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凡海大師

    因為看不懂,所以才讓專家覺得高深莫測,其實也真說不好造詣就一定高。

    我身邊很多朋友都是玩藝術分,書法,繪畫,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

    首先不管是書法還是畫畫,得有人捧才行,所以這些人更容易附庸風雅到處去揚名立萬。

    一個書法的,當然字寫的還可以,也是已經十多年的書法創業工作室,但還是會四處去講,去成立什麼書法組織,到北京什麼地方參與活動,目的就是覺得認識的同圈子多了,認識的腕大了,自己也就提升了。

    畫畫的就不多說了,國字頭的畫院,培訓班來的那些人,其實都是過來鍍金的。

    文人不成腕就要窮困潦倒一些,所以現在大風氣就是如此。

  • 2 # 翰諾書法

    去過高檔的飯店沒有?

    有的廚師雕龍又雕鳳的,做的非常精緻,非常漂亮,但吃起來不一定好吃。

    有的廚師用很精緻的大盤子盛的很小的一盤菜,讓我們平頭老百姓是不是感覺不實惠?

    有的一大桌子豐盛的高檔美味佳餚,還配幾個小鹹菜。

    大概是想換換口味吧。

    我這麼說你能理解嗎?

    可能有的人大眾菜吃膩了吧。

    我覺得書法展覽還是要讓大眾受益。

  • 3 # 唐玉達藝術觀察

    作為一名書畫行業從業6年的從業者,和一個畫舍的創始人,我來談談我的理解和認識

    書法,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一脈相傳,源遠流長。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到今天,書法已經算是一個相對小眾的文化。由於整體社會更關注經濟發展,國民傳統書法審美依然有待提高,社會上雖然文盲少了,但是不懂藝術審美,不懂書法藝術的美盲依然大有人在,且市場龐大。

    整體上說,對於書法藝術從業者,書寫水平的認可更多還是停留在,關注作者的書寫年頭,職業抬頭,等等各種名頭,在自己不懂書法欣賞,不知水平高低時,只能透過側面去旁證或者說是間接佐證。

    於是乎才湧現出一大批各種名頭的藝術家呀,書法家呀,獲得各種獎項呀云云。

    而這各種協會,組織活動,搞評比等,很多時候都是小圈子裡人都已經定好了的。和真實書法藝術並沒有太大直接關係。你之所以看到很多獲獎作品水平一般,龍飛鳳舞。也就不足為奇了。

  • 4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既然是書法比賽,那就有比賽的規則。對於有些獲獎作品,普通人看似不順眼且潦草,但專業評審人員卻不這樣認為,人家要的就是那樣的效果。這裡面的理,跟誰去講呢?!

    上圖為張建會隸書作品。人家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真正中規中矩的書法作品,是不可能會在書法比賽中獲獎的。

    近年來,全國各地舉辦的多種形式的書法比賽,要求參賽作品須有傳統的基礎,而且要有個性,並在自然書寫的狀態下完成創作。對於古人書法再現的作品,以及沒有傳統支撐的書法作品,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入展、獲獎的。比如,張建會的隸書作品,看起來寫的是非常潦草和誇張,看著也不太順眼,那麼,他的書法作品為什麼會獲獎呢?因為他的書法作品中既有傳統的元素,又有自己的個性融入,且自成一家。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上圖為張繼的隸書作品,看似潦草,但卻有品頭。 “雪”字是他自造的,法帖上沒有這樣的寫法。這就叫“創新”?

    所以說,參加書法比賽時,就不要按正常套路“出牌”了,按正常套路“出牌”,只能是屢參屢被淘汰。如果想在書法比賽中獲獎,就得把字寫得歪歪扭扭的,寫得潦草點,作品形式也要設計的新奇點,只有這樣的書法作品才能抓住評審人員眼球,才能抓住評審人員的心,才能獲獎。

    實際上,各類書法比賽的套路還是比較複雜的,書法作品能否獲獎,看起來不順眼和潦草只是一方面,還有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另外的“規則”和“套路”呢。

  • 5 # 蜀道難80308

    有人說皇帝讓我坐我也能坐,結果連個村小組長也設坐過。有人說國足踢球不行,結果連業餘比賽都參加不上。有人說跑步誰個不會,結果地方馬拉松沒跑幾步就歇菜了。有人說我是山裡人還不會爬山嗎?那你蹬喜馬拉雅山試試。有人說自己的字比專家的好,那你先拿個村鎮獎,縣市獎試試水吧。

  • 6 # 青雨半城

    為什麼有一些書法作品甚至獲獎作品,讓人看不順眼。

    我一直很想回答這個問題,也有很多話想說,但是我知道我說完,一定得罪很多人,包括很多業內人士,甚至體制內的書法人。

    先說一下時代背景,這個現象主要出現在1990年以後,那也是改革開放最見成效的年代,在這之前幾乎是沒有這樣的讓人看不懂的書法作品出現在人們視線裡的。

    九十年代之前的書法界,清澈如湖水,少見渾濁。

    那時候是書法作品,都是古意盎然,字字娟秀的,每筆每畫似乎都有出處,絕不存在讓人看不懂的產品。

    好看就是好看的。非常簡單的審美。

    然後呢,各類經濟開放了,太平盛世,各類收藏品就增值了,市場對文物的需求量大,但是文物就那麼多,於是市場開始關注當代藝術家的藝術品。

    而當代的藝術品,無非書法,繪畫,為最多。

    於是到發展到今天,出現了很多當代畫家作品拍賣天價,甚至過億。

    利,讓藝術變味,改變了藝術的發展方向,甚至走向歧路。

    那麼現在湧現出的各種讓人看不懂的書法作品,到底是大師還騙子?恕我直言,都是騙子!

    他們的經歷都一樣,之前也是學正統書法,從碑帖中來,但是發現好好寫字,再厲害總不能超過古人,根本無法出人頭地,無法獲得名利,於是想點子找轉折點。

    美其名曰,尋找藝術上的突破。

    那麼如何突破,往美的方向去,沒有那功力,那就來醜怪的,一定要讓人看不懂。

    您看不懂,就好辦了,就在欣賞者看到一副完全看不懂的書法作品時,正在蒙圈的時候,關於書寫者的背景介紹會撲面而來,比如此人師從誰,得過什麼獎,被譽為什麼,等等。

    這時候,看不懂作品的你,終於開始相信是自己欣賞水平不夠高了。

    而我要說,您,已經成功被忽悠了,這世界就不該存在只有高手才能欣賞的書法作品。

    書法藝術就是憑眼睛去欣賞的,看不懂美醜,那就是醜。

    我們有肉眼去識別一個女孩是美還是醜能力,就該有分辨書法作品是是美還是醜的能力,這個不像製造飛機導彈,需要非常高的專業知識才能進去摻和。

    看著不美的書法,那就是好比這個女孩就不美,就該否定。

    看到這裡,必然有人說,那麼古代流傳下來很多貌似也看不懂,看起來不美的書法作品,為什麼被稱為經典。

    我想說現在留下來的帖子裡,確實有大書法家留下的作品,看起來也不怎麼美,那麼為什麼呢?

    有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大家不要混淆了,那就是作品的文物價值高不一定就是代表這個作品的藝術價值就是非常高的。

    我隨即舉例,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我們仔細閱讀祭侄文稿,發現,有的字,非常見功力,俊秀老道。

    但有的字書寫不見筆鋒,不見筆法,甚至不考慮筆墨。

    為什麼,因為要了解但是顏真卿書寫此文時候的背景,他如同親子的侄子戰死,噩耗傳來,這個老人痛如萬箭穿心,急筆奮書,千言萬語也不能表達此時的心痛。

    這時換成誰來寫,都無法在書法上追求完美,此時書寫只為發洩心中悲痛,如同痛哭的人,根本不會顧及此時自己的儀表。

    祭侄文稿只為抒情,顏真卿書寫時根本不在意追求每個字的完美。

    因此,如果拋開背景,只看文字,這個作品不能稱為書法的經典之作。

    但是作為文物,這幅字的價值真的無法估量。

    所以文物價值非常高的字型,但從藝術角度,並非都是很高。

    我知道很多人會來噴我,我扛得住。

    最後總結,如果今日我國出臺一個法律,任何書法作品禁止任何形式的交易和出售。那麼這些醜書者個個都會找別的生意去做了,只會留下一些真正愛書法的人,還在練習。

    利,才是醜書產生的根源。

    我們如果能分辨一個女孩的美和醜,我們就該清楚的分辨一幅書法作品的美醜。

    如果有人告訴你,你功力不夠,看不懂,那麼他僅僅是個騙子。

  • 7 # 狂喜淡墨a

    為何獲獎作品潦草?

    近年來隨著書法藝術發展,欣賞習慣及思維與30年前大有區別。前期屬於傳統根基比賽,而今則歸創新創變,以往傳統味濃,現在比的是於傳統之基而多樣化作品。

    但也有規律,追求清朝的文人之思維,厭倦了極致的晉唐法韻之筆墨,美到極至也易流於世俗化。大部分開始由豔美眼光聚焦點變為拙氣樸韻,有時看慣了正容,視覺審美勞累,審美性的不確定之變化,決定了轉移視覺點,需求於斜,一如清人龔自珍寫的病梅館記所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

    暫且不論病梅,而從藝術角度,文人畫士,審美與常人相異的思維,決定了創作藝術作品風格與眾人迴然。

    如何改變正統,如何變?一則尋找魏碑章草,另則變通,隸變,篆變,古典結體之形變化為現今的面貌。再則尋找古僻少見,共眾沒有見或寡聞之帖,翻出來加以變通,取幾分筆意,集古與今筆意之大成,則有了新鮮,之變,

    當然創新,無可厚非,一種探索尚可,這種探幽,基準於自己有厚實的筆力與文化底蘊,能夠了解古文化之背景與內涵,而創新。奇怪的是下面跟風跟潮,多者為筆法欠缺,底蘊薄,而棄傳統,直進而入,無樸拙,且有弄玄虛之淺陋之醜。

    中肯書法有了發展與突破,看看展覽,水平不斷提高,筆墨氣息有了清新之風,但有不足的是,一種誤解,不需要傳統,也能寫出筆墨之景,其實現在評委,也為應付了了之事,如此展覽也會流入低水平之作。為觀眾所唾,另一種現象是寫草書,草書之境,實為最不易書寫,無筆法,草書成為潦草零亂不堪一睹。

    至於命題所提,寫的“潦草”不一定不獲獎,視“潦草”於合度合法之內,就是好作品。

  • 8 # 了和書法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書法比賽的許多獲獎作品大多數來說還是很有水平的,需要懂書法懂藝術的人欣賞,研究。當然每個階段都有個別的譁眾取寵的透過不正當途徑達到獲獎的除外,比如狂草,一般的人就欣賞不了,沒有很好的書法造詣,可能都認識不了,再加上現代人對繁體字學習的又少,更不用說研究書法了。就會造成一些人認為書法比賽獲獎作品的字型看起來既不順眼又潦草。所以要想弘揚書法傳統文化,就要加強書法的整體教育和學生的基礎教育。書法藝術要從小培養。

  • 9 # 古道西風007

    這和審美與藝術什麼的都沒有什麼多大關係!時風和時代使然:看看歷史吧!

    唐朝時唐太宗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所有當時的書法都已王羲之為楷模,而與眾不同的歐顏柳的楷書獨樹一幟,尤其顏體楷行笑傲群雄……

    宋時宋徽宗是個書畫全才,對書法繪畫不做標準只是推崇,所以“宋四家”個個不俗,又極具藝術個性;宋朝的文人書畫都是千人千面,各具特色,抒胸達意,捨我其誰!

    清朝時科舉應試取仕,皇帝喜愛烏光亮的書法,眾多才子文人俯首聽命,所以“館閣體”十分盛行,千人一面,毫無自身藝術特點而言,唯一幾個書史上留名的王鐸、傅山、吳昌碩等都是悖逆當時時風另闢蹊徑而成為大家。

    如今,經過文革洗禮,文化復興,改革開放,恢復傳統,銳意創新,本應萬馬奔騰,盡顯英雄本色,無奈中書協這個組織嚴重阻礙了書法文化的發展,不可否認在文革結束不久那段時間,書協對書法普及和推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當隨著時間的發展,如今已嚴重阻礙中國書法的發展:書法腐敗行賄受賄各種花樣層出不窮,出現文中所述的書法標準現象就是中書協的罪過,少數做為評委的書協掌權者,楷書委員會,隸書委員會,草書委員會等都形成自己的體系和標準,書寫者要入圍入展必須參加他們組織的高額培訓班,接受他們的風格及審美標準,收藏他們的書法作品,所以成了現在這種局面,中書協的楷書、隸書、行草書、篆書千人一面,大同小異!誰之過?

    所以,要想在如今的書壇真正成名成家的,不能跟著中書協走!必須走自己的道路。繼承傳統筆墨,忠於書法藝術本身和自我,才能真正有所作為,在書法史上揚名立萬。

    古道風習作欣賞,希望大家暢所欲言,言無不盡……

  • 10 # 郭崇全

    所謂書法都是少數人欣賞的,大眾都不認可,這就是現實,你能咋的?被大眾欣賞的書法過不了那幾個"大家"的法眼,又能咋的?

  • 11 # 書法魅影

    這個要看個人對書法的觀念,不同的觀念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我曾經也是對這些潦草的字跡嗤之以鼻,但是現在想想,比較支援的。

    他們對書法的理解比較特別,認為書法已經獨立為一門藝術,漢子只是一個載體,至於你能不能認讀,能不能欣賞,這都不管了,他們最追書的是書法的藝術性,不斷的放大、誇張書法中的虛實、對比等技法。使之更加古樸狂野,充分解放思想和自由,這種形式美實在太過前衛,很多人產生反感的情緒是非常正常的。

    他們這種做法只是對書法的一種新的嘗試,我們是不是應該以包容的心態來對待呢?至於好不好,能不能引領一代書風,讓歷史來決定吧,這個真的不好評價。

  • 12 # 藍色思念226254466

    要想書法迴歸本質,讓所有比賽匿名參賽觀眾盲評!這樣評出來的好的作品才是好的,是大眾認可的!是人們內心需要的!免去了什麼名人頭銜的干擾。現在許多名人書法家其實是靠自己的名氣活著,他們的作品只寫出自己靈魂深處的字!有時自己靈魂深處的東西是奇葩的,是變態的,是扭曲的,是邪惡的,只與少數人能產生共鳴!就因為有名氣觀看者反而也透過他的作品尋找自己靈魂深處的邪惡。好的作品是讓人尋找自己內心正義的,優美的,充滿活力的感觸!觀者感到積極向上,充滿力量,蒼勁有力,信心倍增這才是書法的真諦!再好的書法也是施加於人的,而不是貓,羊,雞等另類,大眾若不喜書,法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意義呢?

  • 13 # 大俗88800161

    不懂書法的人當然看不懂,普通人沒有專業的學習和訓練,都不知道怎麼欣賞,書法的基本法則是什麼,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 14 # 野人野釣

    簡單來說,估計他為啥得獎,也就他和主辦方自己知道。我看街邊乞丐的書法就可以拿大獎。為啥沒拿到呢?因為人家是乞丐啊。

  • 15 # 快樂書法

    一,篆,隸,楷,行,草五體書法,僅僅是個非常寬泛的概念。

    五種書體中,從一種到另一種書體,其演化過渡過程,大多需要幾百年時間。過渡期各種不成熟,不規範的字型非常多。

    比如在秦統一文字前的大篆,南方和北方截然不同,六國文字各不相同;

    秦統一文字小篆演化為隸書的過程,同樣如此;

    直到魏晉南北朝,二王創立“今草”,行草書才有基本統一的規範模式;同時代也出現了南北風格截然不同的楷書,即魏楷和小楷。

    說這些的意思,大多數人關注的是基本成熟的,基本標準的,基本規範的五體書法,也基本形成了固有的,先入為主的瞭解,欣賞習慣和思維定勢。

    但那些不成熟,不規範,不標準的過渡時期的字型,也是古代的書法遺存,也是漢民族珍貴的書法遺產,毫無疑問是需要傳承下去的。

    自明清,民國以來,書法家就認為學習繼承一些生僻的,少見的書法遺存,有利於書法風格的多樣化,明清,民國時期的書法家也是這麼幹的。所以明清及民國時期書家的風格很少雷同撞車。

    二,書法展覽,要求百花齊放,風格多樣。但原則是有傳承根據的風格多樣。一些非專業人士看來奇奇怪怪的字型,很另類的字型,其實都有來處,憑空臆造是不可能的,也是無法選上國展,省展的。

    為避免同一種書體,同一種風格形成風氣,歷次展覽都對跟風現象嚴厲打擊毫不留情。這樣就促使有的作者,在選擇書體和風格上找區別率,找冷門。

    一些怪怪的,甚至在一般的書法愛好者中感覺醜醜的作品,上了國,省展。

    小楷,行草書的優劣大體上容易分辨,而篆書,隸書,楷書中的魏碑,風格太多了,有的連評委,寫隸書的不一定完全懂篆書,寫楷書的不一定完全懂篆隸,因此書協都有各類專業委員會,評委一般也是對應評審各自擅長熟悉的書體。

    感覺有些參展作品潦草不順眼,事實上是那種寫法古已有之。如《開通褒斜道》,《廣武將軍碑》,《姚伯多兄弟造像》等等,數不勝數,只是大多數人不太瞭解而已。

  • 16 # 朗潤書舍

    普通人,欣賞書法是整齊,美觀。書法人,欣賞是個性,情調,韻味,氣息,獨特。欣賞的角度不一樣。前者透過模仿可以,後者要經歷模仿,整合,探索,創造。書法人,太苦了。

  • 17 # 千年蘭亭

    我們先來看一個字:

    這個“我”字,左低右高,歪吧,我們再從下面這張圖來看這個字,還覺得歪嗎?

    書法與我們平常的寫字不同。寫字要求大小均等、整齊劃一、美觀大方,最好寫得像書上印刷的。

    但書法要從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方面來整體欣賞。比如上面的“我”,單獨看肯定是不好看,但它透過與周圍字的呼應,整體而言又是非常和諧的。

    我們再來看下面這些字:

    如此?像小孩子寫的吧?這是明代天才書家徐渭作品的區域性。它看似潦草,但沒有一筆不合法度,提按中合理地運用了各種筆法,這是書法技法高度嫻熟之後的靈活運用。

    書法是一門藝術,其技法需要專門訓練,而欣賞者也只有熟悉這些技法後,方能正確理解,否則,看到的只會是一堆雜草、一捆亂繩。

  • 18 # 翰墨今香

    很多書法比賽作品的字看起來又潦草又不順眼,為什麼?這個問題是孩子沒娘說來話長,舉個簡單的例子吧,生活中我們身邊都有一些叛逆少年,或許我們自己本身年輕的時候也叛逆過。為什麼有些人會叛逆呢?因為在正常的生活環境中,這些人需要引起別人對他的關注,其實這種心理每個人都有,只不過有的強烈點而不能被抑制而已。

    中國書法發展了幾千年,在正統模式之下的書法表現已經被寫到了極致,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創新何其之難。但是作為書法比賽你只是一味複製古人的書法風格也不行,於是有些人要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顯示自己的創新,就要往“醜”方面發展。

    同樣的情況在明晚期的時候已經有類似的書風了,例如徐渭、傅山等人,特別是傅山還提出了“四寧四毋”的主張,就是說寧可寫得亂點、醜點也不要寫得太姿媚了。但是傅山說這話是有時代背景的,而現代人則不管這一切拿來就用,就此還成了“醜書”的背書。

    後來清中葉,康有為為首的一批人,提出了碑學的主張,碑學並無大錯,康有為嫌這還不夠,還提出了用鄉間野碑之“野”,代替廟堂之“雅”。於是也成了後世書法粗、野、怪之背書。

    對於這種書學上的問題,孰是孰非很難論斷,我們不說太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標準,書法也本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是重點在於中書協推出的一些書法展覽的審查標準出了問題。

    書法展覽的評選本該多樣化,但是現在的評委似乎出其的思想一致,就是過於強調創新。於是乎,我們看到的各種書展當中,好好寫字的不多,出醜搞怪的越來越多,於是乎本來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創新,最後創出了新的“館閣體”。因此,現在有什麼“國展體”、“展覽體”等等,獲獎作品風格大多數都比較接近,難道不是新的“館閣體”嗎?

    所以,這一點真的是值得我們書法愛好者們警醒。

  • 19 # 永書101

    這個問題得分情況來回答,不能一概而論。

    第一種情況,是因為書寫者與觀賞者之間存在學養、審美以及書法專業知識的差距。

    一個書法家很可能花了數十年時間,付出巨大的代價,包括精神層面的和物質層面的雙重代價,練成某一種書體,當他以作品的形式展示給他人的時候,也許觀賞者根本不懂書法,這實在是難以形成對藝術的共鳴,看不順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對這個現實情況最著名的總結就是明代徐渭的那句話:“高書不入俗人眼,入俗眼者非高書!”。

    第二種情況,可能與我們當前中書協的國家書法藝術審美導向有關。

    最近幾十年來,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空前繁榮,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熱愛書法,追求書法藝術的人,這當然與中書協的書法管理及書法引導不能分開。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近些年國展書法獲獎作品中確實有許多作品矯揉造作,歪歪扭扭,甚至是亂七八糟,一片狼藉,作品呈現出完全有別於傳統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不要說普通觀賞者看不懂,專業從事書法的人也弄不明白,但人家又的的確確獲獎了!

    比如下面這幅作品獲得第六屆國展蘭亭獎,書法水平高低我們不予置評,我就問問既然是參賽作品,為什麼要呈上塗抹多處的作品?如果說這是在學習顏真卿祭侄文稿,那人家顏真卿是在失去兩位親人的情況下義憤鬱結於心有感而發,筆下難免有誤,塗抹當然是真情流露,而且顏魯公並不是在創作書法作品,更不知道自己的祭侄文稿會成為後世的天下第二行書,那請問我們塗抹又是為了什麼?

    話就說到這裡。

    既然存在以上兩種情況,而且這兩種情況都不可調和,我們普通人在觀賞獲獎的、或者不獲獎的書法作品時,都對書法本身的藝術水準無法給予、否認,也無法剝奪。那就抱著一顆平常心,順眼了多看兩眼,不順眼就不要看了吧,免得心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中醫治未病”,那麼中醫可以治療哪些“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