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語凝ly

    我認為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寧靜是節儉的前提條件。

    這裡的寧靜指的是不為功名利祿所困擾,而達到一種富貴如浮雲的境地。

    內心寧靜,就不會過多的去思考身外之物。無慾無求,自然也就做到了節儉。

  • 2 # 愚叟2

    此書是諸葛亮臨終時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個人理解:靜、即定也。身定方神定。神定意志定。有了堅定的意志,也就有了明確的方向。才能避免燈紅酒綠、花天酒地的誘擾。一個人僅僅有堅定的信念和意志遠遠不夠。希特勒信志和意志足夠堅定了,可他幹盡了壞事,反人類。因此與其相匹配的就是德,也就是品德。儉、既含勤儉節約,更有誠實本份之意。相聯之處在於,告誡兒子:做一個誠信,誠實,本份,勤儉的,有堅定信念和意志的人。歡迎斧正!

  • 3 # 來生的魚

    問題背景

    在一次中學語文的研討課上,發現很多老師,尤其是才出校門的年輕教師,在講授《誡子書》時,對“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中的“靜”與“儉”的內在聯絡講解和闡述很粗糙和表面化,有的教師可能自己都沒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導致學生是是而非,機械背記。所以,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大家探討,下面是我的拙見,以拋磚引玉,期望各位朋友的高見。

    課文原文作者諸葛亮

    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代表作:《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

    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軍中的前夕,還寫信給諸葛瑾:“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同時寫下了流傳百世的《誡子書》。他在《誡子書》中告誡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以廣才,勵精治性,珍惜光陰,務求“接世”。

    課文主旨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靜”與“儉”的內在聯絡

    “靜”與“儉”作為諸葛亮一生精華的濃縮,傾注了他對尚未成年的兒子的殷切期望,開篇就直接點題,統領全文。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直譯就是:以寧靜專一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表面一看,這是兩個並列的兩個層面:“修養身心”“培養美德”。

    有人認為: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才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

    但我認為認為“靜”與“儉”的關係應該是由“儉“及”靜”才正確:

    只有淡泊名利,勤儉節約,才能心無雜念;只有心無雜念,才能寧靜專一修養身心,培養美德。

    期待

    理越辯越明 道越論越清,與各位有學之士商榷。

  • 4 # 明貞

    靜即自我主宰,儉即去奢寡慾,故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是修養身心之途徑,也是致良知良能的有效方式。

    諸葛是歷史上少有的超越了自我和物慾的人,做事是秉承正義良知。但人心被物慾自私扭曲,即便大德能人也不能逆勢,所以他出師未捷身先死,英年早逝。而司馬懿智慧德行都遜於諸葛,卻能審時度勢最終成功。

  • 5 # 知足常樂0724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諸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在教育他的兒子諸葛瞻時,寫下了流芳百世警言名句,以散文代表作【誡子書】:原“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做一個德才兼備人的品行,完全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你說話的方式方法,體現了你的情商和修養的高低程度。一個人不要太看重世俗的功名利祿,不然就不會有大智大勇,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並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任何知識的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等到悲涼地守著貧窮的小屋時,後悔又怎麼來得及呢?

    ●做人得厚道,一個人選擇厚道,不是因為這個人笨拙。恰恰相反是一個明白:“厚德載物”,助人為樂也。

  • 6 # 傳統銀文化

    先看下字面意思,再來逐一分析: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意思:指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

    【出處】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作為一個君子,應該用寧靜、專一來修養自己,用節儉來涵養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有清明高尚的志向,如果不寧靜謙虛,就不能夠窮極遠大。

    擴充套件資料:

    《誡子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淡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等到悲涼地守著貧窮的小屋時,後悔又怎麼來得及呢?

    賞析:

    這是諸葛亮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透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

    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還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瞭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瞭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

    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

  • 7 # 登攀

    千古名篇《誡子書》是諸葛亮晚年寫給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意在教育兒子要固守淡泊,寧靜自處,勤學勵志,不可冒險躁進,否則會一事無成。

    那麼,“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中的“靜”和“儉”有怎樣的內在聯絡呢?從字面看,“靜”的意思是安靜,寧靜,“儉”的意思是節儉,勤儉。好像聯絡不大。但從整篇文章來看,它們確實有聯絡:靜為“儉”之根,“儉”是“靜”之本。就是說,只有你固守寧靜,才可能阻擋一切不利的外界干擾,包括無謂的迎送,無謂的飯局,無謂的紛爭等,才能靜下心來,進入一個節儉,勤奮的狀態,勤學苦練,以圖大事;那麼“儉”呢,是“靜”的表現形式,如果你一味地聲色犬馬,一味地心浮氣躁,那麼你就“靜”不下來,又何談學業有成,前途光明呢?

    一句話,這一“靜”一“儉”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個人,在求學、立志,包括創業,守業時期,都要保持“靜”和“儉”,才有可能最終有一番作為。

  • 8 # 德禧福薈

    諸葛亮給他兒子寫信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是諸葛亮一生的體會。細細品味,"靜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的句子,原是出自晚清風雲人物翁同和的一幅對聯。這幅對聯要告訴人們的道理是,自古以來的賢聖之人,也都是大氣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越能心靜如水,沉著應對。靜氣是一種應急的態度。

    有許多人總是為別人的評價而生活,在被動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有的人則不然,依然我行我素,走自己選擇的路,這樣的人則最能成功,一位著名畫家說:“寵辱不驚,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這就是一種處世態度所產生的人生境界了,雖然這種境界很難達到,但是,在失意和迷茫時細細品味,會豁然開朗的。凡大事面前有靜氣者,反映出他修煉道行的深邃,大事且能以靜制動,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靜氣決不是柔弱,比如韓信胯下之辱,看客們無不哈哈大笑或為之鳴不平,韓信卻無所謂,這是多麼大的氣度。

    有人說得好: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 養一點靜氣,給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寧靜方致遠。

  • 9 # 最愛周慧敏

    要理解文中的靜與儉,肯定離不開諸葛亮的一生。“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從這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出自農耕之家。但是內心是要自比於管仲,樂毅之人。一朝玄德公三顧茅廬,諸葛亮如魚得水,才華發揮的淋漓盡致。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晚年勸誡兒子所著此篇。

    再看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句總結道出,靜可以修身,儉可以養德。

    至於如何理解,後文諸葛亮給出解釋,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不是淡泊的人,不可以明志,這不對嗎?要是有錢之人,要明何志?天天錦衣玉食,綾羅綢緞。如此奢華生活,放到現在,志氣是什麼?“小目標一個億”?“對錢沒有興趣”?德是什麼?有好的品行。淡泊,節儉之人,夫唯不爭,不爭則立道也。一切爭鬥,皆為利來,任何糾紛,皆為利往。故儉以養德。

    非寧靜無以致遠,此亦治國之道。靜反義詞動,如果一個國家天天動盪不安,戰亂不止。想想這種國家,談何發展?談何進步?更別說國泰民安。後面諸葛亮介紹寧靜致遠,安靜的環境才能好好學習,放到現在,一個好學生放到一個老師不管,學生亂來的班級。好學生能學好嗎?才華是需要學習的,不學習不能有廣才,沒有志向,就不可能學成。最後告知兒子不可以“淫慢,險躁”。勵精圖治,才是真諦。安靜的環境,可沉下心來學習,學之廣,才即成。故可修身也。

    最後總結: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時間流逝太快,不可悲守窮廬。也是諸葛亮一生“入主中原,匡扶蜀漢”的夢想。也是告訴諸葛瞻,不可像他一樣“出師未捷身先死”,要衝出茅廬,匡扶漢室。

    綜上所述,諸葛亮《誡子書》。總結了他一生的思想。“寧靜致遠”還有他人生寫照“淡泊名利”。諸葛亮一生是真的淡泊名利,不然可能會有像曹丕一樣篡位之舉吧。教育孩子,也是一定要盡心輔佐劉禪。真可謂“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 10 # 純鈞LHGR

    靜,除了可以理解為安寧、安靜,也可理解為清潔。古代“靜”與“淨”是可通用的。因此,“靜以修身”,也可以引申為“廉潔”。

    何以廉潔?就要在日常中養成“儉”的習慣。《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裡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這不僅是修身養性的好習慣,更是明哲保身的最高境界。正如《易·否象傳》所言:【君子以儉德避難。】

    儉,亦可理解為簡單。簡單生活,甚至生活“透明化”。

    這應該是諸葛亮在扶保君主的過程中感悟到的至理。諸葛亮雖貴為丞相,但仍不免遭猜忌。

    歷史上的諸葛亮,並非像《三國演義》故事裡,一切行事均有完全的權力。蜀漢後主劉禪對諸葛亮並非絕對放心,更加之某些操弄權柄之人屢進讒言,諸葛亮的日子並不是那麼順風順水。

    例如那篇著名的《出師表》,諸葛亮向劉禪推薦的人才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都是估量著劉禪的心思,特意推舉了幾位即使晉升,也無礙劉禪行使絕對皇權的人物,以向劉禪表明自己沒有結黨營私的不臣之心。

    因此,諸葛亮深知伴君如伴虎,更知道無欲則剛,做到靜、儉,就不會被人抓到把柄,就可以在不得不被捲入的權利鬥爭中保全身家性命。

    因此,說到底,諸葛亮的這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表面上不過是誡子良言,實際上是一條在權力鬥爭中百試百靈的金科玉律,是他為子孫後代留下的保全性命的護身符。

  • 11 # 江蘇鹽城嚴大姐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意思:指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

    【出處】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作為一個君子,應該用寧靜、專一來修養自己,用節儉來涵養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有清明高尚的志向,如果不寧靜謙虛,就不能夠窮極遠大。

    擴充套件資料:

    《誡子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淡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等到悲涼地守著貧窮的小屋時,後悔又怎麼來得及呢?

    賞析:

    這是諸葛亮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透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

    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還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瞭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瞭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

    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 12 # 微笑善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對大多數華人來講是非常熟悉的一句處世格言了,而且被很多人用於個人休養時的自我勸誡。我知道這是諸葛亮留給世人的處世箴言,但並不確知其出處。在讀了國學大師南懷瑾的著作《論語別裁》後,讀到了這篇《誡子書》,不由得為諸葛老先生的高瞻文思讚歎。原來“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僅僅是其為我們奉獻的處世為人思想的一個片斷,還有更為完整深刻的人生哲理,是我之前未曾見識的。 

       

      《誡子書》是諸葛亮在他五十四歲時,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關於治學修身的家書。寥寥八十幾言,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美玉,讀來著實令人為之動容。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所做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透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的如此深切。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了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 

       

      誦讀《誡子書》,我有很多收穫。諸葛亮通常被視為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道家思想裡,最為華人推崇的主要思想之一,便是以淡泊志趣做指導的自身修養;同時他也是儒家倡導個人修為的完美代表。諸葛亮可以說用其一身踐行了這樣的人生哲學――淡泊(如老子所言“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勤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論是他的道德、事功還是文章,無不體現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卓而不凡的高尚人格與境界。 

       

      在今日,對我而言,我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來告誡自己。處世之時,不論自己面對何人何事,都應以“靜”字為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才能在紛繁的世事前撥雲見日,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為之努力而不至於盲從迷失。修身之際,不論是在面對何種慾望,都應“儉”字當頭。節省用錢,避免成為無聊貪念的奴隸;生活規律而節制,不濫用身體而保持健康;節儉渡用光陰,避免荒廢生命而“年與時馳,意與日去”;維護一個清清朗朗的精神,享受每一天來自生活的饋贈,包括來自生活的幸福快樂與苦痛失意;讓自己一天天積累人生智慧,與患得患失說再見。 

       

      努力按以上的信條修身養性,說來容易做來難。但是,為自己,為家庭,也為兒子言傳身教做好榜樣,我又怎麼會不願意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靈體育報:英超三強和意甲雙雄均要引進米林科維奇!他與博格巴,誰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