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5
回覆列表
  • 1 # 步月徐來

    有一本書叫正面管教,或許裡面的內容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和小朋友交流,最好是清晰簡單明瞭的和寶貝說需要他做什麼、怎麼做,而不是說不許怎麼做。

    像你說的,越是強調不讓做什麼,越容易強化慾望去做那件反對的事。

    比如紅色小象,你越和自己強調不去想紅色小象的樣子,但越強調,就會不自覺的想的越多。

    成人況且如此,小朋友的思維簡單,大腦還在發育,更是不知道怎麼面對禁令,怎麼面對怒吼,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只有大人清楚明白說了要做什麼,怎麼去做,他內心才有所依靠不至於那麼恐慌。

    其實,和另一半溝通也是如此,越是火氣大越是說不要,對方越是牴觸反著來,效果與期待背道而馳,親密關係因此更加受傷。

    試著去學非暴力溝通,情緒要爆發之前,先回想下到底自己看到的是什麼,自己的感受是什麼,期待是什麼,然後再想想怎麼說怎麼做。

    嗯,修煉的長路漫漫,要做到真的很難,一起加油。

  • 2 # 公主小妹

    這個就是好奇或者處於叛逆期,想引起家人對他的注意,我家兒子就那樣,可能是有了二寶精力在他身上少了。

    比如在哄二寶睡覺,她就在旁邊,不讓他大聲說話,他就偏大聲說話。氣的我是打不得,又不敢大聲吼他。

    過多的不讓孩子做這個或者那個的,說的次數多了,就會刺激孩子的好奇心,時間一長便在孩子心中形成無意識的想象。即使有的事情還沒有來的及做,也要嘗試著去做一次。人都是有好奇和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讓他做的事,她越好奇,越想做,因為你的阻攔,更是增加了這份好奇心和吸引力。

    那麼我們如何做,才能阻止孩子不該做的事呢?

    第一,我們在跟孩子說話或者講規矩,儘量用肯定的話語,而不是帶著否定的詞語。比如:你不要說髒話 我們可以講“要文明說話”,你不要說謊 我們可以講“城市的孩子惹人愛”等等。

    第二,父母需言行合一 ,當孩子具有自我意識以後,不僅會“聽”父母怎麼說,還會“看”父母怎麼做。如果父母言行不一,就會讓孩子感到困惑,使得對孩子的教育事倍功半。比如:有的媽媽希望孩子不要大吵大鬧,但對孩子拼命喊著,“別哭了,煩死了,吵死了”孩子會想,為什麼媽媽可以大吵大鬧,卻要求我不能,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應該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行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影響較大!教育孩子從自身做起!

  • 3 # 老朱瞎掰掰

    小孩叛逆心理、好強心裡和自尊心都比較強,有時候你越叫他不要做的,他越要做,所以叫他們不要做的時候應該注意口氣和方式!

  • 4 # 2019小二談育兒

    作為父母,結合小孩的身心特點,判斷小孩不適宜去做某件事情,當去勸阻或制止其去做時,卻發現勸阻或制止並不起到效果,孩子偏偏去做。究其原因是什麼呢?又該怎麼辦呢?

    一、勸阻或制止無效的原因。

    (1)、孩子對某事特好奇又感興趣,在好奇心及興趣愛好趨使下,面對父母的勸阻或制止不聽從,偏偏去做。

    (2)、或許是存在別人的教唆,這別人或許是好友、或許是同學,他們經常在一起,正在做某事想叫上你的小孩,此時即使父母勸阻或制止,小孩也不會聽從,反而越是勸阻或制止越是去做。

    (3)、或許是小孩存在著判逆現象,在判逆思想的影響下,不聽父母的勸阻或制止偏去做。

    二、意見及建議。

    (1)、就小孩偏要去做的某事,父母判定不適宜小孩去做的,要面對面的向小孩講述小孩去做後所帶來的影響及危害,讓小孩認識到危害性後,放棄去做的念頭。

    (2)、多關心關愛小孩,讓小孩感受到父愛母愛的溫暖及偉大,用親情的感化去影響小孩,會有效減少或杜絕小孩判逆現象。

    (3)、對於其他小孩的教唆,父母要面對面的指出其他小孩的不對,並做好教育工作,教導自己小孩不去做不適合自己去做的事情的基礎上,也勸阻或制止其他小孩。

  • 5 # 米寶寶vlog

    小孩子都有叛逆心理,他覺得自己長大了,有獨立的思維了,自然就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儘管這種做法在大人眼中看來是錯誤的。

  • 6 # 羊駝010

    其實這是小孩自我意識覺醒的標誌,大概3歲左右會迎來第一個叛逆期。其實這個時期寶寶還是很好對付的,我有時會故意反著說,比如想她吃飯就假裝不給她吃,躲著吃,這個方法屢試不爽

  • 7 # 咩小胖育兒

    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煩惱,發現越不叫孩子去做的事,他偏偏要去,彷彿在故意跟家長作對。其實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反而應該高興,因為孩子在跟家長作對,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孩子成長的標誌。

    為什麼孩子喜歡去做家長不讓做的事呢?

    1、孩子獨立意識的增強。

    當孩子可以獨立行動的時候,他們就開始逐漸脫離家長的懷抱,想要自己去進行探索。在這個階段,孩子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他們更希望事情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在獨立意識發展的階段,孩子不喜歡家長去幹涉他、打擾他,所以在有的時候他們會堅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家長越不讓他做的事,他偏偏要做,這是在挑戰家長的權威,也是在要回掌控自己生活的主動權。

    不要覺得叛逆是青春期的專有名詞,當孩子在兩三歲左右的時候,進入第1個獨立期,同時就伴隨著叛逆的來臨。叛逆並不是一個貶義詞,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孩子的獨立和成長。

    2、孩子的年齡特點所影響,他們會對動詞更加敏感。

    小孩子生性活潑好動,他們喜歡對周圍的事物進行探索,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學習。

    對於小孩子來講,他們在聽大人說話的時候會對動詞更加敏感,比如,媽媽對孩子說,“你不要去動桌子上的水杯”,在孩子聽來,被強調的部分是“去動桌子上的水杯”。

    所以,他們會跟家長反著來,你越不叫他做的事情,反而是提醒他去做。

    當家長明白了,孩子為什麼會跟家長作對的原因,跟孩子說話的過程當中,就能夠更好的去引導孩子了。

    如何避免讓孩子跟家長作對呢?

    尊重孩子,注意在跟孩子說話時候的語氣。

    別看孩子小,但是他們心裡很明白,當你用命令的口吻去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他們心裡是不舒服的,這跟成年人在被別人命令時感受是一樣的。家長可以去想一下自己的感受,這樣能夠去同理孩子的行為。

    所以你希望孩子可以聽你的話,你就要首先尊重他們,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不要以命令的口吻。比起命令,孩子更喜歡聽建議。

    少用“不”字,多用正面的引導。

    既然孩子對動詞更為敏感,聽不到“不”這個字,那麼家長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就要少用“不”字,希望孩子怎麼做就用正面的語言告訴他們。

    比如,你想讓孩子不要跑那麼快,你可以直接對他說,“請你像我一樣慢慢地走”。這樣的話說出來,會更能讓孩子接受。

    家長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夠聽話,首先你得會跟孩子說話。如果你不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孩子也不可能願意去聽你的。

  • 8 # 為父筆記

    作為獨立的個體,每個人潛意識中,都渴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即便是幾歲的孩子也不例外。

    孩子獨立意識的崛起

    從最初的嗷嗷待哺、蹣跚學步,到會自己寫字、畫畫,家長一點點地見證著孩子的成長。隨著能力的不斷提高,孩子開始主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並陶醉於獨立自主的成就感當中。家長會明顯感覺到孩子越來越像一個“小大人”了。

    家長護犢心切的矛盾

    我們希望孩子能養成獨立自主的意識和習慣,但在陪伴他成長的過程中,任然難免會過多幹涉。骨肉相連、舐犢情深,我們總害怕孩子出一丁點意外,總想替他完成一切事情——雖然這極不理智,但我們仍舊想這麼做。又想孩子獨立,又想擔心他照顧不好自己,於是便產生了一個矛盾,一個會越來越尖銳的矛盾。

    共同探尋成長之路

    在千年來傳統中,子女不能違背父母長輩的意願,這似乎也在潛意識中為我們想要掌控孩子提供了理論支援。然而,透過換位思考便能明白,不論現在或是過去,你對別人的過多幹預——哪怕是父母的,是厭惡還是喜歡?答案一定是前者。

    孩子要成長,本能的要獨立;我們愛孩子,不由的想控制。這似乎都沒有錯,但都需要一個“度”的掌握。

    引導孩子正確地掌握獨立技能、確立自主目標,然後試著鬆開手,在一旁靜靜地觀察、做好救急準備便好。

    最後,我們可以嘗試把“不行”“不可以”之類的口頭禪,換成“再想一想”“再考慮考慮”之類的詞彙,你或許很快就能發現一個全新的親子關係。

  • 9 # 菲姐育兒園

    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經常聽到爸爸媽媽們抱怨說:

    不讓他玩兒手機,偏玩兒!

    不讓他吃零食,偏吃!

    不讓他追逐打鬧,偏不!

    ……

    孩子不服管,親子關係不和諧,爸爸媽媽就著急。

    為什麼小孩越叫她不要做的事越要做呢?

    01)爸爸媽媽的體貼關愛VS 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

    兒子五歲那年夏天,我給他買了一件橙色的半袖背心。兒子說什麼也不穿,說那種顏色是女孩子穿的,他才不要。當時一點兒心理準備也沒有,新衣服就這麼送人了。為了避免這種事情再發生,以後給兒子買衣服的時候我都會先問問他的意見。有好多款式我覺得好,他都說“幼稚”,小傢伙覺得自己長大了。兒子還喜歡有“蜘蛛俠”和“奧特曼”圖案的衣服和鞋子。因為他覺得這樣的衣服和鞋子穿上去很“帥”,是不是很有意思?

    你的孩子也會有意無意地拒絕你的安排嗎?這說明他心裡的“小人兒”甦醒了,開始有了自我意識、自我需求和自我判斷,這時候你再像照顧小嬰兒似的給他安排一切,他就會跟你說“不”!

    02)爸爸媽媽的規則禁令VS 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在不斷擴大自我邊界的過程。他們對身邊所有不熟悉、不瞭解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並不斷地去探索。

    爸爸媽媽所有的規則禁令,開頭的“不”字都被孩子自動遮蔽了,他們只關心後半部分的“內容”,並勇於嘗試。你越是不讓他做,他就越好奇,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好玩兒的事情,讓爸爸媽媽這麼“興師動眾”。

    03)爸爸媽媽的拳拳愛心VS 孩子的逆反心理。

    爸爸媽媽的閱歷和經驗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判斷力,平時對孩子有所要求,也全都是為了他們好。

    可是孩子的體驗卻大不相同,否定的語言傳遞會引發孩子的叛逆心理。

    不讓看電視!

    不讓玩兒手機!

    不讓打遊戲……

    這也不讓,那也不讓,一點兒自由都沒有!

    這時候孩子覺得父母所有的說教、嘮叨都是在控制自己,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傷了。他們就會用“頂嘴”、“你越不讓我做的事情我越做”來進行反抗。結果就是:你管的越多,他越想掙脫。

    1、給孩子足夠的肯定和讚揚。

    寶寶玩兒得髒兮兮的跑來吃飯,你可以說:“寶貝把手洗乾淨才可以吃飯哦。”

    不要說:手洗不乾淨,不許吃飯!

    孩子放學了一直看電視不寫作業,你可以說:“媽媽喜歡愛寫作業的孩子,先寫完作業再來看電視吧。”

    不要說:沒寫完作業,不許看電視!

    首先,把你的意思用肯定的語言來表達。

    其次,孩子表現好的時候,要及時地表揚他。

    肯定的語氣代表著喜愛與認同。當我們的關愛用肯定的語氣來表達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樂觀、自信,願意聽從我們的意見。

    2、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

    3~6歲的孩子,放手讓他們去掃地,擦桌子,照顧自己喜歡的小寵物,按照自己的喜好搭配衣服,收拾自己的書包,整理玩具。

    7~9歲的孩子,放手讓他們擇菜、洗碗,嘗試做一些簡單的早餐,參與家庭的物品擺放安排。

    10~12歲的孩子,放手一部分財政權利,讓孩子根據喜好和家庭支出情況去購物、安排下一餐的食譜,組織家庭成員的生日派對等等。

    逐步給孩子更多的生長空間和平等權利,讓他們慢慢參與到家庭決策中來。孩子自尊心的滿足會和諧我們的親子關係,同時也能提高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

    3、讓孩子自己承擔探索世界的後果。

    原則性的事情必須禁止。比如闖紅燈、比如玩兒電插排、比如點火。

    大多數的事情其實可以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嘗試。

    前天老公買了一箱雪糕放在冰箱裡。兒子吃了兩根還想吃,我告訴他雪糕吃多了會肚子疼。可是小傢伙管不住自己的饞嘴巴,我去做飯了,他在客廳裡邊看電視邊吃雪糕。吃了幾根不知道,反正晚飯沒吃抱著肚子蜷在哪裡。

    今天我問兒子,怎麼不吃雪糕了?他說吃多了肚子疼,以後每天最多吃兩根,絕不多吃。

    孩子的一次親身體驗,勝過爸爸媽媽100次的說教。只有親身經歷了,他才會對事情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並主動地對事物做出一個明確的判定。

    https://m.zjurl.cn/answer/6711785170837438723/?app=news_article&app_id=13&share_ansid=6711785170837438723

  • 10 # 淅爸育兒記

    這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孩子的年齡。既然沒說,那麼分兩種來給題主解釋。

    第一種情況:6個月~3歲年齡段

    在6~36個月這段時期,孩子的心理發展會進入分離期(這個概念是由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所提出)。

    分離期是是一個微妙複雜而多變的心理過程,馬勒又將它分成4個亞階段:身體分化期,實踐期,和解期和個性化期。

    身體分化期(6~10個月),嬰兒從身體上意識到,和媽媽分開了,媽媽是另外一個人。

    實踐期(10~16個月),嬰兒會走了,他熱情探索周圍的世界,開始愛上自己,覺得自己非常強大,對媽媽好像不那麼依戀,這像是一個背叛期,嬰兒背叛了與媽媽的親密關係。

    和解期(16~24個月),實踐期的最後讓幼兒備受作折磨,他明白了自己的弱小,於是重新依戀媽媽,比以前更依戀,他們越來越明白媽媽是另外一個人,而同時又發現沒有媽媽他們無法獨立,這是最基本的矛盾。

    個體化期(24~36個月),如果媽媽既積極追又尊重幼兒自己探索的需要,而且一直保持這個形象,那麼幼兒就會認同媽媽,她心中就會有一個積極的媽媽,反之則不認同媽媽,內心比較消極。

    表現出來的情況就是,會不會對媽媽的話進行背叛。

    分離器的關鍵就在於和解期,在這個階段,幼兒的自主感在成長,他越來越喜歡自己做主,他要透過對媽媽大大小小的反抗,來保護自主性。

    譬如,他會尾隨媽媽,不停的注視著媽媽的行為,但又會突然離開媽媽,希望媽媽來追她,將它再度擁入懷中。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1~2歲期間,孩子特別的叛逆,越是制止,越是要做。他們在尋求的並不是關注,而是在此時剛剛獲得獨立能力(自己行走、說話等),迫切想證明自己是強大的。

    第二種情況:尋求關注&權力之爭

    著名的心理學家魯道夫提出過孩子的不當行為,通常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個錯誤的目標,尋求過度關注,權力之爭,進行報復,自暴自棄,是孩子不當行為的4個錯誤目標。而這4個錯誤目標的表現形式都差不多,看起來就是越阻止孩子去做的事情,他越想去做。

    過度關注是因為孩子天生盡其所能的尋找自己的歸屬感,當他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歸屬感得不到滿足,那麼它的重心就會轉向透過他人得到歸屬感和自我認知。這是因為孩子認為只有當自己成為關注的焦點時,才能顯示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感。

    權力之爭,也就是想要征服爭奪權力的孩子一個很大的錯誤,孩子試圖在和父母爭奪支配權,權力之爭也就開始了。他們會做各種家長,不允許他們做的事情,忤逆家長的各種命令,他們想要證明自己才是這個家的掌權者。

    過度關注和權力之爭的判別呢,是非常明顯的:孩子都會透過另類的行為來引起關注,但是當孩子的行為被大人糾正的時候,尋求過度關注的孩子,一受到斥責就會停止自己讓人惱火的行為,而想要得到權力的孩子,則會加強自己令人惱火的行為。

    進行報復,這是權力之爭的衍生品,當父母和孩子逐漸在權力爭鬥中越陷越深,都想征服對方,就有可能發展出強烈的報復心。內心沮喪的孩子可能會開始認為只有報復才是體現自己有意義和有價值感的唯一途徑,現在他確定自己不被喜歡,也沒有足夠的權力,那麼他的價值感要透過傷害他人來體現,這是為了補償自己受傷的感情,他的錯誤目標就是反擊和報復。

    自暴自棄,一個徹底氣萎的孩子會完全放棄自己,他們覺得無論做什麼有用的事,沒用的事,他們都沒有成功的機會,覺得非常無助,進而利用這個無助感誇大自己的這個弱點,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去做那些他預料自己會失敗的事情,否則會更難堪。

    解決之道

    同樣的分兩種情況來說:

    第1種情況,就是孩子進入到了分離期的時候,孩子在面對著一個矛盾,他自己的能力跟他自己的自戀是相沖突的、相違背的,他沒辦法接受這個現實,所以只要媽媽在這個時期鼓勵孩子給予孩子支援,陪孩子一起探索,並分享他的所得,那麼分離期也就順利度過去了。

    第2種情況,無論是哪種錯誤的目標所導致的叛逆,都是因為孩子沒有正確找到自己在家中的歸屬感所致。

    過度關注,他們會做一些毫無用處的事情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引起大人的注意,那麼我們需要讓這個目標失效,並給予他一個新的目標。

    舉個例子,爸爸媽媽在工作,但是孩子就是在旁邊不停的喋喋不休,只是你單純的阻止他,其實並沒有什麼作用,不如給他一個新的指令:你可以在我旁邊一起讀書。同時不時的給他需要的關注,關心他閱讀的進度,體驗他閱讀的成果,應給予正面的鼓勵和支援。

    權力之爭,他們可以因為任何的事情跟家長起爭執,起衝突,但是鬥爭是雙方的,需要兩個人的,俗話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我們不與他爭,他也就失去了鬥爭的物件,權力之爭也就無法形成了。而另一個方面,如果兩個人互相尊重,那麼鬥爭也無從說起。

    進行報復,孩子總是會犯錯誤的,做錯事這很正常,假如我們抱著批評的態度,就會無意中將好行為中偶然發生的錯誤單獨拎出來,放大了錯誤的嚴重性,反而漸漸給孩子培養出永久性的缺點。在孩子做錯之後,我們只需要和他面對這個錯誤,而不是進行批評,不要讓他感覺因為這些錯誤,所以我們不愛他了,所以我們不關注他了。

    自暴自棄,自暴自棄是因為事情不斷的讓孩子感到難堪,他已經完全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對周圍的事物也喪失了心情,我們需要去找到他的閃光點,它的長處,並加以發揮,讓他明白,他並非自己所想象中的那麼軟弱。

    淅爸有話說:希望以上內容能給題主帶來幫助。

  • 11 # 海藍石

    是一個人便有逆反心理,成人都是如此,更何況年幼無知的孩子,更何況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或少年。

    小孩對於世界充滿了好奇心理,你所禁止的事情,必然是他從沒有做過的事情。對於這種未知事物的,你越禁止他越好奇,可能撞了南牆也不會回頭。

    還記得小時候去網咖,那對於還是小學的我,網咖是成年人才能去的地方,父母禁止,同學的父母也警告他們,當然,越禁止,就越想去。有了第一次以後,便知道了網咖的樂趣。哈哈,這裡自我調侃一下。

  • 12 # 育兒小當家KING

    “禁果效應”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父母越禁止的東西,孩子就越想嘗試。

    “禁果效應”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越想隱藏和掩蓋的事物就越能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孩子會試圖透過一切辦法來得到。同時,“禁果效應”也說明了父母對孩子干涉得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越嚴重。

    一、孩子的幾個敏感期

    孩子在兩歲這個階段,常常被我們稱為“可怕的兩歲”,而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出現逆反心理的時候。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階段正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發展的敏感期,秩序意識形成發展的敏感期以及物權意識形成發展的敏感期。

    自我意識:孩子開始意識到“自我”的概念,並把自己當作是有別於別人的獨立個體。

    秩序意識:孩子認為自己有需求,透過父母能滿足,孩子就把這種能滿足自己需求的自身行為以及他人行為的模式當作一種秩序。

    物權意識:孩子開始有了“我的”概念,當自己的需求或物質權益受到破壞時,就會出現情緒行為。

    二、父母要正確認識孩子的這種行為

    由於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再加上自我意識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影響,導致孩子往往喜歡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指導自己的行為,所以提出一些父母認為不合理的需求是很正常的。父母只有正確認識到這一點,不要一味認為是孩子無理取鬧,這樣才能為正確引導孩子奠定情感基礎。

    三、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的這種行為

    孩子的教育引導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切忌不要操之過急,一蹴而就。孩子的認知能力是需要在父母的正確教育引導下,逐步提高的。所以教育引導孩子沒有捷徑可言,若是有,也一定是建立在父母對孩子的耐心之上的。同時,父母教育引導孩子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更不要將自己的不良情緒發洩在孩子的身上。

    所以,父母只有在正確認識孩子這個行為的基礎之上,才能更好地教育引導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為什麼要結婚生子呢?結了婚不生孩子為什麼要被一些人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