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陽理工民商法學

    1644年3月19日(農曆)凌晨,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在北京煤山(景山)自盡,陪伴他赴死的只有一名太監王承恩。

    面對著北京外城的火光及內城城門的失守,崇禎去冠冕以發覆面,懸掛於煤山歪脖子樹下,一隻腳光著。皇帝留下遺書:“然皆諸臣之誤朕也…百姓不可殺,百官不可留。”

    崇禎在位期間殺過兩位首輔,換過三十一位正部長及五十位大學士(包括流放、處死、下令自盡),殺督師總督11人,殺巡撫11人;留給李自成的遺囑仍然是殺光百官。(電影《繡春刀》中的崇禎皇帝,挺帥的!)

  • 2 # 圓木頭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歷史上對於這位末代皇帝,卻是最具有爭議性。有人說他是“不該亡國之君,卻亡了國”的君主,有人認為他疑心重重,亂殺忠良大臣,最終導致大明被滅。評價歷史上的某個人物,我們應該從多方面考慮,權衡利弊,正確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下明朝最後一位皇帝。

    崇禎皇帝皇帝十六歲繼位,接下了明熹宗留下的爛攤子。當時明朝統治已經岌岌可危,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崇禎皇帝繼位,勵志要做位好皇帝,勵精圖治,要恢復大明王朝當年的輝煌。繼位後崇禎皇帝確實比前三位皇帝賢明,勤儉自律,使得當時大明王朝有一絲中興的景象。

    崇禎皇帝剛即位就剝奪了大太監魏忠賢的權利,讓他回家終老。魏忠賢當年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濫殺無辜,崇禎皇帝剝奪他的權利,使得朝廷大臣興奮不已。崇禎皇帝剝奪了魏忠賢權利後還清除了宦官勢力,使得當時與魏忠賢為敵的東林黨獨大,文官勢力大漲。

    東林黨是當時江南工商業在朝廷的代表,魏忠賢被打倒後,東林黨人把持朝政,他們反對對工商業徵稅,贊成加重農業稅的稅賦。遼東戰役,物資軍餉緊缺,崇禎皇帝想向富饒的江南工商業徵稅,遭到東林黨人的堅決反對。最後,崇禎皇帝只能再次向農民徵稅。被逼無奈的農民只有奮起反抗才能活命,便紛紛起義造反。中國王朝的替換哪一次不是因為農民被逼無奈起義造反,東林黨人為了自欲卻致國家,人民的利益不顧,而崇禎皇帝卻任由東林黨獨大,皇帝御臣的權術就是要兩方對立平衡,互相制約,為己所用。

    崇禎皇帝朱由檢還繼承了老朱家的傳統——疑心重。因為疑心,殺了多少忠臣良將。明末大將袁崇煥驍勇善戰,抵禦清兵,使之不敢來擾大明疆土,是明朝最後的希望。但這最後的希望也被崇禎皇帝自己打破,他聽信身邊謠言,便下詔殺了袁崇煥。闖王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而死,大明王朝就此滅亡。

    崇禎皇帝勤儉自律,發憤圖強這點是值得後人稱讚的,但勵精圖治是需要錢的,當時大明朝已經國庫空虛,無糧可用,只能向農民徵收,必然招致農民起義。

  • 3 # 李小然然

    人物有兩面性,無法評定好壞。此人勤勞肯幹,踏踏實實,把勤儉節約,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國家上,這是一個好人,好皇帝,但是,亡了國,又怎麼能說是好皇帝。自毀長城,誤殺袁崇煥,不停的換首輔,君臣關係惡化到極點,導致最終的結局。說起崇禎,還要辯證的看。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崇禎皇帝,又稱明思宗,名字叫朱由檢,是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

    朱元璋底定天下後,給後代子孫規定了取名原則。朱棣靖難成功後,第四房成為明朝帝王世系。明朝帝王世系排序為: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簡靖迪先猷。朱由校,朱由檢以及後來的朱由崧、朱由榔都是“由”字輩,明朝帝王世系傳到第十輩。

    朱由檢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按封建倫理,皇帝本不該他做。他的皇帝哥哥,天啟皇帝朱由校登基後,對這個從小不得父皇寵愛的弟弟關愛有加,冊封為信王。如果不出意外,以他親王的爵位,一生可謂無憂了。明朝對宗室待遇很好,“親王歲支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一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匹,綿二千兩,鹽二千引,茶一千斤,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緞匹歲給匠料,撥王府自造。”這裡,僅祿米一項,摺合人民幣高達2000多萬元。

    1627年,他的皇帝哥哥朱由校一次偶然中落水得病,竟然一病不起,臨終時對崇禎說:爾當為堯舜。

    歷史在這裡轉了一個彎兒,信王朱由檢從一個富豪王爺,被推上了帝國的皇帝,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是懵的。

    很多人都說,此時,擺在這個新皇上面前的是爛攤子,而實際上並非如此。

    萬曆晚期,崛起於東北的女真族已經形成了一定勢力,並在薩爾滸之戰之戰中打敗了明廷的討伐大軍,徹底成為明朝的邊患,日甚一日。天啟皇帝初登基時,很想有一番作為,他破格提拔了很多輿論呼聲很響的人物進入決策局,並且罷黜閹宦勢力,一時間“眾正盈朝”。而這時,北方的態勢卻越發侷促。面對女真人的步步緊逼,清流們並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反而在朝廷要徵收東南賦稅時,以太祖成例規勸之,桀紂之詈諷諫之,對朝廷面臨的困難沒有全域性的認識,大讚所謂氣節,甚至天啟皇帝詔令不出禁宮,無人執行。經過短短了3年時間,天啟皇帝重新對施政綱略做了調整,他大力扶植起宦官勢力,用於制衡東林。對東林黨在閹黨當權時的慘狀,充耳不聞,而恰在此時,北方戰局好轉,很多北方戰將,多是魏忠賢推薦,並在後方給予支援。北方邊事漸有起色,賊酋努爾哈赤也斃命授首。國庫漸有充裕,國體大安。社會輿論已非東林一家所把持,皇權支援的勢力已壓倒對方。

    實際上,很難說到底是魏忠賢的主意還是天啟皇帝的主意,但不管怎樣,魏忠賢作惡多端,在國事上,並不含糊,這是可以從正史中看的出來的。然而,天啟皇帝意外落水了。刺客越厲害,聲名越不顯,天啟皇帝的死因成疑,與百年前朱厚照一樣,落水得病就死了。當年的朱厚照也是對這些清流不大理睬,武人得勢(明武宗還給自己封了個將軍)。

    天啟皇帝臨死前,對未來的崇禎皇帝說:忠賢宜委任。

    崇禎皇帝點點頭,然後天啟皇帝又說了一句:善視中宮。

    朱由檢蒙他哥哥厚恩,當然會善待皇嫂。可是這位後世風評極好的張後,對魏忠賢的印象極壞。這直接決定了崇禎執行他哥哥遺囑的決心,而實際上,他登基後僅3月,魏忠賢失勢自縊而死(是否被殺也未可知)。崇禎皇帝把權利抓在了手中,開始了他匡扶天下的帝王之旅。

    他來到內閣,見到了六部官員,他詢問了大明帝國各部的運作情況。

    他問戶部尚書:我朝國庫竟清貧至此?

    他問兵部尚書:怎麼內有流民作亂,外有女真邊患?

    他問工部尚書:火器營造怎麼越來越艱難……他問的越多,他心裡越焦灼。

    沒有能夠回答他,除了一片歌功頌德,說崇禎皇帝誅除奸佞,堯舜不如如此等等。當崇禎問到,國事如此,何以為之?良久,兵部尚書,站起來說:五年可平遼東,不過得要銀錢百萬。

    崇禎初登大寶,希望建功立業,就說:好。不管要什麼,朕都給,朕要這五年之約。

    這之後的歲月,發生了太多太多的事。崇禎皇帝第一次在北京城頭看到滿清的騎兵在城下呼喝而去;他第一次聽說陝西、山西、河南同時鬧了大規模的民變,官軍已無力平亂;他第一次聽說淮河以北出現了大面積的瘟疫,北方死亡人數超過千萬,竟有闔戶死絕而無人收葬;他第一次說前線士兵經常譁變,叛亂投敵;他第一次聽說,明相明將也會唯欠一死;他第一次聽說,24兩白銀,才能買一石米……在萬曆朝,1兩銀子,可買2石。

    他廢除了魏忠賢的苛政,博得了清流們的讚譽,當他花完了自己的私房錢,國庫還是不能供應前線的軍餉,他想到了徵稅。而東南的稅是收不了了,因為沒有人去執行。他希望他的國民能夠理解他,給他一點時間,多承擔一點,多難興邦——他把稅加在了農民身上。

    他的臣工們沒有理解他,他跟百官們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百官們望著宮門外的落日餘暉,不出一言。

    他節衣縮食,他宵衣旰食,他廢寢忘食,然而,在1644年,大明王朝風雨飄搖,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他在暗處悄悄地流了兩滴淚水,下秘旨收斂魏忠賢的骸骨。此時,距大明王朝覆亡只有5天時間了。

    李自成計程車兵攻破了外城,一片硝煙。

    他拔出寶劍,砍殺了自己女兒,逼令自己的皇后妃子自盡。然後他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

    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他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他已一夜未眠,這一天清晨,他自己撞響了上朝的鐘聲。

    沒有人來。

    最後,他來到了景山,遙望著北京巍峨的城闕,他再對身邊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說:諸臣誤朕。

    他脫下外袍,血書: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微風拂過,一縷英魂。

    死前,朱由檢可能有著萬般不願,他犧牲了太多東西,若是和家人幸福地在一起,他會願意以亡國之君名留史冊嗎?

    命運已經由不得他做主,世人再也無法知道荒涼的景山背後,隱藏著怎樣的不甘與落寞。

    崇禎皇帝的太子,叫朱慈烺,被俘後在大順軍與清軍的亂戰中戰被殺,當然也有一些疑案,然而作為末代太子,他連施展的機會都沒有。

    他是第十一輩,“慈”字輩。

    順治元年,肆虐北方多年的疫病,突然間即消失的無影無蹤了,清朝開始了。

  • 5 # 阿修Miya

    對農民苛以重稅把人家逼得沒活路造反。

    孫傳庭靠6萬兩銀子自己募兵把橫行多年的流寇幾乎殺絕連賞都沒領就因為寵臣幾句讒言下了大獄

    不懂軍事卻屢屢對前線戰事指手畫腳亂下軍令狀。

    他這一輩子詮釋了什麼是好心辦壞事最高境界,就好比你不懂急救給人做心肺復甦結果把人家肋骨壓斷了,崇禎則是更是極品使力過猛直接把病人壓死了,他如果不這麼瞎折騰,說不定大明這病人還能多殘喘幾年,甚至等到個好大夫病癒都有可能。

    所以他這一生雖然勤政,但好心並不能作為其免責的藉口。

    創建於2017.10.28

    編輯

  • 6 # 曉木曰兮歷史系

    曉木最開始玩貼吧的時候,受到各種鐵血文影響,認為崇禎是個很有骨氣的皇帝,只是歷史車輪滾滾駛來,大勢所迫,形勢由不得他,才會導致身亡的下場。

    那時的他在我心中,還是一個末路英雄的形象。就好比季漢姜維,雖然兩人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名臣,但當時的我認為,明知不可而為之,雖大業未成,不能匡扶將傾大廈,卻也留下個千古美名的行為本質上是相同的。

    後來我才知道,把崇禎跟姜維比較是有點恭維他了...因為姜維有復國的雄心,也有力挽狂瀾之才,而崇禎空有中興之志,卻無明君之才。

    凡是網路上流傳甚廣的神化某個歷史人物的謠言,都有這麼一個特點:只寫那個歷史人物的優點和正面事蹟,找到一個優點就放大十倍,找到一個事跡就吹上天,至於那人的其他缺點或者負面事蹟,隻字不提,一筆帶過。

    崇禎就是個強行造神的例子。

    人們一提起崇禎,第一關鍵詞必然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自縊於煤山的壯舉,維護了天子的最後一絲尊嚴,

    有氣節,這固然是好事,關鍵在於,人們的視線只集中於“煤山自縊”這件事,至於崇禎為啥淪落到自縊這個地步,闖軍破城之前他怎麼做?之前無數個翻盤的機會他怎麼全部拱手讓人?這些就沒有提到了。

    崇禎自縊只是一個結果,而造成崇禎自縊的那些過程,卻被有意識地忽略了,然而,引起質變的那些“量”,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大家看到崇禎的結果很壯烈,極其富有悲劇色彩,卻不知這果是崇禎自己種下的。

    所以,我想借這個問題評價一下崇禎皇帝,也是讓更多的人從對崇禎皇帝的盲目崇拜中走出來,他確實有心拯救大明,也做過很多努力,幾十年如一日的勤政就是個好的例子,但戰術上的勤奮挽回不了他戰略上的失敗...

    崇禎的用人之道:有功勞不給賞,犯了錯你背鍋。

    我在前面的段落中提到過:“崇禎有無數個可以翻盤的機會,全部拱手讓人。”下面說說兩個典型事例。

    1,陳新甲事件。

    松錦之戰,明軍大敗,同時中原地區的農民軍越鬧越大,局勢全面不利於大明。

    聰明人的都知道,一個國家不可能分出精力來同時對付兩個敵人,要麼集中實力先消滅一個,再來對付另外一個,要麼先和一個敵人議和,解決另一個敵人,爭取到喘息機會之後是戰是和都好說。

    不幸的是,當時的大明並不具備第一個條件,只能選擇後者,於是,同後金議和就成了上策。

    而兵部尚書陳新甲就是促進這次議和的主要人選。

    崇禎此時比誰都想要議和,表面做出一副死戰到底的模樣,暗地裡卻讓陳新甲同後金密信來往,商討事宜。

    最後因為種種原因,陳新甲因為自己保密不周,導致洩露,而群臣上奏彈劾,崇禎立刻變臉。

    一日,所遣職方郎馬紹愉以密語報,新甲視之置几上。其家僮誤以為塘報也,付之抄傳,於是言路譁然。 崇禎十五年(1642)七月二十九,陳新甲下獄。 九月二十二日棄於市。(棄市,即鬧市斬首)

    2,南遷事件。

    1644年,崇禎有想過京都南遷。

    紀錄片1644這樣提到:其實當時南遷的形式對大明是非常有利的,首先,因為中國的疆土遼闊,縱深腹地可做應急。

    其次,歷史上也有諸多王朝南遷的例子,比如唐朝曾遷入蜀中,南宋遷都臨安續命百年,而且,即便是遷都之後,發展也不見得有多差,南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照樣讓人驚歎,換句話說,南遷在當時其實不算消極躲避,更像是戰略轉移。

    再者,明成祖朱棣在遷都北京時,在舊都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也就是你的祖先都替你把退路想好了。

    最後,李自成軍隊主要集中在陝西,從北京到南京的路上,幾乎沒有敵軍,沿途大明的地方官員也做好了接應的準備。

    換句話說,崇禎這次南遷,天時地利人和,全部齊了,差的只是一句話。

    可惜由於內閣制度的原因,當時的皇帝不是一紙命令,說讓大家遷都就遷都,加之崇禎不願留下背棄祖宗陵廟逃跑的罵名。

    最好的辦法是找個背鍋俠,讓他提出遷都之策,等遷都成功,再把一切罪責怪罪於他,我命保住了,面子也保住了,罵名別人揹負了,豈不美哉?

    於是召集內閣首輔陳演,商量好之後,第二天讓陳演提出遷都。

    然而陳演不是蠢人,說得好好的自己會在第二天朝廷議會上提出遷都要求,等崇禎問起眾愛卿可有何良策時,陳演卻回答,當死守京師。

    崇禎雖然暴怒,卻也沒有辦法。

    請大家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上司是這麼一個領導:你工作兢兢業業,不會有獎勵,一旦出錯,之前你立下的功勞一律不管,撤職都算輕的,要麼流放,要麼斬首,人人自危。

    那麼,在這麼一個高危環境下工作,你想的是為國家出謀劃策,還是保全自己性命優先?

    更何況,還有許多崇禎行政上的失敗之舉沒有提出來。

    更可笑的是,崇禎的死可以說是自己把自己逼上絕路,當初手裡一副牌,不算最好,但至少可以打,結果全打成了壞牌。他自盡是一件很有氣節的事情,值得尊重!

    中國人常講一個詞:蓋棺定論。實際上,這世上最難的事便是蓋棺定論。或許是史家開了不好的先例,往往蓋棺幾千年,叨叨之口,猶自不絕。我不願,也沒有能力去論定一個歷史人物。我能做的只是從某種角度嘗試去理解他們,得到一些自己的感受罷了。原諒我是一個悲觀的宿命論者。古無不亡之國,在我看來,每一個王朝在它興起的那一刻,就已經埋下了衰敗的種子。借用黃仁宇的一句話:大明帝國已經走到了它的發展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是調和,高階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汙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他們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身敗兼名裂。你或許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總結出一百條明朝滅亡的原因。終究不如,“氣數盡矣”四字之中的無限悽婉崇禎也懂氣數有人說,不要用普通人的視角去看待歷史人物可我知道,王侯將相,都是人。只不過,是帶了枷鎖的人。讀歷史,其實就是讀自己。理解他們越深,理解自己也就越深。最後附一首詩吧獨木危樓事可憐,昏燈祖廟憶當年。景山客旅休留戀,帝恨幽幽託杜鵑。

  • 7 # 倪說歷史

    如何評價崇禎皇帝,其實在網上呈現出兩邊倒的局面。

    支援崇禎皇帝的人,大多會提起一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放在崇禎皇帝身上,還是比較貼切的。

    當然,評價崇禎皇帝,首先還是要看他的所作所為。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皇帝死,由弟弟信王朱由檢即位,改明年為崇禎元年。朱由檢就是崇禎皇帝。

    當臺伊始,天啟七年十一月,權臣魏忠賢即被崇禎皇帝處死,閹黨頓時瓦解,天下為之歡欣鼓舞。

    崇禎上臺後,欲大力振作朝政。無奈時局已經大變,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改天聰十年為崇德元年。為應付東北的滿族和內地的農民起義軍,國家財政虧空,崇禎皇帝只能大肆加派,這就是有名的三餉加派,進一步導致民怨沸騰。

    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起義軍攻入洛陽,殺掉明朝藩王福王朱常洵;二月,張獻忠攻入襄陽,殺明朝藩王襄王。八月,洪承疇兵敗松山,遼東局勢危急。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五月,張獻忠稱西王。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為西京,建國號大順,年號永昌。三月十八日,李自成起義軍進抵北京,崇禎皇帝在無奈之下在煤山上吊自殺。次日,大順軍進京城,明朝滅亡。

    由此看來,崇禎皇帝的一生,有很大的起伏,上臺伊始頗有作為,但隨後因國勢日頹,本人又頗為自負,進一步激化了矛盾,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 8 # 攻防敏控

    崇禎如果放到清朝,那就是大帝級別的皇帝!在明朝,他成為了亡國之君。清朝君主是以勤政度(專制程度)來定明暗,在清朝是越專制的君主越是明君。明朝則是以放權度來定明暗,越開明民主的皇帝越是明君。所以明清兩代評價明君的標準不同,沒有可比性。就拿崇禎來說吧!他太勤政擅權了,在清朝,他會超越康熙,為清朝排第一的皇帝!但是在明朝,他也只能是亡國之君,他的能力使得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爛。如果他能像萬曆一樣,把權力放給孫承宗,內閣是一定會把明末的爛攤子處理好的。

  • 9 # 誠信燕趙

    崇禎皇帝就是一個有想法有權力沒手段,有思想有志向沒能力的人。性格上的缺點導致多疑,沒有領導的親和力,說到底還是能力有短板!

  • 10 # 朱哥哥168425860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觀察,朱由檢是一個有著太多小聰明、小伎倆,而缺乏國家戰略整體指導與把握的皇帝,是一個圖虛名而受實禍的典型,換句話說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當然,這與當時明朝文官集團的拙劣分不開----嘴上滿口仁義道德,背後男盜女娼。當時的政治制度無法保證最優秀的人當皇帝,更無法在王權、官權、民權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機制,從而行成官僚綁架皇帝、皇帝壓迫百姓、百姓最後官逼民反的惡性迴圈!實際上這裡就可以看出明朝官僚集團的戰略上低能、短視、僵化。在處理國家政務的時候表現出來的自私、狹隘、傲慢、膽怯!

    所以,要讓一個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從根本上理清權力執行機制,保證戰略方針務實而理性。可惜的是,當時的社會制度僵化而低效,導致國家決策的偏執而混亂!從這個角度來講,明朝是自取滅亡!我們當以史為鑑!

  • 11 # 懷疑探索者

    崇禎這個人不是壞人,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由於他生在帝王之家,命運把他推向歷史前臺,但他能力有限,駕馭不了複雜的局面。他非常的勤政,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似乎想一個人把前幾任皇帝荒嬉怠政落下的工作全部補上,但是,他的工作效率極低。他缺乏做事情的耐心,性格爆烈,喜怒無常又剛愎自用,有時候卻又脾氣出奇的好,甚至可以容忍對他的羞辱。他痛恨小人,但又離不開小人,總是被小人諂媚的話所打動,比如他非常寵信善於揣摩皇帝心事的奸臣周延儒。他自詡英明,有時候卻迂腐甚至是愚蠢。總之,崇禎不是偉人,更不是聖人,而是一個一心想做好事情,勵精圖治的皇帝,他的個人能力屬於中等偏下,如果在正常的和平時期,他還是可以做一個守成之君,但當時各種條件都很極端,大天災,大人禍的矛盾達到頂峰,完全不是他可以控制的了局面的。

    崇禎嗜好殺戮,以為透過殺戮可以挽救日益頹廢腐朽的帝國官場風氣。崇禎做了十七年的皇帝,就陸續殺死了兩位首輔大臣,撤換了五十個內閣大學士。很多政治舉措,他都要求做到盡善盡美,達到一點紕漏都沒有的完美的境界,如果完成任務的速度稍微晚一點,或者效果稍微差一點,他就會大發脾氣,立即把主事的大臣撤換掉,還要投入牢獄,才能緩解他的痛恨。崇禎皇帝很可能有強迫症,對完美達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稍微有點不滿意,那就要殺人。僅僅在崇禎十二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639年),崇禎就以失地的名義,一舉屠殺了三十六個省級以上官員,其中很多是戰功卓越的將領和治民有方的督撫。

  • 12 # 歡樂的禿子

    如果我們想要正確的評價一個人,我們就需要了解的他的生平,看看他都做了什麼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另外我們也要參考別人的評價,透過對比來得出屬於我們自己的評價。

    崇禎的皇位是繼承自他的哥哥熹宗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木匠皇帝,他榮登大寶以後,勤於政務,兢兢業業。他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剷除閹黨,賜死魏忠賢,啟用被閹黨罷黜官員,這一舉措為他贏得了廣大支援。他還批准纂修可崇禎曆書,這是一部對中國天文學有重要意義的歷書,這一曆書第實現了中西方天文學的結合,對推動天文學發展有重要意義。但是崇禎在用人方面有大問題,在他掌權的這些年中不停更換圍闖軍的將領,從而使得闖王李自成能夠發展壯大。而且在對後金戰爭中,崇禎一直處於戰與和的搖擺狀態,只不過受制於朝中大臣,最終不能夠與後金議和。崇禎還不停地更換朝中大臣僅內閣大學士就換了50多位,他的這一舉動對立志從官者和為官者都產生了巨大的消極意義,使眾多有才之士不能入朝為官,造成了朝中人才匱乏,人人自危之象。為解決這種事情,崇禎又重新啟用了大批太監。

    崇禎在位期間,八次下發罪己詔,但是收效甚微,其原因在於每次罪己詔之後,崇禎又恢復了之前的做法,甚至比以前更多了一些苛捐雜稅。在闖王圍攻京師前夕他拒絕了周皇后遷都的提議,最終自縊於煤山,在他自殺之前還講自己的孩子、媳婦砍殺了一部分,說是為他們好,避免他們收到凌辱。

    對崇禎一生的回顧,我們可以發現,崇禎是一個有著大志向的皇帝,所以他在位期間勤懇、節儉,但是這些並不能掩蓋他所存在的巨大問題。一是多疑,正是因為他多疑才給與了闖軍發展時間,也是也為多疑他失去了抗金的重要將領,更是失去了天下有志之士報效朝廷的信心。二是用人不明,他重用東林黨人,造成朝堂之上一家獨大,同時也是聽信他們的話語放棄了對大商人和大礦主徵收稅銀,只一味的剝削農民,從而導致了國庫虧空,農民起義。

    總體來說崇禎是一個值得同情的皇帝,但他自身性格的缺陷使他最終難以成為一個英明神武的中興之主,只能抱憾而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去當兵的人和沒當兵之前比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