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者紫煙解說

    因為音樂會現場眾人合樂,不同種樂器配合演奏,需要有統一的指揮,指揮者是音樂會的靈魂,好的指揮能帶動全場的節奏。一聲部、二聲部、三聲部,此起彼伏,向海浪一樣把音樂的旋律,送進的耳朵,感受聽覺效果。

  • 2 # 混音師天職TimChan

    譜表一般帶有的資訊量,其實跟你讀文章看文字是一樣的。同一份譜,100人看,可能有100種理解,尤其是速度,情緒動態,起落,等等,都會有一些偏差。指揮的作用就是透過手勢以及身體動作,來統一這些譜表上表達並不是絕對精確的內容,帶領樂團的人演奏統一的速度以及情緒,統一段落的起落,或者提示什麼樂器進什麼樂器出之類的。沒有指揮的話,整個聽起來就會有點亂。

    樂團的人一般看譜的同時留餘光大概看到指揮的動作,就可以了,譜表非常熟悉的話,也可以反過來看指揮為主,譜表是不是瞟一眼。

  • 3 # 楊弋夫談鋼琴

    指揮的工作就是將自己對於音樂的詮釋傳達給樂團,並去協調各個聲部以創造音樂。這裡有許多要注重的細節,從最基本的各音部音量到某一個音部的音色都需要指揮與樂團一起慢慢實驗以達到指揮想要的效果。 樂手的譜子上最後都畫滿了各種需要注意的東西。可以說樂團就是指揮的“樂器”,指揮以他的理解與詮釋去帶領這個大“樂器”創造音樂。每一個樂手面前都有樂譜,明明都有樂譜了為什麼還要指揮呢?

    但樂譜裡,有一個資訊是沒有的,那就是這個樂手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停止。大家可以想像如果樂譜裡記錄了所有樂器的起始時間點、該樂器演奏的音符,那會太複雜了,演奏時根本就沒辦法看清楚。舉個例子,後排的定音鼓響起的時候,音樂就漸漸進入高潮,但他時響時停,樂手幾乎可以只指揮的動作來決定什麼時候響什麼時候停。所以,樂隊指揮可以透過指揮棒、手勢、眼神等提醒某些樂手:注意,該你響起了(比如常見的指揮對著大提琴組的人、看一下,然後左手掌向上輕輕托起(或按下)。

    指揮在正式出演前,最重要的工作莫過於調整整個樂團的音色、音量、節奏、現場的迴響等。指揮站的位置是聽交響樂獨一無二的位置,他最能分辨樂團演奏時各個樂器的優劣。

    專業和業餘的差距,往往差就差在錯誤的頻率和音色音準上,再進一步的講就是如何將樂譜上的東西表達出來。尤其是浪漫主義時期,有些樂符連作曲家也沒想好就寫上去了比如馬勒的第十交響曲,人都死了才“寫完”了一個樂章,剩下的全靠別人來補充。

    為什麼一些大型演奏會樂手們都不看指揮呢?

    如果大家平時去聽音樂會什麼的或者網上看影片可以發現絕大多數樂團的人在臺上幾乎都是眼睛盯著譜子。而且都是練過那麼多遍的東西了,出錯幾乎是不可能的,倒是萬一誤解了指揮的意思是要出大事的,所以一般不做臨場調整的原因一是沒有臨場調整的需要,二是也不需要承擔臨場調整的風險。

    到了真正上臺的時候指揮的作用一般很小,不過這取決於樂團的水平。高水平的樂團對自己的樂器與演奏的曲子有很好的掌控,對於指揮臨時的一些暗示能有著較好較快的反應。低水平的樂團一般很少看指揮,但是指揮還是在不懈地提醒著各種需要注意的東西,強音漸強漸弱什麼的,一部分為了視覺效果,一部分也為了樂手萬一lost了還可以根據他的指揮跟上節奏。

    指揮的樂譜叫score,他的才是權威,演奏者的樂譜通常都是精簡後只有自己的樂器的部分的。所以很多細節需要指揮一邊思考一邊給樂手訊號。沒了指揮不會導致樂隊演奏不下去,而是會讓曲子失去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斷奶的第二天,硬哭了一個多小時才睡下去,睡著了都還在抽泣,你們都是怎樣斷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