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在一線城市長大,因為父親工作很忙,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相較更多。從小接受的是挫折性教育,很少鼓勵和表揚。一直在這種環境下也算快樂成長了,重點中學到TOP4的本科。大學以後,突然感覺自己性格上的很多問題暴露出來了
28
回覆列表
  • 1 # 倪振源

    首先意識到了自己的”苛責“的情緒問題,並來提問,這代表這個問題已經獲得關注,這種關注本身就是重要的起點。

    原生家庭帶來的情緒問題,具有非常強大的慣性,尤其你說的內化的“苛責”的部分,而且中國也是一個普遍苛責的社會,很多人會來挑剔、指責自己,所以社會環境也會不斷的強化苛責。

    原生家庭內化,社會環境強化後,一個人會像“苛責”的那個人那樣,苛責自己。要讓這部分內化緩和甚至消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至少是以年來計算的,我自己用接近4年。當然我當時是自己摸爬滾打,沒有專業的人事帶領。最好最快的方式是找一個靠譜的心理諮詢師,當然找我也可以的,我自己有走出來的經驗,也有專業的技能(nizhenyuan)。

    可以自己操作的方法:

    1,留意自己的苛責的想法,每當有這樣的想法出現的時候,留意到它,留意就可以,不要因為苛責而再次苛責。

    2,每天開始記錄自己生活中的閃光點,比如自己做的好的,或者生活中令人感恩和愉悅的事情。用這種方式來稀釋那些苛責的力量。

    3,結交喜歡、欣賞自己的朋友,遠離苛責、挑剔的朋友。

    4,發展自己的愛好,並在愛好上逐步的建立更多的信心。

    5,尋求專業諮詢師。

    6,不要”苛責“父母,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瞭解自己的想法,以及想法會帶來什麼感受。

    7,正念或者禪修是瞭解自己的非常好的方式。

  • 2 # 諾媽家有男寶

    一個人最不能選擇的就是家庭,但一個人又最不能忽略的是自己的力量。

    原生家庭中,孩子在童年時代多與母親相處,感受到母親作為女性的溫柔與耐心。但是到等孩子慢慢成長,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很關鍵。

    如果原生家庭已經造成孩子性格影響,先要正視這個問題,切不可由此產生憤懣,怨恨之情,這樣只會讓不良的情緒形成惡性迴圈。

    其次,每個人要相信自己改變自己的力量。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後天的改變力量也不容忽視。看一些心理疏導的書籍,汲取文字的精神力量,改變自己!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等你做了父母,一定要改變你自己的狀態,給孩子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 3 # 南京男科醫生陳鴻

    題主,你說的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一般這樣的原生家庭,孩子長大都偏內向自卑,有些人會有社交障礙,甚至處理不好婚戀問題,也無法科學教育下一代。

    因為你上學後知識豐富了,視野也拓展了,能夠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問題。你現在需要做的是,積極地去面對和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

    首先,相信自己是可以轉變的,相信後天對自己的影響。

    其次,努力讓自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應對外部世界。

    再次,遇到挫折時,要堅定信心,與固有的習慣和情緒作鬥爭。

    從次,不過多苛責自己,認識到自身的侷限和生活的不完美,不悲觀洩氣。

    最後,多讀心理教育類書籍,結交Sunny正面的朋友,從這些身上汲取改變的力量。

  • 4 # 花語怡樣欣晴

    每一個情緒的背後都掩藏著一個故事和秘密,每一個人都帶有原生家庭的印跡。覺察負面情緒對自己以及他人的影響,不與之對抗,感受它,慢慢感受它就好,你會慢慢發現引發負面情緒的按鈕是什麼:別人不經心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或表情,觸發的是自己的自卑、憤怒或憂傷、不安?覺察與反省後,讓情緒在它的管道流動,體驗帶給自己成長的方向,最終讓它成為生命送給自己的禮物,看到自己的非凡,好好愛自己。當試著不對抗,發現非凡之處,接納與愛護自己時,對自己的“內攻”漸漸會轉化為給自己的微笑與擁抱了。

    薩提亞說:“我相信,自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與其他人,有相似也有不同。沒有一個人完全像我。所有那些我給予他人的禮貌、愛和能量,也都給予自己。因為我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值得欣賞和深深地自我尊重。”

    “我就是我,是人間不一樣的煙火。”每一個人都與眾不同,每個人的非凡構成世界的繽紛多彩,如一朵朵美麗盛開的花,如一片片各不相同的葉……

  • 5 # 小貓喵喵

    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痛前行,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夠覺醒,認識到一身存在的問題,並能區分自身問題和原生家庭問題;有的人不能意識不到自身問題,還別人的自省自覺嗤之以鼻,這也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了吧!

    所以,對剛進入大學就能意識到自身的問題,並看到性格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的你而言,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祝賀你!因為這意味著你的心靈成長從此開始不一樣的步伐。

    其實,對於你這種離開家庭讀大學的學生來說,處理與原生家庭之間的負面情緒,有天然的優勢,妥善加以利用的話,進步非凡哦。

    第一,認識自己。

    如果說在家時一直被父母包圍,沒有太多機會認識自己的話,離開父母,接觸不同的學生和老師,與社會也有了初步的接觸,這對你反觀自身,認識原生家庭自身存在的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可以透過觀察別的同學、老師,甚至社會上人們思維和行為的方式,來反觀自身存在的問題,不斷認識、總結,從更加全面的、客觀的、立體的角度真實的認識自己。

    第二,勇於挑戰自己。

    大學期間是我們走向成年的開始,也是認識自己,不斷提升自己,改正缺點,完善性格、提升能力的關鍵時期。

    當我們認識到自身有自卑、敏感、內向等可能影響以後成長髮展的性格時,可以有針對性的去改變。

    當然,在挑戰自我改變自我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困惑,但是不要害怕,遇到越多的困難,就越會靜心地學著思考、越容易清醒,也與目標越接近。

    第三,釋放負面情緒。

    任何人都會有負面情緒,只是不同的人對負面情緒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不同。

    有的人根本不接受負面情緒,對負面情緒進行無情的批判,因此也不能與負面情緒好好相處,反而進入了惡性迴圈的狀態。

    有的人能夠接受自身的負面情緒,並且及時覺察自己處在負面情緒的狀態裡,有意識的調整負面情緒。

    處理負面情緒,可以採取多種方法,比如找朋友傾訴、鍛鍊、旅行、碼字等等。

    當負面情緒被及時清理,人就會回到正面的情緒狀態裡。

    原生家庭雖然都可能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甚至是缺陷,但是並沒有那麼可怕,只要我們敢於面對,勇於承擔,並且勇敢改變,對自己的人生切實負起責任,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 6 # 正面教育侯思遠

    也許“時間”這個療傷萬能藥,能讓我們有朝一日與父母和解,也許不能。這並不是我們的錯,也許也不是父母的錯,可能父母們也曾經是受過傷的小孩。

    既然沒有錯,怎能用命運的不公來懲罰自己呢?誰該為我們的幸福負責?我們為自己的幸福可以做什麼?

    當初我們無法選擇愛我們的人,如今也許我們可以選擇愛自己。讓自己變成內心充滿愛的人,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 7 # 趙小明心理團隊

    近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太火了,它本是精神分析裡面的專業術語,這個詞的火也代表著精分分析學說開始從課堂走到大眾的生活裡去了,當一個專業的詞彙被大家認知的時候,就產生了大量的誤解。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很多人不知道精神分析並不是完全科學的理論,它的部分理論是有科學性的,而且還是要滿足一定條件才能發揮作用,並不是無條件泛用的,而精神分析被廣泛傳播之後,就被有些人氾濫使用。

    弗洛伊德當時建立這套理論的時候,影響了二十世紀的小說、劇本、電影、各種藝術,包括雕塑、繪畫等等,很多人從這個理論裡汲取出了靈感。

    比如弗洛伊德關於俄狄浦斯和性驅力的解釋,最早傳入到中國的時候,朱光潛寫了一本變態心理學綱要,書裡就描述了弗洛伊德的重要思想。

    在那個時候我們所知道的,像《雷雨》裡的戀父戀母情節,亂倫思想,就是弗洛伊德理論的體現。陳忠實在寫《白鹿原》這部小說時,也專門查過弗洛伊德的書裡關於釋夢、性驅力的理論,他都把它用到了小說中。

    現在我們看到的原生家庭的影響,其實也是弗洛伊德的理論使用的現象,但它僅僅是一個理論,大家也不要完全對號入座,對號入座就會產生一個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也就是迷信解釋。

    關於原生家庭的解釋,主要源於精神分析的兩個流派,一是弗洛伊德創造的關於俄狄浦斯情結,戀父戀母情結,性壓抑理論,這些假設意味著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和父母親的關係,會影響自己的婚戀關係模型。

    二是既弗洛伊德之後的重要理論,就是客體關係流派,他的理論是原生家庭中,孩子和媽媽所建立的依戀型別,會影響到孩子成年之後和別人處理關係的模型。

    雖然這兩個流派都描述了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但是大家要注意,心理學本身是一個解釋學。

    心理學的很多理論,不像物理化學,有數學的嚴密驗證。心理學更多是解釋現象,這會引起我們認同,減少心理上的壓抑,有一種安慰劑效應。

    但是並不能代表這個解釋就是真理,它僅僅是一種解釋而已。所以關於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你要把它當作是理論,是一種說法,瞭解後會讓你心理得到緩解,但是有些人並沒有緩解,反而暗示自己,強化了他們的心理問題。

    心理學的精髓在於症狀和原因是多因多果的對應關係,一個人的問題,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生理、早年原生家庭和現在的延續效應。

    所以不能所有鍋都讓原生家庭背,比如同樣的養育環境,不同的兄弟姐妹,年齡差距不大,他們在同一個環境長大的,但是他們後天的性格也會有巨大的差異。

    那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原生家庭呢?記住,一個人敏不敏感,會造成一件事情對你的影響程度不同。越是敏感的人,越是容易被原生家庭影響,不太敏感的人,原生家庭對他們是沒有什麼影響。

    很多人喜歡找原生家庭的鍋,其實是想找一個替罪羊,因為原生家庭是最好的鍋,什麼都可以往裡裝。工作不順了,婚姻不順了,朋友關係不順了,掙不到錢了,頭疼了,全都能推到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確是最好的替罪羊,但是大家別忘了:過了十八歲之後,你必須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任了,這種負責任也包括原生生活的問題。十八歲的人應該有能力去調整自己,自己主動解決問題。

    一個人能對自己負責,代表著成熟,一個人還把自己的問題推向早年,說明還不夠成熟。找父母的錯,永遠比找自己的錯要容易很多。

    對於任何成年人而言,如果早年家庭真的對你有很嚴重的影響,那就做心理諮詢,找心理醫生解決問題就行,這是負責任的態度,一個成年人,應該有很多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實在不行跑跑步,鍛鍊鍛鍊身體,都可以解決。

    所以解決原生家庭問題的關鍵是你願意面對它,衝破它,當你開始這樣做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所有的症狀情緒就減輕一半了,人最怕認真二字,解決問題最怕認真負責,一旦自己開始負責任,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 8 # 於際敬身心健康專家

    精神分析中我們還會提到兩個詞: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

    內在小孩是個人幼小時期的創傷記憶。如果一個人年幼時期的心理需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安全感和愛沒有得到滿足,他自我的一部分會永遠卡在那個地方,並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斷地甚至偏激地尋求補償。

    而內在父母,是指我們在心理上不能與父母健康的分離,不能讓自己成長為一個完整的成年人,或許是因為父母太過自戀、或者自己缺乏安全感,從而導致過分認同父母,和父母擁有一樣的認知思維模式,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忠誠。而自己也無法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去完成自己的任務。

    而對於題主來說,從小母親對你嚴加管教,自然在學習方面出色很多,但當你到了大學,這樣的小社會的環境,需要你自己來做決定,自己來安排生活。

    精神分析中說,我們成年後的一切社會關係,都是與父母關係的翻版。

    也就是說,你對身邊人包容,也是受到從小不敢反抗母親的影響。而你的“內在父母”非常的顯而易見了,對於現在來說,你已經脫離了母親對你的管教,但是你母親對你的態度已經內化成你的一部分,所以你總會受到“內在母親”的影響,總是感覺在自責。

    和你的“內在小孩”和解。我們經常說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導致我們現在如何如何,甚至有人會說,我現在這個樣子不成器,都怪父母在我小時候沒有給我安全感和愛。如果你現在未成年,說這話還情有可原,但是,現在的你已經成年了,完全有能力自己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所以第一步就要和你的內在小孩和解。對自己苛責,是想要達到完美的目標,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會陷入泥沼。

    和你的父母和解。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母親那樣對你也是對你愛的一種表達,對於現在的你,要接受不完美的父母,他們的一些觀點你可以不認同,但是你要接受他們對你的愛。否則,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會佔據你生命太多的部分,會讓你無法輕鬆地在人生路上前行。

    最後,如果你自己做起來困難的話,建議去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會幫助你更快的成長。

  • 9 # 暖心理

    看到你問的問題,如:原生家庭、負面情緒、挫折性教育,能明顯的感覺到你懂得很多的心理學知識,也看過不少的相關書籍。從這一點上就能得出第一個方式或方法去解決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情緒,那就是覺察。

    覺察,覺察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是自卑感、無力感、憤怒感、憋悶感等等。當我們覺察到我們的情緒是哪一種後,我們就會慢慢接近我們本真的自我。

    有了覺察後,我們要找到一個安全的環境、一個安全的人,去充分的體驗、自由的聯想、允許自己各種情緒全部出來,充分的釋放各種情緒,不評價、不評論、不阻止。有了這個過程,你可能就會看到自己內心世界中的“小孩子”,這個孩子需要的理解、共情、關注、愛護、擁抱等等。

    當內心中的小孩出來時,需要慢慢的靠近他,溫暖他,理解他,愛護他,你需要陪著這個小孩很長一段時間。當他受到委屈、憤怒時,要擁抱、支援這個小孩子。當我們真正擁抱、熱愛、理解那個小孩子後,我們和這個小孩子可能就會合二為一。

    有了前面的步驟,最後就是在遇到現實困難時,尤其是跟父母家庭發生矛盾時,首先需要看看那個小孩子的情緒是什麼,先去允許、體諒小孩子的情緒,等冷靜下來後,再去想想如何去與父母溝通。第一步不是指責、攻擊父母,而是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第二步,一般說出自己的期望。第三步,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但是希望父母如何對待自己。

    總之,如何處理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情緒?就是需要自己先接受事實,並體驗情緒,接納情緒,看到自己的需要,然後表達給父母,最後諒解父母,重獲新生。

  • 10 # 好心情精神心理平臺

    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近代婚姻家庭治療理論研究原生家庭關係與個人成長的關係,原生家庭的行為模式、家庭氣氛、成員關係等都會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生家庭中的表現。

    一般來說,需要了解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才會避免一些負面元素帶入新生家庭。負面情緒比如冷漠、抱怨、悲傷、憤怒等缺乏正能量的內容,所以更多的索求愛、關心、支援、理解的情緒都可以推測到原生家庭。其實我們都需要正確認識,每一個原生家庭都有優缺點,沒有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分析家庭模式的優劣,為自己身上的問題找原因,努力尋求自己的改變,才是根本。

    個體可以學習心理學知識,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及自我進行剖析,增加認識,透過自我修煉調整,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情緒。首先,接納自己的父母,接受他們的不完美,理解、寬容,接納原生家庭,這樣自己也會輕鬆只有透過自我的努力,調整自己的情緒,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會在新生家庭中有更好的表現。另外,積極主動創造自己的新生家庭,不推諉責任,不抱怨推卸說這些負面情緒是原生家庭帶來的,與己無關。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需要自己主動要求改變,自己去尋求去改變。這樣,逐漸擺脫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負性層面的內容,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該指導意見是由好心情平臺的衡水市精神病醫院心理科馬佔平主任回覆的,馬佔平主任尤其對睡眠障礙、焦慮障礙、抑鬱發作、軀體形式障礙及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如有您有這方面相關的問題,可以透過好心情app進行諮詢。

  • 11 # 拙筆淡靜

    “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情緒”是個偽命題。準確說來應該是,“當事人執拗從‘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情緒”,抑或是“當下家庭成員刻意製造出來的‘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情緒’。”

  • 12 # 心之助盧悅

    小時候,爸爸媽媽就是天與地。我們在家庭裡學到,成為了我們人生的第一本教科書。從此,這本書一直伴隨著我們,就像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的親密關係心理學家發現,孩童時期形成的在親密關係中的依戀型別,會在我們成人後的婚戀關係中重現,像是一個人生的輪迴。

    對於父母的婚姻,孩子可能會有兩種極端的態度:

    第一種:不認同——“他們的婚姻千瘡百孔”

    我們會不認同父母,或其中一個人。比如懦弱無能的爸爸,無理取鬧的媽媽,或者認為他的婚姻就是瞎湊合,浪費生命,人間悲劇。

    第二種: 認同—— “我的家庭相親相愛,真幸福”

    我們在原生家庭體驗了最溫暖和安全的關係,他們的關係如此,這個家庭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受這樣的影響,可能會有四種模式:

    1、不停、不停、不停地奮鬥

    對於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來說,有一種態度是: 我不要像他們一樣! 我要打破這樣的惡性迴圈,重寫我的人生劇本,“我不要再找一個像我爸爸這樣不負責任的男人”、”我決不能像我媽媽一樣粗鄙“,他們會被激發出很多勇氣、力量,努力地避免重複父母的老路,重複他們的悲劇。

    2、逃避、逃避、逃避

    這一類人拼命地想要逃離原生家庭,卻少了第一種的勇氣和覺知,他們通常的選擇是:找一個與自己父母相反的人,在關係中也竭力逃避父母之間曾經出現的問題。 可往往越是這樣,越說明父母帶來的創傷還在刺痛他們。 而過猶不及,物極必反,”怕說明來什麼“,當我們為了避免創傷時,卻可能過上一種以創傷為中心的生活。

    例如一個姑娘,父母在她小時候總是吵架,她發誓,一定不要找一個脾氣暴躁的人。 他的老公確實脾氣溫和,可這個姑娘還是竭力避免所有的衝突,就連生活中正常的”不同意見“和”小矛盾“都無法接受,可兩個人在一起,怎麼可能沒有磕磕碰碰呢?

    3、自我貶低、貶低、貶低

    有的孩子被原生家庭所傷,潛意識裡卻內化了這樣的不幸,認同了父母對這個世界、對彼此的抱怨和指責。 因此產生了一個消極的自我意向:“我不夠好,我不配獲得幸福”。

    這句話可能深藏在潛意識中,連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可是,每當幸福向他們靠近時,他們卻害怕了,退縮了。

    4、曾經滄海難為水

    說了三種原生家庭不幸帶來的影響,其實父母特別”完美”的婚姻,有時候也會對孩子造成一些消極影響。

    有些姑娘會說:“我覺得,我根本找不到像我老爸這麼好的男人了”;或者“我不確定我是否能做個像我媽媽這麼好的母親”。他們害怕選錯,不敢過不美好的生活,哪怕只是有一些瑕疵,也怕比不上之前的原生家庭。

    如何避免原生家庭的消極影響呢?

    觀察,是第一步。這裡有幾條線索,提供給你去觀察你的原生家庭:

    A、父母的關係是怎麼樣的?他們的相處哲學是什麼?

    B、在他們的關係中,雙方扮演著什麼角色?

    C、他們是怎麼交流的? 如何處理衝突?

    D、他們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如何看待自己、世界和伴侶?

    E、他們對你是怎麼樣的?

    F、他們是如何對待其他家庭成員和周圍的人的?

    感受,是第二步,試著感受一下:

    A、你對父母是如何看的? 他們給你什麼感受?你更認同和不認同誰?

    B、你從小到大最渴望卻沒有得到滿足的需求是什麼?

    C、你從小最常見的消極感受是什麼? 比如,失望,憤怒,羞愧

    D、你的死穴是什麼?你對什麼事和人尤其敏感?

    當你在觀察的基礎上,覺知自己的感受後,你需要穿過表面,去看他們的模式是如何影響了你,去獲得覺知和領悟。去接納,停止對過去的指責,雖然不容易。當你覺知了、領悟了,接納了,人生的劇本就會悄悄改寫。魔咒會在你手上,打破。

  • 13 # 平行生活實錄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學會釋然,否則它將會永遠讓你處於精神緊張、敏感、甚至在遇到相同問題上瀕臨崩潰。

    之前採訪過一個經歷原生家庭父親出軌,離婚,不再相認,重組家庭氣氛不好的女生,而當她面對自己的小家庭時同樣遭到了原生家庭的反噬,當經歷過之後,我們才會明白,只有強大自己,看淡生活,才能放下枷鎖。

    https://www.toutiao.com/i6501436972295258638/

  • 14 # 太陽裡的貓

    你意識到這點說明你已經開始覺知了,然後樹立改變的信心,多讀些書,心理學哲學方面的,把自己當孩子一樣去愛和包容,每天記錄哪怕是一點點的成就,一步一步的就會內心越來越強大,最後走出困境了。

  • 15 # 宇小蟲

    我覺得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些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像天氣有晴有雨一樣。如果說某些負面情緒長期困擾你,我想化解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讀書。

    讀書的好處最有名的一段話,比如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當然,這個未免有點功利化,我個人認為,讀書最大的好處便是修身養性。提問者唸到了大學,其實也是讀了很多書了。我這裡指的讀書更多的是閱讀吧,即使出了學校,也有愛閱讀的習慣,這真的是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舉個例子吧。

    有個女生從小因為爸爸媽媽忙被寄養在親戚家,父母雖然不在身邊,但對她嚴厲苛刻,很少表揚。後來在她十四歲的時候,父母把她接回身邊,仍然是苛責多過表揚。她一直都感覺跟父母不親。現在已經結婚生子了,往事也如過眼雲煙了。她透過自己的努力唸完了博士,成功當上了某大學的研究生導師,雖然是理科方向,但她從沒有放棄閱讀。現在她的大兒子在她的薰陶下成了個幽默懂事愛閱讀的暖男,她自身也是知書達禮,幽默寬容,睿智大方。成長中來自父母的陰影肯定會有,但是她會淡化,也會找到合適的出口去釋放自己的負能量。

    所以,有揮之不去的負面情緒的時候,安靜的讀會書吧!然後,某一天,你會突然感覺自己已經再潛移默化中越來越Sunny,越來越從容。

  • 16 # 深海方碑

    黑暗孕育了光明,而光明卻背離黑暗。詛咒黑暗。 ——《浮士德》

    一個拿著盾牌抵禦刀砍槍刺、直取敵軍的佼佼者,有一天開始責備盾牌擦破了自己手臂的面板。

    盾牌的確做工粗糙,質地厚實,拿在手中沉甸甸不輕便,戰鬥激烈時,敵人的長矛刺過來,盾牌擋住後就難免擦傷手臂。

    但是,你一路憑藉著這樣的盾牌挺進到了現在。

    你不能一邊享受著盾牌帶來的好處,一面又想拋棄掉它笨重、容易擦破手臂面板的缺點。針無兩頭尖,盡善盡美很難,要做的是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優勢,儘量克服劣勢。

    比喻就到此為止,懂得、得到多少,在讀者自己。我只記得,在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老虎作為少年內心的獸性,幫助他生存了下來,儘管,獸性並不是什麼褒義詞。

    原生家庭的影響從來都是一體兩面,如光影相隨,請獨立思考,不要被社會媒體所炒作的“原生家庭原罪”概念牽著鼻子走。

  • 17 # 小不乖

    原生家庭,與一個人的影響太大,有時候大到我們會有越掙扎越無力的感覺。有人說,人過五十以後會經常夢到自己的小時候,而很少夢到自己的青年和中年。作為一個馬上奔三的年輕女性來說,或許可以說,我已不再年輕。我的童年不在夢裡,始終刻在我的心裡,想忘卻怎麼也忘不掉。

    與原生家庭的負面情緒,我一直在與自己和解的路上,磕磕碰碰,不斷前進。在那個計劃生育嚴過一切的年代,這是作為老二的我的開始命運,雖然現在早已放開二胎,我只能感慨我生不逢時。有些稱重的痛需要揹負一輩子。

    從小被寄養在外婆家,戶口被上在外婆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姨婆家。從我上初中起,填寫個人資訊表,父親的名字被寫成是一個我叫姨爺的人,母親是一個我叫姨婆的人。我的姓不隨父親,也不隨母親。父母那一欄永遠是無法言喻的痛,怎麼壓都壓不住,在一次次的填表資訊中,一次次的被拉出來,一次次被強化,刻進那年輕的心靈裡。

    高中時開始與父母同住,可是那種叛逆已被揉進血液,自己感覺自己就像一個神經病一樣,發火,然後後悔。像一隻刺蝟一樣,封閉自己,傷害家人,也傷害自己。

    大學時我還是與他們有些距離。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思想的成熟,我開始慢慢嘗試去接受他們。原生家庭給予我的,缺乏安全感,自閉,固執,任性,每一樣都需要我付出極大的努力去改變,去成長。

    我試著學會和自己和解。接受他們的愛,時間會沖淡一些事情,也會帶來一些新的事情。受過的傷害,我們沒必要念念不忘,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

    我也學會了放下。放下,確實很難。有時候我們真的沒必要強迫自己:你要放下。我們要學會,給它留一個空間,允許自己有悲傷的情緒,這也是你的權利。

    我們要做得就是重新去擁抱生活。在學會不計家人的前嫌,用新的生活去覆蓋之前的憂傷,在新的生活中,你的快樂才是總重要的。

  • 18 # 郝小茹

    薩提亞說: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創造了一個生命;第二次出生,是母親把我們生下來,進入一個已經存在的家庭系統;而第三次出生,就是我們成為自己的決定者。

    就如同並不是所有挫折性家庭教育下成長的孩子都膽小自卑,也不是所有離異家庭的孩子都有情感類障礙,困住我們的並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們自己。學會透過探析原生家庭,是我們改變自己的捷徑,但原生家庭並不是我們自己心理問題的罪魁禍首。天下沒有父母故意要傷害自己的子女,我們每個人皆由家庭養育、成就,父母和家始終是我們最真的溫暖和最深的愛。

    ♚感激你的負面情緒,深入它,覺知它

    當負面情緒出現,它就像一個訊號提示你——你的身心靈不統一了,你需要改變了!自我覺醒其實就是由負面情緒喚醒的。透過負面情緒我們看見,經年之前,我們是如何受了傷;經年以後,我們又在重複誰。假如我們已經認識到我們的狀態不太好,已經開始深入到原生家庭去尋找答案,那麼說明我們已經開始逐步具備瞭解自己、改變自己的能力了。不必驚慌,不必自卑,反而應該感到欣慰、感恩——我們即將變成更好的自己了。

    ♚體會連結的渴望

    孩子承載著父母的基因,在我們的靈魂深處是那麼渴望與父母建立起深刻的連結。比如,有的女孩子一直和父親的關係疏離,卻發現自己的老公和父親有諸多共性。再比如,一位父母離異的孩子,母親常常控訴父親的不好,而他長大後卻出現了酗酒、情緒化、暴力等等與父親類似的特質。這就是連結的渴望在發揮作用——因無法建立與父親的連結,只好在潛意識裡透過接近母親所說的負面特質以求建立連結。包括很多人都曾有過的信念——我要像母親一樣xx,我要像父親一樣xx(為優點)或我一定不要像父母親一樣XX(為缺點);都是我們在拼命與父母連結的表現。也只有當我們瞭解並承認了這種連結的渴望,才能更好的理解迷惑的自己,才能將自己從一種無意識的慣性中解救出來。

    ♚原諒,接納和感恩自己的原生家庭

    1:回憶童年,回憶那些讓自己開心的,也回憶痛苦的,去體會自己當時的體會;

    2:換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設想他們的處境,結合他們的性格去體會他們的所思所想;

    3:思考自己與父母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4:嘗試與父母多交流,互動。比如單獨和父親,母親交流家庭中最難忘的幾件事,再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

    這種追憶、交流,會讓我們更確切的看到父母的快樂與傷悲,而更為重要的是看到父母對自己的愛。也許並不是每一對父母都是成功的教育家,但是每一對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都一定是無私而偉大的。我們每個人都是被愛的。當我們的內心充滿愛的時候,一切冰雪都能消融,一切堅硬都能柔軟。我們自然有力量去改變自己,甚至改變世界。

    ♚學會放鬆,訓練自己控制情緒的能力

    1:讓自己平靜下來。負面情緒是非常內耗的,當我們透過放鬆重拾平靜的時候,我們才能不被情緒而左右。可以打坐冥想,長期堅持打坐冥想可以提升內在能量的穩定性。也可以聽一些輕音樂,也可以用白噪音的app(比如潮汐)。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2:培養愛好。愛好可以讓我們快樂,當一個人在愉悅的狀態下,大腦會變得聰明,控制力也會得到很大提升。

    3:熱愛運動。運動時,會加速多巴胺分泌,那種充滿希望的感覺、爽的感覺,讓我們更加確信我們自己就是自己命運的主人。而堅持運動本身也會形成一種成功經驗——我能戰勝我的缺點(懶惰),我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更好的人(身材更好,精力更旺盛,心情更好)。從而提升意志力,提升改善負面情緒的信心。

    ♚開啟視野,確立正確的知見

    君子,善假於物也。在這裡要推崇拿來主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我們的某些觀念和處理方式是不好的,我們就去學習好的!

    1:從書中學。比如學習認知療法中的abc理論,反省自己,並逐條更正自己的不合理觀念。也要有的放矢,比如感覺自己焦慮可以多研究一下焦慮;感覺自己強迫,就要多關注強迫方面的知識。

    2:向別人學。和Sunny、積極、能量強的朋友在一起。當我們發現自己自卑時,我們就要和自信的人接觸,去學習他們的行為模式,模仿他們。當我們發現我們在社交活動中極不自在時,我們就要多和有影響力的人接觸,在群體活動中透過觀察和嘗試,去學習更好的行為舉止。

    3:自己學。要善於監督和管理自己。可以對自己的感悟,學習到的正確的觀念,記錄下來,反覆學習,以形成思維強化。同時要對自己每一次的改變做出記錄,鞭策自己。

    ♚最關鍵,勇敢的改變自己,去行動!

    在確立了正確的正知正見之後,沒什麼可說的,就是按照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勇敢行動,突破思維定式,求變,才能改寫人生。

    最後,祝願我們每個人都成為更好的自己!

  • 19 # 小鹿客廳

    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原生家庭。

    寫一張紙,寫下家庭中父母的價值觀,人生觀,事業觀,

    再寫下自己的,看看有什麼聯絡和區別。

    然後寫下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負面影響的一些事件,想法,傷害。

    然後再去思考為什麼父母會這樣對我們,他們成長的環境又是怎麼樣的。是不是他們也是帶著創傷來傷害我們的。

    再然後找心理諮詢師幫助你進行整合。

    如果覺得原生家庭影響了你,可以找小鹿諮詢。小鹿目前已經幫助200餘人和父母重新建立起了新的關係

  • 20 # 燕燕于飛兮

    那些沒有被爸媽搞死的人,都過得怎麼樣了

    文 | 張瑞

    1.

    家裡擁有航母,重新整理大家對富二代認知的戚帥,上了一期《奇葩大會》,吐槽太有錢了,會有怎樣的苦惱。

    戚帥苦於富一代老爸,給自己套上的使命一樣的負擔:必須聽話,必須成功。

    兩代之間,因為生活經歷與性格特點,無論怎樣都會存在巨大的價值觀差異,爸媽擅長灌輸,我們擅長反抗,最後誰也沒有改變誰的想法。

    他跟老爸爭吵,比如他覺得退役航母樂園應該有個主題,他爸堅持樂園要有最先進裝置,世界上最快的過山車是多少,我就比它快一秒;最大的影院多少,我就比它長十米。

    嚴厲的君王式命令,戚帥乖乖妥協,還給自己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孝順。但爸媽所強調的孝順,常常只是順從罷了。

    我們一生中會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組建的家。第一個家就是“原生家庭”。

    每當我們提起原生家庭時,多半是負面的,是不認可的,是覺得那個家庭是病態的。

    我們越想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越是潛移默化中遵從著原生家庭的條條框框。

    戚帥要擺脫老爸的威權,但他總是妥協;他想自信地留下自己的作品,但他總是執行老爸的意願。

    幾乎所有控訴原生家庭的人,一舉一動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

    張愛玲起初錦衣玉食,父母結婚沒多久,父親張志沂開始花天酒地,嫖妓,養姨太太,賭錢,吸大煙,母親在離家出走幾次之後,選擇離婚。

    跟著父親的張愛玲,被一頓毒打,關進暗室監禁,並揚言用槍打死她,半年後,她才逃出那個曾經顯赫的家族。

    對於父母的婚姻、父親三妻四妾的行為、父親這個人,張愛玲從心底否定、痛恨與鄙夷。

    但張愛玲還是義無反顧靠近了胡蘭成這樣油膩的中年男人。——那年她24歲;胡蘭成38歲,已經有第2任妻室。胡蘭成很明顯,比張愛玲的父親,渣得更徹底。

    作為漢奸,1945年前後,胡蘭成免不了顛沛流離,不到兩年,胡蘭成就跟收集郵票一樣,一路上跟無數女人同居做了夫妻:17歲小護士周訓德、大兩歲的寡婦範秀美、流氓頭子遺孀佘愛珍……

    甚至途經上海,他厚顏無恥指責張愛玲對他照顧不周,又拿出自己和小護士合寫的文章讓張評價,一邊又炫耀範秀美……

    如果從張愛玲對原生家庭的憎恨出發,她不可能原諒胡蘭成,可是:

    張愛玲不僅在胡蘭成收割女人的流亡途中悉心照顧,還在1947年給胡蘭成打去30萬稿費供其揮霍。

    她自己,晚年孤孤伶仃,獨自一人,在加州的中秋之夜,被房東發現已經去世一週。

    她對原生家庭的所有痛恨,都變成她對原生家庭故事的重演。終其一生,她既沒有逃出原生家庭的陰影,也沒有為自己活一次,哪怕是想。

    她對原生家庭的不滿,化成孩子氣一樣的執念:爸爸可以像一開始那樣愛我;我想再次擁有最初的溫暖與團圓。——胡蘭成只是年齡上可以給她做父親,既沒有長久的愛,更沒有團圓。

    她始終和原生家庭保持聯絡,以原生家庭為模板,去彌補自己的遺憾。

    ——可是,不管我們和父母有怎樣緊密的牽連,我們終究是獨立的個體,應該有不一樣的活法,而不是再複製一個同樣的原生家庭。

    2.

    我的小學同學,當初報了動漫專業,她媽媽當著她的面,撕掉了她的錄取通知書,讓她去讀衛校。

    父母都常將孩子當成自己意願的執行者,她心不甘情不願地讀了幾年衛校,一旦畢業,立刻選了跟醫學毫無關聯的超市收銀員。跟母親的關係,遠到互相沒有交流。

    母親當初撕毀錄取通知書的時候,說過:你就不要做什麼大夢了,給我上個衛校,回來找個藥店站站算了。

    有時候父母輕而易舉的一句話,就毀了孩子所有的堅持,她想成為漫畫家,畫滿了很多本。上了衛校以後,她的漫畫被放到了箱底,再沒有開啟過:我媽說了我不行。

    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讓她找工作的時候,問兩句話,臉紅了,說不下去了,轉身就跑。

    她把一切不順利,都歸結於:都是我媽害的。她要讓媽媽認錯、道歉,不然她的心裡永遠堵著一根刺。

    她有天跟我說,想換個工作,去正規的藥企試試,簡歷沒寫完,又重操舊業。

    我問:你不是說做做專業的,不在這裡站店了嗎?

    她:都怪我媽,她不是一直說我不行嗎?那我就是不行了。

    我:阿姨並不會阻攔你做什麼,你現在想追求什麼都是自己的事了。

    她:我怎麼追求,她不就希望看到我這樣混吃等死嗎。

    她始終用自毀青春的方式,去“報復”媽媽的當初的不理解。

    成年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使沒有人滿足你的期待,你也應該有自己的追求;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並不需要父母認錯、道歉、改正,才能和解。畢竟現在他們說什麼、做什麼,都不能對你產生什麼實質性的影響。

    即使她媽媽說對不起了,她就能立刻轉換身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嗎?

    她最需要的是,與自己和解。

    她一直不願意談戀愛,相親的時候,第一句話問人家是不是初中畢業:只要超過高中學歷,她就不談。

    她覺得配不上,小時候她媽一直說她成績不好,有次沒考好,一邊抽她手心,一邊罵:你這個樣子,以後不可能找到大學生的,你配不上。

    她彷彿用自己的行為,去驗證自己媽媽曾經說過的氣話。

    她總抱怨“我總在為我媽活”,但讓她為自己活一次,她也從來不會去嘗試。

    過去最可怕的就在於,明明已經過去了,很多人還活在其中。

    生活最絕望的,便是永遠與自我否定相伴。

    她始終沒有放過自己,因為不能與自己和解,乾脆放棄了自己。

    3.

    每個原生家庭,都有自己難以言說的故事。

    我們遺憾、痛恨,都會在漫長的時間裡,經常變得無關緊要。——我們都會隨著年齡增長,成為另一個原生家庭的締造者;而從前的原生家庭離我們越來越遠。

    關於原生家庭,最溫馨的,永遠是那些走過去,成全自己的人。

    這幾天,一直以冷漠、壞脾氣著稱的黃秋生,上演了與自己和解的故事。

    黃秋生父親是英華人,在他 4 歲時,拋棄了他和母親,音信全無。黃秋生 56 歲那年,在網上公開尋父,結果找到了兩位在澳洲的同父異母的哥哥,而父親已經去世30年了。

    因為父親拋棄自己和媽媽,在漫長的前半生,他都對那個男人充滿仇恨。最後卻是他主動尋找可恨的父親,並在見到兩個哥哥後一直笑著。

    很多網友認為他的父親不值得原諒。

    父親消失以後,黃秋生的媽媽每天和他灌輸負面情緒,一言不合就自殺,灌他喝洗衣粉,他用了很多年才走出來。

    ——拍電影之後,他想為自己認為值得的事,付出努力;也同時找到了自己:我並不是那個媽媽一直要弄死的棄子,我是我自己,我有我自己的生活。

    原生家庭的傷疤,永遠不會忘記,只是暫時想不起。黃秋生最大的勇敢,在於,他走過去了,他與自己和解了。

    4.

    發小的父親,是個家暴專家,只要在外面喝了酒,回來就把他和母親打一頓,有次,還端著一瓶劇毒農藥,讓他們母子喝。

    當一個男人,除了自己,沒有家庭;那麼,對於家庭任何一份子任何細微的付出,都是在竊取自己的資源。

    他某天夜裡跳舞聽到別人說自己老婆不好,回去拿著菜刀就砍,幸好路人抱住了他,發小的媽媽也僥倖逃脫。

    發小擔心母親的生命危險,他也不明白,為什麼有了生命危險,母親還抱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思想。

    發小有個談了四五年的女友,畢業一兩年想談婚論嫁,按照習俗,要雙方父母交流。

    發小父親提出,婚禮、彩禮一切沒有,要房子可以,一套毛坯房,讓發小和女方給30萬:他沒有家庭的概念,他認為發小,夥同外人來騙自己家產,出於曾經父子一場,原價賣給發小。

    最後的結果,你肯定猜得到,女方肯定甩手不幹了,發小和父親大吵一架,這對父親來講是巨大的侮辱:老子的家產憑什麼給你,不給天經地義,你竟然有怨言。

    發小和母親,與父親打起來,三人扭成一團,慌亂中,父親拎起菜刀向母親的頭砍來,發小伸出手去擋。

    我去看他的時候,他躺在醫院病床上,看窗外的大雪,很平靜。

    他說:我覺得這一刀是有價值的,我媽終於清醒了,他們離婚了。

    讓母親脫離這個男人,是他所有的追求;之前,母親和他打電話說的所有,都差不多是:你要記著,以後報復他。

    發小說,媽媽已經完全活在父親的陰影裡,一輩子的追求只剩,找機會報復他。

    他沒有在原生家庭的泥淖裡越陷越深,他跨過去了:我小時候也恨父親,後來我發現我是一個人,不是仇恨的工具啊。

    一輩子,恨一個人,你知道有多累,有多殘忍嗎?我從來沒想過報復誰。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媽媽早點離開他。”

    “不過,這一刀,還讓我從情感上,與我的父親徹底決裂了,之前我對他還有一點小執念,明明不可能,我還希望他變好;現在,他是他,我是我,我有自己的生活,我要想的,是我以後的生活,和我以後的家庭。”

    如果他不放下,那他不是活在父親的陰影中,就是活在母親的執念(報復)裡,只是沒有活在自己的生活裡,那他將在暗淡無光的時間裡,如何生存?

    原生家庭對他的傷害,他清清楚楚,只是他並沒有試圖完全消除。

    原生家庭的傷害,從來不會一筆勾銷、徹底翻篇,但是你如果不困於傷痕,而是往前走,你總會擁有自己想要的的生活。

    可能不輕鬆,但生活都是堅持走下去,才有新的可能。而所有困於原生家庭的人,都沒有放過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美國武力干預委內瑞拉,俄羅斯會向支援巴沙爾那樣支援馬杜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