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廿由八曬
-
2 # Lray墨塵讀書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
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
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
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
3 # 漫閱書語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出自《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此句理解難點在於“強”字,《老子·道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故“強”通“勤”,強行意即有勤行。
譯文:
知道滿足的就是富有;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根基的就能長久;身死而不被遺忘的是真正的長壽。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留下的一本哲學著作,全書共5162個字,又稱《五千言》。《道德經》常被古代帝王視作是“內聖外王”之學,被譽為萬經之王。老子也因此被尊為道教的始祖、道家學派創始人。
魯迅先生說“不讀《道德經》,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
4 # 天天讀詩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選自《老子》三十三章。
強行:即勤行的意思。
死而不亡;身沒而道猶存。
老子對個人修養的要求,除了“知人”、“自知”、“勝人”、“自勝”外,還包括“知足”、“強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等標準。他說: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意思是:知道滿足的人富有,持之以恆的人有遠大的抱負;不失去自己的所有的人才能長久,身沒而道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人的慾望和野心永遠也難以滿足,所以才會有“慾壑難填”、“得寸進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現象。而當人心不足時,富有也就沒有了限度,很多人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老子總結人生的這些經驗教訓說,“禍莫大於不知足”,並從相反的角度提出“知足者富”,認為人如果能夠“知足”,滿足於自己已有的和應該有的,就會感到富有了。既然富有了,貪慾和野心得到收斂,便遠離了災難和禍患。
老子認識到,一個人能夠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努力,那一定是個具有遠大志向的人。他的動力之源,來自高遠的志向和宏大的奮鬥目標。人的肉體,終究是要消失的,然而人的思想、精神卻能夠留存下來,長久地傳承下去。所以這樣的人,能夠長久地活在人們的心中,永葆生命。如果一個人死了,什麼也沒有留下,那就是徹底地消亡了,這種人活得再長也是短命的。
-
5 # 一粒孤塵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盟戰勝別人的人是一個有能力的有力量的人,能戰勝自己缺點的人才是剛強的,知足的人是在精神上生活上是富有的,生活中的強者是有志氣的不懈努力的。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生理上的身體雖然死亡,但是其留給後人的文化精髓還是存在的,一直流傳在人們的精神上,身體雖死,但是其精神永存。
-
6 # 華山論劍易道子
富是一種感覺,不管別人怎麼看,因為他本人知足,就是富。有很多錢,仍不知足,就是窮。現在很多富人會說,太需要錢了,老指望銀行,這叫不知足,並不屬富
-
7 # 42度大叔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能認清別人叫做智,能認清自己才叫明。能夠戰勝別人叫做有力,能戰勝自才叫強。知足的人富有,堅持做下去的人有志向。不失去根基的人能保持長久,雖死而不被遺忘的人才是永生。
知人者智。老子首先告訴大家能夠認清、看清別人的人是有大智慧的。
自知者明。每個人都認為很瞭解自己,其實事實正好相反,每個人大多數時候都是不瞭解自己的,所以只有瞭解自己,才能控制自己、約束自己,也就是自律。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勝人者有力。能夠戰勝別人,說明你很有力量,你很有能力。
自勝者強。只要你掌握了一定方法和規律,戰勝別人也許容易,但是戰勝自己卻很困難,歷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是能戰勝對手,而最後敗在了自己手上。
知足者富。並不是指知足常樂,安於現狀。而是告訴眾生,真正的富有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能摒棄多少自己妄想和私心雜念,對自己有多少認識,只有這樣你是真正的富有。
強行者有志。堅持不懈的人是有志向的。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只要你堅持天道,不失去立人的根本,就算死了你的精神也是永遠存在的。
-
8 # 山水花間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知道滿足的人富有,持之以恆的人有遠大的抱負;不失去自己的所有的人才能長久,身沒而道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人的慾望和野心永遠也難以滿足,所以才會有“欲壑.難填”、“得寸進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現象。而當人心不足時,富有也就沒有了限度,很多人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老子總結人生的這些經驗教訓說,“禍莫大於不知足”,並從相反的角度提出“知足者富”,認為人如果能夠“知足”,滿足於自己已有的和應該有的,就會感到富有了。既然富有了,貪慾和野心得到收斂,便遠離了災難和禍患。
老子認為: “一個人能夠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努力,那一定是個具有遠大志向的人。他的動力之源,來自高遠的志向和宏大的奮鬥目標。人的肉體,終究是要消失的,然而人的思想、精神卻能夠留存下來,長久地傳承下去”。所以這樣的人,能夠長久地活在人們的心中,永葆生命。如果一個人死了,什麼也沒有留下,那就是徹底地消亡了,這種人活得再長也是短命的。
-
9 # 仰虹軒主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語出《老子》,強行:勤勉力行。死而不亡:身沒而道猶存。這句的意思是:知道滿足就是富有。努力不懈就是有志。不離失根基就能長久。身死而不朽才是長壽。這是講個人修養與自我建立。一個人要堅定自己,剋制自己,並且矢志不渝,這樣才能進一步開展他的精神生命和思想生命。在老子看來,自知,自勝猶為重要。
-
10 # 神農易諦錦囊
老子的道“非常道”,老子的智慧非一般智慧。無勝有,曲勝直,柔勝剛,靜勝躁,寒勝熱等等言論所表達的修身養性和處世哲學思想,是老子思想的一大基調,貫穿在他的整體言論中,也包括隱含在這裡我們將要釋讀的這句話中,至今仍然給人們以許多有益的啟迪,具有人生指導意義。“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是說物質財富上的富有也許並不是真正的富有,並不一定給人帶來充實和快樂,而精神、心裡感覺上的容易滿足和知足,可以讓人感到充實和富足,那這個人就是富有的了,人生這樣就可以了,奢求太多無意義。堅定踐行、持之以恆自然就是有志向和氣節的表現,不需要空頭口號和表面文章來標榜。一個人要有志,躬耕力行,莫問前程,不需要自己的說明和別人的吹捧。“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是說不喪失自己的立場,不忘根本,認定自己的價值標準,堅持去做,就已經是真正的長久了。易反易復,隨波逐流,動輒即變,自然得不到長久。即便一時生存得很好很長久,原本的精神、靈魂也已經隨著初衷腐朽了。真正的永生長存是雖死而其精神和思想的影響力持續存在不消亡。死而一切影響即隨之消亡無存,即使之前生存得再久,也是沒有什麼價值的,不是真正的壽。老子人生認識之深刻,哲學思想之高度,由這幾句言論已略可管窺。
-
11 # 一瑤讀書
老子曰: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說說如何理解?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原文是這樣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解析這幾句話的的意思之前,先講一個故事‘【漢高祖的自知之明。】’
漢高祖劉邦繼位以後,在洛陽大擺宴席慶功三天,他還鼓勵諸侯將領講出他為何能大獲全勝得到天下,而項羽又為啥失了天下,最奇葩的是要求講真心話,相當於今天的‘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
他的大臣可沒那麼大膽量,都不敢說實話,害怕得罪了新皇帝,得罪皇帝可沒有什麼好處,這些久經官場的老臣可沒那麼傻。
大將軍王陵可沒那麼膽小 ,只能站起來回答劉邦的問題。‘’皇帝陛下你一諾千金,論功行賞,賞罰分明,兌現當初的承諾,樹立了威信,還愛才如命,所以天下壯士擁護你,甘願效力於你,所以你能贏得天下;項羽嫉妒賢能,還言而無信,所以沒人擁護他,所以他失了天,一敗塗地。‘’
劉邦聽完臣子的奉承的話,他搖搖頭說:‘你們對我的奉承我能接受,但你們講的不全對,我有自知之明,我自己能力有限,全靠你們大家的幫助才有今天的勝利;蕭何在治國安邦上勝於我,張亮在深謀遠慮上強於我,韓信在用兵之道上比我厲害的多,有了這麼多有能力的人幫助我,才有我今天的成功;而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他不自知,不懂得團隊的力量大於個人,不懂得唯才是用’。
透過這個故事講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這幾句話的釋義:社會是充滿競爭和險惡的,我們努力奮鬥,和社會上其他人做比較,超越別人,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一生最大的對手應該是我們自己,我們一生中做的事情都是在戰勝超越自己。
一個人只有自知,自勝,自強,自足,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才能真正戰勝別人,立足社會找到自己的方向,成就一番事業,實現自我價值。
一個不失自我本性和靈魂的 人,一個心繫天下百姓疾苦的人,及時死了他的精神也會傳頌與後世,讓人敬重;在所以得人性品格中自守自律,自知知人者,自尊自愛的人才能愛 他人,才能奉獻自我,成就他人,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給予他人正能量惠及社會。
能知人者是智慧的人;能自知是高明的人,能勝別人是有力量的人;能自強是堅強的人;能自足是富有的人;能不是本性才能長久立於世界;人死後精神不死,才是真正的長壽。
這樣幾句話都能有這麼偉大的意義,一部【道德經】更是博大精深,惠及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華人頑強,自信,自強的立於世界。
【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家精神,早已超出了哲學範疇,有著更深的實用價值,兩千多年以來,不斷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到今天【道德經】被翻譯成1000多種外文,傳播於世界各地。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個人的困惑,往往是全世界的,全人類的困惑,而【道德經】普世價值,正是一種滋養人類的‘道’。
-
12 # 偷聽制筆
老子的這句話的譯文意思是:知道滿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持之以恆,堅持力行的人才是有志的人。為人處世能不離本分的人才能長久,一個人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品德還能存在,那才是真正的長壽。
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對人修行境界循循漸進的一種表述.先是從物質上描述,你對生活條件物質追求,只有懂得知足,才能感受到那種富裕;然後上升到精神上,立下志願還不算有志,只有立志以後持之以恆、堅持力行才能算有志,要思想化成行動,用精神力驅動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再然後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你還能不迷失本性、不違背初衷,那就能長長久久的擁有你的一切,而如果你的精神財富、品德節操在死後還能得到流傳和頌揚,那就是真正的長壽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全文翻譯如下: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
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
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本章節從三個緯度來闡述了立志修身的幾個境界。
先是從人與人的認知和自我認知開始。
能對他人做一個正確的認知了解,才叫做智慧,這裡用現代語言來說,是情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相處要基於對這個人的判斷,才能掌握一個尺度,而這個尺度能讓你與身邊的人相處得很融洽,而這種良好的社交關係,源於你對他人的一個正確認知,這需要智慧;
能正視自我,瞭解自我的優劣勢,瞭解自己的脾性和缺點,這樣才是聰明。一般人認為學習了很多知識,掌握了很多技能,那是聰明。但實際上,只有認知了自己才是真正的聰明,如果把我們自身看成一個行走江湖的工具的話,你要知道它的特性,怎麼發揮長處?怎麼規避短處?怎樣會越變越好?瞭解它,才能儲存它,才能發揮它,對自我的認知和覆盤很重要。
然後再從品性上分析,分析了一個人強弱的層次境界,你能夠戰勝別人,那說明你很有力量,這個力量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氣力上的,說明你比別人更有力,但還說不上是強大,你要到達強大這個境地,那不光是要戰勝別人,更要戰勝自己,戰勝自己不是要打敗自己、或者打倒否定自己,而是剋制住自己,這裡要戰勝的是自己體內不好的那個自己。比如:偶有偷懶鬆懈的想法;比如:偶有貪圖便宜的想法;比如偶有喪失鬥志的情況。這都是需要戰勝或者剋制的地方。所以老子提出,只有自勝者才是強大的。
接著老子有闡述道,有了聰明智慧和強大的自我之後,要讓人生感到富足和有意義該怎麼辦呢?首先要懂得知足,物質財富和生活享受是沒有邊際的,如果懂得適可而止,懂得感恩知足,那你才能得到富裕,不然只能一直在追求富裕的道路上;而要人生有意義和目標,那只有每天每時每刻都堅持不懈的朝目標努力,才是真正的有志,有志的人生會更有意義。
而以上這些都做到的話,你在這個過程當中,還能不迷失本性不離本分,那你的富足、強大就能長長久久,而如果你還是個品德高尚的人,對社會還做過大貢獻,那你即便死了,但是會永遠活在人心中,被人懷念千秋萬世,這才是真正的長壽。
全文的核心: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古人一早就看透,人的肉體軀殼是有限的,短短几十年,不管你是修仙修道養生鍛鍊,大家壽命不會差太多。那怎樣才能讓自己永生呢?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古人的解決方法是:既然軀體不能永生,那就讓我的精神永生。怎樣才能精神永生?提升我的道德品行,讓萬民稱讚,世代傳頌;把一生所學,對社會有用的知識,對我自身精神的描述,想方設法地用文章詩詞記錄下來,去影響當代與後代的人們,這樣人雖然死了,但精神卻能永存人世。
對此,民國的著名學者梁啟超,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而他的學說、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卻會長期影響當代及後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
而傅山也在《家訓》中說道:“人無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間,可以增光嶽之氣,表五行之靈者,只此文章耳。”意思是說,人的壽命頂多過百年,能夠長存於這個世界的,只有文字文章而已。
所以老子從不同的緯度給我們劃出了人生的幾個境界。怎樣是智慧?怎樣是聰明?怎樣才算是強大?怎樣能富裕?怎樣才有意義?而最厲害的是,我們怎樣能長存於世。
-
13 # 浩慄說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註釋:
強:剛強、果決。強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死而不亡:身雖死而“道”猶存譯文: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含義:
指那些對人類社會有過大貢獻或者品德高尚的人,認為他們雖然死了,但是活在人心中,被人懷念千秋萬世,所以是長壽的。
傅山《家訓》:“人無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間,可以增光嶽之氣,表五行之靈者,只此文章耳。”梁啟超說過:“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而他的學說、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卻會長期影響當代及後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理想沒有丟棄,人就會有長久的追求;人的精神不倒,肉體死亡精神也不會消失。
-
14 # 知相知命
這句話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的第三十三章,其意思就是說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知道 堅持不懈不斷努力的人才是有志氣,不離失自己的本分才能長久,雖然身體已經死去但是名 聲卻沒有被人遺忘才是真正的長壽。
第一句:知足者富。人的慾望是難以滿足的,所以才會有這種“慾壑難填”、“人心不足蛇 吞象”這類的詞語,當人心不足,富有這個詞也就沒有了限度,很多人為此也付出了沉著的 代價。“禍莫大於不知足”,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才是真正的富。
第二句:強行者有志。如果一個人能夠堅持不懈的努力,那一定是一個具有遠大志向的人。 人在實現自己的目標的時候肯定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挫折的,只有能夠堅持不懈的努 力,從量變達到質變之後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第三句:不失其所者久。為人處事不離失自己的本分者才能長久。不論你達到什麼樣的程度 ,你的本分才是你的根基,只要不忘根基之人才你的富足、強大才能夠長長久久。
第四句:死而不亡者壽。雖然死亡,但是卻不會被人遺忘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有些人,對 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他們的貢獻還在惠澤後世之人,會永遠的活在人們的心中,比如說古 代的一些詩人李白、杜甫他們的詩詞永世流傳。
-
15 # 牧影計劃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可以大概想象一下,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到400之間,有一位很喜歡騎老黃牛的人,他的名字叫李耳,他啊,特別喜歡騎著他的老黃牛去旅遊,而且,他這個人有點囉嗦,也有點愛講道理。
大概聽這個人人講道理的人多了,有的人對他特別欽佩,覺得他很有學問,這部分人呢,特別想拜他為師,跟他做學問;還有的人呢,對他嗤之以鼻,私底下叫他牛鼻子老道。
不管別人怎麼說吧,李耳依舊走自己的路,講自己的道理。
有一天,他又開始同別人講道理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
什麼意思呢?
翻譯一下大概是:
認識別人是智謀,認識自己是智慧。戰勝別人是有力,戰勝自己是強大。知道滿足的人富有,頑強前進的人有志向。不失所追隨的人長久,身死而精神不滅的人長壽。
簡單的說:一個人啊,認識並瞭解別人,說明他有點小聰明;而對他自己有充分的認識的話,說明他有大智慧。能夠戰勝別人說明他很有力量,能戰勝自己說明他強大。知道滿足的人常常富有,頑強不屈奮進的人有志向。不丟失初心的人活得久,身體死亡而精神不滅的人,才是長壽。
李耳騎在一頭老黃牛上,他講道理的時候總是很專心,他了解自己,做事足夠的堅持,也不忘初心,所以,他長長久久地活到了今天。
今天,我們仍舊很喜歡聽他講道理,並把他稱作老子。
-
16 # 隨便閣
原文: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舊也;死不亡者,壽也。
譯文:
知人君好惡之心者,有智慧;知自身好惡之心者,辨是非。
知約束人君者,有力量;知約束自身者,有屈撓。
知運動產生結果者,有萬不同之富;知萬物處於不斷運動之中者,有用心之志。
知萬物以“道”作為唯一標準,蔽不新成;知結果必然且只能由運動產生,用之不勤。
回覆列表
《道德經》第33章明德//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一章譯文:只譯開頭的一句“知人者智”,領略一下老子的深邃思想世界,研讀其他章節時或許從中收穫更多啟發//
——喜功惡效者多行不義,慎始慎終者守望相助。特立獨行者不置留芳,納言邀諫者容度海量。人前乖巧者背後暗虐,不避言諱者胸襟坦蕩。前恭後屈者直立異類,提步方伐者進退有序……以上是本章開頭第一句“知人者智”之思想所需要表達的意涵引述//正文解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洞悉人之心性斥求的人靈性十足,能認識自身不足和缺憾的人清醒理性。
《道德經》第34章表率//
原文: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範兒師表,形象可師可父。學子少年乃國家之未來,育才之責師表無以推恕。授之與數利忖利計活用運籌帷幄,教之與文拓寬視野思路拓展理論認識。言傳身教,秉恃表率美德。潛移默化之下與情,不失範兒本色。人才造就文明形式,而人才的品德涵養關係直接影響社會發展之趨向。(薦讀道德衍演,經義解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