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傑哥7018280
-
2 # 基層博主
培植要點:荸薺屬於球莖植物,喜歡生長在較暖和的溼潤環境,發芽的最佳溫度是在16-20攝氏度。球莖的分櫱的最佳溫度25-30攝氏度之間,在球莖分櫱期要注意光照和排水施肥,可以提升分櫱球莖的形成。
荸薺在我們家鄉叫做馬蹄,我自小就特別喜歡吃,小時候還容易把它與芍藥球莖混淆,差點誤食芍藥球莖,它球莖裡面含有豐富的營養,包括維生素、蛋白質、鈣、鐵、鋅等等,而且還有很高的中藥價值,所以它的經濟價值也特別高,培植簡易,但對土壤及環境的要求較高,最應該注意的是日常管理:
一、荸薺球莖對生長環境要求種植可以在稻田種植也可以在溼潤土壤種植,只是生長期要注意排水,球莖在萌發的過程中,先從母株抽生出葡萄莖,然後尖端再發育為新的球莖,當這些小球莖不斷生長之後,就會慢慢生長為果實,待成熟之後,就可以挖出土壤食用,因此,它主要是在球莖生長時,對環境的要求就很高,具體環境要求如下:
1、控制溫度促進匍匐莖形成:當我們培植過程中,先要把環境溫度控制在16攝氏度左右。有利於球莖的萌芽,若溫度過低,細胞活躍度就很慢,細胞分化能力弱,就會抑制新芽的抽出,待新芽萌發之後,再次提升環境溫度,有利於新球莖的形成。
2、培植優質土壤補充球莖營養:球莖植物喜歡優質的土壤,比如水仙花、百合花等等,有條件的就可以把它培植在沙質土壤裡面,然後使用腐熟的農家肥混合,球莖分櫱及生長期都需要大量的營養,可以不斷為球莖提供營養,增加產量。
3、增加排水讓球莖碩大:荸薺喜歡生長在疏鬆溼潤排水性良好的環境,當球莖處於重度黏性土壤環境的時候,就會影響到球莖的呼吸,導致球莖腐爛,我們可以採取挖溝的方式增加怕排水效果。
4、光照促進新芽生長:當球莖萌發之後,它的莖基部就會萌發出新根,這些根系長達30釐米左右,此時正是頂芽和側芽生長的階段。就需要大量的光照,增加光合作用,讓根莖與新芽之間的水溶液正常執行,能夠加速礦物質元素的吸收,光照不好就會影響到新芽的萌發。
二、 荸薺的種植方法種植過程中,主要以選擇優質的球莖進行栽培,優質的球種可以增加成活率和產量,同時在培植過程中,適當使用水肥可以提升幼苗的生長,並進行移栽增加球莖膨大,具體栽培方式如下:
1、優質球莖:選種時要以表皮無損壞無病蟲、球莖圓大、顏色深褐,若有條件的可選擇單球重量為18克左右進行栽培。同時要對土壤進行翻土除草,減少土壤裡面的病害,對球莖萌發新芽很有幫助。
2、催芽滅菌:選好優質種子之後,在6-7月份進行催芽育苗,育苗過程中為了避免細菌性病害球莖,對那顏色暗淡、表皮有損壞的球莖進行滅菌,可先用25%多菌靈500倍液浸種10小時左右,然後開始催芽,當有細根萌發時,栽培前使用同樣濃度的多菌靈進行滅菌處理再培植。
3、移苗假植:所謂假植就是重新移動幼苗的生長位置,讓幼苗能夠吸更多的營養和光照,一般在苗高為20釐米左右,就要開始移苗假植,移苗間距為12釐米左右,移苗可以讓幼苗能夠萌發新根,也可以促進生長效果。在移苗過程中,發現病害、弱苗等等,就要及時清除,這樣可以增加量產。
4、水肥育苗:這個階段可以補充營養肥料和澆水,提升幼苗的生長,當苗株生長至10釐米左右的時候,可以使用糞水澆灌土壤,以4-6天一次為佳,達到補充根莖營養的效果,按照這種方式,可以讓株苗生長至50釐米左右,對球莖的膨大有很好的效果。
5、分株栽植:透過育苗之後,可以進行分株栽培,讓植株與植株之間的間距增大,達到高產的效果,不過分株栽植前要選擇還分株的幼苗,選擇健康及擁擠地方發植株,分櫱過程中儘量不要折斷根莖和葉片。
三、管理好球莖生長,及時對植株補充營養在栽培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對溫度、土壤、水肥、病害進行合理的管理,從栽培到採收,每一個過程都很重要,管理不當就會影響到球莖的質量和口感,嚴重的時候還有影響到豐產,具體管理方法如下:
1、密植促進豐產:當植株可以移栽培植的時候,就要對植株進行分株栽培,讓荸薺的葉片能夠吸收光合作用,提升葉片組織的光合速率:
2、水肥提升塊莖膨大:荸薺種植後在苗期、生長初期及分櫱期對磷的吸收率特別高,水肥主要是促進植株生長和塊莖增大,也能夠及時補充葉片丟失的水分和營養,我們可以使用糞水或腐熟的糞便施肥,也可以使用含鉀磷鈣的肥料進行施肥。
【1】基肥製作:基肥可以每畝施堆廄肥3000千克、氯化鉀8千克、過磷酸鈣20千克進行混合,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適當降低或增加比例,讓塊莖能夠有效吸收營養。
【2】生長期:在生長期母株的分櫱能力很強,此時就需要吸收大量的氮肥,因此除了基本的糞水之外,可以按照生長情況,以10天左右每畝施肥尿素12-16千克,同時可以適當補充過磷酸鈣,以每畝8-10千克為佳。
【3】結球期:這個階段需要大量的磷和鉀,可以促進塊莖的生長,此時我們可以按照每畝噴施1/1000的乙烯利或0.2%的磷酸二氫鉀,同時以每畝補充氯化鉀8-10千克,施肥過程中避免肥料過濃而影響到根莖的生長,導致荸薺燒根。
【4】排水澆水:球莖喜歡生長在溼潤的環境,但水分過多也會影響到塊莖的呼吸,對營養的吸收和塊莖的生長都會有影響,所以儘量按照土壤的溼度進行澆水排水,避免出現水澇等等,一般以3-6天灌一次水,到了雨季做好排水通道,避免排水道堵塞。
3、病害預防提升口感:病害多以細菌性病害和蟲害為主,這些病害會影響到嫩芽、塊莖及葉片的生長,不但會破壞葉片組織,還會對塊莖的質量有所影響,除了基本的除草和排風光照,嚴重時還需要使用藥劑進行預防。
★病蟲危害預防:主要有荸薺稈枯病、枯萎病等等,蟲害有白禾螟等等,當發現細菌性病害時,噴灑25%多菌靈250倍液和45%代森銨1000倍液,同時使用50%代森錳鋅500倍液和50%退菌特500倍液輔助噴灑,當出現蟲害白禾螟,可噴灑樂果1500倍液、乙醯甲胺磷1500倍液噴霧滅蟲。
4、採收留種:我們平時食用荸薺的時候,會發現荸薺不甜會水汁不多等等,這多半是採收較早,當過早採收就出現皮層薄,口感不好,多表現為不甜和塊莖幹渴等等。而且採收過早也不利於留種。
綜上所述,根據你描述的問題:種植荸薺需要什麼樣的環境條件?如何種植和管理?一春透過以上三大點描述了荸薺的生長環境條件、種植方法及管理等等,建議你按照荸薺的生長屬性進行種植,多從光照、排水、施肥及病害方面進行管理,日常注意田間的除草及間苗,可以有效提高母株塊莖的生長分櫱,達到增加產量的效果。
-
3 # 新鮮水果最好吃
1.種植時間
荸薺的種植時間需要根據種植地區的氣候條件來確定。荸薺的萌芽溫度需要保持在10到15度左右,在氣溫穩定在這個範圍內後就能夠進行荸薺的種植了。南方地區一般在清明前後開始種植荸薺。
2.選擇品種
荸薺種植一般會進行留種,留種時間在上一年荸薺成熟的時候,挑選品質優良,個大、沒有病害、頂芽粗壯、沒有外傷的荸薺作為種子。收集好種子之後需要進行沙藏,將種子放在細沙當中,在第二年播種前挖出。
3.催芽育苗
荸薺種植前需要進行適當的催芽處理,這樣能夠節省育苗時間,同時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將種子從細沙中取出,用清水清洗乾淨,挑選品質優良的荸薺做種。將清洗乾淨的荸薺放入1000稀釋的多菌靈溶液當中浸泡一天時間,這樣能夠起到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防治種子攜帶致病菌。將種子整齊的排放在溼潤的細沙中,將芽眼露出沙土,覆蓋地膜,一般一週左右就能夠看到荸薺發芽了,發芽後及時去掉薄膜,在荸薺苗高10公分左右的時候就能夠進行假植了。
4.移栽定植
在荸薺苗高30公分左右的時候移栽定植。移栽前需要給種植田進行翻耕和施肥,保障後期荸薺生長環境適宜。根據種植地的情況,能夠進行翻耕工作的,翻耕深度需要在20公分左右,每畝施附屬的有機肥3000公斤左右,配合使用磷肥30公斤。移栽的行距株距控制在50公分左右。如果移栽時間過晚,種植密度可以加大。
5.日常管理
首先是水況管理方面,荸薺一下後要保持水深3到5公分左右。荸薺移栽成活後,保持水田水位在8公分左右,不可超過10公分,避免荸薺苗徒長。每次施肥過後,要注意給田間斷水,後繼續灌水。在荸薺結球期間水位控制在4到5公分。進入生長後期後,荸薺田需要停止灌水,準備採收工作。
其次是施肥工作,荸薺田最主要是的基肥的使用,後期追肥要根據苗情和田間肥力情況進行。在荸薺定植後一週左右,可以追肥一次,每畝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促進幼苗生長。在荸薺生長到8月份左右,追施籽肥,每畝可以追施荸薺專用複合肥20公斤。在荸薺葉狀莖開花後追施一次複合肥,每畝用量在20到25公斤左右。
再者注意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荸薺多發白粉病、鏽病、灰黴病、蚜蟲、薊馬等病蟲害。要注意保持大田通風透氣性良好,減少病蟲害發生。注意及時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避免病害情況加重。
6.適時採收
荸薺在十月份左右就有早熟品種開始成熟了,不過這個時期荸薺的糖分積累較少,甜味不足,口感不佳,但市場上荸薺較少,價格上具有一定優勢。一般在12月份左右荸薺的球莖糖分積累開始增加,此時到次年的1月份左右採收的荸薺糖分含量較高,且荸薺外皮顏色較為美觀。荸薺最晚的採收時間不能晚於2月份,否則荸薺的品質將會下降。
綜上就是荸薺的種植要點,想學習這方面種植技術的農戶朋友可以前來關注,你們那有人種這種荸薺嗎?
-
4 # 農學博士教種植
荸薺又被叫作馬蹄、水慄、菩薺等,是單子葉莎草科荸薺屬,具有細長的匍匐根狀莖,在匍匐根狀莖的頂端生塊莖。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既可作為水果生吃,又能作為蔬菜食用。荸薺球莖富含澱粉,可供生食、熟食或者提取澱粉,味甘美,也可以供藥用。
1、選地整地
我們需要選擇表土疏鬆、耕層深厚、水源充足、灌溉方便的水田種植。在正式移栽前,我們要將田塊深耕15-20釐米,然後一畝地施入腐熟農家肥2000-2500公斤、氯化鉀15-20公斤、過磷酸鈣10公斤,作為基肥使用,最後整細耙平。
2、適時移栽
荸薺移栽時間一般為每年的6月上中旬,株行距以70釐米×80釐米為宜,每穴栽種1株。栽插深度以10釐米最佳,這是因為過深發棵較遲,薺果難挖,過淺分株較少,結薺少、產量低。
3、中耕除草
在荸薺移植到大田後,大約經過10-15天,就會開始分櫱分株,早栽分株次數為4-5次,遲栽分株次數為3-4次。從定植到封行,需要除草2-3次,中耕除草最好在薺苗第一、二次分櫱時,將雜草、發黃種薺莖稈踩入泥中,以有效促使新芽早發。
4、栽培密度
根據經驗看,每畝地栽種3000株,產量最高,肥力水平高、移栽期較早的話,密度需要適當減少,反之,可稍加大。
5、水漿管理
在荸薺移栽以後,原則上以水層灌溉為主,保持3-5釐米深的水層,每逢施肥後要斷水,再灌水。在高溫季節,應該適當灌5-7釐米深水層,在封行前期,適當斷水、擱田,結薺開始後不能斷水,水層保持在4-5釐米深,到了10月中下旬,我們可以開始脫水灌水,乾溼交替。
6、科學施肥
對於荸薺水田,我們要重施基肥、分次追肥。晚茬搭配增施氮肥,早中茬以有機肥為主。在移栽後大約15天,我們可以進行第1次追肥,施足櫱肥;在第1次追肥後,間隔20天進行第2次追肥,施用高濃度複合肥。在植株葉狀莖開花後,可以進行第3次追肥。
7、及時採收
在荸薺成熟以後,地上部分枯死即可開始採收。採收期一般從11月份開始到第二年3月份。一般情況下,應該從12月中下旬開始,到第二年2月上旬立春前採收完畢為好。在這個階段,球莖內的澱粉轉化、糖分增多,味甜、色澤鮮豔,出肉率高,品質最佳。
在傳統生產條件下,荸薺採收主要靠人工採挖。因為球莖緊貼犁底層,收挖勞動強度大,且容易導致大量損傷。所以呢,採挖時要逐株翻挖,循序漸進。堅持“看泥性、識走向、稀開鋤、翻大坯”的方法,做到挖遍、撿淨、少損傷。
回覆列表
栽培技術
種植田塊選擇
土壤的型別及質地對荸薺生長髮育的影響十分明顯,荸薺根系分佈較淺,生長過程中對水分需求量大,球莖生長要求土深30cm左右。荸薺栽培田塊的選擇標準為: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耕作層18-20cm,有機質含量20g/kg以上,土壤pH5.5-7.5。水源豐富、排灌便利、遠離汙染源、輪作3年以上的壤土和青紫泥水田。
品種選擇
選用抗病、優質、豐產、穩產性好、抗逆性強的品種是實現荸薺高產優質栽培的前提和基礎。浙江地區可選用適宜本地環境的名優品種,如餘杭大紅袍、店頭荸薺等。準備種薺時注意種薺的完整性與典型性,剔除受損、個小、乾癟、皮色不均的種薺。
育苗
育苗是荸薺栽培過程中的重要技術環節,是高產、優質的基礎和保證。目前生產中主要有2種育苗方式:球莖育苗和分株育苗。不同育苗方式的育苗時間、播種技術、秧田管理、移栽標準等均有所差異。分株育苗時間較早,在每年的4月中旬進行,用種量少,經過育苗、假植擴繁增加苗數後移入大田。球莖育苗是傳統的育苗方式,在每年的6月中旬進行,小田育苗,大田定植,省略假植擴繁環節,縮短了荸薺生產勞動的時間。
育苗準備
選擇條件良好的秧田,播前15天灌水翻耕泡田,播前3-5天進行第2次翻耕,施基肥,每667m2施過磷酸鈣25kg、複合肥(N-P-K為18-8-16,下同)15kg。翻耕後做畦,畦寬150cm、高10cm,溝寬30cmo做畦後灌水,播種前一天排幹水。挑選健壯、飽滿的種薺進行催芽,催芽前將洗淨種薺的正頭芽尖剪去0.2-0.3cm,清水浸泡48h,剔除漂浮種薺,取出瀝乾。
球莖育苗
球莖育苗宜在6月中旬至7月初進行。育苗時間20-25天,育苗期間白天溫度保持在20-25t,夜間15-20t。按大田種植面積進行秧田播種,每667m2大田種薺用量20-25kg。將種薺按株距3-5cm、行距3-5cm排入秧田,頂芽朝上按入泥中1cm。播種後,白天搭小拱棚覆蓋遮陽網保持棚內溫溼度,當苗高10cm時去除小拱棚。育苗期間共施肥2次,第1次在苗高10cm時,每667m2施尿素3-5kg;第2次在大田定植前7天,每667m2施複合肥5kg或尿素5kg出芽前蛙溝灌淺水,保持畦面溼潤。當頂芽出土轉綠且植株有新根長出時灌水,保持水層1-3cm。
分株育苗
分株育苗可有效節約生產所需的亭薺種球數,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也是高產優質的重要手段。分株育苗宜在4月中旬進行。按大田種植面積進行秧田播種,每667m2大田用種量為15-25個種球。種薺按1cm間距排種,頂芽朝上,覆蓋溼潤的輕壤土或有機肥,厚度以遮住頂芽為宜。催芽期間保持苗床溼潤。搭小拱棚保持密閉,當日平均氣溫達到15℃以上時中午通風1-2h(小時),隨著氣溫升高逐漸延長通風時間。移植前5天揭膜煉苗,5月上旬,幼苗高20-30cm時連同種球一起挖出移入秧田進行假植擴繁,捨棄元種球、簇生而纖細的幼苗。根系入土深度5-8cm,株距110cm,行距120cm。荸薺生長過程中會從芽基部分囊產生新的腋芽和匍匍莖,匍匍莖的節和頂端又能產生新芽,每個新芽可在分株後獨立生長成苗並可繼續進行分靡。因此,荸薺定植前的假植擴繁可大幅度提高幼苗數量。秧苗成活後,可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噴施1次預防病害,每667m2施尿素5kg。栽植30天后,每667m2施複合肥15kg。定植到大田前7天,每667m2施尿素5kg、硫酸鉀5kg,或每667m2施複合肥10-15kg。田間持續保持水層2-4cm。
荸薺
大田栽植
荸薺是當年種植、當年採收的作物,栽植時期和密度不僅影響植株生長情況,也關係到產量和病蟲害發生程度。
栽植前準備
選擇符合選地標準的田塊,移栽前15天灌水翻耕泡田,耕深20cm翻耕整地前,每667m2施腐熟既肥1500-2000kg或符合NY525規定的商品有機肥500-600kg、複合肥30kg、過磷酸鈣30-40kg,以保證土壤有機質含量充足,為荸薺苗生長髮育提供充足養分。
栽植方法
大田栽植宜在7月中下旬、幼苗高30-45cm時進行。定植前3天,可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噴施荸薺幼苗預防稈枯病;可用20%氯蟲苯甲醯胺懸浮劑2側倍液噴施幼苗預防白禾螟。定植前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浸根16-24h(小時)。
球莖苗移栽時,將秧苗連種球一同挖出,田間保持株距80cm、行距80-100cm,大田栽植時間越遲,移栽密度越小;分株苗移栽時,1株大苗帶2-3個小分囊苗為1叢,剔除弱苗和雄苗田間保持株距40cm、行距50-60cm,當幼苗高度超過45cm時,宜割去梢頭。定植時將秧苗插入土中,深度為8-10cm,每穴定植1叢幼苗。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
荸薺苗大田移栽成活後到封行前,結合施肥宜人工除草2-3次。中耕除草時要求雜草入泥,不露出水面,同時不損傷荸薺葉狀莖和匍匍莖,若發現病株、弱株應及時拔除並補苗。
肥料施用
大田移栽成活後結合中耕除草共追肥3次。第1次施催苗肥,移栽後20天每667m2施尿素5.0-7.5kg;第2次施分冀肥,移栽後25-30天每667m2施菜籽餅肥50kg、複合肥10-15kg、硫酸鉀5.0-7.5kg,或每667m2施複合肥10-15kg、硫酸鉀3.5kg;第3次施結薺肥,秋分前後每667m2施複合肥40-50kg、硫酸鉀7.5-10.0kg。
荸薺
水層管理
幼苗定植時田間灌水深度宜2cm;秧苗成活後逐漸加深至4-7cm;分株分冀期水深2-3cm。開花結薺期水深2-4cm;球莖膨大期水深4-7cm;球莖成熟期水深0-2cm;採收前15-20天排乾田間水分。如春季採收,則冬季田間仍保持溼潤。分株分囊期如果田中浮萍過多或有機肥施用過多,可排水曬田2-4天,曬至田面溼潤小開裂為宜,結面(泥巴表面硬,裡面軟時)後立即覆水。
病蟲害防治
荸薺生長髮育過程中的主要病害有稈枯病(俗稱荸薺瘟)、枯萎病等,主要蟲害有白禾螟等,有害生物有福壽螺等。防治病蟲害時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主要採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如採用殺蟲燈、粘蟲板、昆蟲性誘劑等誘殺害蟲,引入天敵抑制有害生物擴張;當病蟲害數量過多、危害植株生長時,應結合化學防治,優先使用低毒高效的農藥,將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經濟允許閾值內。
稈枯病:可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噴灑,或在移栽前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浸根,或在移栽成活後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噴灑,施用次數不超過3次,每隔21天噴1次。
枯萎病:可在發病初期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00-3000倍液噴灑1次,或用42.4%唑醚氟醯胺懸浮劑3500倍液噴灑2-3次,每隔21天噴1次。
白禾螟:在卵孵化高峰前2-3天可用15%茚蟲威懸浮劑1500-2500倍液噴灑,或在卵孵化高峰後1-2天用200g/L氯蟲苯甲醯胺懸浮劑3000-6000倍液噴灑,或在卵孵化高峰至幼蟲期用1.8%阿維菌素懸浮劑1000-1500倍液噴灑。
福壽螺:每667m2可用6%四聚乙醒可溼性粉劑400-500g撒施,或用50%殺螺股乙醇胺鹽可溼性粉劑60-80g拌土撒施。
採收
荸薺1年只栽培1茬,不能週年生產,市場供應有旺季、淡季之分。採收期一般在12月至翌年3月,待地上部枯黃倒伏、地下球莖成熟至皮色呈深紅褐色時採收為宜。球莖成熟後,地上枝莖枯死,受力極易斷裂,不能直接拔取。目前荸薺採收仍舊採用傳統的手工挖掘方式:一是利用簡易工具採收,即在比較溼潤的田塊,用叉或釘把等工具刨開泥土,然後用於捏出球莖;二是純手工採收,即在田間積水泥田,於插入泥土中捏出球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