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今中外雜談
-
2 # 軍史
理論上滿清在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前理論上的軍隊人數一點都不少,只是這些軍人都不是打仗到的。
首先是八旗兵。康熙時期八旗子弟的戰鬥力就開始下降,到了道光年,八旗子弟已經不是清軍主力了。號稱走馬飛鷹八旗兵。
綠營兵在八旗兵退居大爺集團後,承擔了清朝軍事力量的主力。但在一段時間後,也爛掉了,跟明朝衛所制爛掉的原因一樣——防務壓力重,兵餉低,還要被將官喝兵血,給將官當奴才,所以逃役十分普遍,將官也無所謂,人跑了,正好吃空餉。說白了就是玩命的時候多,還得不到餉銀沒好處,遇到個不把士兵當人看的,還得被虐待,傻子才給滿清賣命呢。喪失了戰鬥力的綠營兵,幾次被太平天國攻破主營。
最後大清朝是用地方募兵平滅的太平天國。也幸虧太平天國腐化的速度比滿清還快,不然滿清能不能等到募兵制啟動形成戰鬥力都兩說。這也提供了南方督撫不聽朝廷號令的土壤,滿清朽腐如此,要靠自己鎮著天下,誰還怕它。募兵是不吃朝廷糧餉,吃地方財政的,所以對朝廷沒什麼敬畏之心。
你也查到在冊的清軍綠營兵人數好幾十萬,然而在營的只有半數,刨除老弱病殘,只有幾萬之數。
理論上在冊的清軍人數才是滿清的軍事存在,這個數字少麼?
-
3 # 慕夏無名
說起清朝軍隊,首先就得提到八旗軍。八旗軍是清朝最早的軍隊編制,士兵全部由旗人組成。需要指出的是,許多人把旗人跟滿人混為一談,這是一種誤解。旗人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也就是說既有滿人,也有蒙古人、漢人。

八旗軍是清朝能夠定鼎中原的核心力量,也是清朝中前期的國家精銳部隊。八旗軍分兩類,一是駐京八旗(也稱京營八旗),二是駐防八旗。駐京八旗的主要職責是拱衛京師,駐防八旗則是被派到全國各戰略要地駐守,這些地方分別是: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城、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烏里雅蘇臺、烏魯木齊、察哈爾、熱河。駐防八旗的兵力並不多,總共約十萬人。其中,盛京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駐防的兵力最多,最高峰時達到了一萬七千人。成都駐防八旗的兵力最少,只有一千九百人。駐防將軍為駐防當地八旗軍的最高長官,官階為從一品。

八旗軍雖然是清朝的中堅力量,但人數有限。要想統治一個龐大的帝國,必須有一支人數眾多的軍隊。綠營軍就在此背景下產生了。
綠營軍計程車兵全部由漢人組成,遍佈全國各地,是清朝的主要軍事力量。綠營軍以鎮為最高戰略單位(相當於現在的師),一個鎮的兵力在一萬人左右。根據《大清五朝會典》的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全國綠營共六十六鎮,總兵力將近六十五萬人。綠營的最高長官是提督,統領一省綠營兵,官階為從一品。

到了清朝中後期,八旗軍和綠營軍長期處於訓練鬆弛,紀律渙散的狀態,戰鬥力變得很差,完全看不到當年那種虎狼之師的影子。他們在與太平天國的交戰中,完全敵不過驍勇的太平軍。此時,一支新的軍隊走上歷史舞臺,那就是勇營。
早在於雍正、乾隆時期,就已經有了勇營這個軍種。不過,當時它的名字不叫勇營,而是叫鄉勇。鄉勇是一種臨時召集,輔助正規軍作戰的武裝力量。一般為戰時募集,事畢解散,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臨時工”編制。
咸豐二年(1852),曾國藩在原鄉勇基礎上建立營制,編練了一支有獨特製度的軍隊:湘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湘軍。湘軍是所有勇營中最出名的一支軍隊,此外還有李鴻章的淮軍,以及各地仿照湘軍營制編練的軍隊。
勇營士兵的糧餉都是由主帥發放,因此是一支私人屬性很強的軍隊。勇營將士如果立下戰功,獎勵往往非常豐厚,所以士兵和將帥成為了利益共同體,軍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非常強。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戰鬥中,勇營大顯神威,成為了清朝的主要軍事力量。湘軍在鼎盛時期兵力達三十多萬人,其中曾國藩直屬部隊約十二萬,其他湘軍督撫合計兵力二十餘萬。
戰事平息後,勇營中的一部分將士遣散回鄉,剩餘的部隊改編為防軍,鎮守各省險要之地。同時,清朝統治者也從綠營軍中選出部分將士,效仿勇營的各種制度,組建了練軍。自此,防軍和練軍就成為了清朝的主要武裝力量。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清朝統治者感受到了舊式軍隊的落後,於是開始在天津小站組建了一支新軍,名叫“定武軍”,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北洋軍”。
和以往的改編不同,這支新建陸軍可以算得上是一次歷史性的飛躍。北洋軍的武器裝備全部採用洋槍、洋炮,在結構、制度等方面基本都仿照當時德國軍隊的編制。北洋軍計程車兵入伍條件嚴格,因此士兵的素質也比較高。
北洋軍起初只有幾千人,後來隨著不斷擴編,在1905年時,已經發展到六個鎮(每個鎮12513人),合計共七萬多人。而到了1911年時,北洋軍已擁有14個鎮、18個混成協、4個標、1個禁衛軍。
-
4 # 7020戰隊
拋開所謂的民族自豪感,平心而論,中國史書上的記載水分不小。甚至可以說,中國歷史上記載的超過三十萬規模的大戰九成以上都是假的,都是吹出來的。
看到這裡,大家先別急著開罵,且聽我慢慢分析。
有人可能會說,兩千年前的戰國著名的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就投入超過百萬大軍,難不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後來的王朝動員能力還比不上戰國時期嗎?先說一下,戰國時期的戰爭記載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畢竟打了幾百年仗,各個國家已經已經完全進入了戰爭體制,所有活動和工作都為戰爭服務,國家的戰爭潛力幾乎被壓到了極致,各國組建幾十萬常備軍還是沒什麼問題的。但之後的朝代就呵呵了。
長平之戰
舉個例子,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可當時全國的總人口大概只有1000萬。曹操只佔據了北方,半個中國而已,而且相對於南方,北方歷經黃巾起義、諸侯爭霸,受到戰爭的破壞更大,人數要更少。怎麼算曹操也湊不出這所謂的八十萬大軍,況且還要有不少於作戰人數的後勤人員。地還要不要種了?日子還要不要過了?經過專家的考證,曹操所謂的“八十萬大軍”至多不過十幾萬人罷了。
再看明代著名的土木堡之戰,明軍聲稱自己五十萬大軍,但當時整個京城也只有二十幾萬軍隊。史書記載,明英宗朱祁鎮和太監王振僅僅準備了三天就帶兵出發了。三天時間根本來不及調動和動員外地的軍隊,所以他們率領只可能是北京的衛戍部隊。而且還不能全帶走,京城總不能沒人守吧?這樣一算,真正去打仗的最多隻有十幾萬。
-
5 # 曹老師xixi
1000萬軍隊是什麼概念?清王朝在乾隆鼎盛時期的國家年財政收入才6000萬兩白銀,清王朝啥都不幹,全部養軍隊,覺得可能嗎?
軍隊組成清王朝的軍隊遠比想想中的少,先了解一下清王朝的軍隊組成是哪些人,入關後一直到鴉片戰爭那麼長的時間,軍隊主要是八旗軍、綠營軍和邊疆少數民族的混編軍;後在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之後,京師以外駐守八旗軍和綠營軍基本上都團亡了,這時候清王朝新增的一個軍事集團,就是地方團練,以湘軍、淮軍、楚軍為代表,在清王朝末年,國家實行新政後,又出現了新軍。
軍隊數量對於清軍數量,清代有大量的文獻都有記載,多爾袞總領八旗12萬人,其中滿軍7萬,漢軍2.6萬,蒙軍2.4萬。由於八旗特殊的編制制度,八旗往後的一百多年數量變化都不大,入關後,漢族大量軍隊投降,被清政府編入綠營,在數量上一直保持在60萬人左右。然後蒙古新疆西藏這三個特殊的地區,除了駐有八旗軍以外,還要有政府允許的混編軍,即不在八旗內的漢滿蒙人和當地民族的傭兵,但數量很小。
因此在鴉片戰爭前,清王朝的軍隊保持在80萬到100萬人之間。
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之後,駐守各地的八旗滿城和綠營駐地基本都被摧毀,但清王朝在京師駐軍特別多,因此軍隊人員缺失大概佔總兵力的40%,比如19世紀80年代,八旗軍仍有8萬人左右,綠營軍有40餘萬左右。但軍隊分佈及不平均,這個時候地方團練就出現了,《建橋晚清史》記載,團練軍統逾在30萬人,其中解散前的湘軍13萬人,淮軍4.5萬人。
這個時候可以看出,清王朝的軍隊保持在70萬人左右。
後來地方團練又完蛋了,清王朝出現了新軍,即所謂的新軍36鎮,同時綠營裁軍,退出軍事舞臺,新軍一個鎮大概12000人左右,乘以36鎮,就是43萬左右,後來不久清王朝就被自己的新軍滅了。
在滅亡前,據統計在冊的軍隊數量有60萬人左右。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可查的歷史檔案較多,因此軍隊數量多少大部分都比較實,不像遠一些的朝代,動不動就宣傳100軍隊出征,搞的實際數量不太好查。
所以說清王朝1000萬軍隊,是不可能的,巔峰也就100萬人。
-
6 # 離人夕
縱觀中華5000年史,沒有一個王朝,擁有超過1000萬人的軍隊,擁有兵力最多的王朝是宋朝,最多擁有140萬人,養兵的費用佔當時全國財政的7/10。清朝有一個著名的八旗制度,當年清軍入關的時候也不過十萬人,在乾隆30年,國家的財政達到了7100萬兩銀子,最多擁有120萬軍隊。後來乾隆六下江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又大興文字獄,如果你是八旗子弟,每年可以從朝廷中拿到不少的銀子,當然肯定是要看官職的。以至於後來八旗子弟,只知道吃喝玩樂。這也是導致清朝養不起軍隊的原因之一,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清朝就一直割地賠款,哪有錢養那麼大龐大的軍隊,別說1000萬了,估計100萬都養不起. 當時的官員貪腐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地步,慈禧太后,竟然把海軍的費用當做自己過壽的費用,在1911年十一月初一日,清朝的戶部存銀僅為28萬餘兩,還沒有過年,朝廷就只剩下28萬餘兩銀子了,為了應付鉅額的財政開支,被迫動用了皇帝的內帑20萬來應急。可見當時的清朝已經沒有錢養不起軍隊了
-
7 # LHC否極泰來
沒有,清朝最興盛時期是乾隆年間,當時軍隊分為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是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八旗數量大概二十萬左右。綠營軍大部分是明朝降軍大概有六十萬左右。還有一支由黑龍江流域土著民族組建的索倫營,人數不多。所有軍隊總共有八十萬左右。
-
8 # 當代曹植
人口基數太小,財政吃不消。
古今中外,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達到1000萬人。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軍隊的人數是國民總數的千分之一左右,按照這個比例,一個國家擁有1000萬人的軍隊,那麼國民總數就要達到100億人左右,這怎麼可能呢,到今天,整個地球的人口總數也就76億而已!
1000萬軍隊是什麼概念?清王朝在乾隆鼎盛時期的國家年財政收入才6000萬兩白銀,清王朝啥都不幹,全部養軍隊,覺得可能嗎?
清王朝的軍隊遠比想想中的少,先了解一下清王朝的軍隊組成是哪些人,入關後一直到鴉片戰爭那麼長的時間,軍隊主要是八旗軍、綠營軍和邊疆少數民族的混編軍;後在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之後,京師以外駐守八旗軍和綠營軍基本上都團亡了,這時候清王朝新增的一個軍事集團,就是地方團練,以湘軍、淮軍、楚軍為代表,在清王朝末年,國家實行新政後,又出現了新軍。
對於清軍數量,清代有大量的文獻都有記載,多爾袞總領八旗12萬人,其中滿軍7萬,漢軍2.6萬,蒙軍2.4萬。由於八旗特殊的編制制度,八旗往後的一百多年數量變化都不大,入關後,漢族大量軍隊投降,被清政府編入綠營,在數量上一直保持在60萬人左右。然後蒙古新疆西藏這三個特殊的地區,除了駐有八旗軍以外,還要有政府允許的混編軍,即不在八旗內的漢滿蒙人和當地民族的傭兵,但數量很小。
因此在鴉片戰爭前,清王朝的軍隊保持在80萬到100萬人之間。
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之後,駐守各地的八旗滿城和綠營駐地基本都被摧毀,但清王朝在京師駐軍特別多,因此軍隊人員缺失大概佔總兵力的40%,比如19世紀80年代,八旗軍仍有8萬人左右,綠營軍有40餘萬左右。但軍隊分佈及不平均,這個時候地方團練就出現了,《劍橋晚清史》記載,團練軍統逾在30萬人,其中解散前的湘軍13萬人,淮軍4.5萬人。
這個時候可以看出,清王朝的軍隊保持在70萬人左右。
後來地方團練又完蛋了,清王朝出現了新軍,即所謂的新軍36鎮,同時綠營裁軍,退出軍事舞臺,新軍一個鎮大概12000人左右,乘以36鎮,就是43萬左右,後來不久清王朝就被自己的新軍滅了。
在滅亡前,據統計在冊的軍隊數量有60萬人左右。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可查的歷史檔案較多,因此軍隊數量多少大部分都比較實,不像遠一些的朝代,動不動就宣傳100軍隊出征,搞的實際數量不太好查。
所以說清王朝1000萬軍隊,是不可能的,巔峰也就100萬人。
-
9 # 狼君歷史
一個國家軍隊的數量,和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以及所面對的國際環境有著非常大的關係,當然人口也是也是影響因素,但只是上限因素。
軍隊達到一千萬,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即今為止,以一國之力使國家軍隊服役人數達到一千萬的除了二戰中的幾個國家之外,恐怕就沒有軍隊人數達到一千萬的國家了。
人類的生產力在近代以後才開始快速發展,在軍隊補給上才有能力供給數百萬人的裝備與後勤補給,在古代常年維持百萬級的軍隊都是十分困難的。
清朝在前期,人口經過清初的快速恢復期,人口迅速突破兩億,但這只是人口數量,和實際維持的軍隊數量不掛鉤。
要知道當時雖然人口迅速增長,但是人的生產力水平一直保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還處在人力佔據主導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特點就是不論是任何武器裝備亦或是後勤補給,都無法大規模生產,也就是沒辦法工業生產,所以根本無法滿足百萬級別的軍隊。
在清朝中前期,由於國家整體社會環境趨穩,清朝的兵力一直維持在60-80萬左右,但是武備鬆弛,幾十萬人的戰鬥力也沒有多少。
到了晚清時期,由於國內國際環境變得愈加嚴峻,晚清的軍隊數量有了一定的上漲,總兵力保持在100-120萬之間。
這就是清軍人數最多的時期了,就算是清朝人最多的時候有4億人,但由於生產能力的限制,也使得清軍的人數無法維持在相當高的人數。
所以說在清朝時期,想要招募出一隻千萬人級別的軍隊,可不是人口數看著足夠了,就可以認為認為朝廷能養的千萬級別的軍隊。
真正達到國千萬級別的國家,也只有二戰時期的美國、蘇聯和德國,這些國家都有著一定的人口數量,而且是世界級的工業強國。
擁有著強大工業生產力的國家,才有可能支援千萬級人數的軍隊,但也只是戰時的人數,而不是長期維持。
比如二戰時期的中國,雖然我們有4億多人,但是我們的總兵力加起來也不過600多萬,原因就是我們的生產力太低,維持不了規模龐大的軍隊。
而人口數對軍隊人數的影響相當有限的,比如二戰中的德國,人口大約只有8000多萬,但是服兵役的人群數量卻達到了1200餘萬。
倘若真的發生戰爭,一個國家做到全民皆兵也不是沒有可能。就比如中國抗戰時期,雖然國家生產力弱,但是我們抵抗侵略的志向和血氣沒有滅,所以能夠做到全民皆兵。
但是清朝就算了,不僅制度落後,還一味地執行愚民政策,抵禦外辱不能做到齊心協力抵抗外辱,以億計的人口,被幾個小國欺負。就憑這一點,滿清不亡,天理難容。
-
10 # 千年一嘆
清朝軍隊數量1000萬這個有點誇大了,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可能有這個資料,首先說一下清朝的軍隊數量組成
清朝前期的時候,清朝入關以八旗兵為主,這時候的八旗兵主要是滿人以及蒙古鐵騎為主,當時八旗兵的兵力大約在20萬左右。
康熙年間,在八旗的基礎上組建了綠營兵,綠營兵主要是以漢人為主,特別是在平定三藩叛亂時起到了中堅的作用,綠營兵的兵力大約在60萬上下。
乾隆年間算是清朝的一個鼎盛,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以及國力都達到了一個最高峰,根據《大清五朝會典》的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全國綠營共66鎮,一個鎮的兵力在一萬人左右,總兵力將近65萬人,後來又經過再次徹查綠營實際兵力是58萬,加上八騎兵,也就是說乾隆時期清朝的兵力在80萬左右
-
11 # 起居郎雜記
我是起居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從清初到清末,八旗軍隊一直維持在20萬人左右,綠營一直維持在60萬人左右,這個數字變動不大。另外,八旗的20萬人中,駐防京師的京營人數為10萬左右,剩下的10萬人駐防在各省。就八旗和綠營的駐防情況來說,每個省的情況又有不同。
這個京營指的就是電視裡著名的豐臺大營,由豐臺大營提督管轄,分為十二營。包括親軍營、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步軍營、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虎槍營、善撲營水師營等;除了驍騎營是滿、蒙、漢八旗混編外,其他各營都是滿人。
其中,親軍營御前侍衛600人警衛皇帝,親軍營宮內侍衛1170人駐在皇宮,另外前鋒營1770人,護軍營1.5萬人,負責守衛各處皇家園林(圓明園護軍最多,有6000人)
剩下的各營常駐豐臺大營,他們就是清王朝的禁衛軍,這其中包括步軍營2.1萬,善撲營2000,鍵銳營3000人,虎槍營600人,火器營8000人,神機營1萬多人,其中滿蒙漢混編的驍騎營人數最多為2.8萬人。
此外,北京九門提督還統帥一支以漢人綠營兵為主的巡捕五營,共有1萬人。
至於為什麼就這些人,給你看看他們的工資。
康熙規定:
凡前鋒、親軍、護軍、領催(掌管佐領文書俸餉)、弓匠長,每名月給餉銀4兩,驍騎、弓匠、銅匠每月給餉銀3兩,皆歲支米48斛(大約130斤左右.);
步軍領催每月給餉銀2兩,步軍每名月給餉銀1.5兩,鐵匠1兩至4兩,皆歲支米24斛;炮手月支餉銀2兩,歲支米36斛;由覺羅補前鋒親軍護軍者,月加餉銀1兩;養育兵月支銀1.5兩,不給米。官畜馬駝,每馬駝月給豆草折價3兩。
這裡所說的都是清朝駐京軍隊工資情況,至於綠營兵。順治元年便有了月餉標準:馬兵一個月為1.5兩,守兵一個月為1兩。順治四年(1648年),又對薪俸進行了調整:“有馬戰兵每名月給銀二兩,無馬戰兵每名按月給銀一兩五錢,守兵每名按月給銀一兩。”此後形成了定製。
你自己算算,一千萬人的工資就按上邊的標準什麼概念?清朝一年才8000萬兩,除了天災人禍,除了官員工資,還能剩多少?
-
12 # 草竹道人
在這裡,我們首先要了解古代軍隊兵力人數上的描述,一般出現的“百萬大軍”“千軍萬馬”之類的數量詞,大多都是“概數”,用來形容兵馬很多,而不是確切的一百萬、一千萬的兵馬數量。所以對於清朝的軍隊人數1000萬的描述,我有以下幾個判斷。
一、統計中採用“概數”的方式
如我前面所講,清朝自稱有千萬軍士,那麼這裡的“千萬”在很大程度上特指兵力強盛,人數眾多,而不是去一個個數出來的軍隊人數多達一千萬。
二、將適齡的“兵役”人口列入其中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社會,朝廷所供養的“職業將領”數量是優先的,而真正的“千軍萬馬”往往是戰事發起之後,臨時從郡縣農民人口中,徵用的“僱傭兵”,而在朝廷對外宣戰的人數報表中,通常會把這些適齡的“僱傭兵”人口數量,也會虛報其中,也顯得國力昌盛,兵強馬壯。而對於清朝來說,整體的社會中符合“兵役”的人口也就數千萬,不可能朝廷供養的軍隊就超過一千萬,這在歷史上也是不現實的。
所以,不論從社會人口學的角度,還是古代軍隊建制的規模來說,清朝軍隊人數的“一千萬以上”都是不切實際的。
-
13 # 放開那歷史
沒有。清朝前期,中國軍隊數量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下降,清朝前期軍隊除了8旗軍以及蒙古的20萬鐵騎之外就是20萬左右的綠營,數量大概在50萬左右。與皇帝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有很大關係,這也導致了華人口的大規模增長,這為其後中國軍隊數量的飛躍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在清朝中期之後由於政治腐敗已經經濟衰退,國家政局不穩出現了幾次比較嚴重的農民起義,這樣導致中國軍隊數量的激增,在乾隆,嘉慶時期綠營的兵力達到了70萬,這個時期中國軍隊的總數量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各種軍事以及準軍事力量達到了120萬以上。
-
14 # 長頸鹿看電影
一千萬?沒有的。前面主要是重用的是八旗軍,後來才湘軍淮軍之類的。加上多年的戰爭災難賠款養不起也沒那麼多人了。
回覆列表
首先,清朝軍隊人數是絕對沒有1000萬的!
清朝前期,中國軍隊數量又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下降,清朝前期軍隊除了8旗軍以及蒙古的20萬鐵騎之外就是20萬左右的綠營,數量大概在50萬左右。任皇帝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有很大關係,這也導致了華人口的大規模增長,這為其後中國軍隊數量的飛躍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在清朝中期之後由於政治腐敗已經經濟衰退,國家政局不穩出現了幾次比較嚴重的農民起義,這樣導致中國軍隊數量的激。
在乾隆,嘉慶時期綠營的兵力達到了70萬,這個時期中國軍隊的總數量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各種軍事以及準軍事力量達到了12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