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島未晴HeartMind

    自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開始,一直被東方六國視為蠻夷的秦國開始迅速崛起。二十年後,昔日的蠻夷之國成為了東方六國畏懼的虎狼之國;昔日被東方六國任意宰割的羔羊,變成了兇惡而又威猛的雄獅,虎視眈眈的覬覦著六國。消滅東方六國、統一天下、結束分裂、消弭戰爭成為秦孝公及其後世繼任者的戰略總方向。最終,秦王政依靠先輩(也包 括呂不韋在內)培植起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他親政後的短短17 年中,就把東方六國掃滅,完成了統一的大業。

    在戰國時期相互攻伐,及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合縱連橫 遠交近攻”策略始終貫穿其中,併成為秦國統一六國戰爭中重要的八字方針。

    合縱連橫

    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面對日益強大的秦國,東方六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昔日被瓜分的物件,今日卻成為了各國生存的最大敵人。此時,蘇秦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六國接受了蘇秦的“合眾弱以攻一強”的合縱之策,蘇秦拜六國相印,成為六國攻秦國的指導者和策劃者。結果,六國合百萬雄獅,叩關入秦。作為六國征討的物件,秦國任用張儀為相,實施連橫之法,逐步分化瓦解六國聯盟,逐一而破之,合縱之策至此徹底瓦解。即使後來仍有鼓吹合縱,卻再也形不成與秦國對峙的強大實力。

    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透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併土地的目的。

    遠交近攻

    《戰國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這是范雎說服秦王的一句名言。遠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各個擊破,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併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范雎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佔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四十餘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一中國的願望。

    在風雲際會的戰國時代,合縱連橫、遠交近攻這兩種相互對立抗衡的策略,使秦國在與六國的對碰中無往而不利,直接影響了歷史的程序。秦國最終實現了“六國滅、天下一”。

  • 2 # 商海問道

    所謂遠交近攻,合縱連橫都算是縱橫捭闔的範疇。這二者只是此一時彼一時的策略而已,正所謂法無定法,應該因時而變,因勢而變,順勢而為。

  • 3 # 頂端學術切磋

    遠交近攻與合縱連橫,大部分情況下是同一個意思。它們的主要區別是在遠交近攻是一種軍事戰略。合縱連橫是一種外交戰略。

    遠交近攻就意味著秦國的交往與結盟物件是齊國燕國。而她的戰爭討伐物件是三晉是韓國,是魏國,是趙國還有楚國。合縱連橫的話就不完全一樣,秦國連橫的物件也包括了韓國趙國魏國。目的是瓦解反秦同盟。都是連橫秦國只是外交權謀短期行為。反秦同盟一旦瓦解。三晉又立刻成為近攻物件。而遙遠的齊國則一直是遠交連橫的物件。

    至於張一之所以會成功,那完完全全是秦國把自己的國家榮譽當成一堆完全沒用的廢物,垃圾一樣扔進的歷史的垃圾堆。而其他諸侯國卻相當重視自己的國家榮譽。這種背信棄義的事又不肯做,僅此而已。不過秦二世而亡也足以證明這種流氓式的國家戰略的後遺症有多可怕了。

  • 4 # 莊蘇谷

    “遠交近攻”根本不是單純的外交戰略,其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加強了秦國的王權,增加了秦國的硬實力。

    范雎入秦之前,秦國太后把持朝政,重用自己的弟弟穰侯魏冉。

    范雎見秦昭襄王,秦王問:“先生有什麼可以教我的啊?”

    范雎:“嗯嗯。”

    秦王不解,大概以為范雎耳背,又說:“請先生教我如何強大秦國?”

    范雎:“嗯嗯。”

    秦王不開心了:“先生難道不肯賜教我?”

    范雎:“不是我不敢說,我怕說了就會死。”

    秦王屏退左右:“先生但說無妨。”

    於是范雎就跟秦王說:“秦國越過韓國和魏國去打齊國,打贏了秦國的土地也不會增加,增加的只是穰侯自己的封地。大王不如結交遠邦而攻伐近國,這樣攻取一寸土地就成為您的一寸土地,攻取一尺土地也就成為您的一尺土地。

    秦王大喜,從此重用范雎。數年後,秦王廢黜太后,又把穰侯魏冉驅逐出國都,以范雎為相國。透過實施遠交近攻的戰略,秦昭襄王把王權收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合縱連橫則是純粹的外交戰略。當然,和遠交進攻是以秦國為視角不同,縱橫是以東方諸侯國為視角的。

    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韓非《韓非子》

    東方諸侯國與最強大的秦國結盟,秦國在西,與其結盟彷彿一條連起來的橫線。故曰“連橫”。結盟之後,就可以去打其他東方諸侯國啦。

    燕趙在北,楚國在南,東方六國結盟,就彷彿一條從北到南的縱線。結盟之後,六國就可以共同對抗最強大的秦國啦。

    毫無疑問,對於秦國來說,當然是希望見到“連橫”的,不僅是樂觀其成,而且要主動促成——這和秦國之前的遠交近攻並不矛盾。

    如果站在秦國的視角看,連橫其實也可以被看做遠交近攻的“單純外交版”和“精準升級版”。

  • 5 # 中州雜談之醉臥邊城

    遠交近攻、合縱連橫是三種戰略方針,相同點都是多國聯盟攻擊第三國,不同點是聯合的物件不一樣,攻擊物件也不一樣,分別做如下表述:

    遠交近攻:代表人物范雎,就是和距離遠的國家交朋友,攻擊距離近的國家,之所以這樣做,原因很簡單,如果攻擊距離遠的國家,不僅勞民傷財、風險很大,而且戰勝了也無法佔領土地,最終軍隊還要撤回,將勝利果實丟棄。如果是鄰國就不一樣了,佔一分是一分,可以透過蠶食,不停的擴大領土。

    合縱:代表人物蘇秦,南北為縱,蘇秦把南北分佈的趙、魏、韓、楚、燕,共5個國家聯合一塊,叫合縱,西面抵禦秦國,東面抵禦齊國。

    連橫:代表人物張儀,由於蘇秦合縱的成功,使秦國一籌莫展,為了瓦解合縱,就提出了連橫,東西為橫,秦國聯合齊、趙、燕、魏一起攻打楚國,既瓦解了中原諸侯聯盟,又佔領了大片土地,同時也成就了張儀。

    張儀的成功主要是因為他幫助秦國找到了對付中原諸侯的辦法,而且行之有效,成功的把秦國領土擴張了一倍還要多,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 6 # 萬里公子

    不請自來,簡單說下我的看法。

    首先,合縱連橫並不是從戰國時期才有的,在春秋時期就已存在並使用了,屬於對外邦交的重要戰略之一,其自身因時代的變遷,又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春秋時期,合縱連橫解釋為東西為橫,南北曰縱。

    當時雖也是諸侯爭霸的局面,但其禮制尚在,所以各國之間的戰爭,更多是為了爭奪霸主之位。

    春秋時期,四大強國,分別晉、秦、楚、齊。

    其中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晉在北(相對而言),楚在南,晉與楚聯合,稱為合縱;齊在東,秦在西,齊與秦聯合,稱為連橫。

    這種聯合是相對暫時的,更多的是維護天下均勢,同時以免因頻繁戰爭而使本國實力有所下降,威脅霸主地位,比如晉與楚曾多次發生戰爭,也曾因宋國的居中調停,兩國走向和平共處。

    因此,此時的合縱連橫,多因地理位置而決定。

    2.戰國初期,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合縱為聯合眾弱以攻一強。此時,列國之間除了考慮爭霸問題,還會考慮土地兼併的問題。只不過,各國實力雖有一時之高低,其獨強始終沒有出現。所以連橫也好,合縱也好,並沒有固定的國家,而是完全依靠各國實力的起伏而定。

    3.戰國中後期,秦國因變法而走向強大,成為列國中實力最強者。此時,天下均勢徹底被打破,列國無不對秦國的強大而心生畏懼,因此蘇秦趁其勢,一力促成六國合縱的局面。可以說,縱橫學因蘇秦的出現,而走向成熟與巔峰。與此同時,秦國面對如此情景,啟用張儀之策,用聯合其中一國,而達到破解合縱的目的。張儀之所以成功,除了自身高超的外交辭令與機智之外,更重要的是秦國背後實力震懾,且六國各懷心事,其心難以統一,進而給張儀以可乘之機。簡言之,六國敗在自身侷限,張儀勝在秦國實力。如果單較蘇秦與張儀的才華而言,我比較贊成孫皓暉先生的觀點,蘇秦憑藉一己之力左右天下大勢,而張儀只是見招拆招的被動防守,所以蘇秦技高一籌。

    以上是我對合縱連橫的認知,現在說下遠交近攻。

    嚴格意義上講,遠交近攻並非邦交策略,而是在廟堂謀劃的軍事戰略。此法為范雎提出,適用於戰國後期列國兼併的大環境。范雎曾言:“秦國若用此法,得寸則王之寸,得尺則王之尺。”

    因此,秦國在范雎的設計下,開始出函谷關,逐步蠶食周圍土地。秦國先將力量集中於趙、魏、韓距離秦較近的國家,同時用重金與利益交好距離較遠的,燕、齊、楚三國,使秦在蠶食三晉土地時,免除後顧之憂。這套方針,一直被秦國使用,直到秦滅六國。

    總而言之,合縱連橫為邦交策略,遠交近攻實則是邦交之下的軍事戰略。

  • 7 # 籃虎嘯球

    遠交近攻是將外交和軍事相結合的戰略。意思是離秦國近,接壤的國家,要攻打它。打下一寸土地,秦國國土就能擴大一寸。而遠方的國家如齊國,燕國,跟秦國離得遠,中間隔著其它國家。如果去打的話,費時費力不說,打下來的土地隔著其它國家,秦國大軍一撤,根本守不住。也不好治理。所以遠方的國家不應該去打它,應該跟它交好。讓它幫我們牽制其它國家。 連橫合縱的意思其實是拉幫結派。連橫,就是跟秦國聯合,對抗其餘國家。合縱是其它國家聯合對抗秦國。

    可以看出遠交近攻是有非常明確的執行方向的。那就是大力交好齊國,燕國讓其牽制趙國,楚國等,而把軍事打擊重點放在韓趙魏楚,這四個跟秦國接壤的國家。這樣秦國的每一次軍事勝利都能帶來國土向東實質性的擴張。而秦國的連橫策略則沒有明確指向性。就是充分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分化瓦解合縱,不讓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

    張儀能成功原因有三:1,秦國實力強大,令六國忌憚。國家實力是外交的基石。 2.張儀自身有才華,三寸不爛之舌爐火純青。 3.六國國情不一,強弱不同,利益所在有差異,導致很難精誠合作。

  • 8 # 濁酒一壼談古今

    遠交近攻是由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公元前251年)的國相范雎提出來的,後世秦始皇仍用這種方法統一六國。其特點是:依距離遠近確立攻、交戰略與先後順序。

    合縱連橫的代表人物及特點

    1.合縱:代表人物有公孫衍、蘇秦、龐煖,其特點是:聯合眾多弱國抗擊一強,以阻止強國對弱國的各個兼併。又因為當時的特定環境是,處於強國地位的秦國居於版圖的西邊,而相對弱小的六國居版圖的東邊,從北向南劃一條縱線把六個國家串起來合力對抗西方的秦國,這就是“合縱”。

    2.連橫:代表人物有范雎、張儀。其特點是:聯合願意且有價值的國家擊破其他的幾國同盟,從而達成戰略目的。又因為連橫是秦國提出來的,且秦與東邊的任何一國結盟在圖上都是一條橫線。所以稱之為“連橫”。

    其實,歷史上的合縱與連橫也不僅僅是跟秦國有關,比如,公元前294年,秦國大將白起在“伊闕之戰”(今河南洛陽龍門之戰)中,殲滅韓、魏聯軍24萬之後,引起了六國的恐慌,魏國派使臣與當時趙國的相邦(相當於副國相)李兌商量,欲聯合其他幾個國家合力抗秦,加上當時的燕國國相蘇秦也同時入齊遊說,於是,組成了以齊閔王(公元前323~公元前284年)為盟主的,齊、燕、趙、魏、韓五國同盟合力攻秦。見到這種情形,秦策劃了:歸還魏國、趙國的被佔領土,意圖一舉瓦解五國聯盟。狗血的是,強敵還在環視,五國內部卻打起來了。盟主齊國出兵途中順,摟草打兔子順手滅了弱小的宋國,引起了其他幾個國家的不滿,於是,大家聯合起來進攻齊國,這也是一次合縱的戰例。

    張儀:鬼谷子的高徒,縱橫家蘇秦的師弟,是活躍於戰國中後期(公元前350~310年)的著名活動家,連橫戰略的實際推動者,為瓦解六國聯盟的“合縱”,為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他的大力遊說下,“合縱”國的聯盟被瓦解,從表面上看,是張儀的功勞,但我的理解還有一層原因:自從蘇秦佩六國相印,聯合六國“合縱”抗秦以來,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逼得強秦十五來不敢出函谷關一步,但恰恰就是這十五年的風平浪靜,麻痺了六國的警惕,強敵暫時消失,激發了合縱六國的內在矛盾,內訌頻頻發生,秦使用離間計六國之間相互猜疑,合縱聯盟形同虛設,所以才有張儀連橫戰略的可趁之機,最終,在雄才大略的秦始皇“遠交近攻”下,滅亡六國,一統天下。

  • 9 # 歷史方位

    遠交近攻與合縱連橫的區別在於,所處的時代背景,所奉行的價值觀以及戰略目的都有所不同。對於“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張儀,他的成功離不開異於常人的天賦和個人的努力,鬼谷子的教導,時代的造化以及秦王的信任和支援,更重要的是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秦國作為外交後盾。

    戰國時期有這樣一批人,他們雖手無縛雞之力,但卻能以口舌之利而剩百萬之兵,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縱橫家。所謂縱橫家,即合縱家與連橫家。合縱家代表人物是蘇秦、公孫衍,他們主張山東六國結盟抗秦,在地理上呈現出縱向分佈。連橫家代表人物是張儀,他主張秦國和山東諸國結盟,以打破合縱伐秦的結盟關係,而這種結盟關係在地理上呈現橫向分佈。而秦昭襄王時期,出現了另一種結盟關係——遠交近攻。秦昭襄王的謀臣范雎主張遠交近攻,就是秦國與不接壤或有共同利益的山東諸國結盟,迫使他們對於秦國吞併諸國坐視不管,從而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合縱連橫和遠交近攻有哪些不同點呢?首先,合縱連橫與遠交近攻所處時代背景有所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天子地位的衰微,諸侯國之間的邦交先後出現三次悄然變化;春秋時期,周天子逐漸衰落,成為諸侯之間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強大的諸侯國為了擴大自身領土,提升自身地位,以周天子名義蠶食鯨吞弱小的諸侯國,這樣的現象叫做“尊王攘夷”。

    戰國中期,周天子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已淪為被某些強國脅迫的物件。周天子之名已不能成為列國攻伐的藉口,另一種諸侯邦交模式正在醞釀。諸侯國在你徵我伐間,結合各國間的地緣關係,形成了全新的邦交模式——合縱連橫。

    戰國晚期,戰國七雄已經從多極化向雙極化,甚至是單極化邁進,統一的步伐已經勢不可擋。在此之時,戰國中最強大的秦國奉行遠交近攻的邦交和戰爭策略,以求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因此,無論是“尊王攘夷”“合縱連橫”還是“遠交近攻”,都是春秋戰國在不同的階段,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其二,合縱連橫與遠交近攻奉行的價值觀不同

    合縱連橫和遠交近攻,奉行的價值觀有著明顯的區別。我認為,合縱連橫以“重道明德”為主要價值觀,因此戰國時期經常會出現某些君主背信忘義而遭到攻伐的事情。例如,戰國七雄之中的齊國,因為滅了宋國而遭到五國伐齊,釀成國破君亡的下場。遠交近攻的價值觀是以“統一”為導向,為的就是能夠吞併其他諸侯國。所以戰國晚期,秦國攻打其他諸侯國往往沒有相對合理的理由,他的目的就是奪其城,滅其國。

    其三,合縱連橫與遠交近攻戰略目的不同

    我認為,合縱連橫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諸侯之間的相互制約。秦國在商鞅變法後迅速崛起,引得山東六國惴惴不安,因此時常挑起合縱攻秦以制約秦國的發展。而秦國任用張儀,以連橫之策打破合縱,就是為了制約其他諸侯國之間的聯盟關係。我認為,遠交近攻是與時俱進的合縱連橫。它不再侷限於地理位置上的分佈,而是將地理位置充分地和國家利益掛鉤,以至於非秦之鄰皆是友的局面。

    合縱連橫和遠交近攻有哪些共同點呢?首先,合縱連橫和遠交近攻都主張對外結盟,而不是通殺

    合縱主張山東六國聯盟抗秦,由南向北縱向排列,對秦國進行戰略威懾和軍事打擊。連橫主張秦國東向和合縱國結盟,以達到破解合縱的目的。而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主張和秦國不接壤的諸侯國結盟,對接壤的鄰國實施各個擊破的策略。他們都需要與其他諸侯國達成聯盟關係,而非全盤通殺。

    其二,合縱連橫和遠交近攻都是從某個諸侯國的利益出發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合縱連橫和遠交近攻的出發點都是諸侯國的利益,沒有利益就沒有邦交與戰爭。合縱是為了合縱國的利益,以地緣關係為紐帶,達成聯盟對秦國實行打擊。連橫是為了秦國的安全和發展的利益,透過合縱國間的相對矛盾,透過離間使合縱從內部瓦解。而遠交近攻是以秦國的利益,透過和不接壤或有共同利益的諸侯結盟,對其他諸侯國實行攻城滅國的戰略。

    其三,合縱連橫和遠交近攻,都是透過外交和軍事相結合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

    合縱連橫和遠交近攻都是透過軍事和外交相結合,既沒有脫離軍事的外交,又沒有離開外交的軍事。因此合縱連橫和遠交近攻,更像是兵家和縱橫家的結合體。諸侯國透過外交軍事相結合,對其他諸侯國實施打擊,實現自己利益。

    合縱連橫從狹義上來看,可以認為是張儀和蘇秦的較量。那麼,張儀為何能夠從較量中勝出呢?1.張儀本身的天賦

    一個人想要在世上獲得大成就,要麼需要天賦異稟,要麼需要異於常人的持續努力。張儀天生就是伶牙俐齒,表達能力十分出眾。他求學之初就表現出一個很好的口才,在鬼谷子門下時,他的口才更是優於同門師兄弟,經常在論辯時說得其他人啞口無言。因此,張儀的成功離不開他在遊說方面異於常人的天賦。張儀不僅具有優秀的遊說天賦,而且還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他能夠洞察諸侯間趨利避害的私心,以此作為遊說的突破口。

    2.得益於鬼谷子這個高品質的導師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我認為,鬼谷子可謂是左右春秋戰國時局的第一人,他門下弟子眾多,許多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商鞅、龐涓、孫臏、蘇秦、張儀、呂不韋、李斯等人都是鬼谷子的高徒,他們都是戰國時代叱吒風雲的人物,因此,鬼谷子可謂是以天下為棋的世外高人。良師益友,乃人生一大幸事。張儀很榮幸地成為鬼谷子的弟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下山後遊說列國,輔佐秦王攪得周天寒徹。因此,張儀的成功離不開他的老師鬼谷子。

    3.個人努力

    縱使天命所歸,亦需人事努力。即使是天才,也需要自己的不懈努力,通過後天學習來提高自己。張儀也是一樣,要想人前顯貴,背後必然受罪。縱使他天賦異稟,有名師指路,如果個人不努力的話,怎能在列國紛爭中獲得大成就呢?儘管史書上對於張儀早年並無過多敘述,但我們深知,一個人的成功和他個人的努力分不開的。

    4.時代的造化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任何個人的發展都離不開時代的作用,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是被時代浪潮推上前沿。張儀也不例外,張儀生活在一個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這個時期列國伐交頻頻,強則霸,弱則亡。其間,社會需要這樣一批人才,他們能以口舌之利,而勝百萬之兵,依靠口才實現諸侯國的利益。而張儀這類具有遊說天賦的人,就被時代篩選了出來,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5.秦惠文王的支援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一個好的伯樂,才能夠使千里馬發揮最大作用,天賦異稟而又學富五車的張儀,假如遇上昏君庸主豈能鋒芒畢露?秦惠文王對於有著“竊玉之名”的張儀,委以重任討要河西,而後拜相封爵,此伯樂不常有!秦惠文王就是張儀此生的伯樂,他給予了張儀最大的信任,全力的支援,張儀才能縱橫與列國之間,在風雲激盪的戰國時代千古留名。君臣二人,相扶相知,北滅義渠,南平巴蜀,東出函谷,逐鹿中原。

    6.秦國的強大

    弱國無外交,強國有真理。外交的勝利離不開國力的支撐,背後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誰又能唇齒一動挑動列國紛爭呢?張儀背後有一個秦國,這是一個經過商鞅變法啟用生產力和戰鬥力的秦國,這是一個上下一心鬥志昂揚的秦國,這是一架賓士不歇摧枯拉朽的戰爭機器。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強大的秦國作為支撐,張儀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外交才能,才能達到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地步。

    總結:

    合縱連橫與遠交近攻所處的時代背景、所奉行價值觀、戰略目的都有所不同,但他們都以諸侯國利益為出發點,透過外交和軍事手段相結合,有條件的對外結盟來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對於合縱連橫的勝出者張儀來說,他的成功離不開本人的天賦,後天努力,以及鬼谷子的教導,也離不開時代的背景、秦王的信任支援,更離不開秦國強大的國力支撐。

    歷史潮流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從尊王攘夷到合縱連橫,再到遠交近攻,從分裂到對抗再到統一,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一個人,只有順應歷史潮流,透過持續不屑的努力,才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咪噴真蟎淨脫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