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家庭醫生線上

    脾溼和痰溼,都只是中醫上的一個說法,一個屬病因,一個屬病症,從原則上講,他們還是有所不同的。

    中醫認為,脾溼是由於脾失健運,飲食不化,水溼鬱內,痰濁內生,上幹於肺,致成哮喘而形成的。脾溼還可分為寒溼和溼熱,其主要症狀是飲食減少,大便溏薄,食油膩易腹瀉,常因飲食不當而誘發哮證,當人體存在神倦乏力、氣短懶言、痰多質稠、苔薄膩或白膩等症狀時,就可能是由於脾溼引起的。

    痰溼則是一種病症名,是指人體體質的一種症狀,大多是由於飲食不當或疾病困擾而導致的。這裡的痰並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是病理性的產物。溼則分為內溼和外溼,外溼是指空氣潮溼、環境潮溼,是由於外在溼氣侵犯人體而致病。而內溼則是指消化系統運作失宜,對水在體內的流動失控以致津液停聚,可由於飲食水分過多、飲酒、乳酪、生冷飲料等,而使體內津液聚停而形成內溼。此種體質者大多伴有脾胃功能失調、內分泌失調等。

    痰溼的主要特徵:

    一、體形面色:體形肥胖,腹部肥滿而鬆軟,四肢浮腫,按之凹陷,性格比較溫和,面部面板油脂較多,面色淡黃而暗,眼泡微浮,容易睏倦,面少血色,白中常發青,且少光澤。

    二、舌頭:舌體胖大,苔滑膩,舌苔白膩或甜,舌邊常有齒印成排。

    三、口手和腳:口中粘膩,口唇色淡,很少感覺口渴,不想喝水,容易出汗,汗出後面板多涼,頭身重困,關節疼痛重著、肌膚麻木,易出現耳鳴,年過60 歲者中耳聾者多見。

    四、感覺及睡眠:人體好倦縮,手足冰涼,胸悶,痰多,容易睏倦,有關節痠痛、肌膚麻木、腸胃不適。

    五、脈象:脈濡而滑。

    六、喜好:懶動、嗜睡、身重如裹,喜食肥甘甜黏,夏天好過,冬天難熬。

    七、大小便:大便次數多,不成形,尤其是早晨大便急,一瀉為快,一夜三四次小便,且尿量多而色清如水。

    以上就是脾溼與痰溼在症狀上的區別,這二者之間在造成誘因上,以及症狀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完全的區分開來,是比較難的。

  • 2 # 中醫朱旭陽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中醫學中的脾溼與痰溼應該如何區別呢?這個問題很多人搞不清楚,朱大夫結合中醫專業知識為您解答這個問題。①脾溼也叫做脾溼證,形成原因是外感溼邪或者脾虛不能運化水液而形成溼邪困脾,多表現為溼邪影響脾胃的症狀,例如胃脘不舒,便溏腹瀉,包括胃腸感冒表現為溼阻中焦,出現噁心嘔吐,溼邪侵襲面板關節,形成的關節疼痛腫脹等,脾溼致病範圍較廣,不侷限於上述病證;

    溼之中人,入面板為頑麻,入氣血為倦怠,入肺為喘滿,入脾為溼痰腫脹,入肝為脅滿而肢節不利——《古今醫鑑》

    ②痰溼又叫痰溼證,因脾胃功能失調,水液不能代謝,停滯於臟腑某處而形成的代謝產物,痰溼可阻礙臟腑經絡氣血執行,引起諸多病症,例如慢阻肺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痰飲阻肺,出現咳嗽痰多,舌淡厚膩;;腦中風和精神類疾病表現出痰蒙清竅,出現頭痛眩暈,意識不清,昏迷等。

    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溼也,主於脾——《明醫雜著》

    中醫學認為“脾主運化水液”,在病因的刺激下,脾不運化,水液停滯就是脾溼,溼邪日久聚而成痰,便是痰溼,所以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脾溼是痰溼的開端,痰溼是脾溼的進展加重,脾溼證多為脾虛受病為主,痰溼證則是脾虛進展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引發。請注意,二者均是中醫學中的“證”,證的概念是疾病發展的階段,不特指某種疾病,也就是說無論何種疾病,表現出脾溼證或痰溼證的表現就可作為辨證治療的依據。接下來,我們詳細的談談脾溼與痰溼的形成原因和區別之處。

    蓋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強胃健,則隨食隨化,皆成血氣,焉得留而為痰——《景嶽全書》

    ★脾胃失調是痰與溼形成的基礎中醫認為”脾喜燥而惡溼”,意思是脾主運化水溼,保障日常飲食中的水液和人體的津液正常分佈代謝,以供人體生命活動的需要。因長期的生活在潮溼的環境或飲食生冷油膩,過飢過飽,或思慮過度情緒不暢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氣機升降受阻,津液水液執行不暢,停滯在脾胃就形成了脾溼證。所以,脾溼的病理基礎是外感或內傷造成的溼邪困脾,症狀表現為:溼邪阻滯,脾胃升降失調,因外感溼邪,起病急,多見於胃腸功能紊亂或者胃腸感冒時,出現乾嘔噁心,腹瀉水樣便,溼性重濁,見周身困重,頭脹頭沉,舌淡苔厚膩,脈浮滑;②因飲食,情緒影響,脾不運化,溼邪鬱滯,出現慢性反覆性胃脹,胃部不適,乾嘔,周身困重,由於溼性粘膩,可見大便粘膩,排便不爽或顏面下肢浮腫。上述問題多發生於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甲狀腺功能減退的人群中。受個人體質影響,陽盛熱性體質的脾溼,溼邪隨陽而化熱,形成溼熱,症見形體肥胖,口中粘膩,咽喉堵塞,大便粘膩,面板出油或發生溼疹痤瘡,頭昏腦脹,小便短黃。陰盛寒性體質,脾溼隨陰化寒,形成寒溼,症見胃脘冷痛,得熱緩解,手足不溫,大便溏洩。

    溼病有外因、內因之不同,溼熱、寒溼之各別——《雜症會心錄》

    脾溼證長期存在,溼邪聚而成痰,就會形成痰溼證,由於“肺主通調水道”和“腎主水液”,二髒與脾同時參與水液代謝,肺腎失調可出現或加重痰溼,痰溼一旦形成後,雖氣升降,可走行到臟腑經絡,引起諸多問題。注意,臟腑失調造成的痰是中醫學中的致病因素之一,不單指咳嗽咳出來的痰。

    例如:

    ①痰溼阻肺,多發生于于慢阻肺,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患者表現為源源不斷的痰,長期反覆的咳嗽痰多,色白而粘,可伴有胸悶氣短,痰阻呼吸,可喘粗,同時也常伴有肺脾腎功能失常的表現,如脾虛的腹瀉便溏,腹脹,腎虛的腰膝痠軟尿頻,具體情況要根據個人表現辨證分析。②痰溼阻胃,多發生於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患者,表現為形體消瘦,腸鳴,肚子裡咕咕叫,中醫形容為“轆轆有聲”,腹瀉便溏,舌淡苔膩,脈滑。此外,痰溼阻於經絡,可引起皮下結節,痰溼阻於咽喉,可形成梅核氣,痰溼阻於心,可出現失眠多夢,心悸等等。由於引發的病證較多,具體情況還是要根據患者情況加以辯證。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脾溼證日久,伴有肺脾腎功能進一步失調,就會產生痰溼證。而痰溼所產生的病證情況更為複雜,雖是脾溼證的進展,證候卻較脾溼證嚴重,這也是二者的區別之處。★脾溼證和痰溼證的區別二證相同之處可均有脾胃失調引發,均以溼邪為主要矛盾,區別之處可總結如下:①病情特點不同:脾溼證,因過量食用生冷食物或外感溼邪,例如中暑,胃腸感冒時,屬起病急,發病快,當然了,這種情況痊癒的也快,因情緒,長期的飲食不節形成的脾溼,可發病緩慢,治療恢復的也較慢;而痰溼證多是脾溼加重而來,多發生於各種慢性基礎性疾病,如慢性胃炎,高脂血症,甲減等病證中可表現為痰溼,所以,痰溼一般無急症,均是慢性疾病表現。②累及臟腑的不同:脾溼涉及的臟腑以脾胃為主,痰溼,可涉及到肺脾腎等臟腑失調,可也阻塞臟腑經絡,引起多種病症。③調治方法的不同:脾溼以健脾燥溼為主,也可醒脾化溼或利水滲溼,總是以健脾為根本方法:痰溼必須辨別由哪個失調的臟腑引起,因脾則健脾,因腎則補腎,因肺則調肺,不可見痰化痰,化痰是治標的辦法,不符合中醫學治病求本的思路。

    夫痰之生,有因外感六氣之邪,則脾、肺、胃升降之機失度,致飲食輸化不逮而生者;有因多食肥甘茶酒而生者;有因脾胃陽虛,溼濁凝滯而生者;有腎虛水泛為痰者——《臨證醫案指南》

    ★專業總結脾溼與痰溼均是中醫學中的證型,證型是發生在多種疾病發展過程的階段,二者雖都有“溼”的字樣,溼邪均因脾胃虛弱,不能運化代謝水液津液所引發,但二者也有明顯的不同。主要的區別在於脾溼一般病情較輕,發病部位以脾為主;痰溼病情較重,痰溼可由脾溼進展加重而來,多提示肺脾腎等臟腑失調,不侷限於脾胃。臨床上,二證均可發生於多種慢性疾病,例如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等,但脾溼可由外感溼邪引起,例如受潮溼環境影響,出現急性溼疹,或中暑後的暑溼感冒(胃腸感冒),而痰溼基本是發生在慢性疾病,還可侵犯經絡面板,形成腫塊結節。保養脾胃要合理飲食,定時定量,注意避免憂思,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緒,要適當運動,勞逸結合,規律睡眠,如無法辨別身體健康情況,可正規就醫或諮詢專業的中醫給予指導。最後,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 3 # 壹藥壹方

    第一點,我們對溼和痰做一下概念上的區分:

    溼為無形邪氣,易阻滯氣機,易損傷陽氣;溼性重著(zhuo),易使人體產生重著、沉重的感覺;溼性粘滯,如表現為大便粘膩不爽,及病程纏綿難愈;溼性趨下,易傷人體下部,常表現為陰囊潮溼、下肢困重、婦科疾病等。都是溼邪致病的特點。

    痰在中醫裡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分為有形之痰(狹義)和無形之痰(廣義),有形之痰即透過咳嗽、咳吐出來的痰液,是能具體看到的痰,無形之痰則主要是水谷精微在人體輸布代謝異常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具有矇蔽神志、壅塞血脈、阻滯氣機、積聚成瘤、成瘀的特點。

    第二點,脾溼和痰溼的區別:

    脾溼說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病位在脾,一個是邪氣為溼,脾溼的患者常因淋雨涉水,久臥溼地,過食生冷食物及水果或素體陽氣不足所致,因此從症狀上來說可以表現為胃脘脹滿不舒,四肢沉重無力(中醫講脾主四肢),腹脹腹痛甚至腹瀉等消化系統(脾、胃、腸道)的症狀多見。

    痰溼則是痰與溼兩種邪氣的夾雜,且臨床上往往痰溼相互為患,我們大家常講的痰溼體質就是最好例證。痰溼偏盛的患者可以表現為身體肥胖、頭暈目眩,胸悶噁心嘔吐,腹部肥滿,身重乏力等,這類人群多易食肥甘厚味及油膩食物,或缺乏運動,或年老體弱,容易出現痰溼矇蔽神志的神志昏迷、嗜睡、精神不爽,壅塞血脈的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下肢靜脈血栓、脂肪肝等等,積聚成瘤而易形成各種良惡性腫瘤及包塊。

    第三點,脾、溼、痰之間實際上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我在之前的一篇爆款文章(男人體內溼氣重,一般會有什麼表現?)中講到溼的產生與脾的功能失常密不可分,且溼重的表現之一就是痰多。中醫講“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其實就很形象的說明了痰的產生也是來源於脾的功能出現了異常,因此我們才會常常談“痰溼”,痰與溼並稱,就是這個道理,只不過溼在人體的表現更加無形,相對較輕,且以消化道症狀及肢體酸困沉重乏力為主,而當夾雜有痰的時候往往病程更長,病證更復雜。

  • 4 # 醫路19秒

    很多人以為體內溼氣重就是脾虛引起的,或者認為脾虛導致水谷精微不化就一定是形成溼氣,其實中醫裡的水溼包括痰、飲、水、溼四種病理產物,而大家平時聽到的溼氣只是其中一種。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痰溼怎麼形成的,以及脾溼和痰溼有什麼區別。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所有的溼氣都源於體內的水液代謝問題,當然包括內溼或外溼,但都屬於水液代謝。

    那麼主管這個水液代謝由什麼臟腑負責呢?

    主要由我們的三焦(屬於六腑之一)、肺、脾、腎這幾個臟腑負責。三焦是主司全身的水液和氣化,是執行水谷、津液的通道,氣化則水行;如果三焦氣化失司,就會導致水液不運,導致痰、飲、水、溼四種病理產物的形成,一般簡稱痰飲、水飲或痰溼等。

    同樣肺主管宣發肅降,佈散水谷和津液,若肺失宣降,通調水道失司,也會形成痰飲或水溼;

    脾主運化,能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液,如果脾失運化,也會導致痰飲內生;

    腎為水髒,主管水液的氣化,蒸化水液,分清泌濁的功能,如果腎氣失司或腎陽不足,也會導致水溼氾濫,形成痰飲等。

    那痰、飲、水、溼這四種病理產物有什麼區別呢?

    ,從形態來說是最輕微的,彌散在體內,看不見摸不著,但影響比較大,因為它充斥身體內外,行動範圍大,症狀可輕可重;

    溼聚為水,是有形的,可見的,常行走於體內肌膚,比如頭面、四肢或全身出現皮下水腫;

    水停為飲,比水更稠一些,具有流動性,常停留於胃腸(叫痰飲)、胸脅(叫懸飲)、胸肺(叫支飲)或肌膚、四肢(叫溢飲)等;

    飲凝成痰,比飲又更稠一些,行走於皮裡膜外、肌肉經脈或臟腑之間,全身上下都走,所以一般怪病多痰,久病多痰。

    那體內有痰飲有什麼表現呢?

    比如飲邪停於,導致咳嗽、嘔吐清水痰涎、泡沫痰;停在皮下,比如水腫或痰癖(比如脂肪瘤);停在胃腸裡,則瀝瀝有聲,或大便粘膩不爽;停留在頭部,容易健忘、頭痛、沉重或癲癇發作;至於平時大家感覺到的疲倦、乏力、犯困、食慾不振、舌苔厚或舌苔水水的,都只是部分症狀。

    那麼脾溼和痰溼有什麼區別呢?

    現在應該都清楚了吧。脾溼主要是指由於脾運化水谷精微或水液的過程中,出現問題,運化不了,導致了痰飲水溼內生。這個不一定存在脾虛,有可能是脾虛運化不了(形成了內溼),也有可能是寒邪直中,或過多飲水,快速飲水等導致水溼未來得及運化,而變成了痰溼(形成了外溼)。

    而痰溼的形成並不僅僅是脾胃的問題導致的,前面也說了,還與三焦、肺、腎有關。所以可以簡單理解為脾溼只是痰溼的一種型別。

    當然也有一些人將痰溼認為是痰和溼,或認為是痰,不包含水、飲在內。一般來說會將這四個病理產物統稱為痰飲、痰溼、水溼、水飲等,所以我們就將它們理解為是水液代謝的病理產物就好了。

    治療方面,因為痰溼形成的途徑多,也跟內臟也有關係,所以相對較難去除。但是這些痰飲屬於陰邪,一般用溫陽藥物溫化,從汗液、小便或大便排出。但如果是夾有熱邪一起的話,那就用甘淡利溼的藥物。總體來說,痰飲的形成,脾首當其衝,所以一般建議多健脾胃,有助於祛除體內的痰溼。

  • 5 # 健康之初百科

    脾溼和痰溼有什麼區別?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會搞不清楚,接下來我們來具體看一看:

    脾溼

    《溫熱論》“在陰陽之軀,胃溼恆多,在陰盛之體,脾溼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溼溫為病,因體質差異、邪氣偏勝、主病肺腑不同,而形成脾溼。

    脾溼的臨床表現:

    脾溼因溼熱偏重、臟腑之別、體質之移而臨床表現主要有舌苔滑膩、色白有時略帶黃。

    多見熱勢不揚,早輕暮重,頭身重痛,噁心犯嘔吐,脘痞腹脹,大便溏,小便渾濁不清,渴不引飲,或竟不渴,口淡無味,苔白膩、白滑,或白如積粉,舌質略紅等證候,其中脾虛溼困症狀是其鑑別的要點。

    “脾溼”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內傷兩途,外感溼熱,脾胃虧虛,內外合邪,則發為溼溫。溼熱為病,脾胃俱病,邪在氣分是其病理特點。

    調治:

    方劑:藿香葉一錢,佩蘭葉一錢,廣陳皮一錢五分,制半夏一錢五分,大腹皮一錢,厚朴八分( 薑汁炒) ,加鮮荷葉三錢為引,水煎服。

    痰溼

    中醫認為“肥人多溼”“肥人多痰 ”“肥人多氣虛”,痰溼壅滯體內或者因為肺、脾、腎之氣虧虛不能正常運化水液,花生精微物質,則成水溼痰濁,阻塞氣道,影響氣機正常執行,使氣機升降失常,痰溼壅阻於氣道,就會出現夜間打鼾,呼吸暫停或憋醒;痰溼阻滯水道,導致體內水液代謝失調,可出現水腫;痰溼日久化濁,損傷肝腎之陰,引起消渴等疾病。

    痰溼臨床表現:

    痰溼體質者大多形體肥胖,尤其是以腹部肥滿鬆軟,面部面板油脂較多,眼眵多,眼胞浮腫,眼袋明顯,多汗,汗黏膩粘衣,胸悶,喉中常有異物感,痰多,睡覺時易打鼾,睡眠時間偏長,神疲乏力,身體困重,大便溏稀或便秘,脈滑,平素喜好肥甘厚味之品,口中黏膩而甜,多口乾而不欲飲,小便多泡沫。

    調治:

    痰溼體質的形成多因痰邪、溼邪滯留於體內,故其防治應著眼於痰、溼之邪形成的途徑和解除的方法。

    合理膳食,以清淡飲食為主,少食辛辣油膩等食品便是最基本的方法;

    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按時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適時安排休假,舒暢情志,適當運動,主要是有氧運動。痰溼體質的中藥調理以健脾化痰祛溼藥為主藥,根據體質兼夾狀況不同隨症加減。目前,常用的有苓桂術甘湯、澤瀉湯、小半夏加茯苓湯、五苓散等方劑。

    化痰祛溼方:經常用到的有陳皮、清半夏、黨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薏苡仁、砂仁、蓮子肉、生蒲黃、炙甘草等。

    美好生活源於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專業媒體!

  • 6 # 文傑說健康

    脾溼和痰溼有什麼區別?

    無論脾氣還是痰溼都和溼關係密切,都有溼的特點,那麼溼有什麼特點?

    溼為長夏的主氣,人感受溼邪,一則為外溼,為自然界中溼邪所侵襲,如久居溼地,長時涉水,潮溼環境工作。二則為內溼,為脾失健運,水溼內停,易招致溼邪為病。

    溼是怎麼來的?

    脾溼的特點為

    胃納呆滯,脘腹痞悶脹滿,洩瀉,神倦,四肢困重,口不可,小便不利,或者水腫!

    痰溼的特點為

    痰溼為溼邪進一步,溼為水聚,而痰又為溼聚,痰的形成中醫來講,一則是溼聚成痰,二則為熱灼津成痰,溼聚成痰則為痰溼,灼津成痰則為熱痰,痰溼的特點為:痰為有形陰邪,痰溼形成後,既有溼的粘性,重濁等特點,又有痰的阻礙機體氣機,影響筋脈氣血執行,為病經久難愈的特點,痰溼了存在於機體各部位,在肺:咳嗽,痰多,氣喘。在心:胸悶,心悸,迷失心竅,則神昏,痴呆,昏撲。在胃:胃失和降,腹脹,噁心,嘔吐。在膽:膽鬱痰擾,驚悸,失眠,煩躁,口苦,頭暈耳鳴。

    總體來說,脾溼為脾的運化功能失常,而溼邪停滯;或者溼邪困脾,造成脾運失常,所以表現多為脾的症狀為主,伴隨渾身症狀!而痰溼則為脾溼日久,溼以成痰,而痰為有形,可以停留各處,表現為各個臟器問題!

  • 7 # 醫聯媒體

    脾溼和痰溼,都是中醫上較常使用的一個說法,很多人可能都聽過,但是對於這兩種說法的具體情況,大家所具有的瞭解往往還是比較少的。實際上,這二者所具有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

    中醫認為,脾溼是由於機體脾失健運而導致飲食不化。在生活中,脾溼還可分為寒溼和溼熱,其在臨床上的主要症狀是患者的飲食減少,大便溏薄,一旦食油膩就容易出現有腹瀉的情況,常會由於其飲食不當而誘發哮證。一般情況下,當人體存在有神倦乏力、氣短懶言、痰多質稠和苔薄膩或白膩等症狀時,此時往往就是由於脾溼的存在而引起的。

    相比較之下,痰溼則僅僅是一種病症名,其指的是人體體質的一種症狀,痰溼的出現,大多是由於患者進行的飲食不當或疾病困擾,最終導致的。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痰並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其是屬於一種病理性的產物。

    此時所指的溼分為內溼和外溼,外溼指的是空氣潮溼和環境潮溼。而內溼則是指消化系統運作失宜,水在體內的流動失控以致津液停聚,這一情況的發生,可由於飲食水分過多而使體內津液聚停而形成內溼。一般來講,此種體質者,大多會伴有脾胃功能失調和內分泌失調等情況。

    指導專家:陳寶財,醫學碩士,主治醫師,滄州市人民醫院國醫館。

    擅長:在腫瘤中醫治療、臨床常見內科、婦科等疾病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的診療特色。

  • 8 # 痰溼綜合徵

    熱痰:就像身體裡藏了一團火,讓人口乾舌燥,自然面部也顯得一種病態的紅色(正常人是粉紅色,例如白裡透紅),頭面部感到烘熱,感覺就像桑拿蒸的久了腦子發脹。有人也會患眼疾、眩暈、頭風(慢性陣發性頭痛)。胸隔間有一種燒灼嘈雜感,咳出的痰顏色發黃而黏稠以至於凝結如膠狀。

    寒痰:面色暗沉發黑,膝部小腿痠軟,腰背有明顯的疼痛感,骨關節像是被冰箱冷藏了一樣,冰冷麻痺,活動一下還有牽連的感覺,甚至隱隱作痛。四肢不能抬舉,遍身刺痛,或在表皮之下有發脹的感覺(氣刺痛),腳部感到冰冷。與熱痰相反,心中沒有煩躁的感覺,就像是水蒸氣遇冷凝結了。咳出的痰有黑點,較為清稀,小便疼痛且有拘急、攣急感。

    溼痰:痰證裡的重中之重。面色蠟黃,主觀感到身子很沉重同時有軟軟的感覺(相反就是輕盈利落),四肢倦怠,精神萎靡,總想躺著。咳出的痰顏色發黃,咳出時感到順滑易出。腹部發脹或有疼痛感,肚子裡總感覺消化不完,洩瀉或有大小便不通。久瀉不止,或暫時止住但還反覆。女性帶下異常,陰中有物,淋漓下降,綿綿不斷。脅肋(肋骨,腋下至十二骨部分)脹痛;皮下有腫脹的結塊,舌下有痰包,綿軟不硬,時時感到疼痛不安,甚至會流出黃痰。四肢有麻木脫離感,嚴重者有時會感覺脫離身體控制。

    燥痰:面色蒼白,心中總有一種說不出原因的悲觀,很少有快樂的情緒。咳出的痰就像米粒,顏色發白,痰少而且黏連不易咳出,呼吸短促,上氣微喘,發燒時會冷的像在外面淋雨之後不停的打寒顫。咽喉和鼻腔乾燥,多次咳嗽會有喉嚨痛。氣機攻注,身體有遊走刺痛感,兩邊肋骨脹痛。

    食痰:又名食積痰。因為飲食不消化而產生的痰,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為期壅塞,出現脘腹滿悶不舒的症狀。打飽嗝,且有酸臭味。嚴重者有食積與痰血相夾互結,形成“窠囊”(“自氣成積,自積成痰。痰夾瘀血,遂成窠囊”)。

    鬱痰:火痰鬱於心肺之間,久則凝滯胸膈,稠黏難咳;或如梅核狀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毛焦,咽乾,咳嗽喘促,色白如枯骨;或痰留於胃脘,多吞酸嘈雜,嘔吐少食,噎膈噯氣。

    酒痰:因為長期飲酒生痰,經常嘔吐噁心,或乾嘔打嗝,腹痛下瀉。飲酒後消化不良,或酒後即飲茶水,次日又嘔吐,不思飲食,嘔吐酸水。

    風痰:面色發青,多發癱瘓奇症,身體麻木不平衡,頭部眩暈,胸悶意亂或痙攣抽搐。眼部周圍肌肉掣動,耳輪癢;咳出的痰顏色發青,吐出如沫,多泡。肢體痛悶,或因痰悶絕,燥怒,二便閉(大小便)。

    這些痰證的病因在一起交叉重疊後又發展成了新的病症。所以,如今你想知道你為什麼會臃腫,虛胖,掉髮,高血壓,熬夜後的虛脫,眼睛紅腫,精神萎靡就必須得剝繭抽絲,做到有的放矢。

  • 9 # 食妝集

    回答:脾溼和痰溼,都是屬於溼邪,但是二者卻有不同之處。

    首先我們要了解為什麼會造成脾溼和痰溼?

    中醫認為,脾溼是由於脾失健運,飲食不化,水溼鬱內,痰濁內生,上幹於肺,致成哮喘而形成的。

    痰溼,一種病症名,指人的體質的一種症狀。亦稱為遲冷質,多由飲食不當或疾病困擾而導致。

    這裡的”痰”並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是病理性的產物“溼”分為內溼和外溼。

    脾溼和痰溼的症狀有什麼不同?

    痰溼的主要特徵:

    一、面色淡黃而暗,眼泡微浮,容易睏倦,面少血色,白中常發青,且少光澤。

    二、舌頭:舌體胖大,苔滑膩,舌苔白膩或甜,舌邊常有齒印成排。

    三、口手和腳:口中粘膩,口唇色淡,很少感覺口渴,不想喝水,容易出汗。

    四、感覺及睡眠:人體好倦縮,手足冰涼,胸悶,痰多,容易睏倦,有關節痠痛、肌膚麻木、腸胃不適。

    五、脈象:脈濡而滑。

    六、喜好:懶動、嗜睡、身重如裹,喜食肥甘甜黏,夏天好過,冬天難熬。

    七、大小便:大便次數多,不成形,一瀉為快,一夜三四次小便,且尿量多而色清如水。

    脾溼的主要特徵:

    飲食減少、脘痞、大便溏薄,食油膩易腹瀉,常因飲食不當而誘發哮證。

    神倦乏力,氣短懶言,語言低微,痰多質稠,舌質淡,苔薄膩或白膩,脈象細軟。

    以上就是脾溼與痰溼在症狀上的區別,不過我們也看出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如何調理?

    脾溼調理:

    1、注意開窗通風,曬被褥,避免室內太潮。

    2、少吃冰冷、甜食,少吃油膩、少飲酒。

    3、每天用艾條燻足三里穴,直至皮膚髮紅且微微發燙為止,每日20~30分鐘。

    痰溼調理:

    1、飲食清淡,多食海藻、海帶、冬瓜、蘿蔔、金橘、芥末等食物。

    2、少食甜、黏、油膩食物。

    茶飲調理:

    白扁豆花陳皮茶:白扁豆花入脾、胃、大腸經,是百花中少有的健脾良藥。《四川中藥志》上就有“白扁豆花,和胃健脾,清熱除溼。消暑熱神昏,溼滯中焦,下痢膿血,夏日腹瀉及赤白帶下”的記載。

    三寶茶:三寶茶的做法是菊花、陳皮、普洱茶各5克,共同泡水。

    擴充套件:我發現脾虛和脾溼的人有以下特點和不同:

    脾虛的人:一定是瘦子

    脾溼的人:一定是胖子

    為什麼這麼說呢?

    脾虛的人吃什麼拉什麼,這叫做完谷不化。

    脾溼的人喝水都長肉,吃什麼都變成脂肪和垃圾,這不是真胖,是溼氣太重。

    太瘦的是脾胃吸收差

    太胖的是脾胃溼氣重

    上身胖:是脾胃不好

    下身胖:是肝膽不好

    胳膊粗:是腸胃不好

    後背肥:是膀胱經不通,月經不好

  • 10 # 使用者愛學中醫的董芳

    我個人認為脾溼在先痰溼在後區別,脾溼輕治療不好病加重成痰溼,脾溼不疼痛痰溼入全身關節疼痛,痰遊走到哪疼痛到哪,痰成塊成炎成瘤成癌。脾溼難治。我的幾年沒好,好多病好了,痰溼祛掉很多下針毒藥,脾溼肯定最後才好。

  • 11 # 控糖人

    脾溼和痰溼,都是中醫的說法,脾溼是中醫常見的常見證型之一,而痰溼,指的是人的體質的症狀,兩者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脾溼

    脾溼,也叫中焦溼熱,指的是脾胃受溼邪困阻,表現的一系列症候。

    分型:脾溼分為實證和虛證,實證又分為寒溼和溼熱;虛證,又分為脾氣虛和脾陽虛兩種。

    原因:多由於人體元氣不足、脾失健運、飲食不節、水溼內阻、痰濁內生等引起。

    主要表現: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全身浮腫、小便短赤、脘腹痞悶、頭身困重、食慾不振、口中黏膩不爽,痰涎壅盛,大便溏瀉不成形,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膩等症狀。

    治療原則:健脾化溼

    常用中成藥:中成藥有歸脾丸、健脾丸、六君子丸、木香順氣丸、藿香正氣丸、平胃散、附子理中丸、參苓白朮散等等。

    若以脾虛為主,導致溼濁內生,表現大便稀、食慾差,舌淡,可選用參苓白朮散。如脾陽虛為主,如胃脘部冷痛,可選用附子理中丸。如以溼重為主,表現為苔白厚膩口膩,伴有感冒症狀,可選用選用藿香正氣。

    因為脾溼分為不同的型別,所以臨床具體服用藥物時,需要辨證準確,然後再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

    調理方法:

    改善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飲食清淡營養易消化,多吃山藥、薏苡仁、紅小豆、蓮子等食物,煮粥煲湯。規律作息,不熬夜。適當進行運動,每天快走或者慢跑40-60分鐘,每週不少於五次,長期堅持,多多排汗。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久住溼地,經常曬曬被褥,保持家裡乾燥通風。還可以配合艾灸、拔罐的方法來祛溼,主要穴位包括足三里穴、中脘穴、脾腧穴、胃腧穴、陰陵泉穴等等。痰溼

    痰溼,是指人體體質的一種症狀,即痰溼體質,其中,痰和溼均為身體裡的病理性代謝產物。

    原因:中醫認為,痰溼的形成與肺臟、脾臟和腎臟等三臟腑功能失調有密切關係。其中以脾的運化功能失調是最為突出的,因為脾主運化水溼,肺為儲痰之器,所以,痰溼的症狀表現,主要會與脾、肺相關。

    主要表現:體型肥胖,四肢易浮腫,咳嗽咳痰,痰白質稀,量多易咳,口淡不渴,胃納不佳,頭身重困,容易出汗,舌體胖大,舌質淡舌苔白膩,脈象弦滑。

    治療原則:化痰止咳,運脾化溼

    常用中成藥:中成藥有歸脾丸、健脾丸、木香順氣丸、附子理中丸、參苓白朮散、金水寶等等,而方劑可予二陳湯和三子養親東加減。

    調理方法:

    飲食以清淡為主,不吃寒涼、太甜和太鹹的食物,容易生痰,不吃肥甘厚味,容易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降低。多吃一些蔬菜和新鮮的水果,可以多吃海帶、冬瓜,適當吃點生薑、乾薑等辛辣食物。.避免居住在潮溼的環境裡,經常做運動,比如慢跑、散步、游泳、太極拳等。減輕體重,改善體質。脾溼和痰溼有何區別?

    從中醫的角度,脾溼屬於病因,可以引起不同的證型,而痰溼則是一種病症名,是指人體體質的一種症狀,是脾運化,水溼的功能失調後所產生的一種病理產物。

    從上面的病因、主要表現等也可以看出來,脾溼與痰溼,兩者還是有所不同的。

    但相同的一點都與脾胃功能失調有很大關係,所以才會有諸多相同的症狀,比如浮腫、頭身重困、舌苔白膩等等臨床表現,比較難完全區分開,一般中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及表現,對症用藥。

  • 12 # 寒冰159270422

    脾虛和痰溼是相互的。脾臟的作用就是運溼化溼,脾虛溼氣不能排洩,就會形成痰液。反過來,痰液存在體內,老是運不出去,就會加重脾臟負擔,久而久之就會引起脾虛。

    對於兩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健脾,人參健脾丸,歸脾丸都可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生活太累了,去旅遊一下就能釋放”你怎麼認為?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