徭役大興土木的修皇陵,所以,宋朝的皇陵都是比較的簡單,更注重的是人文科學,在歷代的宋朝墓裡面大多都是絲織品。

    漢朝

    漢代人相信人死靈魂永存,還會在另一個世界像活人一樣繼續生活,因而注重把死人當作生人看待。為了使死者能過上舒適、安穩的生活,墓室的形制和結構儘量模仿現實中的房屋,隨葬品儘量將生人所用的工具、物品納入墓中,甚至將房屋、田地和家禽、牲畜之類也製成模型和偶像,以供隨葬。

    各個朝代殯葬制度,主要是根據當時的風俗和提倡。如儒學家葬觀;中國古代社會具有轉折意義的時期,這一時期士人大量的對儒家正統喪葬觀進行強調。其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宋儒試圖透過重塑儒家喪葬禮儀來重構宗法等級,以最終建立一個符合儒家禮治的社會來回應社會變遷所帶來的挑戰。乃至逐漸演變為隆喪厚葬提供了一種堂而皇之的理論

  • 4 # 良人執戟2

    對於這道問答題,我的理解是三個問題,但是隻有一個問號,希望我們都規範行文。

    一,宋朝(皇帝)為什麼多“薄葬”?

    秦漢時期以來,由於流行厚葬,無法計數的各種具有時代特徵的寶物都陪葬於主人長眠在地下,所以盜墓之風盛行。

    當然,我們可以理解這種行為的動機是“利”字當頭,但是,具體到南宋皇陵的被盜,就不單是一個“利”字了得!

    在所有被盜皇陵中,南宋皇陵的遭遇最為悲慘!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宋朝始建至公元1127年“靖康之恥”為金所滅,歷經九帝(徽欽二帝除外)共168年。七個帝王的墓葬都在河南奉先(今河南鞏義市)。

    北宋滅亡後,河南地區被金朝控制,延存的南宋皇帝當然就無法繼續葬在奉先。

    “靖康之難”後,宋高宗趙構南遷臨安,建立了南宋王朝。紹興元年(公元113l)具有傳奇色彩的北宋哲宗皇后孟氏去世,她在去世前遣囑,讓高宗皇帝派人先擇地“攢殯”(暫時厝葬),待“王師北定中原日”;再歸葬河南。

    哲宗傳奇皇后孟氏被葬於紹興府會稽縣寶山泰寧寺,從這以後,這裡就成了南宋的皇家陵園。

    南宋先後有九位皇帝,其中六位葬於浙江紹興寶山,它們分別是:

    1.宋高宗趙構的永思陵”。

    2.宋孝宗趙昚的永阜陵。

    3.宋光宗趙惇的永崇陵。

    4.宋寧宗趙擴的永茂陵。

    5.宋理宗趙昀的永穆陵。

    6.宋度宗趙禥的永紹陵。

    其餘三帝陵墓現在尚未發現。

    所以說,南宋皇陵實際上是“攢宮”,也就是把棺槨攢聚到一個小範圍,暫時埋葬,考慮到日後“光復中原”,要把南宋所有棺槨遷回河南鞏義的祖陵區正式歸葬,所以棺槨葬得較淺,這也為以後的盜墓賊提供了方便。

    盜墓賊頭目是一個僧人,叫楊璉真迦。他們除了利益以外,更大的一個陰謀是緣於某一少數民族的“厭勝”之說,如果把帝王的遺骸葬於地下,然後在上面建造佛塔、佛寺就可以壓制原來舊朝之人,以防他們興風作浪。這是在元世祖忽必烈的默許下進行的,從而激發大宋遺民的極大仇恨。

    二,關於漢朝的厚葬問題

    漢代汲取秦朝的教訓,反對秦時的“苛法治國”,強調一個“德治”,於是重新解釋“禮樂”制度,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講究“孝悌”,漢初的文帝劉桓就說:“孝悌,天下之大順也。”

    體現在墓葬形制上,“惠及”到普通老百姓中,而西漢時期的“視死如生,靈魂不滅”的思潮興起,社會普遍對逝去的人尊崇,為他們創造美好的陰間生活。

    考古學家在河南洛陽發現的幾座西漢晚期墓葬,就是用磚結構的墓室。與後來的磚塊不同的是,西漢時期的磚尺寸很大,長一米左右,寬0.5釐米左右,空心,上面刻有各種花紋,所以畫像石、畫像磚是中國古代,尤其是漢代為喪葬禮俗服務的一種獨特的藝術

    形式。它們有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應該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磚石發券或者疊澀建築的墓,一直貫穿了東漢、隋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

    從已經發現的帝王陵墓來看,隨著時間越往後走,在純粹用青磚的基礎上,又混合使用了不同的石料,成為“磚混結構”,至明清時期,帝王的陵墓更加宏偉壯麗。從十三陵到清東、西陵,現在的人們已經充分領略到帝陵的“紫氣東來”威儀感。

    結語:封建帝王的陵墓是與當時的文化、經濟分不開的,帝王陵墓的豪華程度,彷彿向云云眾生宣示君王的神聖不可侵犯。

  • 5 # 張不溜神

      為什麼宋朝多薄葬,漢朝多厚葬,各個朝代的殯葬制度是怎樣的?

      看到這個問題基本沒有回答者,想來大家對這類問題興趣缺缺了。恰好我對民俗這一塊有所瞭解,就來回答一下吧。

      首先說一下題主的問題,其實不準確——宋朝其實並不是“薄葬”。為什麼這樣說呢?我還是從各個朝代的殯葬文化演變來說吧,大家也能有個比較清楚的瞭解。

      1、遠古時代,就有了靈魂和靈魂不滅的觀念。根據考古發現,早在十萬年前的遠古舊石器時期,世界各地的古人就出現了有意識埋葬逝者的習俗,有的是用石頭圍葬,有的是挖土為墳。除了墓穴外,還會有部分隨葬品,甚至還有了合葬的 觀念。所以,這是殯葬文化的雛形時期,也是厚葬文化的源頭。

      2、新石器時代,開始初步形成體系文明,也開始有了歷史記載。根據《史前葬俗的特徵與靈魂信仰》一書所論述,中國自夏商開始,古人在靈魂信仰的基礎上 ,就逐漸延伸出“敬鬼事神”(敬先祖神信仰)的習俗,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更加多元的殯葬文化:一是出現了以氏族血緣為紐帶的合葬墓群;二是隨葬品由原來 的隨身用品逐漸向專用明器演變,形成了系統的明器文化;三是出現了不同的葬 式,有了“兇葬”的文化概念;後期還出現了夫妻合葬、殺殉葬等。這個時期也形成了祭祀先人的習俗。

      3、周至秦漢時期,這個時期是儒家文化的形成、演化直至佔據主流時期。儒家的孝道文化成熟與孔子,但大力發展於孟子和荀子。孟子推崇孝道,主張“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認為厚葬才合乎“禮”才算盡孝道。而荀子直接將厚葬提高到“禮制”的高度,不僅推行厚葬制度,還根據統治者的需求,提出了分階厚葬理論,認為不同階層必須用不同的喪葬形式及質量。之後,儒家提倡《孝經》獲得統治者支援,隨之厚葬久喪的文化就成為主流。所以這個時期,大體可以說是以厚葬為主。

      4、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紛爭是時代的主題。一方面是由於社會動盪,民生遭到極大破壞,現世的人們生存都成問題,也不會有閒財餘資去給逝去的親人鋪張厚葬;另一方面,因為時局混亂導致盜墓成風,秦漢時期厚葬的墓穴多被毀壞。所以,人們害怕因厚葬反而使得先人不得安生。再一方面,這個時期,自曹操開 始的國家統治者,也意識到厚葬給民生造成的危害,帶頭提倡薄葬。上行下效,薄葬之風逐漸盛行深入人心。雖然這個時期也形成了“齋七”等喪事活動,但終歸影響程度和範圍都較小,因此可以說這個時期主要還是是以薄葬理念為主。

      5、隋唐時期,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且佛教成為國教。佛教的輪迴說和人們就有的靈魂不滅、先祖信仰觀念不斷結合,使得厚葬文化死灰復燃。尤其是唐朝的統治者是支援厚葬的,官員下效隨之,商賈富人爭相跟風。終唐一朝,厚葬之風一直是主流。

      6、宋朝時期,為切題,單獨拿出來說。有學者經過研究考證,說宋代的喪葬習俗是薄葬。其實不是這樣。根據《中國喪葬史》研究表明,雖然宋朝深受佛教的影響,火葬也確實已經盛行民間,但是自南北朝時期初步形成的齋祭活動,卻得到了廣泛傳播和深入發展。道士透過設壇作法,僧侶透過誦經超度,積極參與到民間甚至是帝王、官宦的喪事活動中去,形成了許多新法門。因此 ,有宋一朝在喪葬觀念上出現了很矛盾的情況——雖有官府制定的“喪葬令”,也有士大夫階級極力反對厚葬,雖然隨葬品減少了,但喪葬費用反而更浩大了。

      史書上就有宋高宗為弔祭死於後金的宋徽宗的記載,有“詔令諸路州縣寺觀各建道場七晝夜”,又“選僧道三十五人蘸祭作佛事”,當時南宋有十六路,數十州府,無數個縣,一個道場就算數十人計算,全國也得數萬人參與。其奢華鋪張,排場之大,你能想象嗎?這個還是在靖康之恥後進行的。

      民間的喪事活動也是如此鋪張,司馬光在《書儀》中曾說“世俗信浮屠誑誘”,以至於“始死及七日、百日、期年、再期、除喪,飯僧設道場或作水陸大會,寫經造像,修建塔廟”,又說“甚者至有傾家破產然後己,與其如此,曷若早賈田營墓而葬之乎”,說明那個時期喪事活動的鋪張之風,無論規模還是深度都已經達到了百姓難以承受的地步,否則作為士大夫階層的司馬光,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與其傾家蕩產去辦喪事,還不如原來就賣田厚葬的好。

      如果說厚葬的隨葬品是一次性的花費,而之後的水陸當場甚至“寫經造像,修建塔廟”,這種後續的不斷花費,卻已成為百姓的“不可承受之重”,出現逝者剝削活者的怪現象。可見,宋朝的薄葬說法是不對的。

      7、元明清,放在一起說吧。自宋以後,喪事鋪張之風未有減小,甚至更加繁瑣和程式化,具有了表演的性質。

      朱元璋曾在詔令中感嘆“近世以來,富者奢僭犯分,力不及者,稱貸財物,炫耀殯送”。可見那時人們辦喪事,早已不是喪葬本身,而是開始轉向炫耀“孝”行,其實質卻是露富引人注目,也就有了娛樂表演的性質。

      到清代尤其是清末,更是發展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其儀仗奢華到“像是迎神賽會” ,執事更是動輒數十上百人。可見當時的喪葬文化,人們對“葬”其實並不看重 ,看重的反而是“殯喪”,是出殯的過程,越鋪張越隆重越引人關注,越能體現自己的孝道。

      這就是表演。

      綜上所述,不同時期的殯葬文化確實是不一樣的。

      我們不能僅從隨葬品的多少來籠統地界定“厚葬”、“薄葬”之分,而是得從整 個殯葬的過程、及當時的文化習俗來分析。

      當然,站在歷史角度,我們也不能武斷地去判定說,這個時期就是“厚葬”,那 個時期就是“薄葬”。因為厚葬、薄葬之風從縱向來看是交替變更的,但橫向看卻是交相存在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有“厚葬”的,只是不佔主流而已。其它時期當然也有“薄葬”,但卻不被當時的社會習俗、禮制文化所認同。

      但是,縱觀整個發展史,除夏商及以前不算,也只有魏晉南北朝這個階段,可以 準確說“薄葬”是佔主流的,其它時期即使時局變遷,喪葬習俗都得歸入“厚葬 ”之列。

      而這種現象在唐宋之後,得到多元發展,明清以後更是越演越烈,逐漸從高墳大墓、隨葬豐厚的傳統“厚葬”形式,轉向奢華鋪張的喪事儀式,越來越注重表演,而“厚養薄葬”的文化理念卻慢慢消失殆盡。

      筆者認為,直至今天,社會上依然存在這種鋪張的殯葬現象。“厚養薄葬”的觀念不僅沒能深入人心,社會上更是出現一些很不好的現象——老人在世時,子女不予贍養不盡孝道,及老人去世後,卻找來戲班吹拉彈唱,甚至還有僱人哭喪的,種種陋習卻說是“喜喪”,真是讓人啼笑皆非。

      該種“喜喪”,真的不要也罷。奉勸那些注重形式,忘記生養恩的人們,她(他)養你小,你需養她(他)老。後事辦的再隆重,不過是給你自己撐面子。你不孝,背後還是有人戳你脊樑骨。

      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呢?

  • 6 # 達力西

    “厚喪薄葬”的宋朝

    普遍認為宋朝是一個“厚喪薄葬”的朝代,因此,宋朝的“薄葬”,僅僅是指在墓葬中放置少量的貴重隨葬物品。

    宋朝的薄葬風氣,主要是受到了佛教、道教和民間迷信習俗的影響,再加上正在形成體系的理學以及周邊少數民族的影響,在社會財富相對富足、經濟相對繁榮的情況下,大力提倡“薄葬”之風,尤其是當時的士大夫階層,比如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程頤等,都極力反對厚葬。

    在南宋時期,政府還制定了“喪葬令”,規定在棺槨內不得安放金玉珠寶,不準用石板作為棺槨和建造墓室。

    此外,北宋初期,宋太祖為從契丹手中贖回或奪回燕雲十六州,建立了獨立於三司之外的“封樁庫”,從全國各地進貢來的金銀珠寶全都收入庫中,尤其是在統一南方地區的過程中,每統一一個地區,珍貴財物都運回開封,集中到庫裡。這一制度一直保留至南宋末年。因此,金銀珠寶等珍貴財物都被皇室佔有,一般人家,無論是官員,還是富豪大戶,都難以獲得,可以隨葬的自然也就少了。

    推崇“厚葬”的漢朝

    漢朝普遍流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觀念,認為生前最珍貴的物品應該隨著佔有者的死亡而一起殉葬於墳墓之中,這樣既可以供死者在幽冥地府繼續享用,也可作為死者權力與地位的一種象徵。

    此外,西漢的厚葬之風還與其對孝親倫理的推崇息息相關。透過修建墳墓來表達對逝去長輩的思念,隨葬物品越多,就表示自己越孝順。

    並且,漢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一統”時期,國家強大,財富充足,能夠承擔起因厚葬而帶來的經濟壓力。

    一個朝代的喪葬風俗,是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觀念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不僅僅是某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應該進行綜合的考量。

  • 7 # 輕擷棠梨

    殯葬制度是人類社會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不斷髮展而來的文化結果。因為祖宗崇拜信仰和血緣關係,又有宗法制度為基礎,久而久之孕育出了豐富的中國古代殯葬禮儀。這裡我們抓兩個典型來說,就說說宋朝的薄葬和漢朝的厚葬。

    首先,提到宋朝的薄葬,可謂真的是極端了,極端到什麼程度呢?極端到宋朝皇帝的皇陵都是十分簡陋,寒酸到盜墓賊也不光顧。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我們都知道,不談宋朝皇帝治天下的能力是否強,但我們都知道宋朝歷代皇帝都是中國古代最開明的,最仁慈的君主。宋朝君主定下制度,提倡薄葬,禁止讓大量徭役大興土木修皇陵。所以這樣百姓都生活幸福,不用操心被政府徵用。從而百姓也心甘情願聽從君主的安排。此乃兩全之美的辦法。所以就解釋的通宋朝的殯葬為何都是如此的比較的簡單。

    再來談談漢朝的厚葬。我們都知道漢朝也算得上一個盛世之朝,首先漢朝國力的強盛就為其厚葬的風格奠定了物質基礎。既然有了物質基礎,那麼精神需求自然而然也就來了。在漢朝時期的百姓看來,墳墓和墓室就像是逝者生活居住的地方。所以漢朝墓室的建造往往都是按照死者的身份等級來建造的,且人們也都很在意要墓室的建造要與地面建築的佈局與規模相似。所以那些達官貴人高大華敞的“宮殿”往往都被照模照樣的搬到了地下去。有了寬敞的墓室,自然少不了豪華的葬具。豐厚的隨葬也是漢朝階級的普遍要求,他們幻想死後在另一個世界也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以此來顯示生前身份地位,從而選擇彰顯自己身份的專用品和自己一生功績及珍奇之物來進行隨葬。這樣解釋就說的通為什麼漢朝要厚葬了。

    所以依據以上兩個朝代殯葬禮儀的分析,我們就不難說出各個朝代的殯葬制度是怎樣的了。其實,無論是哪個朝代的殯葬制度都與其當時的宗法制度密切相關,宗法制度影響了國家法典的規定。殯葬制度無非就是分為厚葬和薄葬,其實相近的朝代的殯葬制度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我們只要首先了解這個朝代所信仰的宗法制度就能將這個朝代的殯葬制度猜個大差不差了。不管是薄葬還是厚葬,其實都是倫理思想和宗教觀念的反映,都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吃的烤串去哪裡能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