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以經綸

    我們要走在世界前面就要響應國家出臺的正確的決定,在應用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數字錢包是信用貨幣,所以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的不斷攀升,我們這個決定是遲早要下的,早執行,早改進。

  • 2 # 商顯科技

    央行的數字貨幣會給生活帶來什麼變化近期,人民銀行數字貨幣引起各方關注。貨幣是經濟執行的血液,貨幣的穩定對經濟體而言極為重要。數字貨幣是貨幣演進過程中的最新形式,它的推廣可能會對各方面產生影響,尤其對經營貨幣的商業銀行會有重大影響,此外對普惠金融、人民幣國際化可能都會有推動作用。本文先詳細闡述了數字貨幣、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等概念,並比較其與電子支付的優劣,然後再分析人民銀行數字貨幣對銀行經營、普惠金融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影響。

    數字貨幣概要

    指貨幣如無特別註明,則專指信用貨幣,一般等價物、實物貨幣的貨幣地位仍有爭議,在歷史上也非主流,更接近於以一般等價物為中介的以物易物。本文首先從貨幣本質出發,釐清數字貨幣與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的概念。

    貨幣、數字貨幣與人民銀行數字貨幣。貨幣伴隨了人類數千年,由各種經濟交換行為而產生。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的本質是債權,或者說是欠條,用來記錄債務債權關係和其他經濟活動。持有貨幣的人即為這份欠條的債權人,貨幣發行者即為債務人,這意味著貨幣發行人“欠”貨幣持有人一筆價值。而這位貨幣持有人購買一份商品(或償還一筆債務)時,將這份欠條支付給他的賣家,即把債權轉移給了賣家,變成了貨幣發行人“欠”賣家一筆價值,以此,便實現了價值從買家向賣家的轉移。因此,貨幣就是欠條,也就是一筆筆記賬,其信用由發行人(亦即債務人)的信用決定,只要大家都信賴其信用即可。

    人類歷史上的大部分信用貨幣的實踐,都是中心化發行的。在古今中外最為主流的主權信用貨幣制度下,信用貨幣發行人統一為政府,政府即為中心債務人。近代人民銀行制度建立後,則一般由人民銀行代表政府充當中心債務人。這種由政府(或其代表)發行的貨幣一般稱為法幣,由政府強制保障其法定償付性,可償還轄內的一切債務,不得拒收。人類歷史上也有不由政府發行貨幣的例子,比如由信譽卓著的商家發行,周邊民眾信賴它,比如中國宋代四川交子,但這也是中心債務人,只是範圍更小些。過去幾乎沒有出現完全“去中心化”的貨幣,因為讓中心之外的所有人充當債務人(暫稱之為非中心發行人),不可能使這欠條獲得所有人信任,張三向李四簽發一張欠條,李四無法將其用於向王五的支付。

    既然是中心化,由發行人單方面決定發行量,那麼不管機制多麼精妙,貨幣都有超發或少發的可能,幣值不穩(通脹、通縮甚至錢荒)成為了貨幣中心化發行時難以根治的頑疾。通脹多發生在政府開支過度增加的時期,而通縮則往往發生在制幣材質不足的時期。人類也嘗試了非政府發行貨幣、非中心化貨幣的構想,由市場微觀主體自己根據經濟活動總量靈活調整發行量,但這又面臨前文提到的對非中心發行人的信任問題。在過去,中心發行的幣值不穩和非中心發行的不信任,構成了無解的“貨幣兩難”。但是,人類未放棄對解決貨幣兩難問題的探索。

    既然貨幣的本質是記賬,那麼人們便將記賬材質不斷推陳出新,以達到更加可靠、安全和便利,目前主流的記賬材質包括紙和金屬,即紙幣和硬幣。1980年代之後,資訊科技快速發展(尤其是加密技術發展之後),人們嘗試使用電子訊號或數字訊號作為載體,來代表信用貨幣,稱為電子貨幣、數字貨幣。但是,數字訊號這種材質有其特殊性,它是電子儲存裝置裡的一串數字,很容易複製、貼上、傳送。為了完全達到跟紙幣、硬幣一樣的效果,人們不斷引進新技術手段,來解決面臨的問題。比如,為了實現不記名性,人們開發了盲簽名機制;為了防止非法複製後用於雙重支付,又開發了一系列加密和簽名機制;甚至透過共識機制,嘗試解決非中心發行的信任問題。

    人民銀行數字貨幣,本質上仍然是人民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透過各種技術手段,實現了以數字訊號為載體。它和人民銀行發行的紙幣、硬幣屬於同一型別,只是材質、載體不同而已。因此稱之為數字法幣更為合適,以便區別於其他非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

    與電子支付的優劣比較。容易和數字貨幣混淆的幾個概念是:穩定幣、加密幣、銀行存款貨幣、電子賬戶支付等。

    穩定幣以Libra、SDR為代表,其本質是其他幾種指定儲備貨幣的代幣、提取憑證,並不算真正意義的貨幣。加密幣以比特幣最為知名,它們是完全不同於法幣的新種貨幣,無實物形態,透過區塊鏈等手段實現了共識機制,能夠實現去中心化發行(因此也無統一發行人),控制了雙重支付等風險。但是,由於它還不符合貨幣的一些特徵,比如比特幣總量恆定,無法充當現代信用貨幣,更類似於黃金,也未受到政府認可,因此並未成為貨幣。所以,穩定幣、加密幣目前都還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

    銀行存款貨幣,全稱為商業銀行,術語存款貨幣銀行,是指法幣在銀行的存款,日常可以用來履行支付結算、價值儲存等貨幣功能,因此也被視為貨幣,納入貨幣總量(M2)統計。但事實上,存款並不等於法幣,而是客戶可從銀行提取法幣的憑證。在現代“人民銀行-銀行”二級銀行制度下,利用了不完全準備金制度,銀行透過資產業務派生存款,其最後的存款總額能夠大幅超過人民銀行發行的法幣總額,從而實現了新的銀行存款貨幣的發行。以一簡單例子說明,銀行原本只持有人民銀行發行的法幣100元,來自於人民銀行透過MLF(中期借貸便利)所投放得來,並以準備金的形式存在人民銀行,但它對客戶發放了500元貸款,派生了500元客戶存款,存於本行。這時,客戶持有500元存款可以用於交易支付,全社會也就有了500元的存款貨幣,以彌補了原來人民銀行100元法幣發行量的不足。當然,客戶不可能全部取出500元存款,因為銀行金庫內並無100元真實法幣可供提取。

    銀行存款貨幣的這一創新,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前文提到的“由市場微觀主體自己根據經濟活動總量靈活調整發行量”,進步意義巨大。但銀行也不能任意發行存款貨幣,最終受到人民銀行、監管部門的間接控制。也就是說,理論上講,人民銀行從原來自行決定發行貨幣,轉變為透過調節銀行行為來間接控制貨幣(法幣、存款之和)發行。當然,這句話只是理論上,因為人類歷史上是先有銀行再有人民銀行的,真實歷史程序有所不同。

    而電子支付是在銀行存款貨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居民不再直接持有法幣,而是持有銀行存款,那麼需要支付時,便也不再需要提取現金(這裡指紙幣、硬幣、數字法幣)之後再將其交付給收款人,而是直接銀行存款轉賬即可。因此,電子支付本質是銀行轉賬,只是利用了更為先進的電子通訊技術,透過聯網的櫃檯、ATM、電腦、手機等終端,向銀行傳送轉賬指令(含加密驗證資訊),銀行便將付款人賬戶中的數字,轉移至受款人賬戶中(如果收付款人的開戶銀行不同,那麼還涉及兩家銀行間清算)。後來,產生了非銀行支付機構,原理也相近。因此,電子支付不是貨幣的一種存在形式,而是過去劃轉銀行存款貨幣的一種方式。中國人民銀行在過去大力建設銀行清算系統,再加上銀行、支付公司的努力,目前中國已擁有極其高效便利的電子支付工具。

    電子轉賬支付和現金交易各有優劣勢,很難講哪種方式更先進。探討貨幣、支付的優劣勢,一般針對便利性與安全性兩個方面,而且這兩個方面是對立的,此消彼長。便利性方面,跟現金交易相比,電子支付需要和銀行聯網操作,無法離線交易(目前透過在裝置內預存事先下載的令牌,能夠實現有限幾筆的離線交易,但仍然事後聯機完成交易),在聯網不佳的場合無法使用,並由銀行詳細記錄了每一筆交易,因此銀行掌握了每筆交易資訊,沒有匿名性可言,而現金則可離線、匿名交易。但是,轉賬交易省去了存取、攜帶現金的麻煩,也有它便利的一面。安全性方面,銀行轉賬記錄由銀行記錄,交易完成後銀行相應修改雙方賬戶數字,外人無法隨意篡改,所以也不存在雙重支付問題。現金交易則把安全責任全放到本人,需要自己保管好現金,存款貨幣的資金安全性則由銀行負責,若整個銀行賬戶系統被黑甚至銀行倒閉,也有存款損失的風險。此外存款還有一點利息收入,但這個一般不是貨幣問題的考慮重點。站在當局角度,還要考慮運營成本,比如電子支付要建一整套清算體系,而現金則需要在印鈔制幣、流通管理上投入成本。

    因此,人民銀行推出數字貨幣,能否被居民大量使用,還是要看與現數字貨幣的使用便利程度。在能夠聯網、不在乎匿名性的場合,比如小額日常消費,使用電子支付完全沒有問題。但如果在無法聯網、使用者希望匿名維護隱私、使用者本身就無支付賬戶(包括銀行和非銀行支付機構的)等情況下,數字貨幣還是有用武之地的。比如,某些樓宇中行動網路訊號不佳、未開通Wi-Fi的飛機航班上、或者未開立有本地支付賬戶的弱勢群體和跨境旅行群體,則可以在手機等終端裝置中下載安裝好數字貨幣的數字錢包,即可收付數字貨幣,或從自己銀行賬戶中存取數字貨幣。

    對銀行體系的影響

    人民銀行數字貨幣和紙幣、硬幣一樣,即屬於現金一類,體現在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端中的“貨幣發行”科目中(表1)。這一科目就是人民銀行直接發行的現金,包括紙幣、硬幣和現有的少量舊式數字貨幣,其餘額又分兩部分:如果被銀行持有則屬於銀行庫存現金,再被居民從銀行取款之後,則屬於M0。因此,數字貨幣的推出未改變原有的“人民銀行-銀行”二級銀行體系,只是該體系中的現金科目下又多了一種存在形式,即此次人民銀行新提的新數字貨幣。

    表1 2019年三季度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

    既然整個“人民銀行-銀行”二級銀行體系未發生變化,那麼未來要跟蹤的變化也依然在這一體系框架內。如果這些數字貨幣使用起來超級便利,甚至還附加了其他新的功能(比如智慧合約),那麼不排除數字貨幣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大量使用者將存款提取為數字貨幣使用。這影響的是整個體系中的重要變數:提現率(貨幣銀行學上則稱現金漏損率)。提現率的變化直接導致銀行存款貨幣派生能力的變化,最終也會影響人民銀行貨幣政策的操作。因此,其深遠影響不可小覷。

    接前文已發放了500元貸款(並派生了500元存款)的銀行,貸款發放後,其資產負債表為表2:

    表2 銀行資產負債表

    同時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為表3:

    表3 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

    而原先由於賬戶的電子轉賬支付功能非常便利,幾乎沒有客戶來取現,人們以轉賬的方式相互支付賬款,因此銀行資產負債表一直保持“上表”。但是,推出的數字貨幣可能大受市場歡迎,客戶們發現在有些場合非常適合用數字貨幣。比如,假設引進了先進且安全的近場互動技術,兩個手機一碰便能實現數字現金的交付,便利程度遠超電子支付,使用者便提取了大量現金,用在很多線下交易場合。此時,假設使用者提取了50元數字貨幣,銀行便要先從人民銀行準備金賬戶裡取出數字貨幣,然後再交付至客戶的數字錢包裡。銀行和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變為表4、表5:

    表4 銀行資產負債表

    表5 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

    這時銀行還持有50元的準備金,並且還有450元的存款。如果數字貨幣越來越受歡迎,有更多客戶來取款,比如又來取款200元,那麼銀行顯然已沒有這麼多準備金可供提取,面臨流動性壓力。那麼銀行要繼續透過MLF或其他方式,向人民銀行獲取準備金,比如獲取了200元,銀行、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變為表6、表7:

    這時,和客戶提取數字貨幣之前相比,整個貨幣體系中提現率大增,人民銀行不得不增加流動性投放(本例中以MLF為手段),應對居民提現需求,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操作成本也會上升。而對於銀行來說,存款佔總負債的比例大幅下降,尤其是客戶日常用來結算的存款下降,而這部分結算存款是銀行各種負債來源中是最廉價、最穩定的品種,取而代之的是MLF,成本更貴,從這一角度,對銀行淨息差有負面影響。

    以上是指對整個銀行業的影響,然後,還要關注銀行業內部的競爭策略。根據人民銀行披露的資訊,人民銀行只負責制定數字貨幣、數字錢包的行業標準,並無能力運營整個數字貨幣服務,運營任務還是要交給市場微觀主體。具體推出什麼樣的數字錢包軟體、其中包含哪些服務,則是微觀主體(即運營方,可能包括銀行、中國銀聯等)的責任,以便於讓市場自由競爭,提升服務。因此,銀行會按照人民銀行數字貨幣、數字錢包的標準,抓緊研發、推出數字錢包服務。事實上,過去一些單位也已經推出了數字法幣產品,比如銀聯推出了“銀聯迷你付”,以銀行晶片卡上的晶片為數字錢包,把銀行存款取出來後,以數字貨幣的形式存到晶片,可用於支付。

    而當銀行、銀聯甚至其他機構開始運營新式數字貨幣後,會形成複雜的競爭關係。首先,結算存款是銀行最為寶貴的負債資源,優質的數字錢包服務,除了搶奪其他銀行的客戶之外,也可能會分流本行的存款,因此銀行在推銷數字錢包時,並不一定是一味加大推廣力度,而要講究策略。其次,跟紙幣、硬幣不同的是,居民持有紙幣、硬幣時便與銀行完全無關了,但居民在使用本行數字錢包時,雖然不再貢獻存款,甚至不明顯貢獻收入,但依然是本行的客戶,依然有一定的黏性,銀行依然有多種營銷渠道,推介本行的其他產品與服務。因此,未來統計客戶的AUM(資產管理規模)時,可以考慮將本行數字錢包中的數字貨幣也納入。

    普惠金融和人民幣國際化

    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數字貨幣基於數字錢包使用,使用者在銀行等運營機構開立了數字錢包後,即可將自己銀行賬戶中的存款提取為數字貨幣,存入數字錢包,也可以沒有銀行賬戶,而是在跟他人的收付中收到數字貨幣,存入數字錢包,較為便利。數字貨幣最為便利的場合,主要包括不聯網場景、使用者有匿名需求以及使用者無銀行賬戶,無銀行賬戶的又主要包括弱勢群體、跨境旅行群體等。

    目前,服務弱勢群體受各國政府重視,主要依靠新型金融技術手段,推進普惠金融服務,覆蓋更多弱勢群體。這些弱勢群體包括低收入人群、殘障人士、老年人等,他們中的一些人因種種原因沒有開立銀行賬戶,比如可能是傳統金融機構未覆蓋,也可能是自身條件或文化所限。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都有一定比例的人群不擁有銀行賬戶,他們連基礎的金融服務都無法獲取,只能使用最傳統的紙幣、硬幣。中國政府在持續推動金融機構服務下沉,支付機構也在快速發展,都對普惠金融的推廣有較好的推進。未來如果數字貨幣、數字錢包足夠便捷,使用方法也足夠簡單(弱勢群體中有些文化水平不高),依靠一臺基本的智慧手機就能使用,那麼將可更好惠及弱勢群體,進而再以數字貨幣為基礎,擴充套件至電商、理財等其他經濟活動,使弱勢群體更好受益。

    除了弱勢群體之外,另一個可能沒有銀行賬戶的人群是跨境旅行群體,包括出境入境的人員。比如入境旅行人員,在一些小額支付場合,沒有銀行和支付機構賬戶可以使用,不能享受中國高度發達的支付服務,可能仍然需要使用現金或銀行卡。目前,支付機構為入境人員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案,但仍不成熟。如果有較便利的數字錢包,則入境人員可以透過一定方法存入數字貨幣,並直接使用。

    甚至,更長遠看,如果未來跟一些國家統一數字錢包標準,並推出支援存放多幣種的數字錢包,甚至他們在本國銀行兌換了人民幣後,取現直接存入數字錢包,然後入境即可使用。而出境人員也是同理,兌換了外幣並存在數字錢包中。當然,還有一種可能,便是如果人民幣信用受到多國認可,並且中國數字錢包標準極為便利,被其他國家採納,那麼甚至有可能直接在境外和當地居民以人民幣數字貨幣交易,藉此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當然,這裡就會涉及到資本跨境流動、反洗錢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明確規則和標準。

  • 3 # 極科技geek

    有了央行這個數字貨幣,這個新東東之後,我們的日常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首先呢,它在計劃中首先是用來替代紙幣的。我自己就不太喜歡使用紙幣,要提前去取出來,要損失資金收益,要隨身帶著,要小心被偷,要數清楚付和找的數量對不對,最後麼,紙幣上攜帶的細菌數量是一個你不想知道的數字(所以銀行出來的人往往不喜歡碰紙幣)。

    但它替代的當然不會止於紙幣。可以想見的是,在數字貨幣系統正式推行之後,央行至少會要求每個有銀行賬戶的人都有一個對應的實名認證過的數字錢包,並且向沒有銀行賬戶的人推廣。這麼一來,“銀行賬戶”本身,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了,有數字錢包就行,連帶著借記卡、信用卡這些都將退出歷史舞臺——然後錢包這個東西從此成為古董,哎呀Hemes、Channel、Prada、Miuiu這些品牌會不會很擔憂……

    既然銀行賬戶將不存在,那麼支付這一目前基於銀行賬戶的行為當然也將完全改變。現在我們在交易中把錢付給別人,要麼是透過銀行轉賬/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系統轉賬,要麼是透過銀聯商戶系統/支付寶微信等商戶系統消費扣款。銀行可能會涉及到不同的銀行,如果銀行賬戶的歸屬地不同還會涉及到同銀行的不同分支機構(比如說從招行上海到招行江蘇再到中行江蘇)。第三方支付如果最終落地到銀行賬戶則是在前面基礎上再加上一個殼,即便是內部賬戶間轉賬(就像支付寶微信),由於資金池規模不可能太大且越來越受到監管,實際上也牽涉到一套複雜的標記和確認,然後還有提現費用(支付寶微信提現手續費)。

    而部署在區塊鏈上的數字錢包之間的支付,就是純粹的從我的錢包直接到對方的錢包,點對點,不需要中介,簡單利落,而且不需要提現隨處可用。

    這裡也許有提問:我現在很多途徑轉賬,雖然可能經過了很多中介,也常常很快到賬、0費用啊?有什麼區別呢?

    我:那是因為你轉的錢太少了

    事實上,小額支付和轉賬能有現在的效率和費率是人行持續研發更新系統的結果。即便如此,實際上系統依然是有延遲和成本的,這在資料量大的時候會更明顯。而大額資金的話,如果貴公司有大額資金需求或者在銀行資金部門呆過就知道了,有時候焦慮症都會出來,相比之下費用還是小問題(我當年也是每天數十數百mil美金bil人民幣這麼來來去去的)。

    另外,如果屆時能跟國外的數字貨幣對接,那麼目前跨境轉賬支付時存在的時間很長、費用很高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現在其實已經有很多公司在利用區塊鏈從事跨境轉賬支付業務,提供比傳統銀行短得多的時間和低得多的費用的服務,不過現階段還受制於各國外匯政策。

    除了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外,還有一個附帶的好處,就是現在每家銀行都會給你一個K盾/K令/K寶/K器啥的,那麼多根本不可能隨身帶著,但某些銀行在手機銀行上改一個小小的設定都要輸入密碼器上的數字,更別提大多數K啥還只能插在電腦上,還只支援windows,還只能用IE瀏覽器——我對此不爽很久了。統一用數字錢包之後,這麼多亂七八糟的裝置都省下了,雖然可能還是會需要每人有一個硬體裝置——

    不然你給菜場上賣菜的老大爺一串金鑰,老大爺一定說,小夥子這是什麼鬼,大爺讀書少你可別騙我……

    不過相信這裝置會便於攜帶,畢竟要替代現金使用的,不能要求還帶個電腦,也許還會整合到手環、手機裡。對於能夠配備類似掃碼這樣裝置的商戶,甚至能參考支付寶2014年的愚人節影片“空付”,弄出點什麼好玩的花樣來,在解決了如何驗證唯一性的問題之後。

    (支付寶全新支付方式 KungFu(空付) 話說這個影片過段時間就有人轉出來說快看阿里好厲害都做出這個了!我總是默默想,看來最近火星環境不是很好啊……)

    在說下一個對我們生活的重大影響之前,我還是忍不住把上面這部分延伸一下,說說這些改變在我們日常生活之外的意義。首先是關於金融行業的。顯然,連銀行賬戶和轉賬都沒有了,那麼支付寶和微信的錢包,還有那麼一大票第三方支付,也就可以安息了,而且即使轉向區塊鏈也未必有用。雖然他們前兩年剛剛借網際網路金融之名興起,在被央行的區塊鏈數字貨幣拍死在沙灘上之前,不知道是不是最短命的新技術之一。各位同行們職業方向可要選好啊

    然後就是銀行賬戶和儲蓄卡信用卡被取代之後,銀行傳統的吸儲和放貸功能可能會發生變化,雖然不知道到底會如何落地,傳統的貨幣執行模式也許會發生變革,經濟學家們也有得忙了。

    我們繼續說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影響就是貨幣的歸屬和流動將被完全監測。

    舉個栗子。前天晚上,小A和小B吃完晚餐後,沒有回各自學校的宿舍,而是決定出去happy一下。然後路過便利店,他們(or她們??)買了一盒那啥。

    如果是現在,他們只要選擇現金支付,然後除了營業員,誰也不知道這事。再徹底一點,去自動售貨機買,那就真的誰也不知道了。

    然而未來他們只能用數字貨幣的話……

    所以千萬不要做壞事哦~~

    (當然,我們反對把那啥汙名化,只要小A和小B都已成年且單身,這是他們的自由~)

  • 4 # 星辰大海L

    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我認為對於80年以後的沒有多大影響。我就分成兩種情況來分析。

    一:60年以前的,這批人大多數人已經是老退休的老人了,對於他們這批人來說,他們對現在這種支付方式可能會有點接受不了,因為你們都是以前用現金支付的,從未接觸過這種新的支付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千與千尋》千尋跟白龍還會見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