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環球趣聞New
-
2 # 善清茶旅
古人非常重視祭祀,認為祭祀乃是“國之大事”。把歲終祀祖先、祭眾神的祭奠儀式稱為“臘”。商朝時,每年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冬祀規模浩大,禮儀隆重。後將冬祀稱為“臘祭”,就是在臘月合祭眾神。
古時年終十二月屬於“祭祀之月”,這個月份以祭祀為中心內容。究其形成原因:一、年歲交替,須祭祖祀神;二、天寒農閒,勞力充裕;三、野獸冬眠,狩獵良機。
古代曆法,把陰曆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舉行冬祭這天稱為“臘日”。最初“臘日”並不固定,可靈活掌握。到了漢朝,規定冬至後第三個戍日為“臘日”,祭祀諸神。在舊時,臘月也是食品加工的上好時機。醃製後風乾或燻乾的動物類食品,一律稱為“臘味”,如臘魚、臘肉、臘雞、臘鴨、臘腸等。
-
3 # 怪叔叔p
農曆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為什麼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呢?《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裡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壇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只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或者徒增趣味罷了。
-
4 # 青蛙依諾
1、“臘”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玉燭寶典》:“臘,一歲之大祭。”《獨斷》:“臘者,歲終大祭。”《禮記·月令》:“孟冬之月,門閭臘先祖五祀。”
其中,五祀指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因為是年終大祭,所以十二月往往也被稱為“臘月”。
2、“臘”同“獵”“臘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時,人們在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去野外獵取禽和獸,祭祀百神,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平安吉祥,稱為“獵祭”或“臘祭”。
《風俗通》記載:
“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或者臘接也,新故交接,狎獵大祭以報功也。”可見,“臘”就是打獵獲取的祭品,用來祭祀祖先和百神。所以,“臘”也指獻祭給祖先和百神的肉等物品。
3、幹物《周禮·天官·臘人》說:“臘人掌幹物。”鄭玄《注》:“臘,小物全乾。”臘人,就是朝廷掌管幹物的一種官職,所以古人將幹物也稱為臘。
這主要是因為在年終祭祀(十二月)的時候,一年以來豐收的各種蔬果穀物大都已經失去水分,變成幹物了,而十二月又被稱為臘月,幹物就被稱為“臘”了。
所以,民間會把臘月醃製或風乾的豬、牛、羊等肉稱為“臘肉”。
-
5 # 張愛文
臘字兩個含義!
一,臘是新舊交替,
二:臘~獵,指在冬月裡用獵物祭祝先人,以祈福!
-
6 # 仁義
一年之中,最後一個月是寒冬季節,此時百花凋零,惟臘梅迎寒怒放,人們贊臘梅花不畏苦寒精神,故稱此月為臘月。
附,以花命名的12個月:
正月——柳月 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巧月 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陽月 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臘月 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
7 # 殘酷的現實美好的理想
一年之歲尾,正值寒冬~代表比較寒冷的月份,還有就是臘月裡面有臘肉,香香脆脆直流油。臘八來碗臘八粥,平安健康又富有;臘字蘊含著好運臨門的意思,所以很多對新人都會選擇在臘月進行舉辦婚禮;臘字也象徵著新年和春天的到來,臘月過後迎新春。
-
8 # 若木小記
臘月中的“臘”字主要有三個意思:
指“祭祀”“臘”字第一個意思是指“祭祀”。
相傳在西周時期,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官宦人家,每一年的年底都需要舉行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動,稱為“歲終之祭”。而把這次祭祀活動的名稱就稱之為“臘”。
《祀記》:“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玉燭寶典》:“臘,一歲之大祭。”
《獨斷》:“臘者,歲終大祭。”
《荊楚歲時記》:“孔子所以預於臘賓,一歲之中盛於此節。
“臘”的祭祀物件,主要是祖先和眾位家神(灶神、門神等)。在以前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眾神稱為“蠟”,後來通用“臘”字。這個月也稱為“臘月”。
指“狩獵”“臘”字第二個意思是指“狩獵”,也就是作為“獵”的通假字。
古代人民到農曆十二月份就閒下來了、無事可幹,這時候他們就會外出狩獵。一是打點獵物,彌補糧食不足,也給自己換換口味,開開葷;二是用這些獵物祭祖祀神,以達到祈福求壽、迎祥避災的目的。
指“新故交替”“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臘”字第三個意思是指“新故交替”。
一年將要過完,在這新故交替的歲末之際,家家戶戶喜迎豐收。於是古時候的人民在這時候向祖先和家神供獻祭品,一是同他們分享人壽年豐的喜悅;二是祈求他們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所以在這當口兒舉行祭祀,正是“臘”字“新故交替、辭舊迎新”意思的體現。
-
9 # 渭水徐公
臘月的“臘”字,與和古代的“臘祭”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在一年末尾的時候,進行臘祭活動,他們祭祀的物件,就是天上的神靈。
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人們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飯。當時的人們,不懂四季更替的科學規律。他們將大自然中的風雷雨雪,歸結為神靈的喜怒哀樂。為了讓神靈保佑,讓來年更加風調雨順,人們便會在一年的末尾,拿出最上等的食物來祭祀神靈。
早在先秦時期,國王會命令手下殺掉豬牛羊三牲,以其用來祭祀神靈,而且由朝中的三公重臣,來負責主持祭祀。至於民間的老百姓,當然拿不出那麼大的排場。普通的農民家庭條件有限,能有一頭牛來耕地,就已經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了,把它殺掉那絕對不成。但是祭祀也不能就此錯過,所以人們想了個辦法,那就是去到山野之中打獵,用自己打來的獵物,來當做祭祀神靈的祭品。
那時候的肉食很珍貴,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給神靈獻祭肉食,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換句話說,在民間的祭祀語言中,“獵”和“臘”是通用的。“臘”的本意就是乾肉。東漢末年的尚書鄭玄,在批註《詩經》的時候,曾經加上了這麼一行小字:“臘,小物全乾。”恰好印證了“獵”“臘”同義這件事情。
時至如今,人們在製作臘肉、臘腸的時候,通常也要把這些東西風乾,然後再根據後續的工藝,進行煙燻火烤。這與古人的臘制工藝,本質上並沒有多大的差別。
“臘”的字面含義,其實就是在遠古時期,人們處理肉食的一種方式。如果把肉食放到寒冷的室外,倒是不用擔心獵物腐壞,但它們很可能被野生的食肉動物叼走。為了確保東西既能儲存,又不會輕易丟失,人們便把這些東西掛到高處風乾,然後再儲藏起來,將其當做過冬的食糧。
根據《禮記》中的記載:“孟冬之月....臘先祖五祀”,說白了,人們對祭祀時節的選擇,與自然週期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人們不可能在播種,收割的時候祭祀,那時候人人忙得要死,誰有空主持祭祀?只有冬天了,沒有農活幹了,大家都閒下來了,才是最適合祭祀的時候。
在祭祀的時候,農戶各出所有,將豐盛的野味、糧食聚集到一起,然後向神靈與先祖禱告。等到祭祀儀式結束之後,全體民戶再一起享用這些美食。千年以後,這種集體用餐的方式,演變成為了今天的年夜飯。一般來說,我們在大城市混得再苦再累,也要回家和家人一起團聚,一起圍在大桌前,全家人團團圓圓地吃一頓飯。這其實也是上古風俗的一種延續。
所以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年夜飯與祭祀活動息息相關。人們一方面要慶祝豐收,另一方面也要祈求神靈的保佑。所以古代的年夜飯,往往有著非常出眾的儀式感。根據《禮記》中的另一端記載,子貢在觀察“臘祭”活動的時候,他給了一句評語,叫做“一國之人皆若狂”。
說白了,人們在進行“臘祭”的時候,場面極其熱烈歡快。當初風乾的臘肉臘雞,還有平時不捨得喝的酒,這次都被端到了桌子上。然後大家一醉方休,自然是“一國之人皆若狂”。時至如今,我們在春節時期天天喝酒,每天喝到昏天黑地,也是那個時代習俗的延續。
所以臘月的“臘”字,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臘肉、風乾肉這類的物品,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祭祀的儀式,更可以把它理解為春節的續章。這個字的背後,暗藏著我們上千年的民俗傳承,每個華人都該去了解一二。
-
10 # 蜜汁林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吧,讓我們共同來長知識。
農曆12月也是民間俗稱的“臘月”,那麼農曆12月為何又叫“臘月”呢?12月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等30多種稱呼,其中人們最熟知的當屬“臘月”。
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後三戌祭百神”之說,即每逢冬至後的第三個紀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先民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順,避災迎祥。這種儀式被稱為是“獵祭”。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卻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12月被叫做臘月。
此風俗起源於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制定立法將冬末春初,新舊交替的12月稱為“臘月”,12月初八日叫“臘日”。
-
11 # 粉色點亮生活
我們習慣地稱農曆的十二月為臘月,別稱蜡月,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稱謂,而是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
中國古代的人們都是非常敬畏祖先、敬畏天地神仙的。在一年裡的許多固定時間,他們都會設定、舉行祭祀儀式,臘就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一個“祭”名,素有“冬至後三戌祭百神”之說,也就是每逢冬至後的第三個紀日的天干地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民間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 漢應劭《風俗通義》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而獵與臘通假,所以獵祭成了臘祭,因此,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就順理成章地成為臘月。這起始於歷史上的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攽定曆法,正式將歲末年尾、辭舊迎新的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日稱為臘日,即現在說的臘八。
臘月的說法沿用至今,早已深入人心,成為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個小小的符號。
-
12 # 雲遊24735908485
臘月的臘字,從本身的意義是指古人在每年的農曆十二月都要祭祀神靈,那麼它就應該是祭祀的意思。臘月應該是祭祀的月份,因此臘本身是動詞性。
它與春節的緊密聯絡有:一,現代人也仍然傳承著祖先的傳統,在春節將至的臘月末要用肉酒還要燒黃錢等祭祀神靈和死去的老人親人,並乞求得到他們(她們)的保佑,以便使家人來年平安或發財等。二,臘月將醃製後的肉風乾或薰乾製成臘肉,以便春節家用和招待親友。三,臘月的最後一天是除夕,就是指舊年將過,晚上零點起就是新年初一開始了。華人還有守年的習俗,也就是要等到零點放鞭炮,叫辭舊迎新。
還有從臘月二十五早上開始至三十早上,貼春聯,也是辭舊迎新之意。就解析到這裡吧。
-
13 # 天地事務所
臘字兩個含義!
一,臘是新舊交替,
二:臘~獵,指在冬月裡用獵物祭祝先人,以祈福!
-
14 # 半個南山人
人們習慣把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為什麼叫臘月,臘字它又代表啥意思?
這還要從夏代時說起,在夏代的時候,人們把農曆的十二月稱為“嘉平”(臘祭的別稱),到了商朝時又稱為“青祀”,而到了周代,又叫“大臘”。古時候,大臘節這天,周代帝王要舉行比較隆重的祭典活動——冬祭。後來,大臘節祭祀百神的習俗才流傳到了民間,“大臘之月”也被稱為了“臘月”。所以說“臘”字代表的就是農曆的十二月,臘月也是祭祀的時刻。
-
15 # 梵一商貿
農曆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為什麼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呢?《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裡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壇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只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或者徒增趣味罷了。
-
16 # 延龍
一年之中,最後一個月是寒冬季節,此時百花凋零,惟臘梅迎寒怒放,人們贊臘梅花不畏苦寒精神,故稱此月為臘月。
花命名的12個月:
正月——柳月 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巧月 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陽月 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臘月 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
17 # 負十四
“臘”字的古音是xī,是形聲字。月字旁表示肉,“昔”是形旁也是聲旁。“昔”的意思是“往日的”、“舊時的”,和“肉(月)”合起來表示:陳舊的肉。“臘”的本義就是陳肉、乾肉。也可以作動詞,表示曬乾、製成乾肉。
柳宗元《捕蛇者說》提到“然得而腊之以為餌……”。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然而捉到它(永州的這種奇異的蛇)後把它晾乾用來做成藥餌,就可以治病。這裡的“臘”,就是曬乾、製成乾肉。
而臘肉的“臘”,原本是“臘”,從肉(月=肉),巤(liè)聲。古代陰曆十二月,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要祭祀眾神。“臘”的本義就是年終祭祀,是一種祭祀的祭名(《說文》: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臘”也就從祭祀發生時的陰曆十二月,變成了陰曆年的最後一個月。臘月(臘月)就是這麼來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南北朝時期固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漢族民間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看好,是打獵的“獵”,繁體字也是“獵”:從犬,巤liè聲)。
因為“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這種風俗起源於秦漢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制定曆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臘日”
-
18 #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影片
臘月“臘”是什麼意思?
農曆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
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為什麼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呢?《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裡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壇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
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
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只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或者徒增趣味罷了。
臘月是一個很重要的月份,而關於臘月的習俗就有不少。
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余月、極月、清祀、冬素、大呂等30多種稱呼。
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後三戌祭百神”之說,即每逢冬至後的第三個紀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傳統民間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
此風俗起源於秦漢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制定曆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臘日”。
臘月的“臘祭”是什麼意思? 臘祭,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祭祀文化。道教把一年分為五個臘日,認為凡此五臘日,宜為修齋、祭祀先祖。
《雲笈七籤》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七月七日名道德臘,十月一日名民歲臘,十二月節日名侯王臘。此五臘日並宜修齋並祭祀先祖。” 古人逢臘月就要圍獵,以捕獲的禽獸作“犧牲”祭祖宗。
據《風俗通》記載:“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或者臘接也,新故交接,狎 獵大祭以報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臘”就是打獵,用打來的野獸或自己養的家禽進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現在人們還習慣把臘月醃製的豬、牛、羊肉,稱為“臘肉”。
傳說“臘祭”原是神農氏(一說伊耆氏)時代的“索神鬼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歲終出祭”。
由於宗教、風俗自身的保守性和歷代統治階級出於自身目的提倡,這種產生於生產力低下的原始時代的中國傳統禮俗,一直保留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各個歷史時期,沿襲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演化為“春節”的習俗。
臘祭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冬日祭祀,現今的臘八節,祭灶節均由此而來的。 由於“臘祭”常在十二月舉行,故秦漢以後這個月被稱為臘月。但當時“臘祭”的日子並不固定,“臘祭”是“擇日舉行”。
到漢代時,“臘祭”中加入了“驅儺”的活動,以此祛除邪氣。這時“臘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後第三個戌日。 《說文解字》中解釋“臘”字:“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
到南北朝時期,據傳“臘祭”之神有八神,“臘祭”才被固定到臘月初八這一天,因此有了臘八節。
漢代時,臘祭的具體日子是冬至之後第三個戌日,因為古代是用干支計日計月的。
到南朝時,《荊楚歲時記》裡已明確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相當於今天的臘八節。
回覆列表
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
古代有“冬至後三戌祭百神”之說,即每逢冬至後的第三個紀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漢族民間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此風俗起源於秦漢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制定曆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