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小炮聊歷史

    1636年說的是明崇禎九年,大清入侵朝鮮的戰爭,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皇帝改國號大清,族名滿洲,韓國史書又稱為“丙子胡亂”

      愛新覺羅,皇太極建立大清後,將建國之事通報朝鮮,希望朝鮮參與勸進,朝鮮得知此事以後眾說紛紜,日積月累的情緒日益高漲,紛紛對皇太極的行為進行指責。眾所周知,當時的朝鮮還是以明朝為正統,對於崛起的大清,很不以為然。朝鮮王室如此霸道,自然引起皇太極的不滿,一場戰爭在所難免,

    1636年12月2日,皇太極親率由滿族,蒙古和漢軍等軍隊組成的十萬大軍進攻朝鮮,這是後金第二次進攻朝鮮,面對後金的強大軍隊,朝鮮王室軍隊不堪一擊,皇太極僅用12天就來到了京城城下,這次時間之後,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當時的皇太極在漢城東南面的漢江三田渡舉行了朝鮮受降儀式,儀式結束之後,清軍撤離朝鮮。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就在當年六月,皇太極要求朝鮮王室為其豎立一塊歌頌皇太極平定朝鮮功勳的石碑,即“大清皇帝功德碑”1639年,“大清皇帝功德碑“樹立在漢城漢江南岸,這是由兩塊石碑組成的碑刻,碑文由滿文,蒙古文和漢文書寫,其內容大致相同,多為歌頌皇太極的豐功偉績。自從石碑樹立之後,其中一塊不久就遭到了破壞,目前已經蕩然無存,而如前倖存的這塊,也歷經磨難,1895年它被扔進了漢江,在江底沉睡了了近20年後,再次出現,之所以這兩塊石碑如此不待見,是因為韓國人歷來將其視為”恥辱碑“的存在。

      要說到對朝鮮王朝的影響,清朝入侵朝鮮,給朝鮮人民造成巨大災難,使朝鮮成為清朝的屬國,加重了朝鮮經濟的負擔,加速了朝鮮王朝的衰落。

  • 2 # 劉育章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丙子之役,又稱 丙子之變,指的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為了攻打明朝解除後顧之憂而發兵朝鮮的一場戰爭。這是後金第二次入侵朝鮮,在韓國史書中又被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胡亂(병자호란)。丙子胡亂又與之前發生的丁卯胡亂統稱為丙丁虜亂(병정노란)。

    1636年12月2日,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朝鮮京城下。

    此後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接受清朝的冊封, 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朝鮮使用的年號由明朝年號改為清朝年號。朝鮮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朝鮮向清朝朝貢。

    丙子之役不僅解除了清的後顧之憂,粉碎了明的東江防線。從此朝鮮不再支援明朝,卻派兵、運糧參加對明戰爭,因此清的軍事實力大增。 總之,皇太極透過“丙子之役”,既控制了朝鮮,又削弱了明朝。

    具有高度發達的儒家文明、以“小中華”自居的朝鮮,淪為落後 朝鮮地圖的山林狩獵民族建立起來的清朝的藩屬國,在當時的朝鮮是令君臣、黎民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虜亂對朝鮮社會、文化的衝擊非常大。國王和文武兩班大臣的權威一落千丈。清朝的徵索也加重了朝鮮的負擔。經濟掠奪、政治欺壓、文化差異,使得終朝鮮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緒一直都是社會思潮的主流。

    在華夷秩序的天道倫理之自然性中,“華夏”即意味著對高尚的文化與族群正義性,對中華的徹骨認同即是對文化與族群尊嚴的徹骨認同。因此,朝鮮也向來樂於自已“小中華”的美稱。“吾東方自箕子以來,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風,女有貞正之俗,史稱小中華 ”。“山川險隘,人民多貧。只以稍遵禮俗,自古中國亦許之小中華” 。

    對於丙子虜亂,從一百多年後朝鮮人樸趾源的記載中,仍對當時明朝的態度心懷感激:“崇禎丙子清兵之來也,烈皇帝聞我東被兵,急命總兵陳洪範調各鎮舟師赴援。洪範奏官兵出海,而山東巡撫顏繼祖奏屬國失守,江華已破。帝以繼祖不能協圖匡救,下詔切責之。當是時,天子內不能救福、楚、襄、唐之急,而外切屬國之憂,其救焚拯溺之意,有加於骨肉之邦”

    清朝搬師途中順勢攻陷皮島,拔除了明朝在遼東沿海的最後一顆釘子。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老王聊歷史

    丙子胡亂對朝鮮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朝鮮去除明朝的年號,奉滿清為正朔,成為滿清的附屬國。定時納貢,並以王子二人為質,誅殺主戰的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義士”。朝鮮以“小中華”自居,投降於韃虜,自王及民無不陷入巨大的道德自責感。丙子胡亂對朝鮮政治文化的影響很大,士民對投降韃虜的朝鮮上層失望和不滿,表現和反映這方面情緒的文學作品很多。從文化上鄙視滿清,事實上又不得不屈服滿清,這種矛盾的心理長期伴隨朝鮮,對於朝鮮民族性格造成巨大影響。給滿清定期的供奉,加重了朝鮮的經濟負擔。

  • 4 # 小武書記官

    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中被女真人打得大敗,明朝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也隨之大為降低。此戰之後,明金兩國在遼東的攻守形勢對調,後金開始加強對明朝的進攻。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後金軍開始著手征服朝鮮。

    此時的朝鮮是明朝最為忠實的藩屬國,在明朝的幫助下,朝鮮才沒有在豐臣秀吉的侵略戰爭中亡國。朝鮮人為了能夠報答明朝的再造之恩,對明朝是無限的忠誠。在薩爾滸之戰中,朝鮮也派出了一支裝備精良的部隊協助明軍,最終被代善的女真鐵騎殲滅。在女真尚未崛起之前,朝鮮和女真部落就因為邊境的貿易問題也時常發生摩擦衝突。在女真人決定打掉朝鮮這個位於自己後方的暗樁,後金前後發動了兩次對朝鮮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是1627年的丁卯胡亂以及1636年的丙子胡亂

    丁卯胡亂

    1627年丁卯(明天啟七年,朝鮮仁祖五年,後金天聰元年)正月初八,後金皇太極派遣阿敏、濟爾哈朗、嶽託等人率軍渡過鴨綠江東征。後金軍入朝之後不以攻佔朝鮮的城池為目的,而是縱兵四處遊擊作戰。朝軍的騎兵不是女真騎兵的對手,先後攻佔了定州、安州、平壤等重要城鎮。朝鮮仁祖國王逃亡江華島。

    後金的東征並不是為了吞併朝鮮,就是為了將朝鮮打服打怕。所以當朝鮮王庭提出和議之後,後金軍立刻停止了攻勢。雙方在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談判之後,基本上答應了後金提出的入質納貢、去明朝年號、結盟宣、約為兄弟之國等要求。但是朝鮮和後金在“要求朝鮮永遠斷絕與明朝的來往”這一條上無法達成共識。後金軍為了能夠回師攻明,在這個問題上做出了讓步,增加了在中江、會寧開市、索還後金逃人、追增貢物等條件之後,撤出朝鮮。

    雖然在此次入侵後,朝鮮與後金約為兄弟之國,但是兩國之間的關係並不和睦。朝鮮在明金兩國之間左右逢源,並沒有像皇太極預期的那樣成為後金的屬國。朝鮮不想兌現之前約定的朝貢、開市等條件,並且直接否定了後金提出的協助攻打明朝的要求,並加築京畿、黃海、平安三道白馬等十二城,以加強對後金的防備。

    1635年,蒙古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向後金投降,並且獻上了傳國玉璽。皇太極自覺稱帝時機已到,因此決定正式稱帝。為了宣傳自己的正統地位,在稱帝時需要屬國臣下進行勸進,這樣才符合中國稱帝的流程。作為後金的兄弟之國,皇太極希望朝鮮能夠就當好這次的群眾演員。但這件事卻徹底激怒了朝鮮君臣,"使彼虜得知我國之所秉守,不可以幹紀亂常之事有所犯焉。則雖以國斃,可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也"。朝鮮仁祖國王拒絕接見後金使臣,在1636年四月的瀋陽稱帝大典上,朝鮮使臣羅德憲、李廓拒不下拜。

    皇太極意識到此前的丁卯侵朝並沒有使朝鮮徹底臣服於清朝,因此決定在同年12月發大軍再次侵朝。

    丙子胡亂

    1636年12月,皇太極親自率領清軍十二萬入侵朝鮮。面對清軍的攻勢,朝鮮軍再次重演了10年前的敗像,朝軍在朝鮮的王城漢陽被清軍擊敗,"上下惶惶,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 。朝鮮后妃王室逃亡江華島,而仁祖國王再退往南漢山城繼續抵抗。2017年,韓國依據仁祖在南漢山城的47天的抵抗故事拍攝了同名歷史題材電影《南漢山城》。

    仁祖國王在和戰之間左右搖擺,一邊等待著勤王軍隊的到來,一邊派出主和派大臣崔鳴吉等人赴清營談判。在此後的戰鬥中,清軍主力渡鎮江,佔領郭山城,定州、安州不戰而降。隨後清軍乘臨津江結冰之際渡江攻佔漢陽,會合各部包圍南漢山城,並且擊敗了朝鮮各路勤王援兵。為了能夠迫使朝鮮儘快開城投降,皇太極命令清軍用大炮轟擊山城,同時遣多爾袞襲破江華島,俘虜朝鮮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屬等76人。

    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形勢下,仁祖被迫開城頭銜。朝鮮此後與清朝簽訂和議,斷絕了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朝鮮開始向清朝朝貢,每年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鬥、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花席四十領、白苧布二百疋、綿綢二千疋、細麻布四百疋、細布萬疋、布四千疋、米萬包。朝鮮不再拒絕清朝提出的協助攻明的要求,並將朝鮮朝廷中的親明官員交於清朝。

    丙子胡亂對於當時東北亞局勢造成的影響

    首先,清朝解決了自己南下攻明的後顧之憂。

    在薩爾滸戰役之後,清軍在南侵的同時必須提防自己的身後,必須防著兩個點的攻擊,一個是皮島的毛文龍部,另外就是朝鮮。當袁崇煥殺死毛文龍後,使登萊巡撫袁可立經營數年的登萊防線土崩瓦解。但是明軍還是可以借道朝鮮,給清朝的背後狠狠的插一刀。當朝鮮倒向清朝之後,明朝對於清朝的反擊就只剩下山海關,清軍的防守壓力減輕,能夠抽調更多的部隊繼續衝擊明軍的松山-錦州防線。

    再次,明朝的國家威望進一步降低。

    當年豐臣秀吉侵朝,明軍入朝作戰,除了為了自己的邊境安全之外,還有維護自己的宗藩關係的考慮。在丙子胡亂的過程中,朝鮮對明朝一直懷著等待拯救的信念,甚至打算國家滅亡也不對滿洲人投降。而此時的明朝對於清朝尚且自保,根本無能力解救自己的藩屬國。在大中華文化圈中,宗藩關係延續了上千年,一個國家宗藩關係的破滅也就意味著東亞的霸主地位將再一次易主。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也是利用強迫朝鮮脫離清朝的藩屬關係來實現自己稱霸亞洲的目標。

    最後,進一步加強了女真人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決心。

    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誓師伐明,在開始時的野心也許並沒有那麼大,只是想在關外割據,拜託明朝的統治。在努爾哈赤的征戰中,大多時候不是在攻城略地,而是在掠奪。皇太極繼位之後,開始考慮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一個真正的國家,為此皇太極不斷地加強集權,改革女真人的軍事政治制度。當皇太極征服蒙古得到傳國玉璽之後,在中國授命於天思想的影響下,皇太極的野心進一步膨脹。在朝鮮屈服之後,女真人發現自己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大帝國,也可以威服海內,從此滅亡明朝的計劃被加速執行了。

    此乃本人的一絲愚見,如有不妥之處,望各位大牛多多斧正!

  • 5 # 雍親王府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以朝鮮“傲慢無禮、拒不朝賀”為由,親率十二萬大軍征討朝鮮,朝鮮史稱“丙子胡亂”。

    最終,歷經長達四十七天在南漢山城的艱苦困守,朝鮮仁祖國王李倧選擇投降。

    投降後的李倧褪去了王服,穿上青衣,從側門徒步出城,以罪臣的身份向皇太極行三跪九拜之禮,並且與皇太極簽訂《三田渡盟約》(《南漢山城條約》或《丁丑條約》)。

    而這也就此標誌著朝鮮徹底臣服於清朝,正式成為了清朝的藩屬國。

    李氏朝鮮,可謂是大明王朝最為忠誠與堅定的支持者。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李氏朝鮮對於大明王朝有著“萬世不渝”的忠誠。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一直親近於明朝的大將李成桂推翻了此前的親蒙的王氏高麗政權,正式建立了朝鮮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李氏朝鮮。

    而在李成桂加冕為朝鮮國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大明王朝稱臣納貢,成為其藩屬國。

    並且當時李成桂就國號問題,還專門上疏請求朱元璋定奪。最終朱元璋,選擇了將“朝鮮”定為其國號,意為

    “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

    於是,在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李成桂正式定國號為“朝鮮”,而為了顯示對於明朝的尊崇,李氏朝鮮還有一個官方的全稱,即 “有明朝鮮國”。

    而除此之外,最讓李氏朝鮮對明朝感恩戴德的事情,便是“萬曆三大徵”之中的“徵朝鮮戰爭”。

    萬曆二十年(1592),統御日本的豐臣秀吉率領大軍入侵朝鮮,短短五個月時間,即攻佔朝鮮兩京八道,朝鮮歷史上稱之為“壬辰倭亂”。

    此時的朝鮮宣祖國王李昖嚮明朝求救,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派大將李如松與麻貴,先後兩次率兵入朝,歷時七年時間,終於將入侵朝鮮的日本軍隊趕了出去,幫助朝鮮復國。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昖親筆手書摩崖石刻“再造藩邦”,以昭顯對於大明王朝的恩德將銘記於心,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明朝之於朝鮮“父母之邦”的崇高地位。

    "設使以外國言之,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於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父母之於子,雖止於慈,豈有愛其賊子同於孝子之理乎?"

    於是,在此之後,儘管朝鮮國內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但依舊傾盡全力在遼東戰場上給予明朝支援,包括直接派元帥姜弘利統兵參加“薩爾滸之戰”,積極組織軍隊陳兵鴨綠江襲擾後金,接受從後金逃往的難民,以及嚮明朝軍隊提供糧草軍需補給,甚至還將境內的鐵山和義州等地“借給”毛文龍建立“後方根據地”。

    也正是因為如此,朝鮮就此成為了後金的“眼中釘、肉中刺”,特別是在“仁祖反正”,仁祖王李倧登上王位開始,一改此前光海君李琿“不叛明、不怒金”的“首鼠兩端”策略,轉向全力支援明朝,而這也直接導致了“丁卯胡亂”的發生。

    後金天聰元年(1727年)皇太極任命“四大貝勒”之二貝勒阿敏為主帥,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嶽託、碩託等人協同,率八旗主力出征朝鮮。

    朝鮮軍隊在戰鬥力極強的八旗鐵騎面前可以說是一觸即潰,阿敏迅速橫掃大半個朝鮮,直接攻佔了平壤,李倧只得逃往江華島暫避,並在此期間與後金達成了“江都之盟”,約定兩國以“兄弟”相稱。

    然而,此時的李倧本就是口服心不服,再加上阿敏在離開朝鮮之前縱兵搶掠,造成朝鮮是滿目瘡痍、一片狼藉,這也使得李倧依舊非常堅定的站在了明朝一邊,並且也就此拿出了“誓死不從”的勇氣與決心。

    “貴國既欲議和息兵,甚為美意。故孤亦喜而許之。但念敝邦之於明朝,君臣分義甚重,若貴國要我負明,則寧以國斃,斷不敢從。”

    可以說,此次皇太極出兵只是達成了他的軍事目的,可斷絕朝鮮與明朝聯絡的政治目的與希望得到朝鮮糧食等戰略資源支援的經濟目的均未達成,這也為後來“丙子胡亂”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丙子胡亂”,使得朝鮮徹底成為了清朝的藩屬國。

    正如前文中所說的,“丁卯胡亂”之中,皇太極並沒有達成其預期的效果,也沒有完成其既定的戰略目標,朝鮮也在此之後依舊對於明朝以及在遼東戰場的明軍給予了重要支援。

    而更讓皇太極惱怒的是,朝鮮上至國王,下至來往使者,均對於剛剛登基的皇太極本人,以及新建立的大清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敬,這也直接導致了皇太極在其登基當年就決心征服朝鮮,就此一勞永逸的解決朝鮮問題,而“丙子胡亂”也就此爆發。

    面對清軍的強大攻勢,朝鮮軍隊這面的表現依舊非常的“穩定”,呈現出了一貫的潰敗狀態。清軍則勢如破竹,將仁祖王李倧以及朝鮮朝臣全部圍困在了南漢山城,並且皇太極也下了最後通牒,以迫使其投降。

    就這樣,李倧困守南漢山城四十七天,最終選擇了投降,並且與皇太極就此締結了《三田渡盟約》。

    一、當去明國之年號,絕明國之交往,獻納明國所與之誥命冊印,躬來進謁。 二、爾以長子並再令一子為質,諸大臣有子者以子,無子者以弟人質。爾有不諱,別朕立爾質子嗣位。三、從此一應文行文移,奉大清國之正朔。四、其萬壽節及中宮千秋、皇子千秋、冬至、元旦及慶弔等事,俱行貢獻之禮。並遣大臣及內宮奉表。其所進往來之表及朕降詔敕,或有事遣使傳諭,爾與使臣相見之禮及爾陪臣謁見,並迎送饋使之禮,勿違明國舊例。五、朕若徵明國,降詔遣使,調爾步騎舟師或數萬,或刻期會處,數目限期,不得有誤。六、軍中俘獲,過鴨江後,若有逃回者,執送本主,若欲贖還,聽從兩主之便。七、爾與內外諸臣締結婚媾,以固和好。八、新舊城垣,不許擅築。九、爾國所有瓦爾喀,俱當刷送。十、日本貿易,聽爾如舊,當導其使者來朝,朕亦將遣使與彼往來也。其東邊瓦爾喀,有私自逃居於彼者,不得復與貿易往來。爾若見瓦爾喀人,便當執送。十一、每年進貢一次,其方物數目: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豹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幹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鬥,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各樣花席四十領,白苧布二百匹,各色綿綢二千匹,各色細麻布四百匹,各色細布萬匹,布幹四百匹,米萬包。

    縱觀整個《三田渡盟約》的內容,不難看出,皇太極“議和條件”之苛刻,而朝鮮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幾乎所有領域內,皆遭受到了極為嚴厲而又殘酷的“懲罰”與限制。

    首先是在政治上,朝鮮徹底“背離”了明朝,成為了清朝的藩屬國。

    “自正月三十日前,則為明國之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後,則為大清之臣子。”

    至此朝鮮開始奉“大清國之正朔”,向大清稱臣。同時,李倧將自己的兩個兒子送往盛京作為人質,所有的禮儀要求也要遵循清朝這面的安排。

    其次是在軍事上,朝鮮已然失去了自主權。

    根據條約的規定,朝鮮“新舊城垣,不許擅築”,意味著朝鮮不能對大清起抵抗之心,甚至不具備任何防禦性的條件,更為關鍵的是,此後的戰局中,朝鮮還要對清朝提供支援,轉而要攻向其曾經的宗主國大明王朝。

    而在“丙子胡亂”結束的同時,皇太極就派兵攻克了皮島,這其中,朝鮮軍隊就支援了部分戰船與器械,算是正式開始配合清軍行動了。

    再次是經濟上,朝鮮揹負了巨大的經濟壓力。

    從條約的內容上看,朝鮮的進貢壓力可謂是非常的巨大,這無疑給朝鮮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這本就讓朝鮮國內尚未完全恢復的經濟體系變得更加的脆弱。

    不僅如此,就在“丙子胡亂”結束後,清朝這面又強迫朝鮮開放“互市”貿易,使得朝鮮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了清朝的“附庸”。

    “凡鳳凰城諸處官員人等往義州市易者,每年定限兩次,春季二月、秋季八月;寧古塔人往會寧市易者,每年一次;庫爾喀人往慶源市易者,每兩年一次;由部差朝鮮通事官二人,寧古塔官驍騎校、筆帖式各一人,前往監視,定限二十日即回。”

    最後,便是朝鮮遭受了巨大的人口損失。

    除了戰爭期間死傷的朝鮮軍隊與百姓,“丙子胡亂”中,前後共有五十萬朝鮮民眾被清軍擄走,其中有不少還是朝鮮的貴族與精英階層。他們被清軍帶過鴨綠江後,隨即便被八旗以及蒙古貴族瓜分,命運十分悽慘。

    而由於人口的大量流失,造成了朝鮮國內勞動人口銳減,社會生產難以維繼,在這之後,朝鮮用大量的金錢將這些被擄走的人口贖回,也進一步加重了朝鮮的社會經濟壓力。

    也正是因為“丙子胡亂”以及之後簽訂的《三田渡盟約》對於整個朝鮮王國帶來的巨大傷害,再加上朝鮮對於大明王朝一貫的感恩與認同,使得朝鮮即便是無奈之下成為了清朝藩屬國,但卻依舊保持著對於大明王朝的忠誠。

    在臣服與清朝後,朝鮮依舊保留了明朝時期的裝束和服侍,以表達對於明朝的敬意和思念之情。與此同時,儘管在清朝的要求下,朝鮮要廢除明朝的年號,但是朝鮮只在對清朝的公文中使用清朝年號,內部依然使用明朝崇禎的年號,並且一直持續用到了李氏朝鮮滅亡的時候。

    與此同時,朝鮮再被清朝征服後,一直寄希望於明朝能夠捲土重來,甚至在南明抵抗清朝以及後來的“三藩之亂”中,朝鮮也都在積極籌劃,希望為“反清復明”,迎請“大明正朔”發揮積極的作用。

    然而,“丁卯胡亂”與“丙子胡亂”所給予朝鮮的打擊是致命的,再加上大清王朝日益穩固的統治根基,並非是弱小的李氏朝鮮所能撼動的。

    就這樣逐漸的,李氏朝鮮接受了這樣的現實,但是他們依然用自己的方式來感恩、懷念明朝,保有這對於明朝的那份“忠誠”,直至二十世紀初李氏朝鮮正式滅亡,這份忠誠才就此終結。。

    “丁卯胡亂”不僅讓皇太極徹底征服了朝鮮,穩定了後方,使其可以專心於明朝作戰,以逐鹿中原,同時,經過在朝鮮的大肆劫掠以及在這之後朝鮮提供的歲貢,極大緩解了清朝國內的經濟壓力,並就此獲得了充足的戰略補充,進而使其實力進一步增強。

    由此可見,“丁卯胡亂”不僅改變了大明、大清與朝鮮這三者之間的政治關係以及整個遼東戰場的戰略格局走向,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明亡清興”的朝代更迭速度,其影響力可謂是非常的深遠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巖井俊二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