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三國正兵第一人,亮黑請走
20
回覆列表
  • 1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諸葛亮的軍事計劃,也不是一氣哈成,而是在戰爭中由經驗教訓而積成,前幾次北伐,大都因糧草問題而退兵,笫五次確定了屯田制。

  • 2 # 叢中笑6603

    這個很容易想到,前幾次出祁山,由於兵精糧足,沒有考慮屯田養兵。隨著戰事的發展,兵員和糧草的損失,越來越成為負擔,加上劉禪和許多朝廷命官,都竭力主張停止北伐,讓諸葛丞相處於兩難之中。既要完成劉備的遺願,又要讓朝廷支援北伐,減少國家的負擔,所以,諸葛丞相只能採用屯田的方法,這樣做的好處是,一,能提供精兵和糧草,二,又能避開朝廷命官的反對。用諸葛丞相自已的話,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

  • 3 # 釣魚城下煮河魚

    這和蜀國當時的綜合國力有關,也有其在多次北閥中得出的教訓。

    其實在二次北閥後,蜀國綜合實力已下降了許多,後方糧草供給己是最大問題,而諸葛亮又急於求成,(為報先主知遇而信任之恩,及對先後主的承諾),休養生息和戰爭準備時間不夠,蜀國的綜合實力也不夠,幾次北閥都無功而返。所以五次北閥後就確定屯田產糧制了。

  • 4 # 江湖小曉生

    三國時期,屯田搞得最出色的,肯定還是曹操。曹操的屯田制度,不僅節省了大量糧食,而且有利於邊防,所以三國其他兩個國家也有效仿的想法。

    其中諸葛亮,就曾經做過屯田的事情,後來的姜維也是以屯田沓中,躲避黃皓等人的讒言。屯田又分為軍屯和民屯,軍屯有利於戍邊防守,而民屯有利於安頓流民、開拓荒地。

    不過屯田嚴重限制了人的自由,把人和田捆綁在一起,非常方便剝削。曹魏後期,田地的收益官員可以拿走八成以上,真正造成了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狀況。

    仔細分析三國曆史,我們會發現諸葛亮也曾經實行過屯田。但是為什麼他第一次北伐沒有屯田,反倒是在第五次北伐的時候,才想起來要屯田呢?

    01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本打算迅速平定關中,沒有屯田的計劃。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因為那個時候蜀漢大軍戰鬥力強悍,物資也充沛,而且在諸葛亮的帶領下屢戰屢勝。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這一戰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他帶兵平定南中以後,揮師北上。大軍被分為兩路,一路令趙雲帶兵出斜谷,假裝進攻郿城。另一路他自己帶著主力大軍前往祁山,由於作戰十分給力,所以當時曹魏那邊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投降了諸葛亮。與此同時諸葛亮還收服了姜維,孟達又相約和諸葛亮一起出兵,所以諸葛亮這次北伐成功的機會,實在是太大了。

    既然能夠在短時間內攻克關中,拿下長安,甚至能夠一鼓作氣拿下洛陽。那麼諸葛亮就沒有必要在隴右地區屯田了。

    屯田是為了打持久戰做準備的,一季糧食成熟,至少也要半年時間,所以說這不是迅速出兵所需要準備的方案。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國志》

    可惜這次出兵的過程中,馬謖沒能守住街亭,使得祁山道的關鍵要道被張郃佔領,孟達又被司馬懿給斬殺了,隨身攜帶的糧草根本就不夠打持久戰的,所以諸葛亮不得不選擇退軍。

    02二三四次北伐的時間都太短,而且戰況過於激烈。

    第二次北伐,是公元228年的冬天,當時陸遜在石亭擊敗了曹休,諸葛亮認為時機成熟,便出散關,包圍了陳倉。

    可惜鎮守陳倉的郝昭是個硬漢,諸葛亮打了二十來天都沒能打下陳倉,只好重新退回漢中。這次北伐的時間太短了,前後不過一兩個月,所以壓根沒法屯田。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三國志》

    第三次北伐是公元229年,諸葛亮帶領大軍攻佔了武都和陰平。這回是小有所勝,郭淮領軍與陳式對決,諸葛亮前來相助,將郭淮擊敗,佔領了這兩座城。

    可是武都和陰平被攻佔後,曹魏又派遣大軍進攻漢中,諸葛亮無奈只能前往鎮守漢中。那麼在武都和陰平屯田的事情,或許就這麼耽誤了。

    第四次北伐是在公元231年,諸葛亮和老對手司馬懿終於碰面,兩人鬥法了很長時間,司馬懿始終堅守不出。按道理這次諸葛亮是要屯田了,可是意外還是發生了。

    小人讒言,說諸葛亮有稱帝的打算,而且李嚴因為道路泥濘,所以耽誤了運送軍糧的日子,他一邊讓諸葛亮撤軍,一邊在劉禪那邊進讒言說糧草充足,不知道諸葛亮為何撤兵。

    前有司馬懿巋然不動,後又有李嚴在拖後腿。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只能班師回朝,雖然路上擊殺了曹魏大將張郃,卻也沒了屯田的計劃了。

    這三次北伐,要麼時間太短,要麼有奸佞從中作梗。諸葛亮始終未能如願地實行屯田計劃,不過我認為第四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心裡已經在盤算著屯田的計劃了。

    03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屯田計劃得到實施。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這一回諸葛亮準備了3年時間,帶領10萬大軍前往郿縣,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國志》

    由於司馬懿總是不出兵,所以諸葛亮這次也打算打一場持久戰。他命人在渭水地區分兵屯田,一邊生產,一邊找機會進攻司馬懿。

    這次屯田的計劃顯然是比較成功的,因為諸葛亮知道自己每次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那就是糧草供應不上來。

    而屯田恰好能夠解決這個重要的問題,諸葛亮的屯田,當然是軍屯。他是分兵前去屯田,希望在這裡設立長久的基地。當然了諸葛亮治軍嚴明,所以軍隊屯田和老百姓的良田,兩者之間是沒有任何衝突的。而且軍隊對百姓是秋毫無犯,可見諸葛亮愛民如子的形象。可惜的是,這次屯田的行動,只持續了一百來天,為什麼呢?因為諸葛亮積勞成疾,在這一年的8月就病死了。

    諸葛亮去世以後,大軍秘不發喪,按照他的遺囑,大軍慢慢退入了斜谷。如果這次屯田時間再長一點的話,那勝負還真的不能預料。

    總結:軍屯是為了防備敵人,可民屯卻是為了剝削。

    很多人提到曹操實行屯田,那就立刻豎起大拇指,為什麼呢?因為屯田既解決了軍隊的供給問題,又解決了防備敵人的問題,實在是一舉兩得。

    抱有這種思維的人,往往是從曹操個人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的。屯田是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的,軍屯顯然是很有優勢的。

    可是民屯卻實在是一種殘酷的剝削行為。一旦你被打上屯民的烙印,不出意外,你這輩子都不可能有脫離這種身份的機會。

    百姓的身份和土地嚴格捆綁在了一起,完全失去了自由。此外官府對民屯的剝削實在是太嚴重了,老百姓就算努力種田一整年,也吃不上一頓飽飯。

    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沒有在蜀漢嚴格實行民屯的重要原因。後世軍屯成為了常態,而民屯則逐漸被廢除,也是這個原因。

    參考資料:《三國志》

  • 5 # 史海鉤沉者小王

    看看諸葛的五次北伐前後,就知道諸葛在一伐的戰略規劃中就沒有屯田這檔子事,加上糧草充足,魏軍曹真又不像司馬一樣龜縮不出,自然不需要屯田了。

    一伐前後

    公元228年春,諸葛一伐,率大軍北駐漢中。

    意圖:用疑兵從斜谷出郿,造勢假意取長安。實則出其不意,聲東擊西準備全據涼州。

    部署:使中護軍鎮東將軍趙雲、中監軍揚武將軍鄧芝據箕谷,為疑兵;身率大軍往西出祁山,先攻天水郡。

    過程:隴右空虛,諸葛佔領冀縣,郭淮等堅守上邽,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隴西遊楚堅守、拒不投降,涼州刺史徐邈與金城太守正組織部隊進行反攻。曹真率軍前來,命張郃去攻打街亭,馬謖兵敗。

    結果:雖然三郡的反叛,但天水的上邽、隴西、金城仍有敵軍據守,加上街亭已失,隴西高原上已無險可守,釘子沒拔,還隨時面臨被圍的危險,原先想要控制涼州全境的意圖,由於缺乏落腳點,於是放棄三郡撤軍,趙雲那邊燒了棧道退回漢中。

    這種戰略部署,在前期的搶奪中完全不是持久戰的打法,而需要消化戰果,佔據險隘,結果東部魏國中央軍來襲、險隘已失,戰果還沒消化完,天水上邽釘子沒有拔,加上第一次北伐,距離上次用兵相隔兩年,糧草不缺,屯田已經沒有意義。

    第二、三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結束,曹真讓郝昭留守陳倉。同年8月,吳國東邊在石亭之戰破了曹休,魏國派兵東進,關中虛弱,所以諸葛見機而進,進行二伐。

    當時是公元228年冬,諸葛接到訊息復出散關,圍的陳倉。這次我認為只是配合吳國看看有沒有便宜可撿,結果陳倉防守二十餘天,曹真還讓費曜來抵禦,諸葛就撤退了。

    然後經過短暫休整,於公元229元春進行三伐,調頭讓陳式進攻魏武都、陰平二郡,諸葛在建威擺開陣勢,讓郭淮以為又要進攻隴右,結果雙方沒有交戰,武都、陰平二郡納入蜀國版圖。

    這裡第二次北伐,曾提過“亮糧盡而還”,真要是進攻,絕對不會只攜帶1個月的糧草,這裡傾向於撿便宜,最多打到陳倉,沒有後續攻伐的考慮,所以糧草快完,沒有便宜可撿便撤退,轉而謀劃武都陰平兩地,可以將二三次北伐看成一次大的綜合行動,所以也沒屯田的必要性。

    四伐

    公元231年春,諸葛再出祁山,進行四伐。由於曹真病逝,魏軍換帥司馬懿。這次魏國就不同以往雙方打得你來我往,而是避而不戰,與諸葛對峙。

    諸葛派兵聲東擊西,留兵祁山,然後攻上邽,破了郭淮以後,由於到了夏季,順便割了上邽的小麥,司馬引兵到上邽,依然斂兵不打。後在滷城打了一仗,這裡歷史上記載有出入,個人傾向蜀國勝,要是按《晉書》“追擊,破之,俘斬萬計。”估計諸葛早就退兵,沒必要從5月耗到6月,結果6月陰雨綿綿,糧草供應不濟,諸葛不得不撤軍。

    雖然此次沒有記載有確切數字的兵力,只說諸葛亮率軍“數萬”,但按蜀國的兵力和戰爭規模看,五六萬的兵力是有的,這次為期4個月的北伐,所耗糧草不少。

    這裡可以看到,當時李嚴是沒有辦法讓糧草及時運輸到前線才引起撤軍,而不是後方糧食不足,加上司馬懿的堅守對峙戰略與曹真硬槓相反,原先諸葛尋求主力決戰,打算殲滅敵人後,再佔地盤的戰略意圖無法實現,所以諸葛起初就對屯田一事沒有部署。

    五伐

    經過近三年修整,諸葛在漢中勸課農桑,在斜谷口新修了邸閣(糧倉),囤積糧草為下次北伐做準備。

    公元234年春,諸葛選擇了出兵斜谷,進行第五次北伐。諸葛應是考慮到原先四次北伐所耗糧草不少,加上司馬懿的堅守戰略,對蜀國的國力來說久拖不起,於是屯兵五丈原,屯田打算與魏軍長期對峙,並確保漢中轉運來的糧草安全。同時,之前還與吳國相約一起進攻,同年7月,孫權率軍攻打合肥新城。

    當時,屯兵五丈原後,諸葛讓孟琰據武功水(石頭河)東。司馬懿因為水勢上漲切斷了諸葛與孟琰的聯絡,進攻孟琰營,諸葛做浮橋,射箭對魏軍進行壓制,後來浮橋製作完成,司馬懿果斷地撤退了。

    郭淮在司馬懿駐紮渭水南岸後,向司馬懿進言應當搶先佔領渭水北岸的北原,防止北原陷落後,整個隴右地區與關中的聯絡被斷絕,司馬懿同意,郭淮死守北原,諸葛攻不下。假意西行攻打西圍,其實還是想打北原,結果郭淮識破。

    後來沒多久諸葛就去世了,蜀國也就退兵了。這次屯田應該是諸葛考慮到司馬懿的龜縮堅守,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想著等孫權在東線開啟局面後,兩邊一同給魏國施加壓力,結果身體不好,沒熬多久就病死了。

    綜上,一伐沒屯田,是諸葛戰略的規劃中就沒有屯田這檔子事,加上糧草充足,魏軍曹真又不像司馬一樣龜縮不出,自然不需要屯田了。

  • 6 # 中行偃1

    諸葛在《出師表》中自稱:“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按照諸葛的規劃,伐魏之初,應該是一帆風順的!

    事實上初期也是這樣的,由於魏國事先毫無防備,突聞諸葛亮率大軍殺來,導致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無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棄守城向東逃竄,魏國天水守將姜維、梁緒、尹賞、上官雝等投降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則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頃刻間隴右五郡(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諸葛亮,僅有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隴西郡太守遊楚堅決抵抗。曹魏整個朝廷“朝野恐懼”。

    誰能想到勝利來的如此容易?諸葛大軍一片歡騰!輕敵思想瀰漫開來……至少兩個人表現出來,認為曹魏不堪一擊?信心滿滿。

    第一個就是馬謖。主動請纓,妄自尊大,以為居高臨下一戰而定……?竟然感動了諸葛,諸葛排除其他眾將質疑,提拔馬謖防備漢中。王平連續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採納他的計謀,輕敵冒進,對魏國主帥曹叡、大將張郃不屑一顧!以致街亭慘敗,損兵折將。

    第二個就是魏延。魏延比馬謖有過之而無不及!魏延一直都是蔑視曹魏的,他曾經對劉備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是劉備。換了諸葛,他更是狂妄至極?

    《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原文:“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10天就打到了長安?“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按照魏庸奴的想法,即魏軍棄城後沒有把軍糧燒燬,城中百姓能供應起魏延的部隊。曹魏20天內無法組織援軍趕赴長安奪回城池,丞相大軍20天自斜谷打到長安。

    ,前後20天還用屯田嗎!長安拿下還愁軍糧嗎!苗都沒等長出來,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呵呵!魏庸奴哪裡知道,司馬懿攻上庸,八路並進,晝夜不停,故能在8天時間裡,攻下堅城,殺了孟達。

    好在諸葛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即使不用魏延計,也不致於屯田與敵人周旋?當時他認為還沒到那個份兒上。

  • 7 # 歷史檔案館

    據《資治通鑑》記載: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諸葛亮以新遭大喪,皆撫而不討,務農殖穀,閉關息民,民安食足而後用之。

    由於益州在東漢末年幾乎沒有受到中原戰火的波及,因此蜀漢不需要像曹魏或東吳那樣大規模屯田,諸葛亮只需要大力扶植和發展益州農業經濟就可以了。當然,蜀漢想動員十萬兵力的蜀軍能夠順利進行北伐,諸葛亮還是很注重在漢中的屯田。

    據《三國志 呂乂傳》記載,諸葛亮曾命呂乂在漢中擔任太守兼任督農,負責供應軍需糧草。並且諸葛亮在屯駐漢中之時,他還讓自己的養子諸葛喬和普通士兵—起,參加督運軍糧的工作,可見諸葛亮對糧草的重視。

    亮與兄瑾書曰:“喬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於谷中。”

    據《三國志 後主傳》記載,在建興十年(公元232年)也就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後,諸葛亮在黃沙休整軍隊,發展農業,他製造木牛流馬,並練兵講武。《水經注》也記載:“黃沙水,北出遠山,山谷邃險,人跡罕交,溪曰五丈溪。水側有黃沙屯,諸葛亮所開也。”

    正是黃沙是諸葛亮的軍事屯田的要地,而且規模很大,所以《三國志 後主傳》和《水經注》都有記載下來。

    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農業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晉朝人袁準對此評價道:“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這是後世對諸葛亮治蜀的肯定。

    同一時代,左思在《蜀都賦》也稱讚道成都平原:“溝洫脈散,疆裡綺錯,黍稷油油,稉稻莫莫。”這些記載和描寫都反映了蜀漢農業方面的繁榮景象。

  • 8 # 小太陽D

    五次北伐屯田而一次不屯田,是因為當時蜀國處境以及時間都不同。

    屯田是什麼意思?漢代以後歷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軍餉和稅糧。有軍屯、民屯、商屯之分。是利用戍卒或農民、商人墾殖荒地,也就是種地嗎。

    戰時屯田,有先決條件。一是有很大的信心能夠守得住自己種的地,不然自己辛苦種完了地,一打仗就輸了,地被人搶了,為什麼要種;再有就是對戰雙方處於僵持狀態,不然這邊沒種完地,那邊就要起兵換地方了,怎麼種。

    而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明顯不具有以上的條件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並沒有考慮長期作戰,當時夷陵之戰之後,諸葛亮對於敵我雙方兵力的具體比值是不清楚的,所以可以說是打算以奇兵快速解決戰鬥,不知敵方虛實,也不讓敵方知曉己方實力,故而在制定作戰計劃的時候,根本沒有屯田的打算。

    再有,第一次北伐可以說是諸葛亮距離自己的戰略目標最近的一次,前期的進展及其順利,三郡聽到訊息直接舉郡投降,戰線直接向隴山推移,雖然蜀軍需要糧草,但是從他收復三郡就能想到,三郡中一定有軍用儲備糧,所以糧草並不是諸葛亮此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之後,馬謖街亭違抗命令,自作主張,在山頂建立營寨被張郃大敗,漢軍失去主要作戰據點,並且趙雲鄧芝一面也是失敗而歸,漢軍戰鬥進展的迅速,失敗的同樣迅速,根本沒有必要也沒有機會屯田。

    諸葛亮的作戰計劃其實是沒有問題的,出秦川之後,補給線就會拉的非常長,顯然需要速戰速決而不應該打持久戰,只不過因為己方兵力以及下屬沒有良好的執行戰略計劃導致失敗了。

    為什麼第五次可以屯田

    第五次北伐和第一次形式可大有不同,司馬懿在交了幾次學費之後,學會了龜縮大法,任你百般詭計,我自巍然不動。雙方的戰線基本都確定了,再有,諸葛亮對於雙方形式有了很清晰的任職,於是諸葛亮就讓數萬漢軍在司馬懿的眼皮子地下幹起了農夫的活。

    同時,諸葛亮屯田除了補充自己的糧食補給還有其他的考慮,首先透過屯田可以說明自己的軍隊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對當地百姓會秋毫無犯,給蜀國樹立起良好的親民形象,潤物細無聲的影響當地百姓對於蜀國的想法,慢慢的改變他們是屬於魏國的居民的想法。

    再有就是對魏軍的逼迫。為什麼不是對司馬懿的逼迫呢?當時諸葛亮已經知道司馬懿一定會閉門不出,但是魏軍不一樣啊,當時司馬懿雖然是名義上的陣前一把手,但是手底下卻沒有什麼敬畏之心。這些武將都是大老粗,一個個脾氣就像火藥桶一樣,眼看這蜀軍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種自己國家的地,堂堂大魏鐵騎,是可忍孰不可忍啊。所以司馬懿越來越不能壓得住這些人。

    諸葛亮的計劃也是完美無缺的,但是卻沒有趕上最好的時候,自己先挺不住了,病逝五丈原,如果諸葛亮能夠挺住的話,說不定第五次北伐真能成功呢。

    結語

    諸葛亮的一生,水鏡先生司馬徽講述的很是清晰: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可惜可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基金回本了,要贖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