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學小博覽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句麗。但東渡遼水以後,由於遭到高句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只得下詔班師。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

  • 2 # 賀灝

    貞觀十九年645年九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守軍拼死抵抗,唐軍晝夜攻城,終未能攻克,漸至深秋,天氣寒冷,草枯水凍,土馬疲憊,而且糧食也所剩無及,李世民決定班師回朝。

    唐軍班從容的很,不像當年的隋煬帝倉促回師,損軍辱國。李世民還耀兵安市城下,安市城人皆屏跡不出。安市城主還登城拜辭,李世民敬安市人的堅勇贈安市城人縑百匹以嘉其忠勇。

    唐太宗此番徵高句麗的戰果還是很炫目的,攻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後黃、銀山十城。徙遼、蓋、巖三州民七萬戶至唐,新城、建安、駐蹕三戰大戰斬獲首級四萬餘具(戰爭中殺敵數遠多於斬級數),唐軍還獲得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自身死二千餘人,馬八千匹,李世民的此次出征高句麗雖未能一戰而定,也是戰果頗豐的,達到了戰術上的勝利。

  • 3 # 巴山夜雨涮鍋

    戰爭勝敗,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以及統帥的才能和臨陣發揮。武功蓋世本來就不等於百戰百勝。所以才有“勝敗乃兵家常事”的說法。歷史上名將陰溝翻船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對唐太宗而言,這裡面唯一能確定的只有才能,臨場發揮都是不確定的。

    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從天時而言,當時唐朝建立未久,天下從隋末大亂尚未恢復,國力有限,直接導致唐朝不可能出動太多兵力,也不能支援太久的戰爭。

    從地利來說,高句麗遠在東北、朝鮮半島,距離唐朝統治核心有一定距離,大軍千里運糧,天寒地凍轉戰不便。

    從人和來說,唐軍沒有出太大問題,但高句麗方面,泉蓋蘇文也是氣勢正旺,唐軍沒什麼便宜。

    這幾條加起來,整體局勢已經不太有利於唐軍了。指望唐太宗單憑自己的才能完全扭轉這些不利因素,略難。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征討高句麗,並非如隋煬帝那種全面潰敗。實際上唐軍以並不多於高句麗的兵力(十萬人),數次擊敗高句麗,殲滅其大批有生力量,攻克遼東,可以說取得了不錯的戰術成果。只是無法擴大戰果,最終難以完成徹底降服高句麗的目標。但這個目標,換其他名將來也未必能達成。儘管如此,唐太宗此次不充分的遠征,還是嚴重削弱了高句麗的實力,從客觀上,促進了高句麗對手新羅加速與唐配合,最終導致不久後唐高宗和武則天攻滅高句麗的戰果。

  • 4 # 李大腳vlog

    戰爭勝敗,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以及統帥的才能和臨陣發揮。武功蓋世本來就不等於百戰百勝。所以才有“勝敗乃兵家常事”的說法。歷史上名將陰溝翻船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對唐太宗而言,這裡面唯一能確定的只有才能,臨場發揮都是不確定的。

    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從天時而言,當時唐朝建立未久,天下從隋末大亂尚未恢復,國力有限,直接導致唐朝不可能出動太多兵力,也不能支援太久的戰爭。

    從地利來說,高句麗遠在東北、朝鮮半島,距離唐朝統治核心有一定距離,大軍千里運糧,天寒地凍轉戰不便。

    從人和來說,唐軍沒有出太大問題,但高句麗方面,泉蓋蘇文也是氣勢正旺,唐軍沒什麼便宜。

    這幾條加起來,整體局勢已經不太有利於唐軍了。指望唐太宗單憑自己的才能完全扭轉這些不利因素,略難。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征討高句麗,並非如隋煬帝那種全面潰敗。實際上唐軍以並不多於高句麗的兵力(十萬人),數次擊敗高句麗,殲滅其大批有生力量,攻克遼東,可以說取得了不錯的戰術成果。只是無法擴大戰果,最終難以完成徹底降服高句麗的目標。但這個目標,換其他名將來也未必能達成。儘管如此,唐太宗此次不充分的遠征,還是嚴重削弱了高句麗的實力,從客觀上,促進了高句麗對手新羅加速與唐配合,最終導致不久後唐高宗和武則天攻滅高句麗的戰果。

  • 5 # 小胡的人生百態

    唐太宗武功蓋世,為什麼晚年卻受挫於高句麗安市城的無名之輩。回答了。我覺得,作為一個將軍,勝敗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能因為一場勝敗就說他做的不好。打仗有勝有負很正常,沒有誰是常勝將軍。

  • 6 # 博閱Time

    阿富汗是帝國墳場,不代表阿富汗武功高強,因為到處是山。土地革命時期,根據地都在山上,來攻大部隊在山溝裡難以展開,重武器機械部隊無用武之地,山地崎嶇易守難攻。遼寧東部一直多山地丘陵,明軍薩爾滸大敗吃的也是這個虧。唐代時多泥濘沼澤,後勤困難,不是高句麗多能打。

  • 7 # 莊楚狂

    今天聽起來高句麗好像是不值一提的小國!

    在當時絕對不是這樣。

    他有178座城市,68萬戶在冊百姓, 後來的遼國巔峰時期也不過是50多萬戶百姓。

    而當時對唐朝構成巨大威脅的東西,突厥加起來都沒這麼多人。

    貞觀十六年,根據房玄齡的統計,唐王朝有三百萬戶百姓。武德年間,唐王朝有二百萬戶百姓。

    防守的一方。相對來說是佔便宜的。高句麗的實力是非常雄厚的。古代的交通條件,雖然,唐人口是高句麗四五倍。但是能夠有效動員的並不是太多。相對的高句麗來說並沒有優勢。過度動援會造成重複隋的悲劇。

    並且高句麗不是一個野蠻國家。他是一個傳承久遠的文明國家。國內生產農牧漁獵結合,有非同尋常的堅韌性。

    有完整的統制機器。

    經濟基礎的不同與建立在遊牧基礎上的突厥。經濟上更強大。韌性更強。

    民族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並不比華夏文明晚!

    當然,他與現在的韓國其實沒啥關係的。事實上,他被唐朝滅絕了。

    貞觀19年,唐太宗遠征高句麗,其實唐朝的經濟情況很不好。對外已經是連番大戰。

    太宗的遠征實際上比較倉促。可能的話緩個幾年。經濟上會好很多。

    但老之將至,太宗等不及了。

    遠征離唐朝的統治中心很遠的。而唐太宗打仗習慣於防守反擊。野戰破陣摧敵!一旦踏破敵陣窮追猛打。

    唐朝建立過程中的敵人統治基礎都不牢固。無非是群雄逐鹿。

    一旦失敗都沒那麼死硬!而高句麗不同,這是與異族的國戰!

    非常硬!

    一路都是堅城!

    唐太宗出兵兵力上,其實並沒有優勢。失敗談不上,沒有達成滅國的目的是真的。 取得了戰術上的成就。

    但是這是不奇怪的。對這種文明型國家,華夏文明的勁敵!一戰而盡全功。是很難的。

    隋唐幾代君王接力滅之!這才正常!

  • 8 # 歷史路漫漫

    這次東征開始一直是勝利的,打到安市城時遇到敵人城防堅固,人多勢眾,又因為馬上要入冬了,那裡寒冷至極,李世民為了避免形成僵持,就撤回了。也不算什麼受挫,就是沒達到目的。

  • 9 # 凝沙學史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晉陽起兵,隨後四方征戰,領兵消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打下了唐朝江山。

    後來唐太宗當上皇帝后,對外屢次用兵開彊拓土。雖然唐太宗武功蓋世,但是晚年親征高句麗,卻不能攻下安市城,受挫於安市城的無名之輩。

    其實,打仗勝敗與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因素有關,唐太宗沒有攻下安市城,是因為這三個因素都不利。

    天時

    安市城之戰,唐軍從七月開始進攻安市城,經過兩個月時間未能打下安市城。而此時北方天氣開始變冷,接下來冬季將會更加寒冷,草枯水凍,不利於唐軍攻城。

    另一方面唐軍糧草補給長途運輸,在冬天將變得更加困難,儲糧也將用完,唐軍也無法長期圍困安市城,因此唐太宗選擇班師回朝。

    地利

    唐軍在安市城攻城不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李道宗的土山失利。唐太宗曾令李道宗在安市城東南角修築土山用於攻城,而李道宗派傅伏愛率軍駐守土山。

    有一天,土山塌了,壓在安市城牆上,把城牆也壓壞了,出現了缺口,此時,如果李道宗部署得當,唐軍完全可以趁機攻入安市城,但是,當時傅伏愛私自離開,李道宗也沒有恰當的部署,結果土山也被高句麗守軍奪取,唐軍喪失僅有的地利優勢。

    人和

    公元644年徵高句麗時,李靖已年過古稀;而太子與魏王爭太子位,侯君集被處置;秦叔寶已去世;尉遲恭也已經去研究道術。因而跟著去的武將只剩李世勣和李道宗,唐太宗的武將陣容不夠強大。

    在《資治通鑑》中,曾記載,在安市城之戰進入對峙階段時,安市城居民“望見上旗蓋,輒乘城鼓譟”,對唐軍進行主動挑釁,可見安市城中軍民士氣旺盛,守城態度堅決。

    後來“世勣請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安市城內軍民知道後,更加團結,因而安市城更加難以攻克,出現了“益堅守,攻久不下。”

    總之,唐太宗在安市城受挫,主要原因在於當時手下武將不夠強,而土山又被高句麗奪取,加上冬季將至,所以唐太宗暫時班師回朝,準備來年再戰。

  • 10 # 舊書齋

    安市城之戰,被韓國人幾乎吹上了天,以至於很多中國人也認為,這是唐朝的一場敗仗。可事實上,只要翻一翻史料,就會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晚年,雖然沒有滅高句麗,卻依然打了一個大勝仗。

    我們先看一下唐軍的戰果,攻克10城,斬首4萬級,收降7萬人。而唐軍戰死不過兩千人。這樣的戰果,怎麼可能不是勝仗呢?我們總不能因為沒有打下安市城,就抹殺了唐軍如此龐大的戰果。

    安市城之戰的真相

    安市城之戰唐軍的確退軍,而退軍的原因,並不是失敗,而是天氣寒冷,後勤保障困難。長久戰爭會浪費民力。在唐軍退軍之前,安市城外部,唐軍結結實實打了幾場大勝仗。

    得知安市城被圍困,高句麗立刻派出主力火速支援,高句麗將領高延壽,高惠真帶領15萬大軍進入戰場,面對援軍,唐軍選擇了圍點打援的戰術,暫時緩攻安市城,而是圍困,並且將主力調出去大援。

    於是,安市城之戰從簡單的攻防戰,變成了以消滅高句麗由於有生力量為主的圍點打援之戰。因此,看似安市城是整個戰局的核心,實際上變成了誘餌,真正的戰場是安市城外圍的高句麗主力。

    史料記載了安市城外圍唐軍的勝利,此役,唐軍斬首兩萬餘,迫使高延壽,高惠真帶領三萬餘殘兵敗將投降唐軍,至此,十五萬大軍土崩瓦解,高句麗舉國震驚。安市城外圍再也沒有援兵。

    但在安市城下,唐軍的野戰優勢無法發揮出來,而萬里遠征大型攻城器械沒有到位,導致唐軍在安市城下屢屢受挫,兩個月之後,天氣轉冷,唐太宗不得不退兵。

    唐太宗李世民的心結

    要說征討高句麗虎頭蛇尾,顯然不對,除了安市城沒有打下來以外,其餘所有戰鬥都是戰果豐富。唐軍已經達到了戰略目的,至少要比隋煬帝時期要風光的多。但唐太宗依然不開心。

    唐太宗不開心,真的是因為安市城沒有打下來嗎?很顯然不是。在唐軍退兵後,唐太宗說出了一句很不尋常的話,“如果魏徵在,就不至於出現這種情況。”於是重修魏徵墓並且重立碑。

    這句不尋常的話表明了,唐太宗李世民真正悲哀的是,自己的老臣已經凋零殆盡。身邊再無像魏徵一樣鐵骨錚錚的名臣,而自己則剛愎自用,差點步了隋煬帝漢武帝的後塵,於是,唐太宗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

    因此,唐太宗的心結,不是沒有打下安市城,而是自己已經老了,沒有以前那麼納諫如流,這是唐太宗李世民不能接受的事實。

    後人之評

    在後世的史料中,唐太宗為政的唯一不好的地方,也就是晚年征討高句麗這一件事了。在新唐書中,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至其遷於多愛,復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然《春秋》之法,常責備於賢者,是以後世君子之慾成人之美者,莫不嘆息於斯焉。

    也許,高句麗之戰,對於唐太宗本人後世史學家,都不算完美,因此,才有了唐太宗晚年的遺憾。

  • 11 # 山野論史

    高句麗之戰不能說失敗,應該是未能達到預期,整個戰爭,唐軍基本是壓著高句麗打,雙方的損失相差也很懸殊。

    此次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攻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徙遼、蓋、巖三州戶口七萬人到中國,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隊,斬獲高句麗軍首級四萬餘級(通常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例如平壤之戰明軍斬首就八百、但是小西第一軍損失卻超過1萬),唐軍士兵死了接近兩千人,馬匹死了八千匹。(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時,唐軍取得多次大勝,單是其中消滅高句麗的高延壽高惠真15萬軍隊的那次,唐軍還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以及大量其他裝備。)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唐朝的戰果遠大於損失。

    以上引自百度百科,以此證明這次戰爭算不上失利,只能說未能盡全功,高句麗問題沒有徹底解決,遺留了很大問題。

    安市沒能拿下來也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孫子兵法開篇就說過: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上兵伐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其次就是靠外交達到目的,其次就是兩軍對壘,最差的就是攻城,攻城時是沒有辦法時不得已的手段,沒有十倍的力量,很難建功,這個不止唐太宗難以免俗,歷史上類似的事情層出不窮。

    孫子兵法

    長平之戰,趙國可以說危如累卵,國力盡失,要兵沒兵、要糧沒糧,但是就在長平之戰結束當年十月(公元前259年),秦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我們知道,長平之戰從開始到秦軍退兵,前後持續了持續了一年多,趙國連續增兵,最後幾乎是已經傾盡全國之力,失敗後45萬趙卒被坑殺。這次邯鄲之圍,面對殘破的趙國,強大的秦軍應該很容易就能取得勝利,事實如何?秦兵圍邯鄲兩年多,不但沒有拿下邯鄲,而且損失慘重,到了公元257年12月,魏楚聯軍趕到,秦軍大敗,被圍困了兩年的邯鄲得以解圍。由此可見,縱是如秦軍之勁,打起攻城戰來,也是一籌莫展,可見攻城戰之艱難。

    如果這一戰力還不夠說明問題,那再看看女真勇士,以摧枯拉朽之勢,僅用幾年時間便使強大如契丹的草原民族灰飛煙滅,護步達岡之戰,遼軍號稱70萬,實際參戰10萬,結果被兩萬女真勇士打得大敗而歸,損失慘重。遼滅以後,宋金關係破裂,金兵又兩次大兵直搗大宋都城,在大宋如入無人之境。但是太原城金兵始終沒有打下來,只能繞過去直驅京都。在汴梁也是一樣,在李綱的堅決防守下,金兵也是毫無辦法。如果不是妖道騙宋欽宗有破敵之策,帶領七千人開城施法退金兵。金兵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破城。

    最為典型的應該是南宋末的襄陽城,在古代蒙古騎兵的厲害如果說第二,也沒人敢自稱第一。但是面對攻城戰又如何呢?整整六年,橫掃歐亞大陸無敵手,歐洲帝國的重甲軍團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即便是如此強大的軍隊,面對小小的襄陽城,幾乎是毫無辦法。

    從上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火器尚未成形之前,面對高城堅守,並沒有太好的辦法,孫子兵法後半段描述攻城戰;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說白了就是,辛辛苦苦為攻城準備工作六個月,真的打起來,死三分之一的人攻不下來,這在攻城戰很正常。

    攻城戰

    類似的描述攻城戰的古代戰例非常之多,如特洛伊之戰,特洛伊城堅守了十年;西魏韋孝寬守玉壁,力阻東魏幾十萬大軍五十天而城未破,東魏傷亡超過七萬,魏高祖高歡最終撤軍;唐朝張巡先保雍丘,再守睢陽。兩場戰鬥足以稱得上千古經典。釣魚城保衛戰,蒙哥殞命於此。類似的例子不勝列舉,總之一句話,攻城和野戰完全是兩回事,如果蠻力硬功,十倍之兵也不一定成功,李世民未能全功,不足為奇,根本不用分析那麼多細枝末節的非關鍵原因。

  • 12 # 黑水布衣

    勝敗乃兵家常事,況且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取得的成果還是很大的,但確實是在安市城無功而返,隨之也結束了這次征討高句麗之旅。

    1、 征討起因

    武德年間,高句麗與唐帝國之間有過一個短暫的蜜月期。雙方曾經交換戰俘,高句麗還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遣使上表,奉唐為正朔,在國內頒行唐朝曆法。唐高祖李淵也分別對高句麗、新羅和百濟進行了冊封。然而好景不長,從武德末年開始,高句麗便又故態復萌了。它不但頻頻阻撓新羅和百濟從陸路對唐的朝貢,而且不時出兵侵擾新羅和百濟。

    但在貞觀初期和中期,由於唐帝國對內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對外積極經略漠北和西域,因而暫時無暇顧及遼東,但是李世民卻一直密切關注著高句麗的一舉一動。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高句麗國內爆發政變,其東部總督淵蓋蘇文殺了國王高建武,擁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繼位,然後一手把持軍政大權,成了高句麗王國的實際統治者。但由於唐朝內部也出現問題,直到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率領海陸軍共10萬餘人開啟征討之旅。

    2、 初戰一馬平川

    “天可汗”李世民可不是等閒之輩,在進入遼東後,一路上可謂是勢如破竹。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三月,,李世勣的前鋒大軍從邊境重鎮柳城(今遼寧朝陽市)出擊,拉開了遼東之戰的序幕。

    四月,唐軍攻克對蓋牟城(今遼寧撫順市),之後的建安城(今遼寧蓋州市)、卑沙城(今遼寧大連市)、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市)、白巖城(今遼寧燈塔市西)等全被唐軍拿下。

    應該說這一系列的勝利相當不易,唐軍多路出擊,他們在人數上並不佔優,而高句麗士兵也是英勇善戰,能夠在短短几個月之內連下數城,可見唐軍實力非同凡響。

    3、 飲恨安市城

    躊躇滿志的李世民將目光轉向遼東的最後一座軍事重鎮——安市城(今遼寧海城市)。只要拿下它,大唐遠征軍就可掃平遼東半島,繼而跨過鴨綠江,一舉奪取平壤!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六月中旬,李世民率領遠征軍迅速南下,於六月二十日包圍了安市城。但在這裡,李世民遭遇了最為頑強的阻擊。為何會發生這種情況?

    第一,安市城處於半獨立狀態,在淵蓋蘇文發動政變、大權獨攬後,多數城市都屈服於他,但安市城例外,他們公開不承認淵蓋蘇文政權,淵蓋蘇文因此數度發兵攻打。但安市城城防堅固,加上安市城主英勇善戰、指揮有方,所以屢屢將政府軍擊退。淵蓋蘇文沒轍,最後只好放棄,任憑安市城變成一個沒有歸屬的獨立王國。

    安市城連自己人都沒有屈服,他們能屈服於唐軍嗎?他們是困獸,在作戰意願上面,就已經無人可敵。

    第二、重兵救援,雖然淵蓋蘇文對安市城不滿,但他知道如果安市城失守,自己也就交待了。於是淵蓋蘇文就命令北部總督高延壽、高惠真,統領高句麗、靺鞨兵共計十五萬人,大舉救援安市城。這是比唐軍總數都多的守軍,攻下難度可想而知。

    第三、氣候惡劣,補給不足,雖然李世民首戰就幹掉了高延壽的主力,並受降了他,但在進攻安市城時,遭遇了頑強的抵抗,甚至讓李世勣憤然提議——“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而對於安市城全體軍民來說,投降是死,還不如抵抗到底。加上幾個月的後的遼東開始進入秋冬季節,唐軍的後勤遇到困難,李世民需要儘快拿下安市城。

    第四,風雲突變的局勢,為了快速拿下安市城,李道宗情急之下想出了一個辦法——築一座土山,然後居高臨下發動攻擊!就在這個大型工程即將竣工的那一天,安市城外突然發出驚天動地的一聲巨響——土山崩了。這本是唐軍的噩耗,但沒想到倒塌的土山壓壞了一段安市城的一段城牆,這回要輪到安市人哭了,可這一切發生的太快,唐軍還沒反應過來,安市軍民竟然出城從唐軍手中把土山奪了下來,等到唐軍最高統帥部得到訊息,土山早已變成了安市人手中的一座堅固堡壘。憤怒的李世民下令全力奪城,這場戰爭打了三天三夜,安市城巋然不動。

    貞觀十九年九月十八日,李世民神色黯然地下達了班師的命令。

    李世民絕對不會料到,此次親征高麗,竟然會以勢如破竹的勝利開場,而以萬般無奈的撤兵告終。在安市城外的這場戰鬥,讓這位“天可汗”在晚年遭遇了這個不大不小的尷尬。但是這場戰爭也留下了寶貴的經驗,為之後的唐高宗時期平定高句麗和百濟,並進而控制整個朝鮮半島的局勢奠定了基礎。

  • 13 # 吾道是劍

    從論題看,發問者似乎本身就犯了邏輯錯誤:武功蓋世是對唐太宗一生的總體評價,個別的失敗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以偏攻全的邏輯,只能是低層次的歷史思維。無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復聯4”以一場全家福式的葬禮為結局,象徵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