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滬漂的土豆

    打春,彷彿自帶了一種狠勁,有一種人勤春早的迫切感。這“打”,原來也是真打,而且儀式相當隆重,是由上至帝王,下至縣衙知事、黎民百姓全員參與的慶祝,鞭春牛。《京都風俗志》一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

  • 2 # 小徐的農村生活

    打春是立春的俗稱,是春回大地的節氣,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打春是中國傳統節日。唐宋時,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

  • 3 # 致富蜂農

    唐宋時的立春時節,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習俗,人們在立春這天,會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打春一名便由此而來,宋朝晁衝之的《立春》中有提到“自慚白髮嘲吾老,不上譙門看打春”。

  • 4 # 小賴沒有料

    一、打春的含義

      1、立春(舊時府縣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門前,立春日用紅綠鞭抽打,因此俗稱立春為打春)。

      2、舊風俗,指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以祈豐年或是敲打小鑼、竹板等,唱著歌詞,挨戶索取錢財的習俗。

      二、打春的由來

      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史書上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那樣說的話,年頭幾乎和我們中華民族一樣的老。《京都風俗志》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將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這裡說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農事,這在《禮記》和《左傳》裡,都有記載。立春這一日,老北京的廟會里,一般都會賣春牛圖,前面牽牛的那個男人,畫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哪怕已經進了城,也會把春牛圖請回家,和那些拿回家裡的春牛的碎片的意義是一樣的,自己對自己祈禱,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收穫的保佑。

      彩牛繪身,鞭炮齊鳴,裝扮成春官,跑在道前接芒神,打春牛,這樣的儀式,歷史很悠久了。而且最早都是皇上親自出馬操辦這一切的,是要在宮內親自迎接芒神和春牛的。最早時皇上還要像模像樣做親自扶犁狀,剪綵一般,做個象徵性的造型。宋《東京夢華錄》書中曾經記載:芒神和春牛“從午門中門入,至乾清門、慈寧門恭進,內監各接奏,禮畢皆退。”可謂禮儀隆盛倍至。

      這一傳統,到後來已經稍稍有一些變動,把芒神和春牛設於宮前,改為了設立在郊外,這樣的變動,在明朝的文字中已經有了記載。不過,在京城,所有的儀式照舊還是由宮廷委託順天府伊來組織完成,有些普天同慶、官民同樂的意思。

      明崇禎年間印製的《帝京景物略》中有專門對春場的記載:“東直門外五里,為春場,場內春亭,萬曆癸巳,府伊謝傑建也。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幟先導,次田家樂,次勾芒神亭,次春牛臺,次縣正左、耆老、京師儒。府上下衙役皆騎,丞尹輿。官皆衣朱簪花迎春,自場入於府。是日,塑小牛芒神,以京兆生舁(抬之意)入朝,進皇上春,進中宮春,進皇子春。畢,百官朝服賀。立春候,府縣官吏公服,禮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勸耕也。”

      這樣的風俗,一直延續到清朝,清潘榮升《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立春日,大興宛平縣令,設案於午門外正中,府縣生員舁進,禮部官前導,尚書、侍郎、府展及丞後隨,由午門中門入。”那轟轟烈烈的陣勢,一點兒沒有變。

      但那時的“打春”,和最早以前的一哄而上“眾役打焚”,拾取春牛碎片如鳥獸散回家以求吉祥的情景,已經有所不同。禮儀更加繁複,一列逶迤,由府伊帶隊,將春牛從午門抬入宮內,百官朝服,彩仗鞭牛,把場面推向更加壯觀的高潮。鞭打春牛之後,眾官退朝時,還可以得到皇上的“各以彩仗贈貽”,那些官員如以前農人把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樣,樂不可支,求得一年的風調雨順,其祈禱與保佑的含義,是和前輩一樣的繼承和延續。

      小結:打春是因為以前的習俗在立春這一天,會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這個寓意就是祈禱這一年可以是豐收吉祥的一年。

  • 5 # 鄉下曹十一

    你好,感謝提問。

    立春做為中國的傳統民俗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據瞭解,為了慶祝立春的到來,自古以來,除了要舉行一些“迎春”祭典外,在立春日這天,中國民間還要喝春酒、吃春餅、打春牛、咬蘿蔔等習俗,俗稱“咬春”和“打春”。所謂打春,是舊時的習俗,立春的前一天,人們用泥土做成春牛,放在家門口,等第二天立春了,用紅綠鞭子抽打。因此俗稱立春為打春。

    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叫做咬春。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講究時令吃食,立春這天要吃春餅,吃春餅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盤的,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衚衕裡吆喝:蘿蔔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

    古時,人們在立春時要擺咬春宴,咬春宴上除了蘿蔔生菜,還要有春餅春捲,凡可咬可食可補之物,皆可入席。

    咬春主要吃什麼?

    五辛盤立春吃春餅歷史悠久。據載六朝元旦吃五辛盤(五種辛葷蔬菜: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後發五臟之氣。現揚州人立春時也吃五辛:新蔥、韭黃、蒜苗、蘿蔔、芫荽。唐初餅與生菜以盤裝之,稱春盤,因與五辛盤有淵源,也叫辛盤,宋時改叫春餅,現也叫薄餅、荷葉餅、片兒餑餑等。

    春盤面元《飲膳正要》“春盤面”由麵條、羊肉、羊肚肺、雞蛋煎餅、生薑、蘑菇、蓼芽、胭脂等十多種原料構成。明、清時在餅與生菜外兼食水蘿蔔,謂能去春困。整個嘗新活動稱為“咬春”。

    吃春捲春捲又名春餅、薄餅,是福州民間流行的傳統小吃,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立春吃春捲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有喜迎春季、期盼豐收之意。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炒和菜有了春餅,自然少不了和菜。所謂和菜就是用時令蔬菜,如韭黃、豆芽、香乾等切成的絲,或拌或炒。拌的話就將豆芽菜用水焯熟,乾粉絲煮好,用澱粉、醋、醬油勾成汁,用汁拌菜絲便成。若要炒著吃,就把肉絲、蛋皮絲、綠豆芽、豆腐乾絲、粉絲、菠菜或是韭菜一同放入鍋中炒熟。講究的可加海參絲、肚絲、香菇絲、火腿絲,這樣就更好吃,也更營養。

    吃蘿蔔在許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立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蘿蔔,吃蘿蔔可分為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多種形式。明人劉若愚《明宮史》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清《燕京歲時記》載: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謂可以卻春困也。吃蘿蔔不僅可以解春困,還可以增強婦女的生育機能,立春蘿蔔又稱為“子孫蘿蔔”。

  • 6 # 孨茈

    打春是立春的俗稱,是春回大地的節氣,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打春是中國傳統節日。唐宋時,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

  • 7 #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ytq

     膠東農村,到今天依然稱“立春”為“打春”。昨天婆婆還在說,今年一年要打兩個春(俗稱“兩頭春”),一個是正月初七,一個是臘月十九。

    打春,彷彿自帶了一種狠勁,有一種人勤春早的迫切感。這“打”,原來也是真打,而且儀式相當隆重,是由上至帝王,下至縣衙知事、黎民百姓全員參與的慶祝,鞭春牛。《京都風俗志》一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

    檢視本地史志資料,對立春有很詳細的記載。立春前一天,以演武廳為春場,由知縣帶領所有官吏士紳,穿新衣,簪春花,旗幟招展,鑼鼓喧天,農人牽耕牛荷種田工具,去往東郊迎春。一路上,沿街的商鋪也是張燈結綵,不亞於春節。

    邑之人老少聚集,一起觀春。這一日如天氣晴好,則大家相互慶祝,為豐年之兆。民諺雲: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憂。立春喜晴不喜雨,尤其是打雷,更是大忌。民諺有“立春打雷,十處豬欄九處空”之說。

    立春晴好,是要大大的慶祝的。知縣與各官吏生員,回到縣衙,簪花飲酒。名叫吃春宴。期間還會有其它卜卦,預測一年的風調雨順情況。

    第二天(立春)拂曉,再次由知縣帶領衙役等,手執棍仗,對著早就塑好的土牛,每人打土牛三下,然後徒隸們一起擁上,合力將土牛打碎。此謂打春送寒氣。然後鼓樂喧天,給縉紳分送小春牛和芒神(後改為春牛畫)。

    在民間,還流行一種儀式,就是“咬春”。過去沒現在這麼多反季節蔬菜,立春裡能生咬著吃的,也就是蘿蔔、生薑、大蔥了。古人云“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應該也源於此吧。

    今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七,也是“人日”。傳說這一天是否晴好,也管小孩子一年的健康。膠東農村仍然有初七吃麵條的習俗,寓意是攬住孩子腿,也是祈願孩子健康的意思。

    農村古老的祈福儀式,現在已經少有人記得了。就像明日的“破五”,不知道又有多少人還記得?民諺民俗民風,終有一天會淡出華人的生活,被遺忘了吧?

    祈願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讓農民兄弟過個好年!

  • 8 # 鄉村小生

    立春吃春餅的習俗,名曰“咬春”。該習俗起源於唐朝。由於立春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各種蔬菜發出嫩芽,人們嚐鮮,便用麵皮包著五彩繽紛的時令蔬菜,捲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餅,寓意五穀豐登,並將它互相贈送,取歡喜迎春、祈盼豐收之意。

    順時而食,是心與自然的溝通,吃下與節令相合的食物,就是將整個四季放入了口中。老北京吃春餅最講究,一定要捲成筒,從頭吃到尾,寓意“有頭有尾”。

  • 9 # 米飯夾心愛燒烤搞笑

    立春做為中國的傳統民俗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據瞭解,為了慶祝立春的到來,自古以來,除了要舉行一些“迎春”祭典外,在立春日這天,中國民間還要喝春酒、吃春餅、打春牛、咬蘿蔔等習俗,俗稱“咬春”和“打春”。所謂打春,是舊時的習俗,立春的前一天,人們用泥土做成春牛,放在家門口,等第二天立春了,用紅綠鞭子抽打。因此俗稱立春為打春。

    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叫做咬春。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講究時令吃食,立春這天要吃春餅,吃春餅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盤的,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衚衕裡吆喝:蘿蔔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

    古時,人們在立春時要擺咬春宴,咬春宴上除了蘿蔔生菜,還要有春餅春捲,凡可咬可食可補之物,皆可入席。

    咬春主要吃什麼?

    五辛盤立春吃春餅歷史悠久。據載六朝元旦吃五辛盤(五種辛葷蔬菜: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後發五臟之氣。現揚州人立春時也吃五辛:新蔥、韭黃、蒜苗、蘿蔔、芫荽。唐初餅與生菜以盤裝之,稱春盤,因與五辛盤有淵源,也叫辛盤,宋時改叫春餅,現也叫薄餅、荷葉餅、片兒餑餑等。

    春盤面元《飲膳正要》“春盤面”由麵條、羊肉、羊肚肺、雞蛋煎餅、生薑、蘑菇、蓼芽、胭脂等十多種原料構成。明、清時在餅與生菜外兼食水蘿蔔,謂能去春困。整個嘗新活動稱為“咬春”。

    吃春捲春捲又名春餅、薄餅,是福州民間流行的傳統小吃,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立春吃春捲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有喜迎春季、期盼豐收之意。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炒和菜有了春餅,自然少不了和菜。所謂和菜就是用時令蔬菜,如韭黃、豆芽、香乾等切成的絲,或拌或炒。拌的話就將豆芽菜用水焯熟,乾粉絲煮好,用澱粉、醋、醬油勾成汁,用汁拌菜絲便成。若要炒著吃,就把肉絲、蛋皮絲、綠豆芽、豆腐乾絲、粉絲、菠菜或是韭菜一同放入鍋中炒熟。講究的可加海參絲、肚絲、香菇絲、火腿絲,這樣就更好吃,也更營養。

    吃蘿蔔在許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立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蘿蔔,吃蘿蔔可分為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多種形式。明人劉若愚《明宮史》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清《燕京歲時記》載: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謂可以卻春困也。吃蘿蔔不僅可以解春困,還可以增強婦女的生育機能,立春蘿蔔又稱為“子孫蘿蔔”。

  • 10 # 王則純

    今年是初七打春,也就是立春,二十四個節氣之首,立春後春天到了,陽氣向上,萬物復甦,楊柳出嫩芽,桃花吐蕊,麥苗開始返青拔節,

    立春為什麼叫打春,相傳在古代人們用泥巴堆成耕牛樣,到了立春這一天在泥牛身邊一邊焚香祀天,敲鑼打鼓,讓老天爺保佑農民有好的收成,一邊用草鞭抽打泥牛,叫牛為農業耕耘更使勁,更賣力,這樣就叫打春,實際上打春跟立春是一樣的事,

  • 11 # 趙富民891

    打春,就是立春,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12 # 二紅

    立春,俗稱打春,標誌著一年春季的開始,它是二十四節氣的頭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聞學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的季節,春是生長,耕耘播種的好時節。從立春節氣當天到立夏這段時間,都被稱為春天。

  • 13 # 農村豐收哥

    在農村老黃曆中“打春”又叫立春,表示春天的開始,而在立春的時候,會有許多不同的習俗來慶祝節日的到來,老人們認為立春就得咬春,那麼咬春咬的是什麼呢?

    咬春其實就是立春這天要吃的傳統食物,我們將這些飲食活動稱之為“咬春”,例如立春要吃春捲、春餅、蘿蔔等,都叫做咬春。

    由於立春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各種蔬菜發出嫩芽,人們嚐鮮,便用麵皮包著五彩繽紛的時令蔬菜,捲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餅,寓意五穀豐登,並將它互相贈送,取歡喜迎春、祈盼豐收之意。

  • 14 # 超人小航航

    “一年之計在於春”,從古代開始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的節日,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曆史。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又稱“打春”、“咬春”、“報春”。“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

    為什麼叫“打春”?大概跟鞭春牛這一習俗有關。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鞭打春牛的活動寄寓了百姓對春天的美好向往,正像州官鞭打春牛時念的詞: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羊開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穀豐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方吉祥,九打九州太平,十打十全十美。

    為什麼要叫“咬春”?當然是跟吃有關了。

    咬春:立春時各地都有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過去人們認為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

    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日,立春也有他特別的風俗禁忌:

    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

    立春之日不理髮,俗話說:發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剛出生的草木去損害,這是不合天地執行草木生長之理的。

    立春之日不能躺著:春暖大地,這是萬物初始的時候,人也應該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春的復甦。

    忌諱吵架、不口出汙穢言語: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

    立春之日莫搬遷:很多人都應該知道,搬家不要選擇在四立八節之上,因為這是氣節交接之時,氣息駁雜,搬遷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動盪。

    立春不能回孃家: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孃家。還有孃家正忙著莊稼就不要回去添亂了。

  • 15 # 影樂動我心

    膠東農村,到今天依然稱“立春”為“打春”。昨天婆婆還在說,今年一年要打兩個春(俗稱“兩頭春”),一個是正月初七,一個是臘月十九。

    打春,彷彿自帶了一種狠勁,有一種人勤春早的迫切感。這“打”,原來也是真打,而且儀式相當隆重,是由上至帝王,下至縣衙知事、黎民百姓全員參與的慶祝,鞭春牛。《京都風俗志》一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

    老農民說初七“打春”,還要“咬春”,啥意思?

    檢視本地史志資料,對立春有很詳細的記載。立春前一天,以演武廳為春場,由知縣帶領所有官吏士紳,穿新衣,簪春花,旗幟招展,鑼鼓喧天,農人牽耕牛荷種田工具,去往東郊迎春。一路上,沿街的商鋪也是張燈結綵,不亞於春節。

    老農民說初七“打春”,還要“咬春”,啥意思?

    邑之人老少聚集,一起觀春。這一日如天氣晴好,則大家相互慶祝,為豐年之兆。民諺雲: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憂。立春喜晴不喜雨,尤其是打雷,更是大忌。民諺有“立春打雷,十處豬欄九處空”之說。

    立春晴好,是要大大的慶祝的。知縣與各官吏生員,回到縣衙,簪花飲酒。名叫吃春宴。期間還會有其它卜卦,預測一年的風調雨順情況。

    老農民說初七“打春”,還要“咬春”,啥意思?

    第二天(立春)拂曉,再次由知縣帶領衙役等,手執棍仗,對著早就塑好的土牛,每人打土牛三下,然後徒隸們一起擁上,合力將土牛打碎。此謂打春送寒氣。然後鼓樂喧天,給縉紳分送小春牛和芒神(後改為春牛畫)。

    在民間,還流行一種儀式,就是“咬春”。過去沒現在這麼多反季節蔬菜,立春裡能生咬著吃的,也就是蘿蔔、生薑、大蔥了。古人云“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應該也源於此吧。

    老農民說初七“打春”,還要“咬春”,啥意思?

    今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七,也是“人日”。傳說這一天是否晴好,也管小孩子一年的健康。膠東農村仍然有初七吃麵條的習俗,寓意是攬住孩子腿,也是祈願孩子健康的意思。

    農村古老的祈福儀式,現在已經少有人記得了。就像明日的“破五”,不知道又有多少人還記得?民諺民俗民風,終有一天會淡出華人的生活,被遺忘了吧?

    老農民說初七“打春”,還要“咬春”,啥意思?

    祈願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讓農民兄弟過個好年。

  • 16 # 五兩七錢

    膠東農村,到今天依然稱“立春”為“打春”。昨天婆婆還在說,今年一年要打兩個春(俗稱“兩頭春”),一個是正月初七,一個是臘月十九。

    打春,彷彿自帶了一種狠勁,有一種人勤春早的迫切感。這“打”,原來也是真打,而且儀式相當隆重,是由上至帝王,下至縣衙知事、黎民百姓全員參與的慶祝,鞭春牛。《京都風俗志》一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檢視本地史志資料,對立春有很詳細的記載。立春前一天,以演武廳為春場,由知縣帶領所有官吏士紳,穿新衣,簪春花,旗幟招展,鑼鼓喧天,農人牽耕牛荷種田工具,去往東郊迎春。一路上,沿街的商鋪也是張燈結綵,不亞於春節。邑之人老少聚集,一起觀春。這一日如天氣晴好,則大家相互慶祝,為豐年之兆。民諺雲: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憂。立春喜晴不喜雨,尤其是打雷,更是大忌。民諺有“立春打雷,十處豬欄九處空”之說。

    立春晴好,是要大大的慶祝的。知縣與各官吏生員,回到縣衙,簪花飲酒。名叫吃春宴。期間還會有其它卜卦,預測一年的風調雨順情況。第二天(立春)拂曉,再次由知縣帶領衙役等,手執棍仗,對著早就塑好的土牛,每人打土牛三下,然後徒隸們一起擁上,合力將土牛打碎。此謂打春送寒氣。然後鼓樂喧天,給縉紳分送小春牛和芒神(後改為春牛畫)。

    在民間,還流行一種儀式,就是“咬春”。過去沒現在這麼多反季節蔬菜,立春裡能生咬著吃的,也就是蘿蔔、生薑、大蔥了。古人云“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應該也源於此吧。今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七,也是“人日”。傳說這一天是否晴好,也管小孩子一年的健康。膠東農村仍然有初七吃麵條的習俗,寓意是攬住孩子腿,也是祈願孩子健康的意思。

    農村古老的祈福儀式,現在已經少有人記得了。就像明日的“破五”,不知道又有多少人還記得?民諺民俗民風,終有一天會淡出華人的生活,被遺忘了吧?祈願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讓農民兄弟過個好年!

  • 17 # 青島小徐哥

    打春就是立春,立春那天買個蘿蔔來吃就叫咬春!

  • 18 # 小夥本姓王7

    我們家就是農民家庭,我們的理解就是,打春就是立春了,咬春就是要吃春餅和蘿蔔,我爸說要是打春下雨的話,那麼在接下來49天就不用為降雨發愁了。沒個地方的習俗都不一樣,我們家就是這樣的

  • 19 # 小雪ai生活

    代表著風調雨順的氣候,農民伯伯適合耕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駿360和730的發動機有什麼區別?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