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條可待

    正是因為以少勝多才經典,寡而勝眾,以弱勝強。

    如果說以多欺少贏了,那還經典個屁,這都贏不了還帶個錘子的兵。

  • 2 # 重溫經典歷史劇

    正因為以少勝多才得到後人兵家的推崇啊,口口相傳之下也就成為經典戰役了,闢如官渡之戰曹操1萬人馬對袁紹十萬而勝之,赤壁之戰孫劉五萬對曹操二十餘萬而勝之,淝水之戰東晉北府兵八萬滅前秦八十萬大軍,此皆有一定的傳奇性。

    從戰爭的正義性而言,得民心得軍心者,士氣必然旺盛,將士可以理直氣壯地保衛國土或討伐反動勢力,戰鬥力也將大大提升。

    從戰略戰術上看,戰場上戰機瞬息萬變,主將把握戰機,是攻是守是進是退皆關係到軍隊的命運啊。官渡之戰曹操奇襲烏巢,赤壁周郎用火攻,都是能把握時機之故啊!

    綜合各種決定戰爭走向的因素後,令人感到驚歎的以少勝多戰爭的結果也就不奇怪了。

  • 3 # 那些歷史的真相

    眾所周知,以少勝多是一件難度非常大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做到了以少勝多,那麼肯定會讓別人投來異樣的眼光和得到別人的肯定,因為別人認為很難做到的事,或者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而你卻做到了,他一定會非常佩服你的。然後,他們一傳十 十傳百,這樣,就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戰役了。然後,又吸引一些兵家、學者來探討,自然名氣就越來越大了。

    下面,給大家分享幾個以少勝多的著名的戰役吧。

    1、項羽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鉅鹿外圍,幷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2、韓信背水一戰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紮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拼死奮戰。這是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後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3、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是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向南方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和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4、還有著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吧,這是家喻戶曉的著名戰役,這裡就不做介紹了。

  • 4 # 小陳老師侃歷史

    先說結論:因為每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奇蹟!

    什麼叫做“奇蹟”?只有小機率會發生的事才叫做“奇蹟”。而大家之所以能記住,就是因為它基本上不會發生,所以一旦發生了才會令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對任何人來說,優勢方戰勝劣勢方取勝,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特別是當一方的優勢特別大時,更是應該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勝。

    同樣,對古代戰爭來說更是如此,80萬軍隊 戰勝5萬軍隊,本來就是理所應當的事,社會發展水平跟意識形態都差不多,人多才是硬道理,才有戰鬥力,才能打勝仗。

    最後,再用足球舉個例子:國足如果輸給法國隊,球迷會有什麼感覺嗎?我想是不會的,可能球迷朋友轉天就忘了有這場比賽了。但是如果國足贏了法國隊呢?我想全國球迷應該會提前慶祝新年吧!

  • 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不是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而是因為能夠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在極為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不畏強敵敢於直面困難最後終於逆襲成功的!正是因為以少勝多難能可貴,所以才會著名的。

    比如赤壁之戰、昆明之戰、淝水之戰等,無不是弱勢一方透過自己的努力爭取最後終於逆襲成功,戰勝了優勢對手,得以避免國破家亡之禍,甚至有些以少勝多的戰爭,還起到了轉變攻守雙方實力對比的關鍵作用。

    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後,便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失去了南佂掃平孫劉兩家的實力,三分天下的局面因此而奠定;而在昆明之戰中,正是由於劉秀開啟了暴兵模式,而得以擊潰新莽王朝的主力大軍,加速了王莽政權的覆滅過程;在淝水之戰中,也是因為東晉取得了勝利,才得以避免了王朝傾覆的下場,並使得驕橫一時的前秦政權,在此戰之後因戰敗產生了內部危機而瓦解!

    從上面這三個例子來看這三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都起到了挽狂瀾於既倒的重大意義!因此才會名揚當時,並流傳於後世。

    事實上以多勝少以強擊弱的戰役更多,也屬於戰爭的常態。比如秦國掃天下並六國的時候,哪一次勝仗不是以強擊弱以眾擊寡的?比如在秦國進行滅楚戰爭時,先派李信以20萬軍隊進攻,結果遭受了慘敗。爾後秦王才被迫啟用了老將王翦以60萬大軍伐楚,這才取得了大敗楚軍主力斬殺楚軍主帥項燕,最終消滅了強大的楚國的輝煌戰果!

    以強擊弱、以眾擊寡,集中己方的優勢兵力,利用己方足以碾壓對手的實力去殲滅弱勢對手,才應該是戰爭的常態!因此以多勝少是正常的,人們也認為結果就應該是這樣的!而以少勝多則是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的,在正常情況下幾乎有登天之難!所以以少勝多這種非常態勝利,因其難得便顯得彌足珍貴了!

  • 6 # 勇戰王聊歷史

    因為古人好吹牛,也愛聽吹牛的事!你說你是“蛟龍”所生,都有人信。(參見劉邦母親的故事)

    二十萬人打敗十萬人,不值得說。

    但是,十萬人打敗二十萬人,就可以拿出來吹噓一番了。

    所以,就算是我拿十萬人打敗了你十萬人,我也不能這麼如實寫。我要說成是十萬人打敗二十萬人,甚至四十萬人!這麼說出去,多牛氣啊!

    而且,古代資訊流通條件差,沒人能查清你的真實人數。就連近代爆發的二戰,雙方對於傷亡統計人數也還有很大出入呢,更別說古代了。

    所以,在古代,古人愛怎麼吹,就怎麼吹。

    例如,我十萬人打敗你二十萬人。實際上,可能是,十萬人打敗你十萬人。不過,我要把你的後方的後勤部隊人數也給加上,那就成了二十萬人,甚至三十萬人。對了,還有地方為此戰調動的沿途駐守的警備部隊,那就是四五十萬人了。。。

    甚至,古代前線的將軍,還會利用資訊不對稱,搞“詭敗為勝”的事。更甚者,還有“殺良冒功”!

    清朝毛隆保在《見聞雜記》中曾記載清軍殺百姓領軍功的事:“鄉親,我苦甚,無錢用,願借爾頭,可領五十兩賞格。”

  • 7 # 老王說權謀

    因為以多勝少是正常,以少勝多才是異常。歷史上有很多以多勝少的戰役,少部分才是以少勝多,人性只會記住哪些很少發生的事情。

  • 8 # 葉飄刀

    以多勝少太普遍,所以就不容易記了

    以少勝多的戰役,正因為出現的少,所以才給人留下的記憶深刻。

    就以大家熟悉的三國為例,三國最著名的幾場大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沒有一場不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但三國僅僅只有這幾戰嗎?當然不是。

    曹操平滅呂布,諸葛六出祁山,三國戰役多了,以多勝少的更多。

    就好比現在說的,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正因為以少勝多的少,所以才容易被人記住。

    其實非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有,比如戰國著名的長平之戰,就是雙方實力相當或者說是以多勝少。

  • 9 # 我淡如菊

    多新鮮呢,以多勝少那還有啥可說的。別說是古代,就是現代,也別說是中國,就是放到世界上去說,在兵力兵器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取得大勝的戰例也比比皆是,而且以多勝少與以少勝多相比的比例絕對在9:1以上。在戰場上以少敵多並戰而勝之是個案,以多勝少才是戰爭的真正規律。

    以少勝多不只是要考慮雙方參戰的人數,還要考慮雙方的裝備水平,考慮士兵的技戰術訓練水平,考慮雙方的後勤保障能力等等,只有在綜合實力弱於對方的情況下取得勝利那才可以說是以少勝多,是可以好好總結大吹特吹的,只是這種戰例非常之少,因而彌足珍貴。不過,就算是以多勝少,其中也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總結。

    以多勝少是戰爭的常態

    美帝攻打巴拿馬、阿富汗、利比亞,轟炸南聯盟絕對是以多打少,美帝打的伊拉克戰爭雖然聯軍人數上只有五十多萬,面對著伊拉克百萬大軍,但是由於美帝在通訊、偵察、電子、武器、火力等方方面面具有壓倒性優勢,因而這場戰爭也絕對是以多勝少。可以總結借鑑的就是學習美帝如何整合各方面的優勢,達成空地一體戰以形成作戰體系化作戰優勢。

    二戰初期的德軍,充分利用空軍,利用裝甲部隊快速機動的強大突擊能力實行閃電戰,取得一個個令人吃驚的勝利。就作戰來說,德軍將軍力優勢迅速轉化為勝勢是值得學習的。同樣的在後期蘇軍,充分利用炮兵、裝甲兵的優勢實行大縱深突擊,把德軍打得丟盔棄甲。

    與德軍、蘇軍相比,二戰時的英美盟軍在西線表現就不怎麼樣。在兵力兵器火力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以多打少,可是隻會一線平推,沒打出什麼漂亮的殲滅戰。論指揮官的戰術能力英美軍隊與德軍、蘇軍差了一大截。

    歷朝歷代的統一戰爭在最後無不是以多勝少而結束,比如秦滅六國,在戰略上秦是以少敵多,但是它採取各個擊破,每滅一國都是以多打少。

    一些特殊因素造成了絕對的以少勝多

    造成以少勝多的因素有很多,在雙方武器相當的情況下,弱小的一方佔據天時、地利優勢取得勝利的也比比皆是。像孫臏與龐涓的兩戰,利用夜暗,居高臨下伏擊谷地的魏軍,使得龐涓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曹丞相使個賴招斷人糧道,偷襲袁紹大軍的後勤基地,沒有飯吃還怎麼打。

    這種打法就需要指揮員有很高的謀略和指揮藝術。中國古代歷來重視軍事謀略,這也是古代以少勝多備受讚揚的原因。

    對於普通士兵而言,大家當兵也就是混口飯吃,犯不著搭上老命。所以古時候常常出現勇猛無敵的將領率領部隊一馬當先,突入萬軍之中衝殺,取敵軍上將首級的情況。對這種裝備精良、武藝高強、打起仗不要命、身邊還帶著親兵的猛將,單個士兵上去阻攔的死亡率太高了。

    領軍衝陣的將領們玩的不是刷人頭,而是打擊士氣或者直取對方主將,同時他們還要考慮自身的體力消耗和武器磨損,因而對於不阻攔自己計程車兵通常不會進行無差別砍殺。這樣一來,雙方心照不宣,士兵們自然樂得讓出一條路來,換你你也讓。

    所以兵員素質差異大的時候,精良的小股兵力擊潰缺乏意志或訓練的大股兵力並非天方夜譚。中國歷史上經常有幾千朝廷精兵殺退十幾萬農民起義軍的戰例,就是到了現代,這類事情也經常出現,抗戰時一個大隊的日本兵追著有槍有炮的國軍一個師打的情況非常多。因而士兵的素質問題十分重要。

    不過,以少打多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值得提倡,畢竟以多勝少是戰爭的基本規律。但是在整體實力弱於對方的情況下怎麼做呢?毛主席給出了答案:“我們的戰略是“以一當十”,我們的戰術是“以十當一”,這是我們制勝敵人的根本法則之一。”濃縮下來就一句話:““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

    以少勝多從全域性看是以少打多,但是在區域性要形成以多打少

    以少勝多通常並不是指士兵們在戰場上以一當十,大破敵軍。面對強大的敵人,拿少量的部隊去和敵方硬拼是大錯特錯的。從整體上看弱於敵軍,但是透過統帥的合理呼叫,在區域性戰場形成以多打少的優勢。

    就比如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肥水之戰,前秦的苻堅徵召了百萬大軍,但行軍隊伍拖拉太長,實際投入戰鬥的最多不過先遣部隊的三十萬人,這三十萬人裡還有不少是後勤人員,同時也沒有全部集中在淝水一個戰場。

    東晉的北府兵是招募南渡的北方人經過嚴格訓練而成的一支精兵,雖然只有八萬人,但是面對苻堅的百萬大軍,他們首先攻擊的只是數萬名前秦的先鋒,造成區域性戰場上以多打少。在殲滅了敵軍先鋒部隊後,給敵軍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前秦部隊因為過於龐大而造成指揮排程失靈,而當這些先遣部隊遭到北府兵的的攻擊而大敗之後,其他戰區的六十多萬大軍頓即化作鳥獸散。而淝水之戰成就了一次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

    像歷史上著名戰神霍去病,他率領的騎兵部隊從絕對實力上是大大少於匈奴騎兵,但是他能夠率部隊實行千里大突襲,每次只打擊一部分匈奴,造成在戰場上以多打少,最終完成擊敗匈奴,鑿通西域的偉業。

    在現代,人民軍隊從紅軍、八路軍到解放軍、志願軍,面對的敵人在整體實力上都大大強於我軍,但是在具體的作戰中,卻能執行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在戰術上達成以多打少。

    以少勝多並非什麼不可思議的事,而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 10 # 咬鐵

    因為以多勝少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戰功,相反倒是有勝之不武的汙名。所以以少勝多是古今眾多軍事家追求的高光時刻。歷史上發生過的大戰役實在太多,以多勝少太常見,以少勝多不符合一般規律,所以崇尚兵法鼓吹投機的兵家往往用以少勝多的戰例來推行自己的學說。在現代戰爭中,參戰人數已經不是戰爭生菜的主要決定項,戰略思想成為戰場主角,但是打到最後還是實力決定勝敗,比如伊拉克戰爭就是未來幾十年戰爭的標準模式

  • 11 # 塵夢憂絲

    天下皆以奇聞名。以多勝少,勝之不武,其次本就在預料之中,無所新奇。但倘若能夠以少勝多,則較為新奇,讀者也會有較大的興趣去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以少勝多的原因是什麼?對自己的人生或許也有借鑑意義。

  • 12 # 山河故我心悠悠

    1、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數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2、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3、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4、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5、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 13 # 蕭子北談人生百態

    以多勝少的戰役,或者兵力相當的戰役,戰勝對手,並不稀奇,沒有什麼好驕傲的——特別是兵力超過敵人數倍的還打不贏只能說領兵的將領確實能力真的菜;而以少勝多的戰役更博人眼球,體現了將領的卓越能力,所以以少勝多的戰役都非常有名的!

    孫子兵法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古代冷兵器時代,戰爭都靠兵員數量來決勝負,人口多的,兵員多,實力就雄厚,到了10倍於敵人兵力之後,就可以圍而不攻,困死敵人了。那麼那些實力不夠,兵力少於敵人的怎麼獲取勝利呢?

    我們看看幾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一: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交戰雙方,曹操2萬人馬和袁紹11萬人馬(號稱30萬大軍)對陣,曹操火攻烏巢,燒燬袁紹糧草,袁紹軍隊沒了糧草,軍心潰散,被曹操打敗。

    二: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交戰雙方,孫劉5萬聯軍對陣曹軍20萬(號稱80萬大軍),周瑜火燒曹操連鎖戰船,曹操狼狽而逃,孫劉聯軍勝。

    三:東晉前秦“淝水之戰”——交戰雙方,東晉8萬大軍對陣前秦80萬大軍(號稱百萬大軍),前秦苻堅率軍渡過淝水,東晉謝玄要求秦軍後退,讓出戰場好讓雙方交戰,秦軍後撤之時,投降秦軍的東晉將領朱序在後面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敗了........”近百萬大軍後撤,一時很多人不明真相,以為秦軍真的敗了,紛紛潰逃,東晉軍隊乘機猛攻,秦軍丟盔棄甲,苻堅一路北逃,一路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了,這就是“草木皆兵”的由來。

    80萬秦軍敗的如此莫名其妙,也讓後人意識到降將還是不可靠呀,尤其是異族(漢人朱序對於氐族人來說也是異族)更是不可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或許在這裡得到最完美的解釋,80萬大軍灰飛煙滅的教訓也最為深刻了。

    此戰之後,苻堅也被部下斬殺,前秦覆滅。

    四:秦末“鉅鹿之戰”——交戰雙方,項羽的數萬楚軍(戰爭末尾觀望諸侯聯軍的十餘萬也參戰)對陣40萬秦軍,此戰,項羽破釜沉舟,斷絕自己的後路,項羽帶領的數萬楚軍無不以一當十,經過九次反覆衝殺,打敗秦軍,活捉了王離(王翦之孫),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秦軍死傷無數,剩下的20萬秦軍投降,全部被項羽坑殺。此戰之後,秦朝主力消失殆盡,迅速走向滅亡。

    五:秦末“彭城之戰”——交戰雙方,項羽帶領3萬精兵大破劉邦的56萬聯軍,再次延續了霸王無敵的神話,劉邦只帶數十騎逃走。但是因為韓信在北部戰場獲勝,劉邦又跑去韓信軍營將韓信的百戰精兵帶走,恢復了戰鬥能力,讓韓信重新招兵整訓備戰。

    六:唐朝薛仁貴降服“高句麗之戰”——交戰雙方,薛仁貴帶3000玄甲軍(唐朝精銳部隊,舊唐書說是2000人)降服25萬高句麗大軍,“戰神”薛仁貴殺的高句麗人為之膽寒。民間將薛仁貴大破高句麗的故事編成《薛仁貴徵東》一書,廣為流傳。薛仁貴消滅高句麗後,被武則天任命為“安東都護府”都護,帶領2萬兵馬駐紮平壤,鎮守遼東。因為薛仁貴治理有方,高句麗百姓都非常愛戴他,甚至忘卻了“亡國之痛”。

    當然,歷史上還有更多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兵書上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用兵之道,奇正相合,當實力不夠時,正面無法突破,就要使用奇兵,靠奇謀或者精兵取勝,像“淝水之戰”苻堅認為自己80萬大軍戰勝8萬晉軍是綽綽有餘,結果被晉軍小用計謀就取勝了。因為苻堅絲毫沒有想到自己強徵來的80萬各族大軍根本是兵無戰心,討厭戰爭的。所以才會一有風吹草動就崩潰的事情,這也是華夏曆來戰爭都講究“師出有名”才會士氣高漲的。否則兵力再多也是烏合之眾,放到戰場上反而會自相踩踏。亂了陣腳,自己打敗自己。

    相對以多勝少的戰爭,或者兵力相差無幾的戰爭,以少勝多更讓人津津樂道,所以才會在歷史上更有名氣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覺得教育培訓機構會在幾月開課?