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獸
-
2 # 螢談史學
劉備是三國時期三足鼎立的代表,皇室後裔,賣草鞋出身。生於漢延熹四年即公元161年。逢人便說自己是漢景帝后人,後結識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人生第一次出現轉機是在曹操征討徐州,陶謙像田楷求救,劉備也一同到了徐州。所謂的“讓徐州”可以說是劉備拉攏人心的傑作,是一次政治方面的重大勝利。
那麼劉備的江山市哭出來的嗎?當然三國演義中劉備哭很多次,當陽縣哭是為了收攬民心,魯肅來要回荊州大哭,那也只是逢場作戲,關羽和張飛死的時候劉備的哭才是真哭,是出於兄弟之情,這裡可以看出,劉備的前幾次哭都是有目地的,哭也是他的政治鬥爭的武器之一,堅韌不屈才是劉備性格的主導。做大事者,不必在乎過程,為了達到目的,無論付出怎樣的代價都在所不惜,只要堅信以後是好結果,定能成就一番大事。
最後要說的是,劉備本就是一代梟雄,三國演義裡的劉備動不動就哭,簡直就是個受氣包,這樣的性格是不會成大事的,而歷史上的劉備是不會哭的,他才是真正“喜怒不形於色”,一副流氓的樣子,和老祖宗劉邦差相彷彿。
想那麼多做什麼,後人怎麼說隨他們,成王敗寇!人只為今生活,只要對得起自己的一生,就夠了!努力做好自己,爭自己想要的,給自己一個不後悔的人生,結果如果那就交給命運,人生這樣足矣!
-
3 # 虎說一道
三國演義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小說,書中對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動刻畫,使人讀來回味無窮。這裡和大家起探討下劉備的哭。
從情感的角度來說,哭是不自主的,只要觸動到那根神經,眼淚便嘩嘩往下流,情緒也會隨之波動,或激昂,或低沉,隨之胸中的抑鬱逐漸消除,人的情緒得到宣洩,心情也就往復平靜。
小說中劉備的哭,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開篇哭到結尾,以致於大家常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這話也算是對他的人物性格特點的一個總結。
都說愛哭的人性格懦弱,但這話用在劉備身上不好使,但偏偏劉備又時常在哭,這是為什麼呢?
咱們先簡單回顧下劉備的人生經歷,劉備是皇室後裔,少年便立大志,但家境的潦倒使得他,大半生流落江湖無處安身,與同時代的俊傑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這種身份的高低,事業的差距,使得他心中無比的憤慨,巨大的心理落差,隨時觸動著胸中的那根神經,敏感而脆弱的神經,一經撩動,便是巨大的情緒宣洩。
所以劉備的哭,是真哭,但劉備的哭,又是假哭,真哭是哭他的經歷,假哭是哭他的所需。
胸中那根神經,就如同一個開關,需要時一按,眼淚便傾洩而出,情緒便隨時宣洩,他用他的假哭來迷惑對方,又用他的真哭來打動別人。關張二人被他感動的一起哭,諸葛亮被他感動的誓言追隨,諸葛瑾亦被他感動到回去幫他說情。
他用眼淚哭來了人材,哭來了江山,哭來了他所需要的一切。
-
4 # 探尋歷史奧秘
魯迅先生曾評價,劉備在《三國演義》中“長厚而似偽”,確實,羅貫中有些用力過猛了,為了體現出劉備的仁德,生生把劉備塑造成了一個動不動就哭的偽君子,據統計,《三國演義》中劉備哭過三十多次:與趙雲分別,他哭;失了徐州,他哭;三顧茅廬,他哭……怪不得有人說:“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彷彿是一個只會哭的無能之輩,那麼,正史中的劉備是怎樣的呢?
劉備
首先,《三國志》裡記載的劉備並不愛哭,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是一個深沉內斂之人,絕不會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動不動就哭,再說了,劉備是三國中起點最低的,如果劉備只知道哭,怎麼可能建立蜀國?其實正史中的劉備也哭過,只是次數不太多,有六次,不像《三國演義》中的三十多次那麼誇張。
涕泣別田豫
劉備投奔公孫瓚時,田豫毛遂自薦“自託於備”,劉備“甚奇之”,十分器重田豫,兩人感情甚是深厚,後來劉備投靠徐州牧陶遷,領豫州刺史,田豫因家中老母無人照顧,無奈與劉備分離,告別時,劉備涕淚橫流,萬分遺憾,恨不能與田豫共圖大計,田豫亦十分傷感。(備為豫州刺史,豫以老母求歸,備涕泣與別。曰:“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三國志·魏書·滿田遷郭傳》)
立業無望而泣
劉備投靠劉表之後,因與荊州豪傑來往密切而遭到劉表猜忌,多次向劉表提意見都沒有被採納。劉備十分鬱悶,一日,與劉表同坐,起身去廁所時,突然發現髀肉復生,頓感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白駒過隙間,自己已漸漸老去,然而寸功未建,現如今又寄人籬下,不知出頭之日何在。一想到此,劉備忍不住失聲痛哭。劉備人到中年,仍不忘建功立業之心,實屬不易!(備作上客數年,嘗於坐中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流涕還坐。表問備,備曰:“昔年嘗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生肉,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立,是以悲耳。”――《九州春秋》)
奠劉表而泣
劉表死後,子劉琮代為荊州刺史。而劉備得知曹操兵至,帶眾離去,途經襄陽時,諸葛亮勸劉備攻劉琮,劉備不忍,於是便駐馬呼劉琮與其同行,劉琮心中害怕,不敢,但其左右與荊州人大多投到了劉備麾下,劉備路過劉表墓前,想起昔日收留之情,如今自己又無立錐之地,頓覺物是人非,祭奠涕泣一番之後,引眾離去。(典略曰:備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裴松之《三國志注》)
痛惜龐統而泣
龐統投入劉備麾下就受到劉備重用,地位僅亞於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劉備欲取益州,劉備依其計策斬楊懷、高沛後,對其越發敬佩,本想與其共成霸業,不料天妒英才,龐統在攻雒縣時不幸中流矢而亡,劉備知後,十分痛惜,一提到龐統就流淚(進圍雒縣,統率眾攻戰,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
法正病逝
法正自建安十三年見劉備後,便認定劉備具有雄才大略,之後,助劉備取得益州,又助劉備穩定人心,拉攏士族,獻計斬殺夏侯淵,助劉備奪取漢中,在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年後病逝,劉備十分傷心,一連哭泣了好幾天。(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明年卒,時年四十五。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
賜死劉封
劉封是劉備養子,在其被徐晃孟達等擊敗逃回成都,劉備責其不救關羽,逼走孟達,丟失上庸,遂賜其死,命他自盡,劉封畢竟是劉備的養子,人非草木,熟能無情,劉封死後,劉備流下了淚水。(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其實劉備並不愛哭,這只是羅貫中為塑造其仁厚形象而編的,其實最愛哭的是曹操,據《三國志》與《三國志注》記載,曹操共哭了14次,孫權也不甘示弱,哭了13次,反觀劉備,只有區區6次。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裡面的劉備,在公開場合就哭了三十多次,所以感覺他這個皇帝好像是活生生哭出來的。其實,正史《三國志》記載他只哭了兩次,事實上是個“喜怒不形於色”的人。相反,他的對手曹操,倒是哭了好多次,一點都不比劉備差!
哭戲這種活計,對於帝王和野心家來說,應該算是一種策略。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不是真正的傷心或悲憫。最典型的,莫過於曹操的兒子曹丕之哭。歷史記載曹操本來不喜歡曹丕,而是想立小兒子曹植為太子。每次曹操出征的時候,作為建安詩人的曹氏父子,都要賦詩踐行。但是曹植的才華太高了,曹丕根本不是對手,於是曹丕的軍師就建議說:以後你不要賦詩了,就哭。於是劇情就變成了每次曹操出征的時候,曹植出來賦詩,曹丕就出來抱著曹操的腿大哭。把曹操的心都哭軟了,最後就立了曹丕為太子。後來曹丕成為大魏的開國之君。
不過,要說歷史上真正喜歡哭的皇帝,還輪不上劉備和曹氏父子,而是唐朝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光《資治通鑑》上記載他就哭了十次!被趕去洛陽時哭,玄武門之變後哭,爸爸死了哭,大臣死了哭,思念皇后也哭,想起傷心事哭,就連病危時被兒子的孝心感動了他也哭著說:“汝能孝愛如此,吾死何恨!”唐太宗在歷史上什麼地位,你們現在都知道了。雖然他殺兄囚父(還有弟弟),然而人們還是認為他是千古第一明君,你們說會不會是因為他特別愛哭呢?嗯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