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落思rose
-
2 # 法律新視點
尊師重教值得提倡,但傳統的人身關係吸收時應當有鑑別。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儒家德育之所以延續之今仍有巨大的影響,實際上該思想是為了維護君權的一整套理論,得到了包括外民族統治者的認可。但不可否認的尊師重教值得提倡。尊師重教面臨的問題尊師並不是盲目尊重。儒家德育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他們作為先賢當然值得尊重,但不應當說,他們所有的弟子值得尊重。尊師需要師有值得尊重的面,一個濫竽充數的教師不值得尊敬。重教也就是重視教育,現代中國,我們不能說國家不重視教育,重教應當突出的表現為國家與社會的責任,而不應當強調家庭的更多的責任。過多的強調家庭責任,正好是補課的市場壯大。對教師而言,需要重視教育質量與教育方法。尊師重教的現實價值全社會應當樹立尊重教師的觀念,但對教師、教育機構、教育主管部門而言,值得尊重的教師培養更為重要。尊師不是全體教師的普惠制,一個門衛被評上高階教師,享受高待遇,而真正的一級教師沒有編制,無論如何社會不會接受。全社會重視教育應當更多注重社會責任,國家、社會要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從有限的免費教育過度到全面的免費。過分注意家庭投入,教育的公益性將會走向市場化。
-
3 # 湯一6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和肅,如何做到,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就是講人和人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人和自然以及和世界的關係。對於中學生來講就是人生觀的教育。這個觀點在現在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現在的社會分工特別細緻,世界上國家和地區的分工也特別細緻。這就更需要人人互相諒解,協同發展。美國打壓華為,自己也遭受了損失。印度等國因為疫情關閉了通往中國的通道,卻發現自己也沒有原材料,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正所謂和而不同,如果人人都能看到自己的侷限性,理解別人的觀點和困難,那麼社會就會和諧和平,共同走向進步。
-
4 # Dfhdys
立志
哲學中有個詞叫做“揚棄”,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接受也有一個與時俱進的的過程,這其中也就包含了一個揚棄的過程,我們學習儒家的文化,主要是是學習其入世的為民為國的精神,核心就是仁愛的精神,以天下蒼生之福祉為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造福人類為己任,是一種超越自我的大愛,而不是死搬硬套用一些不符時宜的框框套套來束縛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我所理解的儒家精神就是:以仁愛(蒼生之福祉)為本,中庸(在現實的條件下爭取最接近正確的最優效果,欠與過均不好,恰如其分為最好)為目標,為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並在實踐中修正認知,空談誤國)、至良知(把為造福蒼生的信念和對真理的認知化為內心自覺的行為)。”尋續漸近,從人的修行做起,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作為行為準則,時刻提高自身修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格物致知感悟事物的發展規律(天道)中順天而治,達成天人悅服,聚天下之人力物力,造福於蒼生。這就是我對中華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領悟的精神。請不要去把書翻破,死摳些酸文腐句,來懟我。我想說的是我們學習的是文化,不同的時代的背景是不盡相同的,人們的認識是會受到時代的侷限,後人要繼承先人的智慧和精神,也要捨去一些不合時宜的東西,這樣才有舍有得,也才能真正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而不是摳著一點錯誤就否定整體,一葉障目,不認識到這一點,就會陷於文字遊戲之中,不能真正汲取前人的精髓。要把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當代特色,做到古為今用,活學活用,讓傳統文化在我們的手中煥發出時代的活力,這才是真正地傳承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
-
5 # 懶漢死狗和阿Q
儒家思想 也是勸人學好的 任何的學說都有其兩面性 不能針對一方面說 好的我們聽 不好的不看就是了 關鍵在於個人的是非觀念 什麼是對 什麼是錯 很多時候 對錯很難界定 首先社會要給個人樹立是非觀念乾淨的養成環境 若世風不正 你怎麼會有健康的是非觀念呢 在這樣的環境中 什麼學說都不可能成立 在皇權專制下 孔孟思想也只可能成為 皇權奴役人民的工具和枷鎖
-
6 # 螢火蟲讀書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先秦儒家思想有哪些?核心主張又是什麼?
先秦時期,儒家思想有孔儒、孟儒和荀儒。
孔子是春秋戰國的思想家,他的核心思想是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以中庸為方法論;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觀念,仁是個人道德修養的標準而表現形式是禮,禮的核心是仁,孔子禮的思想傳承於周禮,提出“不學禮無以禮”。
孟子所處時代是戰國,時代動亂,各種思想激烈碰撞衍生,他主張:一、性善論,“人之有道也 飽食暖衣 ,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二、義利之別,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區分了君子和小人,而孟子把利和義對立起來,兩者成為不可得兼的狀態。三、仁政,他認為,仁政是君王統治合法性的保障,而民本是保證長治久安的根本。四、修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短暫的生命要追求什麼?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深度思考的。
荀子的時代是戰國中後期,戰爭頻發,矛盾激增,因此他不相信性善論,並提出了:一、“性惡論”人性根本為惡,可以通過後天的教化,“化性起偽”而變得善良。二、隆禮重法思想,治理國家必隆禮,他將“禮”的內涵與具體的“周禮”區別開來, 並將之提升為“知識社會秩序”的最高原則,人的學問的成就也在禮處體現。
幾千年歷史的沉澱,儒學已經根植於我們的文化之中,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現在我們回本溯源,看看儒家思想在中學教育中的現實價值有哪些?
一、正如儒家聖賢倡導“禮之理也,德之則也”,禮是安身立命之學,天下最大的學問就是人學,而禮學就是人學,學習禮就是學習與人打交道,一個不懂禮的人是無法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現在校園中,師生矛盾、同學矛盾都是社會話題,有些孩子因為一個小小的文具對同學造成人身傷害恰恰體現了一味重視知識教育忽略德育教育的嚴重後果。
二、升學率取代一切的風氣,以證書、獎勵、機會等表示優秀,沒有多少人在意孩子的綜合素質,甚至以這種風氣為溫床,滋生了很多教育腐敗的現象。所幸,國家現在倡導文化自信非常重視學校的德育教育,相信未來會有大有改變。
三、生命有兩套系統,知識屬於技能,技能是謀生的手段,它解決的是肉身的需要,但知識和技能無法代表精神力量。任何與生命有關的人文教育和幸福教育,如果不能喚起一個人內心良知良能,如果不能夠讓一個昏睡的生命覺醒,就不夠力量。
就無數成功的個體成長史來看,思想、精神、信念、信仰才是人生恆久的力量,才是一個人在受到挫折時,能夠自己救贖自己的力量。
-
7 # 一粟954
儒家思想是好東西,只是後來被人念歪了,成了一種桎梏!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百花齊放,儒家思想強調“仁愛”的思想,強調人性美好的一面,是希望統治者能善待人民!對於中學教育而言,透過學習,可以引導學生摒棄不良風氣,懂得人生價值,善待周圍的人與事,同時也能吧重心更多的轉移到學業上!那時候,社會的不良習氣,特別是娛樂圈的汙染,都會被學風所牴觸,現代的孩子崇尚小鮮肉,明星,正是因為學校沒有了正確的引導而造成的!
-
8 # 手機使用者60669424220
瞭解中國……
理解中國人……
形成維護國家統一的獨特的凝聚力……
與收藏古董的現實意義是一樣的
-
9 # 一點浩然氣180
仁、義、智、信都是好東西。禮,精華糟粕各佔一半,去掉不平等的禮、帶有等級的禮、桎梏人思想的禮,其他的還是好東西。只是後來好東西被專制階層淡化、壞東西被專制階層美化,兩千多年從未停止,造成中華民族精神田園的荒蕪敗破。
-
10 # 科捐雜稅
先秦儒家 德育思想 現實價值
“德育”旨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社會主義中國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在儒家教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以“仁”、“禮”為基礎,以《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六經為主要教育內容,從仁政的思想出發,強調道德知識的傳授,以培養“精於道”、“明人倫”的“士”與“君子”。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最終要達到雙重效果:一方面培養能治國安民,修己治人的“士”“君子”,另一方面使人“立於禮”,做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至於建立完善的倫理道德體系。由此可見先秦儒家教育就是對人進行道德教育,教育活動的最重要部分是道德教育活動。
一、儒家德育與智育思想
孔子強調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養人的首要地位,他認為具有高尚的品德是成為聖賢君子的首要條件,“君子懷德”。因此,在他談及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時候,說道“弟子如擇校,出則第,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幸而餘力,則以學文”(《學而》)。這就是說,道德教育及其實踐是第一位的,知識教育是第二位的。
孔子是第一個在中國教育史上論述德育與智育關係,並且將德育智育放在首要地位的教育家。他並不完全忽略文化知識對道德的影響。“未知,焉得仁?”(《公治長》)即沒有知識,怎樣能夠算是仁呢?可見他主張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是統一的,道德教育透過知識教育進行,知識教育是為道德教育服務的。
二、儒家有教無類的德育物件思想
“有教無類”的實質是要求將教育物件從貴族擴大到平民,擴大學校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的來源,把學校由官府移到民間,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仁”的思想就是愛人,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本精神,對統治階級內部要講忠、信、恭、敬,對勞動人民要講“寬”。這就是孟子說的“親親而仁民”。把奴隸當作人看,使他們有了人的地位。
儒家德育思想是肯定德育的主體性和內在價值性的。儒家德育思想把德育教育的主體性和德育教育的內在價值結合起來,是對人的精神自由和人的價值的肯定。在孟子看來,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有人心、人有理性。“求放心、“不失本心”,如此方能為人。
三、儒家德育思想過程
(一)德育的內容
1.仁
“仁”字,在古代通訓為“人”,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謂愛人,最主要的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把其他人當作自己的同類,都當作與自己相同的人看待,並以自己的願望和訴求理解他人的願望。而孟子在宣揚仁時,以性善論和良知論為理論依據,宣揚要發揮良知良心的作用,強調人們要用良知抵禦耳目口舌的誘惑。“仁,人心也;義,人路也。捨棄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衰哉”(《孟子·告子上》)。孟子充分發揮發展了孔子關於人性的思想,認為任何人的本性,從一生下來就是善的。“惻隱之心,人之端也;羞恥之心義之端也”。(同上)
2.禮
禮具有多種規定。在儒家的著作中,有三部經書是專門研究禮的,即《周禮》、《禮記》和《儀禮》。在論語中,孔子一再強調約之以禮,“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為國以禮”。禮是孔子教學的重要內容,選取士必須學習禮制得十七篇,孔子以復興西周的鼎盛局面為己任,企圖透過人們的道德信念、道德感情和社會輿論的力量維護統治階級所要求的社會秩序。在道德修養中,“仁”和“禮”是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禮在荀子那裡得到了系統全面的闡述。荀子的禮是用於區別社會的貴賤等級的規定,是區分階級社會中人的不同地位;禮是一種道德行為準則,道德評價的標準,特別是評價人的標準;禮是人類社會之所以維持自身存在的重要保證。
3.立志
孔子在教育學生如何讓對待現在和將來的關係時,總是引導學生立足於現在而面向將來,確定志向,樹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為個人努力的方向。他教導學生“謀道而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他認為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不應該迷戀於眼前的物質享受,更不能為了追求一時享樂而去貪圖不義之財,從而葬送自己的終身前途。立志是重要的起點,但是堅持和實現其志向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持之以恆,有百折不撓的品質。
4.孝
在古代重視孝,孝在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論語》一書中有很多對孝的闡述。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孝首先是要能供養父母,但這還是一種較低層次的孝;第二個層次是必須敬重父母,只有將尊敬與供養相結合才能稱得上是孝的行為。在敬重父母的孝行中,還有一個隱於諫的問題。對父母的過失和錯誤,做子女的應該心平氣和地對父母進行規勸,如果父母不能夠聽從自己的意見,不要和她們爭吵,而是要對父母照常恭敬。除了要做到“養”、“敬”外,還要合乎“禮”,符合當時的道德規範所做出的規定。
(二)德育的方法與原則
1.克己內省
在儒家推己及人、修己安人的修養活動中,修己是根本。在修己中儒家十分重視反求睹己、內得於道、形成德行。在德行修養中最有特色的方法是內省。“忠恕之道”、“大學之道”都含有內省的思想。它要求把日常所作所為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檢查,看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外在行為是否符合社會公認的準則和規範。一是剋制自己不正當的思想,一是培養自己的高尚的道德品質。
2.身體力行
道德既然具有“成於內而形於外”的特點,這就要求主體把已內化的社會道德行為準則和規範,外顯為個體的道德行為,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孔孟荀就非常強調身體力行,躬行踐履,強調透過實踐在嚴酷的環境中去鍛鍊成長,完善自己的人格。孔子等人非常重視對學生道德行為的養成。老師要求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外化為行為,身踐力行,“布乎四體,行乎動靜”(《荀子·勸學》,“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一個人對道德知識的瞭解再多,道德情感再豐富,結果沒有道德行為則是幻景,同時道德水平的提高也要靠行為。
3.師法義禮的道德教育
荀子的觀點同孔孟的內省法不同,在他看來,人的本性既然都是好利惡害,都是惡的,那就不可能透過單純的自省、反省而達到善。善不是從內心中可以產生的,它是一種強加的,人為的外在的東西,主要的方法要靠外部來灌輸,也可以叫“教化”法,即必須對人們施加禮義“教化”,才可能使人們有好的道德品質。荀子認為,最重要的有兩個方面,即老師的教育和法律的約束。在強調師法教育的同時,荀子還特別注意到環境在人的道德品質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一定意義上,他甚至認為環境起著決定的作用。他還強調道德修養重在道德的量的積累,最後必然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三)德育的目的和作用
1.德育對國家和社會的作用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意思是說,用行政命令誘導百姓,用刑法整齊約束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強剋制自己避免犯罪而不知犯罪是可恥的事情;用道德教育百姓,用禮教約束百姓,老百姓不但有廉恥,而且人心歸服。這一段話說明孔子認識到教育不僅和政治法律一樣,是一種重要的統治手段,而且能起著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為德育能感化人們,征服人心。
2,德育對個人道德情操的培養
道德教育能培養人的理性人格,在孔子這裡,君子仁人聖人是理想的典範。君子有兩個條件:第一,君子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即修養自己;第二,君子要使老百姓都得到安樂,即有治國安民之術。君子德才兼備,以德為主。那怎樣才能達到君子的標準呢?由於人的不同特質,學習的效率和悟性就有所不同。
四、結語
儒家的道德思想是歷史的產物,但同時也是經歷了歷史呈現給中華民族的思想成果。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遵循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同時,還應發現和汲取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成分,從他們的教育方法中得到應有的啟示。而且儒家德育思想中有很多的內容在今天看來仍不過時,有些反而在今天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這些對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不容忽視的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1]羅國傑.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
[2]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一)[M].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3.
-
11 # 東方國學
現代人普遍會有精神焦慮,面臨社交恐懼、自卑自輕、空虛孤獨等等問題,人們往往對人對物,甚至對待自己都是冷漠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這與我們的教育內容分不開,我們的教育從小到大都只是教給我們生存的技能和知識,但卻惟獨沒有教給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生活,應該持什麼樣的理念去生活,才能實現幸福的人生。畢竟幸福的人生在邏輯上與高能力所帶來的名和利沒有必然的聯絡。
從根本意義上來講,教育缺失的那部分不是體現在各級學校的思政課本上,而是在歷經幾千年仍舊十分鮮活的儒家經典之中。儒家根據不同孩童的年齡階段,教授不同的內容,但前後德育思想都是一致連貫的。
古人入小學的大概年齡是在八歲,不論貴族還是平民都要學習進退之禮節,
兼學習簡單的算數、文字、音韻等內容,朱子稱:“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到15歲進大學,開始學習《大學》內容,大學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於明德。”將心中本有的善念顯現開來,宋儒陸九淵說為人做事,要“立乎其大體”,這“大體”也是指內心中光明的德行,那怎麼做呢?儒家講從“誠意、修身“開始做起,做每一件事都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一個念頭,但是有的人生出的是私慾雜念,有的人出於仁心,那麼儒家告訴人們要先把這種不好的念頭轉為善念後,再行事方可,而且這種做法是最有效率的,所謂“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一旦一個人立定這樣的想法後,一生便可集中精力做自己感興趣且真正有意義的事,這對於社會也是莫大的助益。
-
12 # 張鐵軍158
善加利用孔孟之道,是解決當今教育困局的出路。
第一,格局。做自信的人,重振華夏雄風,需要養吾浩然之氣。
第二,德育。德育的本質在於以包容而構建最佳的心境。“在心為德,施之為行”,此心境是德,此時的行動為禮。
德字本義(甲骨文,會意字)是人盯著自己的方向,義無反顧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是以利己之心為動機,已利他之行為手段而實現的合作雙贏,從而獲得最佳的心境的,此時的人,包容而有人格魅力;有愛則愛親人愛組織愛國家,進而遵紀守法;有靈感而能創新;煥發純真的心地激發無限的潛能。
第三,師生關係第一,學生學習第二。
包容兒童的錯誤而使之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以此構建師生關係,這是言傳身教的前提,這叫仁者愛人。
被包容的兒童,學會了包容別人,這叫言傳不如身教身,這是和諧社會的基石。
讚美兒童對的,對的放大,這叫循循善誘,這叫因勢利導。
第四,學習。
理解“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是教育成功的關鍵。
“學”會意字,本義是“因安全感和儘量少而有趣的資訊,激發好奇心和內動機,而獲得最佳心境。“學”與“德”同義,記憶的本質是情緒,當人處於最佳心境的時候,資訊瞬間記住。
“習”會意字,本義“晨曦微露,小鳥數飛”。小鳥因為舒服而有趣,才會“數飛”。激發學習內動機,則兒童樂此不疲。
獎勵如插“小紅旗兒”揪錯、批評、懲罰等都損害內動機。
第五,“臨事而懼,好謀以成”是心理健康的綱領。
情緒由自主神經主宰,不受主觀意志控制。極力控制情緒的人要麼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後備軍,要麼控制不住而爆發,失手體罰兒童,從而招災惹禍。
言行可控,在包容兒童和自己的情緒的前提下,付出積極的言行以創造新的快樂,快樂多了煩惱相對就少了。
回覆列表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曾參和荀子等人。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也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尤其在漢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統"後,儒家思想慢慢成為了主流,備受統治者推崇。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和"禮","仁"即仁政,愛人,就是統治者要愛人民,人與人也彼此關愛;"禮"則是"克己復禮",不要違背上下、長幼、尊卑等禮儀倫常。孟子繼承了孔子衣缽,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和"性善論"的觀點,旨在使統治者更愛臣民,使百姓能衣食不憂,安居樂業,並興辦教育,教化人民,使人人能孝順老人,友愛兄弟,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天下太平,王道通達。他還提出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人格標準。曾子則有修身齊家之論。荀子有"性惡論",更強調學習教化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總之,儒家思想在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入世和出世中有巨大的影響。
現如今,儒家的思想已深深記載於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上和流轉於中華兒女的血液基因中,如何從儒家德育思想中汲取精華,又剔除其消極影響,是中小學德育教育必面正視與面對的。我想,只要將其中的精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接通融,它仍能煥發出巨大的光輝和力量,為中華民族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