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光1235

    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寶寶叛逆期”

    6-8歲,第二個叛逆期,稱“兒童叛逆期”

    12-18歲,是大家常見的“青春叛逆期”

  • 2 # 天方長老

    現在的孩子的叛逆期前提到小學四年級,以前是初中一年級爆發。其表現為喜歡異性話題,不喜歡讀書學習,任性妄為,不聽勸告,不理會他人,甚至爆燥,惹事生非,頂撞長輩……。因此,家長要耐心引導,一起溝通交流,同時放低身份,呵護成長。

  • 3 # 布點法個性化教育

    根據我的經驗加理論知識,孩子一般在初二到高二階段叛逆行為明顯。這個年段的孩子個體身體發展到生理成熟階段,是為青春期(puberty)。青春期的主要生理特徵有二:其一是主性徵(或第一性徵)(primary sex characteristics)的顯現。是指因生殖系統的成熟所顯現的生理特徵。其二是次性徵(或第二性徵)(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d)的顯現。

    簡而言之描述一下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特特徵。總體特徵是特別愛頂嘴,父母說話是正邏輯,孩子就反邏輯;父母反邏輯,孩子就正邏輯,反正就是不順著父母邏輯說話。具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性子急的表現為年輕氣盛,情緒易於衝動。孔子曾經說過:“血氣方剛,戒之在鬥”。美國的心理學家特別指稱青春期為風暴期(storm and stress period)。具有暴起暴落的兩級特徵。二,性格偏軟的因為身心失衡而導致情緒困擾,其表現為抑鬱症狀,對人對事特別敏感且偏激但又不像第一類的孩子外顯出來,而是表現為沉默寡言,抑鬱寡歡狀。

    從人格發展的角度來說,青春期叛逆孩子,人格發展順利者特徵: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人格發展障礙者特徵:生活無目的無方向,充滿失敗感。

  • 4 # 千里魚49333938

    叛逆期,小學六年級到初中,甚至高中。這期間的孩子都是逆道而行,說與做都要與你對著幹。你說打狗,他攆雞。凡事對立,脾氣暴躁,雙面性特別厲害。本該好好學習的,可偏偏逃課,就是上課,也是與老師家長對著來。說什麼耳旁風還是不錯的,不小心就大吵大鬧。我,親身經歷,我的兒子,折騰啊!幾年,我累,也不能抱怨,首先抱怨不起作用,再說,越抱怨孩子越對立你!手捧手機,滿嘴歪理邪說,這就是叛逆。熬呀熬,快熬出頭啦!

  • 5 # 美好未來A

    1.認為大人的話有漏洞,大人的批評常常引起他們反感,反應激烈;

    2.和父母唱反調,不理睬父母,不喜歡按照別人說的去做;

    3.如果家長再三叮囑同一件事會使他感到厭煩;

    4.破壞性行為過多,比如生氣就撕書,摔東西;;

    5.跟其他孩子經常發生衝突,容易動手。

    有以上情況,說明你的孩子可能進入叛逆期!!

    孩子叛逆期是什麼時候

    人有三個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心理生理發育特點,父母應對的方法也要不同。

    1、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寶寶叛逆期”。

    2、6-8歲時,則來到人生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

    3、12-18歲時,是人生第三個叛逆期,這是大家最常見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孩子叛逆期發展特徵

    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三:變得更為倚賴

    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五: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孩子叛逆的心理原因

    1、我已經長大了,我能行

    2、為什麼我不能

    3、試探家長的底線

    4、想受到關注

    5、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

    有時父母會擔心自己是不是把愛變成了溺愛,判斷這點的依據是父母如何認識自己的角色。有兩種父母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走到了溺愛的方向:第一種是把父母的角色誤當成了“服務人員”,竭盡全力想給孩子最好的,不僅把孩子的笑容和滿意當成最高指導原則,還認為別的父母給的我也不能少給,生怕自己的服務做得不周到;另一類父母則是聽了太多諮詢專家的意見,把自己當成了“心理治療師”,孩子不聽話時不去糾正,卻認為孩子一定有什麼心理問題,需要溫情、細心的輔導,或是擔心自己說錯或做錯了什麼就會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巨大創傷,因此不敢管教孩子。

    上述這兩類極端的愛孩子的方式很容易讓父母在無意間落入溺愛的陷阱,被過度討好的孩子常變得自私又不知感恩,而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則容易變得脆弱無能,缺乏挫折忍耐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如果發現自己有這樣的情況,就要及時糾正。

    父母的教養方式可大致分成四類:民主型、溺愛型、權威型和放任型。多數研究發現,民主型的教養方式能帶來較理想的結果,子女自愛、自重,成就也較高;溺愛型的父母往往會造成孩子自私懶惰或過度脆弱的結果;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易導致子女退縮、憂鬱;而放任型會導致孩子缺乏自我概念、不負責任、沒有上進心。這些研究結果存在一些文化差異,例如跨文化研究發現,權威型教養在華人社會中很普遍,但會導致的後果似乎並不像發生在西方世界裡時一樣嚴重,這顯示了不同文化對教養方式的不同解讀。

    即便如此,民主型教養仍被視為較佳的教養方式。此型別父母的特徵是“關懷孩子”和“對孩子提出要求”並重,也就是關愛與管教並行。此型別的父母一方面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經常充滿同理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關心孩子的需要,並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援和肯定;另一方面,他們也對孩子有一定程度的期待和要求,會為孩子設立合理的目標,並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指導。

    民主型的教養方式,不但滿足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的關懷和安全感,也能讓孩子在品行、生活和學習表現上達到一定要求。因此,這型別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往往在性情上較為穩定、自律,也會有所成就。

    182 體罰孩子有效嗎?

    當孩子犯錯或不聽話時,父母常以管教為名打罵孩子,但事實上,打罵孩子只是在洩憤,完全沒有起到教育的效果。

    打罵通常只會讓孩子陷入極度的恐懼,無法使其理解自己錯在哪裡並進行反省;更糟的是,打罵孩子除了讓孩子感到疼痛、害怕以外,並不能讓孩子掌握正確的行為,他只知道這樣做父母會生氣,卻不知道怎麼做才合適。父母管教孩子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行為,而不只是發洩怒氣。

    長期來看,打罵教育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讓孩子恐懼或憤恨父母,或產生憂鬱或自卑的傾向;甚至有研究指出,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智力水平較低。不僅如此,經常性的打罵更可能使孩子變得麻木,造成孩子不聽話或不怕打;而父母的打罵更是在示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使用暴力”這一錯誤觀點。許多有關校園暴力的研究指出,那些會對別人施暴的孩子,往往有著對孩子施暴的父母。所以,父母要清楚自己管教的目的是教會孩子正確的行為,而打罵無法達到這個效果。

    孩子犯錯時,父母首先要分辨的是孩子在這之前是否受到過適當的教導。如果孩子根本沒有被教導過,一犯錯就要接受責罰,對孩子而言並不公平,這時父母要做的是告訴孩子這個行為錯在哪裡,以後怎麼做才是對的。如果孩子已經接受了教導,卻還會犯錯,父母則要了解是孩子明知故犯,還是雖然知道了卻不知如何正確執行。如果是明知故犯,父母可以在講完道理後給予處罰,更重要的是要求孩子改正,並在孩子試圖改正的過程中給予支援;如果是缺乏方法,則要再次進行教育。孩子畢竟還在學習和成長,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父母要教孩子方法、給孩子機會,讓孩子能夠一點一滴地進步。

    教育孩子時,切忌羞辱孩子,也不要跟孩子一般見識,要保持寬厚的愛心來面對孩子的錯誤,把重點放在教育上:先表達感受,對孩子犯錯表示難過(而不是生氣),然後描述孩子的行為,說明錯誤的理由,最後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為是什麼,必要時讓孩子多練習幾次,並讓孩子自己面對犯錯的後果、收拾殘局。下次再出現類似的狀況,只要孩子有所改善,即使沒有達到標準,也要肯定其努力,然後再次教育,直到孩子改正並出現新的行為模式為止。

    183 如何陪孩子度過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

    在孩子 2 歲半到 3 歲,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越來越難教,原本天使般可愛的孩子突然變得一天到晚跟父母唱反調,動不動就把“不要”掛在嘴邊。這時孩子的重點是不要別人幫忙,不想聽別人的意見,而想自己來。這段孩子什麼都要自己來的時期,就是心理學所說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父母這時千萬要沉住氣,不要生氣,反而要好好把握這段時間,因為這正是培養孩子自主性的黃金時期。這段時期的特徵是孩子的自我意識抬頭,在心理上開始有想要獨立自主的慾望,而在生理上,孩子此時的自主行動能力也進步了很多,因此,內在的發展動力促使孩子試著切斷和父母的聯絡,主動嘗試與身邊事物互動,以確認自己的存在與能力。

    當父母發現幼兒開始進入叛逆期時,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孩子:

    1.降低難度,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經驗:如果孩子要自己吃飯,就給孩子不易打破的碗和容易握的幼兒湯勺,把食物切成小丁或小段後讓其嘗試。吃得到處都是也沒關係,大不了就多洗幾條圍嘴或清理一下桌面和地板,只要孩子能順利把食物送進嘴,父母就應該給予鼓勵,讓孩子因為獲得成就感而願意繼續嘗試是此時的重點。

    2.不著痕跡地提供必要的示範: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很可能會遭遇挫折,如果父母此時幫孩子做或主動教孩子,孩子一定會反抗,所以父母可以用一起做或輪流的方式不著痕跡地提供示範,例如對孩子說:“好啊,我們一起來穿鞋,我先穿,你再穿。”然後自己邊穿邊說出穿法,一次做完一兩個步驟後就換孩子做,孩子做的時候再重複一次:“呀,寶寶真棒!都會……(再說一次方法)了。”直到孩子可以依樣完成。此外,也可以在孩子在意的其他人面前誇他:“寶寶好厲害,已經會自己吃飯了!你看,他會端好碗,一口一口吃光光,還不會掉出來呢。”像這樣給予鼓勵並再度提示重點。

    3.循序漸進,給予孩子適度的挑戰:孩子越來越熟練後,可以稍微提升難度,例如吃東西,從吃固體小丁到練習喝湯,之後可以再進行到吃布丁類食物,每次換食物時都可以對孩子說:“來,看看你是不是變得更厲害啦?”只要吃得不錯,就大加鼓勵。適度的挑戰可以幫孩子保持新鮮感,提高孩子的自信與能力。

    孩子想要自己做,這是多好的事!父母要善用這種心理動力,幫助孩子順利完成邁向獨立自主的第一步。

    182 體罰孩子有效嗎?

    當孩子犯錯或不聽話時,父母常以管教為名打罵孩子,但事實上,打罵孩子只是在洩憤,完全沒有起到教育的效果。

    打罵通常只會讓孩子陷入極度的恐懼,無法使其理解自己錯在哪裡並進行反省;更糟的是,打罵孩子除了讓孩子感到疼痛、害怕以外,並不能讓孩子掌握正確的行為,他只知道這樣做父母會生氣,卻不知道怎麼做才合適。父母管教孩子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行為,而不只是發洩怒氣。

    長期來看,打罵教育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讓孩子恐懼或憤恨父母,或產生憂鬱或自卑的傾向;甚至有研究指出,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智力水平較低。不僅如此,經常性的打罵更可能使孩子變得麻木,造成孩子不聽話或不怕打;而父母的打罵更是在示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使用暴力”這一錯誤觀點。許多有關校園暴力的研究指出,那些會對別人施暴的孩子,往往有著對孩子施暴的父母。所以,父母要清楚自己管教的目的是教會孩子正確的行為,而打罵無法達到這個效果。

    孩子犯錯時,父母首先要分辨的是孩子在這之前是否受到過適當的教導。如果孩子根本沒有被教導過,一犯錯就要接受責罰,對孩子而言並不公平,這時父母要做的是告訴孩子這個行為錯在哪裡,以後怎麼做才是對的。如果孩子已經接受了教導,卻還會犯錯,父母則要了解是孩子明知故犯,還是雖然知道了卻不知如何正確執行。如果是明知故犯,父母可以在講完道理後給予處罰,更重要的是要求孩子改正,並在孩子試圖改正的過程中給予支援;如果是缺乏方法,則要再次進行教育。孩子畢竟還在學習和成長,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父母要教孩子方法、給孩子機會,讓孩子能夠一點一滴地進步。

    教育孩子時,切忌羞辱孩子,也不要跟孩子一般見識,要保持寬厚的愛心來面對孩子的錯誤,把重點放在教育上:先表達感受,對孩子犯錯表示難過(而不是生氣),然後描述孩子的行為,說明錯誤的理由,最後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為是什麼,必要時讓孩子多練習幾次,並讓孩子自己面對犯錯的後果、收拾殘局。下次再出現類似的狀況,只要孩子有所改善,即使沒有達到標準,也要肯定其努力,然後再次教育,直到孩子改正並出現新的行為模式為止。

    183 如何陪孩子度過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

    在孩子 2 歲半到 3 歲,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越來越難教,原本天使般可愛的孩子突然變得一天到晚跟父母唱反調,動不動就把“不要”掛在嘴邊。這時孩子的重點是不要別人幫忙,不想聽別人的意見,而想自己來。這段孩子什麼都要自己來的時期,就是心理學所說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父母這時千萬要沉住氣,不要生氣,反而要好好把握這段時間,因為這正是培養孩子自主性的黃金時期。這段時期的特徵是孩子的自我意識抬頭,在心理上開始有想要獨立自主的慾望,而在生理上,孩子此時的自主行動能力也進步了很多,因此,內在的發展動力促使孩子試著切斷和父母的聯絡,主動嘗試與身邊事物互動,以確認自己的存在與能力。

    當父母發現幼兒開始進入叛逆期時,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孩子:

    1.降低難度,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經驗:如果孩子要自己吃飯,就給孩子不易打破的碗和容易握的幼兒湯勺,把食物切成小丁或小段後讓其嘗試。吃得到處都是也沒關係,大不了就多洗幾條圍嘴或清理一下桌面和地板,只要孩子能順利把食物送進嘴,父母就應該給予鼓勵,讓孩子因為獲得成就感而願意繼續嘗試是此時的重點。

    2.不著痕跡地提供必要的示範: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很可能會遭遇挫折,如果父母此時幫孩子做或主動教孩子,孩子一定會反抗,所以父母可以用一起做或輪流的方式不著痕跡地提供示範,例如對孩子說:“好啊,我們一起來穿鞋,我先穿,你再穿。”然後自己邊穿邊說出穿法,一次做完一兩個步驟後就換孩子做,孩子做的時候再重複一次:“呀,寶寶真棒!都會……(再說一次方法)了。”直到孩子可以依樣完成。此外,也可以在孩子在意的其他人面前誇他:“寶寶好厲害,已經會自己吃飯了!你看,他會端好碗,一口一口吃光光,還不會掉出來呢。”像這樣給予鼓勵並再度提示重點。

    3.循序漸進,給予孩子適度的挑戰:孩子越來越熟練後,可以稍微提升難度,例如吃東西,從吃固體小丁到練習喝湯,之後可以再進行到吃布丁類食物,每次換食物時都可以對孩子說:“來,看看你是不是變得更厲害啦?”只要吃得不錯,就大加鼓勵。適度的挑戰可以幫孩子保持新鮮感,提高孩子的自信與能力。

    孩子想要自己做,這是多好的事!父母要善用這種心理動力,幫助孩子順利完成邁向獨立自主的第一步。

  • 6 # 烏市寶媽生活錄

    叛逆期一般是在青春期,初中至高中時期。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

    叛逆期是心理問題,也可以看做是孩子心理成長標誌。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想要再凡事都要聽從大人的指令。但事情都是有利有弊。

    這是孩子最重要的心裡成長時期,這階段他有了自己想法但又不知道怎麼正確表達,所以選擇了最直接的方法,我行我素,你不讓我幹什麼我偏幹什麼,你讓我幹什麼我偏不幹什麼。如果這個時候大人採取打罵暴力行為更會激發孩子的叛逆性。這時候家長的做法就成了關鍵。

    叛逆期孩子最大特點就是對外界自己無知事物產生探索欲。我們要做的就是正確引導他如何去探索。朋友般的幫他介紹,告訴他其中危害性。這時期孩子吃軟不吃硬,請家長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態。

    其次開發孩子的興趣愛好。籃球,足球,看書,音樂等等。轉移注意力。引導他往陽光積極向上的層面發展。

  • 7 # 語文青青子衿

    當你的孩子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咣噹一聲把門關上的時候,他的青春期就開始了。身體飛速發育,心理變化也相應開始。他覺得自己長大了,什麼事情都想自己拿主意,主觀上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而實際情況卻是需要家長幫助打掃殘局。

    1,腦子裡有很多種不切實際的規劃

    2,拒絕和家長有心的交流。一方面渴望關注,另一方面不希望家長過多約束

    3,開始出言頂撞。家長說一句,他有好幾句等著

    4,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 8 # 觀雲聽海

    孩子只有成長期,叛逆期是成年人給孩子下的定義。孩子作為一個獨立成長的個體,有幾個時期很容易產生自己的想法,這種獨立性的想法和思維往往跟大人的思維和習慣產生衝突,一般這個時期大人定義為孩子的叛逆期。

    農夫得到一塊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鋤頭。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三個時期產生比較明顯的注重自我的表現:

    第一個時期:3歲左右。這個時期,孩子比較小,自我意識開始產生,不過因為太弱小,大人容易對付,往往容易忽視,這個時期的孩子特徵是喜歡說“不”!

    “寶寶喝水嗎?”答:“不”。“寶寶吃蘋果嗎?”答:“不”。等等,他們回答不的次數多於好。同時開始欺負人、搶玩具等不良現象出現。

    這個時期,有的家長直接威嚇利誘,不吃飯?怕不怕棍子打?不睡覺?外面大灰狼來了。反正以前家長怎麼嚇我們,我們用在孩子身上沒錯,傳承不能丟。

    有的家長就百般遷就孩子,儘量滿足孩子一切條件,把孩子寵得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完全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

    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多提醒,什麼事是不對的,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多用選擇性的問題來問孩子:“寶寶是吃梨子還是蘋果?”“寶寶現在是喝水還喝牛奶?”“寶寶還玩多久睡覺?”孩子有些不合理的要求,要堅定的拒絕,孩子大不了就是哭一會,用過幾次以後,孩子就知道有的要求適可而止,不敢無理取鬧了。最怕就是大人一邊說不一邊又去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孩子知道如何去鬧會得到他想要的結果。中國古話:三歲看老。這是有道理的,三歲是養成習慣的好時期,這個時期的性格養成影響孩子以後的成長。

    第二時期:孩子三年級左右。這個時期孩子出現人生中第一次困難。大家知道:中國的教育從三年級開始加深,有的孩子因為某種原因,出現學業困難,在應試教育下,很多家長只唯成績,不顧及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多餘的。有個故事:一個孩子拿著成績單回家,進門後對媽媽說:“媽媽!這次我數學考試沒考好"。媽媽馬上黑著臉訓斥:“看看你,平時讓你好好學習,總是不聽話,真是不爭氣。”然後接過成績單一看:數學100分。馬上轉成笑臉:“哈哈!你騙媽媽啊,考了100分,你想吃什麼?媽媽馬上去買。”結果孩子說:“媽媽!您關心分數比關心我多些”。

    這個時期的孩子出現困難,學業跟其他同學相比,出現差距,已經有負疚感,可偏偏家長又不理解,經常嘮叨,有的家長直接簡單粗暴的打罵孩子,限制孩子產生的興趣,這個時期,孩子屬於弱勢,對於家長的威壓只能產生消極的抵抗。說謊、逃學、自暴自棄,極端的自殺等現象。

    這個時期家長要多關心孩子,學習問題出現了,要跟孩子溝通,是哪方面出現問題了,這個時期糾正還來得及,放低要求,重新規劃,讓孩子重拾自信才是重點。

    第三個時期:青春期的孩子。這個時期的孩子社會觀開始形成,內心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感,如果家長不認同他們的想法,他們會尋求外界的幫助,隨著體力的增長,反抗性也增強。這也是大多數家長開始有管不了的感覺,有的孩子頂 嘴、身體強壯的孩子還會打罵父母、有的開始混社會找認同感了。這個時期的孩子讓很多家長頭痛不已。有條件的家長把孩子送到管理較嚴的私立學校,沒條件的家庭除了打罵、就是放任自流。原來中國很成熟的工讀學校模式,不知道怎麼放棄了。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多需要外界參與管理了,所以家長最好把前兩個成長期管理好,後面就好管理多了。

    孩子教育是個長期艱鉅的任務,家長也要自我成長,多學習教育方法。不是孩子長大就懂事了。很多時候是前期的教育才有後面的成果。希望大家的孩子都成材!

  • 9 # 王子書童

    一般孩子進入叛逆期是十五六歲的時候,也就是初中或高中,只是有人開始的早,有人開始的晚。

    叛逆期的發展特徵有:隨著身體變化和生理變化,他們對有關“性”的話題充滿好奇甚至躍躍欲試;他們對父母、師長、對社會總是懷有莫名的反叛情緒甚至充滿敵意。開始有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時不時地頂撞父母,不喜歡父母嘮嘮叨叨。開始在乎自己的形象,對喜歡的女孩或許會產生朦朦朧朧的情愫。隱隱約約也能感覺到來自於父母和學校的壓力,總想找到渲洩的方式,這時候如果家長不能很好的引導,孩子有可能沉迷於遊戲或陷入早戀。任一種情況都不利於孩子專心學習。

    青春期的叛逆是每個孩子成人的過渡,家長一定要善於陪伴和正確引導。不然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一場勞心勞力的災難!

  • 10 # 心理醫生小蔣

    一般孩子的叛逆期有兩個,包括幼兒期,幼兒期叛逆的症狀不是很明顯,青春期是明顯的叛逆期,幼兒期的叛逆期是指滿兩歲以後寶寶的語言能力發育比較迅速,逐漸形成了自我意識。

    當他們的行為願望受到大人的限制時,寶寶的言語表達和控制能力還比較弱,就會以發脾氣的形式來對抗大人,這成為第一反抗期,也就是第一叛逆期。對於叛逆期的孩子要進行及時地引導,避免過度的限制孩子。另外,青春期是明顯的叛逆期,雖然青春期的孩子在經濟上沒有獨立,但在心理上卻希望別人認同自己的想法,在行為上希望努力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不願意父母過多的干涉。但是由於他的社會和經驗的不足,對後果的考慮欠佳,帶有明顯的盲目性,在家庭和學校容易出現明顯的觀念和行為上的衝突,所以也稱為青春期的叛逆期,要在家長、學校和心理老師的溝通下引導孩子度過青春期。

    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都會有叛逆的時候,在長大的過程中總是時不時的叛逆好多次。關於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家長應當活躍的面對,要放下自己的身段,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聲。

  • 11 # 賴頌強講孩子網癮休學

    孩子叛逆、厭學的原因是什麼?

    1、傳統思想影響著一些家長。中國長期的家長專制思想在一些家長中仍然存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忤逆” “對著幹”,因此,孩子不會或很少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物件,怕自己做錯事後,受到家長責備。許多中學生認為自己做錯事後,最反感家長的指責,而對他們反感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們盛氣凌人,態度生硬。

    2、同學之間的相處關係惡劣。現在社會校園欺凌的現象比較嚴重,有些比較敏感膽小的孩子會受到調皮同學的欺負,這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對心理的影響是很大的。

    3、有些同學,喜歡攀比,喜歡打擊人,喜歡校園暴力,喜歡拉幫結派,喜歡打遊戲,喜歡欺負人,等各種原因,讓孩子覺得不喜歡回去和這些人一起學習了。

    面對孩子叛逆、厭學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

    1、不要盲目批評孩子:盲目批評孩子是錯誤的,“不教而誅,失其道義”。首先你不可以搞不清楚緣由就批評小孩,其次不要總因為同樣一件事去批評孩子,就算是批評孩子,也要注意方法和態度,不要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2、在和孩子做真誠朋友並搞好關係的同時,適當地貫穿是非觀念和善惡,叫孩子知道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大膽做,什麼事情不宜做,什麼事情堅決不能做。

    3、幫助孩子挖掘教材的興趣點 這是激發興趣的源泉。幫助孩子對事物產生學習興趣 可以用情感激勵法、自我發現法、討論辨析法、實踐操作法等都能使孩子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每一個正常的孩子來說,要求學習本來就是一種需要,但學習枯燥無味,必然壓抑孩子的求知慾望,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孩子叛逆、厭學怎麼辦?

    第一步,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

    第二步,父母要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溝通技巧。

    第三步,幫孩子分解學習目標。

    第四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

  • 12 # 賴頌強講孩子叛逆厭學

    孩子叛逆、厭學的原因是什麼?

    1、有些老師,可能自己的水平差,可能對學生沒有足夠的關懷,可能沒有有效的教學方法,可能對孩子鼓勵太少打擊太多,可能不公平,可能表現出不喜歡孩子等。這樣孩子不喜歡這個老師,而不想去上學。

    2、孩子自身的原因,在家裡放鬆,自由,去了學校要守規矩,按時上下課,吃飯,大小便都要受限制。

    3、傳統思想影響著一些家長。中國長期的家長專制思想在一些家長中仍然存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忤逆” “對著幹”,因此,孩子不會或很少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物件,怕自己做錯事後,受到家長責備。許多中學生認為自己做錯事後,最反感家長的指責,而對他們反感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們盛氣凌人,態度生硬。

    面對孩子叛逆、厭學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

    1、家長與孩子在原則問題上絕對不能夠遷就。作為父母是需要嚴格控制我們的底線,父母有底線,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自身的規則,還可以讓孩子獲得安全感。除危及生命、健康的堅決不能做之外,其餘鼓勵孩子嘗試,多數時候寬鬆,該嚴格的地方說不就不。

    2、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多做縱向對比,少做橫向對比,即不和其他同學對比,以免傷孩子的積極性。

    3、叛逆是青春期孩子的一種常見表現,具體做法是學會有限的溝通。首先要懂得尊重他的想法,但不是都答應,要有自己的底線,其次學會信任他,要懂得他想成為一個大人的想法,不要覺得他什麼都不懂就忽略他的感受,最後和他好好的交流,多關注他的心理並及時幫他排解煩惱。

    孩子叛逆、厭學怎麼辦?

    第一步,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

    第二步,父母要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溝通技巧。

    第三步,幫孩子分解學習目標。

    第四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