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峰Leo

    請參考各開國皇帝之前的身份:

    ①漢王劉邦——漢朝人即為漢人

    ②唐王李淵——唐朝人即為唐人

    ④明教朱元璋——明朝人即為大明子民

    歷代傳承都講究正朔,漢朝奠定了中原的封建王朝文化,絲綢之路讓漢人身名遠揚。

    唐王朝的萬邦來朝,滲透到今天的影響就是世界各國的唐人街。

    凡事有個先來後到,另外國號其實和民族無關!

  • 2 # 歷來現實

    漢族是華夏其中一個民族,是中國大家庭的一個成員。

    的確是從漢朝建立以後,才開始出現這個漢族這個名詞的。但並非是平地裡突然冒出這個民族。

    漢族早就存在,只不過名稱不同而已。

    我們知道中國人是炎黃子孫,從黃帝炎帝之後,中國人就誕生了。但那時候的中國人只能說是華夏民族,還沒有漢族這個概念。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沒有一個統一的稱呼,秦國的人叫秦人,楚國的人叫楚人。

    這種按照國家去區分人群的說法根深蒂固,三國的大將張飛在羅貫中的筆下,因為出生在河北保定,還自稱"燕人張翼德"。

    不過在秦朝統一中國後,所有在秦朝疆域內的生活的人,被外界統稱為"秦人"。

    秦始皇死後,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項羽劉邦也隨之響應,楚懷王跟天下英雄相約,"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帶兵先進攻破了秦王的國都咸陽,於是被劉邦順理成章成為漢中王,蕭何一分析,"漢"這個名字不錯,是天河的意思,於是就把"漢"當做新政權的名號。

    但隨著漢朝的崛起,其影響也越來越大,漢朝作為統治了中國四個多世紀的王朝,無論是疆域,還是經濟、文化和軍事實力,都是空前的 。

    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

    於是,在漢王朝統治時期,漢人、漢族已經成為漢朝主要民族的代名詞,成為中原及周圍地區人民的統稱。

    中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

    中國當代歷史學大佬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

    因此可以這麼說,漢族這個名稱誕生在漢朝。

    不過也有歷史學家認為,中國在明朝以前並沒有旗幟鮮明地強調漢人、漢族這個詞彙。之所以把漢人作為一個民族提出來,都是讓蒙古統治者逼出來的。

    元朝是佔據中原地區第一個統一的異族政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於漢人來說就是外來政權。而且蒙古人得到中原後,把天下人分為四等、大搞種族歧視:純正的蒙古人為一等民族,色目人為二等民族,中原地區的女真族、漢族和党項人為三等人,江南一帶的漢人和少數民族為最低等人。

    在此情況下,朱元璋為了推翻元朝的反動統治,就搞統一戰線,把在中原地區生活的人都拉到自己這邊,統稱為漢人,號召大家齊心協力反抗蒙古人的壓迫。

    朱元璋在自己的智囊協助下,搞這個統一戰線確實非常偉大,把所有已經在中原地區紮根的所有民族,包括遼國人、西夏人、匈奴人和金人以及苗族人都成為漢人,壯大了自己的力量,把蒙古統治者孤立起來。

    不過朱元璋在發跡的時候,主子就是蒙古人,曾經在元朝做官,拿元朝的俸祿,當元朝的打工仔。一日為主,終身為君。朱元璋即位後,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再把蒙古人當做外人。

    可嘆明朝滅亡後,漢人再次被異族統治,淪為滿人的奴隸。清朝統治的幾百年間,漢人精英們早已把滿人當做自己的合法統治者,不遺餘力、死心塌地為他們服務。從曾國藩、左宗棠到李鴻章、張之洞以及前期的袁世凱,莫不如此。

    真正為漢人爭氣的,還是孫中山,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徹底推翻了滿清的反動統治,漢人才真正重新做了主人。

    時代在進步,歷史在前進,過去很多的少數民族包括壯族、滿族,都已融入漢族大家庭,他們的文字、語言、服飾和信仰跟漢人幾無區別,失去了本民族的很多特徵。

    而在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這個大家庭,無論什麼民族都一律平等,不分高低貴賤。

    正如那首歌唱的: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

    因此說,所有民族親如一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中華民族,都為民族的復興和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鬥。

  • 3 # 珍惜友愛

    國家朝代政權名稱和民族名不能混為一談,漢朝裡也有少數民族,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政權是絕對純粹的一個民族組成的,不管政權名稱,國家,朝代名變成什麼,民族是始終是存在的。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群體成員,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合稱中華民族。

  • 4 # 鹿與紅茶

    首先,漢朝建立以後自稱是漢人,而非漢族。

    因為古代不以種族劃分而以行政所在地進行劃分。

    其次“漢族”是新中國建立後,新推出的種族名詞。

    最後,漢人與漢族之間沒有必要的聯絡,漢人指的是大漢王朝的人。

  • 5 # 雄雞霸唱

    漢朝人自稱是漢人,唐朝人自稱是唐人,宋是宋人。漢族是近代才有的名字。就好像所謂炎黃子孫一樣,也是近代提出來的。戰國時很多人都不知道黃帝是誰。相反當時蚩尤受到各國政府祭拜的。

  • 6 # 使用者7187409549129

    唐人、宋人、明人也是漢人啊[呲牙]。這不國外有唐人街嗎?![呲牙] 新加坡的早期居民稱後面新到新加坡的大陸人是“從唐山來的”![呲牙] 還有“宋城”這些東西嘛![呲牙]

  • 7 # HuiNanHistory

    漢族的這個說法,是19-20世紀才出現的。

    在清朝以前,漢族是被稱為漢人的,這是因為當時並沒有民族這樣的觀念。在中國歷史上,對於漢人的稱呼有很多,還包括秦人、唐人等。

    古代中國的稱呼是有很多的,不要以為沒有“秦人”這一說。

    像是中國的英語China——這個詞,最早是源於古代印度的梵語,用秦(Chīn)來稱呼中國。自然,當時的中國人就要被稱為“秦人”了。

    類似的記載可見於梵文史詩《羅摩衍那》(Rāmāyaṇa)等文獻,提到諸如“匈奴是秦人在北方的勁敵”等說法。

    不過,秦朝的歷史存在太短暫了,很快漢朝就出現了。漢朝成為第一個長期統治中國的大一統王朝,其影響力比秦朝還要大。

    除了秦人、漢人意以外,古代還有唐人的說法,最終影響到了今天唐人街的命名。

    當然,最初的唐人指的還是唐朝人,強調的是政權屬性。例如,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劉元鼎前往被吐蕃奪走的蘭州、青海時,稱當地“戶皆唐人”。

    等到唐朝滅亡後,唐人就變成對中國人的稱呼了。例如,清朝官員王士禎記載道:

    四譯進貢之使,或謂中國為漢人,或曰唐人。謂唐人者,如荷蘭、暹羅諸國。

    總而言之,這些稱呼都是存在的。

  • 8 # 經典守望者

    首先民族和國家是不同的兩個領域,民族和政治的聯絡並不緊密。漢族固然是因為漢朝之名而取得,可是民族的認同是會存在固化,具有穩定性不會輕易更改。根據斯大林的民族定義,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構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維度如果沒有根本的改變,就不會出現新的民族。在歷史上也是如此,從秦漢時期之後,民族的語言得到了穩固和確定,在經濟形勢上農耕經濟佔據了主要的部分,商業畜牧業和遊牧業都成為了重要的補充形式,而且共同的地域也基本上圍繞在黃河與長江流域,所以漢族的社會性就得到了確定,並不會因為政權更迭,改朝換代而加以改變。更重要的是漢民族的形成是在外族交流的過程中形成的民族自覺,在史書中“漢人”,“漢族”的出現頻率在唐代之前都非常少,所以更不會提到一個國家的層面上來進行修改。

    中國長期以來的民族觀念都是比較包容的,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社會的穩定和民眾更好的生活。在海外的唐人街,並不是指唐人已經脫離漢人成為了一個新的民族,而是為了抱團取暖,為海外的人提供一個安身之所。所以,這都只是一種說法而已,並不上升到民族的概念。

    中國的民族史和民族觀念實際上也是沿用的國外的定義概念,我們又對於其進行了廣義的外延,比如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大的範疇,不同於國外傳統的民族觀念。在國外的民族觀念中,民族本身就帶有排他性,兩個民族之間很容易發生矛盾。可是中國卻沒有執著於名稱和定義,以融合的態度對待全部的少數民族,才能有如今十分融洽的社會關係。

  • 9 # 漢關駝鈴

    首先樓主觀點有錯誤,漢朝建立後並沒有稱為“漢族”,“漢族”一詞實際上出現在民國時期,是一個現代詞彙。其次“漢人”剛開始是少數民族對漢朝人的稱謂,不是漢朝人自己先叫的。第三,人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大漢前後四百年空前強大,漢人的稱謂已經深入人心,不可能再改稱唐人、宋人、明人。

    首先民族一詞是一個現代詞彙,漢族概念是民國後才有的,民國以前叫漢人

    民族的概念出自於西方的語言,凡指族群。近代以後,隨著人們對世界的全面認知,為了區分不同國家的不同人類,便出現了現代民族概念。鴉片戰爭以後,歐洲人進入中國,我們稱呼歐洲人為洋人,而洋人則稱呼我們為華人。

    到了清末,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為了革命的需要,提出了“驅除韃勒、恢復中華”的口號,中華一詞逐漸代表了中國,“中華民族”一詞出現,代表了所以中國人。這時候為區分國內的漢人、回人、滿人、蒙古人、藏人,便開始出現民族的稱呼,“漢族”一詞才出現在我們的語言術語中。同時,回族、滿族、蒙古族、藏族也才出現我們的語言術語中。

    後來黃興等革命黨人認識到“驅逐韃勒,恢復中華”這個口號有一定的民族狹隘性,不利於中國的反帝運動,容易被外國人利用,造成國家分裂,於是又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打出了“五族共和”的族幟,後來“五族共和”旗幟被全國人民的接受,超過了青天白日旗。所以袁世凱等北洋政府時期用的是“五族共和”旗幟,軍人的帽徽也是反映“五族共和”的五角星。北伐勝利後的南京政府才重新以“青天白日旗”作為國旗。

    民國以前那一段時期,除了漢族、滿族、回族、蒙古族、藏族外,我們沒有區別其它民族,把苗、壯等其他族人都劃歸在這五個民族中,其中維吾爾族屬於回族,苗、壯等西南少數民族屬於漢族分支,東北的少數民族屬於滿族,青藏地區周邊的屬藏族。新中國成立我們開始進行民族識別,最終識別出五十六個民族,而且那時候少數民族中有文字的只有蒙古族、滿族和藏族,其他各民族大部分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基本上用的都是漢字,這時候國家又給其他也民族建立了文字,這樣五十六個民族的特性才算齊全。

    先秦時期人們習慣以國為名稱呼其他國人,“漢人”實際上是匈奴等周邊少數民族對漢朝人的稱呼,最先叫“漢人”這個稱呼的是少數民族人

    在先秦時期我國大地上有很多邦國,人們為了區分族群便以國名稱呼該國人,而且往往是別國人稱呼的,自己並不稱呼自己為“某人”,如周人稱呼商朝人為殷人,商人稱呼夏朝人為夏人。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列國眾多,所以秦人、楚人、齊人、趙人、燕等一個國家的人一個稱呼。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這些稱為還習慣性的存在,但漸漸演變成了以地域為名來稱呼,如關東人、河東人,和現在的北京人、廣東人差不多。

    “漢人”的稱呼是從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建立漢中國開始,後來劉邦一統天下建立了漢朝,但這個時候“漢人”還沒有叫開,還不如秦人、楚人等有名。但是漢朝在同匈奴等周邊民族交往過程中,出使匈奴等其它民族國家的使者常常會以“我乃大漢使節”“我及大漢將軍”等稱呼,於是匈奴等周邊民族開始稱呼我們為“漢人”。同時我們也叫其他民族為“匈奴人”、“東胡人”“苗人”等。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變得十分強大,漢武帝開始四處拓疆開土,並對匈奴開始全面反擊。伴隨著軍隊的四處出擊,“漢軍來了”“漢人來了”頻繁出現在少數民族人的口中,於是“漢人”一詞被廣泛的叫開。從漢武帝到漢宣帝是西漢國力最鼎盛的時刻,這個時期將近一百年,漢朝終於把匈奴打跨,於是“漢人”的稱呼響遍了東亞。

    兩漢前後四百年,而且國力一直都很強盛,即使到了東漢末年的曹操時期,漢朝在周邊民族中的威望依然如日中天,三國時期打的哪樣混亂,匈奴等少數民族也不敢大規模挑事。因此“漢人”的觀念深入中原人的骨髓,凡漢朝疆域之內的人都以“漢人”為榮,即使到了後世也頻繁出現“漢”政權,如五代十國時的“後漢”、“北漢”、“南漢”。

    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著人們不可能再以改稱“唐人”“宋人”“明人”,再加上儒家文化傳統的影響,使我們一直統稱“漢人”

    秦朝雖然是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可惜秦朝統一後壽命太短,只有十四年,什麼東西都屬於草創階段。再加上秦國是以侵略者面孔出現,不管後世怎麼吹捧秦始皇為“千古一帝”,但在當時東方六國人的眼裡他就是個十惡不赦的侵略者,所以當時的人們厭惡“秦人”這個稱呼。

    其實“漢人”的觀念真正讓人們強烈認同是到了“五胡亂華”的南北朝時期,這時面對國家破敗戰亂不停,特別是匈奴、氏、羌、羯、鮮卑等少數民族禍亂中原,人們十分思念強大的漢朝,十分想回到漢朝的時期,這個時候“漢人”的觀念才真正被所有認可,才深入到每個人的骨髓。

    儒家文化講究崇祖,講究孝,中國文化歷來是宗族文化,是以宗族、血緣為紐帶來維繫社會統治的,不象歐洲、中東等其它地區是以宗教來維繫統治的。所以我們講究傳承,講究“先入為主”,講究不忘祖宗。因此我們的文化是連續性的,各朝代之間是繼承的關係。

    而西方和中東則不一樣,它們是以宗教來劃分的,因此它們歷史不連貫,前後王朝之間沒有啥繼承性,一個是一個。如波斯帝國同阿拉伯帝國就連貫不住,阿拉伯帝國又同奧斯曼帝國連貫不住,維繫它們之間關係的是伊斯蘭教。歐洲也一樣,羅馬帝國之後歐洲分裂成許多國家,而這些國家的建立者又都不是原來的羅馬人,要不是基督教的存在,歐洲各國之間可以說會互不認識。

    我們的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是一脈相承,雖然元、清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但他們用的依然是我們的制度、文化,遵從的是我們的習俗,傳承的是我們的文明,最後又都融入到一個大家庭中。所以我們後來不論建立哪個朝代,都還是以“漢人”稱呼。假如你要是稱呼“唐人”、“宋人”,那就被罵成數典忘祖。

    當然了,外國人不會象我們人樣認為,所以他們稱呼我們為“華人”,稱呼在外國的華人社群為“唐人街”,但也只稱“唐人街”,絕沒有什麼“宋人街”、“明人街”出現。

    總之,“漢人”的現念已形成兩千多人,“漢族”的概念也深入到每個漢族人的心中,任何中國人都不會隨意改變。隨著世界的交往不斷深入,將來“華人”一詞將可能代表所有中國人,“華族”可能成為“中華民族”的代稱。

  • 10 # 使用者來自文獻名邦

    因為漢朝以前炎黃子孫後代的名族稱為華廈民族,漢朝是繼秦朝以後的第一個大一統的民族,自漢代開始改稱華廈民族為漢族,無論後來朝代如何更替,至今始終不變。

  • 11 # 河東來

    漢族的稱呼實際上是“儒家化的漢王朝似人類族群”。

    它有幾個特徵:

    第一,是不會或不鼓動反抗現有政權的統治,“儒”,就是一種“滿足(統治者)需要的人”;

    第二,不管統治者如何生活,由於儒家的人口族群優勢,主體的生活方式,仍然歸根結底是儒家平民化生活方式為主,他們自然有“無冕之王”,統治者某種程度上只是“太上皇”角色而已,就如清王朝,滿洲只是名義上的統治者而已,為了統治,他們也只有融入漢族的儒家化生活,典型案例是清王朝從帝王到自由民都融入了儒家,且成為了儒家信徒,實際上就是思想意識方面的“溫水煮青蛙”,而曾國藩、李鴻章是事實上的“無冕之王”,實際上這也是現代“文官制度”的起源,以前中國是分為道家貴族官員和儒家平民官員,現在則是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區別,只不過西方是因為作為統治者的蠻族人口沒有東方的道家精英那樣少,最終的結果是蠻族戰勝了歐洲原住民族,而中國是漢族戰勝了外來民族,是很多外來民族融合到漢族之中;

    第三,漢族提倡的主要是極端儒家代表漢武帝劉徹提倡的“民主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不是極端道家代表秦始皇提倡的“人權化”(儒家掌握話語權之後將其開除出道家,命名為“法家”),所以實際上漢族提倡的是被統治者的“民主”,實際上是一種“變相(被統治者的新型)人權”,而不是統治者的統治民眾的“天賦人權”。

  • 12 # 歷史抬槓大軍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偶然性的趨勢所造成的,其中帶有一部分的必然。

    我們先來看看大漢建立以後做了哪些流傳後世的大事!

    漢朝分東西兩漢,我們在這裡說的強漢大部分指的是漢高祖劉邦建立的西漢。

    西漢建立於第一個封建制度國家大秦之後,是秦朝之後的又一個封建制度的大一統國家,好命的是,西漢當時上到皇帝,下到縣鄉都沿襲了秦朝的制度,等於白撿了一個大好處,發展起來自然是事半功倍!

    自漢高祖劉邦開始,歷經文,景二帝,皆是明君,且治下清明,期間未動兵戈,休養生息,為大漢儲存了良好的實力。

    位傳至漢武帝劉徹的時候,這位帥哥就不淡定了。

    怎麼了?這廝是個戰爭狂熱分子,從他的廟號武帝就可以看出來,況且當時北方匈奴對中原虎視眈眈,時常南下搶劫大漢子民。

    於是劉徹就開始排兵佈陣了,大將軍衛青,冠軍侯霍去病,飛將軍李廣等優秀將領都是在對匈奴作戰時指揮有功提拔起來的,並攻佔了新疆之後第一次以中原官方勢力在西域設立安西都護府,方便管理。後世大唐的安東都護府就是學習的大漢!

    人家在打了匈奴一耳光以後還放出了狠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後世可真就沒有哪個朝代有這樣的氣魄。

    其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啥意思?當時可不是後世專注四書五經,專尊孔孟儒學之道!這時候可以說是百家爭鳴,並且各個都有支持者,學者!但是太亂,不好掌控。所以我們漢武帝在竇太后歸西了之後直接來個獨尊儒術。只能學習四書五經孔孟之道!

    為啥要等竇太后死了才行呢?人竇太后學的是帶點鬼神之說的黃老道學,還是小道,又是劉徹的奶奶,你在你奶奶在的時候直接這樣把人學了大半輩子的學說禁止了,做奶奶的估計會分分鐘跳起來教你怎麼做人!

    還有,這個在當時可比秦始皇焚書恐怖多了!秦始皇那時候好歹還是有選擇性的,比如那些害人不淺的歪理邪說人家禁了,但是諸如墨家,法家等正派學說人家可沒禁。

    在你劉徹這裡直接來個一刀切,在當時可是糟了絕大部分人的記恨。打個比方,你從小開始學習數理化,一直學到高中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透過高考一飛沖天,實現自己的理想,然後突然通知高考不考數理化了,改其他學科了,作為寒窗苦讀數十年的你奔潰不奔潰?

    同理,在大漢也是有很多人直接崩潰了。。。

    但是好處是什麼了,尊一門,至少好管理。不會在朝堂上出現烏煙瘴氣的情況!

    這樣一項舉措一直實施到2000多年後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滅亡,也是一番壯舉!

    第三,推恩令

    不同於大秦帝國的是,大漢建立之初劉邦又把諸侯制度弄起來了,但是擔任諸侯王的是自己的直屬親戚血脈,俗稱,劉姓王,其餘普通人不管功利再大不能稱王。然而幾代之後後代太多,王就那麼一個,容易引起爭奪!不利於百姓休養生息。再寫諸侯國等同於國中國,除了繳納稅賦之外都是自行處理國事,權力太大不好管控!

    於是我們偉大的漢武帝陛下想了一個損招,就是施行推恩令。

    啥意思?就是你諸侯王的後代也別爭王位了,也別分嫡庶長幼了,只要是男子,各個有份。不過,你們的爹是親王,到你們這裡就是郡王了,要低一等,以此類推。你們的後代也這樣分!

    這樣一來,那些無緣王位的宗室人員自然就對劉徹感恩戴德。而劉徹也徹底解除了諸侯國對大漢的威脅,一舉兩得!

    同樣這種舉措後世也一直學習直到大清滅亡!

    還有,大漢所處的時期,處於秦朝後,一個強大且延續四百年的第二個封建制國家,先於其他朝代,這相當於佔盡了天時地利。後面的一些舉措後世終其一生也無法超越。

    最後再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為什麼叫漢族。

    古時候朝代更迭,上到皇帝下到庶民一般都自稱為當時的朝代之人,比如大唐,就是唐人,大宋就是宋人,名族觀念遠沒有後世強烈,或者統稱中原人,華夏人。並沒有自稱什麼漢族,因為根本就沒得這個觀念!

    到了近代,一些文人學者面對列強侵略,民族觀念強烈了起來,然後就在各個朝代中找出一個比較符合當時氣氛又能調動起民眾情緒的朝代來為華夏人民命名。毫無疑問,漢族當首選,不管是當時的舉措,當時的民風,當時的氣節都非常符合!所以後來久而久之大部分華夏人都變成了漢族!

  • 13 # 思禽的驕傲

    一群數典忘祖的雜碎,你咋不是大和族呢?我大漢就是那麼霸氣!漢族,炎黃子孫,神之後嗣!少數民族那些的,外族的滾粗!

  • 14 # 鬼影問道化真身

    秦漢在華夏文明史上是劃時代的變遷時期。是天下分封制轉化為中央集權制的關鍵時期。

    秦朝只是個不太成熟的開始,而漢朝則讓中央集權制走向穩定,成為天下人都接受的共識。從而意味著一個新的社會形態誕生了,伴隨而來的是新的社會意識得以形成,新的價值觀丶人生觀、世界觀得以鑄造成功。也就是說漢魂得以鑄就。因此漢由朝代的稱謂,進而成為了漢帝國各族裔共同的稱謂。因為將有共同的社會意識,共同的價值觀丶人生觀丶世界觀的華人稱為一族,是十分恰當的。

    唐、宋丶明等朝代都是襲漢制、承漢德丶習漢禮,是漢文化的延續。漢朝以後的朝代,都可以視為奉天意,承漢制。因此唐人、宋人丶明人都是漢人。那些奉天承運的開國之君,也不會數典忘祖,改換族裔的稱呼。

  • 15 # 白雲之語摺紙大全

    因為漢朝不但在疆域上得到統一,而且在思想上也得到空前統一,民族認同感來自於漢朝。

    秦朝雖然也是大一統國家,但是秦朝只是統一了疆域,思想並未統一。七國老百姓人心思異,七國舊貴族蠢蠢欲動,等待時機復國,所以沒有民族認同感。

    經過楚漢之爭到漢朝統一,七國舊貴族早已不復存在,經過這麼多年的戰爭,早已人心思安。而且漢朝給了老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使漢朝逐漸強大起來,老百姓也變得豐衣足食。在這種情況下,民族認同感也就出來了。

    那麼真正使漢朝變成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的人是漢武帝。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不管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最強大的國家。而且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國家思想得到了空前統一。也正是這個時候,漢朝的絲綢和工藝品經西域源源不斷的進入歐洲各國,史稱“絲綢之路”。但絲綢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因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匈奴與漢朝邊界,漢朝商人的財物往往被匈奴掠奪,絲綢之路嚴重受阻。

    到了漢武帝時期這種現象得到了改變。漢武帝不能容忍匈奴人的這種野蠻行徑,於是主動發起了規模最大的漢匈大戰。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大將把匈奴趕回了漠北,徹底扭轉了局勢,漢匈邊境得到了安寧,絲綢之路也得以貫通無阻。

    由於絲綢之路的盛行,漢朝文化領域也不斷向外輸出,漢朝周邊國家和歐洲各國見了漢朝商人都稱之為漢人。漢人這個稱號就是這麼來的,慢慢的漢人就變成了漢族,漢家文化在後面的朝代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

    那為什麼唐、宋、明等朝代都沒有改名為“唐族”或者“明族”呢,主要是後面這幾個王朝都來自於漢族,也就是說他們都屬於漢族王朝。既然已經是漢族王朝那肯定是繼承了漢族文化和漢族思想,也就沒有必要再改民族名字了。如果改了就是背棄祖宗,這樣的罪名誰也承擔不起。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去改,改了意義也不大。

  • 16 # 古玉大亨

    只能說秦朝只是個不太成熟的開始,而漢朝則讓中央集權制走向穩定,成為天下人都接受的共識。從而意味著一個新的社會形態誕生了,伴隨而來的是新的社會意識得以形成,新的價值觀丶人生觀、世界觀得以鑄造成功。也就是說漢魂得以鑄就。因此漢由朝代的稱謂,進而成為了漢帝國各族裔共同的稱謂。因為將有共同的社會意識,共同的價值觀丶人生觀丶世界觀的華人稱為一族,是十分恰當的。

    唐、宋丶明等朝代都是襲漢制、承漢德丶習漢禮,是漢文化的延續。漢朝以後的朝代,都可以視為奉天意,承漢制。因此唐人、宋人丶明人都是漢人。那些奉天承運的開國之君,也不會數典忘祖,改換族裔的稱呼。

  • 17 # 紅黑聖西羅

    從秦開始,中國成了大一統的國家,至兩漢時期,北方和西北各族還稱漢朝人為“秦人”,而漢朝人自稱“華人”,當時邊疆各民族也稱漢朝之民為“漢人”,但這還不是一個民族概念,意思是漢朝的人。

    至魏晉,中原王朝的漢族人自稱“華人”、“晉人”,但邊疆各族卻仍稱之為“漢人”。顯然,這時“漢人”稱呼,已包括了民族含義。“漢”作為民族的概念,為漢族和非漢族所接受。同時,作為以前中央政權統治下的漢族自稱的“華人”,這時已為居住在漢地的各民族所共享,這是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的結果。

    南北朝時期,各族紛紛建立政權,接受先進的漢文化,自稱“中國皇帝”,與晉室爭正統。這樣,“華人”就不再屬於漢族所專有了。“中國”或“華人”為入居內地的各族所共享後,作為統治民族的非漢族為了將漢族區別開來,即用“漢”或“漢人”來專稱漢族,這樣,“漢”或“漢人”就成為一個正式的民族概念。

    唐時少數民族出現了“蕃”的稱謂,與漢族合稱“蕃漢”。五代繼唐,依舊有“蕃漢”之稱,宋時亦沿用。至元代,由於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原先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已被完全漢化,被稱為漢人了。

  • 18 # 張細水

    個人意見。

    秦統一之前,中國處於奴隸制社會,雖然也有夏、商、周這樣的名義上統一的王朝,但即使是在離封建王朝最近的周朝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仍然互相之間不認同。秦人、趙人、燕人、齊人相互對噴,而沒有個周人這個具備認同感的稱謂。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幾乎將其餘各國的王室權貴屠殺殆盡。又用統一度量衡、錢幣、文字等手段。強迫全天下認同秦人這一稱謂。這一時期天下百姓被強迫改變傳統習慣,自然民怨沸騰,屢屢造反來動搖秦朝的統治。

    幾十年後,項羽破秦後,秦國的王室權貴又被屠殺一片。此時傳統的貴族階層瓦解。

    劉邦擊敗項羽,建漢代秦。再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從秦到此時,已經過百年,百姓沒有了傳統貴族的制約,統一的文字、貨幣、度量衡和郡縣制度、皇帝集權制度也得到了認同,漢朝人的富庶生活被周邊蠻族人羨慕。這時候對外統一自稱漢人是發自內心的自豪。

    漢朝統一中國400年,漢文化在華人心中根深蒂固。

    曹丕篡漢建魏,名義上也是劉協禪讓,漢文化得以繼續傳承。

    之後的唐宋元明清,雖然對外會有唐人宋人等稱謂,但國境內漢族人口以漢人做為自稱的一種,歷朝歷代並未反對或禁止,漢文化在中國傳承至今。

  • 19 # 王偉2361

    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了優秀的兒女,秦朝雖然短暫,卻是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許多法律制度和郡縣制一隻被後代所沿用。有歷史學家考證中國的英文譯音昌南就是秦的發音。

    漢朝初期我們的確沒有強大,經過幾代人的休養生息,和忍辱負重,把最大的威脅匈奴打的徹底臣服,有人說今天的匈牙利就是匈奴的後裔。前後共計四百餘年,被後世稱為強漢,統一以後的臣民以自己是漢族而自豪。

    唐朝也是一個偉大而強盛的王朝,迎來四方朝賀和臣服,並把漢的絲綢之路發揚和開拓,如今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唐山也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如香港電影《唐山師兄》等。並且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那個時候起,日本國,北韓國等的歷史文獻都用中文來書寫,這個怕是許多人所不瞭解的。

    宋明清以後,雖然在文化和疆域等諸多方面有所建樹,在世界的影響力也沒有超過漢唐,同時也遵循以前的習慣,並且也沒有必要那樣來稱呼。也為後是留下了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偉大遺產。

  • 20 # 煮酒君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即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或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可是中國古代朝代更迭,為何漢朝建立後稱為漢族,唐、宋、明朝建立後沒有相應改為唐族、宋族、明族呢?

    首先,全世界民族這樣的共同體產生不到200年,傳入中國不到100年。而56個民族,也是近代產物,古代沒有這一說。民族的命名一般根據重大事件、統治王朝、標誌地名等一些比較有特點的東西。漢族的命名更多的是歷史原因。

    中國在秦朝大一統,但秦太短命。而漢朝統治有400多年,且聲譽不錯。根據華人追本溯源的本性,人們把民族命名為漢族。“唐族”、“宋族”沒成為主流,是因為朝代出現的晚,且朝代壽命沒有漢朝長,影響力不夠大。

    其次,漢朝時,四周蠻夷出現漢化,歸化後亦為漢人漢族。漢朝時期,是中原地區與四周少數民族地區發生衝突或交流最為頻繁的時期之一。張騫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勒石燕然,文景之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些漢文化同化著他們,教他們漢人的禮儀,傳授他們漢人思想,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

    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西域各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在西域的絲綢之路上行走,漢人的身份比什麼都重要。漢人在外被欺侮,軍隊往往會挺身而出。就比如,在西域的漢族商人幾乎從未受到外族威脅。這就是因為當地有許多漢族的軍隊在駐紮保護。如果商人有危險,漢族軍隊都會出來幫忙討公道。這足可見當時漢朝影響力之大。

    再者,在秦始皇時期,秦始皇將六國合體並且還將八地的饑荒解決了。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拉開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序幕。當時西域諸國和匈奴都將秦朝的人稱之為秦人,然而秦二世而亡,轉瞬,秦始皇“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的夢想破滅。“秦人”這一稱呼也就隨之消失。

    而楚漢之爭之後建立起了漢朝。漢朝綿延經營了接近500年的時間,是封建時期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叫了幾百年的名稱,又怎會輕易改變。這也是漢族這個稱謂如今都還一直留存的原因之一。

    國家最終統一,文化深厚、國力強盛、國家更具威望,讓漢人、漢族這些稱謂綿延至今。唐、宋、明固然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不可缺失的部分,甚至唐朝也達到過文化交流的巔峰。但之後更多的是文化輸出,而非對民族的接納、交融。人們對“唐族”、“宋族”這樣的稱謂的接受程度有限,接受時間也有限。這就是為何漢朝建立後稱為漢族,唐、宋、明朝建立後沒有相應改為唐族、宋族、明族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喜歡她,但主動久了就不想主動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