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科雪碧

    這問題問的實在太好了。事實上,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物理學家真應該開發一個全新的科學分支。

    答案在於量子力學,自20世紀初,科學家們開始發展量子力學。如果你想要完全理解量子力學,那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不過為了簡短起見,我們先從這個概念開始說起:原子中的電子所位於的“殼層”,稱為能級。能級與原子核的距離是固定的。電子可以從一個能級躍遷到另一個能級,但前提是它們必須吸收或釋放出一定的能量。例如,如果一個電子從第1能級躍遷到第2能級,它就必須吸收與之相對應的兩級之間的能量差。同樣的,電子也可以從第2能級下降到第1能級,不過它必須釋放出與之相對應的兩級之間的能量差。

    所有的電子都趨向於躍遷到最低能級,所以看起來電子似乎會佔據所有的第1能級,聚集在原子核附近。不過,每個能級都有自己的最大佔用率。第1能級只能容納2個電子。如果第1能級已經包含了兩個電子,那麼其他多餘的電子就必須進入到第2能級,而第2能級可以容納8個電子。電子總是會盡可能的躍遷到最低能級,但是它們不會在能級之間塌陷。

    這就是所有的電子都不會坍縮到原子核附近的原因了,因為它們根本做不到。它們只能存在於特定的位置,當這些位置滿了,而原子又得到了更多的電子,它就必須向外擴張。

  • 2 # 布魯諾二

    現代物理認為原子的結構只是原子核與電子,這大錯特錯!原子結構中佔絕大多數質量的是光子,原子核在不停地吸收和釋放光子,而電子也在不停地吸收和發射光子,從而形成電子的繞核運動。光子是極小的完全彈性的光速慣性碰撞運動的物質粒子,受生理和技術限制,我們無法觀測單個光子,不能觀測並不代表它不存在,原子中光子佔絕對質量和起絕對作用,整個宇宙物質運動都是光子推動的。宇宙奧秘盡在能量球理論!

  • 3 # 築夢文化

    因為沒有足否大的力。所謂大力出奇跡。

    宇宙大爆炸之初宇宙上所有粒子之間沒有任何空隙,每個粒子都是接踵摩肩,緊緊的抱在一起,那麼如果這麼密集有多小呢。猜測大約也就一個芝麻那麼大。此時引力極大壓力極高,溫度極高,粒子之間都要求擴張領地,電子也要,原子也要,中微子,夸克子,暗物質,都要自己本身大幾億倍的空間作為自己的後花園,一時間吵的不可開交,發生了械鬥,炸鍋了。然後boom一聲。。就就宇宙大爆炸了。

    後來,宇宙形成後還有部分粒子希望過上兄弟一家親的生活即使不能接踵摩肩,至少可以過到一個小區裡吧? 然後就有了黑洞中子星,白矮星等超高密度的形體。

    在這些形星體內部,已經沒有了宇宙大爆炸前那樣超密集的距離,但也比現在要緊密的多如果把地球壓縮成一黑洞,體積大約只有一個雞蛋大小,質量卻不變,所包含的原子數量也不變。只是在電子和原子核和夸克子之間都幾乎沒有了真空範圍。都被黑洞的壓力給壓榨光了。

  • 4 # 老粥科普

    原子內部的空間真的是真空嗎?

    目前我們人類並沒有能力把某一個原子掰開了揉碎了看它裡面究竟是什麼模樣,自然也無從知曉原子核與它外面電子之間到底是不是還有一種我們完全沒有發現的物質。

    但我們現在沒有發現物質不能證明這個空間裡是完全真空的狀態。或許那就是某種“暗物質”呢?

    我之所以這麼假設,是因為科學家們告訴我有很多電子它其實並不是繞著原子核旋轉,就像是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樣。科學家們說有很多電子實際上是在原子的某個區域隨機“出現”,它的軌跡就像是一團“電子雲”。那麼會不會是原子核周圍有某種我們還沒有發現的物質約束了電子的運動呢?

  • 5 # 山石頭剪子布

    這是運動的原故。大看小,世界是運動的,由慢到快直至消逝。小看大,世界是靜止的,由快到慢直至停止。電子自轉,時快時慢受原子該影響,最快時的速度是光速的10的10次方,也就是說比光速要快很多。

  • 6 # 亦路514

    看了很多回答,我覺得都不太靠譜。

    原子核是物質,有質量。質量的就要對外輻射力,這個力是充滿質量所能輻射到的空間的。

    那麼有力算真空嗎?我覺得宇宙內部就沒有所謂真空,你以為空其實都填充著力。

    而電子雖質量遠小於原子核,但因為有質量,才能保證電子在原子核周圍運動,而且能夠達到相對平衡。

    其實恆星與行星也是這樣的,很多人以為地球是不斷解決太陽,最終墜落到太陽上。其實這個觀點也是錯誤的,如果太陽還是正常的恆星,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地球只會在一個範圍內運動,近了被排斥,遠了被吸引,與電子的狀態相同。

    原子內部也是充斥著力與力的作用的,何來真空?

  • 7 # 悟真實

    這不是僅靠物理學知識就能解答的,法性之相無大小之分別,原子核存在的本源動力來自於真空超弦的法性振動,振動不停止,原子核就能存在下去,而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又是另一種超弦振動產生的點粒子,所以,原子核與電子的關係實質上是兩種不同型別的超弦相互作用的關係。

  • 8 # 語境思維

    我理解你說的“塌陷”,是電子與核子合併吧。這涉及“緻密性”機制。試想電風扇葉片。靜止時,看到葉片之間有間隙,飛蟲可穿越。高速旋轉時,看到三個葉片成了整體,飛蟲過不去。

    數量級尺度是這樣的:原子的半徑大約10^-10m,原子核的半徑10^-15m,電子半徑10^-16m,好比,地球半徑與地日距/天文單位(6.4×10^3 VS 1.5×10^8)的空間規模,地球沒被太陽收集。

    為什麼電子沒有塌陷到原子核呢?我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①電子以2200km/s的線速度,繞原子核旋轉,形成“緻密”的電子雲“實體”,對外有如“牆壁”一樣的阻擋,不會被其它原子擠壓。

    ②電子與原子核之間,既有電磁引力(庫倫定律),又有萬有斥力。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公式:F=Gmm"/r²,其中m與m"之間的距離,不能很小,否則引力會荒唐大。因此通常,電子與核子間距不能小於10^-10m即0.1奈米。

  • 9 # 不知道53729674

    如果按能量級別分,越靠近核心的能級越高,要進入這個區域需要非常的能量,然後釋放更大的能量。有質量損失了。就好像一個大水庫,水位越高,能量越大,而開啟閘門需要的能量也越大。極高的溫度和高能對撞可以達到這個級別。

  • 10 # NetFarmer

    目前的科技水平還無法研究認識到不同粒子層的奧秘。每一層粒子所組成的是有體有面的,都不是孤立的。人類肉眼所能看到的是分子組成的表面空間,至於原子所組成的那一層空間,乃至更微觀,更宏觀粒子空間,每層空間的法則應該是不一樣的,所以你無法用分子層空間法則思維其它空間的現象。

  • 11 # 愛美女更愛錢

    原子內部只有原子核是實體的,其它都是空的,如果原子核像籃球一樣大,整個原子就像教堂那麼大。而世間萬物都是原子組成的,應該都是“空”的,只所以你能拿起東西,能夠親你的女友,能坐到凳子上,是因為原子的外部都是電子,帶副電,同性相斥,所以你才能“碰到”別的東西。其實你和你的女友身上的電子在相互排斥,你的屁股其實是懸在凳子上,距離凳子還有0.00001毫米(幾個零記不清了)的。

  • 12 # 張雙南

    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而正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最終產生了量子力學

    首先我們看看太陽系為什麼沒有坍塌,因為太陽系也幾乎是真空的。牛頓的回答是這樣的:雖然萬有引力使得太陽對太陽系內的天體都有引力,但是包括地球在內的天體繞著太陽的運動的離心力和引力達到了平衡,使得這些天體不會坍塌到太陽上。但是如果用廣義相對論考察這些天體的運動,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天體的運動必然會產生引力波損失能量,最終太陽系還是會坍塌的。當然詳細的計算表明,依靠引力波損失能量的時間尺度會太長,很可能太陽本身的演化最終會導致太陽系瓦解掉。

    最開始物理學家盧瑟福也是試圖用太陽系的模型來理解原子為什麼不塌縮的。原子核帶有正電荷,而電子的電荷的負的,所以原子核和電子之間有吸引力,類似太陽對行星的吸引力。電子為了不掉到原子核上,就必須繞著原子核高速運動,讓離心力和吸引力達到平衡。但是這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電子繞著原子核運動就是加速運動,而電荷的加速運動必然會產生電磁波輻射。按照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進行計算,立刻就發現電子的電磁波輻射會很強,幾乎瞬時就會損失掉全部的動能落到原子核上,也就是穩定的原子不可能存在!這顯然是荒謬的!

    那麼怎麼辦?物理學家波爾就提出了關於原子的最早的量子模型:電子在原子核內並不是繞著原子核做瘋狂的圓周運動,而是處於一些穩定的軌道上,在這些軌道上不會產生電磁波輻射,只有電子在這些穩定的軌道(也稱為“能級”)之間跳動(也稱為“躍遷”)時,才吸收或者發出光子,光子的能量就是兩個軌道的能級之差,因此光子的能量就是“量子化”的,這就是最早的波爾原子模型,根據這個模型計算的氫原子的光譜和實驗觀測到的非常一致。當然現在量子力學比當初波爾提出來的時候複雜和完善了很多,我就不在這裡介紹了。由於波爾當時的這個思想是革命性的,就靠著這個工作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13 # iMoonlight

    問了一個物理系的小盆友,回答很有意思,貼出來: 我理解的是你不能像想象行星那樣去想微觀粒子,這些東西都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是被彎曲的時空束縛在不同的軌道的,就像光線逃不出黑洞視界一樣~感謝CF

  • 14 # 旅行link

    原子內部是真空的,這種說法當然是不成立的。這是20世紀初,盧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中間是原子核,四周是環繞的電子。原子核帶有正電荷,而電子的電荷的負的,所以原子核和電子之間有吸引力,類似太陽對行星的吸引力。電子為了不掉到原子核上,就必須繞著原子核高速運動,讓離心力和吸引力達到平衡。但是這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電子繞著原子核運動就是加速運動,而電荷的加速運動必然會產生電磁波輻射。按照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進行計算,立刻就發現電子的電磁波輻射會很強,幾乎瞬時就會損失掉全部的動能落到原子核上,也就是穩定的原子不可能存在!這顯然是荒謬的!

    回答第二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要講清它,簡直就要講一遍量子力學的發展世。因為世界上,氫原子最簡單,核外只有一個電子,我們就從氫原子說起吧。

    上圖就是巴爾末發現的氫原子光譜線,根據盧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外電子在放射輻射能時,電子的能量一定要減少(能量守恆),電子就不斷接近原子核,最後電子落到原子核上,和原子核(質子)結合,變成中子。所以根據古典力學的理論,原子是不穩定的,隨時隨地變成中子。所以如果用古典力學去解釋原子結構,原子的確是要塌陷的。但事實是原子沒有塌陷(至少在地球上,至於說中子星,那隻能讓民科去發揮了,我沒有這個想象力),波爾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在盧瑟福原子模型的基礎上,用庫侖定律,牛頓力學,再揉合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論,搞了個大雜燴,提出了三點假設,一,電子在能量不連續的穩定的軌道上執行時,是不輻射電磁能量的。二,電子在不同的電子軌道上躍遷時吸收或輻射能量。三,這些穩定軌道的主量子數是n=1,2,3,。。。(參考上面第二個圖)根據波爾理論,就很好地解釋了氫原子的光譜圖。這就是波爾的量子理論,但他的理論是有缺陷的,是用古典理論強加上量子條件,有點牽強,不倫不類。

  • 15 # 蘭田猿人

    我以一個外行的角度看,原子的內部空間不會是真空的,宇宙中除了氫原子以外所有物質原子的外圍電子數最少在兩個以上,兩個電子如果要靠近斥力必然要加強,阻礙它們進一步靠近,因此,原子不會塌縮。氫原子就不同了,因為外圍只一個電子,它很容易被核內帶正電子的質子結合形成中子,宇宙中的中子很有可能就是因此生成的,所以,通常情況下很難見到氫原子,氫原子在任何情況下,一旦產生,立即與其它原子結合以分子態存在,除非有特殊情況。

    另外,原子的內部也不可能是真空,起碼原子內有原子核,就決定了原子內部不是真空。還有原子外圍電子對空間的帶電粒子有排斥作用,但對中性粒子不會產生影響,所以,原子內部一定充滿了中性以太粒子。總體說,原子內外以太粒子一定有差別,內少外多,造成內外壓差,內低外高,引力可能就因此而成。因此,原子數量越多,質量越大,引力勢阱也就越大,引力的實質其實就是個以太粒子低壓區。

  • 16 # 趙世傑1984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但其實不好回答。

    自然界所有物質基本都是以原子構成(氧氣由氧氣分子構成,鐵直接是原子,鹽是離子,而離子是得失電子的原子),那麼原子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還有核外電子構成,電子與原子核的距離大約是10萬人體育場外牆上的螞蟻和場中心的螞蟻,或者說地球是原子,原子核是乒乓球,那麼電子和核之間的距離相當於是真空。

    為什麼不塌陷的原因很簡單,電子繞環運動有很高的動能,以氫原子為例,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氕沒有中子,氘有一箇中子,氚有2箇中子,氕大概佔所有氫原子的98%左右),但是我們能看到的氫原子全部是球體,因為1個電子很努力的飛。

    因此,用宏觀的經典力學萬有引力來看,當速度足夠大,離心力大,塌陷的可能不存在(這個大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看法),在1913年左右波爾提出電子躍遷軌道理論,大意是電子並不是一直在一個高度軌道執行,而是有可能低也有可能高,這貨因此得了塊諾貝爾獎金牌。

    舉例,地球是原子核,月球是電子,中間也是真空,為什麼月球不塌縮呢,道理是一樣的,另外,月球速度很慢,電子速度快彌補了質量上的差別

  • 17 # 空杯子

    原子內部真空,為什麼原子沒有坍塌,這個問題問的太“宏觀”了。在我們肉眼可及的宏觀領域,一堆物質如果裡面太空,很容易坍塌。可在微觀世界,則完全不同於宏觀世界。在微觀世界裡完全就是量子化的,這世界本質上就不像宏觀世界表現的那樣是連續的,這一點已經叫我們大吃一驚的了。

    那麼,這個問題就轉化為:電子為什麼繞著原子核旋轉,而又不像人造衛星一樣最後必然撞向地球?原子外觀上看起來很“飽滿”,裡面竟然很空,可它又為什麼不坍塌呢?

    電子為什麼繞原子核旋轉?首先是因為電子帶負電荷,原子核帶正電荷,異性電荷相吸,電子便應該向原子核靠攏。但電子為什麼沒有撞向原子核呢?這是因為電子圍繞原子核做一個高速的圓周運動,旋轉便產生了一個離心作用,電子便避免了飛向原子核而使原子坍塌的命運。

    電子可不可能減速,最終“撞上”原子核呢?不可能。地球的人造衛星可能最後失速,撞向地球,那是因為有地球大氣的阻礙。而原子中是完全真空的,沒有這種阻礙作用,所以電子是不會撞上原子核的。這和月球不會撞上地球是一個道理,月球離地球足夠遠,不可能受到地球大氣的阻礙。

    原子接受外部能量,電子可能發生軌道躍遷,當電子又重新回到低軌道時,就放出光子,這個能量也是量子化的。而當物質溫度降低下來後,電子回到原來的軌道繼續做圓周運動,不會繼續向外釋放光子。這個過程和白熾燈裡鎢絲髮光的道理是一樣的。

    至於電子做圓周運動的初速度是從哪裡來的,這個確實不知,也沒有看過這樣的科普文章。這個問題可能與月亮的初速度、地球的初速度從哪裡來的一樣,都還是科學之謎吧?

    實際上原子大都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化合物內的原子(離子)之間,是靠化合鍵結合在一起的。所謂的“化合鍵力”本質上還應該是電荷之間的吸引力吧。因此,原子的不坍塌,是以原子彼此化合的形態表現的不坍塌。

    就能想到這麼多,非物理專業的,可能有所錯誤,見諒!

  • 18 # 一品霄雲

    波爾的量子模型比較接近真像,也能解釋很多物理問題。但事實上原子並不像所謂的太陽系,可以把原子理解為地球,電子就像地球表面的大氣,

    原子核(地球)的量級也決定了電子(大氣層)的量級。而且電子如同大氣層一樣也是流動的。當多個原子相組的時候電子會更加有序,可以想像成月亮帶來的潮汐,或者可以理解兩個地球非常接近時,大氣層會在引力的作用下集中一處(也有可能會產生部分遊離)。人們為了理解原子而且往往把電子設想成為一個粒子點。這讓物理科學進入了一個誤區,讓很多現象變得難以解釋。電子其實也是能量場,依條件有時集中一處(或多處)一般為均勻包裹在原子表面。像行星碰撞地球或黑洞逃逸物質一樣的,光子可以被吸收也可以脫離。但一般來說需要特定的條件,如電子溢位或原子核能量改變等。一定要說太陽系的話,太陽系就像分子。

    最後,地球是中心是真空的嗎?我認為不是,原子內部也不是真空的。

  • 19 # 寧靜致遠WQ

    原子會不會塌縮,和原子內部是不是真空,沒有關係。大家都知道金屬都是晶體結構,都是原子狀態存在,隨著核電核增加,原子的穩定性出現鬆動,放射性元素鈾U出現。這說明原子會出現碎裂現象,約束原子的核力被打破,不過不是塌縮而是膨脹。所以要想原子塌縮,其需要的力量非常大,就目前人類的能力,根本無法做到。但宇宙中存在原子塌縮的這種現象,那就是中子星,比中子星塌縮的更厲害的黑洞,其內部已經沒有粒子結構了,完全是另一種非常緻密狀態。

  • 20 # 原相

    首先我要說,世界沒有所謂的物質!神馬客觀存在的東西也是騙人的,如果你有心去看一塊石頭在顯微鏡下的不斷放大,你會發現到了原子級別就是很多的空地和一小團原子核,而一旦你放大原子核就找不到東西了,也是現在科學的終點。那麼石頭就是那千萬分之一體積的原子核才是實在嗎?

    然而我要說的是量子級別裡,原子核也不是實在,再放大原子核之後找不到任何的實在了,用放大鏡捕捉後發現其只是一團機率存在的東西,它所在的位置是一個大機率出現的位置。這種現象和我們科學家常常說的波爾運動很像,即物體始終做的混亂無序的運動。

    但是在一次電子雙縫干涉實驗之後,這個解釋都被打破了,科學家發現電子居然能像光一樣穿過縫隙散射開來,電子還是物質嗎?是實在嗎?以至於後來出現了薛定諤的貓,愛因斯坦也跳出來反駁說上帝不擲骰子!

    最後我要說,世界本沒有物質,不過是一團團能量,能量最高的存在形式是光,然後是氣體,液體,固體。固體是圍繞著小半徑旋轉的能量,它們有一個 出現的核心位置就是原子核,當然也有偶然出界運動的能量團作為原子的體積範圍,出現的機率大小作為電子等計算多少,這能量比較穩定,元素也相對固定。但是並不是說不能改變,原子彈就是改變了原子核的能量等級而釋放出來的能量,這個世界其實除了能量神馬都沒有!

    原子是真空的,但是它的能量在維持著自己的空間,在對外界產生著作用,所以能量間的互相作用才是本質。聽完我的話應該不會有人拿著石頭說這個是客觀存在了吧,你拿著的不過是在當前環境下穩定的一團能量,換個環境它可能變成氣體液體甚至是光,總之,它不是客觀的,它的內部不停地運動變化,只是現在它大機率是這個樣子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興手機系統流暢,質量可靠,售後服務也不錯,為啥仍有水軍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