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部趴
-
2 # 未濟
首先來看身份。唐太宗是李淵的兒子,繼承皇位理所當然。而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繼承方面來說不能服眾,所以眾人一直覺得太宗得位不正。
再來看功績,唐太宗文治武功,貞觀之治,萬國臣服,獻號天可汗。這影響力不是宋太宗能比的。而且宋太宗北伐失敗,打不過遼國。也就是滅了北漢,統一了五代以來的分裂。因為是第二任皇帝,而且也有些功績,所以號太宗。但是和李世民的太宗沒法比。
再看後人的繼承。唐太宗上位雖然動用了武力,但是他贏了,而且是個好皇帝,唐朝後來的皇帝怎麼說也是他的直系子孫。沒有後人會說自己祖先的不是,而宋朝不一樣。中間是中斷過的。宋仁宗無可繼承的子嗣,從宗室過繼,後來趙構也沒有繼承人,也是過繼,而宋孝宗是宋太祖的後人。宋太宗的直系後人幾乎在靖康之難的時候都不在了。太宗太祖在繼承上本來就有問題,現在也沒有直系子孫幫自己說話了。
我們把唐宗宋祖並列,可見,即使是唐高祖的地位都不如李世民,而宋太宗就更是不如了。
-
3 # 詩中的遠方
1.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的秦王、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在唐帝國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結果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當時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當時的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也就是說唐太宗是踏著兄弟的鮮血上位的。
2.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階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開始了一個傳奇的時代。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3.後世之所以對他倆的評價差異太大,筆者認為一個最重要的的原因就是他們建立的功業。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唐王天下,半為李世民所獲,登基以後唐太宗北滅突厥,西收吐谷渾重回西域,建立赫赫戰功。相比之下而宋朝的建立,通俗的說就是"太祖皇帝一條齊眉棍打下八十一座軍州",宋太宗功名不顯,登基以後高梁河慘敗,此後宋軍再無力染指燕雲。做不出功績,自然得不到百姓的好口碑。
-
4 # 達康與阿嬌
1、論功業,宋朝嚴格意義上不是大一統王朝,只能算漢族主要聚居地保住了,但是河套 幽雲都沒拿下,和唐太宗天可汗怎麼比?傳統行業的煤老闆和馬雲能比嗎?
2、論得位,都是弒親得位,得位都不算很正,這也沒得說。但唐太宗好歹有點不得不為的意思,功高鎮兄,矛盾公開化,其實是你死我活,如果唐太宗不殺兄弟,只怕遲早為兄弟所殺,兄弟雖然是手足,手足被蛇咬了,為自保,也是不得不棄,此是人之常情。就算他顧念手足之情,寧可自己死也不願意殺兄弟,天策府那幫軍頭呢?眼看大禍臨頭,保不準發動叛亂,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天下又要大亂,民不聊生。再一層,唐太宗畢竟是殺兄弟,卻沒有弒君。宋太宗呢?有沒有弒君不好說了,逼弟迫侄,都為了自己的權位而已。得位都不正,唐太宗被逼無奈,而宋太宗也算順勢而取,高下只能讀者自己判斷了。
3、論為人,唐太宗最終沒殺自己老父,只是逼退位。唐太宗對自己兄弟,除了玄武門之變,其他弟弟(除個別)算是盡了長兄之道的。對待女人,唐太宗也是好色的,佔有慾很強,不過不像宋太宗,你搶了就搶了,睡了就睡了,殺了也就殺了,還給人送回去羞辱人家老公。君臣關係,兩者都沒有大規模屠殺功臣,唐太宗未必不會殺,卻是沒必要,自己年輕還能打,何必為難那些功臣;宋太宗則有太祖杯酒釋兵權,後來又收了邊鎮兵權,也是沒必要,不過無論如何,兩位太宗都算君臣和睦,善始善終,也是難得。當然,這裡面很多正史野史也眾說紛紜,我個人認為唐太宗是個有情有義但也心狠手辣好色擅權的大丈夫。而宋太宗則多少陰氣更盛,善使權謀,好色弄權的梟雄。
4、論文治,宋太宗還是不錯的,主要是改革科舉和確定兩府三司的政治制度,這倒是奠定了宋朝能延續兩百多年的重要大事。其他也有歷代賢君的一些編書 吏治的事情。而唐太宗沒有太多開創性的政治設計,主要是撫民以靜,逐步恢復經濟;寬刑肅法,制定貞觀律,改善治安。兩者都有的任用賢能、廣開言路之類的就不細說了。宋太宗更有開創性,而唐太宗情況更困難,算打個平手吧
所以唐宗宋祖,宋祖將將還能拿出來和唐宗比比,宋宗則遜色不少。
-
5 # 小馬紮上聽歷史
這二位都是得位不正,但是身後名卻截然不同,我想這與兩位皇帝稱帝之前所做所為和稱帝之後所作所為有關,當然,還有其他的小原因,下面一併分析。
稱帝前:李世民是創立李唐王朝關鍵;宋太宗更多是坐享其成先說李世民。李世民他爸之所以能堅定信心造反,多虧了李世民的鼓動,唐朝能建立,從一開始,就是李世民的功勞。
老李家在進軍長安的途中,由於下雨缺糧,加之劉武周勾結突厥乘機襲擊大本營晉陽,李淵決定撤軍。這時候,又是李世民力勸李淵繼續進軍,隨後拿下霍邑,進軍河東,後又極速進軍長安,佔領渭河以北,一時之間,關中豪強紛紛歸順,各大農民起義軍紛紛來投,為建立大唐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還沒完,大唐建立之後又開始了統一大業,六大戰役李世民打了四個,並且全部獲勝。尤其是第三場戰鬥,前有王世充後有竇建德,在大家都認為該撤兵之時,李世民卻力排眾議,憑藉著天才般的敏銳嗅覺,認為自己能打勝,於是,親自率領3500人在虎牢之戰中大敗竇建德,並且生擒竇建德,洛陽王世充也只得投降。這次戰鬥可謂一下拿下兩個割據勢力,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後,雖然有玄武門之變,得位不正,但是由於李世民對於大唐的貢獻,讓後人覺得是大唐欠李世民的,因此並不影響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再說宋太宗,則是乏善可陳,首先郭威和柴榮讓後周實力大增,宋太祖趙匡胤更是優秀的軍事家政治家,平定南方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太祖朝完成的,趙光義基本上就是坐享其成。
稱帝后: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宋太宗愧對宋太祖家人先簡單說唐太宗。稱帝后,勵精圖治,任用賢臣,與魏徵的君臣故事更是傳為佳話,開創貞觀之治,可謂千古一帝。
反觀宋太宗呢?私德上實在有虧,重點體現在對宋太祖一家的迫害上,一一來說:
首先,逼死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徵遼失敗後,趙德昭好心提醒趙光義:『雖然徵遼失敗,但畢竟滅了北漢,咱們得論功行賞啊。』可不知道太宗是哪根筋搭錯了,厲聲說了這樣一句話:『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賞也不晚。』趙德昭不敢多說,回到家中,可能以死明志,可能是一時羞憤,竟然引劍自刎了。其次,冤死弟弟廷美。根據《金匱之盟》,趙光義死後應傳位廷美,可是宋太宗怎麼做的呢?先是因為某次兵變,將廷美從“開封尹”(儲君的象徵)貶為了“西京(安)留守”;然後又說廷美與宰相“私遣小吏”,圖謀不軌,大肆抓人,廷美也因此被軟禁,後來廷美“憂悸成疾”,三十八歲就死了。這是嚇死的啊。最後,對待宋太祖的遺孀孝章宋後,薄情寡義。孝章宋後死後,不讓她與宋太祖進行合葬,神位也不讓進入太廟。直到若干年後,宋神宗繼承皇位,宋後神位才得以進入太廟供奉。 除此之外,趙光義還不給嫂子服喪,不準群臣弔唁,有人不滿,便被清理出朝廷。此等做法,可以想見,宋後生前也沒少遭受宋太宗的欺負。《宋史·太宗本紀》在最後總結宋太宗一生有虧的地方,其中毫不客氣的說了四點,分別是:『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廷美)之貶死,武功王(德昭)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
炳炳史筆,早有定論!
三、玄武門之變光明正大,『燭影斧聲』讓人唾棄這一點簡單說吧,『玄武門之變』與『燭影斧聲』相比較,哪一個更光明正大,我想不言自明。
『燭影斧聲』讓人猜了上千年,據《湘山野錄》也就是質疑太祖死的蹊蹺的一部野史記載:“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然後,太祖死太宗即位。受到這個傳言的影響,宋太宗自然不會有好名聲。
此外啊,還有一個小原因,唐太宗李世民耍了個心眼,這哥們修改過自己歷史,所以可能把有利於自己的內容留了下來;而宋太宗則沒有這個癖好,多少有點吃虧。
-
6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閩南小生一枚。
確實唐太宗名聲比宋太祖好,但宋太祖的名聲也並不是很差。
之所以會出現兩個人名聲的差距,那是因為唐太宗的功績比政變的汙點好太多了。
按住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和趙匡胤的黃袍加身不說,但從李世民政變後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寬行仁政,可以看出他的經濟考試非常優秀;再從他滅東突厥、平定西域高昌和撫卹少數民族來看,政治和軍事上也是優秀。
趙匡胤呢,其實趙匡胤也進行了改革,但集中在制度上,軍隊嚴格控制在手中,將領輪換,又設定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軍政。逐漸造成後期軍隊戰鬥力不佳和機構臃腫。
如果一個君王上位不光彩,政績也一般,名聲會特別好嗎?
-
7 # 上班族聊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都是歷史上較為出名的皇帝然而二者的歷史地位天差地別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奪位
先說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弒兄奪位奠定了皇帝的基礎。但是這裡有個前提,李世民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發動的政變,現在讓我們回到公元626年,當時突厥侵犯唐朝邊境,太子李建成向高祖建議,由李元吉率軍抵抗(李元吉屬太子黨)。但是要求徵調秦王李世民的骨幹力量,這當然是個陰謀。其一李世民的部將能征善戰假如勝利那麼太子黨可以立下軍功,增加影響力。其二假如不能勝利可惜把責任推到李世民部將身,其三征戰過程中可以消耗秦王李世民的骨幹力量,勝利以後亦可以找理由殺掉他們。毒呀!此計甚毒呀!此計一成那麼歷史上就不會有唐太宗李世民了。於是李世民在部將的建議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反觀趙光義他自己並沒有性命危險反而在宋帝國不斷的樹立眼線和力量,如趙匡胤時期黃河決堤,財力不足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裁撤禁軍,而趙光義在不動禁軍的情況下解決問題,這讓趙匡胤大吃一驚,如今的趙光義已不再是在哥哥呵護下羽翼未豐的雛鳥了,反而在帝國各行各業朝堂之上都有了以及的力量了況且他還賄賂了禁軍殿前指揮使――田重進這可是日夜守護趙匡胤安全的人呀!這一切都是趙光義為篡位做準備啊。由此可見二人一個是被逼無奈一個是陰謀篡位高下立判。
二 文治武功
李世民聰隋末亂世一步步打下江山可謂是戰功赫赫,手下部將個個能征善戰。在李世民統治時期曾多次平定突厥、回紇、薛延陀等地使唐王朝威震八方,同時並創下貞觀之治。反觀趙光義,以疲師之態徵遼奪取燕雲十六州,此地乃中原大地天然屏障如果能夠成功那麼可以流芳後世,但是他失敗了而且是在戰爭最為重要的時刻他竟然害怕自己跑了扔下正在拼命廝殺的將士們跑了,這就是逃兵呀!這個從沒上過戰場的人怕了。此後趙光義為報一箭之仇舉全國兵力發動雍熙北伐結果以失敗告終,從此以後宋朝在沒有了奪取燕雲十六州的勇氣,宋朝徹底的喪失信心。致使中原大地徹底沉淪。
綜上所述:無論從奪位的原由和文治武功趙光義都不如李世民,況且唐朝李世民期間四方來朝尊稱其“天可汗”治理方面開創“貞觀之治”。這些成就都是趙光義不能比擬的
-
8 # 語說漫談
可以說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存在一定問題的,或者是不嚴謹,唐太宗李世民的上位確實來源於政變,並且歷史對於這段事情的記載也是非常的詳細,就是具體的謀劃都是被描寫的繪聲繪色,都說李世民有著篡改歷史的做法,但是至少在著這件事情上並沒有避諱,要不然也就不會留下這麼詳細的政變細節了,而反觀宋太宗趙光義的記載,只能夠說“燭光斧影”是一種猜測,並沒有真實的證據說明這就是趙光義上位的經歷,所以從這一點去看的話,這個問題的說法並不是那麼正確。
但是這並不是說明趙光義的繼位就沒有問題,相反很多地方都能夠看得出不合理的地方來,可能也就是這些不合理的地方,讓宋太宗受到了質疑,兩個人都是太宗皇帝,也就是各自王朝的第二位君王,而且兩個人還是有著相似之處的,就是唐宋的建國過程中李世民和趙光義都是出過力的,當然要說對於政權建立出力的大小還是有著區別的,李世民不用多說大家可能都明白,他之所以能夠發動玄武門之變,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擁有的戰功實在太大了,以至於他爹李淵不得不專門為他設定了一個官職,也就是天策上將了,這是一個遠遠高於諸王和大臣的官職,並且能夠獨自設定自己的官員,其實在地位上已經等同於太子了,李世民統領軍隊打下了大唐一半的江山,唐朝統一戰爭中最重要的幾場戰爭都是李世民帶領下打贏的,但是這樣的一個人不是太子,卻幾乎擁有了等同於太子的地位,不要說李世民了,就是換做是誰心中能夠沒有想法呢?
而趙光義在宋朝建立的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帶領著眾多武將利用“黃袍加身”讓趙匡胤成為了帝王,其實這個事情本身就是一場自導自演的“鬧劇”,要說趙匡胤不知道或者沒有參與其中,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但是如果想要讓黃袍加身成功,自然要與他的心腹商量,否則大家誰知道你趙匡胤要幹啥啊,所以作為趙匡胤的弟弟不可能不參與其中,甚至可能他還是起到了聯絡眾武將的作用呢?所以宋朝能夠建立,趙光義也是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的,按照《東都事略》和南宋李濤《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再發兵的那天晚上,趙匡胤就喝多了,甚至達到了“醉臥閣中,不之省”的地步,也就是不省人事的地步,而將士們要冊立“點檢”做天子的時候,趙匡胤完全不知情,因為喝多了,可能就是事先準備好的,而一切的操作都是時任內殿祗候供奉官都知的趙光義和歸德節度掌書記的趙普替他周旋的,所以這也能夠看得出來,趙光義絕對參與其中了。
那麼同樣上位都受到質疑,怎麼兩個人的歷史地位相差如此之大呢?李世民成為了古代明君的典範,甚至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千古一帝”,而趙光義的評價就差遠了,其實主要的原因還是兩個人在政權建立過程中的功勞不同,在成為皇帝之後的政績相差如此之大的結果導致的,先來看看李世民在唐朝的統一過程中幾乎找不出一個戰功能夠超越他的人,只有李孝恭和李靖兩個人合作拿下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能夠相提並論,但是如果兩個人分開比較的話,還是不佔據優勢。
而在李世民成為皇帝之後,先是利用四年的時間就徹底解決了東突厥的威脅,並且在西域開闢了大片的疆域,建立了都護府,甚至還親征高句麗,當然沒有達到徹底消滅的程度,但是還是有利的打擊了高句麗政權,並且在政治制度上不斷地完善,在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和魏徵這些大臣的輔佐下開創了一個“貞觀之治”,雖然沒有讓唐朝達到盛世局面,但是正是有著他的各項努力,為唐朝的盛世打下了基礎,而且在他兒子李治時期讓唐朝的疆域達到了最大了,而這些政績可以說掩蓋了他的血腥殺害自己的兄弟的行為,其實李世民身上並沒有其他的缺點,並且識人用人在古代的帝王中都是上上之選,讓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讓人嚮往的國度,而長安就是那個時代的世界中心了。
反觀宋太宗趙光義,雖然有著擁立之功,不過宋朝的統一戰爭的程序中他參與的比較少,而且往往都是負責鎮守後方,由他的哥哥趙匡胤親征,按照《宋史》的記載:太祖即位,以帝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親征澤、潞,帝以大內點檢留鎮,尋領泰寧軍節度使。徵李重進,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徵太原,改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序班宰相上。我們能夠看到趙匡胤出征的時候,趙光義往往都是負責留守,當然不是說留守的作用就很少,但是建立軍功的機會也就沒有了。
當然在成為皇帝的過程,本身就是充滿著質疑,最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可能就是“燭光斧影”了,有人認為這就是他殺害了自己的哥哥才上位的,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懷疑,但是畢竟沒有證據能夠充分證明了,但是疑點還是有的,也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宋史·杜太后傳》裡記載: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也就是說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臨終前,基於五代時期後繼之君年齡太小,皇位才會落入武將們的手中,所以做出了讓趙匡胤傳位於趙光義的決定,但是問題來了,按照《宋史·魏王廷美傳》的記載: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也就是說趙匡胤傳位於趙光義,趙光義在傳位於弟弟趙廷美,趙廷美在傳位於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但是這裡面就有著很大的問題的,既然是杜太后擔心皇帝年幼不能夠鎮得住手下群臣,但是趙匡胤的兒子年齡不太嗎?在趙匡胤去世的時候,長子趙德昭已經26歲了,就是次子趙德芳也已經18歲了,當然當年杜太后去世的時候,可能皇子還沒有長大,但是她難道認為趙匡胤命不久矣嗎?
還有就是如果金匱之盟是真的,最後趙光義卻害死了弟弟趙廷美和侄子趙德昭,這不是在打自己的臉嗎?這分明就是不想要將皇位傳給弟弟和侄子嗎?所以趙光義的繼位之謎還是讓人懷疑的,除了繼位的問題上讓人猜疑,其實就是宋太宗的功績並不突出,親征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但是可能就是這次的成功太容易了,讓宋太宗有些飄飄然了,然後就不顧及大臣們的勸阻毅然發動了攻打遼國的戰爭,可是燕雲十六州不但沒有拿回來,卻大敗而歸了,當然失敗並不可怕,曹操也經歷過失敗,但是趙光義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以及不足,也就有了第二次的雍熙北伐,還是失敗,最重要的就是在這場北伐中損失了楊家將中的楊業,也讓北宋建國之初的那批精銳部隊全部消耗殆盡了,可以說北宋之所以被動防守,趙光義的責任更大,在治國之上,雖然改革了科舉以及確定了兩府三司的政治制度,但是臨終前留給兒子宋真宗的並不是一個大好形勢,這一點差李世民太遠了。
還有一點就是兩個人都很好色,但是這對於古代皇帝而言,也算是很正常的事情了,李世民也有著搶走李元吉妻子的經歷,而且後宮中美貌女子也非常多,但是宋太宗也搶了別人的老婆,也就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小周後,按照史書的記載,小周後被昭入皇宮好幾天,最後在回來的時候還罵自己的丈夫李煜,讓這位曾經的國主戴上了“綠帽子”,這麼做其實也沒有什麼,畢竟成王敗寇了,但是卻羞辱人,這就是不地道了,最後李煜寫了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就是這些原因,讓趙光義廣受質疑,而李世民卻成為人人口中稱讚的好君主,可以說兩個人就不在一個層面之上。
回覆列表
題中說的這兩個人還是有著不少的相似點的,他們都是家裡的老二,也都是太宗,皇位的來路也都不太正,但是論起名聲,李世民就要好的多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開啟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他們倆登上皇位的方式都是殺了自己的哥哥,但是李世民被世人稱頌為明君,至於趙光義就沒多少人誇了,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混血的李世民長得帥,而是因為他們的才華與成就。
李世民為了皇位,確實殺了自己的兄弟和他們的十幾個孩子,還搶了自己貌美的弟媳婦,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他也沒有不讓史官把這段記載下來,雖然說經過了一定的加工,但是他也確實承認自己殺了,就連自己侄子也沒有放過,還把他們從族譜中除名。
至於趙光義,他殺了自己的哥哥,還把弟弟趙廷美給逼死了,兩個侄子也因他而死,還欺負哥哥的遺孀,但是這些他都不承認,還留下了個斧聲燭影的傳說,就是不承認,在史書裡面也寫的遮掩,不留下實證。
關於這段傳說的內容是這樣的,在趙匡胤去世的前一晚,找來了自己的弟弟一起飲酒,第二天趙匡胤就去世了。據說在那一晚,有人聽見了斧頭砍人的聲音,有些人看到了燭光的影像中有砍人的動作。總之趙匡胤就這麼去世了,繼承皇位的人是他的弟弟趙光義。
在他繼位之後,怒斥了自己的侄子趙德昭使其驚懼自盡,三年之後另一個侄子趙德芳也去世了,關於他的死因沒有明確的說明。之後他的弟弟被人誣陷謀反,趙光義假惺惺的說體諒自己的弟弟,就給他貶官了,但是僅僅在兩年之後他的弟弟就憂憤去世了。
從史詩來看,他們倆做的事一個是證據確鑿的,另一個則留下了一堆的嫌疑,卻沒有實證。不過他們都選擇了粉飾自己的罪行,但是李世民好歹敢作敢當,至於趙光義的處處遮掩反而讓人覺得他為人陰險。而且論成就,他差李世民差的可是相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