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2
回覆列表
  • 1 # 新農人赤野燕

    野菜蘆筍適應性很強,在我國南北均有種植。土壤多為沙壤土,深度可達20米以上,土壤PH值為7-7.6之間。蘆筍幼苗不耐旱也不耐澇,成株比較耐旱,但若過於乾旱,生長緩慢,產量降低,品質變劣,故以土壤溼潤為宜。蘆筍對土壤要求不很嚴格,但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保水保肥,而透氣性好的沙壤土或壤土栽培為宜。

    為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行業標準生產無汙染的、安全、優質綠色蘆筍。栽培地的具體要求:

    1、沙壤土或壤土。且地勢平坦,透水透氣,保水,保肥性好。

    2、須有水源,做到旱能灌,澇能排,耕作層在30釐米以上。

    3、地下水位不能高於3米,土壤深厚,土質疏鬆。

    4、PH值5.5?7.5(6.8為好)。

    5、窪地,積水地,石塊地不宜。

    6、林地,果園地不宜。

    7、光照條件差(遮陰等)風口處不宜。

    8、沙性較大,重黏土,雜草多,病蟲害較重的地塊不宜。

  • 2 # 小楊二怪

    (1)育苗。

    ①播種量。白蘆筍每667米2播種50~100克,綠蘆筍為100~150克。

    ②整地施肥。選土質疏鬆,肥水條件好,透氣性強的壤土或沙壤土。深翻30釐米左右,每667米2施基肥2000~3000千克,將肥料翻入土中,整平地面後,做東西畦,畦長10~15米,畦寬1.2米,壟高20釐米,耙平畦面。

    ④種子處理。蘆筍種子皮厚堅硬,外有蠟質吸水困難,故播前必須浸種催芽。方法是:先用涼水漂種,除去癟種和蟲蛀種等。然後用30℃左右溫水浸泡2~3天,每天換水2~3次,種子充分吸水後,將水濾去,盛入盆中,在20~25℃下進行催芽,每天用清水投洗1~2次,以防爛種,當種子有10%左右出芽時即可播種。

    ⑤播種。播種前需灌足底墒水,待水滲下後,按株行距10釐米打好直線,將催好芽的種子單粒點播在植位上,覆過篩細乾土2釐米厚。

    ⑥覆膜。播後立即覆蓋地膜,可提高地溫保持溼度,對出苗有利,但齊苗後應及時撤去。

    ⑦幼苗生長期間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蟲等。

    (2)定植。

    ①栽培地的選擇。對栽培地的要求同育苗地。

    ②整地、挖定植溝、施肥。經清園、深翻平整後,按白蘆筍1.8米,綠蘆筍1.5米的行距打直線,沿線挖定植溝,溝深30~40釐米,寬40~50釐米。溝底施基肥,每667米2施農家肥5000千克,磷酸二銨20千克,上面蓋土至距地面7~10釐米處即可定植。

    ④起苗。蘆筍苗的地上莖達3根以上即可定植,起苗時要帶土坨,防止傷根。按30釐米株距,植於溝中,使苗的根盤低於溝面12~15釐米,把著生鱗芽群的一端,順溝朝同一方向,以利日後培土。後覆土5釐米左右,蓋住根盤稍鎮壓,使根盤與土密接。然後澆水,緩苗後結合中耕,再覆土2次,每次3~5釐米,使根盤埋在土下10~15釐米。

    (3)田間管理。

    ①澆水。蘆筍定植緩苗後,要根據墒情適時澆水。

    ②追肥。在7月中旬和8月中旬每667米2追施複合肥30千克,追肥後要及時澆水。

    ④培土。白蘆筍須在定植後的第二年春天,幼莖抽生前培土,使嫩莖軟化。培土應在採收開始前10~15天,10釐米土溫達10℃以上時進行。過早,因土溫升得慢而出筍遲;過晚,則部分嫩莖已出土,會見光變色。培土應選擇在晴天土壤乾溼適中時進行,培成的土壟寬度要大,厚度以使地下莖埋在土下25~30釐米處為準。

    綠蘆筍採收前不需要培土,地下莖上面有15釐米土層即可。

    (4)採收。

    ①前一年春天定植的蘆筍,可採收40天左右的春筍,然後每株留3支母莖生長,再發的筍芽繼續採收30天左右的夏筍。

    ②前一年夏天定植的蘆筍,第二年春天每株先留足3~4支母莖,然後開始採筍50~60天。

    ④一般採收結束後,應有約3個月的生長期,以便製造充足的養分,供第二年採筍。在營養生長期間,要加強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

    ⑤採收方法。白蘆筍每天早晚採割1次,發現土面有裂縫或溼潤圈,即可定位採筍,往下直挖,在17~18釐米處割斷,不可傷及地下莖和鱗莖,收後用土把孔洞填平。產品立即裝箱,蓋上潮溼黑布防止嫩筍見光變綠。

    綠蘆筍一般早上採收,將高達21~24釐米的嫩莖齊土面或於地下1~2釐米處割下。氣溫高時每天採收2次,以防筍頭鬆散,組織老化。

    (5)及時防治病蟲害。蘆筍的常見病害有:莖枯病、根腐病、立枯病、菌核病、褐斑病等。害蟲有:蚜蟲、薊馬、地下害蟲等。

  • 3 # 鄉村小馬vlog

    野菜蘆筍的經濟價值很高,其名石刁柏、龍鬚菜,多年生宿根草本,野生蘆筍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維生素A以及葉酸、硒、鐵、鋅等微量元素,其豐富的營養價值被列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

    需要的環境條件如下:1)沙壤土或壤土。且地勢平坦,透水透氣,保水,保肥性好。

    2)須有水源,做到旱能灌,澇能排,耕作層在30釐米以上。

    3)地下水位不能高於2米,土壤深厚,土質疏鬆。

    4)PH值5.5-7.5(6.8為好)。

    5)窪地、積水地、石塊地、林地、果園地不宜種植。

    6)光照條件差(遮陰等)風口處不宜。

    7)沙性較大,重粘土,雜草多,病蟲害較重的地塊不宜。

  • 4 # 小肥燕

    1.溫度

    蘆筍對溫度的適應範圍較廣,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5-30℃,營養生長的最佳溫度為20-30℃,15℃以下生長緩慢,嫩莖發生少,30℃以上嫩莖外皮容易纖維化,筍尖易撒開,品質低劣;35℃以上停止生長。

    2.光照

    蘆筍是喜光植物,要求強光照,日照充足,枝繁葉茂,光合作用與溫度有密切關係。高溫季節對蘆筍生長不利,長期陰雨對蘆筍產量也有影響。

    3.土壤

    蘆筍是深根作用,而幼莖又需培土遮光,應選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PH5.8-6.5最佳。

  • 5 # 田野散人

    野菜蘆筍適應能力非常強, 在很的地方都有生長。它最適應的土壤微沙土,鬆軟有透氣好。微酸性土壤。在種值時壤保持溼潤,溫度在20度至30度之間。地勢平坦溼潤土壤。是喜陽的植物,陽光充足。

  • 6 # 夢理想記

    由於蘆筍原產在溫帶,因此它對氣候的要求是冬冷夏熱四季分明為宜。但它對溫度的適應性很強、除寒、熱帶不宜栽外,從亞熱帶到亞寒帶均能栽培,如我國北至黑龍江,南至福建、臺灣都有栽培。對溫度的要求:蘆筍生長髮育的最低溫度為5℃,最高溫度為38℃5℃以下基本上停止生長。處於休眠狀態的地下部,可耐0℃以下的低溫;但萌芽後-0.6℃即可發生凍害。

    當春季土深為15釐米,平均地溫為10℃左右時,鱗芽和根芽開始活動;當平均地溫為16.4~22.4℃,平均氣溫為18~22℃時,生長髮育良好,是釆收的最適溫度;當平均地溫超過23℃,最高氣溫超過32℃時,生出的嫩莖即逐漸細弱,頭部鬆散,商品價值和食用價值均為降低。進人秋季以後氣溫降到10~15℃以下,透過一定時間即可誘發休眠。

    但在我國南方和臺灣形成體眠的原因主要是乾旱而不是溫度。溫對蘆筍嫩莖的伸長速度的影響,在支莖上不同部位的反應並不均一。在頂部以下2~3釐米處是伸長最盛的部位。在這一段的上面和下面生長速度都趨於少。蘆筍假莖培土軟化,它的白天伸長生長高於夜間,這主要是由於土壤溫度高的作用。在全日中主要是15~17時伸長量最大,次是13~15時。

    嫩莖仲長量,自早9時開始逐漸增大到下年5時,以斤又趨於綏慢,這種伸長的變化和日溫度的變化規律是非常吻合的。

    為了進一步闡明土壤溫度和蘆筍嫩莖伸長的關係,開勒司試驗於5月21至23日在壟上覆蓋草苦,造成土壤溫度的差別;並同時觀測嫰莖仳伸長速度。其結果覆蓋草苦的土日平均溫度為13.3~14.1℃,嫩莖毎小時平均生長。53~59毫米,而標準區土攘日平均溫度為16~16.7℃嫩莖每小時乎均生長0.78~0.9亳米。這主要因為覆蓋草苕後降低了土壤溫度從而使嫩莖生長量也降低了。較的溫度不僅影響蘆嫩莖的仲長而且還會招致“空”象,成為等外產品。這個同題在我國北方普追存在,地理位置偏北,則更為嚴重。如遼寧空心率佔總嚴量20%左右,而且產生空心筍的時間長;山東省空心率則佔1%左右,而福建省很少發生笙心現象。

    據山東濰坊農業科學研究所的調查,空心多出現在採收前期的20~30天之間,比時山平均氣溫只有14.63℃,空心量約佔採收拐は空心量的79%以上。蘆筍的空心主要發生在4月13國~5月13日空心蘆筍生商在4月13日~4月22日的10天之中,空心筍量佔總空心量的68%,這時期間的目平均氣溫為15℃;當5月3日至5月7日日平均氣溫為17~22℃時,室心僅佔採收期總空心量的1%;5月8日以後日平均氣溫在20℃左右,地29cm處平均溫度達到20℃時,基本不發生空心筍。

    說明日平均氣溫在17℃以下,地下20cm處平均溫度在18℃以下時易產生空心終,根據以上情祝說明採收前期的低溫是造成空心筍的主要因素。因而如何提高採收前期的溫度,是減少空心筍的途經。於此還應指出,較低的土壤溫度也是發生空心的誘因,也就是說地溫直接影響著根系的生理活動較高的溫度會使蘆筍頂部的鱗片開張,但在生產當中後期也易發生這種現象。如在溫度不高的情況下發生這科乳象,純屬植株惟狀不良。

    蘆筍在光合作用中對溫度問要求低於茄果類和瓜類菜。據帕克的研究:16~20℃是光合作用的適宜溫度,實踐中可以看出在28℃的條件下對蘆筍的光合作用已發生不良影響。從以上兩項試驗足以說明蘆筍不宜在高溫條下進行光合作用。至於光合產物的運轉和其它作物一樣、以20℃以下宜。對土壤條件的要求:蘆筍的根系既是吸收器,又是貯存養分的器官。

    根系的發育情況直接關係到植株的生育、產量和品質,土壤條件是根系生長、發育的關鍵因素,只有在適宜的條件下根系才能順利進行生長從世界名產區的情況看:美國隆克拉曼多河流城是質地巰松、土層較厚並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康乃狄克河流域是輕質砂性土地區;日本北海道的夕張則是疏鬆的火山灰土地帶。我國近年新興的產區大多是砂質壤土、土壤條件並不比這些名產區好,但也能獲得比較優質的產品和一定水平的產量。這說明蘆筍對土質的適應性較強。土壤質地和排水:沙壤土排水良好,土層深者更適於種植蘆筍,粘重而地下水位高則貯藏根的發育受到限制,從而影響產量和質量。蘆筍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了,謝謝大家

  • 7 # 雲眾地

    蘆筍是有“蔬菜之王”美稱的保健蔬菜,主要食用其嫩莖。蘆筍是多年生宿根性蔬菜,一年種植,多年收穫,在種植過程中對溫度、光照、水分、土壤等環境條件有要求。

    1、溫度

    溫度對蘆筍的生育、產量和品質均有很大的影響,蘆筍喜溫暖,既耐寒又耐熱,從南到北均能生長,但最適宜在溫帶種植,能保證蘆筍的產量高、品質好。

    蘆筍,種子發芽的適溫為25℃,低於5℃、高於40℃的溫度下難發芽;生長髮育的最適溫度為20℃,在15-25℃的環境下有利於嫩莖的伸長,品質好,溫度高於28℃時嫩莖生長快而細、易老化,高溫容易使蘆筍過早開花,氣溫高於35℃植物生長緩慢。蘆筍具有休眠性,在低溫(≤15℃)、日照12小時下會進入休眠期。

    2、光照

    蘆筍是喜光作物,地上部莖葉生長需要有充足的光照,光照好則同化的養分多,植株健壯,產量高、品質優,光照不足會影響生長髮育。據測定,晴天比陰天同化物高出41%。蘆筍光合成量與溫度關係密切,蘆筍進行光合作用的適溫為16-25℃,高於28℃則不利於光合作用。

    在種植蘆筍時,要選擇開闊地,合理密植,保持田間光照通風好,有利於蘆筍產量的形成和減少病害的發生。

    3、水分

    蘆筍的耐旱能力較強,主要是因為蘆筍的真葉已經退化,植株的蒸騰量較少,而且蘆筍的根系龐大,吸水保水能力強,但不能長期澇、旱,會影響蘆筍的正常生長髮育,過溼會導致蘆筍爛根,過旱則嫩莖變細,不易抽發。

    蘆筍適宜生長在土壤溼度為60%-80%的地塊,剛開始建園宜保持土壤溼潤,在採收期間宜保證有充足的水分,才有利於嫩莖的生長。若遇旱要及時澆水,遇雨要及時排水。

    4、土壤

    蘆筍是深根性作物,適宜在土壤疏鬆,通透性好,土壤肥力較高的壤土、砂壤土種植。砂壤土的土質較細,易培土封壟,有利於出筍,採筍方便;黏土土質粗,硬而易板結,不易出筍或彎筍多,不宜用於種植蘆筍。

    5、養分

    蘆筍生長期長和採收期長,合理施肥有利於提高產量和品質。一般多施基肥,尤其是秋季停採後的冬春季節多施有機肥,適量施氮、磷、鉀複合肥;在蘆筍採收期間,結合灌溉追氮肥、磷肥。

  • 8 # 三農種植通

    首先在種植前需要了解蘆筍的生長特性

    蘆筍是一種草本植物,基本在種植蘆筍的售後,蘆筍的壽命也是非常短的,蘆筍在土壤裡吸收營養的時候也是依靠植株的根系來維持,對於蘆筍的生長環境來看,蘆筍生長溫度適應性也是很強的,只要不是極度寒冷的氣候,基本上都可以生長,只要溫度不會低於10度,蘆筍就能生長。

    最近幾年山東,江蘇地區都有大量的種植,可見蘆筍對環境的需求並不是很高,但是對於能快速的生長角度來看,溫帶地區比較適合蘆筍的生長。蘆筍種子發芽的溫度在5度左右,適合生長的溫度在25-28度左右,如果過熱的溫度戶導致蘆筍的種子不發芽,杜宇種植的土壤也是具有很強的適應性。

    要想種植蘆筍以下幾點你必須要做好

    1,選擇良好的土壤進行種植蘆筍

    對於前期想要高產種植蘆筍,優選土壤是必要做的,畢竟只有良好的土壤才能種植出好的蘆筍,對於在前期我們選擇土壤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土質肥沃的土壤,地勢平坦,向陽的地塊,同時種植地要具有排水性,建議土壤的PH值在6-6.5左右為宜,種植戶在種植前進行做好測土配方的措施,園區的建設最好是在南方北方的種植,對於種植用的棚室建議東西方向建設,這樣有利於蘆筍照射到陽光。

    2,如何建設棚室種植蘆筍

    對於如果不是在南方,那麼我們在北方進行種植蘆筍的話,那麼就需要建設棚室,棚室的建設應該選擇東西長度在45-50米左右,棚室的寬度在7-8米之間,棚室高2.5-3米左右,然後棚室的後牆要做到2米,牆厚底寬在1米左右,頂的寬度在1米,後牆的位置要做一個坡面,坡面使用雙膜夾20釐米厚的玉米杆,膜上蓋上厚土,棚膜要使用無滴膜最好,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在棚室前面挖一個防寒溝,防寒溝不需要太大,長寬在60-70公分即可,然後在防寒溝裡填入玉米秸稈或者稻草。

    確定播種時間和播種前的準備

    1,品種選擇

    對於種植蘆筍,一般我們要選擇好時間,對於種植蘆筍的季節,一般選擇在每年的2-3月份進行種植,如果使用露地育苗的話,可以延長到3-4月份進行,首先我們確定了播種的時間,我們就要進行選擇品種,為了能提高蘆筍的產量和抗病性,選擇優良的種子也是很有必要的,推薦以下幾個品種都可以進行種植,京綠蘆1還,冠軍,格蘭德,井崗701,以上幾個品種都比較適合北方棚室種植,而且產量還搞。

    2,土壤播前處理

    對於在育苗和種植的土壤我們一定要選擇沒有種植過蘆筍的為好,尤其是育苗地必須要純淨無菌,在播種前育苗地要進行消毒,建議使用甲醛進行消毒後再進行播種,對於移栽棚室內的土壤在前期整地的時候,土壤深翻2-3次以上,深翻的深度在30-40釐米為宜,然後土壤裡施足腐熟的農家肥,建議每畝地施肥5000-6000公斤,複合肥50公斤,尿素20公斤,氯化鉀30公斤,肥料和土壤拌勻後等待定植。

    3,播種前種子的處理

    對於播種前,種子一定要進行消毒,種子先用清洗乾淨後,先使用拌種劑或者滅菌劑進行浸泡種子24個小時,然後在使用30-40度的溫水進行浸泡,浸泡的時間為3天,時間到後撈出種子後,使用紗布包住種子在30度的溫度下進行催芽處理,當種子露白後就可以進行育苗了。

    催芽後育苗的時候,可以在育苗后土壤裡撒上辛硫磷或者其他的滅蟲劑進行滅除地下害蟲,播種後及時的覆膜,同時要保持育苗地的溫度,白天的溫度在控制在25度上下,夜間的溫度控制在15度左右,大量出苗後要及時的撤除薄膜,一般在幼苗出土後的2個月時間就可以進行定植了。

    定植後的田間管理

    定植後要保持一定的株距,避免過於擁擠,株距最好控制在20-30公分為宜,定植後要記一次定植水,一般在定植後的半個月左右,我們在進行一次澆水除草,不過墒情好的話,就不需要澆水了,對於定植後的溫度我們一定要控制好,白天的溫度控制在20-25度左右,溫度不能過高,溫度一旦增高後,要及時的進行通風降溫。

    對於種植期的蘆筍,我們一般不需要過多的澆水,土壤適宜的溼潤即可,切記不能使用涼水直接澆灌,澆水的時候需要提前在蓄水池裡儲存水,一般在種植後的1個月的時間裡,我們進行一次追肥,對於蘆筍需要的肥料是多於氮肥和鉀肥,磷肥的用量也是非常少的,追肥的時候建議每畝地使用複合肥50-60公斤為宜,施肥後要進行一次澆水。

    蘆筍病蟲害要及時的進行防治

    對於蘆筍是屬於根莖發育的植物,相對的病蟲害也是非常多的,在種植後期在夏秋季,那麼病蟲還就比較多,像蘆筍的蟲害有蠐螬,蚜蟲,夜蛾,根腐病,菌核病,立枯病,鏽病等,對於以上的蟲害我們可以使用敵百蟲,樂斯本,新高脂膜,蚍蟲啉,敵敵畏,敵百蟲,辛硫磷等滅蟲劑可以進行滅蟲,病害的治療藥物有,多菌靈,甲基硫菌靈,代森銨,苯菌靈,代森錳鋅,粉鏽寧,滅菌丹等殺菌劑均可以治療以上的病害,對於在使用藥物期間也要注意交替使用,避免病蟲害產生抗藥性。

    蘆筍採收和清園措施

    對於蘆筍在播種後,一般能連續收穫10多年,所以對於採收後的必須要施肥增加營養,對於第一年種植的蘆筍,採收的時候不能過量的採收,到了4-5年後可以大量的採收,到了蘆筍的採收期要保證水分充足,充足的水分可以增加蘆筍的品質,到了每年的11月左右,種植地要施一次冬肥,建議每畝地3000-4000公斤腐熟農家肥,20-30公斤複合肥,將枯死的蘆筍地上組織徹底的清楚,然後使用多菌靈和波爾多液進行噴灑有植株的地面,然後在使用代森錳鋅全面噴灑地面一次進行消毒即可。

  • 9 # 大巴山老么

    蘆筍是一種春季常見蔬菜,在沒有冒出土的時候是白色的,出土以後顏色就變成綠色了。蘆筍的營養價值很高,富含人體所需的維生素A、維生素B、葉酸和其他微量元素。

    蘆筍種植的環境要求有哪些

    1、蘆筍生長對溫度的要求

    蘆筍對溫度的適應性很強,生長髮育的起始溫度為5℃,最高適溫35℃,最適溫度12~26℃。蘆筍種子發芽的始溫為5℃,最適溫度為20~25℃,發芽率可達90%以上,高於30℃,發芽率、發芽勢明顯下降。經浸泡的種子在25℃條件下3天即可發芽。蘆筍在10℃以上嫩莖開始生長,以氣溫15~17℃生長為好,品質柔嫩;氣溫20~30℃時植株生長最快,5~6℃時停止生長;氣溫在30℃以上時,嫩莖外表易纖維化,植株生長也緩慢。

    2、蘆筍生長對土壤的要求

    要促進蘆筍根系的發育,選擇栽培蘆筍的土壤最好是土層深厚、疏鬆。有適宜透氣性且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力強的腐殖土或砂質壤土。土層淺薄,通氣不良,易板結,難排水的黏土和砂礫土。以及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地塊,均不宜種植蘆筍。

    蘆筍對土壤酸鹼度要求以pH5.8~7.5為宜。忌強酸鹼性土壤,在pH8以上或5.5以下的土壤中,根系發育不良,生長停止或腐爛,地上莖幹枯,且品質嚴重下降,產量降低。蘆筍的耐鹽能力較強,一般土壤的含鹽量不超過0.2%最為適宜。據鹽鹼地區的經驗,在土壤含鹽量0.25%左右的地塊上蘆筍生長良好,但在0.3%以上時,植株生長受到影響,莖枝變細,甚至逐漸枯死。

    3、蘆筍生長對水分的要求

    蘆筍不耐澇,如果土壤長期水分過多,或地下水位過高,排水不良或常潰水的地塊,易使土壤中氧氣不足,會使根系呼吸作用受阻,造成蘆筍生長不良或爛根,或導致整株死亡。另外,若空氣溼度過大,再遇高溫,也易招致蘆筍病害,特別是莖枯病的大量發生。因而,要選擇具有灌水和排水條件優越的土地,在無灌溉條件的旱坡地栽培蘆筍,要採用水平深溝栽培法,作好雨季欄洪蓄水和保墒工作。但在蘆筍嫩莖採收期間,需要充足的水分,否則嫩莖少而細,生長芽回縮,容易老化,品質下降。

    以上就是好吃又營養的蘆筍高產種植方法,當然這些種植技術僅供參考,具體操作還需要結合當地的環境氣候,以及蘆筍種植品種等來決定,建議大家平時多和有經驗的老農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洗面奶已經被拉入“黑名單”,就連“面板醫生”都不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