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本昌談歷史
-
2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是《論語學而》中的一句。其意思很簡單,也很好理解。其中“道千乘之國”的“道”,是“導”的假借,一般解釋為“治理”。因此,這句話所講內容與治國理政有關。這些內容有五個方面。一是“敬事”;二是“信”;三是“節用”;四是“愛人”;五是“使民以時”。我覺得,把“道千乘之國”的“道”解釋為治理,不如更直接的解釋為“領導”。這樣,“導千乘之國”可以解釋為:做一個千乘之國的領導。這樣解釋更合理的原因是,後邊無論是“敬事”也好,“信”也好,“節用”“愛人”都是個人品行。而非做事的方法。孔子說的是治國理政,這樣的論述,體現了儒家“內聖處王”的哲學思想和反求諸己的處世態度。也就是說,治理國家,不是立足於讓老百姓去做什麼,而是立足於領導者自己應該怎樣去做好榜樣。所以,五個方面中,只有“使民”是要求於人的,而這僅僅佔了五分之一的外求之上,又加了一個限制“以時”。這是讓統治者使用民力的時候,不能隨心所欲。我想咋樣就咋樣。
千乘之國,是指大國。春秋時期,如果國家之間發生戰爭。國內的所有人民都出人、出力、出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車”。按宋代朱熹的考證,當時戰爭中,八百戶人家出一輛戰車。這樣算來,千乘之國,要有八十萬戶,人口大約應在三四百萬以上。春秋戰國時期,真正能稱得上千乘之國的,也齊楚等有限幾個罷了。大多數小國是夠不上千乘之國標準的。
治小國已經不容易了,治大國更難。孔子在這裡為治理大國者提出五個方面的標準和要求。這五個方面對於今天的社會管理者來說,還是適用的。
“敬事”是對所做事情抱有恭敬的態度,這類似於今天的職業自豪感。對於社會管理者來說,其實是對於權力的尊重和敬畏,有了這種尊重感和敬畏感,權力才能不被濫用。
信是誠信,為政者要達到良好的為政效果,必須要恪守誠信的原則。如果朝令夕改,社會不可能治理的好。
節用,就是愛惜民力,不鋪張浪費。為政者,百姓們創造的物質財富來供養他們的。應該做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愛人”之所以和“節用”連在一起,是因為節用就是減少老百姓的負擔,本身就是愛人的表現。當老百姓能感受到管理者的行為是出於對百姓之愛時,社會管理的效果必然是好的。
使民以時,是說,國家徵發勞役的時候,要考慮的時間的合理性。生活在國家裡,為公共事物出力,就是勞役的本質。比如當兵是保家衛國,修長城是為了鞏固國防。可是,在農忙的季節,為政者不能徵發農民修長城。那樣的話,國防建設上去了,可以經濟建設和農業生產下去了,國家也不可能富強。
總之,孔子的為政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現實借鑑的意義。
-
3 # 隱居黃山
孔孟之道,儒家治國之道。但有明顯缺陷的地方。
2013年考古證明襄陽宋代前舊城址在鄒灣,證實了現襄陽古隆中的位置是假的!古隆中的方位和距離與“襄陽說”的依據相差太遠了,鄒灣與古隆中路徑有40一50裡遠,而且方向也是錯的。足以能證明襄陽古隆中諸葛亮故居是個不能自圓其說的假古蹟。襄水畔襄陽舊城址發現的習馬懿印章和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族譜就是鐵證。
真實的諸葛亮的寓居地早已灰飛煙滅了,遺址應在何處已經沒人能夠說清楚了。
襄陽與南陽的世代爭議終於結束了!
襄陽之名應來自襄水河之陽,(襄水河畔的鄒灣一帶),而不是來自現在的漢江之陰,這還如何叫襄?如何叫陽?襄陽有前後兩個古城,襄水舊古城可稱漢襄陽古城己經移址到漢江岸邊的宋襄陽古城了,只是仍用舊名而已。
就算按習鑿齒漢晉春秋野史所說:亮家在城西20裡(今16.6裡)這是指在襄水畔的舊古城區而言,說的是亮家而非躬耕地!這是兩個概念,把亮家與躬耕地混為一談是“襄陽說”的發明創造,與諸葛亮無關。
現古隆中是在遷移後的宋襄陽古城西十幾裡。這種拿新城址去對照舊書去找寓居地的作法,肯定會大錯特錯的。
大家還是應當相信諸葛亮親自所寫: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
4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當時諸侯治國的三條:一曰對神講信用;二曰對"人“即貴族多多關懷;三曰對"民"即農奴的使用要按農時。
曹劌論戰即講這三條。
《史記丶魯世家》也寫這三條。
這是公式丶口頭禪,《論語》給孔子安上了。
考據見老拙文集。
這裡的關鍵是頭一條"謹事而信"的"事","事,祭也“,把它講錯了,這三句話的真靣目就三不出了。
對神丶對貴族丶對農奴即當時的黎民百姓三種正確態度,做到了,國就治好了。
八十四歲老蠹
-
5 # 溫馨港灣呢
治理(道-導)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要嚴格認真工作(敬事),講信用,節約開支,愛護各級官吏,讓老百姓服勞役,要在農閒季節。
-
6 # 玫瑰家途
孔夫子講:
通往個人理想王國的道路,必須先按自
然規律辦事,慢慢建立自信。然後根據
時節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精力,培育獨
立自主的能力。在自信,自立基礎上,
根據天時等實際情況提高管理自己的見
知。
此節是在三省之後夫子所提的自我修煉
功夫,與政治無關。即自信,自立,自
強三步曲,以至自我完善。
-
7 # 中影
“道”是統治、治理之意。“千乘之國”是一個地區之意,要治理好一個地區,就要認真嚴肅,管理者要事實就是,講信用,要節省,不浪費,要愛護下屬,役使百姓時不要耽誤了耕作。
-
8 # 劉爽講歷史
這是學而第一第5章。
原文是: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道,是治理、領導的意思。千乘之國,指的是大的諸侯國。乘,具體是指古代的兵車,四匹馬和一輛車成為一乘。所謂“使民以時”,指的是,因為古代以農業為主,因此,不要在農忙的時候徵用老百姓,這樣會影響農業生產。
這章翻譯成白話文是說,孔子說,治理大的諸侯國,要慎重、敬畏的處理政事,要恪守誠信,節省開支,愛護士大夫和官吏,徵用差使老百姓,要在農閒的時候。
下面是個人點評:這是《論語》中孔子第一次提到如何治理國家。李澤厚先生在評價這一章的時候提到,《論語》中關於為政的內容很多,儒學絕不是專談道德和心性。我認為,這一章當中的觀點,對於如何促進社會的和諧和穩定,至今仍有可以借鑑的地方。
-
9 # 丁小悟典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句話來自《論語·學而篇》,是孔子說的話。“道”,領導,引申為治理。“千乘之國”,就是擁有一千輛四馬拉的馬車的國家,在春秋時代,這樣的一個國家,相當於一個大國。孔子認為,要治理好這樣一個大國,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0 1 敬事而信:做事的態度是敬業、誠信。“敬”,就是恭敬,敬畏。為政者要有敬業精神,對黎民百姓負責,把職業當作神聖的事業,從內心中敬畏,不能有絲毫的懈怠,絕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荒廢政務,後果很嚴重,會影響到江山社稷的安穩。所以,歷代勤政務實的官員受到了人民的追捧,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千古絕唱,就是表現了為國為民的情懷。
“信”是誠信。“民無信不立”,一個政府不講誠信,百姓就不會相信政府。官員不能是一套,行動上做的是另一套,不能取信於民,得不到老百姓的認可。官員是公眾人物,他一舉一動,很多時候不是個人行為,代表的政府行為,不能把自己混同平民百姓,隨心所為。否則,百姓就不相信官員,也就不相信政府。現代管理學有一個“塔西羅陷井”現象,就是一個人不講誠信時間久了,當他講的話再誠實,也沒有人相信了,類似於中國“狼來了”的寓言故事。治理一個大國,為政者一定要取信於民。
0 2 節用而愛民:愛民從不奢侈開始得民心者得天下,為政者要想穩坐江山,必須有“愛民”的情懷,一個“愛”字道出了這種情感是發自內心的,像對自己的親人一樣。只有愛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愛戴和擁護。愛民是每個官員必須持有的態度,是最根本的要求,要像鄭板橋那樣關心百姓疾苦:“衙齋臥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一枝一葉總關情。”
“節用”,就是節約用度,不奢侈浪費。在古代,物質財富不豐富,財力有限,不能大手大腳。為官節儉,節約財物,就是一個清官、好官。節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愛惜公共財物,不浪費國家財力;二是官員個人生活儉樸,不講排場,比闊氣。後蜀皇帝孟昶勸誡官員:“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民父母,莫不仁慈。”被康熙皇帝奉為“天下第一清官”的張伯行,他說:“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就是認識到了國家的財力是百姓血汗的結晶,所以,張伯行愛惜財力,不浪費,體現了愛民情懷。
0 3 使民以時:用人要有度在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國,農時對發展農業特別重要,耽誤了農時,就會影響到吃飯問題。“民以食為天”,在人口眾多的中國,吃飯是個大問題,吃飯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歷代統治者都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關係,都不敢在農時徵用百姓。需要搞大規模的建設時,大都放在冬季農閒之時。如果統治者不顧農時,大量徵用百姓,耽誤農時,註定要滅亡。秦始皇就是一個例項,修長城,建陵墓,大量徵用全國百姓,很快就滅亡了。
這實際上也是告訴為政者,用人要在合適的時候,而不能隨心所欲,想什麼時間用人就什麼時間用,要尊重社會現實與規律。
孔子認為,一個大國的執政者,做到了以上三條,基本上就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了。
-
10 # 每日讀書A
“道”,是治。“乘”,是四匹馬拉的戰車,千乘之國,是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孔子這是講治國了,治理一箇中等諸侯國,怎麼治理呢?
他說有五大要件:
第一,是要敬事。面對每一件事,首先要敬,要敬慎,要敬畏!做領導人,我們說叫日理萬機,每天要處理決策的事太多了。那第一重要的,就是對每一件事都要心存敬念。因為你一念不敬,一念之差,就可能有舉國之憂,一時不敬,就可能致千百年之患!所以必須要兢兢業業,如履薄冰,事無大小,極其敬慎,不敢有怠慢輕視之心,才能都處理得當,不至於敗事。我們看到很多政策,出臺輕率,最後帶來制定者自己完全無法想象、無法控制的可怕後果。為什麼?制定政策時,太自信,太傲慢,沒有敬,結果就成了“愚而好自專”,不知道,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莽撞地就幹了,結果不可收拾。古代說師爺文案的座右銘: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譭譽忠奸。這也是在說掌握權力和公器的人,須心存敬慎。要修這一個“敬”字,對我們每個人都有重大的意義。處理任何一件事,先問自己有沒有敬,念一個敬字訣,心存敬念,再開始思考處理,方可週全。這還是儒家的戒慎恐懼。戒慎不睹,恐懼不聞,喬布斯說的“stayfoolish”。你可能就是“foolish”,怎麼能不敬呢?第二是信。“信”,張居正說,是“人君之大寶”。賞罰無信,則人不服從;號令不信,則人難遵守。如何做到信呢?首先是自己要誠實不二,一言一行都要內外相符,表裡一致,足以取信於人。“信”,是要每個人的周圍,都充溢著相互信任的感情,這才是一個強大而美好的團隊。第三是節用。不要太鋪張、太奢侈。《大學》講:“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國家生財之道,就是“生之者眾,食之者寡”。創造財富的人多,吃皇糧的人少,要小政府,要精簡機構。“為之者疾,不奪農時。”不要在農忙的時候徵召農民從事公共基建工程,甚至興兵打仗,這樣創造財富的效率就高。“用之者舒”,用錢的人量入為出,不要寅吃卯糧,以免財政赤字太大。第四是愛人。“愛人”,就是儒家的父母心、父母官,在上者,為民之父母。“父母心”三個字,蘊含精確的理念和無窮的感情。比如一個醫生,他若對患者有父母心,他首先必不會給患者開不必要的檢查、不必要的藥;他若有父母心,也不會開了處方就打發人走,還會注意自己的神色語態,多一點講解和鼓勵,緩解患者的焦慮。我們不必說那父母官是一句假話,先問問自己對別人有沒有父母心。你是一個廚師,一個飯館的服務員,對那食客有沒有父母心,像給自己的孩子做飯上菜一樣,讓他吃得安全放心、吃得愉快舒坦?不管你做任何行業,你對你的客戶有沒有父母心?既是客戶,他必然有事託於你。在這件事上,你就是他的父母了。你有沒有首先是敬,敬那事,敬畏謹慎,嚴肅認真,忠人之事。然後是愛,愛那託付於你的人,有多愛呢,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那人,像為自己的孩子做事一樣做那事。理念有了,行動就有了。我們總是想改正行為,其實需要的都是理念。別老想著客戶是你的衣食父母,你更要以父母心待他。第五,最後一項,使民以時。前面已經說過了,就是農忙時期不要徵召伕役和興兵打仗。節用愛民和使民以時是連在一起的。不要透支錢,也不要透支人。我們現在,好多公司都在透支人。你說那老闆狠吧,他對自己更狠,自己也在透支。我們要不要用父母心來問問自己,如果那員工是你的孩子,你願意他為了工作,在辦公桌下放一個床墊,兩星期回不了家嗎? -
11 # 王營評教育
《論語》中,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意思是:“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小諸侯國,要恭敬謹慎地處理政事並且恪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並且愛護人民,差使老百姓的時候要不違農時。”這是在講的是治國、理政的策略。孔子強調,既使是管理一個只有一千輛兵車的小國家,也要努力做好五件事,即敬其事、講信用、節開支、愛人民、使民時。
學校不是一個國家,但也是一個機構齊全、有“官”有“民”的社會組織,孔子所講的這些道理,對我們管理好一個學校也有啟發。
首先,學校管理者要敬其事。“學校無小事,處處皆教育”,政府把一所學校交給校長,就是希望你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做為一校之長,要有對教育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培養自己對教育事業敏銳的洞察力,凡是發生在學校的事情,無論大小,都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切不可掉以輕心。
其次,學校管理者要言而有信。對教職工和學生說過的話,承諾的事,要想方設法,克服一切困難,堅決落實。做不到的事,堅決不說,絕不開空頭支票。
再次是節約開支。學校的每一分錢都來自於政府和社會,校長要樹立節約理財的觀念,科學謀劃,把有限的錢花在刀刃上,盡最大努力改善辦學條件,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要引導教職工和學生從節約一度電、一張紙、一滴水開始,努力建設“節結型學校”,培養學生艱苦樸素的優秀品德。
四是要發自內心地愛教育、愛教師、愛學生,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愛”是教育的真諦,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一個不愛學生的校長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更不會成為一個稱職的校長。
五是合理安排學校各項活動,不做違背教育教學的規律的事情。遵守辦學規範,不加班加點,開全課程,開足課時,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不隨意侵佔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時間,尊重教師創造性的勞動,這些都是“使民以時”的具體表現。然而有的校長卻做不到,為了迎合上級檢查,學校常常役使教師和學生做一些與教育無關的事情。前段時間,聽說某地一所小學為了迎接政府官員參加學校“啟用典禮”,居然讓小學生在操場上站了兩個多小時,耽誤了上課時間不說,單是這兩個多小時的身心煎熬就讓學生難以忍受。
-
12 # 李爾勳1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道"是領導,治理。乘是車,千乘即千車,舊時指千輛馬車。擁有千輛馬車的國家,要謹慎治理,實事求是,恪守成規。節約一切,愛惜人才,愛護人民,不能在應用人才方面而影響農時。
-
13 # ceit
孔子從未進過廚房,卻自我標榜頂級廚師,孔子的一切追隨者都是這副模樣。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坑騙執政者壓榨百姓謀取私利。執政者尤其要警醒,否則死無葬身之地。
-
14 # 閒看秋風999
《論語》中有著孔子的各種政治主張,當年孔子就是帶著這些治國理念周遊列國,可惜的是,沒人願意聽孔子的高見。
這裡,孔子站在執政者的立場上,提出了五條治理國家之策,即:1.敬事,2.取信於民,3.節用,4.愛人,5.使民以時。
南宋大儒朱熹在《論語集註》中這樣說:“言治國之要。在此五者。亦務本之意也。”
所謂“務本”,就是儒家所謂的“行仁”。這裡要指出的是,此處的“人”與“民”是有根本區別的,不可混為一談。
孔子這裡所說的“人”,就是指官吏,要加以愛護;然而,“民”是指老百姓,只能供役使。
這就是魯迅先生曾經所指出的:“孔夫子曾經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
幾點註解:
①道:治理,用作動詞。千乘:千輛兵車。千乘之國:古代按土地、人口的多少出兵車,即可以出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每車用四匹馬拉,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後勤二十五人。不過,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算大國了。
②敬事:敬:謹慎;不怠慢。事:指國家大事,也就是“在祀與戎”;祭祀與打仗;信:信用;不欺詐。
④使民以時:即孟子所謂“不違農時”(《梁惠王上》)之意。就是說不能不考慮地裡活忙不忙就隨隨便便差遣農民。
-
15 # 命理師陳一宏
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句話,算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一看就明白。但是,裡面有幾個字,在解釋上,需要斟酌,不然理解得差不多也是一個誤會,且聽我慢慢說來。
“道”“道”字,很多人說是治理管理的意思,雖然大概解釋偏差不大,但是,原意不是這麼理解的。這個“道”,指的是治理的理念思想,要這麼認識,才比較靠譜。
“敬事而信”敬字,是對事情的認真,要對任何事,認真對待。“信”,指有章程講信用,上通下達,而不僅僅是言而有信而已。
節用而愛人“節用”,都理解為省吃儉用的意思,也是沒錯。但這個節儉,可不是別人節儉,指的是自己,不能以自己之私鋪張浪費。“愛人”,指的是體恤關愛他人,不止限於百姓,要包括眾多文官武將,就是所有人。
使民以時很多人會認為說,需要農民們或者士農工商等做什麼事,要在農閒時候,或者是他們有空的時候,這是錯誤的理解。很多時候,需要很多人集體來做什麼,老天可不會特意安排在大家有空的時候。我們都知道,突發事件是很多的,對不對?
所以,“使民以時”,不是特指什麼時候季節。而是講,不隨便徵召人們,只有在不得不,也就是必要的時候,才可以徵召人們前來。
回覆列表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治理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就應當嚴肅認真、敬慎處事;講求信用;節省開支,愛護百姓;役使百姓應該在農閒時間。
春秋時代看個諸侯國的大小強弱,戰車多少是一個重要指標,那時諸侯國中擁有千輛戰車的不多,在這裡"千乘”指大國。在這句話中,孔子談的是大國怎麼治理的問題。孔子認為,要治理好一個大國,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工作要敬業丶認真,絕不可有絲毫的馬虎和懈怠;二是辦事要講信用,不能說了不算,朝會夕改;三是財政要節省開支,不可鋪張浪費;四是役使百姓要有度有時,國家工程不能過重的增加百姓負擔,並且要選在農閒時興土木,以避免爭奪百姓的農業生產時間。
孔子說的這問話是對春秋時期諸侯國治國經驗的高主義概括,就今天來說,這一治國理念也值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