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杏花姑娘
-
2 # 哈密瓜的家鄉
答案很簡單,解釋清楚原因,卻不容易。還需細說,慢慢道來。
那就先從從明朝講起。
公元1368年,他在血腥百年的中華大地上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政權,國號“大明”。他叫朱元璋,明太祖高皇帝。
一個全新的時代,就此拉開了序幕。
作為新時代的開創者,他驅除了蒙古人的殘暴統治,使漢族重新回到政權的主宰地位,長期以來混亂紛擾的中原大地迎來了光明。至此,中原大地上再也沒有血腥的四等人制,有的是“以德懷之”的民族方針。朱元璋拒絕了“立威”的武力使其服的建議。
四夷一家,胡越一家。朱元璋不是民族主義者,而是國家主義者。
四海重歸一統,四夷具為一家,他當然功蓋萬古。奇怪的是,做出這樣一番事業的帝王,居然是個“要飯的窮和尚”。
的確如此。
從小乞討飽受腐敗政府壓迫的經歷使他終其一生都嚴重缺乏安全感——當官的,可沒什麼好東西。他恨透了狗仗人勢草菅人命的官員。就算是做了皇帝,他不相信其他任何人,當然,尤其是官員。
但由於出身農民階級的思想侷限,他無法開眼去看遠方的世界。
洪武初年,明朝立國之初,蒙古雖北逃,但實力仍舊存在,他們隨時可能南下。那便是一種威脅,嚴重的威脅,必欲除之而後快。沒錯,他決定大舉北伐,將蒙古徹底擊垮。
但他又不得不時刻注意著東南海防。作為一個吃盡了元末統治之苦的人,他決定以北伐為重,而沿海地區,倒不如關上,關上省心。至於貿易,確實會少掙點兒,但比起解決海患費的錢,兩者一抵消大概也不會虧吧。
這便是他的侷限,不僅僅是農民階級的,更是時代產生的。經過考慮,在洪武三年,中央南京應天府正式頒佈並實行海禁政策,不許民間“片板下海”,主要為的就是解決邊患,以及更好地解決邊患。並憑藉著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及建國初期兵將的全力配合,洪武年間的八次北伐沉重打擊了北元殘餘勢力,也奠定了明代的基本版圖。
海禁似乎有利於朱元璋的王朝,因其為大明解除了北伐的後顧之憂。
但眾所周知,海禁的負面作用卻遠大於北伐的功效。
那麼海禁是否就完全不合理呢?
華夏文明的起源有兩種:殷商為代表的海洋工業傳統,和以西周為代表的大陸農業傳統。絲綢之路的開通讓我們的民族奮發向上積極對外,建立的帝國也是世界性的;而唐末與西域失聯卻是我們的大不幸。種種事件,最終,我們的民族選擇了在後者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走到天昏地暗,走到萬劫不復。
兩種道路孰優孰劣,一目瞭然。但在當時看來,海禁,卻未必就不合理。
華人的小農經濟和小農思想是地理因素決定的。東南兩面有一望無際的東海南海,西臨高聳入雲的青藏高原和寸草不生的大沙漠,北邊接壤著無垠的西伯利亞大草原。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造成了華夏大地穩定的社會狀況。而相對於希臘等文明發源處只有少數貧瘠的耕地,華夏大地肥沃的土地則非常適合種植農作物。
於是,華夏的農耕文明就此誕生了。
在這樣一種社會狀態之下,同一階級中,哪一類人更有話語權呢?相對於年輕人的冒險體質,在這種週而復始年復一年的穩定社會下,經驗才是最重要的。而最有經驗的,當然不是年輕人,而是老年人。
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如此注重孝道的原因,甚至有我們今天看來甚是奇葩的“郭巨埋兒”,也被那時的人們看做高尚教育事蹟。
話說回來,朱元璋正是出身於社會底層,有厚重的小農思想也不足為奇了。
因而“順天應時”地誕生了海禁。
因此,重本抑末,也在明朝開始大放異彩了。政府重視農業而忽視甚至打壓商業,也正是發達農業文明的統治者們為了維護統治的必然之舉,且越是往後,越是如此。所以自明代開始,社會就正式進入向內發展的道路,傳承千年的自由海上貿易自然也被攔腰斬斷。
清朝盡承明制。
清君看到比自己先進的明,選擇對既定其制度全盤接受。只是清朝君主專制更加強大,最突出的表現之一就是內閣。
明朝時,神宗萬曆皇帝想立鄭貴妃所生的皇子作為太子,但在當時的宗法制度下,當太子的應當是長子朱常洛。可惜朱常洛在父親萬曆皇帝的心中遠不及他的那個弟弟。而立嫡以長是祖宗之法,歷史上劉表袁紹等人的廢長立幼帶來的失敗教訓又時刻敲打著世人們。於是內閣大臣們將太子比作國本,為了是社稷安定,他們就算冒上生命危險也要挺身而出,這也就開始了長達二十九年的國本之爭。
國本之爭的結果,竟是以大臣勝利,皇帝妥協而告終。
此案表明了至少兩點:
一,祖宗之餘威,威力無邊
江山是祖宗打下來的,百姓是祖宗留下來的,皇位是祖宗傳下來的,誰有資格反對祖宗?
二,君主專制在明朝還未完全強化
明朝,大臣依然有抓住皇上講道理的機會。儘管那時君主的權力已經很強大了,只要你有氣節,你有地位,你有道義,你就可以教訓皇帝。而到了清朝,則真正變成了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就算是內閣大臣們,也是隻能拿著筆跪在地上做記錄。
這兩點又在清朝發揮到了極致。
清德宗光緒年間,康有為領導的戊戌變法,就遭到了頑固派的強烈反對。榮祿對康有為丟擲了一句在當時強有力的話:
“祖宗之法不可變!”
結合上面分析,要理解這句今天我們看來沒什麼邏輯的反對激辭,卻在當時的分量異常之重的原因,也就不困難了。
清朝皇族們本是塞外的“蠻夷”,他們難得有一次入關一統天下的機會,自然無比珍惜。統治者們也清楚,他們自身的文化積澱不如在當時相對先進的漢族,所以主張漢化。但另一方面,也保留並發展了許多滿洲舊俗,具體不再舉例。正是由於來之不易的機會,他們對皇位的愛戀甚至高於漢人統治者,因此他們對皇位繼承人的培養尤為重視。具體表現為,對皇子們童年生活有著苛刻的要求。所以從早上五點,一直到下午五點,皇子們每天的學習基本上十二個小時之多。在這十二個小時中,他們在得到師傅允許的情況下,有一到兩次十五分鐘的休息時間,讀書作息時間是很嚴格的。他們不僅每天學習的時間長,同時全年中,只允許休息五天。其他的日子都是在書房度過的,沒有現在的寒暑假,星期天等等。這種嚴格的學習制度令我們現代人是望而卻步的,清代的皇帝重視教育是歷代之最的,所以清代的皇帝都非常有學識,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這種學識,也僅限於四書五經的治國之道,也僅限於天朝上國的華夏地位。是的,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已經很優秀了,可惜與同時期正如火如荼進行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這種有條件的優秀又有何意義呢?
所以在晚清的對外戰爭中,自命不凡的清政府接連宣告慘敗。面臨西方先進的工業文明,清政府的失敗,也宣示著農業文明的失敗以及封建制度的終結。
果然,清朝成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天朝,永遠是自大的。
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一統天山南北,開創大清全盛版圖。乾隆皇帝洋洋自得,認為自己的功績已經超過了父親和祖父,於是乾隆五十七年,八十二歲的乾隆皇帝撰寫了《十全記》,記述一生的“十全武功”,史稱《御製十全記》。乾隆帝因此稱“十全老人”。
由於國家機關執行狀態良好,三代皇帝的雄才大略,還有文字獄的思想控制,前代的亡國之禍因終於都在乾隆這一朝消亡殆盡了。盡數前代,他的大清有過之而無不及,儘管這也有原於歷史的向前發展。但總而言之,就是清朝的最高追求已經達到了。
上述清朝統治者們為了珍惜鞏固這來之不易的天下所做的努力可算是沒有白費。可他的大清國面對的真正敵人哪裡是這些?他面臨的,可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啊!
成就使人迷失自我,乾隆中後期,朝貢腐敗之風盛行,皇帝卻仍是怡然。
接手這個爛攤子的是清仁宗嘉慶。
乾隆登基之時曾說,如果有幸上天能讓我壽命長一些的話,我會在我八十五歲時退位。六十年後,他果真這麼做了。
只是這無法表明他已經無意於權力,乾綱獨斷的,還是這位八十多歲的太上皇,而不是那窩囊新皇帝。
但嘉慶卻是個聰明人。
這一年,太上皇年逾耄耋,而嘉慶卻三十五歲,正值壯年。作為新皇帝的他明白,有些事情,急不得,且先秣馬厲兵,伺機而動吧。
那他做了什麼?
嘉慶登基後,將自己的名字“永琰”,改為更加生僻的“顒琰”,這對其他人,當然是好的。生活上每天就是認真批閱奏章,提倡節儉,每天早起去書房看書,對於太上皇則畢恭畢敬,遇大事需要解決,則全權轉給這老爺子。
太上皇當然很滿意,現在,他享有著皇帝的權力還不需要耗費精力辦公,也算是樂享晚年了。
一切都很平靜,這樣的晴朗的日子一直持續到嘉慶四年正月,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撕碎。
正月初,乾隆染上感冒,隨後病情惡化,迅速崩於養心殿。而嘉慶卻一反以前在老爺子前唯唯諾諾以至近乎猥瑣的形象,在乾隆死後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出手,扳倒了貪官和珅及其死黨,和珅終於倒臺;對英國提出的幫助清朝鎮壓起義軍,幫助澳門葡人抵禦法國的居心叵測的要求,明智地嚴辭拒絕;力主禁鴉片;力圖整治貪腐;改善教育;並實行政治改革。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啊,清朝皇子們艱苦的學習時代造就了清朝皇帝整體素質在中國封建王朝中堪稱一流。
那麼此時,嘉慶皇帝這些舉措有什麼成就呢?
收效甚微。
國家機器已經運轉了將近二百年,貪腐問題已不是一日之寒,以皇帝一己之力,不可逆轉歷史發展趨勢。從小熟讀的四書五經,也從不會告訴他,面對比我們更先進的工業文明,大機器生產時代,資本主義時代,應該如何應對。從小接受天朝上國的思維根深蒂固,也很難把視線開啟,放眼世界。這與人們控制大象要從小禁錮住是一個道理,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從小對皇子們進行的封閉式教學,不料竟反成了他們日後重新認識世界的絆腳石,這恐怕是先帝們沒有想到的吧。而清王朝的敗落則於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面化,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後來的道光朝也是這樣,我們把這段歷史時期合稱為“嘉道中衰”。
我們經常會在網路上看到諸如“沒有某帝,某朝就不會滅亡”。排除掉一些奇葩的特例,應當說,沒有哪一個皇帝想把國家搞亂,至少在封建制度日趨完善的明清皇帝中是這樣的。他們由於種種原因,或身不由己,或志大才疏,或有時代侷限,做出了一些導致不良後果的事,壯志未能酬,一些人便因此把一切責任推給皇帝個人。當然,評價其他人也是有此“異曲同工之妙”。這當然可笑。
所以,關於把一個朝代的滅亡或是中國的落後歸結於一個人或幾個人的說法,是愚蠢的。
可見,面對歷史大趨勢,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所以,我始終認為,是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時勢。我們這個世界,從來都不缺能成為英雄的人。若不是時局動盪,劉備一生也不過就是一個織鞋販履之徒,朱元璋也就只能是一個連溫飽都難以解決的窮和尚。
即便他們是英雄又能如何呢?
這就是發達農業文明的必然走向,歷史走到近代,不能歸罪於哪一個人,或是哪一批人。細枝末葉的事情瞭解就好,不能把它放大,從而一葉障目。我們要做的是透過表面去探究本質。
可很多人似乎並願意這麼做。有很多所謂“鍵盤俠”們喜歡討論明朝與清朝哪個更好。為什麼非要比呢?兩個明明都是封建社會的夕陽餘輝,明粉和清吹們卻要拿著剛讀過的地攤網文振振有詞地教育別人,以為自己已經知識淵博了,足夠教育別人了。來來回回,不過就是明粉那句“天子守國門”“不割地”,亦或是清吹的“明朝沒有好皇帝”。不過要是他們真穿越回思想禁錮,八股取士的明清,沒有現代的教育,不能再以上帝的視角去對待這個時代,他們還不知道會活成什麼樣子。
當然,這是後話,話說回來,古代中國就沒有出路了嗎?那倒也不是。轉機在泉州,時間卻不在一些人們口中文化繁榮又國家開放、還有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朝。
而在是宋元戰爭時期。
那就讓我們回到宋元。
1276年在福州成立的流亡政府,僅僅過了六個月便漂泊海上了。在海上,遊牧民族的軍隊也確實鞭長莫及,畢竟當年高宗皇帝就是這麼幹的——金人一來便躲到海上。但此時,南宋流亡小朝廷卻不僅僅是流亡,他們在爭取一個值得一搏的機會,那就是到泉州,去聯合那裡的最高長官——阿拉伯人蒲壽庚。
說來奇怪,要拯救宋朝的聯合物件,怎麼會是一個阿拉伯人?
面對外面的世界,明清的選擇是閉關自守,這對於一個封建王朝的保護和一個穩定自足的社會,在當時或許不是一個壞選擇,更何況,此舉也符合上面提到的大趨勢。因此,轉機在開放的南宋也並不奇怪。至於阿拉伯人蒲壽庚,客居在中國,卻早已認此地為故鄉,長年居住於此,並且有了漢名“壽庚”,但在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方面,他仍是一名穆斯林。他現在已經反客為主,是泉州最大的海外貿易商,又是外貿局長和海關關長,還被任命為福建廣東招撫使,擁有泉州這座港口城市的軍政與民政大權。南宋小朝廷找到了這裡。
蒲壽庚拜見了小皇帝宋端宗和太后,要請兩宮駐蹕泉州,卻被朝廷棟樑大臣、與陸秀夫一同被元修《宋史》寫進《忠義傳》的蒙古降將張世傑拒絕。同時,張世傑也沒有把蒲壽庚扣留下來,卻搶走了蒲壽庚的錢和那龐大的船隊——四百艘,還全是海船。一說小朝廷到了泉州港便被拒之門外。
但無論哪種說法,都表明蒲壽庚絕非宋朝的忠實臣民。他一個外華人又是商人,來中國是做生意可不是為打仗賣命來的。作為一名穆斯林,他認為自己能有今天的財富是來自真主的保佑和自己的努力,和宋朝皇帝有什麼關係?
而張世傑等人卻本能地有著另一種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蒲壽庚能有今天是大宋能接受你容忍你,你一個外夷身為大宋臣子本就非身家性命無以報答朝廷,現在要用你這夷人為大宋出力,已是天大的恩典和麵子,還不趕緊過來拜倒謝恩?這哪裡是聯合?不過是皇帝調遣臣子罷了。而事實上,元軍對蒲壽庚也是很看重的,也做了很多勸降工作。蒲壽庚作為外國一個商人,出於自身的利益謀劃,他對於此次小朝廷的調遣最終的決定,同意還是不同意,我們不難猜到。
於是他就被張世傑搶走了錢和船。憤怒的蒲壽庚立刻跟小朝廷翻臉,大肆屠殺了泉州城內的趙氏皇族及朝廷官員,然後投降了元軍。元軍東南戰區總指揮董文炳將元世祖忽必烈賜給自己的金虎符,親手系在蒲壽庚身上,對此,忽必烈也在事後大為讚許。
而小朝廷只得繼續南下流亡。
說到此,蒲壽庚真的對宋朝那麼重要嗎?形成一個聯合政府,可能嗎?就算雙方都能退一步說話,達成了聯合,一個外華人,一位蒙古降將,一個流亡政府又能搞出什麼名堂?宗教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建立聯合政府當然可能,並且有例可援,並且此例與當時形勢極為相似。時間在公元317年,西晉國都長安在前一年被匈奴攻破,晉愍帝司馬鄴向漢昭武帝劉聰投降。琅琊王司馬睿就聯合了以王導王敦等人為首的名門望族琅琊王氏,重建晉朝。王與馬,共天下。如果小朝廷能夠放下身段,誠懇相待,不把聯合當做調遣,成功當然就可能。國際史學界都承認一個史實:南宋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極為對外開放的朝代。正是由於他們沒在陸地國土上有什麼優勢,那就更要依靠海洋了。
事實上宋代的造船業也非常發達,如果聯合政府成立,並且能夠存活,他們會在短時間內就向元朝發起挑戰嗎?不,他們多半會把海外作為發展的方向,造船業也就更會迅速發展,海外貿易就會無比興盛,人民視野自然也會更加開闊。宗教問題也不難解決,因為這又是有例可援,唐朝儒道佛三教並存,又被怎樣了呢?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一下,若照此發展,很有可能中國就會趕上大航海時代的世界潮流,甚至領先一步引導潮流......這將是多麼美好的前景!
但有人會說,這一切都要建立在聯合政府能夠長久抵禦住元軍的基礎之上,但以元軍的勢如破竹,這可能嗎?
答案是可能的。
據《宋史》記載,直到宋元最後一戰——崖山海戰之後,海面上漂浮的屍體有十餘萬,大部分是宋軍。由此倒推,1277年前後在泉州時,宋軍的兵力當然有不少,且能夠做到同仇敵愾,至少沒有嚴重的投降情緒。崖山海戰,一個敗軍之將領著東奔西跑十多天沒喝淡水的疲憊之師尚且能與敵軍血戰到底,那麼在泉州,有著充足的補給裝備和艦船利器,結果又會怎麼樣?
恐怕元軍死磕幾輪不行,就知難而退了。蒙古身為遊牧民族已經得到了北方的草原,如果適合生長水稻的南方又鞭長莫及,也就沒必要死磕了。他們對於日本和越南,可就是這麼做的。
可偏偏事與願違,聯合政府沒能實現,中國再也沒有建立像漢唐那樣的世界性文明。宋後面的元,統治階級像是個暴發戶,武力有餘,關於治理國家的方法觀念,卻沒能跟得上去,結果國家上下一團糟。於是不到百年,國家統治就分崩離析。就有了朱元璋“驅除韃虜”,重建漢文明。但同時對外關上了大門,再也不願打仗傷財。清朝統治者在起初還是很有學習精神的,將明朝的照搬過來。因此明清是東亞文明圈的領導者,卻不是向世界發展的大帝國。這種結果,真是不盡人意。
可惜呀!可惜!
上面我們說過不要過度把一個歷史事件的影響放大,但此案我們為何講得如此詳細?為何歷史上那麼多遺憾,為何僅對此案聲聲嘆?
原因就在於,此案真的可能是歷史的拐點,儘管只是有可能。但即便如此,它仍然比某些營銷號寫的“清軍不入關,中國就領先”要靠譜,要有價值得多。
宋朝沒有突破傳統思想和時代侷限,抓住機遇,中國也就錯過了改變命運的好運氣。但話說回來,我們當然也不能寄託於這中近乎虛無縹緲的事情上。新時代的拐點又將來臨,我們這一次又靠什麼來抓住機遇?
是國家的實力,是社會的發展,是民族的復興,是靠每個人的奮鬥。
願今後我的中國,能夠乘風破浪,繼往開來,在當下,戰勝疫情,在未來,重新屹立於世界之巔;
砥礪奮進的人們,一定能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鑄就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輝煌!
-
3 # 趙剛125739764
我來回答哥哥的問題吧。
現在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言論,有些人高談自己是滿清貴族後裔,還大言不慚出身高貴,優越感撲面而來。如果他們知道自己祖先做的這些事兒後,還會不會對自己出身引以為豪。
對於清朝,我們最不該忘記的是他們做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但是他們是罪魁禍首的同時,大明也有自己的弱點。 其實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有許多漢人參與進來,當時清軍的半恐嚇,半懷柔,漢人許多投靠了清軍,窩裡鬥,滿清問鼎中原了,為了邀功獻媚,取悅滿清,把刀子舉向同僚,其實滿人能夠的天下,雖然跟他們厲害有關,但是更多的是虧了一部分漢人沒骨氣,不團結,漢奸多。
滿清怎麼入關的?崇禎沒有錢打仗了,要大臣們捐獻,個個哭窮,到了李自成打到京城,那些大臣卻大把大把的銀子給他!
滿清做的另一件事,影響不比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小。那就是江陰八十一日清軍屠城。當時有句話,揚州一晉相不如江陰一典史解放初華士小學就叫昭忠寺小學,裡面供有閻應元塑像,這是歷史,是抗清成功的戰例。
後來清朝強制漢人剃髮留辮等,更讓人苦不堪言。朱元璋用了幾十年南征北戰打的天下,在清朝後期清廷接二連三主動諂媚外國拱手讓人,不得不說是種諷刺。
清末,簽訂的出賣國土的條約,是中國歷史之最,知道現在還有國土沒有收回來, 《南京條約》、《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舉例了,全部出賣主權,割讓國土。中國曆朝歷代,從來就沒有割讓過土地!
清朝已經成為歷史,現在的中國更加強大,富饒。 只有一個民族,那就是中華民族!!!
-
4 # 戰史解碼
豈止是評價不高的問題,簡直已經是恥辱的代名詞了!其實現代人對清朝的評價更多是一種感性的評價,畢竟從鴉片戰爭之後,華人民飽受帝國主義的摧殘,這段歷史對整個華人來說都是一段恥辱史,帶著這種情緒去評價清朝,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不過歷史畢竟是需要客觀、真實地去評價的,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聊一聊清朝到底是怎樣一個朝代。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 ,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客觀講,清朝對中國的發展還是做出了一定的歷史貢獻的。首先,清朝為現代中國基本確立了版圖,並且收復了臺灣。其次,清朝成功擊敗了北方遊牧民族,消除了中國北方受到的威脅。最後,清朝保護了中華文化的歷史傳承。關於最後一點可能存在爭議,稍後我在進行說明。
關於清朝廣受詬病的地方有以下幾條:
1. 剃髮留辮,大興文字獄
2.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3. 閉關鎖國,與資本主義失之交臂。
關於前兩點我本人也是十分反感,但如果將問題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考慮,可能會找到清朝如此作為的根本原因。對於當時的清朝統治者而言,他們畢竟屬於異族,可想要統治人口規模遠勝於他們的漢族,不採取一定的手腕是不行的。清朝統治者先採用血腥手段鎮壓,讓漢族心生畏懼;然後他們全盤漢化,大量啟用漢人,採用以漢治漢的策略。這一黑一白的手腕確實起到了很好效果。換句話講,假設在當時的環境下,如果明朝殘餘政權成功擊敗了清朝的話,我相信他們也不會對當時的滿族人手下留情的。而且縱觀中外,當一個民族統治另一個民族時,都曾採取過類似的方法。
前文提到,清朝為了統治中國而採取了全盤漢化的策略,我們先不考慮他選擇漢化的原因,單從漢化的結果看,這確實延續了中華文化的歷史傳承。世界上有太多的文明因為外族入侵而消失,所以我認為清朝的漢化政策確實保護了中華文明。
關於清朝閉關鎖國,與資本主義失之交臂的問題,我認為這與封建王朝的性質是有關係的。封建王朝的統治階級是地主階級,而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者是資本家。對於清朝統治者而言,他的政策、措施都是為了維護其本階級的利益。哪怕換做其他的統治者,只要他屬於地主階級,他都不會主動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無可厚非的事實。而且,剛才我也提到,清朝啟用了大量的漢人,而到了清朝末期也恰恰是這些人在極力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所以清朝的存在影響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一命題值得推敲。
-
5 # 赤色老者
清朝,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建立者為皇太極,前身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據說在崇禎帝上吊後,滿清還以給崇禎報仇的名義南下進關,當然這只是據說。
在李自成消滅明末腐朽的政權後,自己卻沒有什麼大作為,完全不像個開國“皇帝”,很快就被南下的清朝幹掉了,也使得清朝撿了個便宜。
清朝對比清朝和元朝的話,清朝還算是比較正統的,畢竟當時女真人是在明朝的控制範圍內的,清朝的出現我們大致可以認為是少數民族造反。
在清朝入關後,對漢人可一點都友好,什麼“揚州十日”啊,“嘉定三屠”啊都來了,滿清主要還是給自己建立威嚴,讓人不敢反抗,也就是所謂的“奴性”,在吳三桂弄死永厲後,明朝可以說是完全滅亡,就差個臺灣明鄭政權了。
南明滅亡不就,順治駕崩,康熙當上清朝皇帝,之後就是眾所周知的擒鰲拜,平三潘,收臺灣,親征葛爾丹,給清朝開疆擴土。之後雍正也是嘔心瀝血,把清朝經濟搞了起來,之後乾隆把丟了一千年(唐末丟的)的西域給收了回來,奠定好了國土。講真的,清朝的國土是真的好看。
之後你們都知道了 ,乾隆後期腐敗無能,自稱十全老人,清朝開始墮落,到後面道光年間,鴉片戰爭(1840)爆發,清朝就剩七十多年時光了。
後面大家都很明白了,中國在清朝後期被列強按在地上摩擦,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秦——清,2000多年啊,中國的封建王朝徹底結束。清朝前期對漢人是太暴力了,尤其是順治年間。不過康熙並沒有經歷過這些,康熙是在南明滅亡之後上位的,所以康熙並沒有過那麼多屠殺漢人的歷史,反而因為他的功績,讓康熙成為了中國非常有名的皇帝,也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就和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一樣,而且清朝的盛世也是在康熙開始的。
康乾盛世時期,華人口是超過了幾個億啊,這真的是所有封建朝代中人口最多的朝代,所以盛世的功勞是不能否認的。
清朝的話是個很多爭議的國家,有人貶說是最爛是朝代,有人吹牛說是最強的朝代,但清朝究竟是個怎樣的朝代,我們所有人都說不清楚,這些事,真真正正能明白的,還是活在清朝時期的老百姓,我們無法用現在的目光去看待過去一百年前的事兒,所有人的評論都無法完全客觀。怎麼說呢,清朝也算是個標誌性的朝代了,就像是秦始皇和宣統帝一樣,一個是開始,一個是結束。
兩千呢吶,就這樣過去了...恐龍兩億年都沒有這兩千年中發生的事更有趣。
-
6 # 北洋海軍炮手
一、清朝是個倒黴的王朝,但是對中國來說,清朝這個王朝又是中國之大幸。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清朝很不幸,趕上了近代。而以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去對付西方的工業文明那是無法完成的事。即便是可以取得戰術上的勝利,卻無法再戰略上取得整體優勢。而中國以農業文明自給自足的狀況,又決定了中國除非事外力干預,否則很難向商業文明甚至工業文明過渡。而由於清朝打下的地盤夠大,這無疑又拓寬了中國的戰略轉圜空間,使得中國即便是再虛弱洋人也無法把中國的地方消化,只能把中國作為傾銷商品的市場,使中國避免了亡國滅種的命運。
二、清朝是一個武功非常強盛的王朝。很多人都以近代清朝對抗洋人的失敗來否定清朝的武功,但是在傳統戰爭的領域,清朝是勝率第一的。吞併臺灣、雅克薩之戰、收服喀爾喀、滅亡準噶爾、收取青海、西藏,極大的開拓了中國的邊界,並且對內地和邊疆進行整合,不僅拓寬了中國的戰略空間,還在近代與洋人的對抗過程中,將模糊的勢力範圍上升為主權領土,為今天中國的領土主權奠定了法理基礎。這也是為什麼袁世凱、孫中山、蔣中正以及現在的共和國都宣稱繼承清朝的疆域,譚其驤等學者也指出,中國的歷史疆域應該按照清朝的版圖來決定。
三、清朝是個文化繁榮的王朝。清初就有黃宗羲、顧炎武等學者總結明朝空談誤國的教訓,主張學術應以經世致用為主,從此開創了經世之學,並被清朝學術界所繼承發揚。而清朝中期的緝佚學又搶救了大批亡軼的古書,對中國傳統文化無疑貢獻巨大。更可喜的是,清初引進西學,促進了已經衰落的數學、天文學的復興,並誕生了梅文鼎、明安圖等大批數學家,今天數學課本里的不少名詞,都是康熙年間最終確定的。而且,同時引進的還有測繪學、地理學、建築、造船等科學技術,在《四庫全書》當中也收錄了大量介紹西學的內容,不僅包括科學技術,還有介紹西方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內容,翻看《四庫全書》,有時候真能感覺到這是一部中國歷史上的文化鉅著。所以日本學者太田錦城才說——“得明人之書十卷不如得清人之書一卷。”同時,清朝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戴震把傳統樸素主義哲學推向近代,意義不亞於盧梭;袁枚主張解放婦女;崔邁崔述兄弟主張君主民選,並宣稱君主專制制度終有一天會走到盡頭。再結合清朝搶救、復興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引進西學的活動,梁啟超先生才稱讚清朝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現在不少學者也稱讚清朝為“思想解放的前夜”。
四、清朝的民生確實改善不少。清初解放了大量明朝的農奴,使之成為自耕農,並將沒收的明朝王莊官田退還給老百姓耕種,並規定新開墾的土地兩年內不徵稅,極大的鼓勵了老百姓勞動積極性。而且,清朝由於農業技術的進步糧食產量大幅提高,老百姓普遍都能解決溫飽問題。隨著糧食產量的提高,人口必然大幅增加,也就是康乾盛世,華人口首次突破一億的大關。而且,商業的繁榮也無疑提升了社會總體經濟水平,除了繁榮的海外貿易之外,根據日本學者的研究,清朝不僅繁榮了城市,同時繁榮了農村。
這也是為什麼作為明朝遺民的黃宗羲寫文章盛讚康熙“今聖天子無幽不燭,使農裡之事,得以上達,綱常名教不因之而蓋重乎?”而且還對徐乾學說“去歲得侍函文,不異布衣胥肉之歡。公卿不下士久矣,何幸身當其盛也。今聖主特召,入參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蓋未有兩。五百年名世,於今見之。朝野相賀,拭目以觀太平,非尋常之宣麻不關世運也……方今殺運既退,薄海內懷音草狀;皇人仁風篤烈,救現在之兵災,除當來之苦集,學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講堂之上,此時之最難得者也。”黃宗羲在清初可是把康熙當畜生寫,到了康熙中期就態度轉變,不得不說是對清朝的認同。而且他在去世前,還給康熙寫信,表達自己的治國理念,供康熙參考。不僅僅是黃宗羲,清初反清最厲害的三個除了王夫之死的早外,顧炎武的態度也從對抗轉變為認同,和黃宗羲一樣把自己的學生子侄派去清廷做事。
當然,清朝也有很多不好的一面,但是沒有任何事物會盡善盡美。清朝完全是按照中國農業文明軌道發展的一個古典王朝,所以我才說清朝是中國古典王朝的巔峰。苛求一個古典王朝進入商業文明的資本主義社會那無異於緣木求魚。而現代有些人把中國落後於西方的責任一味推給清朝,甚至推給少數民族,來給中國農業文明的落後來背鍋,這無疑是很不理智的行為。
-
7 # 蟬大俠
儘管有康雍乾盛世的存在,儘管清朝中前期也曾開疆拓土、四鄰賓服,儘管清朝皇家家教極嚴、歷代皇帝均以勤政著稱(同治除外),但後人對清朝的評價確實不高。
我眼中的清朝,別的不說,那絕對是“一個極不自信的朝代”。
漢、唐時代那種強烈的大國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在清朝完全不見了蹤影。
清朝,這個由關外漁獵民族開創的朝代,從入關伊始就表現得極不自信,否則就不會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樣的屠城事件,也不會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這樣霸道的“剃髮令”了。外表越兇狠,手段越霸道,內心就越不自信,這是清朝骨子裡流露出來的東西。
即便康熙、雍正、乾隆這樣一個以盛世著稱的時代,也是封建專制達到頂點、“文字獄”最嚴酷的時代,據說有人在家裡寫句詩,叫“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就被朝廷認定是嘲諷,把作者拉去砍了頭,多麼荒唐!
康熙是受西方影響最深、科學素養最高的一位皇帝,但是他想過要在國內普及科學知識嗎?沒有!因為這會影響清朝的統治,越是愚民,越好治理。乾隆口中“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論調,以及他執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也無不反映了這個朝代的極度不自信。大凡自信的朝代,如漢、唐,無論思想、文化,還是經濟、外交,都是海納百川、相容幷蓄的,清朝則截然不同。
至於晚清,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後,清朝被西方列強,包括日本打得體無完膚,就更甭提什麼自信了。八國聯軍之後,慈禧那一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表明清朝已徹底淪為列強走狗,不值一提了。
禁菸運動、戊戌變法、洋務運動時期的清朝,還是能讓人看到一點點振興的希望。但總體來說,這個朝代很難引起後人的好感,是不足為怪的。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值得我們期待!
-
8 # 智藏山林
喜歡看網路歷史小說的人都知道一句話,“穿清不造反,菊花套電鑽”。網路穿越小說無數,卻極少看到有穿越回清朝輔助滿清朝廷的,對清朝的厭惡,由此可見一斑。
滿清作為中國歷史上無法迴避的一個朝代,被現代人如此厭惡,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滿清建國之初,對漢族百姓用瘋狂屠殺的方式進行壓服,“留髮不留頭“,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廣州大屠殺,都是漢族百姓心中永遠的痛。
二是在思想和文化上對百姓採取奴化壓制,奴才一說到滿清已是登峰造極,滿天的文字獄讓華人長期處於思想和文化的黑暗時代。
三是拒絕先進文明和科技,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滿清後期被列強凌辱,簽下了無數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讓中國落後世界一兩百年。
四,也是最根本的一條,那就是滿清統治者們始終把這個國家當成自己的戰利品,把百姓當成自己的家奴。正因為如此,才有”寧與外人,不與家奴”,才有寧可喪權辱國,也不願與侵略者死嗑,至偽滿時已至巔峰。
至於所謂的“康乾盛世”,從這一時期的滿清朝廷所施行的政策來看,根本沒有造就“盛世”的可能。這一時期人口急劇增加的原因有三條,一是長期的戰亂,人心思定,二是紅薯、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自明末被引進後,耕作技術逐步成熟,三是長達幾十年的小冰河造成的極端氣候期剛好結束。
本人並不是要挑起所謂的“民族矛盾”,只是想表達一點對歷史的淺見,見仁見智。說實話,我對現在的滿族同胞並無一絲成見,不少朋友和戰友都是滿族人,大家關係極好。
-
9 # 閒看秋風999
清朝,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的一個句號。毫無疑問,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朔。
不過也有和其它王朝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因為這個朝代姓"清",是少數民族坐鎮中原統治一兩個億的漢人。怎麼統治,靠區區一兩千滿族八旗王公貴族和五六十萬滿族男丁?
和所有中國封建王朝在江山未穩之時一樣,清朝前面幾任皇帝(攝政王)還是有所作為的,整個朝廷也是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
清朝統治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民族政策——以漢治漢或者叫"滿漢一家"。
早在順治元年(1644)四月初清軍徵明前夕,內秘書院大學士范文程上書攝政王陳述奪天下安江山之計時,便著重強調要實行“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錄其賢能,恤其無告”的根本性政策。
多爾袞採納了這一至關重要的建議,予以付諸實施。
什麼是“滿漢一家”,就是以極力籠絡爭取漢族上層人員為清帝效勞。 因此順治元年多爾袞連下兩道諭旨,宣佈:招撫檄文到日剃髮歸順者,“地方官各升一級”,“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隱居山林者,亦具以聞,仍以原官錄用”。
簡單講,就是"主動剃髮"的漢族官員,除了官復原職外,還可以升一級。 另外,多爾袞還越級提拔了一批原來明朝中等官員和文人,授以尚書、大學士等職。
此外,順治元年即宣佈繼續實行科舉制,考試文人。中舉者,都給了效應的官職,個別人或特別得到皇帝的恩寵。
多爾袞還規定,內閣六部均設滿缺漢缺(滿人和漢人都可以同朝為官),滿人、漢人、漢軍旗人都可以做尚書、侍郎、大學士。地方總督、巡撫及其以下官員,也是滿漢兼用,但清初漢官人數比滿人多。
“滿漢一家”的特色還有一點,就是"綠營兵"。眾所周知,清朝初期的房屋是由"八旗兵"擔任的。 不過區區幾十萬八旗子弟要擔任“拱衛宸極,綏靖疆域”的重任,是遠遠不夠的。
必須“以漢治漢”,也就是用漢將漢兵協助,尤其是平時管理地方事務,更得依靠漢兵來完成。 另外還有投降清政府的沒抄百萬將士,怎麼安置?
所以,清朝就建立並且保留了"綠營兵"。
滿漢一家的第三個特點是"滿漢通婚"。 多爾袞諭告禮部:“方今天下一家,滿漢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親睦,莫若使之締結婚姻,自後滿漢官民,有欲聯姻好者聽之。”
這樣一來,“滿漢一家”的政策就吸收了大批漢官、漢士、漢將、漢兵,他們聽從清王朝的指令,治理京內外各級衙門事務,為統一全國,安定九州,鞏固清朝統治,起了很大作用。
-
10 # 執斧談史說事
人們對清朝評價不高一是因為清軍入關後推行剃髮易服極大的破壞了華人文化傳承和精氣神;二是因為清軍入關後一度大肆屠殺漢人造成漢族人口的銳減;三是應為推行文字獄和閉關鎖國等愚民政策導致近代中國嚴重落後於西方,在列強入侵下不斷喪權辱國。至於清朝是個怎麼樣的朝代,個人認為雖然清朝在後來損失了幾百萬領土,可是總體而言對中國的領土貢獻還是挺大的,而其它方面則基本上可以說一無是處。所以基於人們對清朝評價不高的三點原因個人是非常不喜歡清朝的,但不能因為不喜歡而否定其對中國的領土貢獻。
一、剃髮易服傷害大
清朝如果後在全國推行剃髮易服的命令,為此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野蠻口號,還辯稱為新朝之雅政,而對於不肯剃髮易服的漢人則舉起屠刀大肆殺害。而剃髮易服對以漢族為主體的華人造成了不可估量精神傷害和嚴重破壞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傳承。剃髮易服
二、血腥屠殺仇恨深
清朝統治者先是大肆屠殺奴役遼東漢人,後來入關後更是大肆舉起屠刀恐嚇漢人,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等大屠殺不勝列舉。清朝統治者的大屠殺造成了華人口的銳減,同時也留下了深深的仇恨,所以現在許多人都比較仇視清朝統治者。殘忍的多爾袞
三、不斷喪權辱國
清朝統治者由於推行文字獄和閉關鎖國等一系列愚民政策導致中國嚴重落後於西方,在近代被列強欺凌不斷喪權辱國,尤其是損失了幾百萬的領土更是讓華人痛心疾首。曾經領土廣大的清王朝
四、領土貢獻大
清朝因為丟失了許多領土而被許多人詬病,可是客觀的來講即使如此清朝的對中國的領土貢獻還是挺大的,沒有清朝中國東北和新疆很可能就要被沙俄給佔據,而西藏也有可能被英國給佔據。所以我們不能否認清朝對中國領土有很大貢獻,可是除此之外清朝是在是沒什麼貢獻,而且還經常起到阻礙中國發展的作用,這就是我對清朝的評價。
-
11 # 安靜的池塘
一個愚昧無知,狂妄自大,皇帝都在意淫(雍正除外),總感覺自己是千古明君(感覺自己萌萌噠,其實就是個逗逼)的朝代,割地,喪權辱國,還賠了十幾億白銀(把整個中國給賠窮了),國家海關還被抵押了,民國還得接著還錢,不還錢列強就揍你,各位的祖上還替清朝還了幾十年的債
專殺有骨氣的人,喜歡養奴才。喜歡搞文字獄,愚昧百姓,想把老百姓都變成任貴族宰割的豬。
-
12 # 冷暖6547
你可以把清朝看成白堊紀末期的恐龍,進化得無比專業,充分適應環境,但反過來就是因為進化得過,喪失了多樣性,一旦環境發生改變就滅亡了。滿清落後世界幾十年,滿清的格格嫁到外國的平民,用紅薯養活了龐大的人口,1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創造的財富竟然還不到270萬土地宋朝的一半。而且大興文字獄,閉關鎖國,讓中國落後於同時期的世界強國。
回覆列表
還為什麼?知道近代史的都知道這是怎樣一個自大懦弱腐朽的朝代。
1、關於,有人說吹清朝的領土:
沒有清朝前期的眾多朝代就沒有清朝時的領土,那些領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得來的,是漢武帝抵禦匈奴而來的,是盛唐開明的統治得來的,是明朝勵精圖治得來的。前期的朝代都已經走了99.9步,清朝就走了0.1步,就敢說為什麼清朝對中國的領土貢獻最大?可惜的是,就這0.1步的貢獻,還要來回反覆吹噓,因為除了這個,真的沒啥可吹了!其餘都是洗不乾淨的黑歷史。就那麼一點點貢獻遠遠比不上割給列強的重要關口。讓我們用100多年的抵抗和奮鬥來為其收拾爛攤子。不知道那些吹的人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臉皮也太厚了。
2、被罵也不是亂罵和抹黑,事實就是如此。
清朝閉關鎖國,盲目自大。將人分為三六九等,只要你不是皇家的人,都是他們的奴才,清朝時,去見皇上,妃子,太后,王爺等,先給人跪下,然後一口一個奴才。
清朝之前,文物百官和商議事情,是坐著的。清朝時還敢坐,看不誅你九族!一般是站著說話,一個不小心說錯了,趕緊跪下說:奴才錯了,皇帝饒命。之前就算大臣說錯了什麼,也是站直身體,說一句:臣唐突。很明顯,一個是臣,一個是奴才。臣,起碼大家都是人,只是位置高低不同。而奴才,動不動就給他們跪下,有可能在人家的眼裡,你連養的貓狗都不如。
清朝讓人民失去了民族骨氣,一股奴性貫穿了他們整個王朝。使歷史倒退了幾百年,明朝時的航海造船技術領先於世界,晚清時卻弱的連幾隻正經作戰船都沒有,不要說什麼慈溪的問題,慈溪也就執政了那麼幾十年,歸根結底是他們王朝的問題。
清朝之前,日本,北韓,周邊哪個國家不以我們為尊,時不時還要萬朝來賀。晚清時卻被日本隨意拿捏,想打就打。
清朝的閉關鎖國,讓中國錯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從此落後於世界。又因為要處理清朝留下的爛攤子,國家軍閥割據,外國入侵,連年戰爭,又錯失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從此中國與世界的距離遠的有一個銀河系了,那些年人民苦不堪言,餓死的,戰死的人太多了。
可想而知,我們的先輩在抗日抗爭中多麼的艱難,別人拿著最先進的武器,自己的卻是最落後的,很多時候只能用肉身來堵住敵人的槍口,我們的人民先祖犧牲的太多了,他們又其無辜。他們憑什麼,要為清朝統治者那些愚蠢的決策和無盡的享樂來買單。
我們國家發展了這麼多年,還是和發達國家有差距,你們想過為什麼嗎?我們沒有別人努力嗎?不是的,因為別人是在向前發展,而我們是在減小和別人的差距,我們那個清朝讓我們差了別人幾百年,還讓我們錯失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對於歷史發展是多麼的重要。(自行百度就知道)。我們過去造飛機,造汽車,發展經濟,但也不過是補人家“大清”在歷史上的窟窿。
還有在清朝,其他方面也沒有什麼發展。還讓我們歷史上很多寶貴的文物流落他國,甚至損毀,戰亂期間對文學,建築也都有破壞。
這種倒退和破壞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