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何處蘭溪

    在現今,“詩”這種文體可謂多姿多彩,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古體詩、近體詩。當代我們又引進了現代詩,詩界百花齊放,所你說我們很幸運!

    那詩要不要講究韻律呢?那要看你自己的水平在哪個層次與你喜好了。

    還是說說我們自己家的詩吧。格律也就是古詩中的平仄、韻要求。

    在中國,不管是古體還是近體,韻是最基本的要求!“無韻不成詩”。詩最先就是順口的歌詞,讀得順口,是對詩的基本要求。歷史上可以說九成以上的詩都是押韻的,由於古今音異,現代人讀起來以為不押韻。譬如《登幽州臺歌》中韻字:者、下,在當時是押韻的。所以說,中國不管哪種詩體,只要是詩,都需有韻!韻有古今兩種:《平水韻》《中華新韻》,你喜歡哪個就用哪個。

    再說平仄,古體詩中平仄不做要求,想用啥字都可以,所以看起來非常的自由!這也是很多詩詞愛好者最喜歡的一種類別。

    近體詩,也就是律詩、絕句,這種要求就比較嚴格了。總體說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避免孤平與下三連”,這是近體詩的大體要求。所以,如果你想好創作近體詩,基本功還是必須掌握的,做“民科”的話,那大可隨意。

    詩的型別這麼多,初學者寫詩該怎麼選呢。筆者開始練習詩詞先寫的“古瘋”,也就是順口溜,弄出四句話,有點順口就行了。之後開始對照《平水韻表》選韻,偶爾也寫寫新韻。再就開始寫近體詩。把通式記下來,對著選字,這一階段對我的文字功底有了很大幫助!

    初窺近體詩門徑後,我著重弄“意象”,現在也在摸索,這一階段很重要,基本決定了詩是“佳品”還是“劣質貨”。

    對於古風,以我如今的水平還是不敢染指的。(後面的是廢話,僅供初學者參考)

  • 2 # 鐵騎無聲

    詩有很多種,大多數詩要求押韻。只有一些現代的散文詩、朦朧詩…等才不要求押韻。

    要求最嚴的是古詩中的“近體詩”,也叫格律詩。不僅要求押韻,還要“一韻到底”,不能換韻。格律詩有七言、五言之別,就是每句七字,或五字。更有律詩與絕句之分,每首八句為律,四句為絕。又要講求平仄,粘對、和對仗…,規矩森嚴。

    那麼,我們在寫詩時,要不講究韻律呢?這是肯定要的!我們寫什麼體裁的詩,就要遵從什麼體裁的規則,不能講價錢,不能打折扣。恰如我們參加體育話動,一定要遵守各個專案的規則。如果是競走,那一定不能“雙腳同時離地”。去參加腳踏車比賽,絕不允許騎電動車…。如果有人強調:雙腳不同時離地太彆扭,限制我能力發揮,是不是可以通融一下…。對不起!不行。你適應不了規則,就不要參加。擺弄不好兩隻腳,可以去參加長跑。

    寫詩也一樣。覺得格律詩太束縛人,可以去寫“古風”、“樂府”…,如果連押韻都不願意,那就去寫自由詩。幾個字都成,多少句不論、什麼平仄、韻腳都沒有要求,完全由作者天馬行空,任意馳騁…!只要寫完了別在標題旁邊綴上什麼:【七律】啊、【五絕】啊就沒事了。

    有人非要咯唧什麼:不能因文害意啊!什麼:只要意境好,格律可以忽略啊…。我覺得:那就是非要參加競走,還要雙腳騰空…的那一類人,試問:不要格律限制,我們能不能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意境的句子?如果不能,就老老實實去適應規則。

    順便強調一下:韻是以流行語言為基礎的。使用了近千年的【平水韻】多已乖離時音。故在寫詩時應依據,以當今普通話為基礎制訂的【中華新韻】。使用韻更加科學、簡捷。只是改變了一些“脫離現實”的讀音,並不影響格律詩的其它規矩!

  • 3 # 古詩今詞

    之前剛好也寫過類似的文章,見下文。

    在現今的詩詞環境中,總有一種爭論,就是寫詩到底要不要格律?支援格律的人,都會被不支援的人認為迂腐、泥古不化。不支援的人當中多數人認為格律是一種約束,限制了意境的發揮,其論據是我們熟知的詩人當中,之如李白、杜甫等都有一些不合格律的作品,於是就得出了一種結論:古代大詩人都可以不格律,今人也可以不用格律。這個觀點有條有理,那麼是不是真如其說呢?筆者今天就為大家詳細解說這個一點。

    格律的原理

    其實這麼多年,大家都誤會“格律”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格律”的原理上來解釋。

    如果大家瞭解詩詞的歷史,那麼就會發現,詩最早的形式是“詩歌”,而且從民間發展而來的。既然說“歌”,那麼就是跟音樂有關的。只不過在後來漫長的歲月中,“詩”與“歌”逐漸分離了,但是仍然保留了音樂原理中旋律變化起伏的特點,這就是“格律”的來源,是古人透過長時間的摸索,總結出來的一套可以讓“詩”讀起來抑揚頓挫的規律。

    格律的用途

    說地明白一點,“格律”其實就是詩的一種工具而已。作為工具,其主要目的是在詩表達出意境的同時,輔以優美的韻律,使我們在吟詠的時候,可以體會到旋律的美感。而古代不像今天傳媒這麼發達,要推廣一件作品是有難度的,因而郎朗上口的作品往往更容易傳播。所以說,“格律”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讓你寫的詩讀起來更美而已。不信的話,大家可以全用平聲或者仄聲寫幾句詩試試。

    格律的誤區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格律”限制意境的說法?筆者主要有以下看法:

    有一些人為了符合“格律詩”的形式,胡拼亂湊,甚至拿來作為炫耀自己的掌握這門技巧的資本,而觀其內容多則無病呻吟,少則不知所云,自然為人詬病。詩的主要目的是表達意境再輔以形式,而這類人寫詩基本是本末倒置了。但是這些內容空洞的作品,卻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拿出來放大,煽風“格律”無用之說;又或者是一些寫詩之人,不肯花時間學習格律知識,卻冠以“格律限制意境”的託辭。

    還有一種是學不會,造成這種現象很大部分是因為講授格律方法的問題。我們都知道,現代語言方式都是口語化的,而古代的語言則是偏文言化,在這個溝通隔閡的基礎上,如果你再用古人教授格律的方式去教現代人格律基本知識,除了一些有文言文基礎的人之外,很多都是雲裡霧裡看不懂,更別提了解格律的原理學以致用。有些則是講授格律的人自己都摸索不明白,照搬而已。所以今天要讓大眾都掌握這項入門技巧,一定要讓中學生都看得懂在講什麼,這也是筆者一直努力的方向。

    至於把古人一些不合格律的作品拿出來作為支援不用學格律的觀點,筆者可以肯定地說,自盛唐“格律詩”盛行以來,到五四運動之前,大部分文人都是熟知格律的,這不僅僅是官方科舉的要求,也是文人對於“格律”美學達成的共識。當然格律並不是完美的,對於聲韻美學的概括也是籠統的,而只有在深入瞭解格律原理之後,才能駕馭格律。即便我們如今看杜甫等詩人一些出律的作品,還是能看出作者的格律功底的,而且格律也是允許有失律的,並不是一成不變。再比如說袁枚,清代久負盛名的大才子,他倡導“性靈”一說,寫詩連韻也不押了,隨性而寫,但是這是站在他已經掌握格律的基礎後,認為不用格律,也能寫出好詩來,但是他對“好”的理解是隻在意境方面的,並不在乎吟讀起來如何。比如袁枚的一首詩:

    《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這首詩即不顧平仄,也不顧押韻,就古體詩來說也是有瑕疵的,但就其意境確實是公認的佳作。當然筆者並不是建議大家效仿袁枚,而是想表達在沒有駕馭格律之前,不要把平仄不顧的詩強行冠以“格律詩”,只要意境寫得好,格不格律、近體詩還是古體詩,又有什麼區別呢?

    可能大家都有一個誤區,認為寫詩只有格律才算是好詩,這樣的觀點其實是片面,誠然“格律”能為詩增色不少,但這是在形式韻律方面的,和詩的意境沒有直接的關係。與“近體詩”對應的“古體詩”,雖然平仄不拘,有時還押幾個韻,但是意境寫得好,絲毫不遜色於“格律詩”。比如被後人冠以“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其形式就是古體詩中的“歌行體”,可以換韻,平仄也自由,但是意境之高卻是很多“格律詩”不能比擬的。既然不符合格律,那麼就寫成古體詩好了,沒必要讓別人認可你的不格律作品是一首“近體詩”,這樣難免張冠李戴,理由過於牽強。

    最後說到近年來詩詞界爭論最多的一個話題:寫詩用平水韻還是新韻?很多人認為“新韻”學起來太簡單,而自學“格律”花費了大量的功夫,如果兩者地位同等了,那麼自己付出的努力就不值得了,所以勢必要讓“平水韻”高人一等。其實,韻的基礎只是語言,用什麼韻只是決定了用如今一些方言或者用普通話來讀這首詩,更能體會到詩的韻律美感而已,對詩的意境內容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即便在古代,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隋朝的《切韻》、到北宋的《廣韻》,到南宋的平水韻,再到清代的《佩文韻府》(如今用的平水韻),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根據語言習慣變化的需求重修的韻書,也不見古人爭論過什麼不妥的。所以適合大眾的才是主流趨勢,我們要承認這一點,根據自身習慣用的語言,再考慮用什麼韻。很多用平水韻的人都只是大概知道哪些字是屬於平水韻什麼韻部,但是並不能讀起來,更別提感受其美感,這與“格律”的用意是相違背的。

    綜上所述,“格律”只是一種手段,如果不能駕馭格律寫出意境,那麼就寫古體詩就可以了,沒有高低之分。套用一句話,“格律”就像詩詞界的“農夫山泉”,只是語言的搬運工,看著有點懸,其實一點都不懸。希望筆者本文讓你對“格律”有所清楚認知。筆者有時也寫不格律的作品,也是當作古體詩自樂,文末附上,最後宣告,水平有限,僅供見笑。

    《暑中憶事兼懷故人》

    風初田微浪,暑漸路大荒。

    稚童白髮叟,閒壺短松崗。

    祖父臥未起,袖手呼欲涼。

    時疑蟬低樹,不知有茶香。

    ——

    自注:古體,平仄勿學。

  • 4 # 鐘聲太守

    看你寫啥詩

    如果你寫古體詩……廢話,當然要韻律。

    如果你寫近體詩……看著辦吧。

    我寫詩主要還是“有意無法,儘量押韻”。除了律詩,其他我都愛和不和,有韻,少律。

    我寫過一首送別詞送我朋友去大連上學,不很押韻,但是能表達自己的所有感情:

    青玉案

    清歌一夜香山路,竟珠簾,芳樓宇。暮靄連江舟歸渡。煙雨停留,斜陽左柳,十萬鱗雲浦。

    無限遠洋金波阻,東嶺蕭蕭花飄落。可有行人憂不住?溪水無情,盡掃殘紅,堆砌山幽處。

    先表達感情,後推敲詞語。如果要豪華一點的,你就得用好幾個詞形容一個東西,或是遠遠近近,忽左忽右的開闊詩的表達範圍。

    我還有一首,考試考砸了(高一),還感冒了,上學騎車又差點沒摔死(MD我都可憐我自己),就寫了這樣的詩。如果你只想豪華一點,要表達的意思卻很少,還想寫很多又不覺得尷尬,你就需要一個頭腦風暴,把有關的全聯絡起來,然後展開一個巨大的畫面,看到無盡的景色,通覽千古的事故,這樣就好寫了。

    秋雨彌津菊早凋,燕隱風霄棲側木。

    未霜先感世事空,天際下落霞何處。

    走停行者悲道阻,樓閣才子嘆歇樽。

    寥寥葉來又飄去,獨坐石亭望海潮。

    因為作的時間段,沒什麼修飾,但是光白描下景色,也能填充很大的空間。

    首聯如果單獨看的話不押韻(甚至是很差),但是結合也不通順的頷聯就好得多了,可能這算是一種負負得正……(我TM在說些什麼……)

    近體詩就簡單了,我會,但我不寫。

    近體詩你可以當散文寫,或者當作文寫。你可以狂堆好詞,也可以全部白描。

    古體詩我是知道的,你狂堆詞沒用。

    除非你能堆到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賦》那個程度……讀一遍,字典都翻爛了。

  • 5 # 超人飛哥

    《八聲甘州·名菊薈萃》

    望紫龍臥雪,二喬旁、冉冉泥金香。

    喜香山雛鳳,輕見千鳥,硃砂紅霜。

    雪海瑤臺玉鳳,冷豔粉女王。

    玄墨天鵝舞,兼有香黃。

    羞女胭脂點雪,過紅杏山莊,翠菊芬芳。

    有清水荷花,白鷗逐波光。

    龍吐珠、北京紅遍,禮花齊放玉翎管長。

    秋陽照,花紅柳綠,國色天香。

    詞中名貴菊花:紫龍臥雪、二喬、泥金香、香山雛鳳、輕見千鳥、硃砂紅霜、雪海、瑤臺玉鳳、冷豔、粉女王、玄墨、天鵝舞、兼有香黃、羞女、胭脂點雪、紅杏山莊、翠菊、清水荷花、白鷗逐波、龍吐珠、北京紅、禮花、玉翎管、花紅柳綠。

  • 6 # 美食饊子

    對詩詞創作,不論是近體詩,古體詩還是現代詩,我個人認為還是押韻為好。因為押韻聽起來鏗鏘有力,節奏分明,有音韻美。當然我更著意於意境,一首好詩要做到動靜結合,畫中有畫,那才是上乘。至於平仄近體詩中一定是要講究的。

  • 7 # 悠哉悠哉151519083

    有韻為詩,無韻為文,這是中國文壇從古至今達成的共識。當今中國詩壇從大的方面看,有兩種詩,一種是中國土生土長,但典雅別緻的中華詩詞,另一種是不講音律,不押韻的舶來品,即自由詩。此種舶來品,凡無韻的,只能稱為分行排列的散文,不是詩。有些舶來品自由詩,講究押韻,即使押韻無規則,有平仄交替,有換韻,都可稱為詩,因其踐行了有韻為詩這一共識。中國的國詩,即中華詩詞,可分為兩大類:格律詩詞及古體詩。古體詩實為中國的本土自由詩,但所謂自由,是相對自由,就是說,可以不拘平仄,但必須押韻。縱觀中國從古至今的詩,沒有不押韻的。那些詩是中國的自由詩?除律詩 、詞、曲之類的詩,都可稱自由詩,亦可稱古體詩,如詩經三百首、楚騷、漢樂府、柏梁體、西河、吳聲、古風之類。中華詩詞的聲韻格律,經過歷代詩人在藝術實踐中的磨礪豐富,已達到相當精緻十分科學的完美程度,具有“一萬年也打不倒”的生命力。律詩必須具備三要素 :平仄,對仗,押韻。詩人要寫何種詩體,是各人的自由,在中國詩壇,有的詩人一輩子只寫古風,有的只填詞,皆無可非議。但不管寫什麼詩,都必須押韻,這是中國詩的靈魂!下列一首筆者寫的七律*特殊釣者,請各位師友斧正:

    賓士一路抖威風,標誌皇冠前後擁。

    駛到鄉間尋釣趣,撐開洋傘護雍容。

    各人慾望牽於線,百樣花銷付自公。

    莫笑魚愚鉤上掛,驕奢誰不去來匆!

    注:此詩為平起平收式。

  • 8 # 鄉土藍田

    自知淺腹拙筆,也不懂具體的寫作要求,平日閒來無事卻喜歡寫幾句。我的理解;詩應該是對事物或者世態一種表現方式。既然是表現方式,那麼寫的詩就應該濃聚對事物的意境,讀後順口,有內涵,儘可能有韻味,並且容易記住。透過寫的詩,讓自己隨時都可以浮現當時的影像。

  • 9 # 公考錯題本

    當然是需要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韻味才更能體現詩的美。“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有韻味讀起來朗朗上口。詩在過去也被稱為詩歌,說明詩是可以被吟唱出來的。沒有韻味怎麼會好聽?失去了韻味也就失去了靈魂。就像流行的中國風,正因為有韻律,次才顯得那麼有意境。所以寫詩必須要講究韻律。沒有韻律還能叫詩?

  • 10 # 歲月如梭水如歌

    詩體自由,語出自然,不敢善下結論。一點個人見解,不足見諒。我覺得詩歌(現代詩),大多數像散文,形散神聚。但又有別於散文,詩短促兼雋永,是精神的小品,有些的也算是韻文,寫實風格的。比喻 白居易的巜長恨歌》巜琵琶行》……,但是,有一點,無論是詩還是文,朗讀起來,必須通白流暢。不像順口溜那樣的順囗,也不拗口。我個人覺得詩,不管是古代詩,還是現代自然體,都應該是寫意的畫,象李小龍的截圖,靈巧精緻與優雅的短促突擊……

  • 11 # 避秦圃散人

    那要看您寫的格式體裁是哪一種詩。如寫“舊體詩”,起碼要有“韻”,古人講“無韻不成詩”。如寫舊體詩中的“格律詩”,您就要儘量講究一下“律”,否則就不是律詩了,您也別標上什麼“五律”、“七律”的格體了

  • 12 # 刷鍋老

    謝謝邀請。說實在話,我只是一個詩歌愛好者,寫詩填詞只是偶爾為之,對詩詞沒有深入的研究,平時興之所至,吟上幾句,也只能稱之為打油詩或順口溜而已,算不得是詩。所以這麼專業的問題要我來回答,真的很為難。既然受到邀請,就說說個人的想法吧,說得不好,請多擔待。

    不論詩或者是詞,都應該朗朗上口,易讀易頌,餘味悠長,這也是詩詞得以傳承的重要原因。這就要求要押韻,不押韻的詩詞作品讀起來總覺得不通暢,就像有氣管炎的人,呼吸困難一樣。韻就是韻律,有時說韻,有時說律,都是一個意思。

    說到這裡,就要講一下格律。格律是寫律詩用到的專用術語。格就是格式,一首詩由幾句構成,一個句子由幾個字組成,形成一定的格式,等等,這就是格。律,還是前面講的,就是韻律,就是字的發音,音調高低,本來是為了配合音樂,更好歌詠而來的。寫律詩,要求很高,一般都人很難寫得好,所以現在寫律詩的人範圍不大。

    不作律詩來寫的話,我認為韻還是要壓的。一首詩偶句尾字壓韻,要求也不過分,也不是很難,還是應該做的到的。

    正因為詩的高格,所以人們對詩歌作品要求很高。隨隨便便寫一些文字,就把它標為詩歌,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夢想流傳百世也是一個笑話。

    當然,要是把它當作是田間勞作,茶餘飯後消遣之物,不試圖讓人知道者,不論你怎樣寫,都是你心中的詩歌。

  • 13 # 少衛真

    詩和散文的存在和區別就是兩點,一是,韻,二是,格式。如果只有個詩的格式(長短句),而無韻怎麼言之為詩?是又是介乎在文和歌之間一種表達方式,歌要有曲,詩要有韻,也是一種自然形成的區別。外國的詩也是如此的道理,只是我們翻譯過來後對韻的要求放鬆了,為之自由詩,自由到只有詩的(長短句)形式,文的內容,而沒有了令人沉醉的,攝人心魄的韻,吟誦起來味同嚼蠟。如此寫詩的人多了,好詩少了,被人記住的好詩更少了。

  • 14 # 星雲流水1

    我認為要講。首先,詩是用來唱的。古代自不必說,現代那些歌曲,裡面的詞就都是好詩。其次,詩是用來吟的,既然是吟誦,就須有節奏,所謂擊節叫好就是這個意思。然後,詩是用來賞的,賞的就是它與散文不同的東西,即韻律。如果既不講節奏,又不講韻腳,那詩還有什麼意趣,那也不砭稱之為詩了。

    我認為,既然是詩,就要講韻律。詩是文體中一個獨立的部分,自古以來,詩與歌

  • 15 # 山到海的距離

    現代詩,大多已失去了韻律之美,更為注重的是意象的營造,以達到一種自然的美及深刻的內涵表露。

    傳統概念的詩歌,是詩意與歌的結合體,一般注重具體形象的展示並加以抒懷,講究韻律,讓朗誦者進入一種境界,而又能自如表達。

    可以這樣理解,講不講究韻律,不是寫詩的標準。詩歌的發展也是和時代的發展密不可分的,一首好詩可以是意境優美韻律整齊的,也可以是拋棄韻律而思想深刻的白話詩。

    以上見解,以期得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就教於各路大神了。

  • 16 # 汴水蓑笠翁

    詩是不同白話文的一種文體,如果沒有韻律,與白話文也就沒什麼區別了。因此,我認為,無論是律詩還是自由詩,古體詩還是近體詩,都需要講究韻律的。

  • 17 # 華蓋13

    或問文章有體乎?曰無。又問文章無體乎?曰有。然則果如何?曰:大體則有,定體則無。這話是否對做詩有借鑑意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詩如果不合格律怎麼辦?如果改動,氣勢會怎樣?

  • 18 # 水之形S

    我是一個喜歡詩的人,感覺一首好詩,一定是呈現優美意境而又朗朗上口。意境是美酒,韻律就是瓶子了。用漂亮的瓶子裝美酒,當然是人們所希望的。

    茅臺酒瓶雖然簡樸,也是一種瓶子,如果用一個方盒子來裝酒,那會是什麼感覺……

    押韻,應該就是詩的最簡單的瓶子了。不用韻的,不應該看作是詩。

    寫詩,不是寫給古代人看的(除非你穿越),是寫給現在的人讀的。理應運用當今語言體系、用普通話的新韻。那怕用家鄉方言的韻,也比用古韻更合適。從唐至今,韻書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難道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詩韻還要緊緊抱住“平水韻”這個古董。

    詩,有自由詩、近體詩和古體詩之分。要寫的詩,不是律詩絕句、不是填詞,原本就沒有平仄要求,卻來講究平仄,風牛馬不相及。

    寫律詩填詞,則應繼承先人留下的、中華特有的寶貴遺產,循規蹈矩地按韻律要求來。裝這種酒的瓶子,是有特殊要求的。

    閒言碎語寫幾句,不是高見也不是淺見,一點感想而已。

  • 19 # 桂臨塞上

    如果您是娛樂為主,那就隨心所欲,如果是專門寫,那就認真研究韻律,因為發出來的話噴子很多,或者會覺得您無病呻吟,

    不管怎麼樣,您開心就好

  • 20 # 清風木子號

    本人陋見:時代在發展,語言音調等也有好多改變。一成不變是泥古。完全泥古不會有進步。詩歌關鍵在是否通順達意,能滿足這個,形式無需太過於講究。平仄韻律都是按古時讀音,才符合古時要求。現代人,不按現代讀音,去復古(指古時讀音),有什麼必要,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寫詩是為了達意的根本目的,詞不害意,形式更不應該害意,否則就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了。[祈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覺得男朋友不在乎你,對你不耐煩是什麼原因?是不是不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