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0
回覆列表
  • 1 # 筱築心房

    這種遺傳,一部分是生理因素,但是更多的是習得性因素。所謂的習得性因素,就是指耳濡目染學習來的。

    首先,生理因素的部分是指,長期生活在家暴環境中的孩子,由於內心的不安和情緒的驚恐與緊張,導致大腦激素分泌異常,所以每當遇到情緒刺激,情緒波動就比較劇烈,會顯得特別暴躁易怒,無法調節。而身體的運動,可以反作用於腦區,讓大腦逐漸冷靜。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知道打人不對,但就是忍不住,打完了又後悔的原因。

    其次,習得性因素是因為從小沒有學會新的解決情緒和衝突的辦法,覺得長輩就是這麼解決問題的,這就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不知道如何調節自己,如何面對衝突,所以就會形成代際遺傳,一輩傳一輩。

    最後一個,可能是源於不安全感和不自信。長期生活在家暴環境中的孩子,內心安全感極低,覺得只有動用武力,讓自己顯的很強大才不會被欺負,不會受委屈,才能震懾住別人,讓他人聽從自己的指令,遵從自己的想法。

  • 2 # 北祁紅雲

    據研究發現,家暴確實有代際傳遞的特性。就是一個孩子他從小到大都是生活在家暴的家庭環境裡,他會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他不知道除了暴力以外,還有其他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大人教會了他用拳頭說話。

    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在上面畫的是什麼顏色,畫的好還是壞,都取決於他周圍所處的生活環境,包括長輩,父母,兄弟等同齡人,主要還是父母的影響最大,給他灌輸了什麼,他就接受了什麼,所以才有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之說。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說過:“你用什麼方式對待他,他就會用什麼方式回敬你,你尊重他,他才會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自然也會不尊重你。”這叫有樣學樣。俗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我有一個朋友家的親戚,他爸爸家暴,他自己也是脾氣暴躁,很容易被激怒,一言不合就狂吼和動手。有一次,他說過記憶深刻終身難忘的一件事,去當兵之前,他父親怕他被別人欺負,就有意訓練他的殘忍,逼著他把家裡養的一條狗,用刀叉棍棒活活打死,他當時是懷著極度的恐懼做出的,但是他那位充滿暴力的父親,卻像對待英雄一般的盛讚他:“我兒子一定有出息,就要這樣的心狠手辣。”

    果不其然,後來因為打架鬥毆,做過幾年牢。出來後還是習慣暴力行事,對他的媽媽兄弟姐妹等均動過手,無法經營好婚姻,離婚兩次,均是因為家暴。

    這些打人者的邏輯是:“我打人是因為你不好,是你逼我的,我也不想打人啊!但是沒辦法!”凡事都是別人的不對,自己都是對的,無道理可講。

    他的價值取向與別人不一樣,從小到大,耳需目染,很難擺脫。

  • 3 # 杏喜心理諮詢

    我來回答讓人感到沉重的問題。

    家暴的遺傳,其實並非我們常說的生物遺傳。而是心理領域的遺傳。

    現在大部分人都認識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力巨大。父母之間的爭吵都會避著孩子。說明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素質也在不斷提升。因為“遺傳”而變成家暴中的施虐者或受虐者的現象正在減少。

    但是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家暴確實可以“遺傳”,將家暴降低到0才是我們的追求目標。現在我們在夫妻關係處理上可以漸趨理智。而實際上,對孩子的家暴以“教育”的名義依舊長久存在。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才。

    為什麼家暴會遺傳呢?幼兒青少年時期親眼看到父母的家暴行為,是造成家暴遺傳的主因。這裡是一個諮詢案例:

    李**女士網路影片求助,她和她的女兒均遭老公家暴,特別是有時候勞動打女兒,與大家認為的父親愛女兒的認識不一樣。現在她已經帶孩子離家在外租房住。但是沒有了老公的暴力行為,李女士反而不太習慣。原來對女兒從沒有動過手,現在忍不住打了女兒。李女士認為他老公還是愛她的,辛苦努力,賺錢養家。

    經過與李女士溝通,我們發現李女士小時候,父母也是這種相處模式。父親回家後因喝酒情緒不穩定會打她的母親。這時李女士才明白她正在複製她父母的夫妻存在方式。

    這個回答如果不夠精準,還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杏喜心理

  • 4 # 一格一至

    家暴會遺傳?換種說法,應該是創傷重複體驗。

    在家暴家庭中長大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創傷,而創傷體驗會留存在潛意識中,影響他以後的生活。

    他自己組建家庭後,受潛意識支配,他會透過不停的重複家暴體驗來試著療愈創傷,可惜的是這隻會造成二次創傷和邊際傷害。

    可見,家暴行為會有極大可能的惡性迴圈,無辜受害的孩子可能會成長為將來實施家暴的成人,如此就像會“遺傳”似的,所以,面對家暴行為,個人和社會都要堅決Say No!

  • 5 # 怡家秀

    在孩子的一生中,父母是小孩的啟蒙老師,也是最重要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刻在小孩的心中,父母怎麼做,小孩是會模仿的。

  • 6 # 劉sir的公法夢

    非天生遺傳,是言傳身教所致!孩子看到家暴,耳濡目染就學到了,長大結婚後,處理夫妻關係自然會學習父母的方式。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定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 7 # 大叔愛音影

    家暴遺傳,是指家庭暴力造成的傷害後果,不會止於暴力關係中的雙方,還會延伸到下一代身上,家暴確實具有代際傳遞的特性。

  • 8 # 知心怪叔叔情感頻道

    家暴究竟會不會遺傳呢?個人覺得用“遺傳”這個詞並不十分恰當。遺傳大多是指生理上天生的東西。而家暴大多是後天的行為。所以說用遺傳一詞不太確切,必須說用遺傳不如用影響或者感染買得合適。在家暴環境中生長的孩子其長大以後會有家暴的行為肯定會比沒在家暴環境中的孩子機率來的要大。這只是機率事件。好比離婚也是相同道理。據不完全統計,在離異家庭中的子女長大以後其發生離異的機率也比較高。這些都告訴我們重要的一點“環境影響的環境造就人”。 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多麼巨大的啊。所以為了我們大家的下一代有個美好的將來請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吧。

  • 9 # 總會有人守望星空

    ted有個演講,天生變態狂。而暴力狂一方面也有成長環境的習得,另一方面,人腦活躍的範圍會有遺傳上的不同。

    這是社會家庭環境還有生理遺傳的共同作用,不能簡單說成遺傳。這會造成我們的偏見。

  • 10 # 流年似水的煙花

    如果單純從“遺傳”的角度來說,這個問題屬於行為遺傳學的範疇。在行為遺傳學的概念中,人類行為的遺傳主要表現為智力遺傳、精神障礙、衝動行為和性取向等方面。而“家暴”則可歸於衝動行為中的“反社會性人格”一類(反社會性人格是衝動陰性性狀,主要包括說謊、欺騙、違法、攻擊、缺乏社會意識、違反社會準則、漠視他人和不顧後果的行為等)。理論上認為具有易感基因型的個體在壓力環境下容易產生反社會人格異常。來自荷蘭、英國、挪威、瑞典、澳洲和美國的研究表明反社會行為的遺傳度約為50%,對51對雙生子和寄養子的研究表明其遺傳度為41%。

    可見“家暴”是有一定的遺傳基礎的,但更講究的是多基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你的陳述上看,你的男友對自己父親的行為很不滿,否則不會有父子親情冷漠和想早日脫離的想法。這就證明他是一個明是非的人,在道德準則上有自己的一杆秤,並且鄙視甚至仇恨“家暴”這種行為。如此一來,他本身會出現“家暴”傾向的可能就大大降低了。

    其實就現實生活來說,男人由於雄性荷爾蒙的作用,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攻擊性。在婚後的生活中,夫妻之間大大小小的磨擦和矛盾是難免的,有時會引起一些暴力行為也在所難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在愛情的許可範圍內,還是可以原諒的。

    最後我想提一下的是你男友對你的態度。我相信他真的很愛你,但因為愛而生出的強烈的佔有慾往往會讓行為傾向極端。正如你所說他現在管你很嚴,不准你這樣,不准你那樣,這些恰恰就是強烈佔有慾的外在體現。讓我最擔心的不是他可能潛在的“家暴”遺傳,而是這種有些過激的愛。你應該知道,缺少空間和自由的愛如果不加以改變的話,很有可能導致愛情的窒息。而這種因愛而生的佔有慾有很大的可能會愈演愈烈,最後走向極端。

  • 11 # 福田海之聲

    1 家暴會遺傳嗎 家暴具有一定的遺傳性,有的研究人員指出,家庭暴力會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父親家暴,孩子也會家暴,孫子也會家暴。 2 家暴如何遺傳 家暴如果從遺傳的角度來看的話,屬於行為遺傳學。家暴屬於其中的反社會性人格遺傳,容易產生反社會的攻擊行為。從歐美所做的反社會行為研究中,發現反社會人格的遺傳度是比較高的。而家暴遺傳給下一代主要是透過以下兩種途徑 1.基因遺傳。我們都知道雄激素,雄心荷爾蒙帶有一定的攻擊性。這也是為什麼現實中男性的攻擊性比較強,家暴中的施暴者多為男性。而遺傳基因決定,有的男性雄激素比較多,攻擊性比較強。 2.暴力的環境。從小生活在暴力環境中的孩子,會把暴力行為習慣化,並且認為暴力行為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形成了暴力的行為模式。

  • 12 # 大象先森

    家暴為什麼會遺傳

    可以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給於解釋

    首先人的任何異常行為都可以從基 因上尋找到合理的解釋,家暴也是如此。

    家暴的人易激怒,很小的事情就會反應過度,一言不和就要拳打腳踢,這和大腦前額頁自制能力受現相關,神經遞質積聚在神經細胞溶液中不被回收,持續的電荷刺激導致神經活躍異常,不可控的肢體行為增加,打砸東西,傷害親人。

    因此說家暴和遺傳物質有一定的關係。

    再來從心理上來分析。

    長期生活在家暴的家庭環境中,會嚴重影響小孩子心理成長,對小孩的心理造成不可修復的傷害。小孩子在家庭中屬於弱勢的一方,對於來自強大的外力傷害,並沒有反抗的能力。等到小孩子長大以後,肯定會模仿父母的行為,不自覺的使用家暴來解決困難。

    因此說,家暴在心理上也是會傳遞的。

    雖然家暴有其背後的合理解釋,但並不是說家暴就應該得到理解。我們要勇敢對家暴說不不容忍,不讓步,不接受!!!

  • 13 # 日常心理實驗室

    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自出生起就在模仿著父母,他們跟著爸爸媽媽牙牙學語,模仿著父母的一舉一動,從動作到語言,從習慣到思維。孩子們依靠模仿和學習,不斷地適應社會,而父母就是他們最先開始模仿的物件。

    1961年,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曾有一個著名的實驗:以66名幼兒園兒童作為被試,把他們分成三組,令他們觀看示範者對一個玩具娃娃表現攻擊行為。a獎賞組:另一個人對示範者的攻擊行為給予讚揚;b懲罰組:另一個人對示範者的攻擊行為給予譴責;c無強化組:只有示範者表現攻擊行為。然後讓三組兒童在同樣情境中玩10分鐘。實驗者透過單向玻璃觀察和記錄兒童的行為表現,發現獎賞組的兒童和無強化組的兒童攻擊行為要遠遠高於懲罰組兒童。這可以看出榜樣在沒有強化的情況下,自動模仿反應仍然有較高的水平。

    然後,告訴兒童如果他們模仿示範者行為就會得到獎賞,再記錄他們的表現,結果發現三組攻擊行為差不多。說明模仿反應的獲得是不受示範者是否受到強化影響的。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類的攻擊行為是透過觀察和模仿學來的。

    隨後,班杜拉又把成人榜樣換做了真人、電影和卡通片,結果發現,真人榜樣的攻擊性影響最大,其次是電影和卡通片。

    所以,從小生活在家庭暴力陰影下的孩子,即便自己努力尋求改變,潛意識裡還是習得了這種攻擊行為。

    這大概就是這種家暴行為遺傳的真像吧。

  • 14 # 王茜129號渡老師

    家暴為什麼會遺傳?這裡的遺傳我認為只佔醫學的一小部分。就是神經反應的遺傳。更多的是什麼呢?是一種原生態家庭的影響。好比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能夠給孟子建立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孟子小時候和母親本來是住在離墳場不遠的一個地方,孟子就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的環境不利於孩子成長。第二次就把家搬到了市集旁邊,小孟子呢又學著人家玩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於是決定第三次搬家,搬到一個學堂附近,這次呢小孟子就和同學們學習禮節和知識,這下孟母心裡高興了,才放心。那麼回到我們現在的家庭來說,把一個孩子長時間放在了一個家暴的環境中,你都不用刻意教,你遇到了問題不去尋找積極的解決方案,就使用暴力強行壓制一方,哪怕是冷暴力、語言暴力、這種行為都很惡劣。你的行為中沒有積極品質,沒有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成長,沒有給孩子建立一個和諧的家庭,本身父母的人格就不健全,不具備教育的能力。孩子就是父母的“作品”,那我們說這個孩子他沒有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他缺乏安全感,他也不知道人與人之間健康的相處方式是什麼樣的。等他長大成人了,有了家庭,有了工作,面對各種人際交往,他遇到了他生活中的問題怎麼解決?他小時候的一些情結立馬出現在他的腦海裡。當然這麼說可能有些誇張,但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我們的潛意識裡這種早年的創傷就浮現出來了。所以有句話就說父親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愛孩子的媽媽,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成長。謝謝

  • 15 # 心理諮詢師海霞

    你好,我是心理諮詢師李海霞。

    您的疑問在於,為什麼家暴會遺傳?

    首先老師想和你一起來澄清的是家暴,未必遺傳,這還是和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有關。

    另外,我們來談討一下有家暴遺傳的部分。

    首先生長在家暴環境當中的孩子,非常沒有安全感,是暴力的受虐者,有一部分自己被攻擊,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就會選擇向外攻擊,從而成為施暴者。

    其次,這部分遺傳的施暴者,和他的施暴者父母之間關係是非常糟糕的,但孩子的本性是想和父母親密達成,連結,當現實生活當中這種連結無法形成的時候,孩子就會透過施暴的方式,在潛意識裡面和父母進行連結,所以這是家暴遺傳的隱性原因。

    最後老師還是,持這樣的觀點,同樣的被施暴的家庭環境當中生長起來的兩個孩子,可能完全不同,一個可能沿襲了他父母的施暴模式。可能另外一個覺得自己曾經是被受虐者,太難過了,以後絕對不會讓同樣的事情再發生在其他身上,或者自己的下代身上,從而自省重組家庭基因,跳出原生家庭的基因,也是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和諧程式的。

  • 16 # 胡先森

    這個問題把家暴限定在遺傳的範圍內,表明了問題的單一性,我們不能忽略家暴的產生,有先天和後天二方面的因素。心理學上有過持久的實驗證據來研究家暴的遺傳性,最後得出的結論遺傳因素還不到15%。如果你不太接受這樣的實驗資料,那麼回到身邊來,去看看你所接觸過有家暴家庭出生的雙胞胎(遺傳基因更為接近),可以直觀的感受到遺傳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少。

    在有家暴傳統的家庭裡,即使有遺傳的因素存在,但很多時候只要生活方式的改變或者當事人的自我認知改變,這種遺傳的影響都極有可能被後天的行為所消退。這也是心理學上一項研究資料支撐起來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用遺傳的眼光去看待這種社會行為(家暴不單純的是家庭行為,因為他會影響到家庭對外的社交活動,比如你樓上的一家人天天吵架摔東西,雖然是他們自己的家暴,但足以影響到你們之間的關係)。

    那些身處家暴家庭的當事人,在社會上如果能夠得到及時的幫助和理解,他們其實很容易的可以擺脫家庭的影響,從而走出這樣的陰影。所以在這裡不能簡單的把有這樣家庭背景的當事人身上出現的家暴行為就歸結到遺傳因素中,因為失去了社會的支撐,即使沒有家暴背景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同樣也會有施暴的行為存在。

  • 17 # 鬍子哥01

    家暴的人本身就有性格的原因,性格是會遺傳的。還有,他在一個家暴的環境下長大,受環境的影響,他脾氣也會暴躁,在處理問題時會發生不理智的情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影響要比學校和社會更大而且更加長遠。有的人是要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 18 # 微光心理學

    1.我們碌碌一生,無論是平凡還是偉大,順利還是坎坷,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完成自我預言,所有行為背後的心理暗示都源自於我們潛意識裡對我自己的定義。這份自我定義不是憑空形成的,而是生命中每一個階段的權威物件給我們的影響慢慢累積形成的。

    2.權威物件,就是對我們有權力,威望和資源壓制的人,比如老師,老闆和偶像等。

    關於權威影響力,心理學界有一個有著名的實驗,叫作羅森塔爾效應。

    這個實驗發生在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帶助手們來到一所鄉村小學,在一到六年級各選了三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後,他把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給了校方,並叮囑他們要保密,免得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這個名單佔了學生總數的20%,但其實,校長和學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單上的學生都是隨機選的,羅森塔爾根本沒有去看這個測驗的成績。

    奇妙的是,8個月後,情況果然有些變化。在針對這18個班學生的測驗中發現,上了名單的那部分學生,成績普遍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慾都變得更強。

    面對這個結果,羅森塔爾提出了一個詞,叫"權威性謊言"。他認為,他對於校方來說是權威,而校方對於學生來說也是權威,將"你最有發展前途"的"謊言"傳遞到那些作為實驗物件的學生身上,最終這些學生果然變成了這樣的人。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這些學生並沒有得到明確的語言資訊,來告知自己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人,是老師們透過情緒、態度影響了他們。

    這就是權威期待的力量,而人的一生中最有影響的權威期待就來自於我們的父母。

    3.在我們的童年的時候,我們是絕對的弱勢,我們從我們最權威的物件,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的言行和態度中形成了自己認知。而因為自我實現的心理機制,我們不斷地去追求 "我是對的",我的認知是正確的,因此父母的言行和態度所呈現出的期待很大成度預言了我們的未來。

    這一點我身邊就有很多例子,在這個離婚率過高的時代,我發現我身邊離婚的朋友,他們夫妻雙方的父母都至少有一方有離異的經歷,而年輕一代離婚的原因和過程甚至時間點都基本上和上一代一模一樣。這不是當初的巧合而是權威期待對後代的影響。

    同理,“家暴”如果在孩子在幼兒期間不斷的被對映在自我定義的潛意識裡。那麼,終其一生,他在遇到相同的場景下,一定會做出相同暴力的行為!

    由此我們可見,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權威,他們對孩子有什麼樣的期待,發出什麼樣的預言,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關鍵的一件事。

    這是思維導圖

  • 19 # 許君老師說心理和管理

    目前的研究沒有顯示家暴和生理遺傳的關係。

    家暴更多是後天學習模仿或心理創傷導致的結果,屬於家風遺傳或社會教育。

    第一種是和原生家庭有關,如果父母有家暴,孩子學習模仿的機率很高;

    第二種是親子關係,如果父母經常毆打孩子,有樣學樣;

    第三種是外部暴力刺激,如經常欺凌毆打他人或被他人傷害,也容易有家暴的行為。

    第四種是教育的結果,如孩子觀看大量的暴力影片等。

    這個問題,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1961年做過一個相關的實驗:波波玩偶實驗。

    班杜拉將年齡3歲到6歲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平均分成三組。其中的一組去觀察暴力行為(成人打玩偶波波)。實驗的結論發現觀看暴力行為的一組兒童,模仿暴力行為的程度遠遠高於其餘沒有觀看暴力行為兩組。

  • 20 # 老愚發呆

    大家好,今天聊一聊,家暴為什麼會遺傳?不是遺傳,這要說的其實就是原生家庭給我們的禮物,很多人討厭自己父母的行為,但是自己卻活成了父母的樣子,這是因為在原生家庭中,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會植根於我們的潛意識,如果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家暴,那麼我們就認為這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以後我們遇到問題也會這麼做。但是有的會迴避,他感受到暴力的痛,會選擇迴避暴力。不過通過後期得學習都可以改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52C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