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明王朝的張居正為什麼終生不重用大清官海瑞?
7
回覆列表
  • 1 # 最醺醺x

    張居正雖然是一代名相,但卻不是一代廉相

    海瑞雖然是一代清官,但卻不是跟張居正一個型別的人

    張居正的生活還是挺奢華的,他的轎子是32個人抬的,有50多平米

    而海瑞的生活確實極其借鑑的,這也正是海瑞名留青史的原因之一

    這兩個人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張居正如果重用海瑞

    文官集團的其他人會怎麼揣測?

    張首輔這是要幹嗎?開始重用這種官兒了?

    要知道張居正也是有很多灰色收入的

    重用清官是在釋放一個訊號——我要整頓官場,整治腐敗了

    所以過於標籤化的人,張居正也不敢輕易重用

  • 2 # 史海拾遺

    在評價一個官員時,由於對於貪汙腐敗的強烈厭惡,使我們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凡是清官就一定是好官。實際上,有很多清官碌碌無為,反而誤了一方百姓的;也有些貪官,政績卻還不錯,百姓反而安居樂業的。

    海瑞是忠臣,是清官,也是孝子。他被人尊重,也被人遺棄。他為官20多年,執法可謂剛正不阿,然而他卻無法成為官員的模範,他在行政時,將道德放在一個極高的標準,甚至到不考慮實情的地步。更多的是基於直覺直接判斷善惡是非。例如,對於案件,他不加調查,平民富民,一定就是富民有問題,兄長和弟弟,則一定是兄長。對於契約問題,海瑞規定,必須按照雙方簽訂的契約為準,而不按照明朝的利息不得超過本金一半的規定。在海瑞看似公平的執法下,很多目不識丁的農民反而成為受害者。失去田地。海瑞執政過的地方,並沒有突出的政績。一個清官,和一個能臣,這中間不能畫等號。

    另外,海瑞的私人品格。則並非無懈可擊,他一生取三妻,二妾。其中兩次出妻,第二任一個月就被休了,第三任不明不白死了,到了年近七十,還納了一房小妾。

    張居正作為明朝第一能臣,還是很有識人之能的。海瑞並非一個非常有能力可堪大用的人才,而且跟同僚的關係還都處的不好,不被重用實屬情理之中。

  • 3 # 馬桶上的歷史課

    海瑞在評價張居正的時候,自己說了句大實話“工於謀國,拙於謀身”,海瑞這樣的人,用作標榜和旗杆可以,但是事功不行,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政治很多時候講得是個平衡術,為什麼歷代帝王,越是牛X的越講權謀,這不是沒道理的。張居正何等聰明的人,海瑞幾斤幾兩其實他再清楚不過了。海瑞的名氣來源於他的清廉和那場革命,和歷史事功沒多大關係。

  • 4 # 夜狼文史工作室

    清流沒你們想像的那樣好。

    其實明朝最後也是毀於以東林黨為代表的清流的手中。

    你老朱家反腐,你老朱家不讓貪,那大家一起玩清流,天天吵架,天天內訌,天天炒皇帝魷魚,後來李自成快包圍北京的時候,崇禎皇帝多希望清流們能說句,跑吧,

    清流們不幹,寧為玉碎,讓皇帝吊死煤山,結果便宜了滿清人。

    才幹和品德是兩回事,和口才同樣是兩回事。

  • 5 # 博通聊聊

    因為海瑞是一個比較難對付的人,海瑞是官權推出來的一個強人,海瑞完全按照文化和制度的標準當官,這使得他很難融入當時的派系之中,而張居正的改革就是依靠於自己控制了皇帝又得到了太后的支援,然後實行的改革,所以他用海瑞沒什麼必要,同時他自己也無法重用海瑞,這是王朝制度之下的必然產物。

  • 6 # 今品梅花

    現在很多人受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比較大,對海瑞的評價大多偏負面,建議你們讀一讀明史裡寫海瑞的那章,幾個人合在一起的章節,看看史官們的評價,再結合當時的所處的年代,好好想一想!兵刃太鋒利,容易傷到自己,是誰的問題?個人感覺大明王朝1566對海瑞的刻畫是比較到位的,建議不瞭解的人有時間看一看!

  • 7 # 老子無罪

    這麼說吧,換個人,如果是商鞅主持明朝的改革,敢問他會用海瑞嗎?我想會的,因為商鞅是一個敢於向龐大利益集團開戰的人物,海瑞也是。張居正被稱為救時宰相,這稱呼實至名歸,救一時的宰相,因為縱觀明朝滅亡的種種原因,病症,在他的改革中全部都被迴避了,就算觸及,也只是淺表,他沒這膽量去碰那些龐大利益集團的眉頭。所以明朝仍改變不了滅亡的結局。試想,如果張居正是個和海瑞一樣的硬漢,主動去找豪強地主的麻煩,只要他們撐過強烈的反撲,明朝又豈止延壽幾十年。我雖然不喜歡商鞅,但必須承認張不如商,張太聰明瞭,知道什麼可改,什麼不能改。這個世界上聰明人太多了也不是什麼好事,引用明末的一句話,舉世皆巧人,唯海公一大痴漢。

  • 8 # 吳王金戈越王劍

    張居正明白清流不幹事,百無一用,平時清談,為官廉潔自守,遇到國難當頭,也就是以死殉國罷了。而循吏雖有瑕疵,卻能實心用事,敢作敢為,有辦法達到目的,國家有些事交給他們去做,他們雖然會有所自肥,卻能保證國家能收益,國難臨頭,為了自己也好,為了國家也好,必須拼命,寧可戰死,不做無用之人。海瑞是好人,但是於國家只有象徵意義,偶像派永遠成不了實力派。

  • 9 # 城市風雲兒

    首先還是能力問題。海瑞也就只有一個清廉的名聲,能力實在不咋樣,能力不光是業務能力,從古到今中國社會各行各業都必須要“會來事兒”,這一點很多時候甚至比業務能力還要重要。但很明顯海瑞在這方面,不能說是白痴,他應該是明白的,只是他實在太死板,沒有人願意和這樣的人打交道,當然老百姓除外。修身治國平天下,海瑞修身還可,治國平天下還是洗洗睡吧,他實在不是那塊料。

  • 10 # 雁舞寒空

    海瑞是名垂千古的清官,但他不懂變通,一味要求任何官員和手下都同他一樣,做一個理學完人。他判案的原則是:窮人和富人打官司,窮人贏,百姓同官員打官司,百姓贏。雖然他在朝廷裡赫赫有名,但沒有追隨者,也沒有支持者。皇帝都不敢把他放到富庶的地方任職,只要他一到,就是富人逃跑,市面蕭條,稅收大降,不會讓經濟繁榮。為什麼有人喊他海青天,好多有地的農民好吃懶做,把地賣了,賣地的錢一花完,又去誣告買地的搶佔,海瑞又把地判回原主,他在的地方朝廷連基本的稅收都繳不上來,大家都偷稅漏稅,所以叫他青天。可其他很多官員連工資都拿不到,他卻一聲不吭。張居正是要用循吏,會權衡變通,會維護大局,會搞活經濟,保證國家繁榮昌盛的人,如果海瑞當宰相,肯定是無人願意做官,無人願意經商,無人願意從軍。張居正給他做南京的彥都御史,就是高薪高位的閒職,把他當土塑的聖人供起來,而不願意讓他手握實權,破壞張居正自己一手推動的隆慶改革。

  • 11 # 北冰洋冷空氣

    海瑞這個清官啊,有點太清,水至清則無魚的清,不說笑話了,進入正題。

    張居正被譽為是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搞政治的人你們懂,辦事一定不能極端,為了大明江山,苟利國家生死以,張居正的生活可以說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的他也很清貧,再幾次政治風波後,他就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後他的生活算不上奢華但是卻十分氣派,回家探親的轎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超大號移動辦公室。但是如果沒有他的考成法和一條鞭法,大明王朝是不可能打贏豐臣秀吉,也不可能再走六十多個年頭的。

    不用海瑞的原因很簡單,海瑞太極端!鄰居給小孩子吃個東西很正常吧,他就覺得你一個女孩子居然拿別人的東西!把娃關起來活活餓死!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再說他判案,他判案的確令人拍手稱快,但是理性的觀察就會發現他,仇富 ,對,但凡是他判的案,只要是窮人和富人的官司,一律富人倒黴。富人對了倒黴,錯了也倒黴。

    作為當朝首輔,用人如神的張居正,這種道理肯定明白,這種人才可用,斷不可重用。

  • 12 # 愚妄不肖生

    張居正改革為何成功?根本原因不是像王安石變法那樣關起門來寫條例,而是選能人、選能貫徹法令的人,而同時把不利於執行法令的人淘汰,所以他成功了而王安石失敗。海瑞除了愛惜羽毛,貪圖清正剛直的虛名,其實就是一個無能之輩,對發展不僅毫無建樹反而是負能量,自然沒辦法重用。

  • 13 # 坐古談今

    張居正之所以不重要海瑞,主要是因為張居正沒有辦法駕馭海瑞。因為海瑞過於清廉,而且海瑞是完全想重走朱元璋的道路。在面對資本主義萌芽的衝擊下,海瑞想重回朱元璋的道路。如果海瑞的主張成功,那麼,包括張居正在內的絕大部分官員都得掉腦袋。他怎麼可能重用海瑞呢?

    許多人(包括一些著名歷史學家和暢銷書作家)都認為張居正不重要海瑞是因為海瑞才華不夠,那麼,封建社會什麼是才華?考進士?左宗棠也才是舉人並不比海瑞差。有人經常是拿著萬曆的話評價海瑞,其實,海瑞的價值被嚴重低估了。目前,有些人拿清官開涮,其實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現象。如果,一個民族對清官都不尊重,那麼,怎麼可能痛恨貪官呢。清官一時可能誤國,但貪官永遠誤國。晚明亡於貪腐,亡於精神墮落;晚清亡於慈禧和李鴻章等人的貪腐,亡於只顧一個民族利益。再往前搗,元朝、宋朝、唐朝等等,哪個朝代亡國不與貪腐有關?

    明前期(1368—1425年)的57年中,在經濟政策上的主體爭論是關於土地兼併問題。典型代表就是朱元璋屠戮功臣。

    明中前期(1426年—1505年)的79年中,土地問題雖然越來越嚴重,但這一階段,由於商業的大興,明政府在財政收入上還可以應付。此時,國家對經濟的管控衝動並不強烈,但地方官員因為能夠具體感受百姓疾苦,地方一些能臣廉吏們便開始了各種改革。由此,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的一條鞭法的前身均瑤法便出現了。

    明中後期(1505—1572年)的67年,土地兼併問題更越嚴重,已經影響到了財政收入。這一時期有三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其一,統治階層腐敗問題已經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朝堂爭鬥日漸激烈。

    其二,以老晉商張四維、王崇古兩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商階層的危害性日益顯現。

    其三,走私經濟已經發展到了武裝海盜、引外國勢力為害中國的地步。中國的武裝海盜與倭寇、葡萄牙和荷蘭海盜合流,已經嚴重影響明代的經濟、國家穩定。

    1、一條鞭法中的七大勢力

    一條鞭法之所以出現,主要是因為均瑤法出現後並沒有改變土地兼併的現狀,但它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卻比較明顯。為此,能臣廉吏們便開始以均徭法為基礎進行更廣泛的改革。於是,一條鞭法出現了。當以張居正為首的改革集團力推一條鞭法之後,反土地兼併運動才真正進入了高潮。圍繞著一條鞭法各方勢力悉數登場,從而進入了明代權力鬥爭最激烈的階段。這些權力鬥爭都包括哪些呢?

    第一,傳統權力鬥爭。新變化是內閣與六部的權力鬥爭,內閣、六部與言官的鬥爭。

    第二,新興的商業力量,如官商集團(以王崇古、張四維為代表),走私海盜集團、商人集團在官府的代言者之間的鬥爭。

    第三,傳統忠君愛國者與土地兼併者的鬥爭,如葛守禮與高拱、張居正等人的矛盾。

    第四,反土地兼併、支援一條鞭法者之間的傳統權力鬥爭,如高拱和張居正。

    第五,反土地兼併、支援一條鞭法者之間,因改革的方法策略不同發生改革路徑之爭,如海瑞和張居正。

    第六,反土地兼併、支援一條鞭法者中,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的衝突,如張居正和龐尚鵬、宋儀望等的鬥爭。

    第七,前期(嘉靖時期)反土地兼併、支援一條鞭法的既得利益者,與隆慶、萬曆時期改革者之間的衝突,如海瑞與徐階。

    2、張居正的改革70人集團

    張居正擔任首輔後,將一條鞭法從地方推向全國,並將南方主體改革區擴大到全國。由此,他與葛守禮的衝突白熱化。他們之間既有改革與反改革之爭,又有六部與內閣的權力鬥爭。張居正之所以獲得勝利,除了皇權支援外,以張居正為核心的改革集團兵強馬壯也是重要原因。張居正文靠潘季馴、龐尚鵬、耿定向、宋儀望、勞堪,武靠譚綸、方逢時、王崇古、戚繼光、李成梁、耿定向、凌雲翼、曾省吾等,逐漸掌握了權力核心。

    因為,張居正的70人集團較多,我們單獨開文去說。

    張四維

    為了增強改革勢力,張居正於1572年6月調呂調陽、1575年8月調張四維等進入內閣。張居正用人為了防止對自身構成威脅,基本上選擇對其俯首帖耳之人。張四維之所以被選入,主要是其舅舅王崇古的原因。王家、張家在當時是老晉商的代表,是官僚商人的代表,其家族幾乎壟斷了鹽業市場,是富可敵國的政治加商人家族。

    張居正選擇張四維進入內閣,除了他自認為張四維是心腹之外,藉助張家、王家的財力推行政策的用意也非常明顯。張居正在1573年11月,上書推行考成法,12月兵部尚書譚綸在兵部首先實行此法。在老部下戚繼光等人的幫助下,兵部考成法效果彰顯。張居正改革集團的成員高達白人,幾乎囊括了軍方(掌握了槍桿子)、官僚商人(掌握了錢袋子,一條鞭法並沒有傷害這批人的經濟利益)、政權威望者。

    但隨著張居正權力進入頂層階段,張居正為了推進改革,他聽不進去任何反對意見,即使這種意見非常爭取。他並沒有吸取教訓,仍然固執地運用自己的權力,終至自身問題越來越嚴重。1582年6月20日,張居正病逝。就在張居正死後沒有多久,清算就開始了。

    3.改革派的徹底分裂——改革三健將全部由支援轉變為反對張居正

    在“劉臺事件”(後文我們會說)前後,張居正改革群體內部就已經因為權力劃分出現了分裂。

    “奪情事件”(後文我們會說)使得諸如龐尚鵬等地方實力派有為大員對張居正產生抗拒心理,70人集團中先後有10人離開了張居正。

    張居正一死,受了多年窩囊氣的張四維、申時行等人開始與張居正改革群體的核心成員發生激烈衝突,而王國光等原張居正的親信很顯然看清了風向,向張四維靠攏,徐學謨則投靠了申時行。

    張居正死後,各方力量首先將炮火轉移到了新任首輔潘晟頭上。張居正改革群體的核心成員繼續與馮保合謀打擊張四維,直到中官張誠替代馮保的位置,餘下的成員吏部尚書梁夢龍、禮部侍郎王篆、工部尚書曾省吾等先後被驅逐。

    其後自1582年10月到1584年8月,清算物件擴大到了勞堪、殷正茂、鄭洛、戚繼光、李成梁、張學顏、潘季馴等人。鄭洛、李成梁、張學顏等人最終被保留下來。

    其中,改革派間最令人痛心的就是三健將與張居正的衝突。

    4、高拱和龐尚鵬、海瑞的衝突

    一條鞭法之所以能夠暢行,一方面是張居正等力推,一方面則是因為之前的成功經驗帶動,統治階層內部面對財政收入的萎縮,為了江山穩定也有意對土地兼併進行抑制。

    高拱

    一條鞭法施行最早可以追溯到1531年即嘉靖十年,先有江西南部即南贛都御史陶諧(先後兩次)、後有御史傅漢臣提請施行一條鞭法。由此,江西開始在南部大範圍施行一條鞭法。

    1534年以後南直隸旌德縣知縣甘澧在浙江、廣東等地施行。1541年山東部分地區開始一條鞭法實驗,這一時期江西方面拔得頭籌,成為改革的急先鋒。

    1561年御史龐尚鵬在廣州府從化縣開始施行,其後龐尚鵬調任巡案浙江御史,在南直隸松江府施行。1563年以後龐尚鵬在杭州府、湖州府、嘉興府、紹興府、金華府、衢州府、溫州府施行。這一時期浙江成為急先鋒,龐尚鵬成為地府首腦中的引領者。

    1569年以後巡撫都御史海瑞,在南直隸(上海、江蘇、安徽部分地區)應天府、松江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常州府等地施行一條鞭法。這一時期南直隸成為急先鋒,海瑞成為地方首腦中的引領者。1570年以後,王宗沐在南直隸揚州府、鳳陽府等地開始施行。

    一條鞭法在嘉靖時期主要靠地方首腦推動,到了隆慶時期則主要靠高拱推動,如果沒有高拱在中央的大力支援、海瑞和龐尚鵬在地方的成功經驗,張居正想在萬曆初年獲得南方各省的廣泛支援顯然是不可能的,在評價張居正的同時更不能忘掉他們的貢獻。而現在龐尚鵬幾乎被遺忘,海瑞則被當成了不識時務者,這對他們不公平。

    在一條鞭法的施行過程中,張居正先後和高拱、龐尚鵬、海瑞發生衝突。張居正對於海瑞並不喜歡,認為他不諳世事對改革沒有什麼好處。因此,在隆慶帝、萬曆帝面前對海瑞頗有微詞,使海瑞入閣的希望落空。

    龐尚鵬

    海瑞與張居正之間的矛盾,是在對一條鞭法推行方法、路徑產生分歧下的政論之爭。海瑞並沒有加入以張居正為主導的改革派集團,但無疑海瑞屬於改革派,只不過他在改革路徑、改革方法上與張居正有著嚴重分歧。張居正深知問題出在皇權上,因此,他緊靠太后勾連宦官馮保。海瑞則憑一己之力孤軍奮戰。

    海瑞因為長期在官場受到壓制、早年生活又長期處在貧困邊緣,對於官員腐敗問題有著深切認識,他以“祖制”為武器,對腐敗官員、士紳豪族進行了無情打壓。在某種程度上,海瑞是官場上的理想主義者。

    張居正則是官場上的實用主義者,他深諳官場之道,無疑是古代封建社會的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在用人上,他不像海瑞那樣嚴格要求下屬,只要能給他做事,張居正就不拘小節大膽擢用了,到了後期張居正對那些阿諛奉承且無能力才幹的人也開始任用。

    如上問題就帶來了張居正和以海瑞為代表的傳統廉潔派官員的激烈衝突。

    傳統廉潔派大多受儒家思想和前代清官榜樣的影響,自身為官清廉,對貪官切齒痛恨。如海瑞在自己兩袖清風的同時,還希望藉助百姓的力量剷除貪腐。他說:“做百姓不可做刁頑不聽法度的百姓,亦不可做軟弱聽人打、聽人殺而不言的百姓。不言自苦,苦何日止!”他號召南京市民“如若仍前被害,可自放膽來告”,“或攔街、或叫門,不禁”。對於貪官汙吏他決不留情,就連嘉靖他也敢直面痛斥;他更不惜揹負道德譴責,對自己的恩人徐階鐵面無私。

    海瑞的一生可以說是反貪的一生,他認為:明朝風氣壞就是從正德、嘉靖開始,士大夫們爭先致富,結果士大夫越富裕百姓們越貧窮。為此,就應該講究道德、講究道義。面對當時土地兼併嚴重的狀況,他主張恢復井田制,實現國家控制的民均田地,百畝之田、五畝之宅外大家都一樣,就不會有貪腐之心。

    對於反對井田制的大地主,海瑞的回答很痛快:先教育,不聽者殺。很顯然,海瑞的治貪方略沒有得到統治階層認可。但他卻對井田制難以恢復的原因分析得非常正確:真正為了百姓利益的國君太少了,即使有也怕那些富民為了自己的利益反對而造反。海瑞的一些做法引起了知識分子(包括文官)的不滿,他們決定反擊。

    1570年戴鳳翔收受了徐階的賄賂後,彈劾海瑞“庇護刁民,魚肉鄉紳,沽名亂政”,並罷其官。針對戴鳳翔的攻擊,海瑞進行了反駁。儘管如此,作為“官場異類”,他顯然是不受歡迎的人,為此,海瑞怒罵同僚是“舉朝之士皆婦人”。顯而易見,這是罵大臣們經常背地裡說他的壞話。“水至清則無魚”的法則令他無法在官場中順風順水。

    海瑞

    海瑞沒有加入張居正的改革團隊,雖然很遺憾,但並沒有對一條鞭法的推行產生牴觸。因為,實行一條鞭法是所有改革者的共同願望,改革派內部存在派系也很正常。只不過,過去我們過分關注了以張居正為首的改革派,而忽視了以海瑞為代表的其他改革派。

    同時,反對張居正的改革的人也說得並非沒有道理,而且直接點出了問題所在,如果張居正不過於執拗於權力鬥爭。哪怕,鬥爭敗了對手,但卻在改革中注意改正他們指出來的問題。一條鞭法的歷史價值可能更大。

    不能不說,歷史非黑即白、做事和做人的非黑即白很害人。

  • 14 # 正版阿祥

    張居正不用海瑞,不能簡單地認定,張居正就是心胸偏狹的首輔,同樣不能認定,海瑞便是不可重用的庸才,問題的核心不是清官能不能用,而是張居正重用了海瑞,對他推行一系列改革,有沒有用?

    很顯然,海瑞不是張居正推行改革的所需幹才。海瑞本身固然清廉至極,但海瑞為官從政,只有一根筋,愛走極端,結果弄得同僚怨恨,皇上尬尷,毫無通融的結果就是諸事難為。張居正的改革是對大明弊政的革故鼎新,必須上下一心,有令必行,從中央到府縣,政通人和,方能獲得成功。海瑞行嗎?肯定不行?

    張居正死後,皇上重用了海瑞,任命他為應天巡撫,駐守蘇州。到任以後,海瑞給皇帝上奏道:他到應天巡撫才幾個月,就收到幾萬件“鄉官奪產”的訴訟,奪產的鄉官如虎狼,而百姓則成了任人宰割的魚肉。海瑞要懲治汙吏豪紳,對不對?當然沒錯!

    但是,海瑞要恢復的是明初祖制,他建議皇上:恢復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王法,不能霸佔民田,不能行賄受賄,枉法八十貫者一律絞死,貪官汙吏剝皮實草!為了大明江山永固,海瑞衷心可嘉,而晚明已經積重難返,快刀斬也不了亂麻。結果,海瑞在應天巡撫任上只幹了八個月,就在同僚的參劾下罷官而去。

    海瑞後來重返政壇的結果證明,張居正不用海瑞,是“知人善任”的。正如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所言:“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樑。”

  • 15 # 中林樹森

    張居正聯合他人而整掉了前幾任,而這些人末必清,他自己難說一點無缺點,海瑞連皇上都敢踫,何況是他。海瑞是兩袖清風第一人,皇上也只對讓他遠遠的去當大臣了。但海清天為已正了名,名垂青史,是魏徵所言鏡子

  • 16 # 大國小公民

    海瑞是個以道德來標榜自身的人 理想主義者 但是這種人有個弊病 當現實和道德擺在面前 他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 對 你是高尚了 但是事情解決了嗎?還是沒有。更為嚴重的是他會以自己的道德觀來直接為世事作定論 敢問 世上事一定有對錯 一定分善惡嗎 不見得。而張居正是一個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以避之 只要有利於富國強兵 什麼方法都敢用 什麼人都可用 典型的實幹主義家 說他大權獨攬也好 結黨營私也罷 他從不在乎 他在乎的只是大明朝的國運軌跡 這樣兩個人怎麼能走一起

  • 17 # 0官場思維0

    張居正被譽為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王朝時代的千古第一宰輔。海瑞被譽為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王朝時代的千古第一廉臣。二人的仕途生涯在時間上基本重合,並且在倒嚴嵩一黨的政治清洗活動中意氣相投。

    張居正登上內閣首輔的寶座後不惜得罪自己政治盟友的既得利益以大力革除積弊、推行新政。海瑞在張居正蒞臨宰輔之前就已憑一系列的剛正廉行以一己之力對抗以嘉靖皇帝領銜的整個大明朝廷。二人本可以在情理之中上下協調、互為表裡,共同推動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很遺憾,萬曆年間並沒有留下這段賢臣和廉臣的合作佳話。

    為什麼張居正終生不重用海瑞? 我先來說一下我的答案:一、海瑞的政治投機手段過於利益化。二、張居正看清楚了海瑞在大明官場中的定位。

    關於海瑞的性格和處事方式,後世的大部分民眾經過百年史官的修撰和民眾的道聽途說早就套上了“神聖而不可侵犯”的聲譽光環,這也算是對其當是時名揚九州的外號“海筆架”的讚譽延續,這裡就不贅述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套在海瑞身上的種種光環不是嘉靖、隆慶、萬曆皇帝套上的,也不是徐階、高拱、張居正套上的,而是後世歷代的政治宣傳機器套上的。這裡就得分析一下海瑞的政治生活真面目,而這也正是他政治手段既以投機為出發點,又以利益化為落腳點的隱晦表現。

    海瑞一沒有被廷杖揍死,二沒有被政敵參死,如果說海瑞僅僅像後世流傳的光環造型那樣不分青紅皂白而剛正不阿,那一個個諸如沈煉、楊繼盛等人的貞忠直臣前仆後繼地死於冤獄、廷杖就有違天理了。

    這裡參照海瑞罵嘉靖的《治安疏》來論,便可對海瑞的“有違天理”之處略知一二了。

    “陛下天資英斷,睿識絕人,可為堯、舜,可為禹、湯、文、武,下之如漢宣之厲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無敵,憲宗之志平僭亂,宋仁宗之仁恕,舉一節可取者,陛下優為之。”

    這話是後世所謂的決不溜鬚拍馬的海瑞說的。

    “陛下誤舉,諸臣誤順,無一人為陛下正言焉。”

    緊接著把嘉靖皇帝的過失完完全全地嫁禍到百官身上。

    “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賤薄臣工。”

    即使嘉靖皇帝實再拖不了過錯的關係,那也是機緣巧合的暫時,因為, “陛下之誤多矣,大端在修醮。” 最後把責任直接甩給道士。。。。。。

    接下來不舉例了,總結來說,這篇奏摺的目的的確是抨擊了嘉靖迷通道教而不朝政、鋪張浪費而不檢點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篇文章在指出問題的同時極力顧及了嘉靖皇帝的顏面,也照顧了當朝同僚的感情,相當於在指出積弊的同時又和了一層稀泥,這和魏徵、司馬遷那種直言犯上的忠直是有根本區別的。 海瑞的“直言犯上”之所以沒有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是因為其沒有像楊繼盛、沈煉和起初彈劾嚴世藩的那些言官們一樣犯所謂的“政治錯誤”。他的奏摺沒有指出嘉靖皇帝的哪個政策錯了,而是專門抨擊嘉靖個人愛好與陋習,並且將這些陋習套上了是百官沒有盡到人臣應時刻勸諫的責任的帽子。 從本質上來說,這道奏摺得罪的是朱厚熜個人,而不是嘉靖皇帝。

    任何政治行為都有一定的風險。這篇文章同樣有一定的危險性,因為它嚴重觸及到了嘉靖的宗教情感。但是,海瑞沒有傷害皇權尊嚴,而且毫無疑問,這篇文章會得到百官、特別是士大夫階級領袖徐階的認可,不可不為政治投機的好文章!

    因此,能寫出這種文章的絕不是政治上腦前一熱,而是經過寫作前的充分醞釀、書寫時的胸有成竹和政治經驗深思疏略的有機結合才能誕生的產物。

    其實,從個人角度來理解,海瑞是個有治理才能、會政治博弈、有理想抱負的清官,至少在日常的檢點生活方面上的確苛嚴自身,毫無詬病。但是,評價歷史人物切忌陷入非黑即白的絕對境地,要麼耿直,要麼偽詐。海瑞是清官,但是是個“奸詐的清官”。這種“清廉”水平比那些義不容辭、時不我待的清官和一心貪念、奢靡權欲的貪官就高明瞭。同樣針對“政治投機”這個行為,從政治實踐的相對角度來說亦非貶義詞語。政治從投身到選擇路線,本身就是用自我一部分的犧牲進行的博弈投機行為。

    更為需要關注的是就明朝中後期那宦官當朝天下淫威的殘酷政治環境,海瑞僅憑後世所流傳的一頭耿直與一身清廉能在大明官場節節攀升?通俗來說,海瑞一個福建貧困縣教育主任,一沒有高學歷做准考證、二沒有家族的蒙蔭庇護,就靠耿直與清廉在官場混跡12年就調到中央任職,16年就能當上上海地區的全職一把手,這在中國曆代政治官場都是絕無僅有的。況且海瑞不是進士,是舉人出身,從制度上就沒有進京做官的資格。

    而海瑞卻打破了做官遴選的政治制度。清廉與耿直可以造勢卻不是成勢的前提。海瑞在官場上的高升,靠清廉是遠遠不夠的,這需要的是實實在在能拿的出手並且為人所能信服的政績。那麼海瑞能夠折現到中央官位的政績是什麼呢?

    ——把自己的清廉與耿直借給政治共同利益者當槍使。

    在海瑞的一生中,曾經有兩個人重用過他。第一個人是張居正的老師,前任內閣首輔徐階。隆慶元年,海瑞被釋放出來,之前因為他在嘉靖四十四年上的前文所提到的《治安疏》而被關押。首輔徐階立即提攜海瑞做了大理寺右丞。但是在做了大理寺右丞之後,海瑞又上了一道奏疏,內容很值得拿捏品味。

    奏疏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徐階成為了首輔之後,天下大治,一派欣欣向榮,而次輔高拱狡猾兇狠,才能平庸,不足以勝任內閣大學士,而且高拱指使屬下搬弄是非,海瑞認為應該罷黜高拱。 當時的中央高層決策機構之中徐階和高拱的對峙已經勢成水火,在這個關鍵時刻由清廉和耿直而名赫一時的海瑞的一聲炮轟,威力沒有可及的了。

    史料中沒有記載,海瑞此篇奏疏是受人指使還是出於本意。但這篇奏疏的效果卻是,朝堂之中大量在嘉靖一朝遭罷黜而隆慶朝受徐階提攜復起的言官集體出動,瘋狂攻擊高拱,最後導致高拱致仕。 第二個人是隆慶皇帝。隆慶三年,海瑞升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糧儲、提督軍務,應天巡撫。海瑞這個官職具體管轄什麼呢?應天巡撫下轄應天、蘇州、松江、鎮江、常州、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安慶十府,另外還海瑞還負責總督杭州、嘉興、湖州三省祱糧。海瑞即此相當於執掌大明王朝大半個糧倉,可見這個職位的重要程度一斑。

    為什麼說海瑞此次升遷是出於隆慶的意思,因為此時的徐階已經致仕,高拱因為之前的奏疏事件和海瑞結下了樑子,而張居正尚處於政治拂曉的蟄伏期,況且嘉靖皇帝在臨終之前明確告訴隆慶皇帝徐階、高拱、張居正這三個人可以在合適的時候依次續用,所以從個人角度認為,此次人員調動非常有可能是出於隆慶皇帝的授意。 那麼隆慶皇帝為什麼要提拔海瑞到這麼重要的一個職位,讓我們再分析一下之後的事兒就大概能明白了。

    海瑞擔任應天巡撫期間的具體施政手段在這裡就不細講了,他的確將他公平、清廉的執政理念統統的落到實處,並且制定了許多不近人情的條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退田,而這個措施直指江南第一大地主——徐階。

    人都有一個錯覺,認為徐階鬥倒了嚴嵩,就自然而然的將嚴嵩和徐階套入了和珅劉羅鍋模式,認為嚴嵩是鉅貪,徐階很清廉。其實嚴嵩的地產只有徐階的十七分之一,此時的江浙一帶就是以徐階為首計程車紳階級把持,針扎不進,水潑不進,海瑞的到來狠狠的打擊了他們,此次事件的後果就是徐階的弟弟被逮捕,部分田產被退還。 但令人耐人尋味的是隆慶三年是隆慶皇帝迎他的老師高拱回朝的前夕。

    對於皇帝來說,他最需要做的不是學習業務知識,而是學習治國方略,治人方略,平衡政治環境。而海瑞就是隆慶插在江浙打擊以徐階為首計程車紳集團的一把利器。只要海瑞還是之前的那個海瑞,隆慶就達到目的了 從以上這兩個故事我們能看出來,海瑞在嘉靖四十四年上治安疏成名之後,大明王朝普天之下都知道他是怎樣的一種性格,怎樣的執政理念。同時作為本方,海瑞也給自己在官場的生存模式做了一個清晰的定位,讓很多人找到了利用他——與他合作共贏的方法。 但是又得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個時候的海瑞就是一枚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的炸彈,甚至你是提拔他的恩人,他之後也可能會再高攀別的政治勢力而有可能炸了你,因為這是海瑞在官場的生存方式,沒有可提供給別人的爆點,海瑞就只能死了。

    這樣的人,政治經驗更勝一籌的張居正怎會用他?

    幾千年的歷史出了一個手腕高超的海瑞,但令海瑞不幸的是,幾千年的歷史出了一個頭腦更加勝他一籌的張居正。張居正終生不用海瑞一方面是因為海瑞的政治投機過於利益化而帶來的不安定性,了另一方面張居正也喜歡用“聽話的人”,嚴厲貶斥異己。對待喜歡出頭冒尖的人,他不善處理,甚至一味打壓,於是最後連自己的學生都策反了。更何況海瑞這種有別於大明王朝一般官吏的政治老狐狸。。。

    領導喜歡用打得準打得狠的槍,但前提是槍用得順手。

    給人當槍雖然能延長自己的使用壽命,但不要忘了,你的的確確是一把具有殺傷力的武器。而武器即使給更嫻熟的人使用也是有走火的風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空調的匹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