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非子非魚

    秦末農民起義,常被提及的一句話是:“天下苦秦久矣。”天下民眾為何“苦秦”?因為秦政殘暴,秦法嚴苛。所以,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先進入關中後,就與關中父老約定:“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意思是:殺人者處死刑,傷人者和搶劫者依法治罪。除此之外,原秦朝的全部廢除。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約法三章”。

    劉邦的約法三章,作為戰時臨時措施,對安定關中,爭取民心有積極的意義。司馬遷在《史記·漢高祖本紀》中稱,關中民眾聽到劉邦的約法三章,都“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可以說,正由於約法三章爭得了民心,所以劉邦後來在平定關中的戰事進行得極為順利,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強有力的抵抗。章邯、司馬欣、董翳這三個被項羽安插在關中,防止劉邦出關的所謂關中三王,一死兩投降。

    然而,約法三章在給劉邦帶來暫時利益的同時,卻對中國歷史程序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否定了商鞅變法中的一項重大核心成果。

    商鞅變法想必大家都知道,當年秦孝公為了使秦國迅速強盛起來,任用衛國人公孫鞅進行變法,此變法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涉及面甚廣,不僅變革了秦國原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制度,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

    (圖:商鞅畫像)

    商鞅變法所創立的法律制度,在秦孝公執政時期就取得了顯著成效。《史記·商君列傳》說:“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孝公之後,秦國曆代君王基本上沿用了商鞅變法所創立的法律制度。秦國民眾在這套法律制度下,也逐步適應,並養成了奉公守法的法治精神。

    有個故事說,秦孝公死後,以公子嬴虔為代表的秦國舊貴族誣陷商鞅謀反,秦惠文王於是下令抓捕商鞅。商鞅逃走,夜至某客店想要投宿,結果卻因沒有身份文牒而被拒之門外。這個故事當然是對商鞅變法的一種莫大諷刺,但我們透過這個故事不難看出,在當時的秦國,法治精神是如何的深入人心。

    秦昭襄王時,大思想家、大學問家荀子來到秦國進行實地考察,對秦國的民風、吏治等讚不絕口,他在《強國》中說:“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故曰: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

    (圖:荀子畫像)

    荀子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踏上秦國這片國土,觀察它的民風習俗,百姓質樸淳厚,音樂不淫蕩卑汙,服裝不輕薄妖豔,人們十分順從、敬畏官吏,真像是古代聖王統治下的人民啊。到了大小城鎮的官府,各級官吏做事嚴肅認真,無不謙恭節儉、敦厚謹慎、忠誠守信,絕無粗疏草率,真像是古代聖王統治下的官吏啊。進入秦國國都,觀察那裡計程車大夫,他們走出家門就到公家的衙門辦公;走出公家的衙門就回到自己的家裡。不以權謀私,不互相勾結,不拉黨結派,卓然超群,所有人都明智通達而廉潔奉公,真像是古代聖王統治下計程車大夫啊。觀察它的朝廷,政府處理決定各種政事效率極高,從不遺留,看上去安閒得好像沒有什麼需要治理似的,真像是上古聖王治理的朝廷啊。所以秦國四代都有勝利的戰果,並不是因為僥倖,而是有其必然性的。這就是我所見到的。所以說:自身安逸卻治得好,政令簡要卻詳盡,政事不繁雜卻有成效,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秦國差不多就是這樣了。

    商鞅創立的法律制度,既是商鞅變法的重大成果,也是商鞅變法的重要保障。正因為有了這套法律制度的保障,商鞅變法才得以順利實施,秦國才得以迅速強盛起來,到秦始皇時終於兼併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不可否認,在商鞅變法基礎上形成的秦朝法律制度,輕教化而重刑罰,的確有許多惡法及苛法。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贏虔就曾因為太子贏駟(秦惠文王)違法遭受連坐,被施以割鼻之刑。雲夢出土的《秦律》裡就有多處講到連坐法,例如戶籍登記有隱匿或不實,不但官員要受罰,同伍的鄉鄰也要連帶受罰。《秦律》還規定,偷採別人桑葉不滿一錢的也要“貲徭三旬”(罰處徭役三十天)等。

    本文開頭提到,秦末農民之所以紛紛起義,是因為“天下苦秦久矣。”而天下民眾之所以“苦秦”,是因為秦政殘暴,秦法嚴苛。也就是說,“天下苦秦久矣”不僅是因為秦法嚴苛,還因為秦政殘暴。所以,劉邦因為“天下苦秦久矣”就全面否定秦朝的全部法律,顯然不妥當。因為他不僅全面否定了由商鞅變法所創立的法律制度,還把秦法嚴苛與秦政殘暴等同了。

    劉邦進入關中,一句約法三章,廢除了秦朝的全部法律制度,實際上也否定了商鞅變法的重大成果,進而破壞了由商鞅變法所形成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重新進入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人治”社會,影響了中國歷史數千年。當今社會,民眾法律意識淡薄、法制觀念不強,劉邦的約法三章難逃干係。

  • 2 # 成武暢通

    眾所周知,秦朝的覆滅很大一方面是秦朝苛刻的法律,但是比較奇怪的是,當時劉邦創立漢朝的時候,漢朝延續的是秦朝的法治,為什麼漢朝如此長命,而秦朝只延續了兩代呢?

    “漢承秦制”這是歷史有文字記錄的,但是仔細去了解會發現,漢朝繼承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上一個大的框架,也就說漢朝雖然和秦朝一樣都是建立了以中央政府為核心的統治機構,而且都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但是其具體的實施細節方面卻有著很大的差異。

    先從郡縣制來說,秦朝是徹底的郡縣制,而西漢建立初期卻是封國制加郡縣制。劉邦分封的七個異姓王所擁有的封國都有很強的獨立性,不受中央政府的制約,因此後來這些異姓王也被一一除去。

    但是漢朝還有王爺,“非劉氏不得王”是漢朝的祖訓,這些王爺的權力雖然縮小了,但是卻還有著相當的自治性,因此漢朝有了王爺造反引起的七國之亂,一直到了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才讓這些諸侯國的勢力越來越弱,再也無法對抗中央政府。但是漢朝一直到滅亡都還存在郡國並行制。

    再來說說法律制度,眾所周知,秦朝的法律是非常嚴密和瑣碎的,老百姓動不動就會獲罪,恨不得每走一步都有相應的法律,不到一定級別不能吃肉也不能喝酒。但是漢朝雖然繼承了秦朝律令的一個大的框架,卻並沒有實施如此嚴苛的法律。

    劉邦剛開始建立漢朝時,為了休養生息,法律制定的很寬鬆,以後的歷代皇帝也都相繼的廢除了秦國律法中一些非常嚴厲的酷刑,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寬鬆的法律氛圍才開始收緊,因為這一時期要對匈奴打仗,需要一個平穩的內部環境。

    而從統治思想來說,秦朝和西漢也有明顯的區別。秦朝是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治理國家,要求加強君權,然後君主再用各種法律來管理臣民。除了君主,秦朝並不需要老百姓有自己的想法,也不需要他們對朝政進行議論。秦朝要的就是老實聽話並且有一定技術的老百姓。因此秦朝對老百姓的思想是嚴格禁錮的。

    但是想把人變成機器的做法是違背了人性的,西漢初期,漢朝奉行的是黃老的無為而治,到了漢武帝時期,就出現了“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這個儒家也並不是當初孔子提出的那個儒家了,董仲舒用儒家裡“君權天授”的理論,給了劉徹一個教化百姓忠於君主的好工具。漢武帝時期,其實漢朝實行的是披著儒家外衣的法家來作為統治思想。

    秦朝會敗亡的如此快,歸根結底是因為秦國的規模擴張得太快,秦國從實行商鞅變法到秦始皇吞併六國經過了一百多年,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讓秦國人已經適應了秦國嚴苛的法律和郡縣制的存在,在秦國“有功不得裂土分侯,已成為常識。”可是其他六國可不是這樣,這些國家中舊權貴要麼有自己的封邑,不幹活有小本事的也能去給人當門客混口飯吃。

    可是秦國的郡縣制讓這些人沒了封地,用嚴格的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們隨意的遷移,被秦國吞併的六國貴族,很多都變成了黔首,不得不種田、放羊來謀生。這讓這些人根本無法對秦國產生什麼好感。而秦國嚴苛的法律也讓這些國家的老百姓覺得無所適從,不能忍受。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用他的威懾力鎮壓了一切想要造反的行為。可是秦始皇死了,上來了一個很白痴的胡亥,他不但沒有減輕懲罰,反而加重了,本來誤了工期只是罰錢,結果胡亥來了個“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和劉邦都是因此開始造反。西漢的統治者就很好的對這些錯誤進行了修復。所以秦朝很快滅亡了,而西漢在不斷的修訂中延續了二百多年。

  • 3 # 圖圖老師講數學

    首先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漢初還在實行商鞅變法的一些東西嗎?答案是:有,也沒有。漢初的國政,可以說算是中國最早的“一國兩制”思想的萌芽。

    一、回顧一下牛X閃閃的商鞅變法

    秦孝公時,因秦積貧積弱,函關易手、河西盡失,“六國卑秦”,孝公知恥而後勇,遂頒佈《求賢令》並告於天下:“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衛國公孫鞅此時正在魏國鬱郁不得志,聞訊離魏赴秦,隨即以法家強秦的思想說服孝公,任左庶長,後遷升大良造,一對最佳拍檔的君臣開始了漫漫的變法強秦之路。

    商鞅之法,其核心思想可用幾個關鍵詞歸納:重刑、重農、抑商、強軍、禁旅。重刑,旨在以嚴刑峻法快速平定國內的治安狀況,減少內耗。重農、抑商和禁旅是有著相同的出發點的,那就是減少人員的流動和無關因素的擾動,把秦國的百姓牢牢的拴在土地上,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那樣,拼命為國家生產糧食,積累財富,為軍事行動奠定物質基礎。強軍,則是以軍功定爵位,士兵在戰場上斬獲的人頭數,可以直觀的兌換為對等的榮華富貴。

    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整個秦國被轉化為一臺高效率的戰爭機器,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無戰時默默無聞埋頭耕作,有戰時人人“聞戰則喜”,一人參軍,全家光榮,因為發家致富的時候終於到了。於是秦兵人人皆成虎狼,甚至在其餘六國士卒都在嫌棄裝甲太輕薄不能有效防護自己的同時,秦人反而嫌棄盔甲笨重,降低了自己砍殺敵人的效率,乾脆赤膊殺入敵陣,手持秦劍,腰別人頭,滿身浴血卻渾然不顧,只求多收割幾個人頭,宛如死神降臨,如此秦兵,至始皇帝時,最終竟達百萬之眾,怎能不令六國喪膽?

    孝公死後,商鞅淪為政治鬥爭的祭品,車裂於市。但繼位的秦惠文王嬴駟可不是個傻子,雖然一手幹掉了商鞅,一手卻堅持繼續推行著商鞅的國政。“以法治國”的強大優勢從此展露無遺,那就是無論誰在位,背後都有一套穩定而又強大的制度保障,這使得即使中途偶爾出現一兩個昏君,也不會影響大局。事實上,此後秦國也的確出過一兩個平庸的君主,比如秦武王嬴蕩,就是認為自己很力大無窮很牛X,結果舉鼎而死的那位。再比如秦孝文王嬴柱,還在當太子時就縱慾過度,結果繼位3天就嗝屁了。秦莊襄王嬴異人(秦始皇嬴政的爸爸),在位也僅短短3年,期間也是沒啥太大建樹,吃了3年老本。

    二、秦亡而漢立的根本原因

    用西漢大才子賈誼在《過秦論》裡的一句話,來說明秦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商鞅變法產生於戰亂紛爭時期,然而這套體制,是以戰爭功勳、戰場掠奪為保障的,秦統一天下後,馬上就失去了這種外部保障條件,於是其嚴重的內部邏輯漏洞開始顯現。可怕的是,始皇帝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已被自己那前人從未實現過的偉大功績所麻痺,不僅沒有及時對政治制度進行調整轉向,讓百姓在好不容易熬出頭來的戰爭歲月後喘口氣休息一下,反而變本加厲的推行更多更殘酷的法家條令,企圖更進一步的使國家成為鐵板一塊,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裡。加上六國剛被武力強行統一,各種勢力盤根錯節,人心躁動,在大一統的表象下,洶湧的暗潮正在瘋狂湧動,此時只需有人振臂一呼,各國舊貴族、已被壓榨太久的老秦人、不能適應秦法盤剝的六國百姓等等各個階層勢必應者雲集,正所謂“天下苦秦久矣”。於是,悲劇的秦朝二世而亡,又經過一系列兼併爭霸,漢取天下而代之。

    三、漢初統治者的反思和“一國兩制”思想的萌芽

    強大如秦,看似堅如磐石卻轉瞬即逝,這給漢初的統治者留下了震撼而又寶貴的反面教材,於是,劉邦、劉盈、劉恭們,無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重蹈了短命秦朝的覆轍。他們深深的領悟到,百姓此時需要的不是折騰,不是層出不窮的法令條文,而是安定,是用雙手辛勤勞動然後安安心心的讓自己吃飽喝足,最好還有個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家庭生活。於是,秦朝的那一大套嚴刑峻法被他們扔到了歷史的垃圾堆中,其中一小部分精華被沿襲繼承。他們開始接收和容忍不同習俗並存的局面,並有針對性的實施不同政策,在西部地區仍採取秦時的郡縣制,東部地區則以六國時期的立王國而治的制度為主。在國家的整體施政方針上,則以道家的黃老之術為根本,清靜無為,把一切交給時間,還百姓以安定,讓時間慢慢治癒幾百年的戰爭給社會、給家庭、給個人造成的巨大創傷,讓整個國家順其自然的重新煥發出生命力。

    應該說,漢初的這種“無為即是有為”的反思是極其成功的,它蘊含著道家獨特的天道智慧,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代,是最切合時宜的治國綱領。但法家並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臺,畢竟它能令僻處一隅的弱秦六世中興為天下之主,這種魅力是令後世歷代統治者所無法抗拒的,因此它也在不斷的棄糟粕、取精華的發展過程中,得以薪火相傳。咱們今天的“依法治國”,又有誰能說它不是依然蘊含著法家思想呢?

  • 4 # 遖唻苝暀

    漢尊秦制,漢朝對秦朝敬佩之極,蕭何大量沿用了秦朝律法。為何漢朝能夠長久,秦朝卻不能?原因實在太簡單。秦朝的作用就是給漢朝“打地基,做嫁衣”的。隋朝的作用對於唐朝同樣如此。歷史上的每一次“一統天下”,都必須要有那樣一個緩衝,也就是各國遺民“歸化”的過程。畢竟從多國亂世變成一國,讓各類牛鬼蛇神舊勢力“徹底死心”,需要一個過程。

  • 5 # 使用者67724358697

    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饗國三百餘年。

    一、秦是不是法家?不完全是。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二、法家商鞅。

    曾讀過《商君書》原著。

    作為法家學派,《商君書》的確是一本很多問題有獨到見解的文獻。

    然而,《商君書》已經被人曲解過多,以訛傳訛,以至於偏離本意,面目全非。最典型的例子,如網上流傳甚廣的“馭民五術”。

    在《商君書》中,商鞅從未有此表述。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某些人拿著商鞅的大旗四處招搖撞騙。此人無恥與齷蹉至極,非我族類,其心必誅。

  • 6 # 文史走馬燈

    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看到了秦漢之間的相同點。

    那麼漢朝建立的初期,是否還是在延續商鞅變法的一些東西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逐步的進行回答。

    商鞅變法的內容

    首先我們要知道商鞅在秦國變法的內容。

    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的買賣。提高了生產積極性和土地流動性。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提高了戰鬥力,打破世襲貴族的特權獎勵耕織,抑制商人建立郡縣制,分級管理嚴刑峻法

    這些作為變法的內容幫助秦國迅速的成長為強國,但是也觸怒了相應的利益階層,導致商鞅本人的身死,但是商鞅變法的內容卻延續了下去,最終深刻的影響了秦朝,同樣也深刻的影響了漢朝的制度建立。

    漢朝依舊沿用的商鞅變法的內容

    在錢穆先生的《歷代政治得失》一書裡面就曾說到過:漢承秦制。這應該說是比較準確的概括,漢朝的確是以秦朝為模板而建立了漢朝的制度。所以必然會涉及到商鞅變法的一些內容,因為秦朝是因為商鞅變法的優越性才最終統一六國的。那麼漢朝有哪些內容是和商鞅變法相關的。

    均田制,承認土地私有,也允許土地的買賣。

    這一點,應該說是和秦朝是一樣的,漢朝同樣也承認土地私有,但是漢朝更加優越的是比秦朝更加低的稅負,秦朝大約是二十分之一,而漢朝則是三十分之一,相比之下優越了許多。

    郡縣制度

    可以說,漢朝建立的基礎就是“郡縣制”,劉邦和項羽最大的區別就是,項羽想要恢復的是諸侯分封制度,而劉邦則是真正的與秦始皇嬴政一樣,有著大理想的人,他要的是天下統一,統一歸漢。

    但劉邦的郡縣制和秦朝的郡縣制,又有一點不同,因為劉邦是“郡國並行制”,也就是說還是存在諸侯國,但是不可否定的是,郡縣制依舊是漢朝統治的根基,這是不可動搖的。

    嚴刑峻法

    這一點可能很多人沒有想到,秦朝不就是因為過於嚴苛的刑罰導致的毀滅嗎?怎麼漢朝還是嚴刑峻法呢?

    因為漢承秦制啊,但是漢朝在鞏固其統治的時候,也發現了過於嚴苛的刑罰雖然的確容易讓人畏懼,讓人守規矩,但是太過無情,不利於長治久安。

    於是,為了根除這種隱患,漢朝後來獨尊儒術,將儒家的“仁義”融合到漢朝的法制建設當中去,使得法制變得更加的合乎人情。

    重農抑商

    這個可以說是完美的繼承了下來,包括劉邦,呂后,漢武帝等都實踐了這種思想,舉幾個例子吧。

    漢高祖劉邦“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藉此貶低商人的地位,為的是讓天下人都注重農桑,不要投機。

    漢惠帝和呂后專權時期有規定“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官為吏”,這也是杜絕商賈之子孫進入官場,也是抑制商人的崛起。

    漢武帝時期,對暴利的鹽鐵行業實行國家壟斷,沉重打擊了那些鉅商富賈。

    總結

    如果說,秦朝是因為商鞅變法而最終建立的,那麼漢朝就是間接的獲得了商鞅變法的福澤,並且發展性的進行了一些改造。但其根本而言,依舊是商鞅變法的思想。

    作者 / 如風的歷史

  • 7 # 歷史時間軸

    商鞅變法的內容,是秦制的核心,也是秦國優越於其他六國的基礎,但是秦朝統一天下後,沒有給天下以緩衝期適應,還幹了很多勞民傷財不惜民力的事,所以十幾年就亡國了,是秦始皇沒把握好度,商鞅變法還是進步的,漢朝當然有所繼承。

    劉邦等一幫子草根打下了江山,並沒有什麼治國經驗,所以劉邦建立的漢朝初期,大量借鑑秦朝制度是不可避免的,歷史上也不乏漢承秦制的說法。

    劉邦本人通權達變無師自通,屬於一點就通一點就透的天才型政治領袖,在劉邦被陸賈提醒後,瞬間明白了可以馬上得天下,但是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轉彎非常快,

    秦國制度的核心,就是商鞅變法所實行的一系列政策制度,所謂漢承秦制,漢朝繼承的是秦朝政治體制的大框架,如果全盤接受,豈不是重蹈秦國二世而亡的覆轍,所以漢朝充分吸取了秦朝暴政的教訓,有選擇性的借鑑秦制,開創了四百年漢朝基業。

    比如說中央集權制度。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實行中央集權,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劉邦項羽滅秦後,項羽勢力最大,本可以有一番作為,可是犯了矯枉過正的錯誤,開歷史倒車,所以很快天下又大亂,四年楚漢戰爭,劉邦勝出後,開始也不得已而為之,分封了很多諸侯王,但是形勢所迫而已,在劉邦稱帝以後的八年裡,劉邦一個個消滅了這些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回到了秦國中央集權的道路上,但是劉邦也有他的歷史侷限性,又分了劉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也給漢朝非常大的教訓,直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才解決。

    比如說三公九卿的官僚機構,三公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各司其責,直接對皇帝負責,九卿負責具體的事物,這種體制基本上都是秦從朝挪用過來,漢朝初期基本上沒動。

    比如說均田制,商鞅把土地分給農民,漢朝也是一樣,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使用權和交易權屬於農民,可以自由耕種和買賣,同時賦稅比秦朝要低。

    比如說重農抑商,作為一個農業國家,漢朝知道農民是國家的根本,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一切都無從談起,所以農業農民的地位,始終高於商業商人,這個基調兩千年不變。

    對於天下百姓深惡痛絕的秦國的嚴刑峻法,漢朝有繼承有摒棄,法是統治工具,任何一個王朝都必須有各種法律來維護,漢朝也不例外,但是秦法過於繁雜嚴酷,動輒黥面,割手,斷足,族刑,株連等,老百姓提心吊膽的過日子,漢朝基本上廢除了秦朝的酷刑。

    對於名目繁多的賦稅和徭役,漢朝也大大的縮減,讓老百姓有了休養生息的時間,漢初實行無為而治,就是除了劉邦消滅諸侯王叛亂的戰爭,基本上沒有勞民傷財的事,讓老百姓安心生產,只要能夠溫飽,特別是不餓肚子,老百姓很容易滿足,所以漢朝很快就穩定下來。

    漢承秦制也好,無為而治也罷,包括後面的漢武帝提倡儒家思想,都是根據形勢的不同而變化,就像人天冷了加衣服,天熱了脫衣服一樣,不是一成不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玩的賽車遊戲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