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王樂多

    首先大人要以身作則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嘛 要用自己的行動證明給自己的小孩子看 其次孩子對了就是對了 錯了要及時教育

  • 2 # R潤兒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我想說一個觀點“潛移默化”。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就短短几十年,學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中把一件事情既做得又好,有做的準確。這就要求我們在做事時,不能夠隨心所欲而是看似自然而然的用力思考後的行動。

    不知道在生活中有沒想過,如果有一張父母實習證的話,是否會去領一張實習之後,在正式入職挑起重任。如果有這樣一個實習機構,我想應該能解決目前很多父母所頭疼的問題。

    呵呵,當然這只是基石假設,沒有哪位父母原因用自家孩子當做別人的試驗品。

    但是,我們每個父母都是在把自家的孩子當做了試驗品。所以這場實驗前提條件就是:作為實驗人,你真的準備好了嗎?不是生理上的準備好,而是心理上、自我成長方面可以作為一個標本,即便不是那麼的完美,但我們還有一顆自我生長的心。這點做到並不難,因為我們人類擁有最聰明的智力,唯一難的是作為父母是否具備

    第一:自我察覺之心

    第二:自我生長之心

    第三:自我檢討之心

    第四:自我管理之心

    第五:克服自我懶惰之心

    我們叢一棵樹中可以得到的道理,那就是作為父母首先別忘記改造好自己,再陪著孩子一起抵擋外面的風雨。每一個樹支在成長的同時作為樹幹、樹根,你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可以支撐更長、更久、更穩定的生命週期。

  • 3 # 正經一會抽風一會

    對於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有一些心得分享,我家孩子今年一年級,剛從幼兒園過度過來,個人覺得需要在幼兒園階段培養的有以下幾點方面,可以著手,有需要的家長可以參考下。

    1,懂得分享,明白分享的好處

    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好東西,他們的內心中一定會產生牴觸的情緒,此時家長不可以壓迫孩子進行分享,要讓他們明白分享的好處,讓他們感受到分享之後的樂趣,當內心得到滿足的孩子,他們一定願意嘗試做出改變,家長的適當引導是非常關鍵的。懂得分享的人,人際關係都不會太差,他們懂得將自己珍貴的東西和別人分享,在別人的心中會成為真正交心的人,長久積累下來的融洽的人際關係,會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最佳資源,不管未來道路上發生什麼,他們都會有無數的同行者。

    2,規範孩子的言行舉止

    一旦發現孩子在成長中出現自私自利行為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漠視孩子的行為,要及時的指出可能產生的錯誤和影響,引導孩子走向分享的道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言行是不可取的,只有這樣孩子分享的意識才會逐漸培養起來。

    分享,這個詞語在成人的世界中經常聽到,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中最基本的狀態,但是要想讓孩子將他們最喜愛的玩具分享給別人,是一件讓他們非常為難的事情,不管孩子的內心如何拒絕,分享都是無法迴避的好品德,在孩子小時候培養孩子分享的好習慣,會使孩子受益一生。

    3,感恩的品德

    懂得分享的人,內心大多都是非常溫暖和善良的,他們能夠看到別人身上的亮點,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在第一時間是伸出援助之手,當得到別人回饋的時候也會將滴水之恩銘記在心中,不管到什麼時候也不會忘記,這種感恩的性格,也讓他們成為給生活中堅強的人。

    4,家長以身作則

    另外,就是家長作則,要想讓孩子在生活中懂得分享,家長日常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以身作則,當身邊人有所求的時候,儘量的伸出援助之手,當然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不妨耐心的講解給孩子,讓他們知道父母的分享,會給別人帶來便利,也會受到感激,在父母言行的影響之下,一定也會逐漸的願意將好事情和東西分享給身邊人。

  • 4 # 唯自然教育平臺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就是在培養孩子優秀的自律品質。自律是人類非常優秀的一個品質,有了自律,生活品質自然高。如何才能去培養好孩子?

    首先父母要先養成好習慣,要成為一個有自律的人;然後才有可能帶孩子有節奏地生活,如一日三餐,如就寢時間……家裡的東西哪裡拿的放回哪裡去,做事情要有頭有尾。5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也許會不太願意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沒關係,只要父母不帶情緒,能溫柔而堅定,並且深深地相信孩子能做到,然後簡單而明瞭地告訴孩子,孩子會去做的。這需要父母的內在有強大的力量。

    遵循生命的自然發展規律,一切才能得以順利發展。育兒的過程,是父母重新成長的歷程。父母好了,孩子自然會好。

  • 5 # 怡家秀

    1、講明道理。讓孩子懂得為什麼要養成這些好習慣,願意按要求去做。

    2、指導做法。先教孩子怎樣做,孩子會做以後,放手讓他自己做。

    3、嚴格要求。要求一經提出,就要嚴格地去做,不因偶發事情而放鬆要求。

    4、鼓勵為主。讓孩子體會好習慣的益處,多鼓勵多表揚,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

    5、長期堅持。只有長期的練習,習慣才能養成,孩子的行為有反覆,要“抓反覆,反覆抓”。

    6、防微杜漸。發現有不良行為的苗頭,要及時改正,不使之成為壞習慣;因為改正一個壞習慣,比養成一個好習慣難得多。

    要要孩子知道這三方面:愛學——抓學習興趣培養,會學——抓學習方法指導,勤學——抓良好習慣養成。三個方面是個缺一不可的整體,興趣是學習動力,方法是學習過程,習慣是學習保證,這三方面都做好了,孩子就適應了小學的學習,他的學習成績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 6 # 智童趣的濤哥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執行。

    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了孩子一輩子。

    所以,教育的關鍵,就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好的習慣是跟家庭有關係潛默移化的教育才對小朋友有影響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二: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起點和基點;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孩子成才的必要條件;

    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最佳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

    五:家庭教育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專家研究表明,3-12歲是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過了這個時期,孩子的習慣基本已經形成,再想去糾正,家長難,孩子也難。

    所以,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要趁早,以下這12種習慣越早讓孩子養成越好!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家長做得太多,反而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理意識,讓孩子逐漸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從自己吃飯喝水上廁所,到學會收拾書包收拾房間。

    孩子從小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讓孩子從小能夠遇到事情先自己想辦法解決,並且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未來,孩子才能過好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成為一個處處依賴別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的人。

    2凡事宜早不宜遲

    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都經歷過這樣的事:

    鬧鐘響了一遍又一遍,最後還是被家長叫了起來,最後踩著上課的鈴聲跑進教室;

    每次的作業都要拖到最後一刻來寫,結果晚上沒睡好,白天沒精神,作業質量還沒達標;

    考試的時間就要到了,踩著點出發卻偏偏遇上了堵車,結果準備了好久的考試心態瞬間崩了。

    《禮記·中庸》中有句古訓:“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這裡的“豫”,就是預備的意思。

    凡事做好準備,哪怕是提前5分鐘,孩子的人生都會變得與眾不同。

    3每天大量閱讀

    讓孩子愛上讀書,是父母最值得炫耀的功力!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讀書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品格、健全人格,讀書可以給孩子提供拼搏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力量,讀書可以讓孩子懂得愛自己、愛他人、愛生命、愛世界。

    《人民日報》曾刊文,提醒父母要鼓勵孩子根據興趣進行大量閱讀。

    一定要讓孩子大量閱讀,培養閱讀習慣的前提,是讓孩子自由選擇書籍,讓閱讀成為孩子的興趣,一種放鬆方式,而不是一種任務,一種負擔。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養成了每天閱讀的習慣。

    4參與家庭勞動

    《少年說》,有對母子對話令非常有意思。

    兒子付軒昂站在對話臺上,當著眾人面向臺下的母親訴苦,他說,不明白為什麼媽媽一定要讓自己學做家務,自己還是個十幾歲的小孩。

    這個媽媽卻是這樣說的:“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已經長大了,你必須承擔。

    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家務勞動的能力,它會鍛鍊你的動手能力,它會讓你培養感恩之心,它會讓你有耐心有愛心,你必須學習。”

    這段回答,贏得了眾多的掌聲。

    家長必須明白,做家務不只是幹活,往往會做家務的孩子更懂得生活。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大多數孩子將來是離不開做家務的,現在不學,將來依舊要從頭學起,付出的代價只會更大。

    5嚴格要求自己

    孩子總是隨性的,總是對自己太寬容。

    想睡懶覺就睡懶覺;

    想看電視就一直看電視;

    想不寫作業就一直拖拖拉拉。

    說到底,就是不夠自律。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否成功,自律的影響是智力的2倍還多。

    家長要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讓孩子能夠嚴格要求自己。

    雖然說在教育路上,不能指望孩子自覺,但是家長要明白,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始終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不可能一輩子管著孩子。

    總有一天,孩子要自己學習,自己生活,這個時候,孩子是否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就很重要了。

    孩子本身的自制力是很差的,培養孩子懂得自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

    6學會自己做決定

    很多時候,孩子的優柔寡斷,孩子的猶豫不決,孩子的不夠魄力,都是家長造成的。

    很多家長總是在替孩子做決定,從今天吃什麼,明天穿什麼,後天去哪玩,

    到去哪所大學選哪個專業,找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樣的物件......

    家長管的太多了,就把孩子的選擇權剝奪了,直到後來,孩子漸漸喪失了選擇的能力。

    在電影《摔跤爸,爸爸!》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最深:“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家長要學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決定,相信孩子有能力進行選擇和決策。

    你要相信,你今天給孩子多少自由,孩子就給你多少未來。

    習慣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要有耐心,更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去摸索,去調整。

    從來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最適合孩子的愛的教育。

    7知行合一,注重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家長在給孩子講明道理,提高認識的同時,必須著重花大力氣引導孩子多實踐,讓孩子在實踐中把"規範"、"標準"化為自身的東西,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我們常要求孩子愛

  • 7 # 婦科賴愛鸞醫生

    6歲前一定要給孩子建立的七個習慣,否則影響一生。那麼,這七個習慣分別是什麼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不可拿別人的東西】

      6歲前的寶寶沒有“你的”、“我的”區別,他們見到喜歡的就會拿,父母這階段的提醒尤為重要,如果演變為“偷拿”,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

      【例子】

      2歲半的嘟嘟見到毛毛有芭比玩具,一把搶過毛毛的玩具歸為己有,導致毛毛大哭,嘟嘟媽告訴嘟嘟:“芭比是毛毛的,不是你的,你現在要把芭比歸還給毛毛,如果想玩要先徵求毛毛的意見,看毛毛是否願意借給你玩,強搶是不對的。”經過多次的提醒和改正,寶寶逐漸有了“我的”、“你的”概念。

      【2、東西用完要歸還】

      這是讓寶寶養成隨時整理的良好習慣,很多孩子亂扔玩具不收拾,這非常不好。習慣將東西歸位,不僅提高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透過物品的擺設也能提高創造力。 孩子從小養成歸位的習慣,生活也會更加整潔。

      【例子】

      2歲的囡囡喜歡丟東西,無論是玩具還是衣物,都喜歡撒的滿地。囡囡媽每次都有意識地讓跟囡囡一起收拾,掃把、抹布、凳子等東西也讓讓囡囡用完後放回原地,歸位成為囡囡最習以為常的事情。

      【3、懂得先到先得】

      常見到公共場所少數人插隊的行為,往往引起公憤和旁人的譴責,這種損害別人利益的不道德行為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從小要讓孩子知道,公共物品、公共設施都要遵循“先到先得,後來者等待”的原則。

      【例子】

      3歲的蕾蕾看見麥當勞的公共滑梯有不少小朋友,她二話不說衝到裡面,很多小朋友都在排隊,一個接一個地往下溜,結果她衝上前,將前面的一個小哥哥撥到一旁,自己一屁股坐下就往下滑,小哥哥非常生氣,跟在蕾蕾後面用手拍打蕾蕾,但蕾蕾卻完全意識不到小哥哥為何打她。這就是教育的缺失。

      【4、不能打攪到別人】

      圖書館裡大聲喧譁追逐、課堂上逗弄前面的同學,泳池裡將水灑向陌生人群,這類行為就是孩子規則未建立的表現。有這類無禮行為的孩子更容易招引矛盾、容易跟人發生摩擦,也往往更容易討人嫌。

      【例子】

      兩個小女孩在沙發上看連環畫,5歲的鼕鼕湊到兩人旁邊大叫一聲,嚇得兩個小女孩大哭,調皮的鼕鼕卻哈哈大笑。從此兩個小女孩給鼕鼕貼上了“小惡魔”的標籤,也經常故意不跟鼕鼕玩。

      【5、不要有粗俗的行為】

      粗野粗俗的行為等同於頑劣,無論是大人還是老師都不喜歡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往往容易成為被孤立的物件。

      【例子】

      濛濛想玩娜娜的玩具,但娜娜不給,濛濛生氣了,一手拍在娜娜臉上,還尖聲大叫說:“你不給我,我讓我爸爸拿槍打死你!”連旁邊的老師都大吃一驚,後來凡是跟小同學鬧矛盾,濛濛都用“爸爸拿槍”威脅別人,儼然一個小惡霸,也沒多少小朋友願意跟濛濛玩。

      【6、做錯事要道歉】

      做錯事道歉,不僅能反映一個人的教養,給自己獲得原諒的機會,也是人機交往的一個手段,還是反映孩子敢於承擔自己犯下錯誤的勇氣,也會進一步規範著孩子的行為。

      【例子】

      豆豆喜歡往窗外丟垃圾,經常被媽媽批評。某天李大爺剛好站在陽臺,一根香蕉皮不偏不倚地剛好落在了李大爺的頭上。在媽媽的陪同下,豆豆到李大爺家道歉,得到李大爺的原諒後,豆豆更加懺愧於自己的行為,往窗外丟垃圾的毛病也消失了。

      【7、不能傷害自己】

      孩子由於年幼無知,很容易無意間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比如可能會因為好奇將手伸進火爐裡、觸碰熱水、手指伸進電排插的孔洞裡、拿刀劃傷自己、遇見車輛不懂躲避等。大人需要告訴孩子哪些傷害自己的行為不能有,讓孩子懂得保護好自己。

      【例子】

      3歲的龍龍很愛騎小輪車,小區裡車來車往的,非常危險。龍龍爸用粉筆畫了一個區域,告訴龍龍這才是騎車的範圍,不能越過這個區域。龍龍每次騎到邊沿就掉頭回來,因為他知道超出活動範圍有危險。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規矩一開始可能要配合一些小懲罰。但這類對孩子的懲罰一定要及時,因為孩子的長期記憶比較差,超過時間再懲罰孩子不僅不知道原因,相反卻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們喜歡玩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