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嫿音樂live
-
2 # 楚王愛音樂
開國皇帝都是要上戰場的,開國皇帝如果不上戰場,這個朝代就很短命。
秦始皇沒有上過戰場,王莽沒有上過戰場,即便上過也沒有親自廝殺。所以這兩個朝代都很短命。
李淵雖然是開國皇帝,上戰場也很少,李世民從他手裡拿過皇權,所以,唐朝雖然壽命長,但是李淵當皇帝時間很短。
開國皇帝是靠自己的,他也沒有保護傘,沒有點真功夫,還真的坐不住江山。
-
3 # 江南不是鄉
反正就知道歷史記載了朱厚照親手殺了個蒙古兵!其他的帝王估計就是在臺上大吼一聲,弟兄們給我衝啊!然後在大隊侍衛簇擁之下視察戰場了吧?用不著親自動手砍人的,一旦馬失前蹄栽下去咋辦?
-
4 # 嗑嗑碰碰三十年
多的是,幾乎所有王朝的前幾任皇帝都親自上過戰場,分裂時期的王朝就更多了,多數都是軍閥出身,有幾個不帶兵打仗的?這裡說幾個猛人吧,西楚霸王項羽,唐王李世民,光武劉秀,燕王朱棣,宋太祖趙匡胤,劉宋劉裕,無一不是身經百戰
-
5 # 勇戰王聊歷史
皇帝御駕親征的例子,在我國古代有很多。
例如:隋朝的楊廣,三徵高句麗,都是御駕親征。
唐朝的李世民,也曾親征高句麗。
明朝的朱棣,沒當皇帝的時候就經常去北邊砍人。當了皇帝以後,又五次親自帥兵北伐蒙古。而且,他還是在第五次親征得勝回朝途中,病死的。可以用馬革裹屍來形容朱棣了。
明朝除了朱棣喜歡打仗外,後來還出了一個明武宗朱厚照,更是“瘋”的不行。舒適的皇宮不待,非要偷偷地跑到北邊去打仗。朱厚照不僅喜歡打仗,他還喜歡親自拎著刀去砍人。在和蒙古王子伯顏的那戰中,他還自己親手斬敵一人。別的皇帝都是在中軍、在後方,遙控指揮戰鬥。他可是親自拎著刀衝鋒,非常兇險。史書用"乘輿幾陷"來描述當時的戰況。
-
6 # 九頭鳥漫談文史
在中國古代,皇帝親自帶兵上戰場打仗其實很常見,特別是開國皇帝,以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而言,除了秦始皇嬴政和晉武帝司馬炎沒有帶兵上戰場的記錄外,其餘的全部都有過類似經歷。
非大一統王朝的皇帝更不用說,江山從來都是打出來的,歷史上,遊牧民族建立的,大大小小的政權也很多,而遊牧民族政權的開國皇帝們,不但親自帶兵上戰場,還需要親自帶兵衝鋒,創業時期,既是領導人,也是戰將。
不過,皇帝們繼位後,親自上戰場的比例就大大降低,千金之子都坐不垂堂,何況掌控天下的皇帝?即使皇帝們想,官僚集團也不會幹啊,雖然也有如漢高祖劉邦、明成祖朱棣、清聖祖玄燁這樣頭鐵的皇帝,但絕大多數都放下了戰袍。
在這些上過戰場的皇帝中,還是有不少比較牛的,本文就從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中,挑選出五位既上過戰場,也有過親自帶兵衝鋒經歷的牛人皇帝,供讀者參考品評。(以下排名以歷史出現順序為準)
一: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淵在建立唐朝後,搞出個唐朝開國功臣榜,叫做“太原元謀功臣”,一共十七人,而李世民在這個榜單中排在第一,他這個第一就是靠戰功獲得的。他後來的主要競爭對手,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倆也都有過帶兵出征的經歷,可始終不如李世民。
毛主席曾在讀史書時評價“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由此可以想象李世民有多能打,而且,李世民不僅僅是戰略戰術上牛,親自率領精銳騎兵衝陣也是他常乾的事。
史書中,在李世民繼位之前,他自己率軍當敢死隊的記載相當多,十八歲時,隨當時還只是太原留守的李淵和盜賊“歷山飛”魏刀兒作戰,當時李淵被圍,史載:“太宗以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於萬眾之中。”
武德元年的“淺水原之戰”時,李世民率軍和薛仁杲麾下大將宗羅睺對陣,當唐軍正面作戰不利時,李世民突然從側翼殺出,史載:“太宗將驍騎數十入賊陣,於是王師表裡齊奮,羅睺大潰,斬首數千級,投澗谷而死者不可勝計。”
武德三年,李世民討伐宋金剛,同樣是兩軍僵持不下,唐軍還稍顯疲態時,又是李世民率敢死隊衝鋒打破僵局,史載:“諸軍戰小卻,為賊所乘。太宗率精騎擊之,衝其陣後,賊眾大敗,追奔數十里。”
武德四年,李世民戰爭生涯中最輝煌的攻洛陽戰役開打,先是“太宗以騎衝之,挺身先進”殺的王世充大敗,不敢再出城陣戰,而後在虎牢關下,面對竇建德大軍“親率輕騎追而誘之,眾繼至。建德回師而陣,未及整列,太宗先登擊之,所向皆靡。”竇建德也完蛋,一戰奠定了唐朝統一天下的格局。
李世民這種把自己當成武將使用的勇猛,或許就是他跟一眾武將關係特別好的原因,全是悍不畏死,且身先士卒殺出來的威望。李世民的軍事指揮和作戰能力,不管哪一方面,在歷史上有四百多位皇帝組成的皇帝列表中,都是至少能排前三的。
二:宋太祖趙匡胤宋朝重文輕武,這是因為他們的老祖宗宋太祖趙匡胤就是憑藉武力奪取的後周江山,所以不得不對武將警惕。趙匡胤當上皇帝前,是後周著名的戰將,跟隨後周皇帝郭威、柴榮南征北戰,他在後周的地位也是依靠戰場的拼命換來的。
據說,宋朝軍隊中流傳的實用型武技“太祖長拳”、“太祖盤龍棍”等,都是趙匡胤傳授並繼承下來的,所以,趙匡胤的個人武力應該是很高的,在為後周效力時,親自帶兵衝鋒陷陣也是必不可少的。
後周顯德元年,趙匡胤跟隨柴榮迎戰北漢軍隊,其時,後周右軍陣被北漢軍隊擊潰,眼看著,整個大陣就要被擊破,關鍵時刻,趙匡胤親率精兵兩千,發起敢死衝鋒,史載:“太祖麾同列馳馬衝其鋒,漢兵大潰。”一舉為後周挽回敗勢。
顯德三年,趙匡胤跟隨柴榮征伐南唐,趙匡胤和南唐奉化軍節度使皇甫暉、常州團練使姚鳳幹上了,兩軍陣前,趙匡胤單人衝陣,直接把皇甫暉和姚鳳生擒:“暉整陣出,太祖擁馬項直入,手刃暉中腦,並姚鳳禽之。”
從以上戰例可以看到,趙匡胤是相當能打的,他也是所有的宋朝皇帝中,唯一軍略精通的皇帝,他那個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就差太遠了,如果後來遼國殺得宋軍大敗,讓宋朝一百多年不敢覬覦燕雲十六州的“高粱河之戰”是趙匡胤親自指揮,結果肯定會不一樣,可惜,趙匡胤死得太早。
三: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根據《金史》中的記載,完顏阿骨打在10歲時,就因擅騎射被遼國使臣讚譽為“奇男子也”,年稍長後,他的箭能射到三百二十步遠,其餘部落中射箭最牛的勇士,距離最少都差完顏阿骨打一百步遠,他的個人戰力絕對超級強。
史載,完顏阿骨打“嘗與沙忽帶出營殺略”,說的是,他經常憑藉武力帶少數人殺到敵軍營帳中殺死仇敵或搶劫物資,有這個膽量,帶著人數遠少於遼國軍隊的女真部落軍衝鋒陷陣,也是很自然的事。
在遼國天慶四年十一月的“出河店之戰”中,完顏阿骨打親率三千七百女真部落軍迎戰遼國都統蕭嗣先和副都統蕭兀納率領的十萬遼軍,並一舉擊敗之,女真軍隊“滿萬不可敵”的神話就是在這一戰後傳揚天下。
第二年,完顏阿骨打在女真各部落的擁戴下,正式建立金國,隨即,遼國天祚帝耶律延禧就親率七十萬大軍前來征討,完顏阿骨打同樣親率金國大軍迎戰,但數量只有二萬,卻殺得遼軍大敗,金國國勢徹底奠定,金滅遼也只是時間問題了,但此後金軍的四處征討,就很少讓阿骨打這個皇帝親自出面了。
四:成吉思汗(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這位不用多說,作為蒙古部落的領導人,要是不能打,不懂騎射,不能身先士卒的帶兵衝鋒,他身邊估計也不可能聚集那麼多忠心的悍將,即使在掃平蒙古諸部落,成為類似於蒙古皇帝的成吉思汗後,鐵木真依舊還會在關鍵時刻率軍衝鋒。
公元1211年,49歲的鐵木真在被蒙古人擁戴成為成吉思汗6年後,親率蒙古軍隊主力伐金,即為自己的祖輩復仇,也是為了和金國爭奪長城內外的霸權,雙方的生死戰役在野狐嶺(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展開。
野狐嶺決戰時,蒙古軍隊數量是十萬,而金軍有四十五萬,數量上,金軍碾壓蒙古,實際戰力上,當時的金軍即使稍弱,但長期對蒙古諸部落的壓制,心理上其實也不怕蒙古軍隊,金軍到底也有遊牧民族的底子,悍勇是不缺的,何況數量還遠遠超過。
但在實際作戰中,金軍的佈陣卻被蒙古軍隊抓住漏洞,先是蒙古軍隊中的八魯營敢死隊在木華黎率領下,突入金軍中軍大陣,因地勢的不便,當時衝陣的蒙古軍隊突進去後,全是步行死戰。
隨後,年已半百的鐵木真就親率麾下怯薛軍也直衝金軍中軍,反覆衝殺後一戰擊潰四十五金軍主力,之後在澮河堡(今河北懷安舊城附近),面對數萬金軍殘餘部隊時,又是鐵木真親率三千精騎沖垮金軍戰陣,為了徹底擊敗金國這個大敵,鐵木真也是拼了。
野狐嶺決戰後,別說草原上的主人徹底換了,連長城以內的河北地區也被蒙古所佔,金國從此之後無力在壓制蒙古崛起,此戰後的鐵木真雖然還是親自率軍西征,縱橫萬里無敵,但隨著年紀的增長,估計就很少再親自衝鋒陷陣了。
五: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朝滅掉明朝,依靠的就是八旗軍隊在當時的無敵,身為八旗軍隊創始人的努爾哈赤,個人武力也是很強的,在建州女真崛起時,當然也會親自率領軍隊衝鋒陷陣,努爾哈赤反明時,號稱只有十三副甲冑,肯定有他自己一副,早期,他自己也算是炮灰一員。
萬曆十三年二月,努爾哈赤帶著七十五個人(其中帶甲軍士二十五人)就跑去攻打另一個部落哲陳部所佔據的界凡城(估計就是木頭架子圍起來的村莊),但沒打下來,敵人四百人追上來和他決戰,努爾哈赤親自砍死敵軍主帥一人,射死一人,又用疑兵計嚇得數百敵軍不敢追擊,全身而退。
當年四月,努爾哈赤又去攻打哲陳部,這次帶了有八十人,不過這八十人已經全部有甲冑了,這次遇上了八百敵軍,跟在努爾哈赤身邊的兩個堂兄弟一看敵軍人多,都想逃跑了,結果,努爾哈赤親自上陣,和部下連續射死敵軍二十多名,敵軍驚退,努爾哈赤所部再次大獲全勝。
由上述兩次戰例可以看到,努爾哈赤絕對是個猛人,這樣的猛人,加上戰略戰術上的能力也不差,晚明的軍隊遇上他難怪頭疼,不過,努爾哈赤的文治功力就很差了,他創立了後金,可他在世時,後金幾乎連飯都吃不飽,需要依靠404的手段空出糧食,真正帶著後金乃至清朝崛起的,還是皇太極。
-
7 # 劉一千五
劉邦,從挎上戰馬上戰場就一直打到死,算是個經常上戰場打仗的人了。
劉邦從沛縣正式帶著兄弟們開始打天下,就是個好鬥的統帥。他的戰爭分為三個階段,反秦時期,楚漢時期,平叛時期。
一,反秦時期,積極參與抗秦活動 ,威名遠揚這個時期是劉邦出道,聯合項羽等諸侯一起反抗秦二世的暴政,目的是推翻秦朝的統治。
01,劉邦詭計奪沛縣兵沛縣令也想響應起義,蕭何和曹參當時為沛縣吏,他們對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後開城門迎進劉邦。劉邦軍隊擴充到三千人。 接著令雍齒守豐,自己率領軍隊進入薛,與秦軍大戰。以曹參守方與。雍齒卻據豐降魏。 劉邦大怒,進攻豐。雍齒據城不讓劉邦進去。
劉邦投奔景駒,欲借軍攻豐。半路上,遇見了也要投奔景駒的張良。張良放棄投奔景駒的念頭,投奔到劉邦這邊。劉邦以張良為廄將。 他聽說項梁在薛,於是留下軍隊圍豐,自己率領百餘騎至薛見項梁。項梁為沛公增兵五千、五大夫將十人,三攻豐邑。雍齒不敵,逃奔魏國。 劉邦成為項梁手下一員大將。劉邦參與了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羋心為楚王都盱眙的事。
02,劉邦項羽合作一起出擊,南征北戰,配合密切項梁率軍北上救齊趙,在亢父、東阿大破秦軍。沛公將曹參大破秦兵,斬殺三川守李由。章邯大破項梁於定陶 ,項梁戰死。劉項還軍東歸,項羽軍駐彭城西、呂臣軍駐彭城東,而沛公軍駐碭郡。 章邯經過一連串勝利,認為楚國已不足慮,於是北上進攻趙國。 趙軍退守鉅鹿,章邯率軍圍趙王歇與趙相張耳於鉅鹿。 趙王與張耳困於鉅鹿。向楚國求救,楚懷王答應救趙。
03,北路楚軍以宋義為主將,西路軍以劉邦為主將。約定誰先入關中,誰就是關中王沛公軍由碭郡出兵,進攻陳留縣,得到大量補給。大破秦軍, 沛公率軍南下攻穎陽。大破南陽秦軍。 劉邦佔領了南陽郡,奪取了丹水,攻下西陵、胡陽,奪取武關,酈商攻取了秦的漢中、巴、蜀等地。 劉邦在嶢下擊敗秦軍,秦朝與劉邦大戰於藍田,劉邦軍大破秦軍。 秦朝抵抗失敗。漢元年十月,秦王子嬰向劉邦獻上了傳國玉璽。秦朝至此滅亡,共立國15年零47天。 鴻門宴之後,項羽封劉邦為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國都為南鄭。 劉邦軍隊有三萬人。漢元年十一月,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 並用計欺騙項羽。項羽陷入齊地泥潭無法抽身。
二,楚漢時期漢二年(205),劉邦在基本平定三秦後,準備東出與項羽爭天下。三月,劉邦率軍從臨晉渡河,魏王豹將兵從。新城三老董公訴說義帝的死亡經過。漢王大哭,為義帝發喪。向各諸侯王釋出項羽大逆無道的罪狀,並以此號召討伐項羽。正式拉開了四年楚漢戰爭的序幕。
01,彭城之戰,劉邦輕敵遭大敗公元前205年5月,劉邦率領諸侯聯軍56萬一舉攻佔西楚都彭城。項羽聞之,急率輕騎兵3萬回襲彭城,劉邦等等被殺十萬,劉邦僅率數十騎逃脫,反楚聯盟瓦解。 楚漢戰爭同年6月,劉邦率部退到滎陽,派韓信擊敗楚國追兵,依託有利地勢與項羽抗爭。7月,章邯終於兵敗自殺,劉邦完全佔據關中。派隨和說服英布反楚,派韓信開闢北方戰場,攻魏俘魏王豹,破代,滅趙殺陳餘。
公元前205年冬,項羽發動反攻,圍困滎陽,形勢十分危急。陳平反間計,迫使范增怒而歸鄉,劉邦又派紀信裝扮成自己去楚軍詐降,乘機逃出滎陽,項籍加緊圍攻滎陽,並奪取成皋。為了減輕楚軍對滎陽的壓力 ,韓信也率軍到達黃河北岸,聲援滎陽。彭越正在進攻下邳,項籍被迫率軍回救,劉邦乘機收復成皋。公元前204年7月,項羽以凌厲攻勢拔滎陽,再奪成皋。
02,拖著項羽主力,給韓信騰出空間深化北方戰場。劉邦在鞏縣一帶堅守,阻擊楚軍前進,一面命韓信組建新軍擊齊,派人入楚腹地協助彭越威脅項羽後方。公元前204年11月,劉邦用計再次收復成皋,斬殺了項羽大將曹咎。
項籍在擊敗彭越後,尋漢軍主力決戰不成,屯兵廣武,與劉邦形成對峙。不久,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殲滅龍且三十萬人,完成對楚側翼的戰略迂迴,灌嬰率軍一部直奔彭城。項籍腹背受敵,兵疲糧盡,遂與漢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公元前203年10月,項籍引兵東歸。 成皋之戰楚、漢訂盟後,劉邦背盟,下令追擊楚軍。
03,公元前203年11月,兩軍戰於固陵,項羽小勝。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等 ,垓下一戰重創楚軍。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70萬人與10萬久戰疲勞的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 韓信指揮全軍反擊,楚軍大敗,陣亡四萬餘,被俘兩萬,被打散兩萬,僅剩不到兩萬傷兵隨項羽退回陣中。 楚軍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雲:
“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楚軍一聽軍心瓦解,項羽率800人突圍至烏江。項羽帶著28騎大戰漢軍,最後全軍覆沒,在烏江自剄而死。 劉邦於是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
三,漢高祖劉邦平定叛亂 ,以六十的高齡奔赴戰場,每逢戰亂必親征在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封韓信為楚王, 彭越為梁王。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
01,劉邦建立漢朝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是為漢高帝。 劉邦即皇帝位後,王后呂雉改稱皇后,太子劉盈稱皇太子。劉邦根據婁敬建議,定都咸陽以東的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開基肇始,史稱西漢。
劉邦做了皇帝,也採取措施對皇權進行了鞏固。各地的異姓王,有兵將,有異心。如果安撫不當,就會投奔那些異姓王作亂;原先六國的後代也不能掉以輕心;在中央,丞相的權力對他這個皇帝也構成了威脅。劉邦從做了皇帝到最後病死,中間有八年時間,基本上是為了解決這些讓他不放心的問題
02,遊歷雲夢是陰謀,韓信最先被收拾在公元前201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 劉邦問怎麼辦,大家說發兵討伐。陳平建議劉邦以巡遊雲夢為藉口,讓各諸侯王都到陳縣,到那時韓信一定會來,然後再抓他。劉邦依計行事,果然將韓信抓住了。韓信聽到對他的指控。劉邦將韓信押到了洛陽,但又沒有明確的證據,便釋放了他,降成了淮陰侯。這使韓信懷恨在心。
韓信謀劃讓陳豨在外地反叛,使劉邦親自前去平叛,然後自己襲擊留守都城的太子和呂后。但還是事情敗露。呂后採用了蕭何的主意,將韓信誘騙入宮抓捕,最後被斬於長樂宮鍾室。匈奴乘機南下,重新佔據了河南地。漢初,匈奴不斷侵擾漢的邊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韓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自率兵前往征討,在白登山 被匈奴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陳平計謀,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脫險。
到了漢十二年(前195年)鯨布造反,漢高祖劉邦親自出兵討伐。在指揮作戰時,被劉箭射中,落下病根。病情加重。呂后找來大夫。被劉邦大罵而去。
四月甲辰,高祖崩長樂宮。四日不發喪。
漢高祖駕崩時,漢朝朝廷幾派勢力都不安分,呂后要殺功臣集團,外面還有不斷的叛亂還在平叛亂。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長城那邊,漢高祖的同日生的盧綰知道劉邦駕崩的訊息,絕望後逃入匈奴。
四,劉邦就是個這樣的皇帝,從開始起兵就沒有停過,是一個絕少的辛苦的皇帝他的命不如李淵好,人家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兄弟厲害,在外面打天下,他李淵就在家裡享清福。劉邦八個兒子,一個也擔不起大事,不是小得無力,就是弱得無能。所以劉邦以六十高齡,還在外面討伐叛亂。最後在平定鯨布的淮南戰場上,被流箭射中,得病而死。
劉邦不相信別人,把天下看得太重,曾經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朋友和老鄉,他在年老體衰時也不相信了,所以,鬧到手下人才緊張。他就不得不親自出發了。
-
8 # 畫廊叔叔
真正上陣砍人的高手,集中出現在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李存勖、後漢劉知遠、後周郭威、後周柴榮,都是猛將。還有大宋趙匡胤,連金庸都設定他武功高強。另外遊牧民族的老大,也有厲害的,例如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鐵木真、李元昊。
-
9 # 原野牧哥339
也不少:西漢漢高祖劉邦、東漢光武帝劉秀、南朝(宋)宋武帝劉裕、唐太宗李世民、五代十國後唐莊宗李存勖、宋太祖趙匡胤、明成祖朱棣、清聖祖愛心覺羅·玄燁。
-
10 # 飛魚說史
歷史上有不怕死的皇帝經常親自帶兵上戰場打仗的嗎?
答案肯定是有的。
但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卻不是皇帝,而是一代英主趙武靈王,此人就是不喜歡做國都當君王,而喜歡親自帶兵上戰場打仗,為趙國開疆拓土。
趙武靈王取消王號。趙武靈王原名叫趙雍,即位之初內憂外患,此時時間已經到戰國中期,在諸侯國林立稱王的年代,趙武靈王卻覺得自己國力疲軟,不足以稱王,於是自行去掉王號,並且終身不再稱王(史料記載:趙武靈王原話為:無其實,敢處其名耶)。
現在我們習慣的趙武靈王,是後人給他的諡號,其中克定禍亂曰武,亂而不損曰靈,這其實也是對趙武靈王一生最恰當的總結。
趙武靈王繼位之初,不懷好意的五個諸侯國,卻以國喪為名,想試探一下這位君主的能力,這對趙國來說是一次繼位極為的考驗,趙武靈王自然看出了其中的門道,一邊接待使臣,一邊讓軍隊處於一級戰備狀態。
在接到使臣的過程中,不卑不亢的態度,讓天下人刮目相看,這位年少繼位的趙武靈王,成功的保住了趙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社稷得保,接下來就是發展,趙武靈王最為佩服的人是他的祖輩,趙簡子和趙襄子,於是他就相仿先人,把趙國的戰略從南下中原,轉移到先人的老路北上發展。
當時趙國北部是遊牧民族活躍的地方,趙武靈王感覺到胡人在馬上的戰鬥力,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衣著的便利,於是乎他在趙國內,開展了非常有名的胡服騎射。
別小看這四個字,因為這四個字是趙國在戰國末期能獨自抵抗秦國十餘年的基礎,那麼什麼是胡服騎射呢,說白了就是效仿胡人的穿著(重點是褲子,中原人能穿上褲子,其實就是得益於趙武靈王),在馬背上練習射箭。
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軍備實力大增,趙武靈王也對胡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打擊,分別消滅了林胡、樓煩、中山等國,讓趙國向北擴充套件近千里。
趙武靈王死於政變。打仗打上癮的趙武靈王,覺得自己常年在戰場上,在趙國政治上的作為難以顧及,自己又不會分身,想想坐在邯鄲內的約束,還是馬上更能慷慨激昂。
於是他就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把自己的小兒子趙何立為趙王,而自己自稱主父,一心對外作戰,這下看似兩全其美的辦法,其實是致命的。
因為一國不能有二主,而趙何也並不是趙武靈王的長子,他原來的太子趙章,因為打仗十分勇猛,像極了自己,趙武靈王經常把他帶在身邊攻城略地。
後來,趙武靈王寵愛的趙何的母親去世了,趙武靈王又覺得對不起長子趙章,想把趙章也立為王,這下徹底攪亂了趙國的政局,結果導致了趙章叛亂被殺,趙武靈王自己也被活活餓死,著實令人可嘆。
飛魚說:趙武靈王是趙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明君,但這只是他的前半生,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卻認為親情會衝破權力的慾望,從而埋下兩子爭權的禍根。
不得不說的是,趙武靈王還扶持了燕昭王和秦昭王即位,這兩人最後也都成了趙國的大敵,可以說趙國成也武靈王,敗也武靈王。
-
11 # 南宮外史
親自率軍打仗的皇帝知多少?
一、漢高祖劉邦沒做皇帝前親自上戰場就不說了,只講他做了皇帝后,親自帶兵上戰場打仗的事情。公元前197年,陳豨在代地反叛,自稱代王,漢高祖親自率領部隊前去討伐,
經過幾場戰鬥,斬殺了陳狶,平定了叛亂。淮南王英布反叛,也是劉邦帶病堅持親自率領軍隊平定了英布。在這場戰爭中,劉邦被弓箭射中,不久死於箭傷。
二、隋煬帝楊廣
隋大業五年即公元609年,隋煬帝親征平定吐谷渾,設定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大業九年即公元613年,隋煬帝親征高句麗,圍攻遼東城,大臣楊玄感趁機反叛,隋煬帝只得收兵。
614年隋煬帝再次親征高句麗,因農民起義遍及全國,最後議和收兵。
三、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是馬上皇帝。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2月,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討伐高句麗。唐軍渡過遼水後,遭到高句麗的頑強抵抗,加上天氣寒冷,糧草不繼,只得退兵。
四、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親自率軍討伐北漢,包圍了太原城,在石嶺關附近擊潰遼國增援北漢的軍隊,迫使北漢投降。
五、明成祖、永樂帝朱棣(di)
明永樂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平定韃靼、瓦剌等的反叛和入侵,鞏固了北部邊防。
六、明英宗朱祁鎮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太師也先,侵入邊境,直逼大同,威脅北京。宦官王振鼓動英宗率領20萬人御駕親征。結果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被圍,英宗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20萬人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
其他還有很多親自征戰的皇帝,就不一一贅述了。
-
12 # 野草的沉思
說一說漢高祖劉邦的故事吧。
劉邦自沛縣起兵,一直征戰沙場。先後參加了滅秦戰爭和漢楚戰爭。
漢五年二月,劉邦即位為皇帝。
十月,燕王臧荼造反,攻下代地。高祖親自將兵擊之,俘獲了燕王臧荼。
其秋,利幾造反,高祖親自將兵擊之,利幾逃走。(利幾原是項羽部將,後降漢王。)
漢七年,韓王信和匈奴勾結在太原謀反。高祖自往擊之。匈奴圍漢王軍於平城,十天以後才撤軍離去。
八年,高祖向東攻擊韓王信殘餘力量。
漢十年八月,趙相國陳豨反於代地。九月,高祖親自東向擊之。至邯鄲,高祖喜曰:"陳豨不南據邯鄲而阻漳水,我知道他沒什麼作為了。"又聽說陳豨部將多是商人,所以用許多黃金去引誘陳豨的部將,陳豨的部將有很多人投降。後樊噲斬陳豨於當城。
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叛。高祖親自率軍前往擊之。大破之,追斬黥布於鄱陽。
高祖攻擊黥布時,被流箭射傷,病勢沉重。呂后請來一位好醫生。醫生對高祖說:"你的病能夠治好。"高祖辱罵醫生說:"我提三尺劍得了天下,這是天命。即然我的命是天定的,神醫扁鵲來,又怎麼能改變我的命運呢?"於是不讓醫生治病,賞賜他五十斤黃金,打發走了。四月甲辰,高祖在長樂宮逝世。
漢高祖劉邦,真可算得上是不怕死的經常帶兵上前線打仗的皇帝了。
-
13 # 君山話史
在中國歷史上,身兼皇帝與名將者不在少數。然而,在當上皇帝后,還能親臨一線打仗的人就不算多了。有一些皇帝雖然有“御駕親征”之名,其實除了添亂之外,並無多大作用。以下列舉幾個當了皇帝又在戰場上有傑出表現的英雄人物:
第一,漢高祖劉邦似乎有不少人看不起劉邦,把他當流氓看待。其實劉邦真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皇帝,一般人當了皇帝后就是享受了,只有劉邦幾乎是逢戰必親自指揮,非常了不起。
劉邦是公元前202年打敗項羽後稱帝,不久後,就發生臧荼叛亂,劉邦親自領兵平定;同年,又有項羽故將利幾造反,還是劉邦親自出馬,擊破之。
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頓單于入侵,韓王信投降。劉邦再度親征,擊破韓王信,在追擊匈奴時,中其埋伏,在白登山被圍七天七夜。
公元前199年,劉邦親征韓王信殘部。
公元前197年,陳豨叛反,劉邦親自率兵征討,並於次年擊破叛軍。
公元前196年,英布叛反。當時英布料定劉邦年邁無法親征,然而出乎他的意料是,劉邦又親自出馬了,最後擊破英布。
在劉邦當皇帝后,六次親征,都是親自指揮作戰,這種精神,的確是皇帝中少有的。
第二,光武帝劉秀論軍事才能,劉秀尚在劉邦之上。在劉秀當皇帝前,指揮過無數的戰役,其中包括歷史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昆陽之戰。
公元25年,劉秀稱帝。他在稱帝之後,仍親自指揮了一系列戰役。
公元26年,劉秀親征,大破五校起義軍,降其眾五萬餘人。
公元27年,劉秀親統六軍,圍殲赤眉軍,赤眉軍首領樊崇以下全部投降。同年,劉秀破鄧奉於小長安,斬之。
公元29年,平狄將軍龐萌反,劉秀親征,破龐萌於桃城。同年,劉秀破董憲於昌慮。
公元32年,劉秀親征隗囂,軍至高平第一城。
可以說,劉秀在當了皇帝后,打過的仗,不比劉邦少。這兩位開國皇帝,都是好樣的,身先士卒,怪不得大漢是最偉大的朝代。
第三,劉備(附曹丕、孫權)除了西漢、東漢之外,自認為繼承漢室衣缽的劉備,也劉邦、劉秀一樣,在當上皇帝后,也仍然戰鬥在第一線。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
在三國時代,除了劉備之外,曹丕有過三次親征。但是曹丕與劉邦、劉秀、劉備不同,他的親征基本上就是坐鎮而已,他並沒有多少軍事才能,親征技術含量不大。而劉邦、劉秀與劉備,都是親自指揮作戰的。另外一個技術含量低的皇帝是孫權,在他當皇帝后,曾於公元234年親征魏國,也只是噹噹花瓶而已。
-
14 # 小飛俠147258369
明朝的明武宗就是這樣的一個皇帝,1517年,明朝北方邊境爆發了一場十萬明朝官軍與蒙古人的戰爭,史稱應州大捷。當時明朝的皇帝朱厚照甚至親自領兵參戰,成為了歷史上親自上戰場打仗的大明皇帝。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韃靼部落首領小王子率五萬人(號稱)進犯明朝邊境,正遇上明武宗朱厚照出關巡邊(事實上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出關)。朱厚照以自稱威武大將軍"朱壽"的名號調集長城一線的軍隊參與作戰,於是應州之戰正式打響。此戰中,朱厚照體現出了不凡的軍事天賦,首先派少量部隊引蛇出洞,牽制住敵軍主力部隊,再不斷增加兵力來消耗敵軍的銳氣。整個戰事持續了好幾天,最終以小王子敗退告終。這場戰役使得明帝國北方邊境暫時安定了一段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此戰的戰果,史書記載明軍死亡五十二人,蒙古軍死亡十六人,然後還有朱厚照先生的口述歷史——“我親手殺了一個!”僅此而已。只見朱厚照在所有士兵的注視下,他拔出了佩劍,發出了聲嘶力竭的吶喊:“衝鋒!”
戰鬥就此開始。
明軍首先出人意料地發動了進攻,小王子也拼了老命,他發起了總攻令,總計十萬餘人在應州城外反覆廝殺,你來我往,據史料記載,雙方來回交戰百餘合,相持不下。
事實證明,朱厚照是一個優秀的指揮官,在戰亂之中,他保持了鎮定,還在陣中來回縱馬狂奔,鼓舞士氣。他這一無畏的舉動大大鼓舞了明軍計程車氣,士兵們英勇奮戰,向蒙古軍發動了無數次潮水般的攻擊。
戰爭就這樣進行了一天,雙方也不講什麼策略詭計了,就是拿刀互砍,誰更能玩命誰就能贏!就這麼折騰到了下午,看著無數如狼似虎、渾似打了興奮劑的明軍,蒙古軍隊頂不住了,小王子也撐不住了,他本來只是想來搶點東西就算數,卻碰上了這麼個冤家,結果賠了大本錢,無奈之下,只能發出那道丟人的命令:
“退兵!退兵!”
朱厚照不讀書,也不講什麼戰爭禮儀,看到蒙古兵退卻,他便下令全軍追擊,可惜天公不作美,一路趕到了朔州,突然又起了霧,只能打道回府。
朱厚照的一生其實是荒誕不經的一生。但作為最高領導人,他還是有開會、出席儀式、及時批閱奏章,幹部工作也基本及格,軍事工作可圈可點,威福自操,大權從沒有旁落。重要工作沒有落下,為人也比較寬厚。
有記載,武宗經常和士兵同吃同住,而且樂意這樣做。在很多人看來,這樣一來,皇帝威嚴何在?但是,想想,這一點哪個皇帝做得到?前無古人啊。開個玩笑,如果把這事理解成部隊首長下基層連隊蹲點,是不是一下子覺得滿滿的正能量?!
雖然武宗城府不深,但人各有志,人各有才,武宗不是傻子,是個很聰明人,軍事指揮才能是值得肯定的。
-
15 # 二兩歷史
我覺得歷史上皇帝親自帶兵出征的多,但說上前線殺敵,卻不怕死的估計很少很少,除非是武將出身,本身就好斬殺敵人的皇帝。
既然這個問題,提到了“經常”,數名作者的意圖是想知道經常帶兵出征的皇帝。這個估計還是比較多的,梳理下咱們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看看有哪些。
皇帝出征,有個正式的詞語“御駕親征”,一提到這個詞,感覺那場戰爭都瞬間提高了檔次。想想也是哈,咱如果是個將軍,哪怕是個小兵甲,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滿腔熱血夢想著殺敵報國,想立軍工吧?或被迫從軍夢想著喘氣回去老婆孩子熱炕頭,那也是帶著軍工豐厚的賞銀回去好呀,所以,也想立軍工吧?
所以,有了急切盼望皇帝御駕親征的將軍自己士兵,也就有了想透過御駕親征,激勵全軍,取得順利,並順便提高自己對軍隊的掌控,樹立自己在軍中威信的皇帝。相輔相成,這件事就不難理解了。
我印象中,多次御駕親征的皇帝有清聖祖康熙帝,大致有三次以上,征討葛爾丹。有隋煬帝楊廣,親征吐谷渾、三次親征高句麗。有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親征東晉,雖然最後淝水之戰敗於東晉,但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唐太宗李世民,在大唐建立後,仍然四處帶兵征戰。這其中,還親征了高句麗,不過影視劇中,咱們威武的唐太宗竟然被演繹成一個被射成獨眼龍的醜態的形象,真是服了棒子國的腦洞。
當然,還有咱們的開國皇帝,各個都是在戰火中取得的,說他們是經常上前線,不怕死的皇帝,卻也有一定道理,畢竟怕死他們就成就不了那麼大的事業。元世祖忽必烈,漢高祖劉邦,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這幾位帝王,哪一個不是在戰爭中起家,並最終建立起偉大帝國的皇帝。
從這可以看出,從古代皇帝開始,咱們大中華民族也是能征善戰的民族,在世界上也是能傲視其他國家的。咱們的皇帝以武建國,以武守國,以仁治國,壯哉,我大中華。
-
16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這個並不少,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後周世宗柴榮、遠征高句麗的李世民、永樂大帝朱棣、明宣宗、明武宗等都喜歡上戰場
-
17 # 庭州行者
在中國古代,皇帝可謂是一國最為尊貴之人,稱為“天子”。基於這個前提,則,皇帝的命是最為貴重的,因此中國古代的皇帝,基本上都非常注重自身的安全,一般不會去主動涉險。即使古往今來有不少皇帝能夠做出“御駕親征”的英勇舉動,親自帶兵去與敵人交戰,但很多時候,皇帝在軍營中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即便是久經沙場的皇帝,很多時候在軍營中也處於運籌帷幄,指揮全軍的位置,而很少有親自披堅執銳,與敵人短兵相接者。畢竟刀劍無眼,戰場局勢瞬息萬變,難以預測,但凡皇帝在戰場上遭遇不可控因素,則整個帝國將陷於危機。
但凡事總有例外,中國將近三千年的帝國時代,還真有幾個不怕死的皇帝,親自上戰場與敵軍接戰。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後周世宗柴榮。
柴榮此人,未登基為帝之時,便以勇武著稱,乃是後周皇帝郭威手下的一員虎將,為郭威南征北討,屢建奇功。郭威由於兩個兒子均為後漢皇帝所殺,膝下再無子嗣,故立自己的外甥柴榮為太子。郭威駕崩之時,柴榮年紀輕輕,自然得不到郭威手底下一班老將的支援。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內部不穩定的情況下,北漢聯合契丹趁機進攻後周,局勢萬分危急,郭威親自率兵北上,抗擊來犯之敵。
戰前,柴榮對北漢部隊進行了精心部署。然而,在真正交戰之時,樊愛能,何徽兩位老將所率領的右路軍忽然不戰而退,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情況,柴榮的中路軍由此壓力陡增。至此危難之際,柴榮冒著箭雨刀光,親自上陣,與士兵一同殺敵,後周軍心大振。與此同時,後來的宋太祖,當時還是後周禁軍首領的趙匡胤振臂高呼,召集後退士兵,以弓箭手搶佔左側高地,與張永德一同支援柴榮。在後周的英勇抵抗之下,局面很快便發生了變化,後周轉守為攻,北漢契丹聯軍則倉皇后退,柴榮一鼓作氣將北漢和契丹軍隊逐出後周境內。
從此戰可知,周世宗柴榮的武藝在歷朝歷代君主中,必然處於頂尖水平,否則其不可能在逆境之下上陣,既保全自身,又能擊破敵軍。但同時也應當看到,此戰中柴榮親自上戰場也是無奈之舉,如果樊愛能等人能夠給予柴榮應有的幫助,一國天子,何須親自冒著生命危險上戰場?可見,人的潛力,都是逼出來的。
除柴榮之外,另一個敢於親自上戰場的皇帝,便是頑童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天性頑劣不堪,繼位之後,更加荒唐,常常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怪誕之事,如召孕婦入宮寵幸,離開宮禁去民間尋花問柳,令人與豹子搏鬥等等。但這些都不是他的最愛,此人非常喜歡打仗,曾經自封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他曾揹著大臣偷偷離開京城,前往邊境,與來犯的蒙古小王子交戰。
在應州之戰中,朱厚照親自上陣,斬殺蒙古士兵一人,小王子也完成了自己打草谷的任務,退回漠北。此役,明軍陣亡五十二人,斬首蒙古軍首級十六。
不得不說,朱厚照雖然荒唐,但于軍伍方面,還是稍有天賦。然而,受制於自身的性格和能力,此人終究沒有能在軍事方面有大的建樹,反而在他治下,哈密衛被吐魯番所奪取,明朝勢力徹底退出西域,自此蜷縮於嘉峪關以東,明朝進一步衰敗。
除了以上兩位皇帝之外,雖有不少皇帝進行過“御駕親征”,但真正能上陣殺敵者,寥寥無幾。
-
18 # 名字多長決定最靚的仔
說一說漢高祖劉邦的故事吧。
劉邦自沛縣起兵,一直征戰沙場。先後參加了滅秦戰爭和漢楚戰爭。
漢五年二月,劉邦即位為皇帝。
十月,燕王臧荼造反,攻下代地。高祖親自將兵擊之,俘獲了燕王臧荼。
其秋,利幾造反,高祖親自將兵擊之,利幾逃走。(利幾原是項羽部將,後降漢王。)
漢七年,韓王信和匈奴勾結在太原謀反。高祖自往擊之。匈奴圍漢王軍於平城,十天以後才撤軍離去。
八年,高祖向東攻擊韓王信殘餘力量。
漢十年八月,趙相國陳豨反於代地。九月,高祖親自東向擊之。至邯鄲,高祖喜曰:"陳豨不南據邯鄲而阻漳水,我知道他沒什麼作為了。"又聽說陳豨部將多是商人,所以用許多黃金去引誘陳豨的部將,陳豨的部將有很多人投降。後樊噲斬陳豨於當城。
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叛。高祖親自率軍前往擊之。大破之,追斬黥布於鄱陽。
高祖攻擊黥布時,被流箭射傷,病勢沉重。呂后請來一位好醫生。醫生對高祖說:"你的病能夠治好。"高祖辱罵醫生說:"我提三尺劍得了天下,這是天命。即然我的命是天定的,神醫扁鵲來,又怎麼能改變我的命運呢?"於是不讓醫生治病,賞賜他五十斤黃金,打發走了。四月甲辰,高祖在長樂宮逝世。
漢高祖劉邦,真可算得上是不怕死的經常帶兵上前線打仗的皇帝了。
-
19 # 速不臺
中國第一個皇帝是祖龍秦始皇,橫掃六合,統一天下,是頂級的戰略家;麾下虎將雲集,甲士百萬,上陣殺敵實在不用勞煩他動手,他只需運籌帷幄,自有人為他決勝千里。
秦皇之後是霸王項羽,他沒有登基稱帝,但他是漢朝官方公認的實權“皇帝”。項羽在政治上非常幼稚、低能,但在軍事上卻天縱英才,尤其在戰陣之上殺伐果決,勇不可當。在隨叔父項梁起兵時,他一人仗劍在會稽太守府擊殺百人;鉅鹿之戰,他破釜沉舟,拼死一搏,以五萬人馬,橫掃秦軍四十萬大軍,秦將蘇角被殺,王離被俘,涉間自殺,章邯投降,至此秦王朝再無大軍。楚漢相爭時,他以三萬騎兵,襲殺劉邦五十六萬大軍,劉邦倉皇間只帶數十名親衛奔逃。但是,他剛愎自用,樹敵過多,殘暴比秦更甚,大失民心,最終被以劉邦為首的反楚諸侯聯軍逼死在烏江。
霸王項羽
劉邦是漢朝高祖,久經戰陣,除了項羽、韓信,別人用兵都不是他的對手,但他出身農家,沒有武藝,據說斬過白蛇,但上陣殺敵就強人所難,他的身手能幹過小兵就算不錯了;好在他智慧高超,內有張良、蕭何、陳平的忠心輔佐,外得韓信、英布等支援,最終得了天下。
劉邦之後的孝惠帝是個好孩子,但也是個病秧子。文帝、景帝、武帝、宣帝都指揮過大型戰役,都有相當的軍事水平,尤其是漢武帝,戰略段位不下於秦皇。他們都善於用人,帳下良將輩出,虎賁百萬,上陣殺敵不用親自出馬。漢朝國策,封侯必須有軍功,仗讓皇帝打了,弟兄們吃什麼飯?
西漢被王莽篡奪,王莽上位的過程非常符合所謂的“民主”標準,“深得”人心,朝野上下一片支援的掌聲,但上臺後馬上露出狐狸尾巴,胡搞亂搞,所有的承諾都做不到,經濟敗壞,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各地義軍蜂起,最厲害的是新漢軍。王莽徵發四十萬大軍,還有巨無霸等異能人士,就是和美國隊長、蜘蛛俠、綠巨人等類似的人員,還動用虎豹、獅子、大象、犀牛等獸軍,直撲新漢軍聚集的昆陽城。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劉秀當時是義軍的先鋒官,這一仗打得驚心動魄、氣壯山河;先是劉秀帶領十三甲士,從昆陽城突圍求援,幾十萬人的包圍圈居然讓衝出去了,這劉秀武力值絕對超過關羽、張飛、趙雲。王莽大軍自恃兵強馬壯拒絕昆陽城守軍投降,然後發起了潮水一樣的進攻,衝車、棚車、挖地道、萬箭齊發,守城人也拼了,據說上廁所都揹著門板防箭,一打就是十幾天,昆陽城巋然不動,攻守雙方正在膠著時劉秀帶著三千精兵殺到,劉秀一馬當先直撲中軍,一戰斬殺王莽大軍主帥王尋,據說劉秀袖子全是血,刀把都滑得拿不住,昆陽城守軍看到敵軍潰亂趁機殺出,碰巧又遇上大風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風颳走,大雨傾盆而下水暴漲,虎豹亂竄,莽軍全線潰敗,義軍進攻非常凌厲,莽軍僅剩幾百人逃了回去。經此一戰,劉秀的威名立了起來,後來他舉旗單幹,豪傑之士就紛紛前來投奔。
昆陽之戰
東漢之後是三國,魏國的曹操、吳國的孫權都是歷史教科書上的政治家、軍事家,唯獨蜀國不是主公劉備,而是軍師諸葛亮。實際而言,曹操、孫權固然厲害,劉備也不差,劉備是基礎太差,草根一個,出身織蓆販履,就是讓城管攆來攆去的那類人,曹操起家時都有上萬兵馬,官職是公安廳廳長一級,孫權有哥哥孫策留下的江山人馬,三省總督級別,要吸納人才,曹操、孫權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官有官,只要慧眼識才、禮賢下士,然後有正確的獎勵機制就可以,劉備不行,他得拼命。所以三人裡面真正衝鋒陷陣的只有劉備,沒有軍功他什麼都不是,殺敵立功,他才能有官當,才能養小弟,才能有地盤,他與許多部下情同兄弟,都是戰場上拿命換來的,極少有人背叛。曹操、周瑜對劉備的評價都是“梟雄”。
三國之後是兩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都是一些短命王朝,皇帝要麼被敵人幹掉,要麼被自己人幹掉,當皇帝皇帝就要當三軍統帥,不要說打不了仗,就是仗打得不行都會死於非命。這裡有幾個打仗比較好的,算是沙場老將,比如:前漢劉淵,後趙石勒,前秦苻堅,後秦姚萇,後燕慕容垂,北魏拓跋珪,胡夏赫連勃勃,南朝宋的劉裕,陳朝陳霸先等等,都是名將。
統一南北朝的是隋朝,皇帝楊堅和兒子楊廣都沒有真正在戰場拼殺,坐在辦公室發號施令,楊堅還有辨別力,楊廣就差點了,他發起的戰爭幾乎全都失敗,他是憑感覺、憑意氣、憑心情瞎指揮,大隋朝很快就被他毀了,還有幾十萬漢家子弟客死高麗。唐朝不一樣,李淵是戰陣上拼出來的,在主政太原前,他剿匪、平叛、打突厥戰鬥多次,每次都較好完成作戰任務,他本身就是神箭手,老婆都是用射箭贏來的,他出身隴西李家,這是祖上李廣顯靈了吧。兒子李世民更厲害,大唐四分之三的江山都是他打下的,他陵寢昭陵,原有石刻的六匹駿馬,就是昭陵六駿,是他生前的戰馬,幾乎都死於戰陣之上,而與他同生共死,斬將奪旗的秦瓊秦二哥,黑臉敬德尉遲恭也埋在他身邊,是陪伴他最近的大臣,我想到了陳毅元帥的詩“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唐朝之後是五代十國,不說十國,這五代的皇帝全是戰場上拼殺出來的,後梁朱溫原是黃巢舊將,投降後率三百人從汴梁起家,建立梁朝,後唐李存勖是朱溫的死敵,這個人軍事素養極高,他的父親李克用臨死,拿出三支箭,說道:燕王劉守光、梁王朱溫、契丹耶律阿保機都是我的死敵,要報仇。李存勖每次打仗,都從太廟把三支箭請出來,背在背上,幾年間他就打垮了劉守光和朱溫,大破契丹,報了父仇。可惜,他和項羽一樣,政治無能,國家敗亡。毛澤東對此人的軍事才能很讚賞。
五代最後一個皇帝是柴榮,這個人當皇帝之前從沒上過戰場,他是姑父郭威家的繼子,郭威是一員悍將,建立後周沒幾年就死了,死之前對他悉心教導,遇到一件事往往會說,將來你當皇帝了要怎麼怎麼辦。柴榮剛當皇帝,立刻就有人鬧事,割據太原抗拒祖國統一大業的後漢,仗著有契丹人撐腰,挾洋自重,打上了門。後周是一個國力弱小,有新立的小王朝,人心浮動,京城裡的人都開始逃難。年輕人柴榮壓力非常大,他決心御駕親征,幹倒後漢和契丹,為此他召開軍事會議,統一思想。結果宰相馮道極力反對,馮道號稱不倒翁,任王朝變換他都是宰相,他大可不必得罪皇帝,大不了皇帝被幹掉別人來當,他仍然是宰相,這樣的事情好多次了。但這次他沒有圓滑,他是心疼這個年輕人,這多年中原哪裡是契丹的對手?這一去不是送死嗎?
柴榮:唐太宗每一戰都是衝鋒在前的。
馮道:不,你不是唐太宗,你不行。
柴榮:我消滅劉崇這些漢奸就是以山壓卵!
馮道:不,你不是山,連石頭都算不上。
柴榮:閉嘴!
柴榮提兵北上,控鶴都指揮使趙晁也進言“戰必敗”,文官說說就行,你武將就是用來打仗的,你不行誰行?關起來,回來收拾。
在山西高平,兩軍迎頭撞上,周軍先小勝,後來北漢和契丹軍氣勢洶洶殺上前來,面對後漢名將張元徽,後周右軍樊愛能、何徽臨陣潰逃,手下數千士兵陣前投降,其餘望風而逃,周軍陣營岌岌可危。仗打到了這個份上,魚死網破吧。柴榮策馬衝向了敵陣,悍將張元徽也向他奔襲而來,這時候柴榮左邊的是他的妹夫張永德,右邊的是鐵桿兄弟禁軍趙匡胤,後面還有表弟李重進,不管以後發生什麼事,他們有什麼恩恩怨怨,這一刻他們全都冒死而上,血戰中他們是肝膽相照的好兄弟,蒼天開眼,敵將張元徽被周軍斬殺於陣前,漢奸果然沒有好下場;後漢軍打亂,契丹軍也退卻。周軍雖佔上風,但兵力不足,但很快,將軍劉詞帶大部隊趕到,逃跑的樊愛能、何徽可恥的說周軍已敗,但劉詞不聽,堅決整軍向前,這一戰也立下大功。戰後立功者受賞,逃跑的樊愛能、何徽等七十餘人被斬殺。周軍崛起!中原崛起!
高平之戰
好了,就聊這幾個吧。皇帝是三軍統帥,一定要知兵才行。
回覆列表
不請自來,看了幾個比較優秀的回答,有說劉邦的,有說康熙的,還有說李世民的,這幾位帝王確實有雄才大略,帶兵打仗不在話下,我說的這位皇帝就是明朝的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朱棣本身就是造反起家放的皇帝,當年以一域敵全國還能打贏,是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王爺,造反成功後下夕陽,徵安南,五徵蒙古,豐功偉業可稱千古一帝。
“天子守國門”說的就是朱棣,其他皇上打仗都是坐守中軍,指揮全域性,而朱棣不僅是總指揮官,還經常親自揮刀砍人,這個在《明朝那些事兒》和《明實錄》中都有記載,第四次北征朱棣55高齡就有充當先鋒,帶著軍隊追擊敵人,並且手刃數人。上馬殺敵,下馬治國,除了唐宗宋祖之外很少人做到了,而且當時的明軍有神機營,是世界上第一支完善配置的火器部隊,比歐洲還要早一些。可以說當時的明軍幾乎所向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