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好走過的門

    楚國是大國,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百足大蟲死而不僵就這個道理。

    在秦昭襄王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楚國都是以大國的姿態矗立著。其廣袤的地域,是個非常大的優勢,這能為楚國提供源源不斷的兵馬錢糧和戰略迴旋餘地。而到了秦昭襄王時期,楚國的實力被秦國大為削弱,楚國的很多地方都被秦國佔據了。而這個時候楚國的王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昏聵平庸。

    繼而到了始皇帝時期,這個時候始皇帝承繼先人遺志,已經開啟了一統天下的兼併戰爭。終於輪到楚國了,這個時候的楚國經過秦國長期的打擊,已經變的很虛弱了,至少始皇帝也是這麼認為的。因此李信說出只需要20萬大軍就可以滅楚的時候,始皇帝還嘲笑王翦有點廉頗老矣的意思。況且依王翦的意思,需要帶領60萬秦軍精銳前往,耗費兵馬錢糧無數,這是一筆龐大的軍事開支。再者,60萬精銳幾乎佔了秦軍總兵力的一半多,全部被王翦帶走,萬一王翦有點想法,這是個大麻煩,這些都是始皇帝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問題。

    但這個時候楚國爆發出來了不小的能量,李信帶領的20萬秦軍被打敗,鎩羽而歸。楚國韌勁十足,並且有項燕將軍這樣的統兵大將,確實不能等閒視之。無奈,始皇帝只好拉下面子,請王翦帶領60萬大軍再次滅楚。而王翦也不負期望,一戰滅楚。

  • 2 # 葉子寫實

    李信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最主要的戰將之一。在秦國消滅趙國和燕國的戰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秦王政比較信任的將領之一。西漢著名將領李廣就是李信的後人。

    秦王政打算攻滅楚國,完成統一霸業。秦王政知道李信十分勇猛果斷,有一天便問李信說:“我打算攻取楚國,將軍估算一下,需呼叫多少軍士才夠?”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嬴政又問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嬴政就說:“王將軍老嘍!多麼膽怯呀!李將軍真是果斷勇敢,李信的話是對的。”於是便派李信和蒙恬率軍二十萬向南進發攻打楚國。王翦因秦始皇不採納他的意見,就推託有病,回到家鄉頻陽養老。

    李信攻打楚國,先是節節勝利,勢如破竹般攻克了鄢郢,之後卻被楚國名將項燕帶領的楚國部隊追蹤三天三夜,最後兵敗。 秦王政得知秦軍兵敗的訊息,大為震怒,親自前往向王翦道歉,請求王翦復出。最終,王翦率秦軍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一年多後又俘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在之後的平定齊國的戰爭中李信和王翦之子王賁從燕地出發攻打齊國,最後齊王投降,齊國滅亡。 李信雖然沒有打贏楚國的戰爭,也是一生戰績赫赫。沒有打贏楚國的戰爭也並沒有失去秦始皇的信任,依然讓他去攻打齊國,依然能夠成功。

    在對楚國的戰役中李信不及王翦考慮的周全,可能與他的年紀有關,李信比較年輕。但李信在中國歷史上依然是一顆閃耀的將星。

  • 3 # 婁南散客

    其實嬴政之所以選擇李信,主要是由於對王翦的忌憚,希望提拔李信這樣的後起之秀,減輕王翦在軍中的影響力,再加上他在之前一系列勝利後太過自信,追求統一速度,最終讓他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滅楚之戰前,王翦父子的功勞已然太大

    王翦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戰神,真正開啟了秦國吞併六國的戰役。秦始皇十一年,王翦奉命攻打趙國,牛刀小試,一舉攻下9座城池;秦始皇十二年,王翦率兵攻取邯鄲,滅了趙國,只剩公子嘉逃亡代國;秦始皇十九年,王翦領軍攻燕國,一直打到佔領燕國都城薊,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燕王喜樂逃亡遼東,燕國名存實亡。

    王翦的兒子王賁,也是一位頂級的名將。秦始皇二十一年,王賁攻打楚國,奪下十幾座城池;秦始皇二十二年,王翦與蒙武帶兵攻打楚國的同時,王賁則帶兵北上滅亡了魏國;秦始皇二十五年,王賁又北上攻打遼東,俘獲燕王喜,清除了燕國殘餘勢力;同年,王賁回軍攻打趙國貴族佔領的代地,徹底消滅趙國。

    可以說六國之中,還沒正式征服的楚國和齊國,滅亡的四大戰國中王家父子作為主帥已經消滅了其中之三,如此功績怎能不讓他們在軍隊中威望巨大?怎能不讓身為君主的秦始皇忌憚?

    因此,他會大力提拔李信,蒙恬這樣的軍中後起之秀,也就不足為奇了。

    秦始皇野心太過巨大,對自己太過自信

    不得不承認秦始皇是千古以來少見的開拓進取之君,他一生都在不斷的開拓,從不讓自己停息。對他來說,滅亡六國,統一天下不是終點,只是一個新的起點。他還有更大的抱負,更大的雄心要去施展,要去踐行。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修靈渠,開直道,伐匈奴,徵百越,一樁樁一件件早就在他心裡定下了基調。

    對他來說,一生很短,這麼大事需要他去完成,他不得不對自己要求更高。他要更快地去完成統一,這樣才能讓他的那些宏偉計劃提上日程。

    因此,對於王翦提出的需要六十萬人滅楚的計劃他並不滿意,因為那樣對後勤壓力太大,需要準備糧草器械的時間太多,會拖延他後續計劃的時間。

    同時,經歷了之前對六國的一系列勝利,他對六國也自然起了輕視之心,因此他相信了李信擁有率領二十萬人滅亡楚國的能力,他相信李信能加速他完成統一的程序。

    總的來說,過度自信,過於追求統一速度和對王翦父子的忌憚是秦始皇這一錯誤選擇的根本原因,最終也讓他後悔不已。

  • 4 # 婁小蝦微影視

    當時秦國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了,秦王嬴政也比較自負,王翦因為是秦國功臣,秦王也怕他功高蓋主,威脅到君權,所有秦王本就有打壓王翦的心理,同時秦王有立新廢舊的意圖,李信年輕,而功勳地位不及王翦,啟用李信可以變相的削弱王翦的實力,如果李信打勝,更能使得王翦在秦國的地位下降,當時秦王嬴政在攻打楚國前分別詢問了,李信和王翦,問他們需要多少精兵能破楚國,王翦說到,楚國雖然不及原來強大,但是楚畢竟也屬於強國,秦國要攻打楚,楚國必定奮力抵抗,非精兵60萬不可勝,李信聽完後立馬站出來,認為楚國勢力不及以前,只需30萬可破楚國,秦王聽完後,對王翦說,看來將軍是真的老了,隨之就派李信去攻楚,結果完敗而歸,秦王無奈又去請王翦出戰,給王翦60萬精兵,王翦帶軍攻破楚國。

  • 5 # 真誠地看著你

    因為秦軍長期戰無不勝,始皇帝也有點膨脹了,加之王翦的方案太勞師動眾,費時彌久,也怕王翦再立大功,不好賞,而李信給了一個更節約的方案,李信位置也低,不操心封賞。

    (注意,不是怕王翦功勞太大,壓制不住,而是怕不好賞,有功不賞是破壞秦法的,不利於軍隊鼓舞士氣。而後來是王翦自請封賞,要錢要地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 6 # 天聖說歷史

    秦王嬴政第一次派兵消滅楚國時,為何選擇李信而不是王翦呢?

    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在消滅了韓國、趙國、燕國等諸侯國,準備對楚國這一依然強大的對手用兵。在第一次派遣大軍消滅楚國前,秦王嬴政知道李信十分勇猛果斷,有一天便問李信說:“我打算攻取楚國,將軍估算一下,需呼叫多少軍士才夠?”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嬴政又問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最終,在李信和王翦之間,秦王嬴政選擇了前者。不過,李信最終讓秦王嬴政失望,其率領的20萬秦國大軍,被楚國名將項燕擊潰。那麼,問題來了,秦王嬴政為何讓李信率軍消滅楚國,而不是王翦呢?

    首先,就王翦來說,和白起、廉頗、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在秦國武將中,王翦戰功赫赫,而且擁有深厚的資歷。由此,在很多人看來,王翦和李信之間,秦王嬴政應該更加信任沉穩持重的王翦。不過,結果秦王嬴政卻選擇讓李信率軍發動第一次滅楚之戰,結果,李信被項燕擊敗。對此,在筆者看來,秦王嬴政一開始選擇李信,而不是王翦,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就李信來說,是秦王嬴政一手提拔的年輕將領,可謂秦王嬴政的心腹了。更為關鍵的是,在派兵攻打楚國之前,李信已經展現出自己的才能了。

    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國俘虜韓王安、滅亡韓國後,秦王政派王翦率領數十萬大軍逼近漳水、鄴城,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秦國消滅趙國的戰爭中,李信則出兵太原、雲中,與王翦軍隊共同包圍趙軍,並一舉攻破趙國。在消滅趙國之後,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李信率領先遣部隊最先抵達易水河畔,以輕裝騎兵突進大敗燕太子丹,迫使燕太子丹逃入燕都薊城(故治在今北京市)堅守。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消滅趙國、燕國的戰爭中,李信得到了歷練,也立下了戰功。

    在此基礎上,等到需要派兵消滅楚國的時候,秦王嬴政自然仍然希望李信可以繼續立下戰功,以此避免王翦、王賁在秦國武將勢力中一家獨大。另一方面,在第一次滅楚之戰前,李信提出了只要20萬大軍,而王翦則提出必須要60萬大軍。對此,在筆者看來,相對於王翦的方案,李信的方案具有較低的成本。換而言之,秦王嬴政給李信20萬大軍進攻楚國,如果成功的話,可謂以較小的代價就實現了消滅楚國的目標。如果失敗的話,也不會對秦國傷筋動骨,也即以秦國的實力,很快就能彌補20萬大軍的損失。

    最後,而就王翦提出的60萬大軍,無疑是需要調動秦國的全部主力了。雖然秦王嬴政不是猜疑的君主,但是,貿然將60萬大軍交給王翦,自然也是需要承擔非常大的風險,也即秦王嬴政不僅需要承擔王翦可能擁兵自立的風險,還需要承擔60萬大軍被楚國擊敗的風險。雖然在戰國末期,楚國的實力已經不在巔峰了,但是,楚國疆域遼闊,山東六國依然存在反抗秦國的勢力,這都是秦王嬴政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在權衡利弊後,秦王嬴政選擇給李信20萬大軍,讓其發動了第一次滅楚之戰。雖然李信以失敗而告終,但是,這並沒有讓秦國元氣大傷,不久之後,秦王嬴政又讓王翦率60萬秦國大軍出征,最終成功消滅了楚國。

  • 7 # 明離子

    價效比高啊!為什麼不選李信呢?

    秦王嬴政啟動滅楚計劃,問誰能擔此重任,需要兵力幾何?

    王翦說,根據判斷,最少需要60萬人才能滅楚。李信回答,若我去,20萬足矣。

    這就好比你是個老闆,要去談一筆買賣,一個老員工十分牛逼的找你要60萬經費,否則不幹活;而一個小年輕站出來說,老闆你給我20萬,我給你把這買賣談下來。

    最小成本拿下最大收益,是從古至今的老闆共同的目標,嬴政也不例外,更何況老將軍王翦一生作為已經到了功高蓋主的地步了,綜合考慮,是時候啟用一個新人制衡一下了。

    於是小將軍李信成了第一次伐楚戰爭的統帥,準備以20萬兵力伐楚,但卻事與願違,在取得階段性勝利之後,被楚軍反撲,一時間秦軍敗了個落花流水,李信大敗而歸。

    嬴政並沒有因為李信的失敗過分責罰他,而是把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然後放下身段去請王翦出山。

    王老將軍先是請求要了一堆的金銀珠寶,良田美妾,打消了嬴政覺得他功高蓋主有野心的顧慮,然後點起60萬兵馬,楚國滅亡。

  • 8 # 兵出子午股

    戰爭過程別人說的很完備了,我針對問題說三點:

    一是李信確實是良將。這在秦王政19年的滅趙和20年的伐燕戰鬥中充分表現出來了,李信少壯果勇,戰績突出。

    二是嬴政的自信。當時秦軍兵鋒所指,所向披靡,摧枯拉朽一般。在連續的勝利下,秦王嬴政非常自信,當李信說20萬軍就能滅楚,秦王是認同的。

    三是20萬規模李信確實能駕馭。古代軍隊,因為沒有實時的通訊手段,所以指揮排程,後勤補給,情報決策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專門的評價,預判和協調。而且隨著規模的擴大,這些系統性的難題會成倍的增加。20萬的規模,李信是可以掌控的,實際上李信的作戰也確實取得一連串勝利。但是80萬規模,就必須更有經驗的王翦了

  • 9 # 方城闕

    秦王贏政第一次派兵消滅楚國時,為何選擇李信而不是王翦呢?這要從當時的歷史大背景說起。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大將內史騰進攻韓國,拉開了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序幕。

    在短短的五年時間,先後滅掉了韓國、趙國、魏國,攻破了燕國都城薊,佔據了楚國北部地區十多座城池。此時的秦王贏正,志得意滿,傲視天下。

    在這幾次的滅國之戰中,年輕的將軍李信表現的非常突出,尤其是在攻破燕國都城薊及隨後擊殺燕太子丹的戰鬥中更是立下首攻,為秦王政解了心頭大恨。戰後秦王政誇獎他為勇武之士,從此深得秦王的賞識。

    公元前222年,秦國的宿敵,號稱東方大國的楚國在這之前接連發生幾次內訌,國力日漸衰落。秦王政見滅楚時機已到,便秣兵勵馬準備對楚作戰。有一天秦王召見李信,問他“如果我國發動滅楚之戰,由你來率領,需要多少兵力?”,李信答道二十萬兵力足夠了。秦王為了慎重起見,又召見王剪問這個問題,王翦回答說沒有六十萬兵力不能發動滅楚戰爭。秦王聽後,心裡暗自思忖:“真是人老了,膽子也越來越小了,還是李信年青勇武。”

    秦王政這樣想也是有原因的。自秦王政剪除呂布韋,嫪毐等親政以來,發動對外戰爭好多次,動用兵力最多的是滅趙之戰,動用兵力三十萬。這王翦一上來就說滅楚之戰最少需要六十萬兵力,這可是要秦國掏老本,舉全國之力呀。於是派李信為大將,蒙武為副將,率軍二十萬進攻楚國。

    結果的結果就是李信被楚國大將項燕兩連擊,大敗而歸。秦王政不得不降尊屈優,親自登門請王翦掛帥,親授六十萬大軍,發動第二次滅楚之戰。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楚。公元前223年,攻破楚國都城壽春,俘虜楚王夫臽,楚國滅亡。

  • 10 # 翻翻二十四姓家譜而已

    秦始皇滅楚時差點輸個底掉,全因自己表哥反叛,還當了楚王

    秦始皇

    楚國是南方大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不過楚國的內政一直不振,總是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儘管如此,三晉滅亡後,僅存的楚燕齊三國當中,以楚國最為強大。楚國亦隨之成為繼趙國後,統一戰爭中最大的絆腳石。秦滅六國前的形勢

    秦滅楚國的戰爭,史記記載得十分簡略,予人的印象是秋風掃落葉一般,但從《雲夢秦簡》(亦稱睡虎地秦簡)的《編年記》的記載來看,情況不完全是這樣,至少秦滅楚之戰是相當艱難的,而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昌平君。

    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熊元的庶子,名啟,其父熊元返楚即位為楚王后,他與生母(親昭襄王之女,也就是秦始皇的姑姑)滯留在秦國。由於他與華陽夫人同屬楚國王族,故此成為楚系外戚的主力,活躍於秦國政壇,更與嬴政聯手平定嫪毐之亂。呂不韋去相後,昌平君繼任為丞相。

    當嬴政決定消滅楚國後,隨即召開廷議,參與者為秦國主要大臣,包括昌平君、李信及王翦,就攻楚方略提供意見(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不過對於滅楚所需兵力,李信與王翦卻產生分歧。李信認為需二十萬人滅楚,但王翦卻稱滅楚需要六十萬人。嬴政傾向採用李信的方略,這是因為王賁滅魏國前,曾試探式攻擊楚國,輕易地取得楚國十餘城,讓嬴政得出滅楚不難的結論。王翦的話不被採用,就推託稱病,回到頻陽家鄉養老。另一方面,昌平君因對攻楚頗有微辭,故在秦王政21年被貶至郢陳。古本《史記·秦始皇本紀》

    郢陳原屬陳國國都,被楚國所滅後稱為陳縣。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29年),秦國名將白起攻陷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荊州市),在該地設定南郡。楚頃襄王被迫遷都於陳縣,故此亦稱為郢陳。由於郢陳以西與韓國國境相連,故此郢陳一旦發生糾葛,往往牽動秦韓楚三國。

    郢陳一地雖然最終被秦國所佔,但其楚人勢力並沒有被消滅,反而一直成為楚人反秦的溫床,從秦滅楚之戰至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楚人反秦的重要事件幾乎都與郢陳之地有關。因此嬴政將昌平君貶至郢陳,是有深刻的政治用意。由於昌平君長年仕秦,並協助平定嫪毐之亂,加上他沒有跟故國楚國聯絡,因而得到嬴政的信任。昌平君徙至郢陳的表面理由是負責監管韓王安,但實際上,嬴政卻希望利用昌平君楚國公子的身份,安撫郢陳地區的楚人,為滅楚作準備。

    秦軍所用青銅箭鏃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22年),嬴政遣李信、蒙武等將兵二十萬討伐楚國,朝東南方向深入楚國腹地,攻擊平輿(今河南汝南縣東南)和寢(今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大勝楚軍,兵鋒指向楚國首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但是昌平君卻在這個時候據郢陳叛秦歸楚,截斷了南征秦軍的後路,郢陳楚人紛紛響應,而潁川郡的韓國遺民亦聞風而叛,秦軍形勢危急。

    李信的徵楚大軍隨即引兵向西攻佔鄢郢(即郢陳),然後接到潁川郡父城(今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告急的訊息,於是李信、蒙武相約會師父城,以平韓人之叛。昌平君叛軍雖未能守住郢陳,但實力未損,他們緊緊追擊秦軍,連著三天三夜不休息,結果在父城附近與韓人叛軍大敗李信部隊,攻入兩個軍營,殺死七個都尉,秦軍大敗而逃。

    秦軍所用弩機

    李信之敗,主要是因為王賁滅魏前,對楚國進行的軍事行動過於容易,讓他產生誤判,以為郢陳地區及附近郡縣的反秦力量已被消滅,沒有考慮到郢陳地區的楚人仍有相當可觀的反抗力量,雖然壽春楚王負芻的楚軍力量薄弱,容易攻取,但長年事秦的昌平君在關鍵時刻叛秦,卻給予李信軍致命一擊,終至一敗塗地。

    楚國收復楚國故都郢陳為中心的失地,更趁勢西進深入至原韓國境內,再加上李信慘敗的訊息,都令嬴政感到驚恐,更感大失面子,因為啟用李信及貶斥昌平君出京都是由他作決定。他不得不親自前往頻陽,登門造訪被貶斥出京、還鄉養老的王翦,強行徵召王翦攻楚。王翦本來以自己年老多病拒絕攻楚,但見嬴政面色不豫,擔心自己重蹈武安君白起的覆轍,不得已答應嬴政的請求,並稱攻楚需六十萬人,他要求全權指揮六十萬兵力,嬴政一一答應,並親自到到灞上為王翦的大軍送行。為了消除嬴政的疑心,王翦稱自己征戰多年仍未得以封侯,故希望嬴政賜予數量眾多的良田、美宅、園林池苑等,為子孫掙下一份家業,大軍出征期間,又不厭其煩地連續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請求賜予良田。

    秦代杜虎符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23年),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沿著之前李信攻楚的行軍路線,直撲郢陳,苦戰久攻不下。秦王政23年4月,與昌平君一樣同為楚國公子而仕於秦的昌文君戰死。同年另一路秦軍南至平輿,攻陷壽春,俘楚王負芻。

    秦王政24年約3月,王翦軍攻破郢陳,嬴政親自出巡郢陳,以鎮懾反秦勢力,而昌平君在收到楚王負芻被俘的訊息後,撤出郢陳,被楚軍大將項燕擁立為楚王,在淮南地區繼續進行反秦事業。王翦和蒙武統領秦軍消滅楚軍餘孽,昌平君戰死,項燕在淮北的蘄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蘄縣鎮)兵敗自殺。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25年),王翦大軍平定了長江以南一帶,降服了越族的首領,設定了會稽郡,楚國徹底滅亡。該年五月,秦國為慶祝滅掉楚國而下令特許天下聚飲。

  • 11 # 小飛飛的木葉

    王剪功勞太大,如果再將楚國給滅了,那麼就存在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的情況,所以秦王其實打心眼裡就有點想用李信。後來經過詢問王剪要六十萬兵力才能滅楚,而李信卻只要二十萬。雖然秦國國力強盛,但是六十萬兵力對秦國來說也是個不小的負擔,領導嘛,能少花錢就少花錢,所以秦王理所當然選擇了李信!

  • 12 # 小江讀史

    當時秦國當時攻打六國勢不可擋,韓趙魏三國多被秦國滅掉了,燕國在秦國的攻勢下,也瀕臨滅國,燕王喜被迫離開國都,退縮遼東。在當時秦國也多次將楚國大敗。取得這些的成績,作為一個君王的嬴政是有一些飄飄然了,以為攻滅楚國二十萬軍隊足矣。《史記》記載:“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從史記記載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最終秦王嬴政用了年少勇猛的李信為伐楚大將。但結局是出乎秦王嬴政意料,李信大軍被項燕帶領楚國軍隊打敗。秦王不得不啟用老將王翦,可以看出,因為秦王嬴政沒有看清楚國的實力,過分輕敵,選用李信,導致秦國的大敗。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秦王嬴政個人的多疑,不放心王翦帶這麼多部隊。王翦要求秦王調給他六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這對秦國來說幾乎是舉國之力,作為統治者,肯定是有顧慮的。出征楚國前,王翦向秦王討要許多良田、美宅、園林池苑等,出征之後,王翦多次派使者提醒秦王不要忘記賞賜那些事情。王翦的行為,連他的部下都看不下去了,據《史記》記載: 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可以看出王翦多次討要賞賜,是為了讓秦王嬴政放心,這印證了秦王是個多疑的人,也可以推斷出第一次伐楚秦王為何用李信而不用王翦。

  • 13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就算一個凡人,也會在志得意滿時心態膨脹,更別說一代君王嬴政了。

    白起攻楚的經驗

    秦始皇派李信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將,也是根據以往的經驗。昭襄王時,武安君白起多次攻楚,深入楚地,水淹楚城,逼迫楚國遷都,所以後世的嬴政,認為楚國並不是那麼難對付的。這就使嬴政產生了過於自信、樂觀的心態。

    嬴政想提拔少壯派

    嬴政此時血氣方剛,向趁著年輕立一番事業,當然能滅六國最好,三五年內就滅了更好。所以嬴政就提拔李信等為將,剛好李信也主動請纓,嬴政便任命李信為將,統兵20萬攻楚。

    這些就是嬴政任李信而不用王翦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一句形容老婆是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