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般來說,嬰兒需要怎樣的體重管理?當嬰兒體重低於或高於兒童生長髮育指標時,父母該怎麼做?
17
回覆列表
  • 1 # 杏媽育兒

    寶寶瘦嗎?對於父母來說,總是怕自己的寶貝發育不良。如果真的擔心,醫生是最好的幫手,從醫學角度來看寶寶的身體狀況,才是正解。

    新生兒出生時的平均體重為3kg,但出生時體重達2.5 kg就屬正常;5個月體重達到6kg左右;1歲時體重平均為9kg;以後體重增加的規律為:體重(kg)=年齡×2+8。但寶寶存在個體差異,若體重與平均標準有偏差,最好諮詢醫生,以便科學地看待寶寶的健康。

    如果寶寶真的達不到標準體重的最低值,也不要慌張。仔細找到癥結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步驟/方法

    單純母乳餵養

    一歲以後,母乳的營養已經不能滿足寶寶的身體發育需求了,單純的母乳會影響寶寶的健康。所以要做好母乳、輔食以及其他食物的合理配比。

    活動能力增加

    寶寶慢慢地會走了,活動能力不斷增強,需要更多的食物來補充體力,有時會因為父母的忽略而得不到足夠的營養。所以要計劃新增足夠熱量的食物。

    不定時飲食

    寶寶需要有規律的餵哺,等到餓了再喂,寶寶的胃口已經受到了傷害;有時飲食時間延遲過長,也會讓寶寶的胃口沒了知覺。所以根據實際情況,儘可能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吃飯。

    食物選則不當

    寶寶的食物沒有足夠的營養和能量,就無法幫助他正常發育。比如說脂肪過低食物;低熱量食物(比如人工甜品);低營養食物(比如垃圾食物,過分加工過的食物)。為此一定要關注食物熱量與營養的均衡搭配。另外,建議多用煮、蒸、燉等以水為介質的方式來烹飪食物。

    時間太急促

    有些寶寶還沒有做好自己吃飯的準備,掌握吃飯技巧的同時,還要滿足食慾,這對寶Bora說是個難題。所以,父母要儘可能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寶寶吃飯。如果一味催促,寶寶不會為自己考慮,即使還很餓,也會離開桌子。

    餐前零食多

    吃飯前的零食會讓寶寶的小胃口沒有心情再去品嚐美食,好好調整零食的新增時段:早中餐之間、中晚餐之間、睡覺之前。

    水分攝取多

    有些寶寶因為喝了太多的液體(牛奶、果汁、水),小肚子再沒有位置放更多的固體食物,營養跟不上,體重自然有差異。

    壓抑壞情緒

    在吃飯前後,如果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寶寶遊戲不開心,或者被父母責備,或者就餐環境不愜意(凳子不舒服、勺子不好拿)都會影響到他的小胃口。

    不良習慣

    有的寶寶習慣於邊看電視邊吃飯,或是邊玩邊吃,總要家長追在身邊餵飯,這樣不僅飯吃得少,還不利於消化吸收。因此吃飯的環境一定要安靜,儘可能避免外物打擾,便於寶寶安心吃飯。

    疾病麻煩多

    很多生理疾病都會導致寶寶體重過輕,比如耳部感染、哮喘、消化疾病、新陳代謝紊亂、鐵鋅缺乏、寄生蟲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等,寶寶會表現出飢餓,或者吃得多,但體重還是下降,而且體質虛弱。同時還有一些藥物——比如抗生素,也會損害寶寶的胃口。向醫生諮詢這些問題,找到正確治療方法,保護寶寶的胃口。

  • 2 # 育子樹愛小寶

    寶寶發育不良,體重不達標,家長就要找原因了,有時候不是寶寶不愛吃飯,而是你讓他不愛吃飯,發現孩子體重不達標了,家長要趕緊找原因了。

    因為每個寶寶的情況不同,身高體重也不盡相同,因此要根據自身情況來判斷孩子的體重是否達標。

    體重測量公式

    前六個月,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0.7kg

    7—12個月,體重(kg)=6kg+月齡×0.25kg

    1—2歲,全年的體重基本會比之前增加2.5—3kg

    2—12歲,體重(kg)=年齡×2+8kg

    家長可以根據公式測量下寶寶的體重是否達標,孩子的營養要從小抓起了,如果發育不良,日後是很難補回來的。

  • 3 # 怪獸bobo

    寶寶剛出生時候的平均體重是6.4斤左右,正常的男寶寶相比女寶寶而言,要重一點。如果寶寶的體重低於平均的體重,但大於等於5斤,那麼屬於是正常體重的嬰兒。判斷寶寶生長髮育是否正常有很多標準,寶寶的體重、身長、頭圍、上壁圍……這些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小朋友的發育情況。其中以體重和身長最為重要,下面附一張計量表供媽媽們參考。

    按年齡來算:1.寶寶1-6個月大:出生體重(kg)+月齡×0.6=標準體重(kg);2.寶寶7-12個月大:出生體重(kg)+月齡×0.5=標準體重(kg);3.寶寶1歲以上:8+年齡×2=標準體重(kg)。肥胖或消瘦指數:1.輕度肥胖:超過標準體重+標準體重×20%;2.重度肥胖:超過標準體重+標準體重×50%;3輕度消瘦:低於標準體重-標準體重×15%;4.重度消瘦:低於標準體重-標準體重×25%。

    爸爸媽媽遇到不達標或超重的情況,到底該怎麼做呢?

    1、對照標準體重表。

    若自己的寶寶與其他同年齡段的孩子體重差別不大,不需要大驚小怪,繼續觀察。如果發現,一直高於或低於標準值,那就要找到孩子偏離標準線的原因了。三歲前,孩子身心發育很重要。仔細觀察生長曲線圖,如果小朋友的重量處於同齡孩子中最輕的3%,或者是比相對應身高的標準體重少20%,這類孩子體重不增長就會被醫生確診為“低體重”或“營養不良”。

    2、及時調整飲食。

    只要找到寶寶體重不增加的原因,就可以對症下藥。除了治療寶貝生理上的疾病,如果有需要,還要根據醫生的建議,增加寶貝的熱量攝入。當母乳還是不能滿足寶寶的需求時,媽媽們還需要額外增加配方奶粉;針對已經開始吃輔食的寶貝,在保證寶寶有足夠奶量的同時,也需要在寶寶適應的食物中新增富含熱量的食物。根據寶寶的實際月齡需求,嘗試餵食牛奶、雞蛋、麵包等谷製品。如果營養過剩,要重新最佳化飲食,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粗糧;少吃含能量和脂肪高的食物,如油炸食物、西式快餐食品等。

    3、保證充足睡眠和運動量。

    現在許多家庭,吃過晚飯後,大多都是飯碗一推全家人就坐在電視機前,看個沒完沒了,把孩子的作息時間給打亂了。長身體的兒童,每日的睡眠時間不少於8個小時。並且營養、睡眠跟上了,運動也是少不了的。兒童在運動時多做一些能使身體拔高的活動,也能幫助兒童長高。如:跳高、跳遠、打籃球等專案。 戶外Sunny照射及遊戲活動,可提高肌體代謝水平,促進食慾,但運動至微汗即可。

  • 4 # 馨姌

    我家寶寶是吃奶粉的,怪我粗心不知道三個月大的寶寶要換奶嘴,平時寶寶吃奶吃著吃著就累睡著了以為她是飽了其實她是累了!換了奶嘴後飯量翻倍體重也直線上升了!

  • 5 # 瞎搞學教授

    其實國標的嬰兒生長標準是有sd加減4檔餘量的,跨度挺大,所以不必太過擔憂,sd加減2檔以內都無須干預。另外,在平穩生長的前提下,體重與身高只要有一個在正常標準以上,另外一個短期內即便是sd加減3都可以接受。一般來說6個月內過重的寶寶在會做爬行等運動以後體重增長幅度會自然減小,只有當寶寶突然胖起來或者突然瘦下來,才需要足夠的重視。

  • 6 # 夕陽下徘徊的小孩

    寶寶瘦嗎?對於父母來說,總是怕自己的寶貝發育不良。如果真的擔心,醫生是最好的幫手,從醫學角度來看寶寶的身體狀況,才是正解。

    新生兒出生時的平均體重為3kg,但出生時體重達2.5 kg就屬正常;5個月體重達到6kg左右;1歲時體重平均為9kg;以後體重增加的規律為:體重(kg)=年齡×2+8。但寶寶存在個體差異,若體重與平均標準有偏差,最好諮詢醫生,以便科學地看待寶寶的健康。

    如果寶寶真的達不到標準體重的最低值,也不要慌張。仔細找到癥結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單純母乳餵養

    一歲以後,母乳的營養已經不能滿足寶寶的身體發育需求了,單純的母乳會影響寶寶的健康。所以要做好母乳、輔食以及其他食物的合理配比。

    活動能力增加

    寶寶慢慢地會走了,活動能力不斷增強,需要更多的食物來補充體力,有時會因為父母的忽略而得不到足夠的營養。所以要計劃新增足夠熱量的食物。

     不定時飲食

    寶寶需要有規律的餵哺,等到餓了再喂,寶寶的胃口已經受到了傷害;有時飲食時間延遲過長,也會讓寶寶的胃口沒了知覺。所以根據實際情況,儘可能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吃飯。

  • 7 # 李琳84989107

    我家寶寶出生時5斤六兩覺的很瘦有些擔心,現在二個多月12斤又有些擔心她胖,純母乳餵養,我基本不怎麼吃油多肉多的東西,孩子的情況到底是不是正常

  • 8 # 丫丫球球

    一帶寶寶出去,人們總是十分關注寶寶的胖瘦,其實不能簡單依靠胖瘦來判斷寶寶是否健康,有很多正常因素導致寶寶的胖瘦,比如遺傳,這個跟健康與否無關。

    家長對於寶寶胖瘦的關注,說白了,就是關注寶寶時候健康的問題。寶寶精神狀態良好,睡眠良好,飲食正常,多戶外運動,小寶寶多趴多爬,就可以了。

    至於寶寶是胖還是瘦,不能簡單依照年齡來判斷體重是否達標。應該結合寶寶的生長曲線來看。就是說如果寶寶依照年齡比體重,雖然在正常範圍之內,但是已經連續好幾個月身高體重沒有增長了,就需要找原因了,嚴重則可以諮詢醫生。

  • 9 # 傳玉6

    寶寶瘦或者胖,不能簡單的用詞語來概括。要尊重寶寶的整個成長趨勢。也是就是寶寶從出生開始每個月有沒有均衡的增長多少,增長的趨勢跟寶寶平均增長趨勢圖是否吻合。如果是過低那就需要從飲食等各方面進行反思,調整飲食方案,讓寶寶茁壯成長。如果過高也不行,過高的話未來產生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就會高,因此過胖也需要進行飲食方面的反思。寶寶體重達不達標需要綜合來看,不能單單因為一個指標過高或者過低而產生恐慌,也不要活在別人對寶寶的評價中。綜合的掌握寶寶的發展趨勢才是關鍵。

  • 10 # 小餑餑兒-

    我家寶寶就很瘦,不過不能從胖瘦來考評孩子,可以繪製生長曲線,從體重,身長,頭圍三個維度來整體測評孩子的生長髮育是否正常。

  • 11 # 鄭州清晨陽光

    嬰兒出生時的正常體重範圍是6——8斤,其實8斤重的新生兒屬於比較大的。如果嬰兒體重偏輕或者偏重,都是需要父母注意的,儘可能帶寶貝去做個全身檢查,儘早發現一些隱藏的疾病,儘早治療,給寶貝一個健康的身體!

    寶貝的生長髮育同時收到先天遺傳(父母的胖瘦、體型)和後天飲食習慣的影響。如果寶貝在成長的過程中突然出現生長髮育遲緩,或者生長髮育激增,可能是某些疾病的預兆,就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視了。

  • 12 # 思雨yp

    寶寶體重的增長與身高增長密切相關,有一定規律。出生早期身高增長快,相對而言,體重增長也較快,以後逐漸減慢。

    因此,只關注寶寶的體重是不夠的,必須加入身高的因素,身高增長快的寶寶,體重相對也會增加較多。

    判斷寶寶的體重是否正常有兩個指標:按年齡測體重和按身高測體重,後者通常又稱為體型。

    我們把正常人群中調查的身高體重資料,按年齡分組,每個年齡組的體重資料按百分位數法統計,低於第十百分位數者(P10)稱為體重偏輕,高於第97百分位數者(P97)稱為體重偏重;按身高分組,每釐米的體重資料按百分位數法統計,低於第十百分位數者(P10)稱為體型偏瘦,高於第97百分位數者(P97)稱體型偏胖。

    單純體重偏輕或偏重不能說明寶寶長得不好,必須結合體型判斷,若體型偏瘦或偏胖,則必須引起爸媽的重視。醫生十分重視這部分寶寶,以早期發現營養不良和肥胖,早期治療。

    監測的專案

    所有寶寶出生後滿28天,就要到所屬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兒童保健門診定期進行體格檢查,以接受生長髮育指導。

    有關體重的專案主要有對體重和體型進行評估,計算體重增長速度。

    增速正常的表現

    滿月增重750克,出生後前半年每月增重約700克,後半年每月增重約300克,第二年體重增加2.5~3.0千克,2歲以後每年體重增長就只有2千克左右。 增速減慢或過快 寶寶滿月增重低於750克或超過1000克,或1歲內體重增長過快,都要注意。2歲後需要根據身高判斷體重,一般是每長高5釐米,體重增加約2千克,增加過少有營養不良傾向,過多有肥胖的傾向。

    寶寶測量體重身高後,由保健人員對照《標準身高參考值》一表進行比較,按年齡來看,體重小於P10值的,則初步判斷體重偏輕,但並非營養不良;結合身高測體重,如果也小於P10值,則判斷為輕度營養不良,如果這兩項指標同時小於P3,則判斷為重度營養不良。

    按身高測體重,體重大於P97的,則是有肥胖傾向的高危人群,最終判斷是否肥胖用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具體如下:寶寶按身高測體重值超過標準的10%為超重,20%為肥胖。根據不同程度可分為:輕度肥胖為超過標準體重的20%-29%;中度肥胖為超過標準體重的30%-49%;重度肥胖為超過標準體重的50%以上(請參考附表)。

    常見的營養不良或肥胖原因

    餵養不當

    奶量不足或餵養過多,不適當地新增輔食,養成了寶寶偏食挑食的習慣,這些均能導致營養不良和肥胖。

    低出生體重兒

    出生體重小於2500克,稱為低體重兒,分為足月低體重兒和早產低體重兒。前者又稱足月小樣兒,身高生長速度在正常低值範圍內,體重增加始終不理想,是較為困難的一類。後者出生後身高增長呈追趕狀態,體重也會很快達到正常水平,但極易因為過分的餵養導致肥胖。

    全身性疾病

    如慢性心肝腎疾病、先天異常、嬰兒期慢性腹瀉等,易導致全身性發育遲緩。

    單純性營養不良寶寶的解決方法

    經明確診斷,有疾病的寶寶將轉向專科門診治療。排除各種疾病後,對於單純性營養不良小寶寶,則主要做到定期體檢,觀察體重增長速度。

    正常寶寶1歲內每3個月一次體檢,1歲以後6個月隨訪一次,3歲後每年一次。有營養不良時,醫生會要求寶寶每月隨訪一次,以便及時監測指導,恢復正常後按常規時間隨訪。除此之外,還要做到:

    加強營養

    營養不良的寶寶食慾較差,胃容量有限,只要求多進食是不現實的,會導致寶寶反感、厭食,建議少量多餐,每日大約進食6次,早餐、早點心、午餐、下午點心、晚餐、睡眠前點心。1歲內以奶為主,約700毫升 /日,1歲後減為300毫升/日。

    寶寶身體不適、食慾不好時,可以適量補充維生素、礦物質,但不必每天補充。不可以給寶寶吃補品,因為其中可能含有的激素等會刺激寶寶提早發育成熟、體重加速,造成矮胖。

    重視護理

    衣著過厚過熱,易導致汗多,引發呼吸道感染、食慾減退等。被褥過厚過熱,可導致寶寶多汗、易翻身、睡眠不安等,同樣易引發受涼、食慾減退等。因此,應少穿衣,少蓋被,維持面板乾燥、光滑的狀態。

    適量運動

    戶外Sunny照射及遊戲活動,可提高肌體代謝水平,促進食慾,但運動至微汗即可。 肥胖症寶寶的預防 寶寶出生後前3個月每月增重如超過1000克,屬體重增加過快。

    任何年齡,按身高測體重大於標準10%以上,可給予爸媽警告,說明體重增加過快或寶寶已超重,有發生肥胖的傾向。保證身高增加,活動正常,限制體重增加,每增加5釐米身高,體重不能超過2公斤。

    飲食控制

    1.控制高熱量食物攝入,減少油、脂肪、糖等的攝入。母乳餵養寶寶至少4個月,4~6月開始新增輔食,寶寶的代謝水平不同,可根據體格發育情況,在正常範圍內讓寶寶順其自然選擇進食的多少,不必按“標籤”過度餵養。

    3.提供多種食品種類:避免長期高熱量食物,大寶寶可以適當選用粗糧製品,1~2次/周,保證主食數量,避免以肉類代替主食或因飢餓吃進過多零食。

    行為指導

    1.推薦咀嚼療法:由於從開始進食至飽腹感(飽食中樞興奮)產生至少需要15分鐘,如果進食過快,在短時間攝入大量食物,但仍無飽腹感產生,因而繼續進食而導致過量進食。咀嚼療法的目的是使寶寶放慢進食速度,如果每口食物咀嚼20次再嚥下,15分鐘後,飽腹感產生,則進食就不會過量。選擇高纖維蔬菜及帶骨、帶殼的食物,也有助於咀嚼及減慢進食速度。

    2.記體重日記:準備健康秤一臺,每日早晚各稱體重一次,記錄在體重日記表中,使寶寶瞭解體重的變化,有助於自我監督。 運動指導 1.運動專案:快走、慢跑、騎腳踏車、跳繩、游泳等能堅持的專案。 2.運動強度:中等強度,微出汗,心率小於160次/分鐘。

    3.運動時間:20~30分鐘/次,每週2~3次。 藥物治療 不主張使用。

    心理指導

    1.不必過分嚴格限制某些食物,如寶寶特別喜愛糖果、冰淇淋等,可在控制總熱量的基礎上,減少其他食物攝入,適當給予。如果過分限制,會導致寶寶對該食品渴望,易發生暴飲暴食。

    2.全家參與:全家改變飲食、生活、運動習慣,不單純針對寶寶一人,要切合實際,不為減肥而減肥,持之以恆成為習慣。

    訊號燈食品

    綠燈食品:血糖生成指數低或熱量低,可自由進食,如蔬菜、白煮或清蒸的魚蝦、低甜度水果,如文旦、生香蕉等。

    黃燈食品:血糖生成指數中等或熱量中等,適量進食,如粗糧雜糧、紅燒精肉或牛肉、一般水果如蘋果、草莓、熟透的香蕉等。

    紅燈食品:血糖生成指數高或熱量高,限制進食,如精白米麵製品、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甜飲料、含脂肪過高的濃湯。

  • 13 # lanlansky

    我家的是男寶寶,出生時候體重七斤二兩,我家寶寶到現在三歲多了,身高體重一直都很標準,感覺相對其他孩子來說,還是有點偏瘦的。我的感覺這樣的身材好看,而且對寶寶的身體健康也好,不過寶寶也不能太偏瘦,或者太胖了,這樣對健康不好的,凡事都是有個度,不要超過度就好!祝願天下所有寶寶身體健康!

  • 14 # 十月呵護

    首先,你要確定你的寶寶是真的體重有問題還是僅僅與所謂的正常標準有差距。之前的兒保中心都是以所謂的標準範圍來要求寶寶,即所謂的體重計算公式或者是體重範圍表格。但隨著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兒科醫生和兒保專家意識到這種評判標準並不足以說明每個寶寶的個體發育情況,所以現在主流醫學建議給寶寶繪製生長髮育曲線來觀測他的生長情況。

    每月在橫座標上找到寶寶體檢時的年齡或身長測量數值的點,作與橫座標垂直的線,再以縱座標的體重或身高測量數值為點作與縱座標垂直的線,兩線相交點即為孩子每次體檢時體重、身高或身長在曲線圖的位置。再用光滑的曲線連線即可得到寶寶的個體發育曲線。早產寶寶需要換算為矯正月齡再行標註。

    發育曲線表上最中間那條綠色線為標準值,紅色為中上和中下標誌線,上下兩條黑線圈出了正常範圍。 寶寶身高體重在兩條黑線之間,都屬於正常範圍。如果低於曲線-3或者高於+3都需引起重視,特別是生長水平低於-3的寶寶往往提示存在矮小、營養不良或者發育遲緩,應該及時找兒保科醫生評估。

    另外, 看寶寶的生長髮育好不好,不能只看某一個點,長期觀察寶寶的生長曲線走勢更為重要,也更能發現問題。如果寶寶的個體發育曲線在兩條線間波動都屬於正常。如果超過兩條線區間,比如寶寶原來體重曲線一直是接近標準0線,之後向+2線發展,某個月甚至超過了曲線+2,那寶寶就是過於肥胖了。

    如果寶寶的某一次的體重測量偏低,我們就要考慮外界因素影響,比如寶寶最近餵養不佳,或者寶寶最近有感冒腹瀉等生病情況。之後需要根據寶寶具體情況調整寶寶飲食結構,治療相關疾病。

    如果寶寶生長髮育曲線連續3個月都是偏低,家長就需要去諮詢兒科醫生了。看看寶寶除了餵養不足、長期腹瀉等因素外,是不是有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等代謝方面的問題、或者有一些會引起生長髮育遲緩的因素如先天性心臟病、先天肝腎疾病或者先天異常等。

    關於寶寶體重偏低的治療因為已經在之前的文章裡寫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這裡主要談談嬰幼兒肥胖的治療。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嬰幼兒肥胖的問題日益明顯。但除去少部分是因為代謝性疾病引起,大部分寶寶都是因為餵養不當引起。

    對於嬰幼兒,我們不能採用飲食限制的方式來進行減肥,也不建議透過稀釋奶液等方式來減少寶寶熱量攝入。對於嬰幼兒肥胖,運動鍛鍊是最主要的減肥方式。

    肥胖的寶寶多數並不愛運動,所以,每天的洗澡和嬰兒撫觸活動可以適當延長時間,嬰兒被動操可以增加到一日2-4次,嬰兒游泳可以增加到每週2次。對於能自主活動的寶寶,要鼓勵他們多運動、多爬行、多去戶外活動。

    已經新增輔食的寶寶可以適當的調節飲食結構,以粗纖維食物來代替原本的澱粉類輔食,但肉類蛋類和脂肪類食物仍舊要適當攝入。

    1歲以上的幼兒,要拒絕高熱量的零食和碳酸飲料,蛋糕、糖果、巧克力、薯條、炸雞都要限制攝入。日常飲食也要以清淡為主,新鮮的蔬菜水果色拉會讓寶寶在不知不覺中減少熱卡的攝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上幼兒園不敢上臺表演講故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