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楓子夜
-
2 # 近晚雨雪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是怎麼的無奈和看破才能寫出來的句子,筆者第一次讀,不知怎麼地就淚目。這世上千般萬般的愁緒,都一點一滴的經歷了,一尺一寸的嘗過了,心中丘壑化為坦原,就只有清風吹過,再無其他。
-
3 # 越侃越有料
《釵頭鳳·紅酥手》 陸游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釵頭鳳·世情薄》 唐婉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蘇幕遮·懷舊》 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贈去婢》 崔郊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
4 # 鄒曉蓉1
最令我感動的一首是《遊子吟》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以前,因為工作的原因常常出差。雖然,那時候也是物質頗豐了,但是,每每母親也是頭夜裡就在做準備工作了。臨行時總是,千叮嚀萬囑咐。總覺得母親太囉嗦,眼裡頗有微詞。
現在,我已為人之母。常常因為孩子們不能按時回家而坐立不安。不由自主的給孩子們發信息,打電話。孩子們也是既為不滿!
現在,每每看到遊子吟,常常流淚。也才明白,為人父母后,方知父母心。
圖片源於網路,感謝攝影師!
-
5 # 君頡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出自散文《項脊軒志》譯文: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那年親手種植的,現在已經高高挺立,枝葉繁茂像傘一樣了。 賞析:枇杷樹本來是無思想感情的靜物,但把它的種植時間與妻子逝世之年聯絡起來,移情於物;在“亭亭如蓋”四個字的前面加上“今已”這個時間詞,表明時光在推移,靜物也顯示著動態。樹長,人亡!物是,人非!光陰易逝,情意難忘。
“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出自宋代:賀鑄《 青玉案》 譯文:若問閒情愁緒有幾許?好像一江的菸草,滿城隨風飄落的花絮,梅子剛剛黃熟時的霖雨。 賞析:這首詞之所以受到歷代文人的盛讚,“同病相憐”恐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吧!當然,徑直把它看作一首情詞,抒寫的是對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悵惘,亦無不可。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理解,這首詞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對於封建時代的人們來說,都是“與我心有慼慼焉”。這一點正是這首詞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輕狂” 出自:唐代 李商隱 《無題》 譯文:雖然深知沉溺相思,無益健康;我卻痴情到底,落個終身清狂。 賞析:愛情遇合既同夢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並沒有放棄愛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即便相思全然無益,也不妨抱痴情而惆悵終身。在近乎幻滅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銘心刻骨更是可想而知了。
-
6 # 願有詩詞可回首
千萬別讓父母感慨“此時有子不如無”
每次回家準備離家時,老媽忙前忙後,總說外面的東西不如自家的好,於是,各種東西裝了一袋又一袋。看著塞滿後尾箱的一大堆東西,有點無奈卻又很幸福。
車開動時,望著老媽逐漸遠去了身影,突然就想起了清代詩人黃景仁的《別老母》中的“此時有子不如無”,眼淚,就這麼掉了下來。
別老母
--清·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詩人幼年喪父,居家貧寒,常年奔渡在外。偶然歸家,不過小聚幾日,為了生計,不得不作別老母,離家遠行。一個風雪之夜,黃景仁外出為官府辦事,拜別白髮散亂、淚眼乾枯的老母時,愁情如潮、悲痛難忍,一首催人淚下的七絕《別老母》,從心中噴湧而出。
“搴帷拜母河梁去”點明瞭別母的主題,並融含了遠遊異鄉、身世飄零的悲哀之感。“白髮愁看淚眼桔”緊承首句而來,詩人並沒有直接抒寫別母時的傷痛之情,而是著筆於老母此時的情狀:白髮蒼蒼,愁容滿面,悽切悲涼,欲哭無淚。詩人的悲愁和愧疚,盡在不言中。
“慘慘柴門風雪夜”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全景式畫面,同時造成了一種充溢著強烈悲哀情緒的氛圍。詩人也不由從心底發出“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慨嘆。詩人感情步步加深,層層蓄積,凝聚到飽和狀態時的迸發,從而就產生了動人的情感力量,表現了詩人內心情感的矛盾運動。
“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感慨是極為凝重的,它已經不單止是愛母之情,而是昇華成對那個時代的正義控訴,對所有無依,無靠,無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對天下不孝子女的嚴厲譴責。因此,《別老母》詩,比起那些愛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為愛母作品中不朽的絕唱。
都說養兒防老,可是,子女們都在外面,沒能在身邊盡孝。白髮蒼蒼的老人在門口淚眼模糊的送走自己的子女,又在多少的日日內內,站在這個離別的門檻望著子女的歸來?左盼右望,只盼著有一天子女突然出現在視線。
這詩如今也成了詩人對父母的致歉詩,深刻寫出了現代人的無奈,很多人也如作者一般,因生活所迫,不得不離家外出打拼。很多時候,也常被“此時有子不如無”的苦楚深深刺痛著。
可是朋友們啊,在忙再苦,也要多惦記著父母,常回家看看,不要讓他們有“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感慨。而且不要等、 不要拖延,“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我們的父母,真的等不起。
老媽,原諒女兒不能常陪在您身邊,但女兒一定多回家看看。
願天下父母,都開心、平安度春秋。
-
7 # 乾坤放談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特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最受感動。說起已故的父母,他們的音容笑貌,往日情景,就不由得浮現在腦海,不禁潸然淚下,今生今世再不能相見,只有相逢在夢中
-
8 # 清心一棧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上邪》出自:漢樂府詩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是一首情歌,女主人公忠貞愛情的自誓之詞。女主人公“山無陵”以下連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來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愛,深情奇想。《上邪》情感真摯,氣勢豪放,被譽為“短章中神品”,表達欲突破封建禮教的女性的真實情感。感動,真愛。
-
9 # 隨手談詩
因愛情感動
《錦瑟》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其實這首詩到底是不是寫愛情,也一直有爭議。為什麼我把他列在愛情這裡呢。因為以前在zhihu上看到一個故事,說兩個小孩兒,母親在生下他們之後就去世了,他們的父親為了紀念妻子,就給兩個孩子起名叫一弦、一柱。
壯志未酬的感動《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先寫景,再寫人。寫景的時候,一個自春色,一個空好音。就已經寫出了詩人內心的落寞和傷感。緊接著寫丞相,詩人聯想到諸葛亮為報先主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終究壯志難酬。讓人不免淚流。
意氣風發的感動《登科後》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想想,你苦讀十年,終於考上了心儀的大學。拿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是不是和詩人一樣春風得意,感動不感動?
要知道,孟郊進士及第的時候,已經是46歲的年紀了。
-
10 # 王道正道
《水調歌頭》蘇軾。
每次聽見或看見這首詩,都有一種悲傷由心而生的感覺。28歲的爺們兒偷偷的還哭過兩次。
-
11 # Danaaaaaaaaaa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我的語文老師曾經對我說,青春最珍貴的東西之一,就是“猶憐草木青”的情懷。
就像一個揹著書包看起來垂頭喪氣的中學生,在路邊看到一隻被凍死的野貓,依然會覺得難過。
那個青春時候,每一個人都珍愛這個世界。
-
12 # 紫翹
喜歡李白這首《秋風詞》,與李白其他作品的雄奇,豪放,飄逸等有所不同,讓人非常感動。
作過這首詩歌的解析,與朋友共享。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 唐·李白《秋風詞》
秋來多蕭瑟,秋色共長空,秋意興別離,秋風一陣陣地捲起、吹落,多麼悽清的夜晚啊。夜色中一輪明眸、清冷的皓月,正獨自闌珊深處。
就如我異鄉飄零的心,蕭蕭疏葉聚散兩依依,一片,一片片,徘徊、聚首、婉轉、消散、飄落,終歸是繁茂向著凋零奔去,不曾回眸。惟留孑然一身的寒鴉立於枯枝上,偶爾驚起、掠過。
想起曾經也是這樣的月夜裡,這樣的清涼中,這樣的秋意下,一起耳鬢廝磨的日子,一起相守相愛著不分離,為何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不再溫暖如初,惟有淒冷夜風中偶爾不經意記起你、我們的曾經。
能瞭解我的人有多少,能知我情的人有多少,知我者也,知我相思的苦,知我相思的疼,知我相思的無奈,猶如蓮子般那麼青澀、悽苦難嚥。
長長的夜,長長地相思,長長的相思,長長地憶起,相思只能在回憶裡。而這短暫的相思或是源頭似個長,延綿之意無窮無極也。
早知道這相思年復一年又一年,一載又一載無休無止地牽絆,倒不如當初我們不曾相遇、相知、相愛呢。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放眼華夏幾千年文海波瀾,詩壇崢嶸,光彩異照的文殊薈萃中,能與之並駕齊驅者甚少,“詩仙”冠冕無人撼動。
何謂“詩仙”,不是人間客,蓬萊仙境人,若吟文章詩,凡人豈能及。因而,李白千古美名揚,除卻詩文中所展顏的豪放不羈、激昂灑脫、雄渾遒勁、飄逸風流影響人、打動人、感染人外,其獨立特性的生命姿態和積極蓬勃的精神風貌才是後人為之敬仰和崇尚的根本原因吧。因此,說李白是中國詩歌史乃至文學史上一面旗幟、一座標杆也不為過。
提到李白詩歌,許是都能脫口而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佳句名句,豪邁大氣、肆意飛揚、流溢倜儻,氣象飽滿,文思悠遠,意象豐美,因而這些錦繡篇章便構成了華夏詩歌藝苑風景線中最靚麗的一道,代代相傳,載載吟誦,朗朗之音不絕如縷。
不過,對李白詩歌“抱怨”的也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是說其對愛情的歌詠和描摹惜墨如金,很難從隻字片語中體會到他真實的情感世界和對世間情感的認知和看法,實乃缺憾。當然,如果有心從李白詩歌中撿漏一二,像《秋風詞》這樣的愛情詩作精品便浮出水面來,研究價值凸顯。
李白說:“這是一個深秋的夜晚,一個人,或執一杯酒,酒中明月,明月當空,清風一陣陣微涼拂來,對影有幾人,幾人同明月?秋天,總讓人懷想;秋天,泥土發酵思念;秋天,四野流溢桂花香。秋天飽滿也蕭瑟,秋天豐碩亦孤獨,金燦燦的秋天總是瀰漫秋葉最無奈的蕭蕭飄零,寒鴉孤零零一身,無枝可攀了,徒留些許渴望翹首在秋的枝頭上。秋天最美的是相思,最疼的也是相思,秋天除了相思,還是相思,可是相思在哪裡呢?是當年光景裡的執子之手,是當年月下的卿卿我我,還是曾經諾言許下的今日此門中,入我相思來,才知相思苦,誰能懂,誰能知。惟有長長久久的記憶在,惟有無窮無盡的思念在,如此“惱人”心、“煩人”意,糾結而牽絆著,還不如當初不曾相識,不曾相知,不曾相愛……”可是,感情的世界裡,沒有那麼多假設和也許,一記回眸,一次頜首,一聲婉轉,許是註定了前世今生的紛紛擾擾,任何人都在情網裡呢。
《秋風詞》寫於什麼情景下,什麼心境下,是懷想何人所寫?詩中未曾提及,今人不得而知,不過從字詞句中能感悟到“身在異鄉為異客”地不甚孤寂,有種難以名狀的空洞之感,詩人此時不相思,何來溫暖安撫呢!或許,處在心靈孤獨和身心疲憊中的人,最直接的撫慰方式就是開啟一扇“窗”,進來幾個影,或漫天說地,或對飲幾盅,或凝眸對視,又或輕輕漫漫地吟起: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不難發現,這首詩乃三五七言句式,長短相接,節奏明快,韻律即起,多了音律之感,與李白其他詩歌較之,明顯格律不盡相同,更加兒女情長呢!那麼,《秋風詞》到底是詩歌還是詞闕呢?
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在《新安送陸澧歸江陰》中道:“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還有宋詞人寇準《江南春》雲:“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遠, 斜日杏花飛。 江南春盡離腸斷, 蘋滿汀洲人未歸。”從兩首詩詞作中不難看出,其靈感皆源於李白《秋風詞》的格式和韻律。
而另有南宋詞人鄧深也曾依此調式填寫了名為《秋風清》的詞作。清人則把《秋風詞》作為一首創調詞而收入《欽定詞譜》,並雲:“本三五七言詩,後人採入詞中。”意思這是李白創新的詞譜。也有人認為,這種詩體並不是李白首創,初唐有一僧人義淨曾作有《在西國懷王舍城》,體式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秋風詞》去“一”省“九”,格式稍作變動罷了。不過,無論是何人創作了這種詩體,“三五七言”慢慢時興起來,非常具有影響力。
李白採用“三五七言”說情感,在他作品裡也很為別緻。節奏分明中,可延綿情緒的跌宕與波瀾;轉承婉轉時,能娓娓傾訴情深意長。“入我相思門”,看人生的無奈,看生命的蹉跎,看愛情的偉大,看緣來緣去的姻緣締結。“相思門下”,恰好“相思中”,誰沒嘗過七情六慾愛恨纏綿苦辣酸甜的情愛糾結滋味呢。
於是,“相思“變成了一種無法訴說言表的病,裡裡外外,遠遠近近,男男女女,從古至今,沒有人能抵擋它的魅力所在,甘願為之中毒,寧可長醉不醒,但求最終泅渡,哪怕嚐盡酸澀、悽苦、清寒、孤獨、寂寞、憂傷等人生百味也在所不惜。“詩仙”李白的愛情故事,是不是也有如此經歷呢?
在有限的文字和文獻中,挖掘李白的情感史,也算樂事、美事一樁。到底這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有沒有令人豔羨的完美愛情呢,許是很多人都會期許“真相”吧,那不妨深入探究一番。
從歷史上各種瑣碎的傳言和一些相關記載中慢慢梳理線索,相對可查可循的有三位女子曾走進李白的生活中。一位是李白結髮妻子許氏,名曰紫煙,唐高宗時期宰相許圉師的孫女。據說兩人姻緣的促成離不開詩人孟浩然地牽線搭橋。不過,這段婚姻有點特殊,是典型的男方入贅許家,意為李白倒插門許府,像這種在老丈人家“寄人籬下”的生活狀態,即使是在現下,男人多半也覺得“臉上無光”。那麼,對於李白這樣一位器宇軒昂、文采斐然、桀驁不馴的大文豪來說,在許家生活意味著什麼,他不懂嗎?或許,古往今來不懂者居多吧。想象著李白可以當著皇帝的面,傲然地叫皇帝親信高力士為自己脫靴(有研究者認為是訛傳)的清高情景,便不能明白他對這樁婚姻的選擇以什麼為準繩呢?
其實,李白的身世背景還隱匿著一些小秘密,據說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為躲避滅族之災,整個家族遷至西域,在不斷的民族融合中,生於碎葉城的李白,受到胡人以及被胡人同化了的族人的思想、意識、行為等的影響,他認為“倒插門”這種婚姻關係本來就很正常(“入贅”在西域普遍),因此,從不覺得自己在許紫煙家有什麼委屈和難堪。因而,李白第一次婚姻“入贅”的理由就非常充分呢。不過,婚姻的形式李白不在乎,但對這段感情是不是心甘情願,並且沉浸期間呢?
許紫煙和李白共育有一兒一女,長子伯禽,長女平陽。李白曾作《寄東魯二稚子》有詳實記載:
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
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
詩中既然說是《寄東魯二稚子》,兩孩子在山東,與許紫煙有什麼關係呢?那是因為許紫煙不幸早逝了。
李白與許紫煙有長達十年的婚姻,其間,李白不出仕,不爭榮,不外遊,“守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爛漫、熱乎了十年。這十年,是李白最美好的青春年華,他默默地陪伴著妻子紫煙“採菊東籬下”“山月隨人歸”“望雲捲雲舒”,過著煙火人間日子,不甚美滿幸福,心滿意足。最終,這一切隨著紫煙的病逝,夢境破碎,失去妻子的李白無論從哪個角度都不能在許家待下去了。於是,出仕、發展、行走成了李白新目標,帶上孩子,新旅程即將出發。
不久,他遇到了南陵名家之女劉氏,兩人開始了同居生活,平時李白外出謀求職業和生計,家中劉氏幫著照看伯禽和平陽。這段“先上車未扯證”的婚姻本來彼此都沒有承諾和保障,而期間,李白懷才不遇,久久不得志,劉氏見此,冷嘲熱諷,李白心灰意冷,兩人關係惡化,最終導致分道揚鑣。
後來,李白在山東任城遇到了一位當地女子,兩人情投意合,歡喜同居(另有說是兩人履行了結婚手續)。女子賢良,於是李白將伯禽和平陽接到山東,由女子代為照顧、撫養。李白在外打拼,女子在家操持家務井井有條,而且還置辦了不少家產,經營頭腦了得,最重要的是她為李白誕下了次子頗黎。但是,好景不長,兩人一起生活五年後,女子不幸亡故。再後來,女兒平陽婚後亡。次子頗黎不知所蹤,千古成謎。伯禽最終與父親團聚於馬鞍山當塗縣。兩人均終老於此。伯禽在父親逝世三十年後也緊隨而去。伯禽一生無子,有兩女兒,嫁給了當地農人。
至此,可考據的李白血親不可查也。但李白詩歌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精神象徵,早已融進了中國人的血脈裡,吟誦者千千萬萬,流傳千萬年,生生不息,代代不斷……
愛情解語:【“倒插門”也很幸福,別在乎婚姻的形式,心態才是幸福關鍵。】相思是一種“病”,無藥可醫,無藥可解,人人甘之若飴,不離不棄地守候。選對愛的人,相思便是一種樂趣。就像李白“倒插門”式的生活,以一種幸福的心態看待、對待感情,守著最愛的人,無論彼此在不在身旁,都很滿足、幸福。
我是作家江曉英,分享最感動最美麗的古詩詞,一同走進國學的世界。
喜歡文學,請關注“江曉英”。
喜歡美食,請關注“一塊兒吃吧”
回覆列表
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
PS:我從來沒有一個人在一個城市生活過,不管是高中還是大學亦或是工作後的幾年。可是最近因為一些原因自己一個人在北京過活,真的特別不習慣,特別孤單。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這段時間這兩句話感觸特別深,不曾擁有和不再擁有真的是兩個概念。我想我會慢慢的學習享受孤獨,男人因為孤獨而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