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瀋陽來人兒
-
2 # 792突擊步槍
莫斯科保衛戰蘇軍是沾了老天爺的光,冬天突然提前來臨,德軍全部是夏季套裝,坦克發動機機油也是夏季的,人凍得要死,坦克和汽車發動不著開不動,希特勒和拿破崙都是吃了天氣原因的虧,蘇聯和俄羅斯軍人稱冬季是“冬將軍”
-
3 # 最煩辯論不過就拉黑的
蘇聯人背後有英美一直輸血,而德國人在攻到莫斯科的時候因為天氣原因造成道路泥濘,(因為蘇聯人的鐵路德國人用不了所以只能用汽車運輸。)這就導致大量後勤物資在運輸不到前線,又因為天氣寒冷大量坦克開不動,這對極度依賴機械化水平的德軍來說是非常致命的。(當然,天氣不是最重要的原因)至於柏林戰役的時候,德國人東西兩線都已經失敗,而且防守柏林的時候就連小孩子都上了戰場,這就說明德國敗局已定了
-
4 # 轉世輪迴追夢人
俄國被德軍包圍而不丟失莫斯科是因為後方的戰爭資源沒有失去,軍隊還可以得到補充,還有嚴寒的氣候也築起了防線,德國的情況恰恰相反,所有戰爭資源被炸燬,要兵沒兵,要什麼沒有什麼,能取得勝利嗎?
-
5 # 軍迷雷達站
謝謝邀請,這樣的問題得從幾個方面看,第一,德軍從邊境打到莫斯科附近,已經是疲憊之師,後勤補己跟不上,無論是官兵的保暖衣服和彈藥都是問題。第二,惡劣的天氣幫了前蘇軍的大忙。第三,德軍錯過了攻擊莫斯科的時機,秋天打也有可能有勝算。第四,110萬的蘇軍阻擊180萬德軍人數也不低,攻擊敵軍的兵力最少3倍於守軍才有絕對的勝算。
-
6 # 點點星光照亮人生
蘇軍能戰勝有幾個原因,(1)天時:寒冷的天氣讓德軍飢寒交迫。(2)地利:德軍遠到而來人生地不熟,戰線太長加上被戰領國軍民破壞戰略物質跟不上。(3)人和:也是最重要的是一點蘇軍是保衛戰無路可退,只有打敗德軍才有一線生機,而德軍是為利益而戰,久攻不下士氣低落。(4)指揮官:決定戰爭勝負的永遠是人!
-
7 # 開心art
莫斯科戰役德軍1,800,000萬對蘇軍1,100,000萬。1945年四月柏林戰役是2,500,000萬蘇軍對700,000萬德軍,雙方這兩個比例不相稱,這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
8 # Springwind1
柏林守軍多是臨時拼湊力量,主力都在外線被分割圍困,在雙線夾擊之下,德國已沒有戰略空間和力量,用於建立關鍵的連續防線和充裕的後手預備力量,是防守失敗的主要原因,反觀莫斯科有深厚的戰略後方和源源不斷的援軍抵達,德國進攻力量又經過數月長達數千裡的征程,急需休整,已是強弩之末。
-
9 # 青春不將就523
你好,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我來談一下我的看法,我覺得德國人更牛,因為俄國後面有一大批國家給他提供幫助,而德國呢,只有一群豬隊友,怎麼帶也帶不動,德國憑著一己之力,單挑了半個歐洲,更是讓幾個國家見識了德國閃電戰術的厲害,所以我認為德國更牛。
-
10 # wwe258147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瞭解其歷史背景,還要了當時雙方軍事實力經濟實力,不是單單的軍隊人數對比就說誰牛,而且交戰雙還有一些不可逆轉的的自然因素,先說德國,一戰後作用戰敗國,由於戰後各國忙恢復各自經濟,德國也一樣經過幾年的經濟發展迅速崛起成了當時歐州最強國家,得益於經濟上的成就使德國能有大量資金髮展軍事工業,到後來希特勒上臺其軍事水平已發展到世界一流其野心也不斷膨脹,緊接著便發動波蘭閃電戰一舉成功,更加速閃電前蘇聯野心並在當一舉得手,把德國機械部隊推進到斯大林革勒前幾十公里,連鐘樓都隱隱看到,可見其軍事上的強大,那可不是吹出來的,如果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阻止了德軍機械化部隊前進的腳步,加之德軍打算閃擊故而沒穿冬衣,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讓前蘇聯才有了準備時間把北方部隊調來,如果不是那場大雪結局有可能改寫,只是歷史沒有假設,更何況當時對付德國還有整個以美英法為首的盟軍,要只是單單蘇德兩國交戰的話,就前蘇聯的軍事實力而也很難有勝算。
-
11 # 大將軍威武K
毫無疑問,蘇軍更牛。原因很簡單,一直充滿仇恨的軍隊和一支充滿貪婪的軍隊相比,前者的戰鬥力顯然更強,更重要的是後者還是處在末日來臨的前夜。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莫斯科戰役還是柏林戰役,蘇軍都是上下齊心協力、同仇敵愾,軍民齊動員,而德軍只是單純的依靠軍隊作戰,戰鬥力自然十分有限。
莫斯科戰役一開始,180萬德軍在1700輛坦克、1300架飛機和1萬門火炮的掩護下可謂氣吞萬里如虎,而蘇軍自開戰以來屢遭慘敗,驚魂未定,雖然有100多萬大軍佈防在莫斯科以西,卻仍然難以招架德軍的攻勢。但是蘇聯因為進行的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廣大的蘇聯人民面對法西斯德軍的燒殺搶掠,激起了無限的憤慨。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與軍隊一道加入衛國戰爭的洪流。
在莫斯科戰役中,蘇聯老百姓得到徹底的動員,他們自發的進行堅壁清野、修築防禦工事、生產武器彈藥、配合蘇軍作戰。據不完全統計,在莫斯科以東構築防禦陣地的蘇聯平民約有50萬人以上,其中婦女超過2/3。為了支援前線,蘇聯人民幾乎貢獻了一切,正如在維亞濟馬一位蘇聯老人對時任蘇軍第16集團軍司令羅科索夫斯基中將說的那樣,“為了勝利我們把最後一件襯衣都給了紅軍。”
反觀德軍,戰鬥力強悍數遍全球也無對手,但是人再多、炮再猛沒有給養也不行。幾百萬大軍的給養透過數千公里轉運,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因此,莫斯科戰役所體現出來的場景就是,蘇軍因為遭遇圍殲戰,從一開始的強大變弱,隨著戰爭動員的深入,全國的力量迅速向莫斯科方向聚焦,因此越靠近莫斯科越強。
德軍一開始很強大,隨著部隊的快速推進,後勤跟不上,越靠近莫斯科越弱,最後在莫斯科城下完全卡殼。
打個比方就是,蘇德兩軍一開始都是一個水池,然後蘇軍從一個水池流到另一個更深的水池,而德軍則沒有,從水池流出來後慢慢的就斷流了。
柏林戰役的德軍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因為燃油供應斷絕,曾經發動閃電戰的的飛機、坦克幾乎都無法開動,能征慣戰的雄兵猛將也大部折損,隊伍中充斥著無數被戰火摧殘到妻離子散的老年人、失去雙親的少年,龜縮在殘垣斷壁間惶惶不可終日的等待著戰爭的懲罰。
而解放了東歐大片被法西斯摧殘後的國家和人民後,士氣高漲,軍需後勤基本上都不成問題。更重要的是,曾經目睹法西斯德軍暴行的蘇軍進入了德國領土,所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戰鬥力膨脹自然不在話下。於是很多人詬病蘇軍進入德國後暴行不斷,但是需要說明的是,一個曾經目睹親人朋友被敵人殺害的人進入了敵人的家園,如何能抑制這個人不報仇雪恨的心理?
所以,柏林之戰對於德軍來說是一場還債的戰役,並且器不如人,十分心虛。對於蘇軍來說是討債的戰役,兵力兵器都佔絕對優勢,因此底氣十足,勝負也就立見高下了。
-
12 # 沉沉相殷
俄國人運氣好,德國人運氣太差,不存在誰牛的問題,要說牛,還是毛主席的人民軍隊,把蔣介石打到臺灣,在朝鮮越南兩勝美國,珍寶島勝蘇聯,擊敗印度越南日本,消滅土匪,兵不血刃收回香港澳門大連中東路,統一西藏新疆,
-
13 # 闖西蜀
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僅僅是對陣雙方的兵力,更要靠天時地利人和!
德軍進攻莫斯科時已初顯疲態,但也驕傲到了極點,驕兵必敗,“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當百萬德軍攻到莫斯科城下時,莫斯科城內不僅僅有125萬蘇軍,還有全城數百萬百姓鼎力支援!當蘇聯紅軍抵抗住德軍的第一波攻擊後,德軍的攻擊力已明顯減弱,而城內蘇軍卻是背水一戰,堅持到底就是勝利!這場經典戰役與二戰中國戰場上的長沙會戰很相似,如果不是指揮官薛嶽將軍堅毅的性格和高超的指揮藝術,長沙會戰可能堅持不到勝利!同理,莫斯科保衛戰如果不是朱可夫元帥的鐵腕指揮,很可能會功虧一簣!
二戰期間這兩場保衛戰的勝利對中蘇兩國乃至整個反法西斯的勝利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戰爭一旦進入相持階段,戰爭資源就是決定勝負的唯一條件,日德在二戰後期資源極度匱乏,根本無力支撐漫長的戰線,收縮防守的後果就是兵心渙散,兵敗如山倒,攻克柏林也是水到渠成、勢不可擋啦!
-
14 # 不正經的軍棍
贏了的牛,這點毫無疑問。自古以來,都是勝者為王,別管是怎麼贏的,反正是贏了。再牛,仗打輸了,也沒用。
二戰期間,莫斯科戰役和柏林戰役是兩個關鍵點,兩個國家首都城下的一次決戰。然而,德軍打了兩次輸了兩次,直到納粹滅亡。兩場戰爭背景完全不一樣,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德軍實力不濟。
很多時候,人們對於實力的理解是部隊戰鬥力,然而,二戰這種大戰場,打的是不對戰鬥力麼?是軍官指揮能力麼?並不是,打的是國家的綜合實力、戰爭實力、工業實力。軍官指揮如何,只關係到死多少人。打仗,打的就是錢。
莫斯科戰役時,德軍高歌猛進,然後就被按在莫斯科城外摩擦,關鍵原因就是在後勤,前線德軍快速突進,而德軍後勤壓根就跟不上,莫斯科郊外的德軍壓根吃不飽飯。而且,兵力上,德軍是籌備了180多萬人,但是呢,越打越少。
而蘇聯不一樣,斯大林坐鎮莫斯科,全國動員,各路援軍和物資都在源源不斷的投入到莫斯科。莫斯科戰役防禦階段,蘇軍損失五十多萬人,而遠東蘇軍的18個師這個時候在緊急趕往莫斯科,這群傢伙帶了1700輛坦克和1500架飛機,實力強勁,而此時德軍僅僅1100輛坦克和600多架飛機,實力已經不如蘇軍了。
並且,12月5日蘇軍反攻開始,12月6日,莫斯科突然降溫,極寒的日子來了,德軍的各部隊雪上加霜。一個莫斯科戰役,德軍損失五十多萬人。
而柏林戰役,又是另外一個局面,蘇軍出動260萬部隊,德軍80萬人,坦克飛機數量更是碾壓德軍,而且柏林外圍還有一大堆喀秋莎持續轟擊德軍。蘇軍付出八萬人陣亡,二十多萬人受傷的代價拿下了柏林,而德軍全滅。
與莫斯科戰役不同,柏林戰役時,柏林幾乎就是一個孤城了,盟軍合圍了柏林,德國B集團軍想支援柏林,壓根就沒機會。相反,莫斯科戰役時期,德軍兵力其實並不多,柏林戰役德國已經被盟軍圍死了。莫斯科戰役中,德軍到了莫斯科壓根圍不死,而且蘇聯還有一大片縱深可以指揮。等這些援軍到了,德軍立馬被打趴下了。
總的來說,莫斯科戰役和柏林戰役,防禦一方的境遇是完全不一樣的,兩次戰役,天時地利人和都在蘇聯人這邊。而且,打到莫斯科,德軍是強弩之末,蘇軍打到柏林,正是蘇軍的巔峰。
-
15 # 袁載譽
1941年10月出於拿下莫斯科,進而迫使蘇聯徹底投降的考慮,約由百萬大軍組建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執行了著名的“颱風行動”。
按照德國參謀總部的構想,德軍這次進攻依舊是“閃電戰”的老把式,德軍將利用自身在機械化部隊上的實戰經驗,進行強有力的快速突擊,將以陣地戰方式迎戰的蘇聯大軍分割包圍。
待到德國大軍在莫斯科城外,用坦克發動機“轟轟”的轟鳴聲,強行從蘇軍主力防線上撕開一個口子,然後迂迴包抄,進而全殲守軍之後。
德國士兵將身穿禮服、胸配勳章,在蘇聯的國家象徵紅場,舉行盛大的慶祝遊行,且為了防止到時慶祝用的勳章不夠發,德國後勤部在莫斯科戰役進行之時,趕工了大量“十字勳章”。
然而從歷史的結果來看,德國人是真的想多了,雖然德國大軍壓過蘇德在波蘭的勢力分割線之時,可謂是勢如破竹。但是在蘇聯人民的眾志成城之下,莫斯科並沒有淪陷。
反而因為靠著莫斯科這座城池的吸引,蘇聯這邊打起了迂迴包抄。大量蘇聯增援不是衝進莫斯科協防,而是在德國駐紮的外圍進行駐軍,對德軍形成一個反包圍的態勢。
12月初蘇軍依靠著從東方地區運來的補給,向德軍發起了猛烈的反攻,而此時為了拿下莫斯科,德軍已經在莫斯科周邊集結了約180萬的大軍。但因大雪封路,後勤完全跟不上,這群數量龐大的德軍,在飢寒交迫中連連敗退。
面對如此的失敗,納粹名將古德里安在他的日記中寫道:“對莫斯科的攻勢失敗了,我們低估了敵人的優點,包括他的面積及天氣……。“
也正是因為在莫斯科城下,蘇軍第一次徹底的擊退了德國,蘇軍軍心裡原本對德軍的恐懼一掃而空,當時間轉到1944年之時,蘇聯以十次斯大林突擊為攻勢,將軍隊推進到了柏林城。
為了能夠完美的打贏戰爭,蘇軍在1945年4月進攻柏林之前,集結了約250萬名蘇聯士兵。在天上飛機轟炸,地上坦克虎嘯的加持之下,這些士兵一個個不怕死的往柏林沖。
而此時的德國也沒有完全放棄,宣傳部門是一個勁的強調,已集結約100萬部隊佈防柏林城,在蘇聯人的攻擊之下,柏林將如同前幾年的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城,成為拖垮進攻方的天然壁壘。
但遺憾的是,德國宣傳的美夢並沒有實現,4月30日下午3時30分,希特勒夫婦自殺。4月30日21時50分,蘇軍將勝利旗插上柏林國會大廈圓頂。
事後由於同樣是守首都,柏林城德國人沒有守住,蘇聯人卻守住了,很多軍迷為此一個勁的問道“為什麼?”對此小袁認為,強弩之末跟眾志成城比結果顯而易見。
蘇聯人守首都之時,因是本土作戰,老百姓都被最大限度調動了起來,同時工業基礎轉移順利,美國也承諾支援物資,又讓老百姓有了打贏戰爭的信心,所以守莫斯科的蘇軍,精神面貌是眾志成城。
而德國則相反,在英美蘇三國的夾擊之下,德國失去了幾乎所有工業基礎,整個本土滿地瘡痍,老百姓是看不到一絲抵抗下去的信心,因而守柏林的德軍雖是本土作戰,但在毫無希望的前景下,滿滿的強弩之末姿態。
-
16 # 浴火
相關的情況是不是瞭解太少了?德軍在二戰1941年的颱風戰役當中投入的兵力可不是180萬,直接衝向莫斯科的德軍數量能有80萬就已經相當不錯了,而得出軍的兵力絕對不是110萬的問題,實際上是在前期損失之巨大之後,還有110萬上的存在,一種此消彼長的狀態,所以蘇軍完全有能力進行大反攻,這並不是簡單的,德國推進到莫斯科城下戰爭就結束了,還有工程力斷,而實際上蘇聯強大的實力讓德軍根本沒有這個機會
相關情況瞭解的真實,完全不一樣,德軍是在進攻失利之後,面對蘇軍的優勢反攻名,結局面,而到了柏林戰役中,那麼即便又是另一回事,那不是蘇軍一路攻擊到玻璃面前損兵折將,實力大損,相反資料還在不斷的把兵力投入當中,反而實際上兵力越來越強,而德軍實際上損失慘重,退到玻璃時實際上已經是殘兵敗將,在這種背景之下,德軍根本就沒有機會守住柏林了,所以柏林才會在短時間內失守。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不能按照一個東西來比較,這並不是誰更牛的問題,這是不是太可笑了
-
17 # 使用者55069087776
不是誰牛的事,希特勒是個笨蛋。當時有個元帥讓九月份進功莫斯科了。希特勒讓十一月進功莫斯科。耽誤戰機,他們的武器都凍著了。別說180萬了就是580萬也的死光光。凍死計程車兵也很多
-
18 # 以德服己以德服人
技術而言,難分伯仲,一攻一守不是一個難度級別的。何況是一個是勞師遠攻,一個是腹地固守。德國更擅長運動戰,嚴冬攻堅已是處於下風。
-
19 # 漫談國學
從當時的實力來講,雙方不相上下,甚至從武器上來講,德軍略勝一籌。不過中國有句古話叫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話用在這裡再適合不過。按照德軍當時的計劃,最多5個月佔領蘇聯。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蘇聯人的反抗是那麼的激烈,頑強,5個月只佔領了蘇聯的一小部分。隨之而來的是蘇聯惡劣冬季氣候。德軍雖然有數量上的優勢,但兵源組成十分複雜,有許多是其他傀儡國部隊,很多人不適合在嚴寒的冬季作戰。再加上冬季造成了德軍的後勤嚴重滯後,尤其是蘇軍發現德軍的這一短板後,從正面部隊和敵後遊擊兩個方面加大攻擊,使德軍的供給變得越來越困難。在這幾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勝利的天平逐步向蘇聯人傾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20 # 度度狼gg
這些兵力數字您都是打哪弄來的?就沒有一個是準確的,咱不是德粉,但也不能如此埋汰二戰德軍的戰鬥力。其中最錯誤的認知,就是莫斯科會戰期間蘇德兩軍的兵力比,“颱風行動”發起時,包克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得到加強後擁兵76個師1929406人,確實要超過如題180萬的數字,但問題是,蘇軍絕不是簡單的110萬人,否則的話德國坦克完全可以在紅場開party了!
一定要清楚,德軍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行動”是分為兩個戰役階段進行的,並且其戰役實施也不是簡單地“由西向東”平推,而是企圖在維亞濟馬-莫斯科、布良斯克-莫斯科兩個方向上重創蘇軍防禦兵團,然後從南北兩側迂迴莫斯科,原因很簡單,在莫斯科以西的近郊地區,佈滿了蘇聯軍民挖掘的各種壕溝和反坦克障礙,別說裝甲叢集,人走過去都十分困難。
這樣也就爆發了莫斯科會戰第一階段的兩場重要戰役:“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從1941年9月30日打到了10月23日,此時天氣還不太冷,德軍也是齊裝滿員供應充足,而朱可夫還在列寧格勒忙活,所有的條件均對德軍有利。戰役結果不出預料,德中央集團軍群徹底粉碎了蘇軍6個集團軍、重創3個集團軍,俘虜蘇軍673000餘人(這個數字存疑,現在多修正為50萬左右),總之是為大勝。
也就是說,在莫斯科會戰的第一階段,德軍就面對著蘇聯三個方面軍125萬大軍,德軍幹掉了(斃傷俘)其中的大約80萬人,但是連同突圍部隊(大約85000人)和沒有被合圍的後方部隊,蘇軍這三個方面軍仍然保留下來40多萬人馬。可是德國人也不是鐵打的,僅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中的傷亡即達155000餘人,尤其是克魯格第4集團軍傷亡非常慘重。
然後就是蘇軍拼命給前線補充兵力,朱可夫要求斯大林將預備隊第10集團軍、第20集團軍和第1突擊集團軍轉隸給他的西方面軍,從其他地區甚至遠東抽調的預備隊源源不斷到達莫斯科戰場,莫斯科市也緊急組織了12萬人的民兵部隊,到莫斯科會戰的第二階段時,蘇軍實有兵力已達110萬人。換句話說,算上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中損失的,以及臨時組織的非正規部隊,蘇軍投入莫斯科會戰的總兵力接近200萬人!
而德軍在1941年9、10、11等三個月僅陣亡即達128000人,按通常情況下三對一的傷亡比率,中央集團軍群以及配屬給它的部隊傷亡總數不低於50萬人,在得不到有效補充的情況下,莫斯科前線德軍至多還有150萬人(第4集團軍乾脆沒有參加第二階段的作戰)。根據朱可夫的回憶,德軍在接近莫斯科近郊的戰役第二階段,所擁有兵力優勢大約是1.4:1(朱可夫只會多說),按蘇軍110萬人計算,德軍實有兵力應該在154萬人左右,基本對得上數。
如此結論就比較清晰了,在莫斯科會戰中,德軍累計投入兵力190餘萬,其中到第二階段尚餘150餘萬;而蘇軍累計投入兵力200餘萬,其中到第二階段尚餘110萬。然後俄羅斯的冬天、漫長的補給線和糟糕的物資供應,都使前線德軍成為了強弩之末,許多步兵連只剩下40到50人,已經失去了攻擊能力,所以最後也攻不進莫斯科、甚至遭到朱可夫在12月初的反攻,都在情理之中。
而到了1945年的柏林會戰時,情況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蘇軍三大主力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白俄羅斯第1、第2方面軍投入作戰的總兵力高達250萬之眾,並且擁有絕對的陸空火力優勢。而德國人能夠拼湊出來的正規部隊其實只有80多萬人,兵力對比是在3比1以上。德軍的所謂“百萬大軍”,還要包括臨時武裝起來的“人民衝鋒隊”、警察和黨衛軍補充人員,有戰鬥力的部隊真心不多。
並且蘇軍的戰役指揮水平和部隊戰鬥力也今非昔比,雙方的心氣已經逆轉,朱可夫挾大勝之勢而來,帶著6000多輛坦克、42000門大炮和7500架作戰飛機。柏林會戰發生在1945年的4、5月間,地處中歐的德國已是春暖花開,非常適合於大兵團作戰,而經過將近四年的血火廝殺,蘇軍的戰鬥能力和諸兵種配合能力已經有了質的提高,不能再用1941年的狀態來評估了。
尤其關鍵的是,蘇軍屬於穩紮穩打來到柏林城下的,從統帥部到方面軍都非常重視後期供應的問題,他們甚至有時間有條件把波蘭、東普魯士的鐵軌改成了跟蘇聯一樣的寬度,軍需列車可以從蘇聯後方一直開到奧德河。柏林會戰期間蘇軍光大口徑炮彈就運來了7147000發,基本上就是想怎麼轟就怎麼轟,火力密度跟四年前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蘇軍後勤物資的鐵路運輸達到什麼規模呢?倘若把戰役期間所有開來的火車排成一條直線的話,其長度將超過1200公里,能塞滿從莫斯科到柏林的鐵道線。蘇德戰爭那是現代化的大兵團作戰,沒有充足的作戰物資比如糧食、彈藥、油料等等,那是無法遂行作戰的,而德國人在1941年的莫斯科,就吃了後勤供應跟不上的大虧。
總體而言,1941年的德軍,是以“相對優勢”的兵力兵器發起的莫斯科會戰,由於不適應俄羅斯的天氣以及糟糕的後勤補給,最終功敗垂成,這一時期必須承認,德軍的單元戰鬥力還是高於蘇軍的。但是在1945年的柏林,蘇軍則是以“絕對優勢”發動的報復性作戰,天氣、後勤都滿足了作戰需要,並且蘇軍的單元戰鬥力也不輸於窮途末路之德軍,所以小鬍子只能自殺拉倒。
研究軍史也不能完全以兵力數字為基準,戰爭的勝負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尤其是鋼鐵和炸藥鋪天蓋地的蘇德戰場,綜合國力的升降才是最終影響戰爭走勢的決定性因素。
回覆列表
德國進攻莫斯科的時候,蘇聯的根基並未動搖,工業全部轉入東部,而且蘇聯有龐大的預備隊。柏林戰役的時候,納粹德國已經到了覆滅的邊緣,東西兩線全失敗,已經是困獸之鬥,裡無可用之將,外無救急之軍。誰強誰弱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