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凡人評論熱點

    使用人才的層次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使用比自己高的人才能達到王道,使用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才能稱霸。

    使用只知道聽令自己,唯命是從的人就會敗亡。

    如楚霸王項羽,一范增而用不了。而敗亡。

    如劉邦認為:論帶兵打仗,不如韓信;論謀略,不如張良;論後方統籌,不如蕭何。而能用之,遂得天下。

  • 2 # 草原文化站

    這句話的實際是用誇張的語言表明領導者對有真才實學的人待以師友之禮,其成功的機率就會大一些,這是古今明君用人的辦法。

  • 3 # 超級科學奶爸

    曾子曰:“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用師者王”

    就是領導者非常謙虛,尊奉真正賢能之人為老師,從而“王天下”成大功。

    例如周武王用姜太公尊之為國師,其後文王逝世,武王繼位,又用姜太公並尊為尚父。湯用伊尹,齊桓公用管仲尊之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師。

    “用友者霸”

    就是領導者對下屬像兄弟朋友一樣。例如劉邦用蕭何、韓信、張良,苻堅用王猛,劉備用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

    是指專用言聽計從、唯唯諾諾、順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會失敗的。

    這是曾子體察歷史經驗而後據以說明歷史興衰成敗的用人大原則,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攬人才的辦法。

    “用徒”讓自己感到快樂,“用友”讓自己受到約束,“用師”卻讓自己受到壓抑。所以,今天喜歡“用徒”的領導者遠遠多於“用師”者。

    一般來說,領導者大權在握,在組織內處於比較顯眼的位置。他受眾人關注的就必然多,所要應付的事情也必然多。

    這樣,就會使他把許多的時間精力分散在諸多人事的周旋、應付上。

    一個人如果沒有安靜思考的時間,長期處在顯眼的位置上進行領導、管理、周旋、應付。久而久之,時間、精力、健康、知識、智慧、思考力……都會受到虧損而缺乏增長!

    對此,這就要求處在領導位置的人,避開眾人的焦點,避開不必要的繁雜事物,回到比較隱蔽的位置,將顯眼的位置留給下屬,將真正賢能之人的位置抬高到自己的上面。

    領導人處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有助於自身的修身養心、學習思索;

    有助於他不斷反思、不斷調整,拓展自己心靈的空間,強大自己靈魂的力量;有利於加強下屬對領導者人格魅力的向心力……

    這樣,當他再一次投入到工作時,就會獲得足夠的時間、智慧和精力去面對,運籌帷幄、統攬全域性、決勝千里。

    歷史,往往會驚人的重複著。來看3個故事:

    01

    周文王尊姜太公為尚父,同時暗裡派員行賄奸臣費仲,讓他去敗壞商朝的朝綱,助使紂王荒廢朝政、放情縱慾於酒色犬馬中。

    把殷朝尚存的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賢臣逐一逼走、囚禁、殘害,使得整個社會天昏地暗、民怨沸騰。

    然後,周武王順應時勢迎合民心之所望,率領八百諸侯會師盟津,大敗“竭天下之財富飽一己之私慾”的紂王於牧野。

    這一歷史鐵證,就是這個道理的深刻演繹(這也是李世民“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黃石公三略》“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的道理)。

    而被推翻的商紂王是個什麼德性呢,他用七年的時間大興土木徵民於勞役,建造了方圓數里、高過千尺的“鹿臺”,用各種美酒、肉類建造了“酒林肉湖”,竭天下之財富飽一己之私慾。

    他要求自己的大臣必須惟令是從,誰不聽話就懲罰誰,大臣比干是紂王的親戚,不顧自己的性命忠諫紂王,紂王卻挖了比干的心,據說是要看看比干的心到底有幾竅。

    02

    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後,於建安十一年發出了《求言令》,要求其部屬在每月月初寫出他的優缺點,交由他過目,用以自察自省,並從中網羅了諸多人才,為其日後爭雄天下奠定了基礎。

    建安十三年,曹操兵敗赤壁後痛定思痛,又一次把廣羅人才和獎勵戰功放到了重要地位上。

    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他依次發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求賢令》、《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舉賢勿拘品行令》,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充分顯現他了重視群體智慧、虛心納諫的廣闊胸懷。

    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藉此典故,曹操表示自己要謙虛謹慎地對待有才識的人,使全國的人都真心歸服。

    03

    燕昭王登上了殘破的燕國王位後,他謙卑恭敬,以厚禮重金招攬天下賢才,以圖依靠他們報仇雪恥。一天,他求教於賢士郭隗,請教雪恥興國之大計。

    郭隗說:“成就王業的君主,以賢者為師;成就霸業的君主,以賢者為友;亡國的君主,以賢者為奴僕。大王如果能夠廣泛選拔國內的人才,親自登門拜訪,天下人聽說大王親自拜訪賢臣,天下的賢士一定都會奔赴燕國。”

    後來,燕昭王專為郭隗修建了官宅,並尊他為師。不久,樂毅從魏國來了,鄒衍從齊國來了,劇辛從趙國來了,有才華的人都爭先恐後地聚集到燕國。

    昭王悼念死去的人,安慰活著的人,同老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後,燕國殷實富裕了,士兵生活安適,都樂意為國而戰。

    於是,昭王就任命樂毅為上將軍,與楚、秦、趙、魏、韓等國合謀討伐齊國。齊國大敗,齊閔王逃往國外。

    齊國的城邑沒有被攻下的,只有莒和即墨兩處。

    總結

    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然而王霸之後怎樣才能傳於萬世?

    歷史上沒有幾人能做到世代稱王稱霸,歸根結底是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體系,一個可以一直舉賢用能,唯才可恃的用人之道體系。國外的那些可以生存百年以上的企業,無一不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優良體系。

    隨著時代的變遷,體系也在不斷的更新完善,適應著時代的變幻。這對於現代企業來說,也是具有很強的借鑑作用的。

  • 4 # 青蛙小小飛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使用人才,人才的層次高低都會決定著事業的成與敗!

    能夠做自己老師的人請過來教導自己做事業不僅考驗了自己的心胸,而且考驗了自己用人的本事!很多人用人不喜歡用師,因為他們會被處處教導被耳提面命!一次兩次還能忍受時間長了就忍受不了例如項羽和其亞父范增,當然我和裡面也有范增在和王相處過程中的僭越。

    成功的用師者王的案例就是劉邦與漢初三傑,劉備與諸葛亮!

    用徒者亡,自己本來能力就不行請了一幫能力更差的人來給你做軍師,處處都是昏招,你不被競爭對手打死也會被內部問題搞起!

  • 5 # 風回水轉678

    用師者王,用友者霜,用奴者敗我的解釋是師者可以教我所不知,能強我所弱,能引我於戰無不勝的不敗之地。友者能為我助威壯膽,亦可為我打抱不平,兩脅扦刀,助紂為虐。奴者只會屈膝居弓,不思進取,聽之任之,更沒有發奮向上的精神,只有犬敗偷生之功。

  • 6 # 老夫詫異

    “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說的是古欲成大業者的用人方式,如今也適用於企業領導人。用師,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要善於發現比自己能力突出的人,並放到適合他的崗位上。“友”,古代朋友二字略有差別,有共同志向的叫“朋”,可以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曰“友”,大家願意聚在一起做一件事情,那麼一定事半功倍。用“徒”,可指小人,能讓老闆每天非常很高興,阿臾之輩,平日裡誇誇其談,遇事百無一用。一旦身居高位,後果可想而知。

  • 7 # 聖賢民強

    用,古代製陶之坯

    用,後指行為的方法。

    用師為王,

    把能夠管理帥才的人使用好,

    就可以成為王者

    用友者霸

    把知趣相投的朋友聚集一起

    就可以無人能敵

    用徒者亡

    徒,結夥營私的小人,

    重用小人必然滅亡。

    這三條

    說明組織內部人員構成的重要性

  • 8 # 一棵楝樹六丈高

    這個說法根據常見的用處大概有三種解讀;

    一種是從人才管理上出發。

    “師”理解為比自己能力強的人。

    “友”理解為與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

    “徒”理解為能力比自己稍低的人。

    “王”“霸”理解為事業。王業理解為長久的、規模龐大的事業。霸業理解為一時的、規模龐大的事業。

    整句解讀為:任用比自己厲害的人,並以其為師,多向其學習自己不具備的能力才能夠成就偉大的事業。

    任用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並與他們交朋友,大家推心置腹志同道合便能夠成就事業。

    若任用水平能力都比自己低的人,處處都需要自己去教導的話那麼這個事業肯定幹不成了。

    第二種從具體的事務處理策略出發。把“王”“霸”“亡”理解為策略。

    “師”理解為專業人士,“友”理解為信任的人,“徒”理解為底細瞭解得不深的人。

    則全句理解為:用專業人士才是解決問題的首要策略,沒有專業人士的情況下則用自己信任且有能力的人去做,使用底細能力都不明確的人是非常危險的策略。

    第三種從對待人才的態度出發。

    把“用師”理解為親賢,即尊重人才,把人才當做老師,給予他們尊敬,對他們提出的意見予以重視或支援,這樣的態度便會吸引更多的人才來效力。“王”理解為有很大前途,值得長期追隨。

    “用友”理解為真誠,與人才平等相待大家像朋友一般,這樣凝聚力就強,做事便團結而迅速。“霸”理解為有潛質值得追隨。

    “用徒”理解為剛愎、自負,把人才或下屬都當做徒從,好為人師,整天吆五喝六或者給人洗腦。“亡”理解為這樣的人早晚都要完蛋,不值得追隨。

    當然這句話不會憑空單獨出現,具體的準含義還要結合上下文才最準確。

  • 9 # SCI投刊指導楊老師

    這是曾子體察歷史經驗而後據以說明歷史興衰成敗的用人大原則,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攬人才的辦法。

    “用師者王”就是領導者非常謙虛,尊奉真正賢能之人為老師; “用友者霸”就是領導者對下屬像兄弟朋友一樣; “用徒者亡”則是指專用言聽計從、順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會失敗的。

  • 10 # 一劍出沒

    用師、用友還是用徒,甚至用“奴”,取決於創業者個人的格局,也決定著其事業的格局。

    一 用師者王,師就是師父、老師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水平高於自己,可以指導自己的人”,如果倚重這樣的人,你就可以成就一番王業。這裡的“王業”極言事業之宏大、之覆蓋性廣,不必拘泥於“王”字,可以理解為“雄踞天下的偉業”。劉備用諸葛亮,就相當於用了一位老師。諸葛亮的智謀韜略遠高於劉備,指引著劉備“三分天下而據其一”,建立了蜀漢政權。“用師”說易行難,這對創業者的胸懷是個極大的考驗,事實上現實中的大多數老總都不願意重用一個比自己高明的人———怕他太拽不好控制、怕他太牛搶了風頭、怕他薪資高不好養活、怕他脾氣大不好伺候。這幾個“怕”,就是格局不夠的體現。

    二 用友者霸,友就是朋友,可以理解為“志同道合,能夠全力以赴幫助你的人”,用了這樣的人,可以成就一番霸業。這裡的“霸業”可以理解為“在某個領域獨樹一幟的事業”。從表面上來看,古往今來和朋友一起打天下的人不勝列舉,但實際上是“用友”者多,而並非所有人都能真正自始至終“以友待之”。大多數情況是可以有苦同當不能有福同享,事業略有小成,就開始各自算計、患得患失;有些領導甚至忘記了當初打拼時與朋友的肝膽相照,開始妄自尊大,對下屬朋友的言語冒犯難以容忍,這就是胸懷不夠的體現。當今社會,與朋友一起創業的情況很多,皆當以此為戒。

    三 用徒者亡。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師”、“友”、“徒”,都是取其本意。許多人包括一些學者,都把這裡的“徒”理解為小人,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古人寫排比句最講究對稱,師、友、徒,三者同屬一個層面,互相對稱,整個排比句論述的核心並不涉及道德層面。“徒”在這裡的意思就是徒弟,指那些“水平低於自己,幹事離不開自己指導的人”。用樣的人,不說是事業“亡”,至少是幹著累,且難有大成。但現實恰恰是,最大多數的老總倚重的都是這種“徒弟”,因為他們對你唯命是從、俯首帖耳、誠惶誠恐、阿諛逢迎,使你心情舒暢,更加有“朕即天下”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成就高於常人的事業,就要具備高於常人的胸襟和格局。

  • 11 # 言者青青

    “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表述的是一個用人的原則問題,這是被歷史和現實所證明的。

    曾子(網路圖片)

    “用師者王”是說以他人為師,不斷完善自己,才能成為“王”者。“用友者霸”是說與他人交友,能夠不斷增強自己的人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這樣才能稱霸。“用徒者亡”是說同小人為伍的人,這些人是言聽計從、唯唯諾諾、有意討好,喜好奉承的人,“用徒”( 小人)處事,其結果是必然失敗,走向滅亡的。

    中國當代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南懷瑾先生曾說:“歷史,往往會驚人的重複著。只有瞭解歷史,才能洞察未來;只有擁抱智慧,才能見證‘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之真諦。”

    翻開歷史書籍,我們看到,歷史上周武王用姜太公,稱之為尚父,代表著尊重,是對有才能尊長一輩人的稱呼;周文王用呂望稱師,治理天下為王,這就是“用師者王”。 歷史上 “用友者霸”齊桓公用管仲,漢高祖用陳平、張良,劉備用諸葛亮等等,威震天下。“用徒者亡”就是那些惟命是從,不辨是非,很聽話,很乖,“用徒”(小人)只能敗下陣來,走向滅亡。

    招賢納士(網路圖片)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用徒”讓自己感到快樂,但必然走向滅亡;“用友”讓自己受到約束,但能稱霸;“用師”能讓自己受到壓抑,但能成為王著。

    結合現實理解 “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這句話,對我們現在經濟各領域激烈的競爭有著強烈的警示。

    如果企業領導者非常謙虛,尊奉真正賢能之人為老師,從而就能“王天下”大獲成功。馬雲,王健林等著名企業家之所以能“王天下”,就是因為他們奉行了“用師者王”定律。

    如果企業領導者對其下屬像兄弟朋友一樣,那麼,他就能在今天的競爭中出人頭地,鶴立雞群,稱王稱霸。華為Quattroporte任正非就是很典型“用友者霸”的例子。

    如果企業領導者不顧他人勸阻,只顧“用徒”( 小人),信任使用那些慣用阿諛奉承拍馬屁,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陽奉陰違兩面三刀小人,只能使自己走向必然的失敗與消亡”。

    用人之道(網路圖片)

    總之,我們要堅持用人之道,即堅持“用師者王”,用師道與德才兼備的人相處;堅持“用友者霸”,用友道對待有賢能的人;牢記“用徒者亡”這一定律,堅持“用師”“用友”。

  • 12 # 智慧改變命運

    個人觀點,我姑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原典出處:

    曾子曰:“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典故釋義

    王——指王道——成就王者之業;

    霸——指霸道——成就霸業;

    亡——指衰亡之道。

    原典直譯為:

    用可以為師的人為聊屬是管理中的王道,即可以成就王業;典型案例——劉邦用蕭何張良韓信。

    用比肩為(同道中)朋友為聊屬是管理中的霸道,即成就一番霸業;典型案例——劉備用關羽張飛。

    用徒弟為聊屬或在聊屬面前好為人師是管理中的敗亡之道——典型案例如蔣委員長用黃埔生並干預戰事!

  • 13 # 久住青山Lee

    我對於這句話與教科書式的解釋,有不一樣的理解。所有的思想必須有助於現實問題的解決,才能夠煥發新的生機!

    大家往往喜歡舉例子來解釋,比如用姜尚與周文王、伊尹與商湯來解釋“用師者王”;用范蠡與勾踐、張良與劉邦、諸葛亮與劉備等來解釋“用友者霸”;用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專門用聽話的下屬來解釋“用徒者亡”。

    因為這句話是曾子歷觀政治興衰而發出的慨嘆,曾子又在儒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後世尊為“宗聖”,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僅次於“復聖”顏淵。所以對於這句話,歷來解釋者眾。

    除了有謹慎選擇合作伙伴這一層意思之外,我理解的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在如何對待身邊夥伴上。我覺得對於當代的企業或團體來講,或許後面這層意思更有意義。畢竟那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人才太少了,這種人才的誕生太具偶然性。

    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作為現實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團隊,如何對待我們的同事、朋友,決定了我們的格局和未來。如果我們尊敬自己的同事,謙虛好學,把自己的同事當做“老師”,學習他們長處,尊重他人意見而不是自己為是、唯我獨尊、剛愎自用,那麼我們的團隊、企業、組織就會更健康、更茁壯的發展!要走得快,一個人;要走的遠、走的久,靠我們。這應該算“用師者王”!也就是師事他人,用老子的觀點來講:“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道德經 第六十六章》)

    “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把自己的同事、戰友、朋友當成肝膽相照的兄弟,同甘共苦、彼此平等,這樣往往能夠成為一個好的團隊,但是因為沒有層級,彼此都太在乎情義看輕責權劃分,甚至為了兄弟可以拋棄地位、榮譽,這樣雖然感人,但是很難把企業發展長久。企業肯定有層級,要有主話人,也就是能夠說了算的,關鍵時刻可以力排眾議的!為什麼都說不能和朋友一起開公司,開公司也難以長久?因為一起打拼的初始階段,大家共度時艱,等公司情況好轉就要思考正規化,要有秩序、有流程,如果產生分歧,很容易慢慢的彼此漸行漸遠,甚至慢慢的形同陌路,更有甚者反目成仇!這應該屬於“用友著霸”!

    儒家講的“王道”在時間上是長且久的,“霸道”則是曾有短暫鼎峰。周朝行王道,享國八百年;漢朝行王道,享國四百年;春秋秦穆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勾踐(有的認為是宋襄公),都曾是一時之執牛耳者!這和企業如何用人一樣,尊重別人、讓其發揮長處,彼此為師、切磋共進,是行“王道”;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彼此肝膽相照,但不分先後、彼此、上下,所以可以創造一時輝煌,難讓企業基業長青,這是行“霸道”。

    同級別的,排斥異己,拉幫結夥;對下級不允許做讓自己減損形象沒面子的行為,對自己必須絕對忠誠、言聽計從,把員工同事當做奴僕,高興的時候“稱兄道弟”,不高興就責罵處分,還要對方感恩自己給予的職位,提供的工作機會。這樣的領導便屬於“用徒者亡”的範疇。

    給予每一個身邊的人最起碼的尊重,多想自己還應該提供什麼條件讓對方發揮,多想如何解決對方的後顧之憂,對方自然尊重你,自然感激不盡,自然會有三軍用命的長久盛況,企業自然健康成長!覺得無可用之人,不是真的就是如此,與其到處找“諸葛亮”不如好好對待內部的每一個“裨將”!三個醜裨將,頂個諸葛亮啊!

  • 14 # 京師書苑

    君道,臣道,師道,君道是領導的哲學與藝術,臣道也包含了了領導的藝術,不過,比較有承上啟下的哲學與藝術,至於師道又另當別論。學識不分高低貴賤,不分長幼,在這句話中師者乃大學問,大智慧的人物。

    用師者王,尊師重教,對長一輩的尊重和對大智慧者的敬仰之情。歷史上商湯用伊尹,文王用呂望,都是用師,最後的結果便是王天下成大功。

    用友者霸,用好身邊之人便能成就霸業。要用好身邊的人才,此友非朋友,但是卻是一個人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朋友。

    用徒者亡,就是徒有虛名之輩。他們一昧地順從,不管對錯都去執行,從而導致許多忠肝義膽的大臣慘遭毒手,明王朝也從此走向末路,所以說在你成功的路上遇到這種人一定要學會避免,因為他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這12個至理名言,歷史的興替,王朝的更迭就如我們路上的燈塔指引這我們一步步邁向成功。

  • 15 # 三國演義的智慧

    這是傳統的用人之道!

    給所有有志之士以啟發!

    用師者王。代表是周文王,他拜請姜子牙為國師、丞相,終開周朝八百年江山。姜子牙文韜武略、出神入化、奇蹟百出,輔佐周文王、武王成就大業。這是尊師奉賢的典範!

    用友者霸。

    典型代表是齊桓公和管仲。

    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首要的功績是“尊王攘夷”,也就是為周朝、為華夏,而奮鬥!

    管仲,作為有王佐之才的大政治家,為齊國的強盛、齊桓公的稱霸,立下了不朽功勳。

    這是尊賢敬友成就斐然的典範!

    用徒者亡。

    一位領導人,用實力和德行很一般的人來輔佐自己,那是敗亡之路。

    做管理的人,要尊師重道、重視人才、禮賢下士、謙虛謹慎、潔身自好,不能隨波逐流、唯利是圖、得過且過,要有追求和胸懷,透過奮鬥取得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小時候都做過什麼沙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