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點職成金

    你好題主,你問的問題具有一定代表性。職場中沒主見的人,是佔有一定比例的。

    職場中沒主見的人的典型表現就是你講到的,誰的意見都聽,同意的快變得更快。

    導致一些人在職場中沒主見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職場新人

    一個職場新人初入職場,陌生感尚未消除,可能很多事情拿捏不準,面對具體問題可能會沒主見。

    2.性格本身是順從型,遇事唯唯諾諾的人,職場中也會沒主見。

    3.原來可能在職場受過某些挫折,可能不敢直言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也會變得沒主見。

    如果是性格使然,說服沒主見的人很難。因為在職場中大家都是工作關係,你不可能有大把的時間去改變一個人的性格,除非自己願意改變才能有所改善。否則,別人是無法改變的。

    如果是職場新人,隨著入職時間的推移,加上工作經驗的積累,為人處世的歷練,沒主見的問題可能會有所改觀。

    對於受過某些挫折的人,如果有機會弄清事由,透過適當的鼓勵和創造外部支援條件,也可以有所改觀。

    具體到非要說服沒主見的人,只有兩種方法,一個是領導權威,再一個是制度約束。領導權威不可置疑,管理制度不得違背。

    沒主見的人在領導權威和制度面前,還是很願意服從的。這也解決了同意快變化快的問題。(圖片選自網路))

  • 2 # Offer畢業季

    沒有主見的人自身情緒不穩定,富有依賴性。在我看來,他還有惰性!他沒有堅定的理想和目標,需要一個領路人。平時就要與他建立信任,讓他認為你是一個很可靠的人,增加對你的依賴程度,從而提高自己的領導力。他認可你之後,自然什麼事情都會徵求一下你的意見。減少周圍人的聲音。根據您的問題,這個人如果總是聽取別人的意見,那他周圍一定會有很多其他的聲音在干擾他,而他也沒有什麼思考能力,或者處於糾結、迷茫的狀態,導致他的“善變“。對 於控制不了的人,就要想辦法控制他,從他周圍的人入手。用自己的磁場對他人進行一個輿論引導,讓大家產生共鳴。提高他的自主性,讓他擺脫惰性。他總聽別人的,就證明沒有自己的東西。這種人在工作上不會很優秀,他不願意去思考,往往以為自己偷一點懶就會佔到很大的便宜。總而言之 ,這種人我們應該遠離他!每個人都會有工作的時候 ,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工作。總結:沒有主見的人,我們可以引導他。但是因為懶惰不願意去思考的人我們應該遠離他,他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煩惱。所以減少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給生活做減法才會更快樂。

  • 3 # 六塊兒書店

    題主你好!

    我和你有同樣的感覺,這種人在公司裡非常常見,行動力尚可,但就是自己不會思考,別人說什麼,他就信什麼,讓我們摸不著頭腦。

    分析他們的心理,我想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不敢拿主意,因為覺得自己能力還不行,怕出錯;另一種是不想拿主意,自詡看透職場,說得多錯得多,還不如當一個聽話的人。

    關於如何勸說,我想有兩種具體方法,其前提都是從我們自身的改變做起的:

    1.把建議改成提問。

    當我們與沒有主見的人共事時,可以先放下自己的想法,轉而先問他的意見,“你是怎麼想的呢?”讓他面對問答題,而不是選擇題。在可控的範圍內,讓他按照他的想法行事,漸漸地幫他找到自主的感覺。

    2.賦予相應的權責

    緊接上條,當我們允許對方自主行事的時候,要告訴他,“既要享受做成的功勞,要對這件事的結果負責。”當然,如果對方不作為,那自然也會承擔不作為的後果。不願面對損失的心理,會讓這些沒有主見的人開始自己想辦法。

     

  • 4 # 良之才

    “小良觀點”:職場中其實有相當一部分人都屬於這種耳根子軟的人。對你提出的意見,可以很好的接受。對於其他人提出的意見,也能很好的接受。甚至有時候,前後不同人給出了相反的意見,只要聽上去有那麼點道理,都會迅速的改變自己的態度。這種人,看起來很好說服,其實恰恰因為沒有主見,讓其長久的保持某一態度,反而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於這類人來說,核心原因是因為這類人本身的職業價值觀不明晰,短期內也無法樹立起自己鮮明特點的價值觀。導致自己的職業態度搖擺不定,見異思遷。

    職場中如果面對這種問題,破局的辦法不是讓這類人改變自己的習慣(甚至是價值觀),形成鮮明的職業價值觀(坦白說,因為說服而試圖去改變別人,不現實)。關鍵的重點在於要強化自己的意見在其腦海中的重要程度,當有其他意見出現在其面前時,能迅速被其遮蔽。具體來說,就是在說服過程中,想辦法觸發社會壓力,強調從眾行為,並強化這種印象。針對說服這種搖擺型同事,該方法在小良自己的實踐過程中,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

    下面,小良詳細分析一下這種職場現象的表現,原因,以及解決辦法,相信按照小良的建議,一定可以能讓你在遇到此類問題時,處理的得心應手。

    一、沒主見的搖擺型同事的職場表現

    (1)沒有主見,往往是不受大家待見的職場老好人

    這真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本來想做一個老好人,不想拒絕,卻反而會讓別人產生意見。如果一味討好他人沒有自己的主見,其實很快就會失去他人對你的尊重,在工作中別人也會把你看作是沒有真學問的空瓶。

    (2)喜歡徵求意見,總是顯得被迫搖擺不定

    搖擺型同事的另一個特點是喜歡徵求意見。即便是這個問題在自己內心已經有了選擇,也還是會去徵求別人的意見。不然就會感覺到不安,但往往在徵求意見的過程中,又會迅速接受別人的觀點,往往會顯得被迫搖擺不定,其實還是自己的心態決定的。

    (3)目標感低,容易受外界言論的干擾

    搖擺型同事的目標感不強,往往在沒有搞清楚自己的真正目的前就開始一項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又會被現實的問題左右思想,忘記了自己的初衷。外在表現就是特別容易受到外界言論的干擾,忽略本意。

    (4)不會拒絕,答應容易,辦事困難,變數太多,永遠有客觀原因

    搖擺型同事的不會拒絕,對於很多要求會勉強答應(幾乎全部要求)。但這種人身上的變數太多,答應容易,做事卻困難,總是會發生各種意外,隨波逐流的結果就是永遠有著自己的客觀原因。

    (5)會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

    搖擺型同事很多時候,都無法單獨對一件重要的事情做出某種結論或判斷,為了穩妥起見,需要聽聽別人的意見。然而這一聽卻不要緊,明明已經很清晰的思路卻逐漸混亂起來,原本拿定的主意也開始動搖,緊接著就會迅速的自我否定 。

    二、千萬注意不要掉入說服的陷阱,你不是老師,不要觸碰別人的價值觀

    其實沒有主見的同事在心底會有著自己的想法。我們是因為遇到問題才需要去說服他人,初衷並不是幫助別人改正錯誤(當然這樣更好),但如果說只有改變他人的職業價值觀(即使它是錯的),才能完成說服工作,那小良認為,這種說服是註定會失敗的。早已偏移了本意。

    這彷彿就是一個陷阱,不改變他人的價值觀,就無法讓三心二意的人堅定心意。無法堅定心意,就會三心二意,就會搖擺。心理學中,把這個現象叫做說服陷阱。

    職場中,大家作為同事,因為一個問題就去觸碰他人的價值觀,其實是職場大忌。因為這種認知的改變是需要當事人用時間去不斷地剖析自我和慢慢積累的。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也不適合拔苗助長,更不適用於在說服中使用。如果對方不理解,很可能就會產生間隙,退一步說,你又能保證自己就完全沒有問題嗎?所以,千萬注意不要掉入說服的陷阱,更不要觸碰別人的價值觀。

    三、真正的破局點:社會壓力的力量

    既然如此,到底該怎麼做呢?有什麼辦法可以既能長久的說服對方,又能繞過說服陷阱?小良認為,關鍵要學會使用社會壓力的力量。

    (1)社會壓力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

    我們先來看一個著名的實驗:

    看上面這幾條線。如果讓你去猜,在三條對比線中哪一條與標準線的長度相等?是A線,B線,還是C線?你肯定會說是B線,對嗎?但在實驗中有76%的人選擇錯了。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沒錯,就是社會壓力的力量。

    我們來看看到底怎麼回事?在實驗中,7個人坐成一排,研究者讓他們回答這個問題,在第一個人回答問題之前,你會立刻得出B是正確的,但第一個人回答的是C。你大跌眼鏡,但也不擔心。但當第二個人的回答也是C時,你就會恐慌,到底發生了什麼?不幸的是,第四個第五個人都很確定的回答了C。這個時候,輪到你來回答了,你會怎麼選?還會堅持B嗎?

    實驗的答案是76%的人一致的給出了相同的錯誤答案,這就是社會壓力的力量!

    (2)為什麼社會壓力如此強大?資訊性影響和規範性影響

    什麼是資訊性影響?

    首先,我們有時會去遵循別人的信念和行為,是因為我們開始相信自己的信念是錯誤的。如果群眾的觀點和我們自己的觀點有矛盾,我們就會開始質疑自己信念的準確性,當正確答案模糊不清時這種傾向就會更加強烈。

    其次、資訊性影響的作用產生。沒有提供清晰和明確答案的狀況將會觸發資訊性影響,相比於信自己的信念,大部分人還是更願意相信周圍環境和人提供的資訊。

    最後、雖然資訊性影響常出現在答案模糊不清的情況下,但是當答案更清晰時,它就會被規範性影響所取代。

    什麼是規範性影響?

    也許比資訊性影響更有力的就是規範性影響——為避免承擔某一社會後果而去遵從的壓力。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懷疑自己的信念,而是因為感到一種壓力,想要避免自己看上去不正常。

    你會選C的深層次原因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前面問題的答案。如果說前3個人都一致的給出了錯誤答案對自己造成了一定的“資訊性影響”,讓自己開始猶豫到底要不要堅持自己。那麼,當前5個人都一致的給出錯誤答案時,更強大的“規範性影響”對自己產生的強烈的作用。其實,你仔細回顧一下自己的內心想法,最終讓你確定選C的原因不是因為懷疑自己的信念,而是因為你感到一種壓力,想要避免自己看上去不正常。

    如果在相同條件先,當僅僅被要求寫下答案時,相信很多人就不會選C,因為他的異常不會被他人發現。所以,我們去追求與他人一致時,不僅僅有“資訊性影響”,還有“規範性影響”。

    (3)社會排斥效應有著科學的依據

    為什麼社會排斥效應如此強大?從生物學視角來看,研究者發現,社會排斥和身體疼痛有著相同的“神經迴路”,一種叫作“前扣帶皮層”的大腦痛覺感覺區域。社會拒絕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能夠引起實在的痛苦。

    是的,你也許會思考:如果社會排斥是一種生理疼痛,我吃一片鎮痛片就能夠感覺好些了吧……嗯,真的是可以的。因為社會排斥和生理疼痛共享同樣的大腦神經迴路,某些鎮痛藥品被發現可以緩解由社會排斥引發的疼痛感。

    四、生活中,失去社會壓力會怎麼樣?

    生活中,也許大家從來沒有重視“社會壓力”這個概念,也不覺的失去“社會壓力”會怎麼樣,但實際的情況是,“社會壓力”對我們的影響其實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只是你也許沒有意識到而已。小良舉幾個常見的失去社會壓力的心理現象:

    (1)責任擴散

    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大家都是到,當人們認為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某一項活動中來時,責任也就相應的分攤給所有人。隨著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每個人都會感到更小的責任,因為大家都會假設別人會去處理,結果很可能就是沒水吃。

    看起來,很常見的現象,其背後的本質,恰恰就是帶走了每個人身上的社會責任感導致的。同時,也告訴我們,在幫助別人時不要屈從於社會壓力,學會適當的拒絕。永遠做一個積極主動的旁觀者,而不要莫名其妙的成為參與者。如果事情本來就是你的工作,就不要將你應盡的責任分散給其他人。

    (2)旁觀者效應

    另一個常見心理現象是“旁觀者效應”。與責任擴散不同的是,責任擴散是參與者太多。而“旁觀者效應”恰恰相反,是因為沒有參與者。當狀況不清晰,沒有明確責任歸屬時,人們會傾向於不做理會,以便自己能夠避免某種潛在的尷尬,成為一個舒適的旁觀者。

    其實這種心理現象的背後也是社會壓力的力量導致的。為了躲避這種壓力,人們會趨向於成為“旁觀者”。如果我們深知這一點,就可以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比如,如果你自己遇到麻煩,不要面對大眾進行廣泛而無目標的求救。面向大眾的、廣泛而無目標的呼救只會引起人群的責任分散。如果你急需幫助,你應該:1.鎖定某一個人,直接向她求救,這樣你就會打破她在人群中的匿名性;2.向她提出確定而直接的請求,如報警等。這個方法能夠在情況危急時成功“勸說”別人幫助你。

    四、如何利用社會壓力說服搖擺型同事?

    既然大家已經看到了社會壓力的強大力量,我們來看看如何利用它來說服搖擺型的同事。小良會詳細描述幾種精妙技巧,將社會壓力施加在你的說服目標身上。

    (1)指出目標方向的從眾行為

    使用從眾行為進行說服的一大好處是,從眾行為會因情況而變(非常關鍵)。比如,如果你在一個大家都在大聲說話的圖書館中——這種行為是與“在圖書館要保持安靜”的要求相違背的,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個圖書館的規定就是可以大聲喧譁,所以你心中想要“保持安靜”的壓力就變小了。

    因為從眾行為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靈活性允許你改變環境去傳達一種特定的從眾行為。例如,研究者在檢驗人們亂扔垃圾的傾向時,他們發現亂丟垃圾的比例和已經亂丟的垃圾數量成正比。當他們將地上的垃圾數量從1個增加到2個、4個,最後到8個,人們亂丟垃圾的比例依次從10%、20%、23%,增長到41%。因為地上已經有很多垃圾了,人們就會更願意遵從“將垃圾扔到地上”的不良行為;但是,當只有一點垃圾在地上時,人們就會更願意遵從“將垃圾扔進垃圾桶”的行為。

    你會如何將這個發現用在說服中呢?

    我們先看一個利用鼓勵的例子:讓我們用小費和酬金做例子,如果你工作的地方有一個裝小費的罐子,你想要給顧客施加壓力,讓他們多給小費,可以每天開店前都在罐子內放相當多的人民幣。不僅僅因為這些錢能夠傳遞一種“給小費要慷慨大方”的心理行為,而且罐子中的人民幣也能夠傳達一種要求,即給小費要用紙幣,而不是硬幣。如果你工作的地方會將小費分享給所有工作人員,你就要事先告訴大家,你最初放進了多少錢,最後從小費總數中減去你之前放進去的錢即可。

    如果你知道,這個簡單的技巧能夠讓你多收多少小費,你會非常驚訝。其實,這個場景放在車站或者廣場藝人上效果更佳。

    我們再來看一個抑制的例子:相比鼓勵行為如慷慨的小費,如果你想要進行抑制行為,如大學生飲酒問題,會怎樣?強調從眾行為在這些情況下也能夠幫助你。假設一個大學委員會僱你在學生之中張貼、派發抑制酗酒的告示。下面兩條文案中,你認為哪個更有效?

    最新民意調查顯示,本校大量學生酗酒,請安全飲酒。最新民意調查顯示,本校大部分學生特別注意飲酒安全,請繼續安全飲酒。

    大量研究表明,第二條宣傳文案更有效。第一條文案意圖強調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但不幸的是,這種資訊弊大於利,因為它將從眾心理指向不受歡迎的行為,如酗酒。你想要避免這種行為時,只有當你將從眾心理指向人們期望的行為而不是有害行為,才會更有效。第二條宣傳文案更有效,因為它將從眾心理指向安全飲酒——一種人們期望的行為。

    正如羅伯特·恰爾迪尼在2003年所說:“在‘每個人都做這件不受歡迎的事’這句話中潛藏著強大的規範性資訊‘很多人都這樣做’。”

    簡而言之,當你想要鼓勵或抑制某人的某種行為,你應該將從眾心理指向人們期望的行為。如果你想要增加消費,就要證明大部分消費者給小費都非常慷慨。如果你想要抑制酗酒,就要證明大部分學生都在適度飲酒。永遠記得將從眾心理指向你想讓目標物件遵從的那個方向。

    (2)互惠規範

    互惠原則是最強大的社會規範之一。一條互惠互利,並渴求保持平衡的蹺蹺板,連線在我們和他人之間。當某人幫助了我們,蹺蹺板就會向我們這邊傾斜,我們就感到有義務為他做些什麼來回報,以便讓蹺蹺板重新獲得平衡。這種先天的壓力能夠導向一些非常有力的說服技巧。

    但是首先要弄明白的是,為什麼我們會感到這種壓力?

    我們感到互惠壓力有兩點原因。第一,如果不往來,我們就偏離了社會規範,這會帶來被社會排斥的疼痛感。因此,我們互惠互利是想要避免來自社會排斥的痛苦。第二,超越這膚淺的動機,我們的內心有一種責任感。當有人將蹺蹺板向我們這邊傾斜,我們會感到有義務回報這個幫助,即使這個幫助不為更多人所知。

    互惠的規範變得如此“內在化”,以致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我們也會屈從於它的壓力。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去運用這種壓力嗎?下面闡述兩個方法,你能夠使用它們讓蹺蹺板傾向你的目標那邊:主動的幫助和恭維。

    (3)主動的幫助

    主動的幫助能夠觸發某人心中一種強大的責任感。

    我們大多數人都經歷過這個。你正坐在你的車裡,想著自己的生意,突然有人不知道從哪裡蹦出來,開始洗你的車窗。很煩人,對不對?不幸的是,這種煩人的、不請自來的幫助會困擾你很長一段時間,為什麼?因為他們有效地將互惠蹺蹺板傾斜了。與其抱怨這些不請自來的幫助,為什麼不好好利用它們呢?有很多機會可以給人們這些小幫助、小恩惠,從而觸發互惠的需求。

    前面的方法解釋了為什麼在小費罐子中放入人民幣能夠獲得更多的小費,但是如果你只是收到作為服務員在正常範圍內的小費,你會怎麼做呢?你可以透過一些主動的服務來提高小費的範圍。如果你給你所服務的顧客提供一些主動的服務或幫助,如在送上賬單時遞上一顆薄荷糖,你就給他們帶來要留下更多小費的壓力了。

    (4)恭維

    就表面來看,人們都喜歡恭維和讚美。誠然,你不能對你的目標進行不顧一切的讚美和恭維。但是你也不能扭捏地去表達你對你的目標的人品的真正的讚美和尊敬。讚美不僅能夠提高你的可愛度,也能夠讓蹺蹺板傾斜向你的目標那邊。當有人讚美你,你難道沒有一種想要回報一些善意的衝動嗎?這幾乎是一種自動自發的反應。

    如果有人稱讚你的服飾,你會發現你也在觀察他的衣服、髮型和鞋子等所有能夠看到的,以便能夠以相同的讚美去迴應。甚至有調查表明,讚美能夠導向很多形式的回報,不僅僅是讚美回報,一些調查研究表明,讚美顧客能夠得到更多小費、更好的產品評價和更高的銷售佣金。如果你是一個服務生或服務員,一句針對顧客點菜品位的簡單讚美,如“這道菜我吃過,非常美味,是非常好的選擇”,能夠創造奇蹟。

    (5)找出相似性

    相似性是另一個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行為的強大力量。你與對方之間共有的相似點能夠幫助你建立與對方的默契,大大提升你獲得順從的機率。

    是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我們對自己名字的深度在意,就是所謂的“姓名效應”。

    調查表明,消費者明顯更願意選擇品牌名稱中與自己的名字有相同字母的品牌,而且這種效應非常強烈,以至於這些品牌能夠影響人們如何使用這些產品。

    五、結語

    如果你還在為說服職場中沒有主見的搖擺型同事而煩惱,千萬不要掉入說服陷阱中,和一個人的價值觀做抗爭。把握好真正的破局點,用好附帶社會壓力的事實去說服搖擺型同事,而這種壓力,會一直作用在他身上,起到長久持續的作用。具體來說,就是利用好從眾行為、互惠規則、以及相似性,巧妙的改變對方的想法,真正的說服這種搖擺型同事。

  • 5 # 上山樵

    這個問題其實要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要先看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再採取先對應的策略。舉個例子,如果對方是一個深藏不露,城府很深的人,那他的話只能聽一半,他講話會繞來繞去,繞到最後才會把自己的目的給丟擲來。對付這種人就要採取先對應的策略。

    對付這些沒有主見的人,我們總的原則要先了解對方的目的是什麼?他們軟軟肋在哪裡?歸納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對方怕什麼?我們就要說什麼。即便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他或許性格柔軟,或者威懾於我們之中某些人。他誰都不想得罪,所以會導致意見翻來覆去,拿捏不定。當我們明白對方怕什麼。我們就要跟他說清楚。說清楚來龍去脈,說清楚事情的原因後果,讓他做出正確的判斷。

    第二,把問題拋給對方。當遇到翻來覆去毫無主見的人,或者是心機城府很深的人。我們把問題拋給他,限定時間,給我們反饋。在規定的時間內必須做出一個決定。這樣就避免了責任都壓在我們自己身上。

    第三,後果嚴重性明確掉。有些拿捏不定主意的人,是沒有考慮清楚事情的原因,後果。也就是說,他想問題想的不透徹,沒有想那麼遠。這就需要我們來點醒,給他一個誠懇的忠告。把這件事情的後果,出現什麼得失,明確並一一交代清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騎馬與砍殺2有必要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