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4757831186
-
2 # 土逗公社
遊學佔領腐國:導遊揭秘中產購物病和廉價勞工
每到暑假,本就遊人如織的倫敦、牛津、劍橋等地,都會變得更加熱(yōng)鬧(jǐ)。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成群結隊,穿梭在機場、景點、地鐵、購物中心、公園和少得可憐的景點廁所之間。領隊導遊不時回頭,憂心忡忡地望著綿延幾十米的隊伍,“大家抓緊跟上!別玩手機了!”
幾個孩子正爭分奪秒地打著手機遊戲,一副不到馬路邊不抬頭的專注樣子。還有些在路邊小攤駐足,不知不覺地掉了隊。“老師,還要走多久?老師,我們現在去哪裡?老師,我們什麼時候吃飯?”
我目前在英國留學,過去兩三年間,陸續做過8箇中國暑期遊學團的旅遊嚮導。
為期十天到兩週的暑期遊學一般花費三萬到五萬元不等。收取這筆報名費的往往是國內的私人教育機構。遊學團顧名思義,是旅遊加學習。遊學期間,孩子們一般會接受四到五天的學習。這些團裡,“學”和“遊”的比重大致對半開。
我接觸的遊學團主要有兩種學習方式。一是主辦方租用英國中小學的場地,而後另請校外的老師前來教課。二是直接讓孩子進入當地學校的課堂,體驗“插班式”教學。後一種情形,因其原汁原味的英式教學和較高的師資水平,收費要高出許多。後者課程涵蓋歷史、宗教、文化,到戶外活動、手工和烘焙等內容。而前一種情形,外請的老師水平參差不齊,缺乏教學質量的保證。
由於孩子的年齡和學習進度不同,他們在課堂上的收穫也差異巨大。有些年紀較小或英語水平不高的孩子說自己在課堂上什麼都聽不懂,也很少開口說英語。
導遊:廉價的夾心餅乾
而在遊學團的“遊”上,我至今無法弄清這個行業的水有多深。每逢暑假,不少留學生都會像我一樣以“臨時工”的身份成為某些華人公司的導遊。這類華人公司在英國註冊,相當於地接旅遊公司。但地接公司和國內的私人教育機構並不直接聯絡,他們中間還隔著一層甚至更多層的中介。這些中介公司異常神秘,一直藏於幕後。
地接公司一般希望導遊按照預算自行聯絡飯店,可是團餐的預算被國內中介壓得非常低。有一次我向老闆抱怨,這樣的行程根本沒法帶。老闆地回我:“這是國內(中介)給的行程單,只能照做。”
一箇中餐館的老闆曾略帶疼惜地對我說:“知道你們也賺不到什麼錢。現在遊學團這一行成本都壓得很低,大家都不容易。”
在中餐館競爭激烈的倫敦等地,這算不上難事。但有時去一些相對冷門的目的地,我連打七八個電話都找不到一家願意接待我們的當地餐廳。這些隱形勞動當然是不會算在導遊的工資裡的。
就這樣,每個人頭三萬到五萬元的收入,經過層層瓜分,到了最前線的導遊手裡成了一天80鎊(約720元人民幣)的工資。導遊的工作時間名義上是10小時一天,這樣每小時8鎊的收入尚符合英國的最低工資水平。但有些公司讓導遊自行承擔交通費,而英國的單程交通費非常貴。
遊學團的集合地點大都在倫敦市郊,路途遙遠,用披星戴月來形容遊學團導遊的工作日常一點不為過。我曾帶過一個行程奇葩的遊學團,它的學習和住宿地點在距離倫敦三小時車程。孩子們每天得花六個多小時在英國的高速公路上兜風,就為了到倫敦遊覽個兩三小時,吃一頓午飯。這樣的“倫敦一日遊”持續了三四天。這樣安排,是因為中介不肯為倫敦更加昂貴的住宿買單。
總算熬到下班回家,客人還可能為各種問題聯絡導遊。一個帶隊老師曾語重心長地和我說:“你知道嗎,在國內,很多人是不分上班和下班的。只要有活,隨時都要幹。年輕人,你還需要磨礪。”
然而這位老師還是拿英華人沒辦法。商場一到晚上八點就關門。大多數商戶都在週日全天歇業,這讓滿腔熱血、想使勁消費的老師和孩子們一籌莫展。當然,有些專門針對中國土豪團的商家,比如哈羅德百貨和比斯特村,聽說連聖誕節都照常營業。
由於遊學團層層外包,帶隊導遊實際周旋於各股勢力之間。不少遊學團的孩子都以為導遊是國內教育機構的工作人員。教育機構的帶隊老師也暗示我們預設孩子們這樣的聯想。然而,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或矛盾,導遊常常只能默默忍受來自學生和家長的抱怨,為身在暗處的中介躺槍。
在孩子和家長的眼裡,導遊代表了他們投下巨資的教育機構。殊不知,在教育機構和導遊之間,還隔著一層又一層看不見的神秘力量。學生出行所乘坐的大巴由英國大巴公司提供。大巴公司把訂單分配給類似個體戶的司機。一些遊學團寄宿在英國當地的家庭。寄宿家庭同樣由中介公司管理。
國內的中介公司通常躲在暗處。一旦他們的利益受損,就會出面質詢導遊。某個週日,倫敦各個景點爆滿,我吃力地帶團完成了中介規劃的緊張路線。儘管我們一路都沒有浪費任何時間,但堵車、排隊和孩子們必須要解決的上廁所問題還是讓我們比原定計劃晚了一小時才回到酒店。
按說這一小時的車費和導遊的加班費該由中介公司支付。但他們卻想方設法推脫,要我解釋到底是我沒有控制好時間,還是孩子們走路太拖沓,隻字不提自身行程規劃上的失誤。軟磨硬泡到最後,中介終於同意付錢了,但是要求地接公司今後若碰到行程緊張的情況,要儘量提早出發。然而,這不是地接公司能決定的。出發時間是大巴公司說了算。後來,碰到行程緊張的時候,中介已經明確表示,超時他們也不付錢。
遊學團的各方勢力——學生和家長(消費者)、國內教育機構(主辦方)、遊學中介公司、英國私立學校、大巴公司和寄宿家庭公司——都經由地接公司和代表公司出面的導遊串聯到一起。作為臨時工的留學生導遊,只能在遊學市場錯綜複雜的利益之網下,為那點微薄的收入苦心經營。身處利益鏈下游的地接公司,也只能對國內中介百般隱忍。如果中介公司拒付加班費,那麼就只能由地接公司買單。
這種層層分包的經營模式是旅遊行業潛規則。我們被各方勢力的壓榨後,都無比理解國內導遊的處境。只有自己去真的打工了,才能真的體會打工群體的心酸吶!
為了討好大人,購物時間不能太短
遊學團中有一類特殊的形式,叫“渠道團”。一般的遊學團由來自不同學校的孩子所組成。而渠道團的招生有特定的渠道,如某一所學校或某一個地方企業。如果一所學校的老師因為成功拉到幾個學生報名,他/她就可以作為帶隊老師隨團赴英。和主辦教育機構派出的帶隊老師不同,此類人物更像是教育機構和學生(家長)之間的“中間人”。
這些“中間人”是免費前來,相當於主辦教育機構需要討好的物件,有些渠道團的帶隊老師於是完全把自己當成了遊客,將管理孩子的責任拋在一邊。有天下午,我陪著十幾個渠道團的學生在快餐店裡呆坐了兩個多小時。這個遊學團第二天一早就要離開英國,幾個帶隊老師因此需要為最後的購物機會爭分奪秒。
除個別學生外,大多數孩子已毫無購物的熱情。當我望著帶隊老師們決絕的背影呼喊:“老師,你們走了,這些孩子怎麼辦?”一個老師頭也不回地說道:“不關我的事!”這一天原定的行程是牛津一日遊。為了滿足幾個“老師”的個人購物需求,全團不得不提前返回倫敦。我先把不願購物的孩子們帶到公園但沒過多久,就下起雨來,孩子也嚷嚷著要上廁所。於是我們找了家附近的快餐店休息。大家吃著薯條、打著遊戲,遊學團的最後一個傍晚就這樣過去。
在這類情況下,無論是主辦教育機構派出的帶隊老師還是我的頂頭老闆,都要我把成年人的要求放在第一位。另一個渠道團的“老師”,總是一副心急火燎的樣子。每到一個景點,他們會催促孩子們拍幾張照片就走。節省下的時間,當然是要去購物啦!
一些自掏腰包隨團前來的家長同樣會要求導遊增加購物點。由於這些家長是遊學團的金主,帶隊老師通常情況下會力勸導遊滿足家長的需求。然而遊學團的大多數學生(尤其是男生)並沒有那麼喜歡購物。每當購物時間來臨,我要麼帶他們去公園,要麼坐進快餐店打發時間。一個男生曾問我:“老師,我們不是已經去過牛津了嗎,怎麼今天又要去牛津街?”
可憐的孩子還不明白,牛津是學術的殿堂,而牛津街則是購物的天堂,在一些大人眼裡,牛津可以不去,但牛津街必須要去呀。
牛津街
每次帶團去牛津街都讓我膽戰心驚。說好的集合時間,總有幾個家長會遲到。一大幫人站在擁擠的街道上望眼欲穿,大巴司機一遍遍地打來電話:“你們怎麼還沒有走到車點?”在這摩肩接踵的購物天堂,大巴多停一分鐘都會引起更多的交通滯塞。但即使這樣,他們還是會抱怨購物的時間太短。
隨遊學團前來的成年人大都完全不通英語,於是導遊有時還會成為私人導購員。陪逛街、陪翻譯、陪退稅,運氣好的有小費拿,但多數情況下,大約獲得的就是一杯麥當勞冰沙的撫慰。
陪購物是極其考驗忍耐力的。我問公司,導遊到底是否有職責陪客人逛街,公司總是含糊其辭。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導遊必須給客人留下儘可能好的印象。在每個遊學團結隊時,我們都需要讓主要的帶隊老師填寫一張客人意見單。為得到一個好的評價,我們只好平時忍氣吞聲。
在一個遊學團裡,和導遊一樣苦逼的莫過於由國內教育機構派出的帶隊老師。他們每天不光要管教孩子,還要安撫家長的情緒,見縫插針地為孩們子拍照留影。帶隊期間,他們每天都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和遊學團群聊裡面上傳照片,好讓祖國後方的家長們放心,孩子在這邊過得很好,收穫良多。然而即使這樣,一些家長還是會問:“為什麼某某景點沒有去?為什麼我們家的孩子照片那麼少?”給這些孩子們拍照真是比求爹爹告奶奶還要艱辛!
老師,你竟然沒有學過馬術和板球?
大多數遊學團的孩子無疑來自條件優越的中國家庭。有些家長早早地為他們做好了出國留學的規劃,也給他們報了形形色色的興趣班。一個家長告訴我,他的兒子在學鋼琴、圍棋、空手道、畫畫、書法,再加英語和奧數。有孩子曾驚詫地問我:老師,你竟然沒有學過馬術和板球?
網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叫“明明比你有背景,偏偏還比你努力”。這些已經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們也實踐著類似的邏輯。許多人學習優異,在班裡擔任中隊長或大隊長。有些遊學團甚至透過學校選拔的方式確定赴英學生名單。我兩年前帶過的幾個孩子,如今已登上全國英語大賽的舞臺。古今中外,社會精英總是透過努力和刻苦為自己擁有的權力和財富正名。而其後代也揹負著延續家族聲望的重任。
然而孩子畢竟是孩子。當他們脫離父母的管教,平日被壓抑的玩性驟然噴發。不過,一些遊學團的孩子似乎已經喪失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只對手機遊戲有興趣。無論是在博物館還是公園,總有些孩子席地而坐開打遊戲。
中國學生的體能不佳也是出了名的,走路十幾分鍾就開始叫苦不迭。進入英國學校“插班”的遊學團,當英國學生下海游泳時,中國的孩子們裹著浴巾在沙灘上靜靜地觀看。幾個孩子上舞蹈課沒過幾分鐘就崴了腳,舞蹈老師這下不幹了,說這課實在沒法教啊……
每個遊學團總有幾個嬌生慣養的小公舉和公子哥。他們不是嫌走路多就是嫌團餐不好吃。從這些孩子的身上,我彷彿能看到他們父母頤指氣使的嘴臉。
一個小學生曾把一堆垃圾交給我,讓我幫他找個地兒給扔了。可能在國內土豪的眼裡,所有他們付了錢的服務人員都可以任由他們擺佈吧。
據《衛報》報導,2017年來自中國、日本、澳洲的暑期遊客增長了25%
不少遊學團的孩子都懷揣著鉅款而來,也帶著國內家長的殷切希望,要為家人挑選禮物。孩子們的購買力有時讓我震驚。比如一個女生小手一揮,買下一個一千多英鎊的書包,因為她姐姐也有一個。
這樣花錢如流水的孩子算是少數。但確實有不少孩子在博物館裡顯得死氣沉沉,一聽到“逛街”就兩眼放光,興奮不已。有的孩子在路上看到好玩的東西,就立刻嚷嚷著要停下來買,買不到就會不高興。
一個孩子看到裹頭巾的女性,脫口而出:“Terrorist!”
接觸了英國私立學校豐富而又輕鬆的課程、領略了牛橋兩校和整個英國的“高大上”後,許多孩子都熱切希望以後能赴英國留學。有孩子甚至把自己的微信名字改為了“不考到英國不換微信名”。但遊學結束回到國內的他們,還是得面對無窮無盡的補課和作業,以及各種興趣班。有的孩子問我,為什麼英國的學校可以那麼輕鬆?
他們並不知道,在英國貴族化的私立學校(如大名鼎鼎的伊頓公學)一代又一代地壟斷著通往牛橋等名校的晉級之路。它們高昂的學費也令普通家庭望而卻步。
遊學團、作業和興趣班組成的正常生活,他們以為那就是中國所有青少年的現實。他們不知道在中國,不是每個孩子的孩子都有條件出國遊學、參加興趣班,透過無窮無盡的補課和作業成為優勝者;許多農村長大的孩子,即使再用功,也難以成為社會的精英。他們沒有出國遊學過,不知道怎樣吃西餐,不瞭解馬術和板球。然而這些“高貴的興趣”正日趨成為躋身中國上流社會的敲門磚。
孩子們只看到英國多彩、奢華和高雅一面,因此渴望再次回來。然而英國社會的現實他們又看到多少呢?有的家長明確表示,不願讓自己的孩子寄宿在黑人的家裡。一個孩子看到裹頭巾的女性,脫口而出:“Terrorist!”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忽視、敵視甚至恐懼,早已深埋進這些尚在成長的心靈之中。
“大家可能有些擔心,英國前陣子出了好幾次襲擊事件”,我試著在大巴上講起西方發達國家針對黑人和中東的種種黑歷史,“其實在伊拉克、敘利亞等國家,那裡的百姓幾乎每天都在經歷爆炸,不死個幾十人都上不了新聞,歐美國家和俄羅斯持續的角力是造成今天中東亂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車廂裡一片沉默,一車孩子們盯著手機螢幕,更認真地打起遊戲來。
美編:黃山
-
3 # 養生先鋒派
我很喜歡遊學,尤其是帶領著同學們一起領略去領略外面風世界!
一:我大學畢業之後做了好多年的俱樂部教練,組織大學生徒步、登山、去內蒙古大草原、去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查干湖冬捕,那時候真的是非常好的團隊,非常的青澀,但是也擔著責任,給我們的快樂是不言而喻的!
二:回到自己的家鄉,繼續做遊學老師,我真的就適合這個職業,帶領青少年遊學,讓它們,讓他們見識外面的精彩世界,同時在遊學的過程當中,讓他們學會團結,解決問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當中能夠用到他們遊學的所見所聞,我感覺非常的欣慰。
我有很多遊戲的點子,透過平臺也希望將遊戲和大家更多的分享遊學,不單單只是去旅遊,也要透過團隊的遊戲將拓展訓練和遊學相結合,是我非常擅長的,我也特別熱愛
回覆列表
既然遊學對孩子、家長來說都很重要,很有價值,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安排遊學呢?換句話說,什麼樣的遊學具有真正的價值呢?
很多走了很多國家的學生,他們的護照上蓋了二三十個國家的入境章,他們參觀過眾多世界頂級的名校。然而,他們卻依舊對學**沒有任何興趣,依舊只會死記硬背、考前突擊。
很多人的很多次旅遊,除了拍下一堆證明照,買了若干奢侈品,在朋友圈獲得一些“贊”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有真正價值的收穫。難道花1-2個小時逛了一遍盧浮宮、大都會博物館,就得到真正的藝術薰陶了嗎?難道在金字塔、盧克索照了一堆照片,你就真的瞭解了埃及的歷史了嗎?難道在牛津、劍橋、哈佛泡了幾個下午,你就真的懂得如何學**了嗎?
其實這些地方都值得去看看,所有的美景都值得拍照留念,所有的美食都值得品嚐,所有的文化都值得感受,如果走馬觀花真的讓你覺得滿足,那一切都不是問題。
但是真正的遊學不應該是這樣的。拋開所有的虛榮因素,各位家長和學生是否真的想過,什麼是遊學?為什麼要遊學,在選擇目的地和行程的時候,你到底看重的是什麼?對於孩子來說,遊學最大的收穫到底是知識還是能力,抑或是一種人生的體驗。
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我們都聲稱自己愛旅遊,也都希望孩子能接受素質教育。因此,不知從何時起,似乎是從國外傳來的把旅遊和學**結合到一起的遊學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而且正越來越成為時尚。
然而,正像“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遊學對每個人、每個家庭所代表的含義並不都是一樣的。
有些人把遊學當作提高英語成績的捷徑,指望經過1-2周的遊學,能夠使孩子的雅思成績提高1-2分;也有些人把遊學當作留學的敲門磚,希望透過親身實地考察,為孩子將來的留學之路尋找方向;還有些人只是把遊學當作一次逛街式的旅遊,在經過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的“頭懸梁錐刺股”式的苦學之後,為孩子帶來一絲夏日的清涼。
其實從古到今,從中到外,遊學作為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的一種學**教育方式一直廣為流傳。在中國,我們把這叫做“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在古代,我們還有一位先賢大哲,成為了遊學的始祖,那就是孔子。
從某種程度上說,遊學只不過是另一種方式的學**。正像前些日子BBC熱播的紀錄片《中國老師教英國孩子》裡描述的一樣,當英國的孩子遇到中國的教師,用中國的方法進行學**時,雖然會有很大的不適應,但一定會有另一種收穫的。我們的孩子其實也應該以另一種方式來學**,感受海外遊學帶來的新鮮體驗。
學生們在遊學期間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到另一個國外的全新環境裡學**語言課程,參觀當地名校,入住當地寄宿家庭,遊覽國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點,既不是走馬觀花的旅遊,也不是簡單枯燥的學**,而是在遊學的過程中開闊視野,增長閱歷和見識,培養國際視角,養成全球化角度的思維**慣,在潛移默化中融合中西方文化,體驗人生。
遊學本質上是一種人生體驗——斯人斯時斯地的體驗
對於中國眾多的獨生子女來說,走進國際化程序、參與國際化活動、在國外親身體驗風土人情、接受異域文化氛圍的薰陶、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無窮樂趣,這樣的遊學活動必能為孩子們增加生活的磨練、提高他們的獨立自主能力,同時又能為將來的出國留學做好準備,也為自己留下一份終生難忘的記憶、增添一筆無形的財富。
寰遊私享與紐西蘭本地的多所名校和國內知名的教育機構在廣泛、深入的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密切合作,隆重推出2016人生體驗——紐西蘭遊學專案。
紐西蘭風景秀麗、氣候溫和、民風淳樸、治安良好,被世人譽為“世界上最後一片淨土”,連續多年被聯合國國家發展組織評定為“世界上最適於生活的國家”。英語是紐西蘭的官方和通用語,無論課內課外,學生都是在良好的英語環境中學**。相對於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紐西蘭最早和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與中國的關係持續穩定和友好。中國的寒假正值紐西蘭的盛夏,前往紐西蘭的中國學生可以擺脫嚴冬的困擾,盡享大洋彼岸的碧海藍天。穿梭于都市與自然之間,感受現代與古典結合的獨特之處,得到豐富的體驗。
紐西蘭的教育沿襲英式的教育體系,立足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以實用、現代、合乎需要而在世界上素享盛名。紐西蘭高等學府擁有優秀的學術教育水平,曾先後培養出四位諾貝爾獎得主,許多專業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諸如生物技術、法醫學、牙醫、海洋工程、環境科學和園藝學等某些尖端領域,紐西蘭的學位在世界上是最好的。紐西蘭的基礎教育在2013年被“倫敦列格坦研究所”評為世界第一。作為英聯邦國家,學生在紐西蘭留學期間獲得的學分可得到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家的認可並可直接申請轉入大學繼續深造。
紐西蘭的寄宿家庭生活是練**英文及體驗紐西蘭生活的最佳方式。學生透過在當地寄宿家庭的生活,和寄宿家庭成員的近距離接觸更好地瞭解西方文化,開闊眼界,建立新的思維方式。瞭解西方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這也是學**語言課程之外最重要的知識。
紐西蘭政府和學校認可的寄宿家庭非常瞭解國際學生的需求,可以為學生提供優良的照顧。大部分的家庭都臨近學校,有些家庭則需要搭乘短程公交車到學校上課。年紀小的學生(十二歲以下)通常是由寄宿家庭的父母接送上下課。所有的學生都有自己個人的房間和讀書的地方。寄宿家庭費用包含三餐,所以學生不需要烹煮或採購食物。寄宿家庭非常喜歡與國際學生交流並協助改進他們的英文。
整個遊學體驗分為語言學**和實際應用兩部分。學生們上午主要是在語言學校集中學**英文。學校會根據學生們的實際英語水平將他們分到不同的班級,每個班級的人數不會超過12人,全部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組成並由當地具有語言教學專業資格的本地教師授課。整個學**過程將全面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的興趣,學生們將學**實用的學**技巧,拓展英語的應用能力,與各國同學和老師進行充分互動,從聽、說、讀、寫各方面提升英語能力,樹立英語學**的信心。
下午的集體活動包括滑冰、騎馬、游泳、迷你Golf、團隊拓展等專案。學生們將在集體活動中學**如何靈活運用英語,培養團隊合作的意識,增強戰勝困難的能力,並能與同伴結下深厚的友誼,獲得人生難得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