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低調低調低調
-
2 # 量子大陸
市場經濟怎麼運轉主要關係到兩個部分,一是生產廠商(也就是各種企業),二是消費者。市場經濟的作用在於透過價格的形式,把生產商和消費者聯絡起來。也就是消費者能獲得自己所需的產品,同時生產廠商的產品能賣出去。具體運轉步驟可以分為如下幾步:
1.消費者從市場上購買一定數量的產品,比如100斤土豆。
2.生產廠商向市場上供應一定數量的產品,比如也是土豆。
3.如果市場上的土豆不足100斤,也就是需求大於供給,這時土豆價格就會上漲。同樣,如果市場上的土豆多餘100斤,這時需求小於供給,這時土豆價格就會下降。
4.最終,在生產廠商和消費者的來來往往中,供給和需求相等,也就形成了最終的價格。
這就是市場基本的運轉步驟,只是在真實的市場中,不止一家廠商,不止一個消費者,也不止一種產品,但是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
3 # 書藝吧
可以讀讀《鉛筆的故事》(《迷人的經濟學》瞭解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人們可以馬上就大概知道市場經濟是如何執行的。
簡單來說,就是無數個個人透過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在價格機制下分工合作,最終把各種產品送到需要這些產品的形形色色的人的手中。
但千萬記住,正因為市場經濟涉及了無數個個人,涉及了無數的知識,所以任何大一統的計劃都無法達到市場經濟可以達到的效果,因而市場經濟又是一個非常複雜和精細的過程。
-
4 # 高攀登
我用最直白的方式給舉個例子
概括來說就是想辦法加快人民幣的市場流通,假如你有一百塊,你買了A的東西,A買了B的東西,C回過頭又買了你的東西,那麼每個人感覺都在賺錢,市場很活躍,這個機器運轉的就很好。
錢呢?進貨了,貨呢?賣了!賣的錢呢?進貨了……這個段子其實就很好的解釋了這個問題。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貨幣流通速度)
國家會根據階段的需求增加貨幣或者“回籠”
回籠的方式:
1.商品回籠:透過商業部門出售商品而收回貨款。
2.財政回籠:透過稅務部門向企業、事業單位和居民徵稅而收回稅款。
3.服務回籠:透過交通、郵電、文化娛樂等服務事業收費而收回貨幣。
4.信用回籠:居民的儲蓄、認購國庫券和農業貸款的收回等。
-
5 # 財經資料科技
回答 市場經濟:市場的唯一目的就是利潤,為利潤而生產!市場追求的就是利潤,就是價值(金錢)!
正如生產什麼,以什麼規模進行生產,完全是按利潤率最大化的原則來確定。哪怕面臨饑荒,資本也可以減少糧食作物,改種利潤率更高的經濟,甚至平掉農田炒作利潤率更高的房地產。
因為對於資本來說,隨時面臨著資本之間的積累式為主的積累,低於平均利潤率的一般性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會縮水或者破產。因此市場經濟的均衡,根本就不是什麼最佳化配置資源的瓦爾拉斯均衡,而是資本追求更高利潤率導致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秩序均衡。同樣競爭也不是流行經濟學所謂的技術為主的競爭,而積累式為主的競爭。
正如房價利潤率太高,其它行業的資本就會透過積累式競爭來對抗,如直接漲價對抗,當不能直接漲價對抗時,資本就會壓縮產能,開除一定的工人,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同時擁入或者夠買利潤率較高行業的資產。這樣利潤率較低行業,利潤率有所上升,高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下降。否定低於一般性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會失去原有地位或者破產。同樣通縮也是如此,只不過通縮時,存在大量的失業率,資本會看得見的形式壓低工人的工資,如相應工資下幹更長的工作時間,或者相應工作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而不會直接調整價格,當然它與通漲是一回事。通漲時價格上漲導致工人階層大量出現兼職。
市場經濟:
市場的唯一目的就是利潤,為利潤而生產!市場追求的就是利潤,就是價值(金錢)!
正如生產什麼,以什麼規模進行生產,完全是按利潤率最大化的原則來確定。哪怕面臨饑荒,資本也可以減少糧食作物,改種利潤率更高的經濟,甚至平掉農田炒作利潤率更高的房地產。
因為對於資本來說,隨時面臨著資本之間的積累式為主的積累,低於平均利潤率的一般性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會縮水或者破產。因此市場經濟的均衡,根本就不是什麼最佳化配置資源的瓦爾拉斯均衡,而是資本追求更高利潤率導致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秩序均衡。同樣競爭也不是流行經濟學所謂的技術為主的競爭,而積累式為主的競爭。
正如房價利潤率太高,其它行業的資本就會透過積累式競爭來對抗,如直接漲價對抗,當不能直接漲價對抗時,資本就會壓縮產能,開除一定的工人,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同時擁入或者夠買利潤率較高行業的資產。這樣利潤率較低行業,利潤率有所上升,高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下降。否定低於一般性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會失去原有地位或者破產。同樣通縮也是如此,只不過通縮時,存在大量的失業率,資本會看得見的形式壓低工人的工資,如相應工資下幹更長的工作時間,或者相應工作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而不會直接調整價格,當然它與通漲是一回事。通漲時價格上漲導致工人階層大量出現兼職。
市場經濟的成本標準:
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才是市場經濟的實際成本,而不是流行經濟學所謂的生產函式中的要素消耗,正如工人消耗多少勞動要素,完全與資本主義的成本無關,重工的是工資足夠低,資本的成本才足夠低。如相應工作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或者相應工資下幹更長的工作時間。同樣機器、原料等資本品上的成本,也不是什麼技術關係上的損磨消耗,資本品的價格是市場上的價格,它同樣代表的是交換比例。資本在會計核算上反映為一筆對資本品和勞動力在生產上的預付,目的是為了榨取剩餘勞動(剩餘價值),而利潤就是剩餘價值(剩餘勞動)的貨幣轉化形式。正如現實中,美國資本不在國內用物質生產效率較高的幾乎全自動化的機器,而跑到震旦地產黨國和越南地產黨國來用更加廉價的勞動力,因為這樣成本才更低。
市場經濟所謂的效率,就是利潤,市場經濟所謂的減員增效,就是提高剝削效率,而不是提高單位勞動時間內,最大化生產的物質生產、使用效率。正如市場制度,減員增效的實質,就是讓工人更長的工作時間不屬於自身,不為自身勞動,加工對工人勞動時間的不等交換比例,而不是提高單位工作時間內最大化生產使用的物質生產效率。因此企業造就了階級鬥爭,企業根本就是階級鬥爭的產物。
也就是說市場經濟追求的不是以使用價值為目的的財富,而是追求的以價值(金錢原子)為目的的權力。金錢原子(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支配他活的勞動只能意味著權力。價值代表的權力關係,我舉一個惡俗的例子,比如我是資本家,我驅使一個女工勞動1小時,我可以讓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也可以讓她用鋤頭挖土1小時,還可以讓她脫了衣服給我跳裸體舞1小時,在這1小時的勞動中,只代表她的勞動不屬於她,而屬於我驅使的權力關係,在這裡不涉及具體的實物生產,因而根本找不到像新古典那樣的涉及生產具體實物蛋糕的邊際生產力。即總量價值、一般利潤率、總量利潤等完全與技術生產率無關,金錢(價值)關係是人支配人行為的權力關係的反映,不是自然力演化關係的反映。
不知道您對我的回答是否滿意?
-
6 # 川融CEO
市場經濟源於近代來科技技術的不斷髮展、人類物質的極度發展越來越加壯大。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是指透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市場經濟不斷進行買賣的通常為商品和勞務,市場即為商品和勞務進行交換、交易的地方。當市場中,對某一商品或者某一種勞務(如務農、建築工人等)產生了需求,越來越多的人透過金錢作為媒介需要某一類商品或勞務,那麼會吸引可以提供這一類商品或勞務的人提供,進而就促進了交易.市場經濟萌芽的早期由於商品和能提供的勞務較少,因此發展較為緩慢.隨著科技技術和商品交易以及世界各國的交易壁壘越來越小,各國的距離由於物流業的等不斷髮達,更加的推動了貿易的發展,推動了市場經濟的執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推動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執行.
-
7 # 商業本質與價值本源
回答問題要精簡,抓住核心說重點。
充分的市場競爭,自由的要素流動,合理的資源配置,公平的制度體系。
-
8 # 貝勒財經
市場經濟是指:透過市場這雙無形的手來配置市場資源。
它有一個前提是,整個社會經濟體的生產力總和能夠滿足這個經濟體中的消耗總和,也就是能滿足社會所有人的衣食住行……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在不能滿足的時候,是透過計劃經濟體制,來統一分配資源。在能夠滿足的時候,則透過市場經濟來配置資源(當然,在過程會出現貧富分化問題)
我們以非常簡單的方式來理解,它的運作模型類似於波浪式。比如過去,所有人缺少衣服的時候,衣服是稀缺品,所以拼命生產衣服,由於是稀缺品,又同時在大量生產,所以供需關係同時增長,那麼價格也會隨之增長。那麼現在,市場上不缺衣服,那麼會導致衣服價格普遍下跌,而原本生產衣服的這些生產力要素就會自然地轉移到其它產業,就不再需要中央來統一排程。
這就是市場中無形的手,會自我調節。當然我們只是簡單列舉了服裝這個市場,其實影響一個市場的因素是及其複雜的,更何況眾多市場構成的經濟體。
那麼在這種市場快速變化的節奏中,存在非常多的機會,有些人看到機會能賺錢,有些人則看不到危機,導致賠錢,這些都需要快速學習市場,瞭解市場,把握市場,才能找到自己的機會!
所以,在物質生產充裕的時候,市場經濟體制的確比計劃經濟體制更加高明。但是市場經濟體制,最近幾年也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資源會越來越向上遊集中,從而導致經濟體制逐漸走向僵化,完成失業等經濟問題。所以國家也一直在透過各種手段調控,比如鼓勵創業,大力扶持中小微企業等等……所以這個的機會永遠是充裕的,我們非常幸運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但是,你要學會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
9 # 阿星的自我修養
市場經濟的執行,需遵從市場機制。
市場透過自由競爭,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形成市場機制。包括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風險機制等。
供求機制,調節市場供給與需求矛盾,使之趨於均衡的機制。當供給大於需求,價格下降,商品生產量減少。去年,小龍蝦的養殖面積大增,導致小龍蝦供應過多,收購價格下降到10元/斤,部分養殖戶出現虧損,表示今年不再養殖。
價格機制,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價格可以調節投資方向。前幾年,房價猶如坐上火箭,飛速上漲,大量的企業將錢投入到房地產行業。
競爭機制,調節商品的優勝劣汰。競爭者爭會在保證產品質量的情況下,降低成本,壓低商品價格,獲更大的市場份額,落後者就會被淘汰。當年,山寨機大行其道,滿大街都是,隨著華為、小米、OPPO和VIVO手機的崛起,山寨機就逐漸被淘汰出局了。
風險機制,以潛在的經營風險,鞭策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和適應能力。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住宿、餐飲、旅遊、娛樂等行業,收入出現大幅下降,資金流發生困難,面臨倒閉。
回覆列表
經濟變差了?
這是很多人的第一感覺,公司裁員、企業增長困難、投資者變得保守,種種徵象都像是在向你傳達這個悲觀的訊號。
但我可不這樣看,我卻覺得有機可乘。
中國所謂的大經濟體,就像是一部社會的大機器,由無數個小經濟體般的小齒輪推著走,就像蝴蝶效應一樣,每一件事都是有因果關係的,經濟變差了,總有導致它變差的原因,在大環境不好的時候,我們總有對策。
有時候,宏觀經濟更多是向你提供方向指引、釋放訊號,什麼時候應該不顧一切努力向前衝,什麼時候應該休息在家養身體,在正確的時候做最正確的事情。
對很多人來說,宏觀經濟高深莫測,各種指標指數往上搬,完全看不懂,更莫說能得出用於指引工作和生活的訊號,今天,我就嘗試用最接地氣的方式,來說一下到底什麼才是宏觀經濟。
目的只有一個:無門檻看懂宏觀經濟,瞭解貨幣、物價、債務和樓市這些大家關心的東西是怎麼相互影響的?我們未來的機會在哪裡?
01
國家總是由很多種行業相互組合而成的,具體來說我們分為三種類型:上游產業、中游產業和下游產業。
下游是接觸消費者的地方,例如百貨商店、酒店、飯店、小賣部等,所以下游是一個能直接反映市場需求的地方。
中游是為下游直接供貨、提供滿足需求所需物品的媒介,例如商店的批發商、酒店的供應商等,中游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把基礎原料,打磨成產品,然後透過下游去分發。
然而上游,就是提供原材料的地方。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消費的需求是由下游開始向上遊傳遞的,而產品供給則是由上游開始流向下游的。
為了更好地便於統計,下游一般就是指代第三產業(服務業),中游就是第二產業(製造業、工業),上游就是指代第一產業(農業)。
每個消費需求都對應者一種產品供給,形成了一個生產活動的成果,這個成果是可以衡量的,而社會是由多個需求和多個產品供給組合並行發展的,這些成果合起來就叫做生產總值,就是我們所說的GDP。
GDP只是用來反映出生產總值這個量,但具體落實到整個供需關係的趨勢變化,也就是市場上生產、訂單、庫存、人員和供應這5大方面的趨勢時,需要反映行業的景氣程度,我們就需要引入PMI這個指標來觀察。
02
下游是最接近消費者的,消費者有需求,才會去消費。消費的動力會被下面三個方面影響:
1、國民收入提高了(有錢想消費)
2、國外的消費需求(貿易全球化)
3、國家對基建的投資(例如通了高鐵能去更多的地方)
充其量,這都只是影響因素而已,而起到根本原因的是人口,尤其是生活必需品,如果人口是穩定的,那麼消費需求也是穩定的。
但這僅僅是下游,這個穩定性去到中游那邊,就被打斷了,延續不下去了,為啥?
因為人是預期的,人對未來會有預判。
在下游產業裡面,都是充滿著競爭關係的,旺季的時候,需求激增,我要進多點貨,不然會被其他競爭對手搶佔市場份額,所以倒逼中游為我出多點貨,而中游哪是說要多少有多少的地方,它也只能去逼上游。
而上游都有個大的共同點,就是投資巨大、工期冗長,產能增長非常緩慢,適應不了敏捷的市場變化,所以這個時候中游都在搶貨,供小於求,上游商品價格暴漲。
這個漲價會傳遞到中游,甚至是下游,造成短暫性的價格波動。
久而久之,中游的人學精了,下次大家都習慣性向上游要多點貨,就是為了應對下游的旺季,下游也為了應對旺季向中游要多點貨,因為存在競爭。
所以大家在這個時候都屯了不少的貨,上游也因此開足了馬力去搞,上中下手舞足蹈、大家忙得不亦樂乎,經濟也就繁榮起來。
但其實你也知道,底層的需求哪裡有這麼多,有部分只是大家預期幻想出來的需求。
所以當有人發覺不對勁的時候,就開始清庫存、減少拿貨,直到更多人知道後,直接減少生產,原本紅紅火火的日子,立馬被剎住了車,經濟開始走向蕭條。
其實這也沒啥,屯著的東西早晚也能賣掉,只是沒以前賣得這麼快而已,當需求接近平衡時,前面所說的全部過程,又會再來一次。
增張、過熱、衰退、蕭條、增張、過熱、衰退、蕭條,這就是所謂的經濟週期。
這個時候引入兩個統計指標,CPI就是用來衡量消費零售價的,所以叫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而PPI是用來衡量商品出廠批發價的,所以叫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
03
人的預期是社會需求的放大器,在市場的另一邊,還有一個更厲害的放大工具,那就是貨幣。
大家都覺得,我們去銀行存1000塊,銀行就能拿1000塊去放貸,然後吃利差,這是教科書的例子,確實沒啥毛病,事實上,銀行在放1億貸款的時候,根本不需要要有1億對應的存款。
銀行只是把這筆錢在借款賬戶上記錄負債1億,然後再在對應企業的存款賬戶下記錄增加1億,就可以了,企業立即就可以把這1億用來購買各種需要經營的原料裝置。
相對應的,GDP也增加了1億。
到期後,企業是要還錢的,一借一還,就互相抵消了,和大家的存款沒有任何關係。這個時候可能有人問,那銀行是不是可以無窮無盡地放貸放下去?
回到我們剛剛那個議題,底層的需求是確定的,下游的消費力也是穩定的,如果新增投資沒人消費,企業拼命借那麼多錢幹嘛?所以企業也不傻,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誰也不願意借錢。
按照我們上面說的經濟週期變動,總有反應得慢的企業,這個時候他們因為投資經營不善,還款能力變差,當達到一定數量時,銀行頓悟!這不太對勁。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經濟衰退的時候,銀行總能第一時間反應過來。
這個時候銀行只能是誰先發現,就誰去收回借款,畢竟你不收,別人早晚也會來收,誰都不希望在自己的地盤上借款壞賬率節節升高。
有些企業受到銀行的壓迫,沒辦法,只能先砍其他國家出口企業的訂單,但那些涉及到中上游的訂單,都是幾年前就訂好的東西,哪能說砍就砍,所以出口需求坍塌,經濟危機就是這麼像傳染病一樣這麼傳過來的。
尤其那些高度依賴出口的地區,被那麼搞一搞,就萎靡不振了。
作為一家之主的“征服”部門眼看這樣下去,大家只會引爆這場經濟災難,所以找了所有有錢的銀行家來開會,商量向市場定向放款,這就是四萬億的緣由了。
這裡我們引進一個概念來衡量情況的好壞:貨幣和信貸,我們主要看的是社會的融資規模和貨幣供應量。
04
當然,出現這種情況,企業也不傻,出口訂單沒了,內需也不足,我要借這麼多錢來幹嘛?
出口我們控制不了,既然內需不足,那我們就定向創造內需,“征服”帶頭銀行出錢,而銀行放貸剛也說了,並不取決於存款啥的。
這個時候放貸的錢會定向往基建的方向去投,有活幹,促進就業,又有工資,底層需求再一次被啟用。上中下游又被推動了起來。
這個時候你去發現,很多以前融不出去的專案,都有人爭著投,很多不成熟的專案,也能資本先行,先做了再說。
但其實底層需求還是那些,這個只跟人口有關。沒有真實的需求,做什麼都是虛的,哪怕再有錢。只有需求增長支撐的經濟增長,才是穩定而又健康的。
所以到了最後,那些曾經被吹上天的明星專案,最後留下的就是一地雞毛。
但居民繼續一個捆綁財富的方式,想來想去,有一個既有消費屬性,也有投資屬性的東西,那就是房地產!
所以大家瘋狂地去買房,把社會的熱錢都投進了房地產,在08年過後,房價一路飆升。但房子畢竟是商品,商品說到底還是由底層的需求做支撐。
大部分熱錢投資過後的專案,也就是那些被塑造出來的需求,都變成了空蕩蕩的園區、街道和商品房,這些需要未來的經濟增量需求去消化,才能重新變為“活錢”,去庫存應運而生。
而那些投資房地產的人,只是在投資未來的人口增長而帶來的居住需求。但倘若不增長了呢?你的房子應該賣給誰?關於人口,我曾寫過一篇定性的分析《20年間4.2億勞動力的出走,人口不止老齡化》。
由於上面的從不同層面,都加了一些槓桿,使得經濟逐步穩妥了一番,這個時候就應該著手去槓桿了,這麼去?說白了就是催促還錢。。。
房貸是優質借貸資產,對銀行來說,強硬的回收會影響民生,國民這一塊是不能碰的了,所以銀行只能從別的方面去入手,想來想去,也就只有企業。
在經濟繁榮的時候,新需求大多數來自很多細分領域,所以小公司的增長率通常比大企業高,賺錢也快,但是經濟不好的時候,大企業憑藉規模優勢,立馬就能把邊邊角角的小公司收割掉,整個行業將趨向集中。
那麼這就有問題了,民營企業是貢獻就業最最最主要的力量,前面就說過,就業決定了消費,消費需求會決定經濟增長,所以這麼搞下去也是不行的。
為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經濟,消停一會兒,穩定一會兒
我們回想一下,前面經濟非理性的增長,說到底還是因為超過了人口增長的速度,因為屯的東西有點多,吃太飽了,所以需要歇一會兒,再繼續奔跑。
畢竟很多時候,穩定的時候,就在無形中去庫存了(需求在增加,不進則退)。
所以對整個經濟來說,這是要回歸本質的時候,用股票投資的話來說,這就是在殺估值,降股價,需求本質就是需要消費,只要穩住就業,啥事沒有。
以上可以看作是近20年來中國的一部經濟發展史,順帶也可以把整個宏觀經濟需要了解的東西帶過一遍,總得來說,看宏觀經濟我們就看下面五種情況:
1、投資消費進出口總量看GDP
2、行業景氣看PMI
3、通貨膨脹看CPI和PPI
4、貨幣和信貸情況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